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导学案封面

数学导学案封面

数学导学案封面
数学导学案封面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__,宽为__(50-2x)cm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2-75x+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 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

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 2 =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 ,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ax 2+bx +c =0(a ≠0).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 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 ≠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 3-2x 2+5=0; (2)x 2=1; (3)5x 2-2x -14=x 2-2x +35; (4)2(x +1)2=3(x +1); (5)x 2-2x =x 2+1; (6)ax 2+bx +c =0. 解:(2)(3)(4). 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 2.将方程3x(x -1)=5(x +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3x 2-3x =5x +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 2-8x -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doc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课后小记:

最新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有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有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190 -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 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 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190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套)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二) 年月日年级一年级认识图形(二)(1) 教学内容:2-3页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了解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观察、比较、操作的活动经验,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1、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2.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感知图形间的关系,准确认识图形。 教具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反思与评价 环节一、复习,探究新知 环节二、巩固发展:环节一、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 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环节二、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 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 边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环节一、 1、指名说一说图形的 名字 2、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学生小组讨论并且 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 全班交流 环节二、 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 展示作品。

环节三、提高练习 环节四、总结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 形,平行四边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 形。 5.第二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里。 6、第3题:数一数有几个平行四边形、正方 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环节三、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环节四、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各 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 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 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 色,哪些涂成红色?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 桌拼的最好?全班交 流展示。 认清图形的特点找一 找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 怎么数的?有什么好 方法? 环节三、 动手操作。 小结方法。 环节四、 各抒己见。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导学案

1 数 一 数 预习指南:数数的时候一般用点数法数数,数到几,这组事物就有几个。数数的方法除了点数法,还可以用做标记、画线数等方法。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温故 知新 1. 你nǐ能nénɡ数shǔ出chū下xià面miàn 事shì物wù的de 个ɡè数shù 吗m ɑ?试shì一yi 试shì吧b ɑ! 新课 先知 2. 教材第2、3页主题图。 (1)数物体的个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 )数,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顺 序数,数数时最好是用笔点着数,也可以数一个做一个记号,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2)数数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两点:一是一一对应( )的方法;二是记录计数的结 果(总数),即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 )。 预习 检验 3.数shǔ一yi 数shǔ,圈quān 出chū相xiānɡ应yìnɡ的de 数shù字zì。 大人 孩子 帆船 贝壳 海鸥 1 2 3 2 4 6 1 3 4 3 5 10 1 2 3 4.涂tú一yi 涂tú。

参考答案 1. 6 2 7 2. (1)顺序(2)点数几 3. 提示:分别圈2、6、1、10、3。 4. 提示:把②④⑥⑧⑩涂成绿色,把①③⑤⑦⑨涂成红色。 课后小知识 -------------------------------------------------------- 课外拓展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只要您按照计划所想,不打折的执行,二十一天后一个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的保证,再加上恒心、专心、静心,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 对人生来讲学习是一个最务实最有意义的事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2)学生自学例题

O D C B A 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课堂练习】: 1.课本P3练习 2.课本P8习题1 【要点归纳】: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拓展训练】 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1)(2)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5.1.2垂线(1) 【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学习难点】: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如图∠1=60°,那么∠2、∠3、∠4的度数 2.∠1=90°,那么∠2、∠3、∠4的度数 3.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一)垂直定义 1.出示相交线的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 的位置变化 时,a 、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结论:当b 的位置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 是_____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 是_____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_____角,即a 、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_____角,都_____。 2.垂直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角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表示方法: 垂直用符号“_____”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 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4.垂直应用: ∵∠AOD=90°() ∴AB ⊥CD () ∵AB ⊥CD () ∴∠AOD=90°() 找一找:在你身边,你还能发现“垂直”吗? 5.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b b a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_(全册有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 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 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 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 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 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 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小结。 三、巩固反馈 1、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灿烂的文化中,汉字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请写出几个是轴对称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奥运会五环图案有下列各说法:①它不是轴对称图形;②它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③它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pdf

