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许林峰(1964-),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学院讲师;严北战(1965-),男,浙江云和人,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2010年课题/基于集群式产业链视角的浙江省产业升级研究(编号:

2010N31)

5经济问题探索62011年第7期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

许林峰,严北战

(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针对目前理论界关于集群式产业链及其治理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理论演绎和经验归纳两种方法,提出基于经济网络、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的框架构想;并分别对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剖析;认为社会网络治理与经济网络治理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交融,形成了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由此构成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关键词:集群式产业链;经济网络;社会网络;治理机制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地方的意义未降反升,本地化与全球化呈并行态势。作为产业本地化标志,产业集群、地方产业链不仅是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和组织范式,而且两者有日益耦合发展之势。在我国,浙江、广东、江苏等集群发展基础良好的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活力与竞争优势的集群式产业链(本文简称群链)组织。这为基于集群式产业链的治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以及应用基础。

从国内外文献综述来看,网络治理分析与全球价值链治理分析在现有的集群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全球价值链治理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1-2]

。国外学者在产业集群

治理研究方面走在前沿,取得了很多基础理论研究成

[3-4]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进入该研究领域,但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整理综合以及简单应用方面。

集群式产业链是经集群与产业链的两种中间组织有机耦合而成的新式复合组织,相对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集群之地域界定,产业链之产业关联界定,集群式产业链则需从产业维度、空间维度和关系维度三方面综合考量。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成为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新视角,但目前的研究严重不足。网络治理、全球价值链治理等相关研究对集群式产业链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集群式产业链能否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治理机制能否克服群链内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能否保证合作成员高效协作与有组织的有序运作。治理机制的作用在于保证合作各方有强烈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来谋取私利;防止合作者因不同利益所引起的激励问题而扭曲合作行为;制约与调节合作成员,促进利益相关者集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因而,治理机制在集群式产业链治理中具有核心地位。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

二、基于经济、社会网络的群链治理机制模型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是由群链中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活动主体共同参与,为提高群链整体竞争优势,规避风险,而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与规范,对产业集群以及邻居集群的产业链网络体系进行的协调和整合,是由多个主体构成的基于社会网络与经济网络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组织安排。集群式产业链治理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

/基于集群,而非限于集群0的治理范

围。从治理范围来看,集群式产业链治理可以分为群链内部集群治理、群链内部集群间治理和群链外部治理三个层次。集群内部治理是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核心,内部治理的目的在于在共同制度的背景下,确立和维持集群基本的秩序,规范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规则;同时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强合作的激励并维持竞争,以形成和维系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但群链并不是封闭的群落,而是嵌入在地方产业

169

链体系之中,集群外部治理是集群式产业链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内部治理的必要补充。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就群链内部的治理进行重点分析。

第二,基于集体利益目标的多元化治理结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本质是基于集体利益的一种集体行为的治理。是为了形成和维持集群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集群参与者所采取的有意识的集体行动。集群式产业链由多种行为主体构成,这些行为主体的利益和目标也存在差异。因而,围绕着如何形成共同利益和目标,达成集体学习、集体经营、集体创新的行为,并提高集体行为的效率,会产生一系列的机制和形式。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是由集群产业链中所有行为者集体参与的,是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长时间博弈的结果,其博弈的结果会出现以核心企业、以地方政府、以行业协会等多元化的治理结构与模式。

第三,基于社会与经济相融合、互动的网络治理机制。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空间集聚增强了地方社会文化背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络机制较强;同时集群式产业链的社会化分工程度高,集群中的组织数量众多、种类不同,企业间的关联紧密,经济网络的机制增强。企业既嵌入在由分工、交易形成的经济网络中,也嵌入于一个由地缘、血缘、亲缘等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中。集群式产业链治理中存在着一种由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治理机制。

长期以来理论界重视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研究,但却忽略了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以格兰诺维特(G r anovertter,1985)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活动并不是纯市场行为,而是构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的背景之下[5]。社会关系、规则、制度等因素影响着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的决策活动,进而影响到他的经济行为。即可以从社会关系及其形成的网络结构的视角来阐释网络治理的作用机理。

