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关于《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每次改革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改革过后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比较详尽地梳理了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过程和实施路径,分析每一次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同时也探讨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期为寻找电信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科学性的规律提供借鉴。

下载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0617548421.html,

关键词:电信业改革路径效果

中国电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成为在用户总量上全世界第一电信大国。从前三次改革来看,每次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接着出现,需要进行重新的改革,而且每一次改革都支付了高额的成本。在新一轮的改革重组完成之后,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新一轮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未来的市场格局又会如何改变;会不会出现新的不均衡现象,未来的改革方向又是什么。基于此,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历程,对每一次改革的效果以及改革过后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总结出改革的作用和局限,为进一步寻找电信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科学性的规律提供参考借鉴。

第一次改革:放松进入限制,引入新的电信运营商

1978年以前,我国电信业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对电信价格实行严格管制。落后的管理制度导致当时的电信服务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电信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务院决定开始对邮电电信部门放松管制。1980年国家特别批准市话企业实行收取市话初装费;1982年,国家对邮电部在财政上实行了“倒一九分成”的优惠政策;1986年国务院批准准许各省市区政府在长话、电报和邮政等业务中收取附加费,作为电信建设资金的一部分。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电信业发展,但由于没有引入竞争,垄断定价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行为随即发生。当时作为电信市场的唯一经营者―中国电信的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服务品质低劣,却享受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垄断利润,其行业员工收入水平远远高出其它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改变中国电信垄断经营的现状,1994年我国实施了第一次电信改革。1994年

7月,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独家垄断局面。1995

年,中国电信脱离邮电部成为独立的法人公司,邮电部成为一个管制机构。此外,国务院也直接参与了许多电信业管制与竞争政策的发布和实施。

关于此次电信改革的效果。1994年成立到1998年,中国联通只占全部电信市场份额的1%,资产只占中国电信的1/260,营业额只占中国电信的1/112;到1999年底,在单一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国联通不过只占5%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原来的主导企业中国电信在这几年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型电信企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后进入者中国联通的实力太弱小。经营之初,他们没有自己的本地和长途电话网络,提供本地和长途电话业务时需要接入和租用中国电信的网络;邮电部对联通采取许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些都限制了联通的发展。同时,当时的邮电管理体制也有很大的问题。邮电部与中国电信在职能和机构上互有交叉、政企不分,这也导致联通公司无法和邮电部下的中国电信相竞争。综上分析,在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初期,应该对后进入者实施适当帮助,以抑制主导企业的市场支配力量,保证竞争的实现。同时,亟需建立一个中立的、独立的、依法行事的电信管制部门。

第二次改革:信息产业部成立,中国电信第一次拆分

1998 年 3 月电信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成立。1999 年

2 月,信息产业部将原中国电信按专业分解成四家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信公司(后并入到中国联通)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同时,信息产业部也对联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将国信寻呼整体并入中国联通;将CDMA 建设运营权独家授予中国联通;允许中国联通以低于中国移动10%-20%的价格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等。为强化竞争,又新颁发了3个电信运营许可证,分别被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获得。至此,除了本地固定电话业务基本上仍然是由中国电信垄断之外,其它基本电信业务都有两家以上运营商提供服务。

经过此次改革,中国电信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64.35%下降到2001年的50.52%,而移动、联通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上升。反应行业市场集中度的HHI指数也从1999年的5044下降到了2001年的4079,电信业的垄断局面得到缓解。但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仍然高于50%,占据足够的优势地位。因此,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底对中国电信进行了第二次拆分。

第三次改革:南北拆分中国电信

2001 年12 月,信息产业部将中国电信按南北拆分。华北等10 省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等21 省市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国网通公司、吉通公司重组

为中国网通集团,南方部分称为中国电信集团。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成为两家实力相当的固定电信主体运营企业,具备平等接入、比较竞争的基础条件。两大集团公司可以各自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入与互惠服务。同时,铁通作为后来者开始放号经营,政府对各电信公司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做了大致规划。至此,中国基础电信运营商包括 6 家: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除卫星通信以外的各种基础电信业务都至少有两家运营商提供。经过南北拆分,在2002年没有一家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超过40%,整个市场格局显得比较的平衡。中国移动首次成为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其市场份额为36.66%。

