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技术(本科)仪器分析学实验教案

生物技术(本科)仪器分析学实验教案

生物技术(本科)仪器分析学实验教案
生物技术(本科)仪器分析学实验教案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

时间: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

实验一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溶剂的要求;

2、熟悉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杂散光的检测方法;

3、掌握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吸收度准确度的测定方法;

4、掌握不同检测波长下分光光度计对光源和比色皿的要求。

二、实验原理

1、对溶剂的要求

含有杂原子的有机溶剂通常均有具有很强的末端吸收。因此,当作溶剂使用时,它们的使用范围均不能小于截止使用波长。如:甲醇、乙醇的截止使用波长为205nm。另外,当溶剂不纯时,也可能增加干扰吸收。因此,在测定供试品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供试品所用的波长附近是否符合要求。

2、杂散光

由于仪器元件表面对光的反射和散射,单色光中含有一定的杂散光。杂散光可影响摩尔吸收系数与吸光度间的直线关系。

3、吸收度准确度检测

朗伯比尔定律:A=lg1/T=ECL

A:吸光度 T:透过率

,其物理意义为溶液的浓度为1%(g/mL)E:吸收系数,表示方法为E1%

1cm

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系数。

C:溶液浓度(g/100mL) L:液层厚度

三、实验仪器

UV755B型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方法

1、溶剂检查

将溶剂置1cm石英吸收池中,以空气为空白,测定其吸光度。溶剂和吸收池

的吸光度,在220-24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40。在241-250nm范围内不得超过

0.20,在251-30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10,在300nm以上时不得超过0.05。

2、杂散光检查

按表1-2所列试剂和浓度配制成水溶液,置1cm石英吸收池中,在规定的波

长处测定透光率,应符合表1-2中规定。

3、吸收度准确度检测

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重铬酸钾(基准)约60mg,精密称重,用0.005mol/L

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其吸收系数应符合

表1-3中规定。

五、数据记录

表1-1:溶剂检查结果记录

220-240 241-250 251-300 >300

波长/nm

220 230 235 241 245 250 260 275 300 350 500 800 吸光度标准<0.40 <0.20 <0.10 <0.05

吸光度测量

表1-2:杂散光检查结果记录

试剂浓度/%(g/mL) 测定的波长/nm 透光率(T)/%

NaI 1.00 220 <0.8

实际测量值

NaNO2 5.00 340 <0.8

实际测量值

表1-3:吸收度准确度检测结果

波长/nm 235 257 313 350

吸收系数(E1%1cm)的规定值124.5 144.0 48.6 106.6

吸收系数(E1%1cm)的许可范围123.0-126.0 142.8-146.2 47.0-50.3 105.5-108.5 吸光度(A)

吸收系数(E1%1cm)的测量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本次实验所用仪器各项检查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请分析有哪些可能原因。

2、请通过本次实验总结使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实验二校准曲线法检测柠檬酸三胺浓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检测物质最大吸收波长的意义;

2、熟悉760CRT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

3、掌握校准曲线定量法。

二、实验原理

1、最大吸收波长

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就可以得到该在测量波长范围内的吸收曲线。这种曲线体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称为吸收光谱。在光谱中有一最大吸收峰,该最大吸收峰对应的波长即为最大吸收波长。

2、为何要测最大吸收波长

(1)最大吸收波长因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而不同,应此,其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2)不同浓度的溶液的吸光度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差值最大,所以以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可得到最大灵敏度;而且最大吸收波长处峰形相对平缓,可减少仪器波长精度不准带来的误差(当最强吸收峰形比较尖锐时,往往选用吸收稍低、峰形稍坦的次强峰或肩峰进行测定)

3、校准曲线定量法

校准曲线法又称标准曲线法。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在吸收池厚度不变,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吸光度与浓度间具有线性关系,即:A=KC+B 根据直线的特点,未知物质也应该符合此种关系。

三、实验仪器

760CRT型(双光束)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方法

1、柠檬酸三胺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柠檬酸三胺标准品5g,置1000mL容量瓶内,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取上述柠檬酸三胺溶液适量,得用760CRT型分光光度计进行扫描(190nm-900nm),找出最大吸收峰,其对应的吸收波长即为最大吸收波长。

3、绘制校准曲线

以上述柠檬酸三胺溶液为标准储备液。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储备溶液1.0mL,2.0mL,3.0mL,4.0mL,5.0mL于25mL 容量瓶内,用水稀释至刻度,即得柠檬酸标准液。

取上述柠檬酸三胺系列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利用下列公式计算标准曲线方程

A=KC+B C=(A-B)/K ①

K=(nΣ

CiAi -Σ

Ci

Σ

Ai

)/nΣ2

Ci

-(Σ

Ci

)2 B=(Σ

Ai

-KΣ

Ci

)/n

A为吸光度。

4、未知样品溶液的制备

取柠檬酸三胺适量精密称定重量,置于1000mL容量瓶内,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即得(本操作由实验教师完成)。

5、浓度测定

取样品溶液适量,测定其吸光度A

样,将其代入①式计算其浓度C

五、数据记录

1、柠檬酸三胺最大吸收波长检测

贴上吸收光谱图并标明最大吸收波长。

2、标准品及样品吸光度记录

标样1 标样2 标样3 标样4 标样5 样品吸光度

浓度/mg×mL-1

打印校准曲线,并附曲线方程。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1、通过本次实验得知,柠檬酸三胺最大吸收波长为多少?未知样品溶液中柠檬酸三胺浓度为多少?