当前网络治理研究中,出现了偏重社会机制,忽略经济网络机制的倾向,对正式组织和制度研究不足。现有的文献大部分都将集群及其产业链治理等同于网络治理,而网络治理又等同于社会网络治理。如De1Langen(2004)提出的信任、中间商、核心企业行为、对集体行为问题的处理四个网络治理因素基本都是社会网络形式[6];Jones等(1997)从需求的不确定性、资产的专用性、任务的复杂性与交易频率等四重维度入手,并结合结构嵌入理论,提出了网络治理的社会机制,包括进入壁垒、宏观文化、联合制裁和声誉[7];孙国强(2003)从非正式的宏观行为规范和微观运行规则两方面来综合分析网络治理运行形式,其中宏观行为规范包括信任、声誉、联合制裁、宏观文化,微观规则包括学习创新、决策协调、激励约束和利益分配[8]。当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具有网络结构特征的群链治理机制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与社会治理一样,经济治理也是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集群式产业链中大量存在市场治理所表现出的市场价格竞争、纯粹的市场交易、自由的交易伙伴选择、进退低障碍等形式;政府作为权威实施行政命令、龙头企业作为权威对其他企业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层级治理等都是层级治理在群链中的体现。这些层级治理形式有助于群链企业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决策效率;企业间通过明确的契约条款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契约治理。

集群及其产业链治理中存在着一种由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治理机制[9]。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群链企业既嵌入在由分工协作、市场交易形成的经济网络中,也嵌入于一个由地缘、血缘、亲缘等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中。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和个体通过经济的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复杂的网络关系安排。集群式产业链治理中存在着一种由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交互作用的机制(见图1)。社会网络治理的途径是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制度,而经济网络治理则依靠正式组织与正式制度。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是一个社会网络和经济网络相互制约、互为增强的过程,并通过激励、约束与协调机制调节群链成员的行为。

图1基于社会、

经济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三、集群式产业链的社会网络治理

从群链社会网络的内容来看,信任是集群式产业链组织形成与运作的基石,是群链成员之间互动合作和取得协同效应的基础,构成其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维度的开放性是集群式产业链的重要特征,因此,进入壁垒不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就算是存在低程度的进入壁垒,其一部分内容也可包含于信任治理,而另外一部分则可归属于权威治理的内容;而联合制裁主要是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来实施,或者通过声誉治理加以体现;在文化方面,将合作信任文化作为群链社会网络治理机制的重要内

170

容。因此,集群式产业链社会网络治理主要包括信任治理、声誉治理与文化治理。

一是信任治理。在群链内部,大多数交易是依赖成员间的信任完成的。Fae ms和Janssens等人(2007)认为信任治理机制的功能作用主要有[10]:信任为联盟的双方提供了保证,保证知识和信息将用于更好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机会主义的风险很有可能被限制,降低了对昂贵的正式保障机制的需求;在信任条件下,不同的合作方的成员很可能从事广泛的交流,在非正式的基础上共享信息。除此以外,信任治理还有以下功能:增进企业间信任,防范道德风险,减少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从而使群链的竞争力增强;促进各结点的协同互动,提高网络组织的运行质量,保证有序群链有效运作。

二是声誉治理。环境的不确定,使交易各方更关心自己的信息与合作者的声誉。群链内企业通过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来维护和巩固声誉,使合作变得可信,而良好的声誉一旦树立并得到维护,反过来为长期交易和长远利益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在群链内企业之间的互动中,声誉治理能有效缓解群链内企业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制约性较强,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使各主体之间结成合作竞争关系,参与者从相互协调和长期交往中得到利益。