经过此次改革,原先由两家寡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四家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2002年中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指数为2859,只是2001年的70%,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大幅度降低,电信市场格局趋于合理。然而到2003年,这种看似合理的电信市场格局,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很快改变了,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导致各电信运营商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36.74%发展到2007年的48.87%,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市场占有率却分别下降了9和5个百分点。反应市场集中度的HHI 指数在2005年之后又开始显著升高。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固

网运营商的领地逐渐被移动运营商侵占。2007年,中国移动营业收入达到3569.6亿元,增长20.9%,净利润870亿元,增长3.9%;中国联通的营业收入为995.4亿元,同比增长了4.4%,净利润只有93亿元;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为786.6亿元,同比增长了1.7%,但净利润却下降了13%;中国网通2007年营业收入仅为840亿元,利润降至147亿元。中国移动净利润几乎接近电信、联通、网通3家净利润之和的2倍,中国移动以绝对优势“一家独大”。从市场规模上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到3.69亿户,市场占有率约为69.3%;而中国固网电话用户为2.29亿户,固网与移动用户差距达到了1.37亿户。在2007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固话用户数还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已经出现严重失衡。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移动网络对固定网络的替代作用。2002年到2006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年增长量总在6000万户上下波动;而固定电话的用户数则从2003年的5200多万户逐年递减,到2006年急剧下降到1700多万户。另外,分业经营也是导致电信市场格局失衡的重要原因。经过两次拆分式改革,六家电信运营商在自己的领域分别经营着固定和移动电话业务。在移动通信领域,联通规模太小,无法与移动竞争,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在固网领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业务和区域上基本彼此独立,并未形成竞争,同时由于没有移动牌照,无法进入移动通信市场与中国移动竞争。南北拆分中国电信的改革措施,

虽然打破了中国电信在固话领域的垄断地位,却造就了中国移动在移动领域的新垄断。失衡的市场结构已不再适应我国电信业的发展,需要再一次的改革。

第四次改革:电信运营商“六合三”,发放3G牌照

2008年5月工信部发布电信业重组方案:中国联通的CDMA 网和GSM网被拆分,CDMA网络被中国电信收购,联通与网通合并,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移动。电信市场形成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组成的“固网+移动”全业务运营新格局。2009年1月工信部发放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获得WCDMA和CDMA2000牌照。经过此次重组,三大电信运营商在自己原有经营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业务,成为具有全业务经营权的运营企业。

现在,新的改革方案已经实施三年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业务经营的市场架构已经建立,但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根据三大运营商发布的2010年半年财报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移动营业收入为2298亿元,同比增长

7.9%,净利润为576亿元,同比增长4.2%;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为1075.52亿元,同比增长4.9%,利润为88.11亿元,同比增长4.7%;中国联通的营业收入为821.1亿元,同比增长7.6%,由于3G业务的巨大投入导致联通上半年的净利润为25.3亿元,同比下降61.8%。中国移动的净利润是其余两家运营商净利润之和的5倍。中国移动目前仍然拥有最多的通信用户,2010年1-7月用户净增数为488.6万户,仍高于另两家运营商之和436.9万户;2010年7月中国移动净增3G用户137.3万户,相比6月继续增长2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六合三”改革改变中国电信市场严重失衡的市场结构的初衷目前仍然没能实现。中国移动依靠在2G 时代的网络优势和积聚的巨大用户群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和高额的利润,而电信和联通由于在此次改革中的内耗比较严重,同时用户基础相对薄弱,目前仍无法与移动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局面,单靠运营商的合并改革和市场竞争是很难实现的,还要同时依靠监管部门的非对称管制,比如移动通信市场的市场份额管制、携号转网政策、限制垄断的非对称管制等。只有实施有效的管制政策,才能真正地促使三家运营商展开良性竞争和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