2、通过本次实验,总结760CRT(双光束)型分光光度计使用注意事项。

3、结合本人实际操作,总结校准曲线定量法操作要点。

实验三气相色谱检测苯蒸汽(FID)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及作用注意事项。

2、练习并掌握气相色谱仪的进样方法。

二、实验仪器

GC4000A型气相色谱仪等。

三、实验原理

1、色谱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它分离的主要原理为:1)基于各被分离物在固定相、流动相间的分配差异或其他亲和性质差异;2)使流动相在比表面巨大的固定相表面上流动,促使物质在两相间多次来回转移,将这种差异反复累加。很小的差异经累加后变得很,从而使各物质按一定的顺序实现分离。气相色谱所用流动相为气体。

2、FID检测器由一个能源和一个电场组成,当组分进入火焰时,就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它们各自向相反的电极运动而形成电流,经放大后可在仪上记录下来,适用于碳氢化合物。

四、实验方法

(一)GC4000A型气相色谱仪基本操作

A、FID(氢火焰)检测器:

开机

1、开N2,气源分压0.4-0.5Mpa,主机载气压力0.3Mpa,柱压B 压力可调(0.05-0.08调节出峰快慢)

2、开主机电源,设置柱、气化、氢焰、保护温度。保护温度高于柱温箱30℃。(柱温100℃、气化150℃、氢焰150℃)

3、等升到温度后,开空气、氢气。空气气源压力0.3-0.4 MPa,主机空气压

力0.2 Mpa,流量A针形伐开8圈(已调好)。

顺时针关,逆时针开。

氢气气源压力0.2-0.4 Mpa,主机氢压A 0.05-0.06 Mpa。

4、开空气、氢气5min后,把高阻放于低档。按FID点火开关5秒左右,火点着后,选适当的灵敏度和衰减。(中档、衰减1)。

5、开电脑进行工作站,待基线稳定后,进样分析。

关机

1、退出A5000工作站,关空气、氢气,把灵敏度放至低档。

2、按“总清”键,打开柱箱门,等柱箱温度降至室温,关主机电源,关氮气。

玻璃柱不可打开柱箱门。

FID检测器适用于苯系物的检测。

B、FPD(火焰光度):

开机:

1、开N2,气源分压0.4-0.5Mpa,主机载气压力0.3Mpa,柱压B 压力可调(0.08,调节出峰快慢)

2、开主机电源,设置柱、气化、氢焰、保护温度。保护温度高于柱温箱30℃。

3、等升到温度后,开空气、氢气。空气气源压力0.3-0.4 Mpa,主机空气压力0.2 Mpa,流量B针形伐开6圈(已调好)。

氢气气源压力0.2-0.4 Mpa,主机氢压B 0.14-0.15 Mpa。

4、开空气、氢气5min后,把高阻放于低档。负700V高压在关闭状态(下),按FPD点火开关。火点着后,选择灵敏度为中档,衰减选4(或3),或适当,打开高压(上)。

FPD测有机磷参考条件为:柱温220℃,气化,氢焰均为250℃,灵敏度中档,衰减2-3。

5、开电脑,进入A5000工作站,等基线稳定后,进样分析。

关机:

1、退出A5000工作站。

2、关高压(下),把灵敏度放至低档,关空气,氢气。

3、按“总清”键,打开柱温箱门,等柱温降至室温,关主机电源,关氮气。

FPD检测器适用于有机磷、硫类农药残留的检测。

注意事项:

1、用FID时,如果点不着火,可把主机空气压力从0.2降至0.1 Mpa,重新点火,火点着后,再升至0.2 Mpa,也适当增加氢气压力。

2、用FID和FPD时,需来回换放大器信号线。

3、用FPD时,选择好所用滤光片

蓝片测S,波长为394nm,

黄片测P,波长为526nm.

4、用工作站时,换信号线。用气焰时,电捕温度设为0℃。

C、电子捕获(ECD):

开机

1、开N2,气源分压0.4-0.5Mpa,主机载气压力0.3Mpa,柱压A 压力可调,从ECD从气口,测氮气流速为20-100ml/min。

2、开主机电源,设置柱箱、电捕、气化、保护温度。保护温度高开柱温箱30℃。

3、等升到温度后,打开脉冲,选择灵敏度为高档(2为高、1为中、0为低)衰减为1。

4、开电脑,进入A5000工作站,待基线稳定后进样分析。

关机:

1、退出A5000工作站。

2、关脉冲。

3、关主机电源。

等柱温箱温度降至室温,电捕温度降至100℃以下,关氮气(大约需3小时)。

注意事项:

1、用ECD时,所用柱子,通氮气老化48h。

2、所用检测器,通氮气30ml/min,升电捕温度为320℃,老化48h。

3、开脉冲与关脉冲,电平之差大于10000,若<10000时,通过1、2、步骤处理。

A5000工作站:

1、选用A通道,B通道不能用。

2、分析参数设置:

(1)采样设置:

点击采样,采样时间设为60min.

(2)点击采样

峰顶标记

基线颜色

基线标记

保留时间必选。

电平范围8000-20000

(3)点击方法

分析参数设定

最小值0.1

漂移0.020

噪声0.1

最小峰宽5

相对窗宽4

(4)点击方法

样品信息

稀释倍数1

样品重量1

(5)分析计算

外标法分析:

(6)点击采样

采样通道,调A通道电平10000。

待基线稳定后进样。

先进标准品

峰出完后点击结束。

点击方法

组份表

输入对应数据(保留时间,组份,浓度)

点击分析计算

校准

处理方式:修改当前级数,当前级数为1 确认。

即可求出校准因子。

进未知样

峰出完后点击结束。

计算结果

(柱压可调:参考压力0.08 A B)

(二)苯蒸汽检测

1、开机

开N2,主机电源,设置柱、气化、氢焰、保护温度,开空气、氢气,按FID

点火,开电脑进行工作站,待基线稳定后,进样分析(详细操作照实验五)。

2、进样

取10uL微量注射器,插入苯试剂瓶中,注意针尖不要与液面接触,精密吸取苯蒸汽10uL,快速注入到气相色谱仪中,同时迅速按下进样开关,即可。

每个同学连续进样五次,比较峰面积。注意只在第一次进样时按进样开关。

峰出完后点击结束。

五、数据记录,结果分析

记录苯蒸汽峰的保留时间、峰面积,并计算三次进样峰面积RSD%。(课本P3)

进样序号 1 2 3 4 5 平均峰

面积RSD%

峰面积

保留时间

六、讨论

1、通过本次实验可知,苯蒸汽保留时间为多少?结合本人实验数据分析本次实验重现性如何并总结如何提高实验重现性。

2、总结气相色谱仪操作基本注意事项。

实验四中药材丹参质量检测(一)

薄层鉴别

一、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法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

二、实验仪器

紫外三用分析仪;玻璃板10cm×20cm,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晾干;硅胶G(薄层色谱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点样毛细管;烘箱;电吹风等。

三、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法,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四、实验方法

(1) 薄层板制备

将1份硅胶G和3份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在研钵中向同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可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2) 点样方法

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样点直径<3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3) 展开

在层析缸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并在壁上贴二条与室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使系统平衡。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室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5~1.0cm (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盖,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10~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

(4)样品准备

取丹参粉末1g ,加乙醚5mL ,置具塞试管中,振摇,放置1h 。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参对照药材1g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丹参酮ⅡA 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2mg/mL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uL ,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展开。供试品色谱与对照药材色谱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

五、数据记录,结果分析

绘制薄层色谱图,计算并比较对照品与样品图谱中丹参酮ⅡA 斑点Rf 值。 Rf=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L1)/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Lo )

六、分析与讨论

1、根据本人薄层鉴别结果判断所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丹参酮ⅡA ?所检验药材是否为丹参原药材?