目录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第一课时买铅笔 (2) 第二课时捉迷藏 (4) 第三课时快乐的小鸭 (6) 第四课时开会了 (8) 第五课时跳伞表演(1) (10) 第六课时跳伞表演(2) (12) 第七课时美丽的田园 (14) 第八课时做个减法表 (16)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看一看(一) (18) 第二课时看一看(二) (20)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第一课时数花生 (22) 第二课时数一数 (24) 第三课时数豆子 (26) 第四课时谁的红果多 (28) 第五课时小小养殖场 (30) 第六课时做个百数表 (32)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34) 第二课时动手做(一) (36) 第三课时动手做(二) (38) 第四课时动手做(三) (40)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第一课时小兔请客 (42) 第二课时采松果 (44) 第三课时青蛙吃虫子 (46) 第四课时拔萝卜 (48) 第五课时收玉米 (50) 第六课时回收废品 (52)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分扣子 (54) 第二课时填数游戏 (56) 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第一课时图书馆(一) (58) 第二课时图书馆(二) (60) 第三课时摘苹果(一) (62) 第四课时摘苹果(二) (64) 第五课时阅览室(一) (66) 第六课时阅览室(二) (68) 第七课时跳绳(一) (70) 第七课时跳绳(二) (72) 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第1页共73页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第一课时买铅笔 【知识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重点)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难点) 【知识链接】 1.口算练习:10-9= 10-6= 15-5= 17-7= 2.填一填:9+()=13 ()+9=15 【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第2页),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同学们:还剩几支铅笔?你能试着列出算式吗? □○□=□(支) 2.自主尝试:15-9=?该怎么算呢? 3.动手操作: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4.小组讨论汇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5.师生归纳算法。 【精要点拨】 【举例】算一算:13-9=() 【思路分析】 1.数数法(略); 2.拆数法:(拆法1)把13拆成10和3,10-9=1,1+3=4,所以13-9=4; (拆法2)把9拆成3和6,13-3=10,10-6=4,所以13-9=4. 3.用加法计算减法:想9+4=13,所以13-9= 4. 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第2页共7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及答案 全册

第十六章 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10,a s ,33200,s v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 +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 -2060小时,所以v +20100=v -2060. 3. 以上的式子v +20100,v -2060,a s ,s 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 38y y -,9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1-m m 32+-m m 11 2 +-m m 45 22--x x x x 235-+23+x

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学案及答案

一、动脑思考,认真填写(共22分,每空2分) 1.五百八十亿三千零六万写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记作()。 2.桌子上有一个不透明的盒子,盒子里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红球6个,白球4个, 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30次,摸出()球的可能性大。 3.“比德文”电动车属于家电下乡补贴品牌,每购买一辆“比德文”电动车,国家补 贴电动车售价的13%,李淼要购买一辆售价为2500元的“比德文”电动车可节省()元。 4.一个圆柱削去6dm3,正好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 5.手工课上,王强把一个长方体木块恰好截成两个正方体木块,这样表面积增加了 6.4 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6.10个人合租一艘船,如果租船的人再加5个,平均每人所花的租金就减少1元,则 租一艘船的租金为()元。 7.商场里现有奶糖、酥糖和水果糖各50千克,按1 :2 :5的比例混合成什锦糖。最 多能混合成什锦糖()千克。 8.已知1÷A=0.0909......;2÷A=0.1818......;3÷A=0.2727 (4) A=0.3636……;那么9÷A的商是()。 9.右图表示的是教育专线公交车从A站到B站到终点C站以及返回时路 与 时间的关系。去时在B站停车,而返回时B站不停,去时的行驶速度 为 每分钟600米。那么此公交车往返时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 米 二、仔细审题,正确判断(共5分) 1.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高缩小为原来的1 2 ,圆锥的体积不 变。……………………() 2.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所有的都相 等。………………………………………………………………() 3.正方体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写有1~6六个数字,掷一次骰子一定能得到数字 “6”。………………() 4.一种商品先降价20%,过了段时间又涨价20%。这两个20%的单位“1”相 同。……………………() 5.小玲用20分钟的时间做计算题,她平均做一道题的时间和做题的数量成正比 例。…………………() 三、精心比较,对号入座(共10分) 1. 把5件相同的礼物全部分给小朋友,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礼物,分礼物的不同方法一共有()种。 A、3 B、4 C、5 D、6 2. 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如右图挖掉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 A、比原来大 B、比原来小 C、不变 D、在能确定 3. 大圆的半径正好是小圆的直径,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