结论

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业经历的四次改革,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方面,每一次改革只实现了电信市场的表面化均衡,而没有真正涉及电信业内部存在的根本问题。直到今天,垄断经营、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改革实施了,但是与改革相配合的管制政策却没有施行,电信法、非对称管制政策迟迟没能出台。这些都是每次改革都没能根本实现既定目标的原因。因此,对于改革仅仅寻求表面化的平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电信业发展的内在科学规律,并运用这些科学规律进行政府决策,建立科学的监管体制,实施合理的管制政策。这些都有待于未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明,王学东.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效应[J].科学大众,2007(1)

2.苑春慧,张迅.中国电信业拆分重组的市场绩效评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邹文英.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D].厦门大学,2006

4.熊晓辉.3G演绎[J].上海国资,2009(2)

5.李进良.用信息经济三定律解剖我国电信竞争格局失衡问题[J].移动通信,2009(2)

作者简介:

张秋红(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刘国亮(195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通信软科学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研究。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关于《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每次改革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改革过后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比较详尽地梳理了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过程和实施路径,分析每一次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同时也探讨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期为寻找电信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科学性的规律提供借鉴。 下载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0617548421.html, 关键词:电信业改革路径效果 中国电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成为在用户总量上全世界第一电信大国。从前三次改革来看,每次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接着出现,需要进行重新的改革,而且每一次改革都支付了高额的成本。在新一轮的改革重组完成之后,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新一轮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未来的市场格局又会如何改变;会不会出现新的不均衡现象,未来的改革方向又是什么。基于此,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历程,对每一次改革的效果以及改革过后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总结出改革的作用和局限,为进一步寻找电信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科学性的规律提供参考借鉴。 第一次改革:放松进入限制,引入新的电信运营商 1978年以前,我国电信业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对电信价格实行严格管制。落后的管理制度导致当时的电信服务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电信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务院决定开始对邮电电信部门放松管制。1980年国家特别批准市话企业实行收取市话初装费;1982年,国家对邮电部在财政上实行了“倒一九分成”的优惠政策;1986年国务院批准准许各省市区政府在长话、电报和邮政等业务中收取附加费,作为电信建设资金的一部分。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电信业发展,但由于没有引入竞争,垄断定价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行为随即发生。当时作为电信市场的唯一经营者―中国电信的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服务品质低劣,却享受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垄断利润,其行业员工收入水平远远高出其它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改变中国电信垄断经营的现状,1994年我国实施了第一次电信改革。1994年 7月,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独家垄断局面。1995

中国电信业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

中国电信业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为了调整中国电信业制度供求的不均衡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信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业绩可圈可点。那幺,通过制度供求的动态调整,现在是否达到了基本均衡呢? 中国电信业的制度均衡现状 判断制度安排是否达到了均衡点,首先涉及到均衡点的判断标准。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制度均衡标准,但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和全球电信业的变革趋势,使我们有理由将有效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作为实现制度均衡的参照系。所谓有效竞争,就是将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适度竞争有机结合的市场结构,它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刺激产业技术创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电信产业的帕雷托改进。 根据这一标准来评判,中国电信业目前的制度绩效并不理想。 从市场结构看:由于我国仍实行相对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限制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电信服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供给能力的迅速增长及技术、业务和市场创新的步伐,妨碍了经营效率的提高;市场集中度过高,使各运营商难以在同一层次上展开公平有效的竞争;实行分业经营、严格限制各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不准交叉进入,导致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开展全方位竞争,降低了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从市场行为看:由于国有产权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竞争主体缺乏应有的激励与约束,加之管制不到位,造成运营商之间盲目打价格战,热衷于搞不正当的策略行为;主导运营商的反竞争行为和新进入运营商的不规范经营造成了市场竞争的失序;政府对电信业务的定价干预过多,市场化的价格机制远未形成;电信消费者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知情权、参与权、平等交易权常常被忽视,由于电信服务质量改进缓慢,消费者无法及时、充分地分享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带来的福利提升。 从市场绩效看:从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发表的《2003年中国电信行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可以看出,中国电信业的制度竞争力较弱,在所选取的31个国家中居第27位,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而按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率、每主线电信业务收入、每员工电话主线数等6项指标综合评价的中国电信的企业竞争力,在31个国家中居末位。 由此可见,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均衡水平。 制度非均衡状况的成因 在制度需求一定的条件下,制度非均衡状况是由制度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包括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两个方面。 (一)制度供给不足 ◇供给时滞。对新制度服务需求的产生往往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即对潜在利润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中国电信业改革大事记

