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问答题

医学影像问答题

医学影像问答题
医学影像问答题

医学影像问答题

一问答:

1 试述CT增强扫描的方法和价值

答:方法:常规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等。价值:1、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2、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3、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明确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4、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增强扫描,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别。

2 试述CT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点和机理

答:特点:1、均一强化病变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边界更加清晰。多见于良性肿瘤,如脑膜瘤、垂体瘤。恶性肿瘤中如胶质瘤、转移瘤以及动脉瘤也可显示。2、不均匀强化病变各部位强化程度不一,其囊变部分不强化。如恶性胶质瘤、转移瘤、部分颅咽管瘤和脑膜瘤。

3、壁结节强化如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

4、环状强化一般为囊性病变强化后周边出现带状高密度影,如颅咽管瘤、垂体瘤、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及脑血肿。

5、脑回状强化脑梗塞时,当闭塞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时,对比剂可通过血脑屏障受损处溢出血管外而出现强化,由于侧支循环多出现在脑皮质,所以呈现脑回状强化。

6、团块强化如小脑梗塞。

7、斑状强化如恶性胶质瘤、部分转移瘤、血管畸形和部分脑梗塞。机理:病变组织的强化是由于其含碘量增加而使局部密度增高,其机理主要与局部血流量增加(异常血管增生)或血液内碘含量增高;血脑屏障遭到破坏,造影剂漏出血管外等因素有关。

3 试述CT图象特点

答: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图像变白;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境多,组织对比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增加。CT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通过CT设备上图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

4 CT图象分析诊断方法

答:一:首先要了解CT图象扫描方法。二:熟悉正常CT断面解剖基础知识:三:发现病灶:发现异常密度的病灶—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等密度。四:增强扫描病灶密度变化特点:有无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形态,强化时间等。五:描述病灶的一般性状:定位,大小形态,数目,边缘,周邻结构变化。还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六:初步印象+结合临床病史+疾病病理发展过程—综合结论。七:不过CT也存在着发现病变容易,定性诊断相对困难的问题—可作描述性结论,进一步CT定位活检

二名解:

1 CT值:CT图象密度高低的量化。体素的相对X线衰减度(即该体素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表现为相应像素的CT值,单位为HU。

2 窗宽: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表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白色,低于次范围的组织均现实黑色。窗宽的大小直接影像图像的对比度,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

少,对比增加。

3 窗位:又称窗中心,为窗的中心位置,一般应选择欲观察组织的CT值为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

4薄层扫描:是指扫描层厚<=5mm的扫描。其优点是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的细节,一般用于检查较小的病灶或组织器官。

5靶扫描:是指对感兴趣区进行局部放大扫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空间分辨率。

6 CT增强扫描:指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有助于病变的定性。

7 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时,所测CT值是它们的平均值,不能如实反应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一问答:

1试述肝癌和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

答:肝癌:一平扫:1大多呈不均匀密度影,.灶内合并坏死..囊变.陈旧出血则密度更低,新鲜出血密度增高,多数肿瘤边界不清。少数有边缘清楚的包膜。2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肝门推移。3侵犯压迫胆管系统造成阻塞性黄疸,CT示为肝内条索状和小圆形低密度影。4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成团。5多数可见肝硬化,脾大和腹水,少数有门静脉高压和侧枝循环形成。二增强扫描:1肿瘤强化呈“快进快出”,坏死和囊变区始终为低密度。2肝癌常侵犯门脉时,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出现动静脉瘘时动脉期静脉早显。肝血管瘤:一平扫: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可见小钙化密度影,瘤内也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二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呈“快进慢出”强化,瘤内血栓或纤维化部分始终呈低密度。

2试述肾癌和肾错构瘤的CT的表现特点

答:肾癌:1肾实质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肿瘤较小时,肾轮廓正常,较大时,肾轮廓局限增大,表面凹凸不平。肿块呈不均匀的略低等或略高密度。肿瘤内出现坏死,液化,则肿块密度不均,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肿瘤有较新的出血时,则肿块内可见斑块状高密度2增强扫描:动脉期,富血管的肿块多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相邻肾皮质相近。在延时期,肿块密度比正常肾实质略低。肿瘤内低密度的坏死,液化区无增强。3肾静脉,下腔静脉受累:瘤栓表现为静脉增宽,增强后血管腔内可见不增强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下腔静脉内瘤栓可向上延伸到由心房,下腔静脉完全梗阻,可见肝脏增大,腹腔积液和腰静脉曲张等侧支循环。4肾窦受压变形,中断,移位。5周围侵犯:肾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肾筋膜增厚。6淋巴结转移肿大与远处转移。肾错构瘤:1混杂低密度肿块,内可见脂肪成分,CT 值-20HU~-80HU,具有一定特异性,但肿瘤内脂肪成分少于20%时,定性诊断困难。增强扫描,非脂肪部分可见中度增强。2肿瘤内出血时,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区,有时可见明显强化,提示肿瘤内形成假性动脉瘤。3肿瘤大时,增强分泌期扫描可见肾盂肾盏受压变形。3试述肠癌的CT的表现特点

答:肠腔内球型或环型软组织肿块,密度尚均匀,当肿块较大时可以有低密度的缺血坏死区,肠壁可以表现为管状不规则增厚,僵硬,肠腔变形或狭窄,肿瘤穿过肠壁到达浆膜层并向外蔓延时表现为肠壁模糊,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直肠乙状结肠癌容易侵犯盆腔内肌肉,受侵肌群肿大,密度不均匀,肿块与肌肉间脂肪层消失,膀胱和输尿管受侵时出现肾盂输尿管积水。直肠癌侵犯骶骨前间隙可出现软组织肿块影。结肠和直肠癌可以转移到肝,肾上腺,经淋巴径路可以转移到髂外动脉周围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4试述胃肠间瘤的CT的表现特点

答:CT检查无论良恶性均表现为黏膜下,浆膜下或腔内的境界清楚的团块,圆形或类圆形、

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较小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出现钙化,较大病灶境界常欠清晰,边界不清,可呈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可与邻近结构粘连,多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当肿瘤坏死与胃肠道相通时,可显示液气平面。CT平扫肿块多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发生粘液变或出血、坏死和囊性变而使密度不均。肿块坏死多为小片状;钙化可为单个或多个细点状,散在分布。肿块出现溃疡时其腔面侧凹凸不平。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多不均匀,且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恶性程度低的病灶较小,密度均匀,增强时为轻度强化;高度恶性GIST病灶较大,瘤体内密度不均,增强时瘤体周围可见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细小血管影,以动脉期明显。

5试述胰腺癌的CT的表现特点

答:一:平扫:1肿瘤较小时胰腺轮廓可正常,肿瘤较大时胰腺呈局限性隆起或不规则肿大。2胰腺局部出现低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灶,少数肿瘤内有坏死液化囊变表现。3“双管征”: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这是胰头癌的主要间接征象。4胰周脂肪层消失:说明肿瘤已经侵犯胰腺周围的脂肪组织。二:增强扫描:1动脉期肿瘤强化不及正常胰腺组织,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影;门静脉期肿瘤仍为低密度灶,但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较动脉期缩小。2肿瘤直接侵犯或包埋邻近血管:如门静脉,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脾动脉等增粗,边界模糊,甚至被肿块包埋,门静脉或腔静脉系统内癌栓成低密度。

二名解:

1蜂窝征与晕征(肝脏):肝脓肿时,增强CT动静脉期病灶内呈斑片状强化及间隔强化影,称为“蜂窝征”,病灶边缘可出现模糊带状低密度,称为“晕征”——当病变内出现不完全性液化坏死时,这些细小的脓肿无强化,其间残存肝组织及纤维组织强化,形成花簇样改变,即“簇形征”。病变继续发展,小脓肿互相融合,坏死灶大小不等,间隔厚薄不均,即表现为“蜂窝征”,晕征”是由灶周水肿形成的。

2双管征及其意义: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这是胰头癌的主要间接征象。

3夹心面包征:动脉瘤样肠腔扩张现象,指肠道,肠系膜淋巴瘤造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互相融合,并包埋淋巴结系膜血管。

4靶征(肠道):肠套叠CT表现为具有三层同心圆环的软组织密度影,最内层代表套入部的内层,外层为陷入的肠系膜,因其含有脂肪而呈低密度,最外层是套入部的外层和鞘部。一、名词解释:

