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

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

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d、生说:小强和小丽的速度不一样小强的要快些,但他们的时间相同所以他们相遇的时候离乙地要近。

e、学生独立做。

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2)、讨论第一个算式,你们想向他们提怎样的问?

a、生甲:你为什么要用4分钟乘100?生乙回答:100是小强的速度他走了4分钟所以要4乘10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b、生丙:4乘50是什么意思?生乙回答:是50米小丽走的她也走了4分钟所以要用:4乘5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c、生丙:为什么要用400+200?生乙回答:400是小强走了200是小丽走了把他们走的加在一起。

d、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强的路程和小丽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甲乙的总路程了?

e、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3)、讨论第二个式子.

a、生甲问:为什么要用(50+100)?生乙回答:50是小丽的速度100是小强的速度加在一起是他们的速度和.

板书:小丽的速度+小强的速度=速度和

b、请两位学生演示:1分钟走150米、2分钟走300米(2个150米)、3分钟450米(3个150米)、4分钟走 600米(4个150米)。

小结:因为1分钟走1个150米、2分钟走2个150米、3分钟走3个150米、所以4分钟走4个150米.

e、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f、生说:表示速度和!

g、教师提问:说一说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四、练习题1

客车的速度一小时40千米,小车一小时走60千米,他们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出发4小时后相遇, 甲地到乙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a、学生独立完成.

1、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练习题2:(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两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红花?

a、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40) ×10

第二种做法:40×10

c、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d、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是纸鹤第二小组折的才是红花.

小结: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因为有一些题有陷阱

追及相遇问题教案

追及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追及相遇问题的几种分类。 2.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临界条件 3.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的几种类型。 2.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中刚好能追上的临界条件。 3.通过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对追及相遇问题临界条件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追及(如警察抓土匪),相遇或避免碰撞(如两车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运动)的问题。我们就利用物理学知识探究警察能否抓住小偷,两车是否相遇或碰撞。 二.对追及相遇,追及问题的分类和分析 讨论追击、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

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1、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一个条件:两者速度相等 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1)追击 甲一定能追上乙,v甲=v乙的时刻为甲、乙有最大距离的时刻 1判断v甲=v乙的时刻甲乙的位置情况 ①若甲在乙前,则追上,并相遇两次 ②若甲乙在同一处,则甲恰能追上乙 ③若甲在乙后面,则甲追不上乙,此时是相距最近的时候 情况同上,若涉及刹车问题,要先求停车时间,以作判别!

(2)相遇 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追击即相遇 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即相遇 (3)相撞 两物体“恰相撞”或“恰不相撞”的临界条件:两物体在同一位置时,速度恰相同,若后面的速度大于前面的速度,则相撞。 三.解题思路 (1)画清行程草图,找出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 (2)仔细审题,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挖掘临界条件,联立方程,注意将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反映到方程中。(3)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注意问题 1.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①一个条件是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个物体的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等。 ②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出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对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有重要作用。 2若被追赶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

教案: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水平。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路程和时间不直接告诉的解决。 教学关键:相向而行的理解。 一.活动引入,激发兴趣 师生问好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上讲台随便走一走。 (有条件的能够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师引导:你每分钟走多少米?走了几分钟?再请其他人提出问题(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解答后,总结:这其中使用了哪个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再请一个学生和他一起走(确定他的速度和路程),两人从两边往一起走,3分钟后相遇,相遇时两人一共走了多少米? 其他人先观察然后提出解决方法,两种解法:1把两人的路程加起来,2用速度和乘以时间,请学生解释一下第二种解法。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二.尝试解题,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理解什么是“相向而行”。 让学生演示“相向而行”。(或课件演示) 学生尝试解题:能独立解答的独立解答;不能独立解答,愿意讨论的同学能够讨论;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个别指导。 三.练习巩固,增强理解 做一做: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学生独立解答。 小结: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经过推导成为 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 四.集体探讨,深化理解 请两名学生继续演示: 1.经过几分钟后,中间还相距3米,求两人原来相距多少米? 学生讨论解决,并请一学生介绍自己的解法(速度和*相遇时间后再加上中间间隔3米)。 2.两人相遇后又继续走,相距了5米,问两地相距多少米?

