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 章节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教师资格 章节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教师资格 章节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教师资格 章节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章节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一章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意向B.态度C.品德D.个性

2.构成品德结构的四个心理成分是()。

A.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行为

B.道德认识、道德动机、道德志向、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3.()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4.“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

5.一位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还是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8.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9.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0.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

11.()是道德意志的第一阶段。

A.决心B.信心C.恒心D.细心

12.衡量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2014年真题)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14.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

A.道德动机B.道德评价C.道德行为习惯D.积极的道德情感

15.()发表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A.皮亚杰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

16.皮亚杰认为,()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A.2岁B.5岁C.10岁D.12岁

17.张强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由此判断,他进入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18.小华做事时能遵守规则,同时具有同情心、怜悯心,这说明他的道德发展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19.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

A.情境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C.对偶故事法D.示范榜样法

20.()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布鲁纳B.皮亚杰C.柯尔伯格D.弗洛伊德

21.(2013年真题)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为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与服从B.相对功利C.遵守法规D.道德伦理

22.按照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后习俗道德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

A.相对功利定向阶段B.寻求认可定向阶段C.遵守法规定向阶段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23.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定向阶段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D.遵守法规定向阶段

24.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水平。

A.前习俗B.中习俗C.习俗D.后习俗

25.(2012年真题)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柯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阶段。

A.惩罚与服从B.社会契约C.维护权威或秩序D.普遍伦理

26.()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B.社会契约定向阶段C.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27.下列不属于中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的是()。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初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8.研究表明,()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A.初一年级B.初二年级C.初三年级D.高一年级

29.()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A.家庭B.学校教育C.社会因素D.同伴群体

30.()不属于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A.同伴群体B.认知失调C.态度定式D.受教育程度

31.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B.费斯汀格C.桑戴克D.韦纳

32.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

A.认知失调B.道德认知C.品德D.态度定式

33.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A.从众B.服从C.依从D.认同

34.(2012年真题)学生能理解并接受他人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将这些特点纳入自己价值体系,说明品德发展达到()。

A.服从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

35.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

36.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于()阶段。

A.依从B.服从C.认同D.内化

37.根据()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A.斯金纳B.班杜拉C.布鲁纳D.桑戴克

38.()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A.有效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

39.(2014年真题)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A.有效说服B.树立榜样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

40.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要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

A.选择阶段B.批判阶段C.赞赏阶段D.行动阶段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品德反映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2.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

3.(2012年真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4.道德行为属于外部表现,不属于品德的心理成分。

5.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6.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7.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8.柯尔伯格认为,人的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完全对应。

9.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10.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11.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尽量找德高望重的

长者。

三、简答题

1.(2013年真题)简述品德的结构。

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骂学生“笨猪”“死脑子”。吸烟后,王老师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他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学生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分析王老师的班级产生这样后果的原因,王老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叫周昊,个头高大,天性聪明活泼,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思维灵活,但爱讲话。课间与同学一起玩耍时,周昊喜欢支配、指挥别人,要别人按他的命令行事,如果不服从,他就动手打人。开学一周后,周昊成为班上不受欢迎的人。同学不愿和他玩,而他也无所谓地说:“我一个人玩更好些。”但看到别人玩时,他又经常从旁捣乱。

问题:请你帮助李老师分析本案例,说说她可以选择和应用哪些常用的培养品德的方法对周吴进行教育。第一章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概念。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D【解析】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3.A【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的善依赖于道德认识。

4.B【解析】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5.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题中该学生的道德意志需要提高。6.C【解析】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与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坚持正确的道德信念,最终达到目标。

7.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8.B【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其中,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9.B【解析】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10.C【解析】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11.A【解析】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决心是道德意志的第一阶段,它是经历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的下决心的阶段。

12.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评定一个人的品德,主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13.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

14.D【解析】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是人们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是道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15.A【解析】1932年,皮亚杰发表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16.C【解析】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7.C【解析】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18.D【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19.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

20.C【解析】柯尔伯格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每一个水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21.C【解析】小娜根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来判断小菁的行为,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她处于习俗水平的遵守法规阶段。