1缺血半影区:指位于不可逆梗死灶周围,经过血流再灌注后可以恢复功能的缺血脑组织区。此时电生理、功能消失,但结构完整,在一定时间内,在有利条件下可恢复,否则死亡。

2磨玻璃样影:肺实质、间质可发生。表现为肺实质内密度增高,但肺纹理不被掩盖。反映微小间质增厚或气腔病变,病理改变为肺泡腔内渗液,肺泡壁肿胀或肺泡间隔的炎症

3胸膜下弧线影:近胸膜面1cm内,2~5cm长的细线影,与胸壁平行;病理基础:小叶间隔增厚+肺泡萎陷

4蜂窝样影:多个聚集6~10mm囊腔,壁厚约1mm,多分布于胸膜下,为肺纤维化的后期表现;病理基础:肺间质纤维化+细支气管扩张

5胸膜下线影:与胸膜垂直的1~2cm长的线状影;病理基础:小叶间隔增厚

二、问答题:

1、观察异常X线表现应注意分析哪些要点,并举例说明。

答:观察异常x线表现,应注意观察它的部位和分布、数目、形状、大小、边缘、密度及其均匀性与器官本身的功能变化和病变的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一)位置与分布:不少疾病有好发部位,如肺结核多见于肺上部,肠结核多见回盲部,骨结核多见骨骺和干骺端并常侵

犯关节。(二)形状与边缘:肺内致密影如为斑片状,则可能为炎症、结核或其它非肿瘤性病变。如致密影外形为圆或慢性愈合期中的表现;反之,如病变边缘模糊,一般反映炎症病变正的侵润,且有活动性。恶性肿瘤在进展阶段,有时边缘也稍模糊。(三)数目与大小:病灶的大小,是单发抑或多发,有一定的鉴别意义。例如骨结核的死骨多而小,为多个米粒样;化脓性骨髓炎的的死骨则少而大,为单个或几个长条状。(四)密度与结构:病变密度的大小及其均匀性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例如肺内块状影密度高且不均匀,内有钙化,多诊断为结核球;密度不太高且均匀一致,多诊断为肿瘤,少数良性肿瘤也有钙化。骨密度增高反映骨质增生及硬化,骨密度减低表示骨质疏松或骨结构破坏。(五)周围情况: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对诊断有一定意义。如肺内大片状致密影伴有胸腔体积缩小的邻近组织改变:如病侧肋间隙变窄、横膈上升及气管向病侧移位,多见于肺不张;反之,如胸腔体积增大,则诊断为胸积液。(六)功能改变:器官的功能变化表现为心脏博动、横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改变。如心包积液或心肌疾病可见心搏动减弱;胸膜增厚粘连常见病侧横膈运动受限;胃癌则见病区及邻近胃壁蠕动消失。(七)发展情况:某些X线征象只表明病程中现阶段状况,缺乏特征性,若以检查前后照片相比较,可了解病变发展动态,易得出诊断意见。如肺内块状致密影,究竞是结核瘤抑或恶性肿瘤?如该影已存在数年之久,且大小又无明显变化,则可诊断为良性病变,常见为结核瘤,反之,短期内块影长大,则应考虑为恶性肿瘤,而急性炎症的进展比恶性肿瘤更快,病变消散也快。

2、试述脑梗塞的分期、病理及CT表现特点:

答:分期:超急性期(6 h以内)、急性期(6-24h)、亚急性期(1-7d)、模糊效应期(2-3w)、恢复期、软化灶(1m以上);

时间病理CT表现

<6h 细胞内水肿灰白质界线模糊

8-24h 脑水肿、脑细胞坏死低密度、边不清、脑沟消失、轻占位

1-7d 吞噬细胞↑、脱髓鞘更低密度、轻占位、边较清

2-3w 中心坏死、血管增生、低、等密度,模糊效应、脑回增强、占位不明显

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大等

1-2m 水肿消失、囊性软化csf样囊性低密度、边清、负占位

3、试述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特点:

答:早期周围型肺癌:小片状→结节状→肿块影(分叶、细短毛刺、胸膜凹陷、含气支气管征、偏心空洞等)→转移、胸水、淋巴结肿大等。CT表现:边缘分叶,棘状突起,边缘毛刺,密度:大多均匀,可见小低密度灶;含气支气管征,小结节堆聚,胸膜凹陷征。

进展期周围型肺癌:> 4cm时,诊断不难。边缘分叶;毛刺;棘状突起等征象更明显

4、试述肺结核的病理演变过程,转归及Ⅲ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答:TB菌入肺→肺泡炎↙→完全吸收→TB性肉芽肿(增殖病变)→纤维化、钙化→干酪样坏死→空洞→播散等→空洞瘢痕性愈合、空洞净化。

X线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渗出、增殖、干酪、纤维化、钙化、空洞等都可以见到。1.渗出浸润为主型:大多呈斑片状或云絮状,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尤其是上叶尖后段多见。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同时见于两肺锁骨上、下区的病灶是继发性肺结核较为典型的表现。边缘模糊,空洞可为薄壁、张力、干酪厚壁和纤维空洞等。空洞播散所致的较广泛和散在的B播散灶,呈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斑片状影。

2.干酪为主型:

①结核球:干酪型病变被纤维组织所包围而成的球形病灶。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大小多为2~3cm;可达4cm以上。轮廊多较光滑整齐,其内的干酪物质可液化并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也可钙化。邻近肺野可见散在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称“卫星病灶”。

②干酪型肺炎:大量结核杆菌经支气管侵入肺组织而迅速引起的干酪样坏死性肺炎。常见机体抵抗力极差、结核菌高度过敏者。表现为肺段或肺叶实变,轮廊较模糊,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不规则透明区,为急性无壁空洞形成表现。经支气管播散的斑片状边缘模糊阴影,以下肺多见。

3.空洞为主型:以纤维厚壁空洞、广泛的纤维性变及B播散病灶组成病变的主体,是主要传染源。①锁骨上、下区形状不规则慢性纤维空洞。②周围伴有较广泛的条索状纤维性改变和散在新老不一的病灶。③B播散病灶伴支扩及代偿性肺气肿表现。胸膜增厚,同侧胸廓塌陷,邻近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肋膈角变钝。

Ⅲ型肺结核的影像学CT表现:

①浸润为主型:a. 结节状或不规则斑片状影,密度不均。b.病灶内可见小空洞。c.常为多发,散在分布,边缘模糊。d.部位: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

②干酪为主型:

结核球:类圆形影,周边密度稍高,病灶中心可见小空洞影。钙化,边清,可见分叶状及毛刺、胸膜凹陷、卫星病灶等,不或轻强化。

干酪性肺炎:大叶型实变,可见多个小空洞,下肺常可见沿支气管的播散病灶。

③空洞为主型:肺段或肺叶内可见一个或多个空洞,新旧不一的结节状B播散灶,可见钙化。较多的条索状致密影,肺纹粗乱扭曲及支扩。肺门上提,纵隔移位,胸膜增厚胸廓塌陷等。

5*肿块的定性*

答:1部位:结核瘤??上叶尖后段等;2形态:分叶征??肺癌,无特异性;3内部结构:瘤内见1~3mm的低密度影,称为空泡征,多见于肺癌;4边缘:良性生长慢,边缘光整;恶性瘤多呈浸润生长,棘状突起、毛刺征;5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核性??小结节、片状卫星病灶及厚壁的引流支气管;6强化:结核瘤的周边环形强化。

三选择:

1叶间裂:CT上肺叶划分标志,即无肺纹理的“透亮带”或高密度的“线状影” 。斜裂从后上向前下走行,左肺斜裂先出现,多见于主A弓或稍上方层面。水平裂如与X线束平行,仅表现为三角形无肺纹理或少肺纹理区域,在薄层检查时,水平裂也可常表现为高密度的线状影,奇V裂(P 118)为先天发育变异,在椎体外侧与右无名V间可见前后走行的弧线,凸面向外奇V弓。

2、淋巴结(相对) 正常:直径多小于10mm;临界:11~14mm;病理性:等于或大于15mm 恶性或转移性:直径等于或大于20mm 。

3肺癌分期a、0期:即原位癌;b、Ⅰ期:最大径< 3cm,无肺门等转移c、Ⅱa期:最大径3~5cm,无肺门等转移Ⅱb期:最大径3~5cm,有肺门转移。d、Ⅲ期:最大径>5cm; 或有胸膜、纵隔转移;或伴有肺不张等。e、Ⅳ期:对侧肺、心包、或远处转移等。

名词解释

18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了原子核在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

19 驰豫过程:激发的氢质子释放能量并回复平衡态的过程。有两种驰豫,T1驰豫和T2驰豫质子驰豫增强效应:一些顺磁性物质使局部产生磁场,可以缩短周围质子驰豫时间

T1弛豫:射频脉冲停止后,纵向磁化由零回复至原来数值的63%的过程(纵向矢量的增长)为纵向弛豫。T2弛豫:射频脉冲停止后,横向磁化由最大衰减到原来37%的过程,为横向弛豫。