三是文化治理。群链文化是建立在群链内企业的长期合作和频繁互动基础之上的,这种文化一旦成型又反过来作为企业间关系的粘合剂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治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在群链内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创业创新文化提供创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通过促进新企业的诞生、促进原有创新企业裂变以及吸纳外部创新企业进入来保持集群式产业链的竞争力;合作信任文化加强企业之间的内部联系性与网络根植性,推动企业间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避免了企业间不正当的竞争、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四、集群式产业链的经济网络治理

作为复杂的中间性网络组织,集群式产业链企业间的正式经济关系既存在契约关系、权威关系,又存在市场关系。因此,从内容上来看,集群式产业链的经济网络治理主要包括市场治理、契约治理与权威治理。

一是市场治理。群链由众多成员)))企业或者个人构成,成员企业平等、独立地参与社会经济运行,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协作与竞争行为受到市场机制作用。利用包括价格体系在内的市场治理作用,通过独立企业间的买卖关系或各种合作,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公平交易和互惠互利,推进群链共同目标的实现。

二是契约治理。在正式契约治理中,法律系统是基础,群链成员之间签订具有法律保障的正式契约。在契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时,通过法庭对欺骗行为的严厉惩处以及由此形成的威慑力约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当然,由于声誉、信任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嵌入,群链内部还存在着隐性契约,具有灵活性治理与协调的特点。虽然,群链缺少权威的中心签约人,并没有十分明显的中心签约人与其它签约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但是,集群式产业链具备了契约组织的基本特征,内嵌的契约治理关系是群链得以稳定存在并产生组织合力的纽带。

三是权威治理。权威治理主要包括龙头企业治理、地方政府治理与行业协会治理。群链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级制度,在龙头企业领导的集群式产业链中,少数关键的大企业成员,处于强势地位,具有决策权的权威地位,集群式产业链的发展主要依靠大企业的领导作用。而弱势的小企业自然按照大企业制定的规则和方式参与集群的治理。龙头企业主导的治理属于非正式组织的权威治理。权威治理还包括地方政府治理,这是一种基于正式制度安排的权威治理,具有强制力保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能够有序进行,达到协调、整合与维护的治理目标。杰瑞#斯托克(G er-r y Stoker,2007)认为,政府作为治理的主体,发挥治理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政策制定与推行,市场秩序的维护,促进创新等方面[11]。是国家或地区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以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为中心,在区域规划、产业选择、资源分配、企业准入制度、企业重组、市场拓展等方面促进或调整群链的发展。行业协会具有自愿性、同行业性、非营利性、合法性和自律性等特征。行业协会治理是同时具备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优点的治理。协会是集体行动的/工具0,根据成员的利益要求来行动。行业协会具有一定的基于权威的强制力,承担了治理的主要功能,如规范市场、企业行为的理性培育、国内外市场的联合开发、信息与知识的扩散、集体诉讼、集群营销、提供集体产品等,保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能够有序进行。

五、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社会网络治理与经济网络治理的有机渗透与相互交融,会形成约束、激励和协调机制,由此构成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一是激励机制。通过社会网络治理与经济网络治理来让经济主体了解违约的机会成本和协作发展带来

171

的收益,收益大于成本的部分就构成了激励机制的激励源泉。群链的信任是建立在长期利益的信任,理性的企业家基于自利,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通过计算在合作中采取诚信的收益大于欺骗的收益。而众多参与者从相互协调和长期交往中得到利益,例如群链内企业可以分享组织带来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也能利用群链内相对稳定的营销渠道和区位品牌,这有利于抑制、减少机会主义的行为,为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信誉、信任与合约提供较强的激励。共同的区域文化也使经济主体相互依赖,形成维护价值共同创造和资源分享的激励。

二是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对群链内部违约者的惩罚制度,通过约束机制直接对群链成员的行为做出限定,防止某些有害行为对群链的整体性和创新能力等造成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声誉、契约、企业约束、司法和行业规范等。群链主体为了获得交易的长期利益而自觉遵守契约的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评价。一旦个别组织成员出现违约的机会主义行为,约束机制使得违约者将遭受到组织惩罚:可以终止交易关系,给违约者造成经济损失;可以使违约者的声誉形象贬值,甚至将违约者驱逐出群链的受益范围。