(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的全部内容。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 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 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 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d、生说:小强和小丽的速度不一样小强的要快些,但他们的时间相同所以他们相遇 的时候离乙地要近。

四年级数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教案

四年级数学行程中的相 遇问题教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教案 执教老师:太来小学:何涛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70米 70米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 小明家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数学《相遇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运算律 课题:相遇问题第5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

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70米70米70米60米60米60米60米 小明家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7.2相遇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3、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严重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崇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学会分析“相遇求时间”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方程解决“相遇求时间”问题的方法,并会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1、我想请一名同学说一说你一分钟大约走多少米?2、一分钟大约走()米在数学上叫什么?(速度) 3、谁能根据他一分钟走()米提问题? 4、能算吗?怎么算?算出来的是什么?路程是怎么算出来的? 5、课件出示:速度/时间=路程 6、这是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严重的数量关系式。 7、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还可以推导出两个数量关系式,那两个? 8、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三个数量关系式,解答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二)导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的都是一个物体的运动,今天我们就在这三个数量关系是的基础上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好不好? 活动2【讲授】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出试图:认真观察,从图中找到哪些信息? ②学生汇报信息。③把搜集到的信息统统的叙述出来。 ④用手势表示一下他们是怎么走的?结果怎么样? ⑤找一名同学用手势表示。 ⑥和老师一起用手势表示。 ⑦相遇时间怎么样? ⑧把两个人或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这一运动状态下产生的问题叫相遇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我们这节课解决相遇问题的四个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表演,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找三组同学台前和老师一起演示相遇过程 提问:我们的相遇有什么共同点? (用手演示,这种叫做“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师:每组学生的相遇有什么不同? 师:相遇问题灵活多样,我们只有把握最基本的关系,才能轻松解决

相遇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找出这些基本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学生读学习目标。 二、探索新知,建立模型 1、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出示课本71页的情境图) 2、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师:你从图上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速度、同时出发、最后相遇)板书:同时相遇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问题:淘气和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a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b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①你是怎样列式的,②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师: 为了方便观察,我们把这条路线拉直,把信息表示在上面。你觉得他们相遇的位置会偏向谁?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很高兴和我们小辛庄小学的同学上节课。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出示小蛋糕)老师要把它奖励给今天课堂表现最积极的4位同学。怎样分,大家才满意呢? 生: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1/4 (师板书:1/4) 1/4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1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师板书)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能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种学具,你能运用他们分别表示1/4吗? (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 (1) 你是怎样表示圆形纸片的1/4的? 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2)4个磁钉的1/4怎样表示? 把4个磁钉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一个整体”非常好。谁再说说磁钉怎样表示1/4的? 你真是个会听课的学生。看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能表示1/4。 (3)你还用什么表示了1/4? 我们把8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它的1/4。 这么多硬币也能表示1/4,你可真不简单。这8枚硬币的1/4是几角钱?(2角钱) (4)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 我们把12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它们的1/4是多少钱?(3角) 都是用1角的硬币表示1/4,为什么刚才小组表示的1/4是2角钱,这个小组表示的1/4是3角钱呢? (5)老师这里有16个围棋,你能用它们表示出1/4吗? 刚才我们创造的分数都是1/4,你们利用这些学具还能表示哪个分数?在小组里快速试一试。 (6)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圆、一些硬币、磁钉、围棋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了分数。我们把看成的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叫它单位“1”。(板书:单位“1”) 为什么这个“1”要加引号?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不同? 你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2、分数的定义 世界万物,小到一粒沙砾、一个细胞,大到整个宇宙空间,我们想研究谁就把谁看成单位“1”。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分数,就是平均分单位“1”得到的。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

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间间 (4)点击热键和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

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1、复习铺垫法。 2、直观演示法。 3、分组讨论法。 4、启发讲解法。 5、练习巩固法。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 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五年级《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电脑演示两人相遇。(板书:结果相遇)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三量的含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理解并叙述速度和、相遇时间及路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比如今天我们就从我们学校出发共同来试验二小上课。我们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们是坐车来的,用了20分钟就到了,老师是骑车来的,用了25分钟才到。这里面有没有数学问题呢? 师:在走路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主要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 师:你能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题吗?(板书算式) 2、汇报作业:(小组)

边表演边讲解 二、新课: 1、师:同学们遇到这么多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行走最后相遇的这种情况。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出题 小明和小红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们每天都约好早上7:30从家出发,4分钟后两人正好在学校门口相遇。小明每分走50米,小红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吗? (1)学生说已知条件,师在黑板上画图。 50米 4分钟相遇 60米 小明家学校小红家 ?米 师:(介绍学具:绿色纸条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粉色纸条表示什么?小红的速度这条线段表示什么?路程) (1)先用学具演示,两人从同时出发到相遇的过程。 (2)通过演示,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3)说说每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吗? 3、小组演示,讨论。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2008-01-21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间间 (4)点击热键和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个)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个) (吴正宪,全国知名数学特级教师,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繁华、条理化。掌握等量关系,形成思维模式和优化和解题模式。 在本册四单元中,根据数量关系而得到的两积之和(其中一个因数相同),从而引出ab+ac=(a+b)c的形式,这一类习题均与学生熟知的相遇问题有联系。正基于此,期望通过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利用迁移规律,力求能运用这一思路解决与之特征相似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更喜欢“动态”的课程,他们更易于接受与生活紧密联系、触手可及的问题,同时,一旦知识深深烙入他们的脑海,只要适时点拨与梳理,更易于掌握与之相近、相临的问题。因此,本课设计,通过学生爱动、爱玩、爱表现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走、演、操作与交流等到形式,力求“走近”、“走进”生活,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数学,积极主动吸收知识,实现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升华。达成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灵活高效的目的。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及运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立并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描述数量关系。 2、运用迁移规律,将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运用于与之相似的问题之中,能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去分析、去思考、去高效解决。 3、随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热爱数学,享受问题解决时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具有其特征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相遇问题演示器、玩具车、实物卡片 学生准备:玩具车、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一)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一) 教学目的 1.了解相遇效果的基本特点,并能解回答杂的相遇求路程的运用题. 2.培育先生初步的逻辑思想才干和处置复杂实践效果的才干. 3.浸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效果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相遇效果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求几小时?教员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翻开书包正预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忙给李诚打通知他,两人在中商量了一会,假设步