T1加权像(T1WI)是指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间T1的差别。

T2加权像(T2WI)是指图像主要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

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 )是指图像主要反映组织间质子密度的差别。

MRI的图像主要反映的是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和质子密度的差别

20 功能性MRI成像fMRI: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像,以达到早期诊断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DI,灌注成像PI,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等

MR水成像技术:水成像是利用重T2WI图像,突出水的信号为特点的成像技术。常用MRCP MRU MRM等

磁共振波谱MRS: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测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测方法。对一些由于体内代谢物含量改变所致的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2 流空效应:对一个成面施加90°脉冲时,该层面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到脉冲的激发,中止该脉冲后,接受该层面信号时,血液中被激发的质子已经离开受检层面,接受不带信号。

23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并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使器官,组织,病变的血流动力血更加清楚

24经导管栓塞定义:采用Seldinger插管技术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将栓塞物有控制的靶器官的供应血管中,中止血供以达到止血,治疗肿瘤,血管性病变,消除患病器官功能的目的。25介入治疗学: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治疗技术。

26 介入诊断: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简单器材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生化材料和影像学资料的一系列诊断方法。

27 消融术:肿瘤消融疗法,指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刺至肿瘤组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直接使肿瘤坏死,达到原位杀死癌组织的目的。

28 自然对比和人工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认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问答题

螺旋CT的优点:1)扫描速度快:一般部位可在10-20秒内完成扫描或在病人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数据采集,方便危重病人及婴幼儿的检查,并可在对比剂达到峰值时成像,节省对比剂用量2)提高病灶检出率和CT值测量的准确性:由于SCT采集的是容积数据,可消除呼吸运动伪影,避免遗漏小病灶,可以保证以病灶为中心,避免部分容积效应。3)多功能显示病灶:SCT可重建出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血管造影图像,在某些部位获得仿真内窥镜

图像,具有CT透视功能,指导介入手术等。

8 垂体瘤的MRI表现:

约占颅内肿瘤的10%,多见于成年人,分功能性和无功能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边界清。

垂体微腺瘤:1)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垂体高度增加,上或下缘膨隆,垂体柄偏移;3)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正常垂体,后期高于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鞍内向鞍上生长肿瘤,呈束腰征;T1和T2强度与脑灰质相似;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9脑膜瘤的MRI表现

占颅内肿瘤的15%-20%,来自蛛网膜颗粒细胞,与硬膜相连,多见于成人,女性是男性的2倍

好发位置:矢状窦旁,大脑镰,小脑幕,小脑桥脑角,脑凸面,鞍结节,嗅沟,三叉神经半月板,颅顶部

T1WI多为等信号,T2WI为高,等,低信号。肿瘤包膜:肿瘤周围T1WI低T2WI高信号环,边界清,广基与脑膜相连。增强后: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临近颅骨可有破坏、增生改变。

10 听神经瘤的MRI表现

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0%,桥脑小脑肿瘤的80%,大都为神经鞘瘤。(1)近侧段:桥延沟至内耳门,长约1㎝,占听神经瘤的1/4。远侧段:(2)在内耳道内,长约1㎝,占听神经瘤的3/4(3)桥脑小脑角:与硬脑膜成“0”字征,圆形或分叶状。(4)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多有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同侧听神经常见增粗、异常强化。

11 椎管内神经瘤的MRI表现1)最常见的椎管内肿瘤,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39%,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2)呈孤立结节状,有完整包膜,常与脊神经根相连,沿椎间孔生长呈哑铃状。3)T1呈等或略高信号,T2高信号。4)肿瘤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5)Gd-DPTA(钆喷替酸葡甲胺)显著强化。

12 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癌的MRI的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早期强化,呈向心性填充;亮灯征,从轻T2到重T2的血管瘤越来越亮,与肝癌相反

肝癌:1)T1低信号,T2高信号,不均匀呈斑驳状;2)包膜T1呈低信号环状影(是肝癌的重要诊断征象),增强后延时强化。3)增强呈快进快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迅速下降。4)常有肝硬化肝炎的背景。

13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肝囊肿:1)类圆形,边界清楚2)多发性,3)与肾囊肿同时出现4)增强无任何变化5)囊肿是无壁的。转移瘤:1)强化早进早出2)无背景或来自胃肠道3)多为多发癌灶,肝脏边缘多见4)牛眼征,说明比肝癌更容易发生坏死5)动脉期呈明显强化6)转移瘤一般无癌栓

肝脓肿:1)脓肿壁晕征,由水肿引起,低密度2)壁周水肿,有时与气体3)肝脓肿常有反应性胸水和肺不张

4)常有肝内胆管结石等诱发因素和背景5)表现晕征和蜂窝征,蜂窝征提示多房性脓肿

21 磁共振临床应用的优势:特点1)信噪比、空间分辨率提高2)扫描速度加快3)T2WI 对比加强4)增强效果更好5)血管成像(MRA)有较大的提高6)磁敏感成像、功能成像和频谱成像更好

1)对于一些过去缺乏有效检查手段的组织器官,如关节软骨、韧带以及脑灰白质的区别、

一些神经和核团的显示等;2)一些过去难以显示的病理改变表现,如椎间盘的损伤、退行性病变,早期骨转移,脑内早期和微小的病变等,通过磁共振成像便能很容易地作出诊断。22MRI的禁忌证:1.心脏起博器携带者,人工金属瓣膜。2.颅脑手术后颅脑动脉夹存留患者。3.体内有金属性药物泵,如糖尿病患者体内有胰岛素泵。4.体内有金属异物或术后安置金属物(眼球异物、人工关节、金属固定器等)。5.危重病员需心电监护和/或抢救。6.妊娠三个月以内的早期妊娠患者属相对禁忌证。

23 MRI成像原理总结:1)氢原子核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电磁波照射下,发生共振;2)利用X、Y、Z三个方向叠加的梯度磁场计算共振质子的空间位置;3)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由M0产生的横向磁化矢量在晶格磁场作用下由XY平面逐渐回复到Z轴;4)同时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利用RF接收器接收射频信号;

射频信号经放大、A/D后由计算机理后重建成图像(投影重建或二维傅立叶变换)。

CT成像基本原理: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CT优点1)密度分辨率高,断层图象(最近的三维图象),定性准确率高,显示细小病变好;2)相对便宜、安全和迅速,尤其适合于急诊患者的检查,如外伤、脑血管意外;3)可获得不同组织感光区的CT值,以进行定量分析;4)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更好地显示及定性诊断;5)可进行图像重建。

缺点:①有些部位骨骼伪影太多②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容易漏诊小的病状,如肺、肝脏等;

③x线辐射量大;④重建图像伪影较多。高速CT使CT机固有缺陷大有改善

MRI优点:①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敏感,当病变早期出现生物化学变化时就可以显示异常,早于同位素、CT及超声等所有影像检查。②可多平面成像,弥补了CT不能直接多平面成像的缺点。MRI的流空现像对大血管和循环较快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即能显示;④无骨骼伪影干扰

MRI缺点:①空间分辨率较差。②价格昂贵。③体内金属起搏器、金属异物限制检查。④扫描所需的时间较长。⑤定量诊断困难。⑥显示病灶钙化及骨皮质差

24 MRI图像的特点:1)解剖结构逼真,有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无骨伪影2)多参数成像:T1WI、T2WI、PdWI

多方位成像:三维4)MR的流空现象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流空的血管腔呈黑影5)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与对比增强6)对钙化灶相对不敏感,伪影较多。7)短T1和长T2表达白影,长T1和短T2表达黑影

TAI(动脉灌注化疗)与TAE(栓塞)的临床应用:恶性实体瘤血栓病和缺血性病变出血炎症内科性器官切除

TAI与TAE的副反应及并发症

1、栓塞反应:栓塞综合症

2、并发症:过度栓塞、误栓、感染

副反应及并发症:

穿刺本身并发症,疼痛,发热,醉酒现象、出血等。少数肝功能衰竭、严重出血、胆管损伤、肝梗死、动—门脉瘘等。经皮穿刺器官或组织后获得细胞或组织学标本术——活检术。

医学影像诊断学习题集(总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对比和人工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 线影像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认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2.CT图像:是指由一定数目的黑白不等灰度的像数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

3.T1WI:MRI的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为T1加权像,即T1 weighted image,T1WI。

4.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5*.CT值:CT上代表组织密度高低的量化值,与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的大小正相关,单位是HU.