中国电信业改革大事记 ·1988年6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形成了全社会支持通信发展的合力;同年11月,国务院确定邮电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第一步是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步是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移职能;第三步是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 ·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启开了我国声势浩大的国企改革的序幕,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3年8月国家放开经营部分电信业务,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800兆赫集群电话、450兆赫无线移动通信、国内VSAT通信、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业务。 ·1994年1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吉通公司成立,被授权建设、运营和管理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即“金桥工程”),与原中国电信的CHINANET展开竞争。 ·1994年7月,当时的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被赋予打破“老中国电信”垄断地位的重任,但主要还是经营寻呼业务。 ·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至邮电部内其它司局,逐步实现了政企职责分开。1997年1月,邮电部作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并决定在试点基础上,·1998年在全国推行邮电分营。 ·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1998年年初,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务院的部署,中国电信业进入了以“政企分开、破除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改革进程。 ·1998年3月,国家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1999年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9月,国务院批转信息产业部关于地方电信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到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全部组建完毕。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至此,中国电信市场七雄争霸格局初步形成。电信、移动、联通是市场中三个大玩家,而网通、吉通、铁通则一直扮演着陪练的角色。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为增强我国电信业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应对“入世”所带来的挑战,当月,国务院批准新一轮电信体制改革方案。 ·2001年10月,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的方案出台。拆分重组后形成新的5+1格局,这五大电信巨头包括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2004年初,国务院正式决定,铁通由铁道部移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管理,并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运作。 ·2008年5月23日中组部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宣布了最新的电信运营商人事任命。意味着持续几年的电信重组正式开始。新任命和公司调整如下: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并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目前仍将保持相对独立运营。王建宙继续担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并担任党组副书记;张春江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有副总经理继续留任;同时新增赵吉斌、张晓铁、李正茂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信将收购联通C网,王晓初出任中国电信董事长兼总裁,尚冰任党组书记;中国联通将与中国网通合并,常小兵任新联通筹备组组长,左迅生为新联通筹备组副组长。

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一)

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一) 论文资料|国际金融论文|财经论文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 基本思路:1.金融创新的涵义与基本理论2.金融创新的机理分析的历史考察3.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4.中国金融创新的"瓶颈"5.中国金融创新的优势 6.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一.金融创新的涵义与基本理论 当代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0年代的发展,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仍如火如荼。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 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金融创新”有一个定义,虽然学界对此也有些争论,但基本上是衍生于创新理论的倡导者熊彼特(J.A.Schumpeter)的观点。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我个人认为加五个字更好,即:金融家的活动,是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这一表述强调了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家,他们是金融活动的策划者、发起者和维护者。同时,这一表述指明金融创新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这一表述,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 (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 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从创新理论来看,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技术推进理论;(2)货币促成理论;(3)财富增长理论;(4)约束诱导理论;(5)制度改革理论;(6)规避管制理论;(7)交易成本理论。 从这些理论本生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各种理论确实能说明一定时间和空间跨度金融金融创新背后的生成机理,但都偏重于某个侧面。事实上,每一种创新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时空各种因素的所起作用又有差异,这一点我们从金融发展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金融创新的机理分析的历史考察 金融创新的宏观分析 1.60年代的避管性创新 创新时间创新内创新目的创新者50年代末外币掉期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1958年欧洲债券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1959年欧洲美元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60年代初银团贷款分散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出口信用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可转换债券转嫁风险美国自动转帐突破管制英国1960年可赎回债券增强流动性英国1961年可转让存款单增强流动性英国1961年负债管理创造信用英国60年代末混合帐户突破管制英国60年代末出售应收帐款转嫁风险英国60年代末复费廷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创造风险2.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 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1970年浮动利率票据(FRN)转嫁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特别提款权(SDR)创造信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住宅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转嫁美国1971年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新技术运用美国1972年外汇期货转嫁汇率风险美国可转让支付帐户命令(NOW)突破管制美国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突破管制美国1973年外汇远期 转嫁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1974年浮动利率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70年代中期与物价指数挂钩之公债转嫁通胀风险美国1975年利率期货转嫁利率风险美国1978年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突破管制美国自动转帐服务(ATS)突破管制美国70年代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国际银行机构资本适宜度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美国 3.80年代防范风险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介绍

