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金纳与桑代克间关系

斯金纳与桑代克间关系

斯金纳与桑代克间关系
斯金纳与桑代克间关系

桑代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支配了美国的学习理论界: 其联结主义体系的形成。

认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 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通过对动物习得行为的研究, 就能类推人的类似的活动规律; 桑代克以联想思想为指导, 运用行为主义的实验方法; 尤其是他打破了理智与本能的界限, 人与动物的区别, 用S 一R 理论代替当世很流行的联想主义探索了动物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法则。

猫从箱中出来的方法, 间隔时间及其它一些相关因素的分祈, 恰好证明了桑代克自己的“尝试错误说: 猫并非真正“明了”或“领悟”逃脱的方法, 它是通过逐渐铭记正确反应和逐渐消除不正确反应的印迹而学会的, 桑代克认为: 由于“特殊的动作”引起逃出的行为使猫产生“快乐” , 从而将被“牢记” , 而那些“不正确反应”不可能使猫逃出箱子, 相应“快乐”也不会发生, 由此限制了“不正确反应的发生。

桑代克似乎已经下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 效果律就是指一个联结的后果加强或减弱这个联结。他又用下面的语句解释他的“满意”和“不适应所表示的意思, 来减免其描述内容的主观性成份。

“满意的事态是指动物不做任何举动以求回避的事态, 往往会做出一些求得它并保有它的事情。不适意或烦恼的事态是指动物通常会回避并厌弃的事态”

给一个联结以奖励总是真正加强这个联结; 给一个联结以惩罚则几乎不削弱或一点也不消弱这个联结。

这种放弃不是简单的否定, 他否认的只是惩罚的直接消弱作用: 惩罚确实影响学习,不过那是间接的影响。惩罚的间接效果, 主要在于惩罚导致学习者当烦恼物出现因而使它不大可能去重复原来的联结时, 做了某些举动。

显然桑代克的效果律没有成功地深入地说明奖励怎样增强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尤其是奖励在有机体学习过程中实质的表现方式和奖励的实际功用,

斯金纳所做的, 就是分离条件作用中的若干可高度重复的现象。在这之前, 巴甫洛夫和桑代克已经研究过其中的许多现象, 并为之命名, 斯金纳把这些现象作为概念的基础, 以分析更复杂的行为方式。

和传统的刺激一反应心理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斯金纳把自己的条件作用命名为操作性行为, 并通过他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否认了桑代克的效果律, 同时又用有关“强化”的思想来代替起一定“效果”的奖励。尽管桑代克也提到强化, 对于斯金纳来说, 强化的意义显然就不一样了, 起码“强化的概念是客观的”

斯金纳认为人们都倾向于增加愉快, 减少痛苦来行动( 享乐主义思想)但痛苦和愉快都是主观的东西, 是不可知的, 某个行为是否得到了强化, 只能通过被试外显行为的改变来考察, 如某种行为习得的速度、反应或消退的速度等斯金纳用一种相当操作性的方式来下定义: 强化就是指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从这里虽然我们看来和桑代克的想法很相似,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他并没有说任何与愉快和痛苦有关的词语。我们的学习中却添加上了,认为这种方式会混淆他和桑代克的区别), 即凡是提高反应概率的任何刺激都是强化。强化并不一定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 在一种情境中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在另一种情境中不一定起强化作用。某种刺激是否是强化物取决于它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

斯金纳认为: 相对来说,惩罚不是使行为产生任何永久变化的有效手段。虽然惩罚仍然有力量, 对行为确有抑制性影响, 但除去惩罚之后, 原先的反应又会恢复, 且在消退过程中发出的反应数量与未受惩罚的反应一样多, 因此, 惩罚物的施用是无效的, 只有不良的副作用。所以斯金纳规定只用正强化。这和桑代克后来放弃惩罚( 或不满意的结果) 对联结的作用显然“不约而