四、问答题:

1.试述X线图像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①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别,X线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③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用X线片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2.试述CT图像特点:

答:①CT图像是指由一定数目的黑白不等灰度的像数按矩阵排列而成的人体断面重建图像。

②像数越小、数目越多,图像空间分辨率越高,但常不如X线成像。

③CT图像黑白影反应了组织X线吸收程度,白影代表致密组织、黑影代表低密度区。④CT 密度分辨率明显较高。⑤CT图像密度高低具有量化的概念,即用CT值大小说明密度高低,单位是HU。骨骼CT值最高,水为0,空气最低。⑥CT图像为断层图象,可较好地显示了组织解剖结构关系。⑦CT图像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

3.试述CT图像分析诊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答:①了解CT检查技术与方法。②全面分析每帧图像,了解检查组织与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③发现病灶,主要是发现异常密度病灶:可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及等密度病灶,同时测量病灶CT值。④进一步了解异常密度增强后强化的程度、形态,增强前后CT 值变化。⑤描绘病灶其他一般特征:包括位置、大小、形态、数目、边缘及灶周情况。⑥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作出诊断结论。

二、判断题:

1.物质的密度高,吸收X线量少,影像图像为黑影。(×)

2.进行DSA、CT检查时一般不需要考虑X线防护。(×)

3.X线电离效应是X线成像的基础之一。(×)

4.高压真空管能量转换过程中大部分能量转化为X线。(×)

5.相对软组织,观察骨组织常需要较宽的窗宽。(√)

6.相对离子型造影剂,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毒副作用较小。(√)

7.距离防护是X线防护中最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

8.CT检查分平扫、对比增强检查和造影扫描。(√)

9*.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

10*.CT普通平扫可显示正常肝内胆管与胰管。(×)

三、选择题:

1.X线透视与摄影检查比较,以下哪一项不正确:(B )

A.透视可动态连续性观察

B.透视检查简便易行,可适用于头、胸、腹部检查

C.摄影检查图像密度分辨力相对较高

D.摄影检查具有更广泛的临床适应征

E.透视检查缺乏客观记录

2.关于X线造影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

A.低密度造影剂较常用

B.胃肠道造影属于直接引入法造影检查

C.肾盂造影检查属于分泌性排泄造影

D.高密度造影剂主要有钡剂与碘剂

E.非离子型对比剂比离子型对比剂毒副反应少

3.CT图像与X线摄影比较,描述不确切的是:(C)

A.与常规X线摄影不同,CT图像是断层摄影

B.CT图像对比度与X线类似,反映了组织的X线衰减系数

C.CT图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力

D.CT图像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力

E.X线图像及CT图像都属于灰阶图像

4.CT值数值有误的是:(D )

A.脂肪的CT值大致在-70~-90HU

B.软组织的CT值大致在20~60HU

C.体内水的CT值近似于0HU

D.体内空气的CT值接近-500 HU--1000HU

E.体内骨皮质的CT值接近1000HU

5.关于CT图像特点,下列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D)

A.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的

B.是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

C.是一定数目的像素按矩阵排列而成

D.黑、白影分别表示高、低X线吸收区

E.CT图像是断层图像。

6.X线、CT、MRI临床应用选择原则不正确的是:(D )

A.骨骼病变可首选X线摄影检查。

B.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颅底病变可首选MRI检查。

C.实质性脏器病变可首选CT检查

D.X线、CT检查难以发现肺部病变者,MRI检查常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E.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胸部摄影和CT检查

7.与X线成像无关的X线特性是:(D )

A.X线穿透性

B.X线荧光效应

C.X线感光效应

D.X线电离效应

E.以上都有关

8.X线图像密度除主要与组织密度有关外,还与那项组织特性有关:(B)

A.组织的形状

B.组织的厚度

C.组织的部位

D.组织的周邻结构

E.组织的活动度

9.有机水溶性碘对比剂不用于:(D)

A.CT血管成像

B.CT灌注成像

C.X线造影

D.MRI

E.DSA

10.螺旋CT扫描过程中,X线扫描轨迹呈(A)

A.螺旋

B.圆周

C.水平运动

D.静止不动

E.上下运动

11.以下那项不是电子束CT与普通CT的区别:(A)

A.使用电子束扫描人体成像

B.是电子束轰击环靶所产生的X线并进行扫描

C.扫描更快速

D.可应用于心脏冠脉成像

E.设备成本高昂

12.否定性诊断是:(C )

A.可能性诊断结果的一种特殊形式。

B.影像诊断结果的常见形式

C.通过影像检查排除了某些疾病

D.说明影像检查方法选择不当

E.肯定性诊断结果的一种特殊形式

13.骨骼系统影像学检查常首选:(B)

A.CT

B.X线

C.MRI

D.超声

E.DSA

14.胸部X线普通检查发现肺内病变,进一步检查常优先选择:(A)

A.CT

B.X线造影

C.MRI

D.DSA

E.超声

15.有关PACS的描述不确切的是:(B)

A.即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B.属于放射科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部分

C.是影像数字化发展的产物与趋势

D.PACS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E.根据联网范围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PACS

16.关于病灶密度,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C )

A.根据病灶密度与周边正常组织密度相比,可将病灶密度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

B.根据病灶密度与周边正常组织密度相比,可将病灶密度分为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

C.根据病灶密度与周边正常组织密度相比,可将病灶密度分为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

D.根据病灶密度与周边正常组织密度相比,可将病灶密度分为等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

E.根据病灶密度与周边正常组织密度相比,可将病灶密度分为等密度、低密度、高密度、等低密度

17*.有关高分辨率CT描述,错误的是:(A)

A.提高密度分辨率

B.提高空间分辨率

C.薄的扫描层厚

D.高分辨率重建算法

E.可清晰显示微小的组织结构

四、问答题:

1.试述X线图像形成的基本条件。

2.试述CT图像特点。

3.试述CT图像分析诊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对比和人工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 线影像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认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2.CT图像:是指由一定数目的黑白不等灰度的像数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

3.T1WI:MRI的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为T1加权像,即T1 weighted image,T1WI。

4.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

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5*.CT值:CT上代表组织密度高低的量化值,与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的大小正相关,单位是HU。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9*.(√)10*.(×)注解:

1.物质密度的高,吸收X线量少,影像图像为白影。

2.进行所有的跟X线有关的操作一般都需要考虑X线防护。

3.X线电离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4.高压真空管能量转换中过程中1%转化为X线,99%以上转换为热能。

9*.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

10*.CT普通平扫一般不能显示正常肝内胆管与胰管。

三、选择题:

1.(B)

2.(A)

3.(C)

4.(D)

5.(D)

6.(D)

7.(D)

8.(B)

9.(D)10.(A)11.(A)12.(C)13.(B)14.(A)15.(B)16.(C)17*.(A)

注解:

1.透视检查难以观察密度差别小的病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脊柱、骨盆等。

2.低密度造影剂为气体,已少用。

3.普通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但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力。

4.体内空气的CT值接近-1000 HU。

5.CT图像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

6.MRI检查有利于对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但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

7.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X线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X线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而X线电离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与X线成像无关。

8.X线图像密度除主要与组织密度有关外,还与组织的厚度有关。

9.MRI对比剂是改变组织和病变的驰豫时间,从而提高组织与病变间的对比,目前最常用的是Gd-DTPA。

10.螺旋CT扫描过程中,床沿纵轴连续平直移动,球管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

11.EBCT是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四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不是电子束直接扫描人体成像。

12.否定性诊断是:通过影像检查排除了某些疾病,此时要充分注意到检查方法的局限性和某些疾病的特殊性,以及他们的动态变化过程。

13.骨骼系统影像学检查常首选X线,它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能作出定性诊断。

14.胸部X线普通检查发现肺内病变,进一步检查常优先选择CT。因为CT密度分辨率高,无前后结构重叠。

15.PACS是保存和传输图像的设备和软件系统,不仅仅是放射科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部分。

16.根据病灶密度与正常密度相比,可将病灶密度分为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17*.高分辨率CT提高空间分辨率,薄的扫描层厚,高分辨率重建算法,可清晰显示微小的组织结构。

医学影像三基试题

医学影像三基试题【卷四】 得分 单选题 1、哪一类肺癌易出现分叶状边缘?() A、鳞癌 B、腺癌 C、未分化癌 D、肺泡癌 E、转移性肿瘤 2、下列哪种囊肿不在纵隔?() A、心包囊肿 B、食管囊肿 C、肺囊肿 D、支气管囊肿 E、皮样囊肿 3、呼吸系统X线检查的正确顺序是:() A、胸透、体层、血管造影、胸片、CT B、CT、体层、血管造影、胸片、胸透 C、胸透、胸片、体层、CT、血管造影 D、体层、CT、胸透、胸片、血管造影 E、胸透、胸片、血管造影、CT、体层 4、两肺门出现向上的鹿角状血管影,肺门阴影大而模糊,肺野透光度低,如遮纱样为:() A、肺充血 B、肺缺血 C、肺淤血 D、肺气肿 E、肺水肿 5、下述心脏大血管的X线测量其正常值及意义哪项是错误的?()A、心脏横径与胸廓横径之比,正常不超过0.52 B、心脏横径正常平均11.75±0.93cm C、心脏面积增大百分比小于等于10%无意义 D、肺动脉段基线大于6cm为异常 E、右肺下肺动脉的宽径大小1cm 为扩 6、造影时可见到喷射征的是:()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肺动脉瓣狭窄 D、动脉导管未闭 E、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7、充血性心肌病的X线改变主要是:() A、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 B、右心房和左心室增大 C、左心室、右心室增大 D、左心室增大 E、右心室增大 8、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A、透视 B、右心室造影 C、左心室造影 D、冠状动脉造影 E、摄片 9、X线表现为肺血少,左、右肺门不对称,左侧〉右侧,肺动脉段呈直立样突起,最可靠的诊断是:() A、肺心病 B、高血压性心脏病 C、肺动脉狭窄 D、主动脉缩窄 E、动脉导管未闭 10、指出不是房间隔缺损的X线征象:() A、右心室增大 B、右心房增大 C、左心室增大 D、左心房不大 E、主动脉细小,肺动脉扩、充血