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介绍 总的来讲,中国目前有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其中中国电信是在1998年由中国邮电集团正式拆分成中国邮政和中国电信是拆分出来的。中国联通通信有限公司是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联通成立之初主要在大力的发展CDMA技术,包括技术转让、建设网络、推广业务等。而中国移动最早是在1994年时中国邮电集团成立了一个移动通信局,大约在1999年的时候,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首次拆分重组,原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1月,再一次对我国电信业进行重新布局,将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为主体的“5+1”格局。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南方21省区市的电信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南方21省市的固网业务;新组建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北方10省区市电信公司和原中国网通公司(俗称小网通)、中国吉通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北方10省市的固网业务,中国移动主要做GSM移动业务,中国联通则同时运营GSM和CDMA移动业务,中国铁通主要做铁路上的通讯业务,中国卫通主要做卫星通信这一块。(业务基本不重叠,也没什么大的竞争,几家运营商各干各的,当然这中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了抢占点移动业务搞了些小灵通和大灵通业务等,也赚了不少)。其中小网通就是在1999年有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中铁通信中心等投资成立的。中国吉通则是电子部系统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参股搞的,例如彩虹集团等,公司主要经营IP业务。其实在这中间还有一家2002年成立的北京正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数字集群通信业务,主要是做北京的市政工程等政府性项目,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场馆的覆盖呀这些。由于这期间电信市场异常混乱,工信部在2007年将6大运营商重新拆分重组成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又叫新联通),中国移动;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中国联通的CDMA 全面卖给中国电信,将中国卫通并入中国电信,并向中国电信颁发CDMA2000的3G运营牌照,将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合并,同时颁发了WCDMA的3G运营牌照;将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并支持帮助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TD-SCDMA3G 技术。使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成为了全业务电信业务运营商(包括固网业务,移动业务的2G,3G业务等)。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中国电信产业的演变过程

我国电信业改革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1980年——1993年:放松价格管制时期 1980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是政府部门(原邮电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但由于国家对电话资费实施严格管制,电信业基本不赢利甚至亏损,电信基础设施及服务短缺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政府开始实施电信管理体制改革并放松价格管制,采取对邮电业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允许邮电部门征收电话初装费等措施。 优惠政策带来电信业的迅速发展。1979年至1995年,全国邮电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达2700亿元,其中约1/3来自电话初装费。1993年全国电话主线数迅速达到1733万线。在此过程中,电信业政企合一体制下的行政性垄断矛盾日益突出,公众对电信服务高价低质很不满意。 1994年——1998年:管制初期 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双垄断寡头的竞争使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效率得到改进,在联通公司进入的移动通信市场,邮电部门大幅降低了入网费和资费。 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并没有形成。联通公司的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1998年其营业额业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 1999年至今: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 1998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在原电子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随后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

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此外,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现在国内电信市场共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电信运营商,初步形成电信市场分层竞争格局。但由于分层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新运营商进入时间较短,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局面仍未形成。