2、简单评价本人所做薄层色谱质量,并总结薄层色谱鉴别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 2 3

1 2 3

实验四中药材丹参质量检测(二)

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液相色谱基本结构,掌握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练习并掌握液相色谱仪进样方法;

2、掌握外标法定量分析方法;

3、了解液相色谱的日常维护及简单故障的解决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1、仪器:岛津LC-1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2、材料:丹参原药材、丹参酮ⅡA标准品、甲醇(HPLC级)、甲醇(AR 级)等。

三、实验原理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它分离的主要原理为:1)基于各被分离物在固定相、流动相间的分配差异或其他亲和性质差异;2)使流动相在比表面巨大的固定相表面上流动,促使物质在两相间多次来回转移,将这种差异反复累加。很小的差异经累加后变得很,从而使各物质按一定的顺序实现分离。液相色谱所用流动相为液体。

本次实验属于反相分配色谱。

四、实验方法

1、流动相准备

HPLC所用流动相必须进行抽滤,目的为除掉其中杂质及初步的脱气作用。此外,流动相还必须进行脱气处理,方法除抽滤外,还可采用煮沸或超声波处理,其中后者常用。

抽滤时注意选择合适的滤膜,超声处理至少20min。

2、样品准备

所有样品必须进行过滤,过滤方法采用针头过滤器,利用一次性注射器完成。注意选择合适的滤头。

3、根据待检样品的需要更换合适的洗脱柱(注意方向)和定量环。

4、检查仪器各部件的电源线、数据线和输液管道是否连接正常。

5、开机:接通电源,依次开启不间断电源、B泵、A泵、检测器,待泵和检测器自检结束后,打开打印机、电脑显示器、主机,最后打开色谱工作站。

6、参数设定

6.4.1 波长设定:在检测器显示初始屏幕时,按[func]键,用数字键输入所需波长值,按[Enter]键确认。按[CE]键退出到初始屏幕。

6.4.2 流速设定:在A泵显示初始屏幕时,按[func]键,用数字键输入所需的流速(柱在线时流速一般不超过1ml/min),按[Enter]键确认。按[CE]键退出。

6.4.3 流动相比例设定:在A泵显示初始屏幕时,按[conc]键,用数字键输入流动相B的浓度百分数,按[Enter]键确认。按[CE]键退出。

6.4.4 梯度设定

6.4.4.1 在A泵显示初始屏幕时,按[edit]键,[Enter]键;

6.4.4.2 用数字键输入时间,按[Enter]键,重复按[func]键选择所需功能(FLOW 设定流速,BCNC设定流动相B的浓度),按[Enter]键,用数字键输入设定值,按[Enter]键;

6.4.4.3 重复上一步设定其它时间步骤;

6.4.4.4 用数字键输入停止时间,重复按[func]键直至屏幕显示STOP,按[Enter]键。按[CE]键退出。

6.5 更换流动相并排气泡

6.5.1 将A/B管路的吸滤器放入装有准备好的流动相的储液瓶中;

6.5.2 逆时针转动A/B泵的排液阀180°,打开排液阀;

6.5.3 按A/B泵的[purge]键,pump指示灯亮,泵大约以9.9ml/min的流速冲洗,3min(可设定)后自动停止;

6.5.4 将排液阀顺时针旋转到底,关闭排液阀。

6.5.5 如管路中仍有气泡,则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气泡排尽。

6.5.6 如按以上方法不能排尽气泡,从柱入口处拆下连接管,放入废液瓶中,设流速为5ml/min,按[pump]键,冲洗3min后再按[pump]键停泵,重新接上柱并将流速重设为规定值。

6.6 平衡系统

6.6.1 按《N2000色谱数据工作站操作规程》打开“在线色谱工作站”软件,输入实验信息并设定各项方法参数后,按下“数据收集”页的[查看基线] 按钮。

6.6.2 等度洗脱方式

6.6.2.1 按A泵的[pump]键,A、B泵将同时启动,pump指示灯亮。用检验方法规定的流动相冲洗系统,一般最少需6倍柱体积的流动相。

6.6.2.2 检查各管路连接处是否漏液,如漏液应予以排除。

6.6.2.3 观察泵控制屏幕上的压力值,压力波动应不超过1MPa。如超过则可初步判断为柱前管路仍有气泡,按4.5.6操作。

6.6.2.4 观察基线变化。如果冲洗至基线漂移<0.01mV/min,噪声为<0.001mV 时,可认为系统已达到平衡状态,可以进样。

6.6.3 梯度洗脱方式

6.6.3.1 以检验方法规定的梯度初始条件,按4.6.2项下方法平衡系统。

6.6.3.2 在进样前运行1~2次空白梯度。方法:按A泵的[run]键,prog.run指示灯亮,梯度程序运行;程序停止时,prog.run指示灯灭。

6.7 进样

6.7.1 进样前按检测器[zero]键调零,按软件中[零点校正] 按钮校正基线零点,再按一下[查看基线] 按钮使其弹起。

6.7.2 用试样溶液清洗注射器,并排除气泡后抽取适量。

7、样品处理

取样品细粉(过三号筛)约0.3g,精密称定重量,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水浴回流1h,放冷,再次称定重量,以甲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8、标准品处理

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10mg,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 中含丹参酮ⅡA 16ug)。

9、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理论板数按丹参酮ⅡA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10、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中国药典规定中药材丹参中丹参酮ⅡA百分含量不得低于0.20%。

五、数据记录,结果分析

分别记录标准品及样品色谱图中丹参酮ⅡA峰面积及保留时间,计算丹参样品中丹参酮ⅡA的百分含量。

计量公式:A

样/A

=C

/C

C

=A

×C

/ A

样%=C样×V 样/M 样×100%附图谱。

项目重量/g 加入甲醇

后重量/g

加入甲醇

滴数

保留时间

/min

峰面积理论塔板数

对照品\ \ 样品

六、分析与讨论

1、本次检测色谱条件是否符合药典要求?丹参原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为多少?是否符合药典要求?