22.D【解析】柯尔伯格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后习俗道德水平,亦称原则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23.C【解析】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24.C【解析】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和后习俗道德水平。习俗水平上的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一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定向阶段。25.B【解析】处于社会契约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26.D【解析】在普遍伦理定向阶段,个体超越外在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27.D【解析】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8.B【解析】初中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青少年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或八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9.B【解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学校的精心培养相关。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30.A【解析】同伴群体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式、道德认知、智力因素、受教育程度等。

31.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

32.D【解析】态度定式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态度定式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从而影响着是否接受的质量。33.B【解析】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34.D【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35.C【解析】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36.D【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7.B【解析】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38.D【解析】本题考查了价值辨析的概念。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39.C【解析】群体约定是指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刘老师与学生讨论了网络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被全班同学认可,属于群体约定。

40.A【解析】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

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品德反映人的社会性,是个体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错误。

【解析】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变动性的矛盾运行中形成的。个体品德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随着人的发展,社会对它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要。

3.错误。

【解析】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4.错误。

【解析】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

5.正确。

【解析】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6.错误。

【解析】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7.正确。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他认为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8.错误。

【解析】柯尔伯格认为,个人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9.正确。

【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

10.错误。

【解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具有很大作用,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1.错误。

【解析】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1)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2)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2.【参考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3.【参考答案】

(1)外部因素。

①家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重要的,主要表现在家庭的气氛、家长的人格修养、家庭的教养方式三方面。

②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校风和班风、教师的楷模作用、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方面。

③社会因素。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榜样的作用不容忽视。

④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2)内部因素。

①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式。态度定式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③道德认知。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④智力因素。研究表明,智力程度与品德的发展呈正相关。

⑤受教育程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提高。

此外,个体的年龄、情绪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参考答案】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王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虽然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王老师的不良行为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品德的形成。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达到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王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①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作为论据,或者支持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或者反对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③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④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参考答案】

常用的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李老师可以采取上述方法对周昊进行教育。

(1)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作为论据,或者支持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或者反对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李老师进行说服时,可以运用以下技巧:有效地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考虑学生原的态度。

(2)树立良好的榜样。李老师可以给周昊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能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李老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周昊的态度。

(4)价值辨析。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李老师可以引导周昊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李老师对于周昊的良好表现,可以进行奖励;对于其不良行为,李老师要给予惩罚,但要使周昊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他指明改正的方向。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__人格__,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 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管理心理学题库

管理心理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是( A )。 A、动机 B、认知 C、行为 D、情绪 2、最基本的心里过程是( B )。 A、动机 B、认知 C、行为 D、情绪 3、领导者的选拔与培养属于( C )。 A、组织管理 B、动机管理 C、行为管理 D、认知管理 4、思维与决策属于( D )。 A、冬季管理 B、情绪管理 C、组织管理 D、认知管理 5、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的是( A )。 A、利维特 B、闵斯特伯格 C、梅奥 D、泰勒 6、管理心理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问卷法 C、测验法 D、访谈法 7、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常常作为人员测评的一种工具的是( C )。 A、实验法 B、问卷法 C、测验法 D、访谈法 8、现代管理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 C )。 A、30年代 B、40年代 C、50年代 D、60年代 9、管理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而被人们广泛接受是在20世纪( D )。 A、30年代 B、40年代 C、50年代 D、60年代 10、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 B )。 A、利维特 B、闵斯特伯格 C、梅奥 D、泰勒 12、领导行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领导理论是 A、通路-目标理论 B、领导-参与模式 C、生命周期理论 D、认知资源利用理论 1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C )。 A、荣格 B、阿德勒 C、费洛伊德 D、霍妮 14、认知平衡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在( B )提出的。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8年 15、动机的归因理论的主要提出者是( A )。 A、韦纳 B、班杜拉 C、费斯廷格 D、赛里格曼 16、人的需要最高级的层次是( D )。 A、安全需要 B、社交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7、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A )。 A、郝茨伯格 B、马斯洛 C、贝雷尔森 D、斯坦尼尔 18、工作价值观的概念最早是由( C )提出的。 A、罗基奇 B、宁维卫 C、赛普尔 D、谢恩 19、组织承诺最早是由( B )提出的。 A、艾利泽 B、贝壳 C、卢梭 D、赫里欧 20、下列不属于领导的功能表现的是( D )。 A、组织功能 B、激励功能 C、角色功能 D、决策功能 21、胜任特征是由( A )明确提出的。 A、麦克兰来 B、斯本塞 C、道尔顿 D、杜博斯 22、建立胜任特征模型的最常用的方法为( B )。