同”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本文对于基础的规律知识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考生准确答题拿分的关键所在。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连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也体现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绝对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连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最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复习过程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 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 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著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 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 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著名的杨 - 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著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 Wilhelm Wundt 1832---1920 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著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 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斯金纳的工作

斯金纳的工作是基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之前我们都学过桑代克提出的及时反馈,但斯金纳向“效果律”加入了更新更细致的理解:强化。 我们可以理解为反应出现的结果对有机体作出的反应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在今后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如果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发生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今后发生的概率就降低,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强化的类型。强化类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行为出现的概率。在教学中,教师对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奖励,这种现象都属于正强化,其中表扬和奖励都属于正强化物。负强化又细分出了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指的是: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时,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在反应后撤除了厌恶刺激,加强了同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的原理。 惩罚和消退两者与强化正相反,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降低行为出现的概率。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给予一个厌恶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惩罚是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正惩罚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惩罚,举例说明:今天你考试不及格,回家被父母打了一顿,这就是正惩罚。负惩罚的例子也很常见:今天你考试不及格,因此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机会就被没有了,只能去继续学习。这样就是取消了一个你喜欢做的事情和刺激,两者都是为了让你吸取教训,从而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 最后,消退指的是有机体在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例如小孩想让家长买玩具,哭闹着不愿意离开商场。这时候大人不理睬径直离开,小孩发现这招没用,立刻跑上去跟着爸妈立刻,下次也不会再犯。 根据强化原理,斯金纳提出了一个程序教学。那么程序教学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解剖一下,就知道它的本质是怎么回事了。(1)利用的原理是强化理论;(2)适用的对象: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3)学生学习方式:自学;(4)优点:自定步调;(5)缺点:缺乏师生互动,难以做到合作学习。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2014年04月22日16:43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10期第53~58页作者:丁雪峰/杨河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422 【作者简介】丁雪峰,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杨河清,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一种知识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根本问题。所有学科都围绕自己的根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个根本问题来源于学科内部。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西美尔在1910年提出来的:“社会为何可能?”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根本问题也可以同样追问“管理为何可能?” “管理为什么可能?”对这个问题思考所引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管理的逻辑起点。管理学常常不被当做科学,而是被当做艺术,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像医学、生物学、数理化学科那样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才能够掌握。直觉感受对于严谨的数理化等学科意义很小,一般人很少能根据直观感受对这些学科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管理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学科,很多人根据个人体会得出的管理经验也像是出自管理专家。有些东拼西凑速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不过是一种常识或者纯粹的理论推演,有时这些理论内部甚至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研究管理学的前提是理解管理的本质,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 一、混乱的管理逻辑起点 现代管理学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学缺乏一套标准的科学分析范式和适用一切管理环境的规范分析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逻辑起点。 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由这个最初的论证点,我们可以用推理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概念,从而“必然地得出”一系列的与之不同的概念群。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围绕着一个逻辑起点展开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中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要弄清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沿着科学探究的途径,即从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两个方面来分析,进而通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和范畴即是它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流派归于同一个逻辑体系框架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专家学者在对管理逻辑起点上认识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是“人”,有些人认为是“组织”,有人认为是“企业家才能”,有人认为是“效能”,有人认为是“资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辨证法基本原理:三大规律

辨证法基本原理---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基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则讨论了一系列范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