2、简单总结液相色谱进样及液相色谱仪操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普通生物学实验总结

普通生物学实验总结 短短一学期的实验课就这样结束了。我即将告别这段每周四晚上穿着白大褂来到小红楼的日子。回想过去的每一个实验,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还记得第一个实验画植物细胞时,就体会到了画画的弱点,经过了一个学习,只能说绘图还算及格,但离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更多的练习。也记得,在显微镜下观察导管时,把眼睛瞪得肿痛,仍然分不清,一遍遍调整实验条件,心里说不上的不安和烦躁……也记得,在解剖鱼类和青蛙的时候,因为动作不够敏捷,下刀不够准确而导致最后的鲜血模糊,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实验成果,我们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 首先,我认为通过实验,我了解了大量的生物知识。不论是植物解剖,还是微生物繁殖,应该说通过普通生物学实验,我对生命科学形成了了一个尽管浅显,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把这些知识作为一种常识应用在生活当中,我感到受益匪浅。 其次,进实验室让我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得到了加强。有的时候穿得多麻烦,动手一点都不方便,但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我慢慢适应了实验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初步了解了缜密的科学思维,理解了各种规程的道理,有了一个更严谨的实验态度。 同时,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激发对生物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我希望能让自己从这里得到的心得,学习应用到其他的实验甚至是学习生活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厚自己的底蕴,加强自己的能力,不敢放言称自己要成为未来生物界中的一流人才,只能勉励自己成为一个不负众望的有用的人。 最后感谢朱老师、曾老师,以及实验室老师们为这门课、为我们所付出的心血。短短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但我相信,在普通生物学实验中学到的,我将受用终生。

1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

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一、分子方面 1、基因工程 1)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二楼PCR仪器全部会用) 2)RT-PCR;Q-PCR 3)琼脂糖凝胶电泳;胶回收 4)酶切/链接 5)转化 6)固体/液体LB培养基配制 (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方法) 7)质粒大/小抽原理及步骤 (手提、溶液I、II、III作用) 8)基因组DNA抽提 9)RNA提取; 2、蛋白质工程 1)蛋白收集 (蛋白裂解液+PMSF; 1×Loading 裂解(推荐)) 2)SDS-PAGE(电泳胶的配制) 2)考马斯亮蓝染色,银染 3)Western blot 4)蛋白定量常用的方法及原理, 以及熟练操作Bradford法蛋 白定量 (TRIZOL法原理、注意事项及步骤) 二、细胞方面 1)细胞培养、传代 2)细胞冻存与复苏 冻存液配制: (1)DMSO:血清=1:9(推荐)

(2)DMSO:培养基:血清=1:3:6 均可 DMSO为细胞专用型;现用现配,效果最好;冻存时细胞在-80℃中不要超过一周,最好在24-48h内放入液氮罐中保存。 3)细胞培养基配制(过滤除菌)、胰酶配制(过滤除菌),PBS配制(灭菌);(不同培养基的区别;谷氨酰胺(提供氮源),2周补充一次) 4)转染 5)MTT原理及操作(检测细胞存活率或死亡率) 6)碱性磷酸酶实验(ALP,检测细胞分化) (5、6 需学会SPSS软件及graphpad prism5软件使用) 7)Hoechst染色 8)结晶紫染色(不推荐) 9)苏木精/伊红染色 (9可以替代8,以后实验推荐使用9,图片漂亮) 10)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1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样品制备(细胞固定,染色,洗脱) (7、8、9、10、11需学会Photoshop常用工具处理数据) 12)流式细胞仪样品制备(包括:转染效率与细胞凋亡染色标记)以及仪器操作(需学会FlowJo软件分析流式结果) 三、动物实验 1)小鼠的定制: 常见的小鼠: ICR小鼠(正常),9元/只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仪器分析 专业名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课程学分:5 总学时:90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一、课程定位 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应检验工的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方法,熟练使用分析仪器,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选择分析方法,解决相应问题,具备从事轻化产品检验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轻工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检验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它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是下一步进行顶岗实习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检验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其总体设计思路是,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具体实训项目为线索来进行,项目如下:纯碱中微量铁测定、废液中Co2+和Cr3+检测、水中苯酚含量分析、自来水中钙含量测定、水中铜含量分析、洗发水pH值的测定、牙膏中氟含量检验、废液中I-和Cl-的分析、白酒中杂醇油的测定、乙醇中微量水分析、西瓜中多糖的测定以及茶叶中咖啡因的分析等。这些项目包含了仪器分析类型:可见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了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比较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及外标法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试行) 一、教学目的 仪器分析实验是实验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的重要内容。其要紧目的是:通过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差不多原理的明白得,把握仪器分析实验的差不多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地使用分析仪器;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差不多要求 1、课前认真预习,认真阅读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差不多原理、仪器要紧部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 2、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未经老师承诺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详细了解仪器的性能,防止损坏仪器或发生安全事故。实验室应始终保持整洁和安静。 3、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学习有关分析方法的差不多技术。要细心观看实验现象和认真记录实验条件和分析测试的原始数据;学会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主动摸索、勤于动手,培养良好的实验适应和科学作风。 4、爱护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如发觉仪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每次实验终止后,应将使用仪器复原,清洗好使用过的器皿,整理好实验室。 5、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简明,图表清晰。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名称及型号、要紧仪器的工作参数、简要步骤、实验数据或图谱、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咨询题讨论等。 实验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差不多条件实验及试样中微量铁的测定)(4学时) 实验二食品中NO2-含量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取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取光谱的阻碍(4学时) 实验四荧光分析法测定铝的含量(4学时) 实验五原子吸取光谱法测定痕量镉(4学时) 实验六玻璃电极响应斜率和溶液PH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七自来水中含氟量的测定-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4学时)实验八极谱催化波测定自来水中微量钼(4学时) 实验九硫酸铜电解液中氯离子的电位滴定(4学时) 实验十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学时) 实验十一果汁(苹果汁)中有机酸的分析(4学时) 三、教材及参考书 1、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001.7) 2、万益群、倪永年主编.仪器分析实验(第三版).江西高校出版社(2 003.8) 3、谢能泳、陆为林、陈玄杰编.分析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四、其它讲明 五、实验项目一览表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使用专业:环境科学