医学影像学题库及答案

医学影像学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医学影像学包括、、、和等项内容。 2、X线具有穿透性、、和、和电离效应等特性,它们分别 是、、和基础。 X线穿透性 受、和的影响。 3、在阅片时, 应分析病变的要点是、、 、、、和等。 4、人体组织器官有不同的和差,使透过人体后的剩余X线量不均匀。 5、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对比。引入的这种物质称引入这种物质的方法称。 6、X线图像特点包括、、和等。 7、数字X线成像包括、和。 8、水的CT值为 HU,骨皮质的CT值约为 HU,空气的CT值约为 HU 9、在T1加权像上水和大部病变(如肿瘤.炎症.变性.坏死.液化.水肿)为即长T1信号。T1加权像上的即短T1信号通常为脂肪和亚急性血肿。在T2加权像上,水和大部分病变呈高信号即信号。

二、名词解释 人工对比自然对比 CT MRI PACS 介入放射学 CR DDR CT值 T1 T2 MRA T1WI T2WI

三、选择题(可单选或多选) 1、摄胸部平片显示心肺等结构属于()。 A、人工对比 B、天然对比 C、造影检查 D、特殊检查 2、最适合心血管造影的造影剂()。 A、硫酸钡 B、泛影葡胺 C、欧乃派克 D、碘化油 3、X线图像显示的不同灰度与X线透过的物质密度的关系是()。 A、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B、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C、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D、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4、CT值为负值可能为() A、脂肪 B、气体 C、肌肉组织 D、血液 5、数字X线成像特点是() A、数字化图像,清晰度、分辨率高,对比好。 B、曝光宽容度大: C、X线剂量低: D、多种后处理功能:调整窗位窗宽、图像放大等。 6、骨皮质在MRI图像上的表现正确的是() A、长T2信号 B、长T1信号 C、短T2信号 D、短T1信号 7、MRI在哪些方面优于CT() A、脑垂体病变 B、脊髓病变 C、肺内病变 D、关节积液 8、有关磁共振成像特点正确的是() A、磁共振信号高低与密度无关。 B、无骨伪影干扰 C、体内顺磁性金属异物不影响图像失真 D、自旋回波序列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无信号

《医学影像物理学》1-9章课后习题答案(精心整理)

第一章 X 射线物理 1-1 产生X 射线需要哪些条件? 答:这个题目实际上把高速电子轰击靶产生X 射线这一事实在条件上予以明确。首先要有产生电子的阴极和被轰击的阳极靶,电子加速的环境条件即在阴极和阳极间建立电位差,为防止阴极和阳极氧化以及电子与中性分子碰撞的数量损失,要制造压强小于4-Pa 的真空环境,为此要有一个耐压、密封的管壳。 1-2 影响X 射线管有效焦点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有效焦点大小的因素有:灯丝大小、管电压和管电流、靶倾角。 1-3 在X 射线管中,若电子到达阳极靶面的速度为1.5?8 10ms -1,求连续X 射线谱的最短波长和相应的最大光子能量。 答:此题的思路是由动能公式22 1v m 求出电子的最大动能,此能量也是最大的光子能量,从而求出最短波长。但当速度可与光速c=3?810ms -1 相比较时,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我们可以用下面公式求出运动中电子的质量 kg 302 3122010052.1)2/1(11011.9/1--?=-?=-=c m m e v keV 8.731018.1)105.1(10052.12 1211428302max =?=????==--J m h e v ν nm 0169.0max min ==νλh hc 此题的结果告诉我们,管电压为73.8KV 。反过来,如果知道管电压,求电子到达阳极靶表面的电子速度时,同样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 1-4 下面有关连续X 射线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 A .连续X 射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B .连续X 射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的原子核电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C .连续X 射线的最大能量决定于管电压; D .连续X 射线的最大能量决定于靶物质的原子序数; E .连续X 射线的质与管电流无关。 正确答案:B 、C 、E 1-5 下面有关标识X 射线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 A .标识X 射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B .标识X 射线的质与高速电子的能量有关; C .标识X 射线的波长由跃迁电子的能级差决定; D .滤过使标识X 射线变硬; E .靶物质原子序数越高,标识X 射线的能量就越大。 正确答案:A 、C 、E 1-6 影响X 射线能谱的因素有哪些? 答:电子轰击阳极靶产生的X 射线能谱的形状(归一化后)主要由管电压、靶倾角和固有滤过决定。当然,通过附加滤过也可改变X 射线能谱的形状。 1-7 影响X 射线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X 射线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X 射线传播方向上的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可见,X 射线强度是由光子数目和光子能量两个因素决定的。影响X 射线强度(量与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增加毫安秒,X 射线的质不变、量增加,X 射线强度增加;增加管电压,X 射线的质和量均增加,X 射线强度增加;提高靶物质原子序数,X 射线的质和量均增加,X 射线强度增加;增加滤过,X 射线的质增加、但X 射线的量减少,X 射线强度减少;增加离X 射线源的距离,X 射线的质不变,X 射线的量减少,X 射线强度减少;管电压的脉动,X 射线的质和量均减少,X 射线强度减少。 1-8 原子放出X 射线前是静止的,为了保持活动不变,当它发射X 射线时,原子经历反冲。设原子的质量是M ,X 射线的能量为h ν,试计算原子的反冲动能。 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利用X 射线的动量和能量的关系: c h p ν=。 根据动量守恒,可知:c h p M ν ==v

医学影像学重要资料名词解释填空大题

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是进行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注意防护的原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CT值:CT图像中规定水的CT值为0HU:骨皮质CT为+1000lHU:软组织CT值为+20-50HU:脂肪CT值为-90—-70HU;空气CT值为-1000HU。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20000次以上,其单位为赫兹。 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例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成无信号的黑影,即流空效应。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骨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可以有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增强所致。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骨膜三角:又称Codman三角。增生的骨膜被肿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常见于恶性骨瘤 骨折线:骨的断端多形成不整齐的断端,X线片上断端间呈现不规则的透明线。于骨皮质显示清楚整齐,在骨松质中则表现为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未与干骺端端结合,外力可以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X线片上只显示为能线增宽或与干骺端对位移位。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造成骨骼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扭曲,而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成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Colles骨折:又称为伸展型烧骨远浩骨折。核骨远端2~3cm以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件有尺骨茎突骨折。 背挫伤;是指外力作用引起的骨小梁断裂和骨髓水肿、出血,在X线平片上和CT上多阴性,在MRI上表现为长Tl长T2现象。 Schmorl结节椎间盘突出以下段腰椎常见。髓核向推体突出于椎体上缘或下缘形成圆形或半圆形骨质凹陷区,边缘有硬化 山骨囊样结核、骨“气鼓”干骨结核侵犯短骨者多发生于5岁儿童掌骨、指骨、趾骨。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质变薄,骨干膨胀关节间隙;X线表现为两个骨性关节面之间的透亮间隙,包括关节软骨、潜在的关节腔及少量滑液的投影。 胸膜腔:两层胸膜之间潜在的腔隙。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肺门:由肺动脉、肺叶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正位片位于两肺中野内带,左肺门比右肺门高1-2cm。 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由肺动、静脉组成,主要由肺动脉分支构成。 同病异影,异病同影:一种疾病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出现不同的异常影像表现,而不同病变又可以发生相同或类似的异常影像表现。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渡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分局限性与弥漫性肺气肿。 纵隔摆动:支气管异物引起者透视下可并有纵隔摆动,即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