中国金融大变革

中国金融大变革 金融体制改革加速进行时 * 西方国家经济仍飘摇动荡,中国政府则着眼于在未来3-5 年内推动改革全面加速 * 利率市场化推进有望加快,债券市场规模将增加一倍... * ... 人民币在五年内可能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 提要 西方经济疲弱仍在持续,市场将目光投向中国并密切关注决策层刺激经济的政策举措。未来一段时间,有望看到财政和货币稳增长的政策努力持续,并拉动经济温和回暖。关注短期政策波动之余,更应注意到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正加速推进。预计明年年初上台的新一届政府领导人金融领域的改革进程表中将包括银行体系改革、发展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可兑换几个方面,推进的速度可能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这一变化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获取更高收益并进而促进消费,为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转型并提升潜在增长速度创造条件。 本报告分析了未来三到五年可能的改革推进路径。金融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过程中的波动和曲折在所难免。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借鉴他国历史经验及教训无疑有助于少走弯路。 从银行到债券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的累积迫使决策层加快发展以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催生了巨大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桥梁等)投资需求。超过50%的国民储蓄率决定了资金并不成其为问题。但长期融资工具的匮乏意味着基建投资项目的融资不得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并因而造成了项目周期长期性与银行贷款短期性之间的错配。要解决这一错配,适应未来城市化需求,债券市场的发展亟待加快。在推出了市政债及高收益债试点之外,企业债发行提速。给定未来十年总计约20-30万亿人民币的城市化基建投资需求以及金融十二五规划将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15%的目标,预期市政债及企业债规模可能在未来五年扩大一倍。当然,发展债券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如何将相互割裂的几个债券市场一体化并对发行统一监管以及建立健全的市场制度框架对提高市场效率至关重要。此外,允许国际金融机构更多参与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债券市场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刺激银行业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及消费者的融资需求。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对于探索贡献我国GDP的65%、就业的80%以及税收50%的中小企业未来融资效率将做出有益探索。 利率市场化 央行今年6、7月份连续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所加速。目前主要商业银行重组上市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有所深化。鉴于非国有部门占投资比重已近60%。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时机成熟,也对资本市场的深化意义重大。

关于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思考企业战略

关于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思考-企业战略 根据中国电信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电信企业全体员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整合认识,坚持全面创新的发展理念,采取求真务实的发展态度,努力奋斗,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中国电信集团企业创建成世界级的电信企业集团。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大变化和大调整时期,世界产业在重新整合,信息通信业也正在重新洗牌,在这样一个扑朔迷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每一个电信公司都在试图寻找独具特色的最佳生存模式和发展空间,中国电信企业为了实现集团这一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提升企业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一切都需要正确的发展思维方式,特别是在管理层面上的思维认识对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要。结合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和集团领导的相关讲话,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新是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前提 江泽民同志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电信企业已经意识到:世界在变化和调整,电信垄断在打破,消费者的信息意识在觉醒。中国电信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和做优,我们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条件,机制创新是本质,管理创新是核心,业务创新是关键,服务创新是保障。中国电信企业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更重要是进行员工的思维观念的归零,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心的观念去看待客观事实,看待中国电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上市问题,

业务分流问题,垄断和竞争问题,企业重组问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等。所以说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思想基础,体制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宏观条件。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没有止境。作为中国电信企业,只有创新,才能立足于世界电信业之林;只有创新,才能创造新机制、新产品和新技术。中国电信企业创新目标是创造有价值的电信新产品;中国电信企业创新途径是创造性的开发、借鉴和模仿其他世界级电信企业的做法。新中国电信集团是经过重组后成立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其主要的职能就是通过全面创新创造世界级电信企业,为中国的信息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的。在中国电信企业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指导电信企业的一切工作,同时,每位电信员工还必须进行观念折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清空头脑中的不合时宜的固有认知,抛弃一切传统的不符合企业与时俱进精神的旧思维,在广大电信员工中灌输市场决定电信企业的地位,效益决定电信员工的价值的新理念,在企业发展工作中,提倡电信业务发展是企业一切工作的第一要务,中国电信企业必须坚持五项机制改革,真正从业务创新方面寻找到突破口,大胆实践,独立思考、沟通合作,使中国电信业务发展持续、健康、稳定、务实地快速发展。在企业工作中,电信企业还体会到: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动力,动力决定效果,为了中国电信企业的百年大计,必须在中国新世纪中开好头,起好步,积极创建适合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新体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坚持一切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和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运作模式,搞好业务流程再造,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和探讨,以全面创新的思维开创中国电信的新局面。

最短路径分析

分类号 密级 编号 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基于AHP决策分析法和Dijkstra 算法的最短路径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姓名杜玉琪 专业地理科学 学号20111040205 指导教师王荣 提交日期2015年5月8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签名日期: 2013 年 5 月18 日 目录