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库分解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C )___的科学?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D )__。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人的个性心理是通过__(D )__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 D 心理过程。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__(D )______。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____(A )___。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理性活动 D.心理状态 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__(C )_。 A 情绪;B需要; C 想像; D 兴趣。 7.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___

(C )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别化原则 8.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_(C )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9.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依据别人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 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A )_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10.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11、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作___(D ) __。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反应变量。 12.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__(C )___。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认知与意向 D.内容与形式 13.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__( A )_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4.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B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5.强调心理学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C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管理心理学第12章习题

第十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作压力会作用于员工及公司的组织层面而导致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的 产生。 3.面对职业压力时,在大的组织层面的改善还未到来的情况下,最迅速、有效的办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通过专业人员对企业进行诊断、建议,并对员工及 其直属亲人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以及改善企业气氛和管理,使企业获益。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但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二、单项选择题 1.工作压力程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呈() A.正U形 B.倒U形 C.水桶形 D.L形 2.员工皮肤、肠胃、呼吸、心脏血管、免疫等系统出现异常,是工作压力的() A.心理症状 B.行为症状 C.应激症状 D.生理症状 3.企业合理制定工作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科学地开展职位分析和人员选拔 是通过()途径应对压力 A.减少角色模糊 B.减少角色冲突 C.减少角色过载 D.增强控制感 4.帮助员工掌握应对压力的基本方法,改善应对方式,提高适应能力是EAP()方面的服 务内容。 A.心理压力应对 B.沟通和人际关系改善 C.职业生涯规划 D.工作环境设计与改善

5.并购过程中由于业务再造、角色变换、企业文化冲突等导致员工的压力和情绪问题,此 时应采用()EAP。 A.短期 B.长期 C.内部 D.外部 三、多项选择题 1.工作压力引起的个人行为症状包括() A.退缩与忧郁 B.增加看病的次数 C.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D.与同事、家人的关系不良 E.注意力不集中 2.工作压力引起的组织症状包括() A.旷职、缺勤 B.职业倦怠 C.产品品质降低、数量减少 D.心智疲劳及降低智力功能 E.决策效能低落 3.员工帮助计划(EAP)对员工个人的作用体现在() A.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B.减少客户投诉 C.减少酗酒、吸烟及其他成瘾问题 D.降低失业概率 E.降低意外事故出错率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应对压力的途径。 2.简述压力的含义和来源。 3.简述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含义和服务内容。 五、论述题 1.试论述员工帮助计划(EAP)的作用 2.试论述压力的双重作用。 答案: 一、填空题 1.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社会、组织、个人。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管理心理学题库汇总

第一章联系与思考 一、概念解释 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的社会心理系统、企业文化、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对象 二、填充题 1.管理的职能有。 2.管理过程的两个主要系统是。 3.工业心理学包括。 4.管理心理学的目的与任务是。 5.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包括。 三、是非判断题 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则在括号内写“是”,错误则写“否”(后面各章是非题均按此要求解答)。1.社会心理系统属于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2.技术系统属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 3.个体、团体、组织属于内环境系统。() 4.技术环境(工作性质、技术水平、产品数量、质量等)属外环境系统。() 5.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形成了管理心理学。() 6.从狭义而言,行为科学即指管理心理学。() 7.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人的因素作用下降了。() 四、选择题 下列题目中,每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后面各章的选择题均按此要求解答)。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突出的是: A.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 B.以结构为中心的管理 C.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 D.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带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哪类学科? A.自然 B.社会 C.中间 D.人文 3.管理心理学的两重性主要指: A.生物人与社会人 B.积极与消极 C.共性与个性 D.自然性与社会性 4.下列哪种不是20世纪30年代前的工业心理学的范畴?