遗传学第三版刘祖洞第二章练习题

名词解释5个,选择题10个,解答题5个,问答题2个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基本单 位。 2.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 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3. 染色质: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有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 4. 着丝粒: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域,又称为着丝点。 5. 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6. 次缢痕: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 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 7.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二.选择题 1.在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和DNA数加倍分别发生在( C ) A.间期、间期 B.间期、后期 C.后期、间期 D.前期、间期 2.一个动物细胞周期中,DNA数加倍、染色体数加倍、中心粒复制的时期依次为( C )① 间期②前期③中期④后期⑤末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④① D.②④⑤ 3. 保证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机制是( B ) A.染色体的复制 B.着丝点的分裂 C.纺锤丝的牵引 D.以上三项均起作用 4.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发生在( A ) A.两条DNA母链之间 B.DNA子链与其互补的母链之间 C.两条DNA子链之间 D.DNA子链与其非互补母链之间 5.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6. 1.人类l号染色体长臂分为4个区,靠近着丝粒的为( B )。 A.O区B.1区 C.2区D.3区 7. 真核细胞中的RNA来源于( D )。 A.DNA复制B.DNA裂解 C.DNA转化D.DNA转录 E .DNA翻译 8. 染色体不分离( D ) A只是指姊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B.只是指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桑代克与斯金纳强化观的比较研究

《桑代克与斯金纳强化观的比较研究》强化是行为主义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概念之一。强化原理后来就演化为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学习原理——及时强化与反馈。强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始于桑代克,后经华生、赫尔的发展、修订,到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他们都认为强化作用是决定人和动物所为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比较桑代克与斯金纳的强化观。 桑代克设计了一个"桑代克迷笼",将一只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置上食物,关在里面的猫必须打开门栓或拉一下结有绳圈的绳子,打开笼门,才能吃到食物。起初,猫总是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并想逃出迷笼。出现多种"尝试与错误"行为,乱抓、乱钻、乱咬,在冲动式挣扎中抓遍整个笼子。后来偶然一下子抓到门栓或拉了一下绳圈,笼门自动开启,猫吃到了食物。次日猫的胡乱动作减少,那些不成功的冲动逐渐地被排除。直到多次尝试之后,猫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确定的方式打开笼门。这表明,由于这种"尝试与错误"学习的多次重复,动物的行为不断改善,朝向能更快地解除饥饿的方向发展。在"桑代克迷笼"的实验中,食物对饿猫的行为"操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能解除猫的饥饿,起到奖赏作用;猫的行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获得奖赏的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这实际上揭示了奖励对动物行为的强化作用。 斯金纳有一种著名的实验仪器“斯金纳箱”,斯金纳利用这个巧妙的装置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种箱子的基本形式是一只可以让白鼠舒舒服服的呆在里面的小笼子,一面的箱壁上有一根横杆,恰巧装在一只小食盘和喷水口上面。老鼠在笼子里面爬来爬去,当它碰巧把前爪放在横杆上并压下它时,一粒饲料会自动落下到食盘里。笼子外面连接的一些设备会自动的在移动纸带上画出一条线,一分钟一分钟的记录下压下横杆的次数,从而记录老鼠的行为。这比桑代克的迷箱方法先进了很多,更容易收集数据,实验者所作的工作也更为简单、容易,他们不需要时时盯着老鼠,更不需要在横杆压下时及时的递送饲料,而只需要查看纸带上的记录就行了。 斯金纳将行为分成两类,一类称为应答行为。比如巴甫洛夫在狗身上观察到的行为,这类行为是被动的,由一定的剌激诱发,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强化不起任何作用,只是无条件刺激可能加强条件刺激。但这种加强同奖赏或避开惩罚的强化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称为操作行为。这类行为带有主动性质,大多数可被观察到的行为都属于这个范畴,走路、讲话、工作、玩耍、吃喝、争斗、跳跃、睡觉等都是操作行为。与应答行为不同的是:操作行为要受环境如气候、心情、精力、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为奖赏