0 引言 (3) 1 研究区概况 (4)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 2.1数据来源 (4) 2.2研究方法 (5) 2.2.1AHP决策分析方法 (5) 2.2.2Dijkstra算法 (6) 3实例分析 (7) 3.1 基于AHP对3A级景区决策分析 (7) 3.1.1层次结构模型的构造 (7) 3.1.2模型计算过程 (8) 3.1.3结果分析 (10) 3.2基于Dijkstar算法对3A级景点旅游路线的设计 (10) 3.2.1旅游路线模型构造 (10) 3.2.2模型计算与分析 (13) 4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基于AHP决策分析法和Dijkstar算法的最短路径分析

——以天水市3A级旅游景点为例 杜玉琪 (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随着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最佳路线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AHP决策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天水市众多旅游景点中的麦积石窟、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大象山、武山水帘洞、清水温泉,这7个3A级景点各自的旅游价值。再通过Dijkstar算法,对上述旅游景点的最短旅游路线的选择进行研究,最终为不同要求的游客提供出最佳的旅游路线。 关键字:AHP决策分析;Dijkstar算法;最短路径分析;天水市 Based on the AHP decision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analysis of Dijkstar algorithm of the shortest path ——in tianshui 3 a-class tourist attractions as an example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tourism, tourism optimal route choi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method of AHP decision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of the numerous tourist attractions tianshui wheat product, yuquan view, nanguo temple grottoes, fu xi temple, the elephant, wushan waterfall cave, water hot springs, the seven aaa scenic spot tourism value. Again through the Dijkstra algorithm, the choice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of the shortest travel route, finally for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best travel route for tourists. 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ijkstar; Shortest path; tianshui city 0 引言 随着西部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天水市自驾旅游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驾车旅游者追求以最少的花销走更远的路,看更优美的风景。因此设计出一条多景点间距离最短(或费用,时间最少)的旅游线路是自驾车游客的现实需求[1]。而对于旅游景点的评价及旅游线路的选择问题,是旅游学术界一直关注的课题。众多学者所采用的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定性评价和客观定量评价。景点评价方法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主要侧重定性描述,较缺乏定量

变迁路径分析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分析与民营经济融资困难我国渐进性改革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剧变的情况下,由财政直接融资主导型经济迅速变迁为国有银行间接融资主导型经济。为了替代财政注资国企的功能,我国金融体制变迁过程的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具有严重的所有制偏好,加上与民营经济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制度供给约束处于弱小状态,使得目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极不相称,大部分金融资源沉淀在低效的国有经济领域,民营经济陷入融资困境,整个金融体制变迁由于结构性的缺陷而陷入事实上的路径依赖,形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制度锁定状态,因此需要相关的制度创新来矫正其路径偏差。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质 制度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涉及到社会、政治与经济行为。制度变迁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的组合所作的边际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某一特定时期某一制度出现了不均衡。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C·诺思对制度变迁做了大量研究,并系统地提出了制度变迁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所谓路径依赖即指在制度变迁中由于自增强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选择了某一条路径,它向既定方面发展的动力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路径依赖会产生两种情况: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路径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制度陷阱而不能自拔。路径依赖的扭转,往往要借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实施诱致性制度变迁,或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矫正路径偏差。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迁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是不言而喻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第一,初始的体制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成本,沿着原来的体制变化路径和观念的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现存体制中既得利益的利益集团,他们对这种制度(或路径)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体制更有效率;第三,作为第一行动集团的政府,由于实现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政府主体的行为目标和偏好结构倾向于政治支持最大化,作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会因为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而陷入低效锁定状态。因此,根据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针对由于初始条件和选择路径的影响,对于由于前期改革不规范,改革措施不彻底而出现的路径偏差,要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消除低效制度路径依赖的自增强机制,