普通生物学实验整理全套

普通生物学实验 内容提要 本书共编入20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动植物组织、个体解剖以及制片、标本的制作等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印证理论,学习和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后附有思考题,能启发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综合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书适合我院本科、基地班及大专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普通生物学实验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和中学教师参考。 目录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二生物绘图技术 实验三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四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五植物组织 实验六植物组织制片技术 实验七叶绿体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还原作用 实验八植物根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九植物茎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植物叶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一植物的繁殖器官 实验十二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实验十三动物组织(一) 实验十四动物组织(二) 实验十五 ABO血型鉴定 实验十六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实验十七血细胞的计数 实验十八原索动物及脊椎动物类群(一)鱼类 实验十九脊椎动物——鸟类 实验二十脊椎动物类群(二)哺乳类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要求 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性能,学习本掌握正确的使用技术 二、材料和用品 生物切片标本;显微镜;二甲苯、香柏油 三、方法和步骤 (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光学显微镜是研究生物学的常用工具,由一组光学放大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它的机械系统组成,有的还带有光源部分。其结构见图1。 图1 显微镜的结构 1、机械系统 (1)、镜座和镜柱 镜座是显微镜底部的沉重部分,它使显微镜重心较低,以使之不致倾倒。其上直立的短柱部分为镜柱,支持镜臂和镜台。 (2)、镜台 又名载物台,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平板。其中央有一圆孔,称镜台孔,以便从下方来的光线由此通过。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标本。较好的显微镜装有标本移动器(或称推进尺),既可固定载玻片又可转动螺旋前后左右移动标本。有的标本移动器上还带有标尺,可利用标尺上的刻度寻找所要观察的标本位置。 (3)、镜臂 为镜柱之上弯曲的部分,以便于持握,有些老式显微镜的镜臂与镜柱之间有一个能活动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仪器分析教案

1.1 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检测能力②样品的需求量③分析效率④使用的广泛性⑤精确度 1.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 ⒈ 学分析法 以电磁辐射为测量信号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 ???? ?的变化折射、衍射等基本性质物质之后,引起反射、非光谱法:电磁波作用拉曼散射 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光谱法:依据物质对电 ⒉电化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⒊色谱法 以物质在两相间(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分配比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 ⒋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法、热分析法、放射分析等 。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历史较久远,应用十分广泛,与其它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相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所用的仪器简单、价廉,分析操作也比较简单,而且分析速率较快。 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面,例如化合物的鉴定、结构分析和纯度检查以及在药物、天然产物化学中应用较多。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原理和结构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有机定性及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讲解思路: 让学生首先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而各种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电子跃迁类型是本章的难点。最后了解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使物质产生吸收光谱并对其进行检测。鉴定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2.1.光分析法概论 内容提要: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电磁波谱原 重点难点:电磁波谱区 一、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⒈波动性 电磁辐射是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可以用频率(υ)、波长(λ)和波数(δ)等波参数表征。掌握频、波长、波数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 ⒉微粒性 普朗克方程 E λ ?=υ=c h h (2-3) 该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起来, 二、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的大小顺序排列可得到电磁波谱,不同的波长属不同的波谱区,对应有不同的光子能量和不同的能级跃迁。能用于光学分析的是中能辐射区,包括紫外、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内容提要: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概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光度法,它包括比色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 有机化合物吸收可见光或紫外光,σ、π和n 电子就跃迁到高能态,可能产生的跃迁有σ→σ*、n →σ*、π→π*和n →π*。各种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或吸收波长与有机化合物的基团、结构有密切关系,根据此原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结构分析。 无机络合物吸收带主要是由电荷转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而产生的。电荷转移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很大,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以建立这些络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重、难点:分子的电子能级和跃迁 生色团的共轭作用 d-d 配位场跃迁 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π-π*跃迁。 2.3.朗伯比耳定律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实验一 气相色谱法测定烷烃混合物中正己烷、正庚烷和正辛烷的含量 —归一化法定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归一化法的定量的基本原理以及测定方法 2、了解气相色谱仪器的结构,掌握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色谱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色谱图上各色谱峰代表何组分,根据各色谱峰的保留值进行 色谱定性分析。 在一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确定不变的保留值 定性的依据,只要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对已知纯样和待测试样进行色谱分析, 分别测量各组 分峰的保留值,若某组分峰的保留值与已知纯样相同,则可认为二者是同一物质。这种色谱 定性分析方法要求色谱条件稳定,保留值测定准确。 确定了各个色谱峰代表的组分后,即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第 个待测组分的质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A )呈正比: m i =f i X A 式中A 为其峰面积(cm 2 ),f i 为相对校正因子。 经色谱分离后,混合物中各组分均产生可测量的色谱峰;则可按归一化公式计算各组分 的质量分数,设为 f i 相对校正因子,则 归一化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定量结果与进样量无关,且操作条件不需严格控制。缺点 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分离出峰。 三、 仪器和试剂 1 .仪器:GC-14C 型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 N2000色谱工作站;毛细 管色谱柱(非极性);微量进样器(luL ),高纯度(99.999%)的氢气、氮气、压缩 空气等高压钢瓶。 2 .试剂: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均为 AR 混合物试液。 四、 色谱条件 毛细管色谱柱:①0.22mmx 25m 柱温:80C ;气化室温度:180C ;检测器温度(FID ): 180^; 衰减为2;氢气:空气=1:10 (流量);载气为N (99.999%),柱前压力为:0.08MPa: 五、 实验步骤 1. 开机,先打开载气氮气高压钢瓶,调节减压阀使钢瓶输出压力为 0.4~0.3MPa ,检查色谱 柱安装及气路是否正确,有没有漏气;然后调节柱前压到 0.08 MPa 打开电源开关,按实验 条件的要求设定 (如保留时间),故可作为 m i A f i A 2 f 2 Af i — 100% A n f n