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新苏教版

2015年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新苏教版) 芦沟镇裴刘小学电子备课用纸 一年级数学学科主备人蒋蓉蓉复备人总第 1 课时 课题: 十几减型新授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 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 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 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和独立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 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流程个性 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星期 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 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A: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B: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 1+方法C:先减3,再减6,得出4。13-3-方法D: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 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 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 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 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

最新人教A版选修2-2高中数学导学案全册课堂导学全文和答案

1.1 变化率与导数 1.1.1 变化率问题 1.1.2 导数的概念 [学习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会求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3.会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 [知识链接] 很多人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得越来越慢.从数学的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答 气球的半径r (单位:dm)与体积V (单位:L)之间的函数关系是r (V )=33V 4π, (1)当V 从0增加到1 L 时,气球半径增加了r (1)-r (0)≈0.62 (dm),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r 1 -r 0 1-0 ≈0.62(dm/L). (2)当V 从1 L 增加到2 L 时,气球半径增加了r (2)-r (1)≈0.16 (dm),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r 2 -r 1 2-1 ≈0.16(dm/L). 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变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预习导引] 1.函数的变化率 0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lim Δx →0 Δy Δx =lim Δx →0 f x 0+Δx -f x 0 Δx 称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记作f ′(x 0)或y ′|x =x 0,即f ′(x 0)=lim Δx →0 Δy Δx =lim Δx →0 f x 0+Δx -f x 0 Δx . 要点一 求平均变化率 例1 已知函数h (x )=-4.9x 2+6.5x +10. (1)计算从x =1到x =1+Δx 的平均变化率,其中Δx 的值为①2;②1;③0.1;④0.01. (2)根据(1)中的计算,当|Δx |越来越小时,函数h (x )在区间[1,1+Δx ]上的平均变化率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解 (1)∵Δy =h (1+Δx )-h (1)=-4.9 (Δx )2-3.3Δx ,∴ Δy Δx =-4.9Δx -3.3.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编导学案(含答案)

1 认一认 项 目 内容 1、写一写。 ( ) ( ) ( ) 2、是( )形,它的四条边相等。 3、是( )形,它的对边相等。 4、是( )形,它的对边相等。 5、是 ( )。 6、通过预习,我知道:长方形可以用( )画出,正方形可以用 ( )画出,圆可以用( )画出,三角形可以用 ( )画出。 7、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8、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温 馨提示知识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知识。学具准备:薯片盒、铅笔盒、魔方、乒乓球。

参考答案 1、圆柱 长方体正方体 2、正方 3、长方 4、平行四边 5、圆 6、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7、书的封面是长方形等。 8、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2 拼一拼 项 目 内容 1.两个具有什么特征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2、填一填。 3、一套七巧板有( )块,1块( ),1块( )和5块 ( )。 4、通过预习,我知道:最少用( )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 个大正方形;七巧板是由( )个正方形、( )个平行四边形和( )个三角形组成的。 5、用4个和4个拼一拼。

6、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几个长方形? 温 馨提示知识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三角形的认识。学具准备:七巧板。 参考答案 1、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两正方形或长方形 3、 7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4、4 1 1 5 5、…… 6、 略 1 十几减9 项 目 内容 1、直接写出得数。 9+4= 5+9= 8+9= 2、计算10-9+6时,按从( )到( )的顺序进行。