中国电信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电信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电信行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可以大大地加速信息的流动,缩短空间距离,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从而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电信行业具有服务性、网络性、技术密集性等特点。电信网络是电信业所拥有的特殊资源,电信业务的运营也有其独特的规律,管理人员必须了解这些特点,才能实现对电信行业和电信企业的有效管理。特别是近年来,电信技术发展迅速,电信新业务层出不穷,电信行业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信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经营管理工作变得更为复杂。 全球的电信企业转型的浪潮始于2001年左右。当时,由于对信息化理想的狂热追求,以及对3G前景的过度美化,部分运营商大量铺设光缆,造成过度投资,给企业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2004年~2005年,运营商通过降低成本使行业复苏,但业务收入增长依然乏力。2006年以后互联网、移动业务对传统固网语音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普遍出现增量不增收的局面[1]。随着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电信业普遍面临着过度投资带来的压力、互联网的冲击、行业利润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迫使各大运营商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向综合信息服务领域扩展。 中国电信行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1.中国电信业务现状分析 随着3月31日中国联通财报的发布,国内三大运营商2008年财报已全部出来了,而且是没有太多太大悬念地出来了。中国移动依然牛气冲天——收入增长超过15%,“日进3亿”;中国电信依然步履艰辛——收入增长4%,“年入200亿”;中国联通依然处境艰难——收入“下降0.8%”[2]。如果移动之好,足以让我们为之喝彩为之骄傲的话。那么电信、联通之难,也更值得我们为之理解为之尊敬。我们敬佩中国电信咬牙转型的“坚定”。我们欣喜中国电信转型取得的成果——非话收入占固网收入比重达46%(注意:2007年这个数字是36%),承接CDMA后净增用户272万,核心经营业务保持“坚实”稳定[2]。在全球电信业尤其是固网营收普遍负增长甚至亏损的情形下,中国电信的业绩已经很“了不起”了。很显然,没有坚定就没有坚实。 2003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达到4610亿,比上年增长13.9%。2002年,中国电信业实现了向世界第一大网的跨越,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用户总数4.21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跃居世界第二位。达5000多万户。长途运输、本地交换、移动通信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列行列。2003年,固定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7.04部/百人提高到21.2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1.07部/百人提高到20.92部/百人[3]。 总体来说,近年来中国电信的产品结构有明显改善,数据业务收入比重稳步提升,话音业务收入逐渐下降,但经营风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受移动业务分流的影响,固网语音业务持续下滑,PHS语音业务趋向饱和;受竞争激烈及缺少有效应用等因素的影响,宽带用户ARPU值偏低,宽带接入新增用户发展趋缓;增值业务尤其是互联网增值业务规模仍然较小。因此,中国电信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改变增长模式,争取全业务经营,加

中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监管体制的路径思考

中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监管体制的路径思 考 论文导读: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是金融业的两种不同经营模式。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盲点和低效率。改革现行的监管体制以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功能型监管与传统的分业监管有着根本的不同。关键词:金融监管,混业经营,监管体制,功能型监管 一、混业经营趋势与分业监管现实的两难选择 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是金融业的两种不同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开经营,它们的核心业务不同,互不交叉,它们的机构也分开设立、互不隶属,相互独立。混业经营是指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还经营其他金融业务,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这一体制适应了当时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加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开始相互渗透,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越来越多,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不断发生,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盲点和低效率,极易引发金融市场的混乱和风险的聚集。监管必须与监管的对象相适应,面对变化了的监管环境和对象,改革现行的监管体制以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对混业经营在我国发展现状的优劣势分析 按现行的有关法规,我国目前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体制,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禁止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人为割断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联系。但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混业经营趋势明朗并加强,美国、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调整其金融体制;在国内,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分业经营政策也出现了适度调整和放松。 尽管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我国的法律也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的混业经营一直在扩大,已经存在像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控股多个金融机构的金融集团,以及在境内外控股或设立投资银行和上市银行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集团,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同时跨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业务等。例如,中国光大集团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并且控股申银万国证券、组建中加合资寿险公司。“光大模式”其实就是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综合体,同时又实现了在同一利益集团主体协调下的混业经营的格局;中信集团出资设立了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和管理境内外中信公司所辖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投资公司、中信期货经纪公司、中信资产管理公司和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中信资本市场控股公司、中信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等;平安保险业同时立足四大主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