医学影像学三基试题二

医学影像学三基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分) 01.符合腹主动脉瘤诊断的描述不包括( ) A.腹主动脉病变直径大于其上方正常腹主动脉宽径B.肾动脉以上腹主动脉直径大于4cm C.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直径大于D.腹主动脉直径等于同平面下腔静脉的直径E.常有附壁血栓形成 02.根据CT工作原理,X线穿过人体后首先被下列哪部分接受( ) A.计算机B.照相机C.磁盘D.探测器E.阵列处理机 03.下列关于动脉瘤样骨囊肿描述错误的是( ) A.属非肿瘤B.30岁以下少见C.病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D.T1WI 低信号,T1WI高信号E.可见液-液平面 04.下列关于胆囊炎与胆囊癌特点,哪项错误( ) A.胆囊炎,可有胆囊床积液B.胆囊癌,胆囊壁常表现为局限性增厚C.胆囊炎,胆囊壁一致性增厚D.胆囊癌,可有肝门水平胆管梗阻E.胆囊癌,胆囊容积明显增大 05.椎间盘脱出的部位常见于( ) A.L5~S1 B.T3~4 C.L1~2 D.C1~2 E.C7~T1 06.下列哪项不宜做排泄性尿路造影( ) A.骨成骨肉瘤B.甲状旁腺功能亢进C.骨转移瘤D.多发骨髓瘤E.骨的尤文氏瘤 07.MRA是利用了流体的( ) A.流空效应B.流入性增强效应C.相位效应D.以上均是E.以上均不是 08.骨骼系统疾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 A.CT、X线平片B.ECT C.MRI D.CT E.血管造影

09.下述哪项是对自旋回波(SE)序列中聚相位的描述( ) A.纵向磁化矢量的相位一致B.180°脉冲激励前的相位变化C.90°脉冲激励前的相位变化D.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一致E.以上都不对 10.肺实质病变的CT表现是( ) A.肺内多发点状结节状阴影B.小叶间隔线增厚C.多发不规则索条状影D.支气管气相E.弥漫分布网状阴影 11.“脊柱转移瘤”典型影像特征是( ) A.椎骨溶骨性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B.椎体膨胀性破坏C.椎管内外哑铃状肿块,椎间孔扩D.椎体呈栅栏状E.椎体破及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 12.手术难以切除,经栓塞治疗后病情改善,肿瘤缩小,从而转变成能手术切除。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哪种肿瘤的治疗过程中( ) A.原发性肝细胞肝癌B.肝转移瘤C.胆囊癌D.卵巢癌E.宫颈癌 13.与CT噪声无关的因素是( ) A.X线剂量B.扫描层厚C.重建算法D.探测器的灵敏度E.FOV 14.静脉尿路造影常用造影剂为( ) A.泛影钠B.碘化油C.泛影葡胺D.硫酸钡E.阿米培克 15.常规CT增强扫描,对以下哪种病变诊断价值最低( ) A.原发性肝癌B.前列腺增生C.垂体瘤D.脑膜瘤E.纵隔淋巴结 16.颈内动脉虹吸段是指( ) A.ICA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与后交通起始部之间B.眼动脉起始部至后交通ICA 起始部间C.ICA进入海绵窦至大脑前、中动脉分叉部之间D.前交通动脉至后交通动脉ICA起始部之间E.眼动脉起始部至前交通动脉之间 17.男,25岁,CT示双侧听神经鞘瘤,应考虑诊断为( )

医学影像学重点 自己整理的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 的年龄。(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 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见于炎症、 肿瘤、肉芽肿)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 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 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骨的原因主 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 生骨。通常有病变存在。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 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 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 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 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11、骨“气鼓”(骨囊样结核):骨干结核初期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 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称为骨“气鼓”或骨囊样结核。 12、骺离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骨折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 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13、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14、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由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15、肺门角:肺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为肺门角,而相交点称肺门点, 右侧显示较清楚。 16、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Ⅰ型),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 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少数为成人。X线:典型表现呈“哑铃状”,包括: ①原发浸润灶②淋巴管炎③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17、肺实变: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 代替,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泡性肺气肿、肺出血、肺结核、肺泡癌等。 空洞:是由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

医学影像学复习题

医学影像学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一种方法是腹部目前最常用的、首选的引导穿刺方法: A.X线透视 B.超声 C.CT D.MRI E.核素扫描 2.前列腺增生好发于: A.周围区 B.移行区 C.中央区 D.尿道周围 E.都可以 3.乳腺小叶增生多发年龄为: A.20~30岁 B.30~40岁 C.40~50岁 D.50~60岁 E.60岁以上 4.下列肿瘤超声表现具有呈蟹足样生长特点的是: A.脂肪瘤 B.纤维腺瘤 C.囊肿 D.乳癌 E.乳腺小叶增生 5.不属于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表现是: A.边缘轮廓不整齐,粗糙 B.内部回声不均匀,呈实性衰减 C.侧方声影多见 D.常有周围组织浸润 E.肿块内丰富高速低阻动脉血流信号: 6.下列正常"肺门"解剖,哪项不对: A.上腔静脉越过右肺动脉腹侧 B.气管分叉位于右肺动脉背侧 C.左主支气管比右主支气管长 D.多数右肺静脉位于右肺动脉腹侧 E.右肺门通常比左肺门高1cm 7.钡餐检查前哪项准备通常是不需要的: A.禁食12小时 B.清洁灌肠 C.停服各类药物3天 D.有幽门梗阻时须抽出胃内容物 E.肠梗阻和胃穿孔不能做钡餐检查,大出血期间暂缓进行 8.以下关于肝脏的概念,错误的是: A.纵裂的内侧是右肝前叶 B.胆囊左缘紧邻肝方叶 C.CT扫描在肝门区可显示门静脉,有时肝动脉也能清晰显示 D.正常肝脏的密度比脾脏高 E.肝尾状叶位于肝门和下腔静脉之间 9.颅骨弥漫性"竖发"表现,最常见于哪种疾病: A.脑膜瘤 B.颅骨血管瘤 C.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D.白血病 E.颅骨成骨肉瘤 10.关于"梗阻性脑积水",下列观点哪项不对: A.发生率比交通性脑积水低 B.出血、感染是最常见病因 C.梗阻点位于四脑室开口以上 D.MRI多轴面成像,诊断价值高 E.脑室旁白质常明显水肿 11.淋巴造影诊断淋巴结炎 A.淋巴结增大增多,时边缘缺损,淋巴管改道 B.淋巴结增大,结构完整无缺 C.输入淋巴管狭窄 D.淋巴渗出,淋巴结不增大 E.静脉呈扭曲、增粗 12.淋巴造影诊断淋巴结癌肿转移 A.淋巴结增大增多,时边缘缺损,淋巴管改道 B.淋巴结增大,结构完整无缺

医学影像学试题 (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范围: _____出题教师: _____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题型 得分填空题单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总分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 ()、()、()。 2.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内层的()活动增加而产生的()。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 3.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和()。 4.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边缘光整,形状较规则,(),可有()、狭颈征、项圈征出现。 第1页(共10页) 5. MRI对()、()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 1.5分)

1.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脑室造影 B.计算机体层 C.头颅平片 D.磁共振成像 E.脑血管造影 2.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淋巴组织 B.支气管动脉 C.支气管 D.肺动脉 E.肺静脉 3.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第2页(共10页) A.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禁忌症少 C.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 A.死骨形成 B.骨膜反应 C.软组织肿块 D.溶骨性骨破坏 E.瘤骨形成 5.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透视 B.冠状动脉造影 C.左心室造影 D.右心室造影 E.摄片 6.用X线证实少量胸水时,以下哪种摄影方法最好: A.健侧向下侧卧侧位 第3页(共10页)( ) B.患侧向下侧卧侧位 C.患侧向下侧卧后前位 D.健侧向下侧卧后前位

医学影像科三基考核试题答案

嫩江县中医医院 医学影像科三基考核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 蝶鞍CT的最佳扫描方式是:( ) A、冠状扫描 B、横断扫描 C、矢状扫描 D、横断扫描+矢状扫描 E、横断扫描多方位重建 2、. 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由模数转换器进行,称做:( ) A、B/D转换 B、A/D转换 C、D/B转换 D、A/B转换 E、A/C转换 3、不能显示跟骨影像的摄影体位是:( ) A、足正位 B、足侧位 C、全足正位 D、跟骨侧位 E、跟骨轴位像 4、心脏右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 ) A、45°~55° B、56°~65° C、66°~70° D、71°~80° E、81°~85° 5、观察小儿发育情况,需摄取:( ) A、腕关节正位 B、腕关节侧位 C、双腕关节斜位 D、双腕关节正位 E、双腕关节侧位 6、以下选项中,不是PTCD手术的禁忌证的是:( ) A、有明显的出血征象 B、大量腹水 C、肝功能衰竭 D、碘剂过敏 E、胰腺十二指肠区恶性肿瘤侵犯、压迫了胆总管 7、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B、以中老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C、腹痛、腹胀、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D、双下肢肿胀 E、活动后常感心悸、气短 8、良性肿瘤适应做动脉栓塞治疗,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适应证的是:( ) A、脑膜瘤 B、鼻咽纤维血管瘤 C、颈动脉球瘤 D、小肠平滑肌瘤 E、症状性子宫肌瘤 9、下列选项中,不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适应证的是:( ) A、脾功能亢进 B、地中海贫血