3、计算15-9。 方法一:做减法想( )法。计算时,想9+( )=15,所以15-9=( )。 方法二:破十法。先把15分成10和( ),先算10-9=1,再算1+( )=( )。 4、通过预习,我知道:计算十几减9时,可以用想( )法算减 法,也可以用( )。 、圈一圈,算一算。 5 6、直接写出得数。 13-9= 19-9= 18-9= 17-9= 12-9= 10-9= 11-9= 15-9= 温 馨 知识准备: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 提 示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有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就是否就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就是否就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就是否就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瞧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 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就是对称,您还能举出例子不?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与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 剪下来,沿上底与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不?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就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不? ⑶圆的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不?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就是,因为圆的直径就是线段,而不就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

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 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您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不? 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 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您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不? 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小结。 三、巩固反馈 1、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灿烂的文化中,汉字就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请写出几个就是轴对称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奥运会五环图案有下列各说法:①它不就是轴对称图形;②它就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③它就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其中正确的就是______。 从轴对称的角度,您觉得哪些图形比较独特?简要说明您的理由。 5、画出一个只有三条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6、上面哪一个选项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 四、课堂小结 A D

数学导学案七年级下册答案

数学导学案七年级下册答案 【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xt>【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如果改变用力方 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的问题, 阅读课本p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 1.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 _ b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_ c _ a _ d 例如: (1)∠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称这两个角互为。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2)∠aoc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 ∠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称这两个角互为。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的两个角叫邻补角。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课题:十几减9 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流程个性 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A: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B: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1+3=4 方法C:先减3,再减6,得出4。13-3-6=4 方法D: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

六年级数学 成数导学案及答案

六年级数学导学案 备课教师:任教年级:六年级2020年1月31日 学习课题成数学生姓名班级六( )班 预习提示理解成数的含义,能独立列式计算,通过对比,总结出成数与百分数问题的关系。 学习关键理解成数的含义,掌握计算成数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1.理解成数的意义,会进行成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 2.能应用成数进行有关的计算,进一步提高百分数实际应用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成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后,再根据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法和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导学案及课件 2.2成数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自主探索,体验新知一、知识链接 1.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2.某商场因经营不善,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减少一成。 3.今年某省参加高考的学生中,男生占六成。 请你选择一句,说说它是什么含义。 同学们解释得到底对不对呢?学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 二、知识探究 1.自学课本第9页第1、2、3自然段,用笔画出你认为重要的部分和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成数: (2)举例说明成数含义: 2.典例解析 (1)出示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交流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巩固练习 总结汇报提升与拓展(4)总结提升。 有关“成数”的问题和前面学习的百分数问题相比,它们有什么联系? 学生集体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 (5)练一练: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提出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2.完成教材第13页第4题。 三、目标检测 1、把下面的成数改成百分数。 三成()六成()七成五()十成()2、把下面百分数或分数改成成数。 40%() 7 10 () 9.5 10 () 85%() 3.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因虫害严重,比去年减产了一成,去年的产量是450千克。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产量是多少千克? 4.文化小学有学生1200人,只有一成五的学生没有参加意外事故的保险。参加了保险的学生有多少人? 四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4页第5题 2、帮你学第2.2节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

- 1 - / 163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十六章 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 10,a s ,33 200,s v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 +20100小时,逆流航行 60千米所用时间 v -2060小时,所以 v +20100=v -2060. 3. 以上的式子v +20100,v -2060,a s ,s 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

- 2 - / 163 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 9y +, 54-m , 238y y -,9 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七、课后练习 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1 -m m 3 2+-m m 1 12+-m m 4 522--x x x x 235-+2 3 +x x x 57+x x 3217-x x x --221 2 31 2-+x 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