A.消费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组织管理学 D.人事心理学 5.下列哪种选项不是内环境系统的社会心理系统? A.团体环境 B.个人环境 C.组织环境 D.技术环境 6.工业社会心理学主要指的是: A.人事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人际关系学 D.工商心理学 7.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团体行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A.激励 B.人际关系 C.结构 D.影响力 五、问答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意义是什么? 3.管理心理学与邻近科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第二章练习与思考题 一、概念解释 泰勒制、例外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法约尔的组织职能与管理职能、韦伯的官僚模式、霍桑实验与霍桑效应、管理科学学派、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中国古代人性观、韩非的“法、术、势” 二.填充题 1.泰勒等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2.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的五种要素是。 3.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是。 4.安德鲁·尤尔(Andrew Ure)是国,夏尔·迪潘(Charles Dupin)是国。 5.泰勒的代表著作是,发表于年。 6.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发表于年。 7.孙武论将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8.孙膑认为合军聚众,克敌制胜应采用以下激励方式。 9.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他从年至年,主持了长达五年之久的。

2013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七

2013年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2.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3.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4.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 ) A.绘画技能 B.创造技能 C.心智技能 D.操作技能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 A.操作技能 B.技巧 C.操作能力 D.能力 6.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7.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1氐谷现象 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0.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不平衡现象 B.不协调现象 C.停顿现象 D.起伏现象 10.D.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起伏现象。 11.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2.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管理心理学复习习题(含答案)

管理心理学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智商=MA÷C.A×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为(从众)。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利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初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认知风格是否容易受外界影响可以划分为(理智)和(意志)两种型。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管理心理学单选题题库

1: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表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是否高效率的方法和手段。 1.工作作风 2.思想方法 3.管理方法 2:从众行为是指,群体成员企求自己的()跟从群体的倾向。 1.思想 2.行为 3.语言 3:群体间的冲突增加了各群体内部的()。 1.内聚力 2.友谊 3.协调性 4:()对一个组织结构形式有重要的影响。 1.管理距离 2.管理幅度 3.管理人数 5:谁能掌握()管理的这一真谛,谁就能在实践中取得胜利。 1.以人为本 2.效益第一

6: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之中。 1.活动 2.思维 3.语言 7:在领导生命周期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被领导者的()对领导的影响。 1.知识范围 2.技能水平 3.成熟度 8: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的管理。 1.以生产为中心 2.以关系为中心 3.以人为中心 9:激励是指连续激发人的()的心理过程。 1.情绪 2.动机 3.干劲 10:领导者本身的(),决定了他们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树立威信,其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1.文化水平

3.素质差异 11:气质是指个人行为全部()的总和。 1.典型 2.隐性特征 3.动力特点 12: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个体力量汇合成()。 1.合力 2.整体 3.新的力量 13:企业的管理职能除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之外,还应该包括()。 1.决策 2.领导 3.用人 14:再冻结是指改革后的态度与行为的整合,即获得的()模式成为个体之个性,形成有意义的情感关系的过程。 1.新行为 2.新观念 3.新态度 15:管理坐标图的理论认为,最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位既关心工作,同时又关心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2 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集及答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集及答 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桑代克)。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 5.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乌申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 8.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人本主义)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10.(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11.有人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经验总结法)。 16.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观察法)。 17.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观察法)。 1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个案法)。 19.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问卷法)。 20.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近期的作业,来了解其是否掌握了所讲述的知识。这种研究方法叫(产品分析法)。 21.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 22.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管理心理学题库整理

管理心理学题目大汇总 一、填空题。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学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2、梅奥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3、请写出智商测试的公式:100)(×=实际年龄心理年龄MA IQ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利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Z 理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认知风格是否容易容易受外界影响可以划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类型。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投射法和情景测验三种。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效价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纬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者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错)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对)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纬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6、冲突会妨碍团体的绩效,破坏团体的整体性,所以冲突都是有害的。(错) 7、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对) 8、公平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对) 9、人际关系理论也称管理的行为学派理论。(对) 10、韦伯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 11、“霍桑实验”表明员工工作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错) 12、智力测量是测量能力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对) 13、气质是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对) 14、管理理论是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对) 15、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错) 16、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是只有正式的群体才可能成为团队。(错) 17、管理理论是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对) 18、替代机制(或称补偿机制)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自我防卫机制。(对) 19、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叫行为塑造。(对) 三、单项选择题。 1、霍桑实验表明,人是(B)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2、问卷法和访谈法属于(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