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 E、脾破裂 10、肿瘤介入常用的抗肿瘤药中,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是:( ) A、顺铂 B、表阿霉素 C、环磷酰胺 D、5-FU E、丝裂霉素 11、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 ) A、骨软骨瘤 B、软骨瘤 C、骨瘤 D、成软骨细胞瘤 E、骨巨细胞瘤 12、诊断骨折最简便有效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 A、X线平片 B、CT C、MRI D、超声 E、核素显像 13、关节破坏的早期X线表现是:( ) A、关节间隙增宽 B、关节间隙变窄 C、软骨下骨质破坏 D、骨端松质骨破坏 E、关节面糜烂 14、关于前列腺癌的MRI描述,错误的是:( ) A、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边缘区 B、T1加权,瘤体为等高信号 C、T1加权,瘤体为稍低信号 D、T2加权,瘤体信号有所增高,瘤体周围有低信号 E、前列腺癌检出,主要以T2加权为主 15、可同时累及两侧肾上腺的疾病有:( ) A、转移癌 B、结核 C、增生 D、嗜铬细胞瘤 E、以上都可以 16、肾脏MRI的表现,错误的是:( ) A、由于肾脏周围有脂肪组织的衬托,肾脏显示比较清楚 B、T1WI上,肾皮质信号比髓质信号高 C、T2WI上,皮、髓质信号都高,难以分辨 D、T2WI上,肾皮质信号比髓质信号低 E、肾窦脂肪在T1WI上和T2WI上分别呈高信号和中等信号 17、下列关于肝转移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常见于消化道肿瘤的转移 B、通常是多发 C、典型的CT征象是牛眼征或靶征 D、增强扫描病变呈多样性表现 E、常常有肝硬化的病变基础 18、患者10岁,上腹痛三月余。体检右上腹可扪及一直径约5 cm大包块,CT扫描发现肝门区有一梭形囊性包块,增强扫描无强化,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其最可能的诊断为:( ) A、胆囊炎 B、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C、胆囊癌 D、胰腺囊肿 E、二指肠憩室 19、下列关于胆囊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多为鳞癌 B、直接侵犯以消化管最常见 C、多为浸润型,以肝脏浸润常见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简答题(全)

一、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 1.病变多位于白质。 2.Ⅰ级肿瘤平扫多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增强检查无或轻度强化。 3.Ⅱ~Ⅳ级肿瘤平扫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检查多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或附壁结节强化。 二、脑膜瘤的好发人群、好发部位、CT、MRI、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1.好发人群:中年女性。 2.好发部位:多位于脑外(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小脑幕)。 3.CT表现:平扫肿块呈等或稍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瘤周水肿轻或无,增强检查病变多呈均匀明显强化。 4.MRI:平扫肿块在T1WI和T2WI上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T1WI 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而形成脑膜尾征。 5.鉴别:星形细胞瘤,脑转移瘤,脑脓肿。 三、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非常重要) 1.颅板下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 2.常伴有骨折。 3.血肿范围局限,不跨越骨缝。 4.占位效应较轻。 四、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非常重要) 1.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2.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 3.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 五、脑梗死的分型及各自的CT表现。(熟悉) 缺血性梗死:

1.低密度梗死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2.皮髓质同时受累。 3.占位效应较轻。 4.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强化。 出血性梗死: 1.低密度的梗死灶内可见高密度的出血灶。 2.占位效应明显。 腔隙性梗死: 1.低密度梗死灶。 2.无占位效应。 六、鼻咽癌的CT表现。(非常重要) 1.平扫表现为患侧咽隐窝变浅、消失或隆起。 2.咽顶、后、侧壁肿块突向鼻咽腔。 3.颈深淋巴结肿大。 4.增强检查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七、癌性空洞、结核空洞和脓肿空洞的鉴别。(一般重要) 1、癌性空洞: 多见于老年患者。 多位于肺上叶前段和下叶基底段。 多为厚壁偏心空洞。 内壁不光整,可有壁结节,外壁可有分叶征及毛刺征。 常伴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 2、结核空洞: 多位于上叶尖段、后段和下叶背段。 通常较小,壁薄,内壁光滑。 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医学影像学试题附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范围:__________ 出题教师:__________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 分) 1. 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 2.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加而产生的(骨膜新生骨)。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 3. 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肾盂输尿管移行部),(骨盆入口处)和(膀胱入口处)。 4. 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突出于轮廓线外),边缘光整,形状较规则,(多呈乳头状),可有(粘膜线)、狭颈征、项圈征出现。 5. MRI对(钙化),(细小骨化)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 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分) 1. 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 脑室造影 B. 计算机体层

C. 头颅平片 D. 磁共振成像 E. 脑血管造影 2. 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 淋巴组织 B. 支气管动脉 C. 支气管 D. 肺动脉 E. 肺静脉 3. 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A. 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 禁忌症少 C. 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 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 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 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A. 死骨形成 B. 骨膜反应 C. 软组织肿块 D. 溶骨性骨破坏 E. 瘤骨形成 5. 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医学影像学三基试题三

况无特殊,可增强,减弱或正常 E .部分病例可见左房,右室增大 12 .关于泪腺混合瘤,下列哪项符合其 A.眼眶普遍扩大 B.眼眶外上壁受压 13 .骨肉瘤X 线征象是( ) A.软组织肿胀 B.骨质破坏 C.骨膜反应 D.瘤骨形成 14 .关于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 医学影像学三基试题三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 分) 01.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典型影像特点为 ( ) A.多发生于气化型乳突 B .病变位于乳突气房内 5 E.平片示圆形高密度 02 .以下鼻窦开口确的为 ( A.额窦开口于下鼻道 B .额窦和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 窦开口于上鼻道 E.额窦和蝶窦开口于上鼻道 03 .下列“血管网状细胞瘤”特点,哪项不对 A.好发于小脑、脑干 B .瘤周水肿不明显 半球E.青年女性多见 c.病灶有硬化缘 D.病变大小多为3? C.筛窦和蝶窦开口于中鼻道 D.额 ( ) C.平扫囊样密度,有壁结节 D.好发于大脑 04 .关于基底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底节是白质结构 脑D .基底节又称纹状体 E.基底节包括内囊 B.基底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 C.基底节包括丘 05 .关于肝血管瘤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 A.病理上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性血管瘤 B.平扫多呈低密度 灶周边部开始强化 D.病灶边缘增强的密度与同一层面的主动脉密度相似 血管瘤向病灶中心增强的速度较快 C.增强扫描从病 E 与肝癌相比, 06 .喉癌可分成声门上型、声门型、声门下型和跨声门型、其中声门下型约占喉癌病例 的( ) A . 5% B. 10% C. 15% D. 20% E . 25% 07 .下列哪一项不是的优势 ( A.不使用任何射线,避免了辐射损伤 多方位直接成像 D.对颅颈交界区病灶的显示能力 08 .前列腺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是 A . B.对骨骼,钙化及胃肠道系统的显示效果 ( ) B .直肠指诊 C . D . E .穿刺活检 09 .关节脱位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列的次序为 ( A.肩关节 >足关节 >肘关节 >髋关节 >踝关节 >腕关节 关节 >髋关节 >足关节 >肩关节 C.肘关节 >肩关节 C.可以 E 对软组织的显示能力 ) >膝关节 >足关节 >髋关节 >踝关节 >腕关节 >膝关 B .肘关节 >膝关节 >腕关节 >踝 节D .髋关节 >膝关节 >腕关节 >踝关节 >足关节 >肩关节 >肘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足关节 >髋关节 E .踝关节 >腕关节 >膝关节> 10 .易压迫椎间孔造成邻近椎弓根和椎体侵蚀的病变是 A.星形细胞瘤 1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肥厚型心肌病诊断要点的是 ( A .心脏可呈主动脉型 B .肺血管纹理多属正常范围 ( B.神经纤维瘤 C.血管畸形 D.脊髓空洞症 ) E 血管母细胞瘤 C.心脏多明显增大 D.心脏搏动情 X 线表现( ) C.眶底受压 D.眼眶内侧壁受压 E 泪腺区钙化 E .以上都是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资料讲解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中无电离辐射的是(c) A、CT和PET B、超声和CT C、超声和MRI D、CT和MRI E、PET和MRI 2.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b)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3.X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d)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部 E、反转部 4.摄影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运动模糊是(a) A、呼吸 B、痉挛 C、胃蠕动 D、肠蠕动 E、心脏搏动 5.与散射线量产生无关的因素是(c) A、被照体厚度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姿势 D、照射野面积 E、被照体体积 6.影响散射线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物体越厚,产生散射线越少 B、管电压越高,产生散射线越多 C、物体受照面越大,产生散射线越多 D、X线波长越短,产生散射线越多 7.X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8.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9.使用增感屏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影像颗粒性变差 B、增加影像的清晰度 C、增加影像的对比度 D、减少X线照射量 E、降低影像的清晰度 10.X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A、屏-片系统 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 E、滤线栅 11.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是(a) A、失真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锐利度 E、密度 12.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c) A、足部 B、肩部 C、直线部 D、反转部 E、全部 13.屏-片系统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是(a) A、X线 B、胶片 C、被照体 D、增感屏 E、显影液 14.下到哪个不是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c) A、胶片γ值 B、X线质和量 C、被照体形态 D、增感屏的使用 E、冲洗技术 15.X线检查程序可以简化为(a) A、X线→被照物→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X线→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X线→被照物→检测→图箱像成→信号 D、被照物→X线→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E、X线→被照物→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医学影像技术不包括() A、X 线摄影 B、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磁共振成像 D、超声成像 E、心电图成像 2.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A、1895 年11 月8 日,伦琴发现X 线为放射技术伊始 B、1895 年12 月22 日第一张X 线照片诞生为放射技术伊始 C、20 世纪10~20 年代为医技一体阶段 D、随着X 线设备的发展出现医技分家阶段 E、1959 年慕尼黑国际放射学会议形成独立学科阶段 3.X 线成像的因素不包括() A、组织的密度(ρ) B、组织的原子序数(Z) C、组织的厚度(d) D、组织的形状 E、X 线的衰减系数( )4.人体组织对X 线的衰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骨、脂肪、肌肉、空气 B、骨、肌肉、脂肪、空气 C、脂肪、骨、肌肉、空气 D、肌肉、骨、脂肪、空气 E、肌肉、脂肪、骨、空气 5.下列人体组织中,对X 线衰减最大的是() A、肌肉 B、骨骼 C、脂肪 D、软骨 E、血液 6.人体组织对X 线的衰减,形成图像的() A、清晰度 B、灰雾度 C、对比度 D、灰度 E、密度 7.与传统X 线诊断原理相同的成像方式有() A、CR B、MRI C、DR D、PET E、CT 8.不属于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是() A、超声 B、磁共振成像 C、屏-片系统X 线摄影 D、计算机体层摄影 E、计算机X 线摄影 9.CT 成像优势不包括() A、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 B、密度分辨力高 C、可进行各种图像的后处理 D、空间分辨力比屏-片影像高 E、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 线吸收衰减值 10.CT 技术的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1953 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X 线机 B、1989 年螺旋CT 问世 C、1998 年多层面CT 诞生 D、2004 年推出容积CT