本科生六个基本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原理: 当实验室获得了一个新的质粒时,而这个质粒并未转化到宿主菌体内,则需要该技术进行细菌的转化,以大量获得这一质粒。转化细菌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电转化法、脂质体转染法、显微注射法、CaCl2处理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等。一般的实验室都应用CaCl2处理细菌,改变细胞膜的结构,使质粒DNA能穿过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然后在选择培养基中培养转化处理过的细菌,转化成功的细菌可在抗菌素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这一方法是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 2.1LB液体培养基 2.20.1mol/L CaCl2溶液:称取1.1g无水CaCl2,溶于90ml双蒸去离子水中, 定容至100ml,用0.22μm滤器过滤并装入灭菌试剂瓶中,4℃保存。 2.3 DH5α菌株,冰,牙签,无菌滤纸,50ml离心管,枪头(以上需灭菌); 移液器,摇床,冷冻离心机,涡旋震荡器,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普通冰箱,-70℃冰箱 3.操作方法 3.1从37℃培养12—16h的平板上,用无菌牙签挑取一个单菌落,转移到含有3ml LB培养基的试管内,37℃振摇过夜。次日取菌液1ml,接种到含有100ml LB培养基的500 ml烧瓶中,37℃剧烈振摇培养约2—3h(振摇速度为200—300r/min),待OD600值达到0.3—0.4时,将烧瓶取出立即置冰浴10—15min。 3.2自该步骤起皆需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转移到一个灭菌处理过的、冰预冷的50 ml离心管中。 3.34℃离心,4000g×5min回收细胞。 3.4弃去培养液,将离心管倒置于滤纸上1min,以使最后残留的培养液流尽。 3.5加入冰预冷的0.1mol/L CaCl2溶液10ml重悬菌体,置冰浴30min。 3.64℃离心,4000g×5min,弃去上清液,倒置于滤纸1min。 3.7再加4ml用冰预冷的0.1mol CaCl2重悬菌体(重悬时操作要轻)。 3.8置4℃冰箱置12—24h,即可应用于转化。 思考题: 制备感受态细胞时加入CaCl2的作用是什么? 钙离子结合于细胞膜上,使细胞膜呈现一种液晶态。在冷热变化刺激下液晶态的细胞膜表面会产生裂隙,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使外源DNA进入。

《仪器分析》教案讲义-05.doc

第五章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 %1.教学内容 1.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分子的能级及光谱、有机物及无机物电了能级跃迁的类型和特点) 2.吸收定律及其发射偏差的原因 3.仪器类型、各部件的结构、性能以及仪器的校正 4 . 分析条件的选择 5. 应用(定性及结构分析、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及其它方面的应用%1.重点与难点 1.比较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各种也子跃迁类型所产生吸收带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2.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结构判断 3.定量分析的新技术(双波长法、导数光谱法、动力学分析法) 4.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 %1.教学要求 1.较为系统、深入地掌握各种电了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及其特征、应用 2.熟练掌握吸收定律的应用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3.较为熟练仪器的类型、备组件的工作原理 4.运用各种类型光谱及人岫的经验规则,判断不同的化合物 5.掌握定量分析及测定物理化学常数的常见基本方法 6.一般掌握某些新的分析技术 %1.学时安排5学时 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称 为紫夕卜■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

分子吸收200?800 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第一节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并对应有一定能级。在每一电了能级上有许多间距较小的振动能级,在每一振动能级上又有许多更小的转动能级。 若用△ E电子、△ E振动、△ E转动分别表小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差,即有△ E电子〉△ Em> △E转动。处在同一电子能级的分子,可能因其振动能量不同,而处在不同的振动能级上。 当分子处在同一电子能级和同一振动能级时,它的能量还会因转动能量不同,而处在不同的转动能级上。所以分子的总能量可以认为是这三种能量的总和:E分子=£电子+ E振动+ E转动 当用频率为v的电磁波照射分子,而该分子的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之差左E 恰好等于该电磁波的能量hv时,即有 △ E = hv (h为普朗克常数) 此时,在微观上出现分子由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在宏观上则透射光的强度变小。若用一连续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将照射前后光强度的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电信号(吸光度A)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一张光强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图——分子吸收光谱图。 二、分子吸收光谱类型 根据吸收电磁波的范围不同,可将分子吸收光谱分为远红外 光谱、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三类。 分子的转动能级差一般在0.005?0.05cVo产生此能级的跃迁,需吸收波长约为250?25pm的远红外光,因此,形成的光谱称为转动光谱或远红外光谱。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第十二章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一、基本要点: 1.熟悉法拉第电解定律; 2.掌握控制电位电解的基本原理; 3.理解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方法; 4.掌握恒电流库仑滴定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二、学时安排:4学时 电解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后,直接称量在电极上析出的被测物质的重(质)量来进行分析,称为电重量分析法。 2.将电解的方法用于元素的分离,称为电解分离法。 库伦分析法是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测量电解完全时所消耗的电量,并根据所消耗的电量来测量被测物质的含量。 第一节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电解现象 电解是一个借外部电源的作用来实现化学反应向着非自发方 向进行的过程。电解池的阴极为负极,它与外界电源的负极相连;阳极为正极,它与外界电源的

正极相连。 例如:在C uS O4溶液侵入两个铂电极, 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联。如果两极之间有足够的电压,那末在两 电极上就有电极反应发生。 阳极上有氧气放出,阴极上有金属铜析出。通过称量电极上析出金属铜的重量来进行分析,这就是电重量法。 二、.分解电压与超电压 分解电压可以定义为:被电解的物质在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和连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时所需的最小的外加电压。从理论上讲,对于可逆过程来说,分解电压在数值上等于它本身所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这个电动势称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与分解电压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反电动势阻止电解作用的进行,只有当外加电压达到能克服此反电动势时,电解才能进行。实际分解电压并不等于(而是大于)反电动势,这首先是由于存在超电压之故。 超电位(以符号η来表示)是指使电解已十分显著的速度进行时,外加电压超过可逆电池电动势的值。超电压包括阳极超电位和阴极超电位。对于电极来说,实际电位与它的可逆电位之间的偏差称为超电位。在电解分析中,超电位是电 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的,前者与电极过程的不可逆性有关。后者与离子到达电极表面的速度有关。超电位是电极极化的度