辩证法的23 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个四”是指四 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这种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 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区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非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Mendel第一定律——分离定律:控制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并独立地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Mendel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配子形成时,各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独立自由地组合到配子中。 基因(gene):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基因可以发生突变,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基因座(locus):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其特定的座位。 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基因型(genotype):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纯合体(hom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或称基因的同质结合。 杂合体(heter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或称基因的异质结合。回交(back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测交(test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互补基因: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两个互作的基因叫做互补基因。(表型比9:7) 隐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在两对非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同一性状时,其中的一对等位基因的表型效应会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9:3:4) 显性上位(dominant epistasis):某对等位基因的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后代表型比常为12:3:1 and 13:3 ) 叠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个基因作用相同,像荠菜中的两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可产生“心型”果实。(表型比15:1)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有关的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一般以XY或ZW表示。 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指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连锁(linkage):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倾向于联系在一起的现象。 交换(crossing-over):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少数情况下会发生位置互换的现象。 重组(recombination):等位基因位置互换的结果导致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发生重新组合。 三点测交:根据同一条染色体上三个非等位基因间的交换(重组)行为测定它们之间排列顺序的杂交试验。 干涉(interference):表示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一个单交换发生减少了对邻近位置上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并发系数=0,完全正干涉;并发系数=1,无干涉;0<并发系数<1,正干涉;并发系数>1,负干涉).

斯金纳与桑代克间关系

桑代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支配了美国的学习理论界: 其联结主义体系的形成。 认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 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通过对动物习得行为的研究, 就能类推人的类似的活动规律; 桑代克以联想思想为指导, 运用行为主义的实验方法; 尤其是他打破了理智与本能的界限, 人与动物的区别, 用S 一R 理论代替当世很流行的联想主义探索了动物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法则。 猫从箱中出来的方法, 间隔时间及其它一些相关因素的分祈, 恰好证明了桑代克自己的“尝试错误说: 猫并非真正“明了”或“领悟”逃脱的方法, 它是通过逐渐铭记正确反应和逐渐消除不正确反应的印迹而学会的, 桑代克认为: 由于“特殊的动作”引起逃出的行为使猫产生“快乐” , 从而将被“牢记” , 而那些“不正确反应”不可能使猫逃出箱子, 相应“快乐”也不会发生, 由此限制了“不正确反应的发生。 桑代克似乎已经下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 效果律就是指一个联结的后果加强或减弱这个联结。他又用下面的语句解释他的“满意”和“不适应所表示的意思, 来减免其描述内容的主观性成份。 “满意的事态是指动物不做任何举动以求回避的事态, 往往会做出一些求得它并保有它的事情。不适意或烦恼的事态是指动物通常会回避并厌弃的事态” 给一个联结以奖励总是真正加强这个联结; 给一个联结以惩罚则几乎不削弱或一点也不消弱这个联结。 这种放弃不是简单的否定, 他否认的只是惩罚的直接消弱作用: 惩罚确实影响学习,不过那是间接的影响。惩罚的间接效果, 主要在于惩罚导致学习者当烦恼物出现因而使它不大可能去重复原来的联结时, 做了某些举动。 显然桑代克的效果律没有成功地深入地说明奖励怎样增强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尤其是奖励在有机体学习过程中实质的表现方式和奖励的实际功用, 斯金纳所做的, 就是分离条件作用中的若干可高度重复的现象。在这之前, 巴甫洛夫和桑代克已经研究过其中的许多现象, 并为之命名, 斯金纳把这些现象作为概念的基础, 以分析更复杂的行为方式。 和传统的刺激一反应心理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斯金纳把自己的条件作用命名为操作性行为, 并通过他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否认了桑代克的效果律, 同时又用有关“强化”的思想来代替起一定“效果”的奖励。尽管桑代克也提到强化, 对于斯金纳来说, 强化的意义显然就不一样了, 起码“强化的概念是客观的” 斯金纳认为人们都倾向于增加愉快, 减少痛苦来行动( 享乐主义思想)但痛苦和愉快都是主观的东西, 是不可知的, 某个行为是否得到了强化, 只能通过被试外显行为的改变来考察, 如某种行为习得的速度、反应或消退的速度等斯金纳用一种相当操作性的方式来下定义: 强化就是指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从这里虽然我们看来和桑代克的想法很相似,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他并没有说任何与愉快和痛苦有关的词语。我们的学习中却添加上了,认为这种方式会混淆他和桑代克的区别), 即凡是提高反应概率的任何刺激都是强化。强化并不一定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 在一种情境中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在另一种情境中不一定起强化作用。某种刺激是否是强化物取决于它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十大定律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十大定律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发展到现在,已是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管理理念来支撑。所以,下面,我来介绍下支撑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的八大定律。一大定律: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是次要的。 企业中永远是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做为HR管理者,要做好HR,必需识别、培养、管理那些为企业创造80%价值的人,把这类的人和岗位做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HR管理者20%的时间要做好本质工作,80%的时间要与人沟通;沟通中与20%的人沟通要花去80%的时间,20%的时间与80%的人沟通。 员工的频繁离职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关键的业绩优异的核心员工离职,往往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段永平当年的出走成就了一个”步步高”,却使”小霸王”陷入了困境。所以,一旦发现核心员工有离职倾向,能够挽留一定要尽力挽留。当然,核心员工一旦决定离职,科学地进行离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般员工,离职行为首先发生的频率就较少,即使发生一些,希望在冗员范围内。 核心员工离职管理的具体做法从员工提出离职开始,第一步,建立离职面谈制度,在离职面谈之前,可采取一些保留措施,如果企业能够满足核心员工的各种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以留住核心员工。当然,如果核心员工的离职主意已定,一定要建立离职员工面谈记录卡,将面谈的内容用规范化的表格保存起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尽量减少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所以离职管理就远远不只是上面的一些工作。 二大定律:苛希纳定律(确定最佳管理人数)