2018年上半年医学影像学三基试题(带参考答案)

2018上半年医学影像学三基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二、1、下列哪项措施,无助于提高X线摄片的清晰度(C) A.小焦点投照???? B.使用滤线器?? C.缩短焦—物距???? D.缩短物片距????E秃顶投照肢体 2、髓母细胞瘤好发于(D) ?A.儿童B. 3 ?A. 4、定影液的 ?A.弱酸性B. 5 ?A.神经鞘瘤 6 ?A. 7 ?A.前后位B. 8 ?A. 9 ?A.趾骨头B. 10 ?A.肺门增大 11、下述哪项不是大量心包积液的X线表现(E) A.心弓切痕消失 B.心搏动减弱 C.心尖搏动位于心影内 D.上腔静脉增宽 E.肺淤血 12、下列X线征象中,不是肺动脉高压的表现的是(E) ?A.肺动脉段明显凸出B.肺门动脉扩张,搏动增强C.出现肺门截断现象D.右心室增大E.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1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心影呈(A) ?A.梨形心B.横位心C.靴形心D.悬滴状心?E.球形心 14、成人颅高压的主要X线征象是(E)

?A.头颅增大B.卤门增宽?C.颅缝分离D.脑回压迹增多E.蝶鞍萎缩脱钙 15、肱骨外科颈骨折损伤腋神经后,肩关节将出现哪些运动障碍(D) ?A.不能屈B.不能伸C.不能内收D.不能外展E.不能旋转 16、脑脓肿壁形成早期,CT表现为(D) A.水肿最明显B.结节样增强C.不均匀环形增强D.均匀环形增强E.无水肿 17、不从内囊后脚通过的纤维束为(B) ?A.皮质脊髓束B.皮质脑干束?C.视辐射D.听辐射E.丘脑皮质束 18.上消化道检查应检查至(C) A 19 A.胸椎多见 20 A 较大E 21 A 22.X A.半值层B 23 A 24 A.手B 25 A 26 A 27.CT与X A.骨折B.异物C.骨结核D.骨肿瘤E.软组织内出血 28.使用CT增强扫描的主要目的是(D) A.可以减少扫描时毫安秒的用量B.帮助确定病变的位置C.提高病变组织的空间分辨率D.增强物体的对比度和观察病变组织的血供E.提高CT机的密度分辨率 29.决定CT机连续工作时间长短的关键指标是(C) A.磁盘容量B.电源容量C.X线管阳热容量D.X线管焦点E.计算机性能 30.关于骨折X线诊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中无电离辐射的是(c) A、CT和PET B、超声和CT C、超声和MRI D、CT和MRI E、PET和MRI 2.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b)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3.X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d)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部 E、反转部 4.摄影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运动模糊是(a) A、呼吸 B、痉挛 C、胃蠕动 D、肠蠕动 E、心脏搏动 5.与散射线量产生无关的因素是(c) A、被照体厚度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姿势 D、照射野面积 E、被照体体积 6.影响散射线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物体越厚,产生散射线越少 B、管电压越高,产生散射线越多 C、物体受照面越大,产生散射线越多 D、X线波长越短,产生散射线越多 7.X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8.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9.使用增感屏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影像颗粒性变差 B、增加影像的清晰度 C、增加影像的对比度 D、减少X线照射量 E、降低影像的清晰度 10.X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A、屏-片系统 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 E、滤线栅 11.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是(a) A、失真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锐利度 E、密度 12.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c) A、足部 B、肩部 C、直线部 D、反转部 E、全部 13.屏-片系统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是(a) A、X线 B、胶片 C、被照体 D、增感屏 E、显影液 14.下到哪个不是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c) A、胶片γ值 B、X线质和量 C、被照体形态 D、增感屏的使用 E、冲洗技术 15.X线检查程序可以简化为(a) A、X线→被照物→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X线→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X线→被照物→检测→图箱像成→信号 D、被照物→X线→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E、X线→被照物→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16.增感屏的核心结构是(b)

医学影像学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

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一、单选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蛛网膜下间隙出血的直接CT征象为: A.脑室内出血 B.脑沟、脑池密度增高 C.脑内血肿 D.脑水肿 E.脑梗死 2.腔隙性脑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A.枕叶 B.颞叶 C.脑干 D.基底节区 E.小脑半球 3.非典型脑脓肿的CT表现中,应除外: A.平扫只显示低密度,未显示等密度脓肿壁 B.脓肿壁强化不连续 C.部分呈环状强化,部分呈片状强化 D.多环重叠,或分房状强化 E.包膜显示完整、光滑、均匀、薄壁之特点 4.急性硬膜下血肿指损伤后几天内: A.3天 B.3周 C.3小时 D.>3周 E.2天 5.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征象中,哪项有错误: A.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表面有弧带状或锯齿状钙化 B.钙化周围可见脑梗死灶,偶见脑内出血灶 C.伴随脑发育不全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和体积缩小

D.增强扫描可显示皮质表面软脑膜的异常血管E.常并发脑膜瘤、神经鞘病及其他先天畸形 6.在X 光平片上哪种钙化斑不常见到: A.松果体钙斑 B.大脑镰钙斑 C.床突间韧带钙化 D.侧脑室脉络丛球钙化 E.小脑幕钙化 7.颅内压增高征在头颅平片的表现不可能为:A.头颅变大,颅骨变薄 B.脑回压迹增多、增深 C.颅缝增宽 D.蝶鞍改变 E.头颅变小 8.颅骨平片不可能见到的肿瘤征像是: A.因肿瘤所致的局限性颅骨改变,如骨质增生和破坏 B.蝶鞍的改变 C.内听道的改变 D.肿瘤的钙斑形态和位置 E.肿瘤的直接征像 9.脑膜瘤的CT征象中,哪项描述有错误: A.肿瘤以宽基底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 B.可有颅骨的增厚、破坏或变薄 C.肿瘤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 D.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E.肿瘤出血、坏死和囊变较多见 10.最常见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是: A.脑膜瘤 B.面神经瘤 C.听神经瘤 D.胶质瘤 E.三叉神经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