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窗们你能协助他们想出几种方法呢? 2.小组团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动身,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看法相遇效果 〔1〕找两名先生扮演第三种状况,其他先生观察并说出是怎样走的? 〔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团体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员指出:当两团体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效果,叫做相遇效果 板书课题:相遇效果 〔三〕出示预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动身,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依据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如今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索: 1.动身3分钟后,两团体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团体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员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志. 请同窗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P58页准备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相遇的意义,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简单的求路程的应用题。 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水平及解决问题的水平。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同时、相对而行、相遇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两人相遇时各自行的路程之和与两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铺垫 任老师有一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怎样? 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读题,提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板书:65×4=260(米) 速度×时间=路程 说明:张华行走的速度是每分65米,时间是4分,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张华所走的路程。 我们还学习了两个相关联的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读数量关系式 三、新授课 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今天我们学习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的应用题。 2、出示准备题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1)反复读题,读的时候要思考,等会儿任老师要请两名同学表演,看谁演的好(自己读、个别读、齐读); (2)教师引导生读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 张华家与李诚家相距多少米?(师指题:390米,张华家、李诚家两个地方) “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师板书:同时、相对而行,讲解:一起走、面对面的走) “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问:张华的速度是多少?李诚的速度是多少?60米、70米,张华走的慢,李诚走的快) (3)请两名同学演示(两名同学面对面站好) 张华家与李诚家相距多少米?(390米) 两人现在走了吗?(没走) 发令走(两个学生一起走,师讲:一起走叫同时,如果一个先一个后不是同时;张华和李诚面对面走是相对而行,如果一个向前,一个朝后不是相对而行;张华走的慢,李诚走的快)(4)师生读“同时、相对而行” (5)出示线段图 张华家与李诚家相距多少米?(390米) 张华和李诚是怎样走的?(讲明方向,面对面、相对而行)现在走了吗?(没有)点走,两人齐走,是同时出发。 (6)边演示边填写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填写1分钟的路程变化表,再让学生独立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表,并通过演示,学生校对答案。 问:张华和李诚各自的路程怎样求? 两人所走的路程和怎样求? 现在两人的距离怎样求?(在大屏幕上分别指出,出发时距离是多少、走1分钟距离是多少;走3分钟距离是多少?390-390=0,两个390分别表示什么?) 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当两人距离为0时,说明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北关小学李莉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进一步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您们的坐姿告诉我,这节课您的表现一定非常出色,我想找个同学问问这就是为什么呢? 师:哪位同学能估计老师找张欣然同学回答问题时一分钟能走多少米? 师:我一分钟大约走100米(我一分钟走150米我们叫它?——速度) 您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不? 生:老师5分钟走多少米呢? 师:她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就是求哪个量(路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老师五分钟走500米,您就是怎样算出来的(100×5=500米)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根据就是什么?(生:因为速度×时间=路程) 这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旧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运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1)、瞧大屏幕:同时相向相遇相距 (2)、小组内交流一下您就是怎样理解这几个数学名词的? (3)、抽4组学生上讲台讲解演示(建议:每组两名学生比赛瞧哪组的表现最好?)

同时:同一时刻 相向:向同一个方向 相遇:见面了 相距:之间的距离 最后同桌两把这四个词连起来表演一次(相遇时问问各自走了多长时间) (4)揭示课题:具有这样特点的行程问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齐读课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师:周末,淘气与笑笑相约出去游玩。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两人一起同行呢? 生:她们俩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到一起去 师:您的想法跟她们一样,请瞧(出示课本71页的情境图)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您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就是840米,淘气每分钟步行70米,笑笑每分钟步行50米(而且她们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 师:根据这些数学问题,您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根据预习提出课本上的数学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2)、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 师: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我们分析,那么您能不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A、抽一位学生在黑板展示,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B、针对同学的板演,您有什么问题要问她呢?或您还需要补充什么?请您大胆发表您的见解。 如:840米表示什么呢?、、、、、、、、、、 师: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您能找出解决这个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不? 生:淘气走的路程+笑笑的路程=840米 师:您能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