辩证法的三大主要原理

辩证法的主要原理

辩证法的主要原理 一.联系观 1.联系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客观性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优点,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A.强调整体的原理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整体居于主导,统率部分 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最优方案,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B.强调部分原理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构成整体,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A.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要着眼于事物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的曲折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量,实现(或者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量原则)。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三.矛盾观 1.对立统一(或矛盾基础的知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2)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斗争性是矛盾排斥,对立。 (4)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2.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遗传-简答题

1.动物遗传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遗传学是研究能够自我繁殖的核酸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科学。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机理的科学。 动物遗传学是动物育种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2.动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动物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础及分子遗传学基础及在动物中的应用等。 3、动物遗传学与畜禽育种的关系。 答:动物育种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动物遗传资源,发挥优良品种基因库的作用,提高动物产品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以长远的观点,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品种资源,达到对现有品种资源和以前未利用的动物资源保护的目的。通过育种工作,扩大优秀种畜使用面,使良种覆盖率提高,进而使群体不断得到遗传上的改良。通过育种工作,培育杂交配套系,“优化”杂交组合,达到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生产商品动物,使工厂化动物生产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目的。 4.从配子发生和受精过程说明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 答: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四个子细胞,各具半数的染色体(n),这样经过受精结合,再恢复成全数染色体(2n)。这就保证了子代和亲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为后代的性状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且由于同源染色体在中期I排列在赤道面上,然后分向两极,各对染色体中两个成员向两极移动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染色体的组合是自由的。同时,在前期I的粗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片段的互换,为生物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5、请简要说明细胞在机能方面的共同特点: 答:(1)细胞能够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2)细胞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 (3)细胞还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在桑代克早期的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开启。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他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分类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2.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安全管理的三大定律