《仪器分析》教案7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10.1教学建议 一、从应用实例入手,介绍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红外光谱仪结构特征。 二、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为目的,介绍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面的应用。 10.2主要概念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二)、掌握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方法; (三)、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组成与应用。 二、内容要点精讲 (一)基本概念 红外吸收光谱——当用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而吸收红外光光能,有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透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及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振动跃迁——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做分子振动。不对称分子振动会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形成量子化的振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光从振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振动跃迁。 转动跃迁——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转动时,引起周期性的偶极矩变化,形成量子化的转动能级。分子吸收辐射能(远红外光)从转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转动跃迁。 伸缩振动——原子沿化学键的轴线方向的伸展和收缩的振动。 弯曲振动——原子沿化学键轴线的垂直方向的振动,又称变形振动,这是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振动——凡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则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诱导效应——当基团旁边连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变化,从而引起键的力常熟的变化,使基团频率产生位移的现象。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 键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双键力常数减小,使基团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氢键效应——氢键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化学键力常数降低,吸收频率将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溶剂效应——由于溶剂(极性)影响,使得吸收频率产生位移现象。 基团频率——通常将基团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所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光谱上出现的相应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吸收峰,简称基频峰。 振动偶合——两个相邻基团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讲义

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 实验讲义 王玉倩冯晓英郭娟张潮汤晓辛唐婧编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6月

目录 一、显微操作 (2)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绘图 (2) 实验二简单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油镜的使用 (6) 实验三压片的制作,涂片的制作 (8) 实验四生物材料的解剖结构观察 (10) 二、溶液配制 (11) 实验五玻璃器皿的洗涤 (11) 实验六、溶液的配制Ⅰ (13) 实验七、溶液的配制Ⅱ (15) 实验八溶液pH值的调节 (18) 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0) 实验九分光光度法的介绍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0) 实验十混合物中CuSO4的测定 (24) 实验十一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26) 四、无菌操作 (28) 实验十二无菌操作技术 (28)

一、显微操作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绘图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 2、了解显微镜使用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及一般维护方法。 3、学习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显微镜的原理是经过两次成像,成为倒立的虚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成像,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第一次成的物像,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是一个虚像。倒置的像常常使初学者使用发生困难。 1、显微镜的构造 机械部分 (1) 镜座 显微镜最下面呈马蹄形或园形的部分,起稳定和支持镜身作用。 (2) 镜柱 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 (3) 镜臂 弯曲成马蹄形的部分,便于手持,下端与镜柱相连接的地方有一个倾斜关节,可使镜臂倾斜,便于观察。 (4) 载物台 自镜臂下端向前伸出,放置标本用的平台,其中央有一个园孔,叫通光孔。台上有一移动器(老式的左右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以固定和移动标本。 (5) 镜筒 和镜臂上方连接的园筒部分。有的显微镜镜筒内有一抽管,可适当抽长,一般长度是160-170毫米。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有一个可转动的园盘,叫物镜转换器(或叫物镜旋转盘,固着在镜筒下端,分两层,上层固着不动,下层可自由转动。转换器上有2~4个圆孔,用来安装不同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6) 调节器(也叫调节螺旋) 为镜壁上两种可转动的螺旋,一大一小,能使镜筒上下移动,调节焦距。大的叫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可以转动,以使镜筒能上下移动,从而调节焦距,升降镜筒较快,用于低倍镜对焦;小的叫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它的移动范围较粗准焦螺旋小,升降镜筒较慢,可以细调焦距。 (7) 倾斜关节 镜柱和镜臂交界处有一个能活动的关节。它可以使显微镜在一定的范围内后倾(一般倾斜不得超过45°)便于观察。但是在使用临时封片观察时,禁止使用倾斜关节,尤其是装片内含酸性试剂时严禁使用,以免污损镜体。 (8) 载物台 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较高级的显微镜,在载物台上常具有推进器,它包括夹片夹和推进螺旋,除夹住切片外,还可使切片在载物台上移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仪器分析实验是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需要与仪器分析课密切配合。实验课程主要依据的是本课程所涉及的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法的原理,通过对仪器的操作使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实现对多种分析仪器的熟练掌握。 教学目标主要有几个方面: 1. 配合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 3. 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4.通过仪器分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教材:《仪器分析》,刘立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仪器分析实验》,苏克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仪器分析》,高俊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仪器分析实验》,高俊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仪器分析》,朱明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三、对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学过仪器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仪器分析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1.明确仪器分析在生产、教学及科学研究中的任务和作用; 2.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 3.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操作。 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数据的记录及处理组成。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书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四、考核方式与学习效果评价的结构比例 以考勤、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综合一起,作为实验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实验平时成绩(50%)和最后实验考试成绩(50%)组成。 五、对先修课的要求、课程班规模要求、实践类课程方案等 要求在《仪器分析》、《分析化学》、《环境监测》这三门课的基础上,进行此课程的学习。对课程规模没有要求。

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

Ⅰ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 一、分光光度法 (一)原理 光线的本质是电磁波的一种,有不同的波长。肉眼可见的彩色光称为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60nm。短于400nm的光线称为紫外线(200—400nm为紫外光区),短于200nm 的叫远紫外线,再短的就是X射线和γ射线了。长于760nm的光线称为红外线(760—500000nm为红外区),再长的就是无线电波了。 可见光区的电磁波,因波长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颜色的电磁波称为单色光,单色光并非单一波长的光,而是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太阳及钨丝灯发出的白光,是各种单色光的混合光,利用棱镜可将白光分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各种单色光,即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这就是光谱。 当光线通过透明溶液介质时,其辐射的波长有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因此光线射出溶液之后,部分光波减少。例如,可见光通过有色溶液后,或红外线通过多种气体后,部分光波被吸收。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谱,在一定条件下,其吸收程度与该物质浓度成正比,故可利用各种物质的不同的吸收光谱特征及其强度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在可见光范围内,利用溶液的颜色深浅来测定溶液中物质含量的方法,称为比色法。采用适当的光源、棱镜和适当的光源接受器,可使溶质浓度的测定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可见光,尚可扩大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这就是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生物化学中最有价值的测定方法之一。通过测定紫外、可见或红外的特征吸收光谱可以鉴定未知化合物;通过测量在某一波长的光吸收可以测定溶液中未知化合物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所依据的原理是Lambert和Beer定律。 1.Lambert定律一束单色光通过透明溶液时,一部分波长的光波被吸收,被吸收光波的量与溶液厚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即:

仪器分析教案

第一章绪论(Preface ) §1-1 仪器分析简介 一、仪器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中的位置 1.分析化学 定义: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及其分析方法的学科。 分类: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2.化学分析法/经典分析法 定义: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分类:重量分析法—绝对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相对分析法: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3.仪器分析法(物理和物理化学分析法) 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能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结构。 分类: 二、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 1.仪器分析的特点: (1)适用于微量、痕量组份含量分析(含量<1%,测量的相对误差为1~10%);(2)操作简便快速; (3)最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分析。 2.仪器分析的局限性: (1)准确度不够高,相对误差通常(1~10%); (2)一般都需要以标准物进行校准,而很多标准物需要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标定;(3)仪器比较昂贵。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与计算机联用:自动化、数字化 与其它分析方法联用:气相色谱-光度法联用;FIA -光度法联用 §1-2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1. 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x 与仪器响应信号y 的关系曲线。 线性范围:标准曲线直线部分所对应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的范围。 标准曲线的绘制:用 “一元线性回归法”的数据统计方法来给出y 与x 的关系式 标准溶液浓度: x 1 x 2 x 3 x 4 x 5 …… 响应信号: y 1 y 2 y 3 y 4 y 5…… 1 2 1 ()() () n i i i n i i x x y y b x x ==--= -∑∑ a y bx =- 2. 灵敏度 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的变化,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用S 表示。 y x

生物学中的常用实验

以前做过的实验: 病毒学实验:抗体检测:血凝抑制 ELISA 抗原检测:血凝 PCR 胶体金检测试纸卡测抗原细菌学实验:药敏试验 水质监测测大肠杆菌 其他:PH计测畜禽饮用水PH值 显微镜法测虫卵(饱和盐水法) 建议:可以采用的其他的检测试纸卡扩大抗原检测的种类和缩短检测时间。

各实验具体步骤: 病毒学实验 1.抗体检测: 有血凝素(HA)的病毒能凝集人或动物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血凝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抑制称为血凝抑制试验,原理是相应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阻止病毒表面HA与红细胞结合,常用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黄病毒等的辅助诊断、流行病调查,也可用于鉴定病毒型与亚型。 疫血凝(HA)及血凝抑制(H1)试验 目的意义: 1.掌握血凝试验(HA)与血凝抑制试验(HAI)的基本方法; 2.了解HA与HI在新城疫病毒及其它病毒诊断和鉴定中的应用。 基本原理: 许多病毒表面具血凝素,具有凝集某些动物或人红细胞的特性,称为血凝现象,可用于鉴定病毒。 血凝现象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称为血凝抑制现象,利用这种特性可进行血清学试验,称为血凝抑制试验。 器材及试剂: 待检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鸡胚尿囊液; 待检血清:抗鸡新城疫病病毒阳性血清; 生理盐水、1%鸡红细胞、96孔V形微量血凝板、加样器等。 实验步骤 (一)血凝试验(HA)取96孔板,按以下步骤操作: 1、第一排1-12孔各加生理盐水25ul,第二排1-12孔加生理盐水25ul为红细胞对照; 2、吸25ul病毒液于第一排第1孔,混匀后取25ul至第2孔,依次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ul, 3、第一排1-12孔及第二排1-12孔各加1%鸡红细胞25ul。 4、室温静置10-30分,观察结果 5、结果判定:红细胞对照组红细胞完全沉降,以试验排中能使等量红细胞发生完全凝集 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作为病毒的血凝价,即HI效价 (二)血凝抑制试验(HI) 取一96孔板,按以下步骤操作: 1、4个单位抗原的制备:按HA试验测出的病毒血凝价除以4即为4个单位血凝素的稀释度。(根据学农实验配置4单位抗原,以完全血凝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除以4即为含4单位抗

仪器分析教案

仪器分析教案教案

教案一: 一、授课内容: 1、第一章绪论:仪器分析法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发展趋势 2、第二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1光学分析法概论 二、教学目的: 掌握仪器分析法、光学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仪器分析法的概念、分类、特点 难点: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提问式 六、本次课作业: 教案二: 一、授课内容: §2-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吸收曲线的定义和意义 2、掌握分子光谱的产生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吸收曲线的定义和意义 2、难点:分子光谱的产生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提问式、图表式 六、本次课作业: 教案三: 一、授课内容: §2-3光的吸收定律 二、教学目的: 1、掌握透光度、吸光度的定义 2、掌握朗伯-比耳定律及其使用条件和偏离原因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透光度、吸光度的定义,朗伯-比耳定律及其使用条件 2、难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原因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逻辑推理式、启发式、提问式 六、本次课作业: 教案四: 一、教学内容: §2-4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分析仪器的组成和结构 2、掌握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单色器、比色皿、分光光度法 2、难点: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举例分析式 六、本次课作业:习题1、2、3 教案五: 一、授课内容: §2-3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2-4光度测量误差和测定条件选择 二、教学目的: 1、掌握显色反应、显色剂、显色条件选择、参比溶液 2、掌握光度测量误差的概念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显色条件选择、参比溶液、光度测量误差的概念 2、难点:参比溶液、光度测量误差的概念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提问式 六、本次课作业: 教案六: 一、教学内容: §2-7定量分析 §2-8红外吸收光谱法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2、了解高吸光度差示法、红外吸收光谱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定量分析方法

《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实验一》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实验一 Experiments of General Biology 二、课程编码:0812812 三、课程性质:必修 四、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24 总学分:1.5 实验学时:24 五、适用专业 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信息 六、本实验课的配套教材、讲义与指导书 1、教材:现代生物学实验原理和方法,生命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自编讲义。 2、参考书:现代生物学实验,林加涵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七、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1、本实验课的任务是熟练掌握动植物解剖、制片染色的操作规范,在细胞、组织及系统上认识动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学会动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方法,熟练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掌握显微镜下的动植物组织结构的识别,掌握动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常规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 2、本实验课为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及生物信息专业学生必修课。 3、本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学生提高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做到专心、细心与耐心。

八、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各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动植物形态与解剖、动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的生理代谢等基础理论。 九、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在课表上明确规定实验时间,两(三)人一组,相互配合完成实验;掌握实验方法,得到结果并完成实验报告。 十、考核方式与评分方式 实验报告50%,实验操作50% 十一、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提要

注:实验类型应为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四种类型之一。实验要求填“必做”或“选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