安全管理地三大定律 近年来,频繁发生地安全事故,让人触目惊心.从这些事故原因中,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是导致这些事故发生地直接原因.我们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惨痛教训地同时,不能忽视事故发生地规律,并应注重”安全管理三大定律”对基层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上地启示. 定律一:“墨菲定律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地统计规律: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活动中发生地概率为(>),则在次活动中至少有一次发生地概率为=-(-)由此可见,无论概率多么小,当越来越大时,越来越接近.从中可以看出,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地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地可能性,不管发生地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有某人按照错误地做法去做,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这就是“墨菲定律”即只要发生事故地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地.例如,在起重作业中,忽视起吊司索人员地信号;在维修带电设备时,忘记拉下电闸,进入受限密闭空间不带空气呼吸器等小概率事件,通过作业人员地努力,可以减少差错地发生,但不能杜绝这种差错地发生. 墨菲定律带来如下启示: 、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实现“零缺陷作业”. 由于小概率事件在一次作业活动中发生地可能性很小,因此,就给作业人员一种错误地理解,即在一次活动中不会发生.与事实相反,正是由于这种错觉,麻痹了人们地安全意识,加大了事故发生地可能性,其结果是事故可能频繁发生.在作业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细节,培养作业人员日常地安全习惯,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必须重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对我们安全管理工作所带来地恶劣影响.要对基层全员开展危害辩识,进行风险评价,制定作业过程危险控制措施,实现“零缺陷作业” 、不能忽视定律警示意义,安全管理需要“警钟长鸣” 安全管理地目标是杜绝事故地发生,而事故是一种不经常发生和不希望有地意外地突发事件.这些意外地突发地事件发生地概率一般比较小,就是人们所称地小概率事件.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发生,往往被人们忽视,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这恰恰是事故发生地主观原因.墨菲定律告诫人们,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要想保证安全,必须“时时,事事、处处”注意安全,安全管理“警钟长鸣”. 定律二“破窗理论”不能忽视暗示性地纵容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地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地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地那一辆地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地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地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坏了房屋地一扇窗户,打碎玻璃者未受到惩罚,破碎地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地纵容去打烂更多地窗户,最终造成千窗百孔、积重难返局面.

遗传学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A James D. Watson C Aristotle D 以下几种真核生物,遗传学家已广泛研究的包括: A 酵母 C 玉米 根据红色面包霉的研究,提出 A Avery O. T C Beadle G. W 三、简答题 如何辩证的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对立 统一的关系: 变异是生物进化产生新性状的源泉, 3、 4、 Barbara McCli ntock Gregor Me ndel () 果蝇 以上选项均是 一个基因一种酶”理论的科学家是:( B Barbara McCli ntock D Gregor Me ndel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遗传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是动植物新 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 遗传和变异都有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 一、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变异(variation ):指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时子代甚至产生与亲代完全不 同形状表现的现象。 遗传(heredity ):指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体之间在各方面相似的现象。 二、 填空题 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 Lamarck 提出了器官的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 传等学说;达尔文发表了著名的 物种起源,提 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 生物进化理论;于1892年提出了种质学说,认为生物体是由 体质和种质两部分组成的; 孟德尔于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认为性状的遗传是由 遗传因子控制的,并提出了 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 由组合定律;_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确定了 基因的连锁程度,创立了 基因学说。沃特森和_克里克提出了著 名的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式,揭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序幕。 遗传 和 变异 以及自然选择 是形成物种的三大因 素。 三、选择题 1、 被遗传学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想生物,应具有哪些特征?以下选项中属于这些特征的有: (D ) A. 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 B. 种群中的各个个体的遗传差异较大 C. 每次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 D. 以上均是理想的特征 2、 最早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建立起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家是: ()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名词解释 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 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 DNA 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半保留复制:DNA 在复制时首先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链分开,然后以每一条链分别做模板各自合成一条新 的DNA 链,这样新合成的子代 DNA 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 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 半不连续复制:DNA 复制时,以3 J 走向为模板的一条链合成方向为 5 J3与复制叉方向一致,称为前导链; 另一条以5 ‘7走向为模板链的合成链走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称为滞后链,其合成是不连续的,先形成许 多不连续的片断(冈崎片断),最后连成一条完整的 DNA 链。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桑代克与皮亚杰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桑代克与皮亚杰 桑代克 1、人物介绍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2、学习理论试误说 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3、学习律 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一切反应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

一种活动。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需要,体现为兴趣和欲望。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应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应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准备。 练习律的实质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的感应结。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牢固。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条定律,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以奖赏取得的效果更大些。 效果律。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4、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发展,却忽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桑代克反对这种普遍的形式迁移,主张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