三是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指群链成员之间得以相互接触,实施对资源和技术、知识的共享,形成相互的信任,使得经济主体在治理目标上达成一致。协调机制包括知识交流和共享机制、文化机制、信任机制、权威机制等。群链共同的文化有助于形成基本的行为规则,使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具有可预期性,能及时沟通、交流,使交易各方了解对方的策略,提高群链内企业的敏捷性;较高程度的信任促进各方保持高质量、信守口头或正式契约,减少群链内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提高合作关系的运作效率,这有利于形成企业之间的技术传递,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权威治理为长期交易和长远利益的实现提供重要保证,鼓励合作行为,促成组织间的协调。

六、结论

集群式产业链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经产业集群、产业链耦合而成的复杂性中间组织,群链的治理也应该是多元复合的,是一种系统集体行为,是多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整体协作的原则,加强信任、声誉、文化等社会网络治理与市场、契约、权威等经济治理的有机渗透与整合,注重各种机制的协调和配合,以期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发挥最好的治理效果。

目前,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随着群链及其治理研究的日益深入,对于群链治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微观化和定量化,在对集群式产业链组织/黑箱0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可量化的群链治理的微观系统模型,并针对群链组织的不同结构特征、发展的不同阶段,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最优治理机制以及不同治理模式之间的演进,都是亟待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G ereff,i G1H u m phrey,J1Sturgeon1T1The gover nance of global value c ha i n[J]1R evie 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 my,2005(12):78-1041

[2]Sch m itz,H1a nd K norri nga,p1Lear n i ng fro m

g l obal buyers[J]1Journal o f D evelopment Studies, 2000(37):177-2051

[3]V ictor G ilsing1C l uster governance ho w cl usters can adapt and re ne w over t m i e[R]1paper prepare d for the drui d phd-confere nce,Copenhagen,20001

[4]L isa D e Propries1Syste m ic F le x i b ility,Produc-tion Frag m e ntation and Cluster Gover nance[J]1Euro-pea n P l anning Studies,2001,9(6):739-7531

[5]G ranovetter,M1E cono m ic acti on and social structure:T he proble m of e mbeddedness[J]1American Jour na l of Sociol ogy,91(3):481-5101

[6]Peter De,L a ngen1G overnance i n seaport cl us-ter[J]1M aritm i e Econo m ics&Log istics,2004(6): 141-1561

[7]Jones,C1H essterl y,S1W1&Borgatti P1S1

A G ener a lT heor y of N et work Gover nance:Exc hange Con-diti ons and Soci al M ec hanis ms[J]1A cade my of M an-age ment R ev i e w,1997,22(4):911-9451

[8]孙国强1关系、互动与协同:网络组织的治理逻辑[J]1中国工业经济,2003(11):14-201

[9]孟韬1网络治理与集群治理[J]1产业经济评论,2006(5):80-891

[10]Fae m s,D1,Jansse ns,M1,Looy,B1v1,et al1T o wards a n I ntegrati ve Perspect i ve on A lliance G ov-ernance:Connecting Contract D esi gn,T rust D yna m ics, a nd Contract A pplicati on[J]1A cade my ofM anage m ent Jour na,l2007(3):591

[11]杰瑞#斯托克1英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新发展[J]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1):5-141

(编辑校对:韦群跃孙黎波)

172

供应链建设不得不解决的三个问题

供应链建设不得不解决的三个问题 如何理解产业供应链? 产业供应链不同于消费互联网,有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产业供应链链接对象是产业的要素主体,面向组织客户,是个性化产业场景。 第二,产业链是长流程、长价值链、重价值、资源、掌控力,强调的是价值和货币,而不是强调流量。 第三,产业链扩散很缓慢,有路经和产业依赖,系统效能提升是关键,重决策、交易量大、决策长且慢。 第四,如果前面几点满足,产业供应链的客户关系粘合就很强。 现代供应链是一种新型组织方式。在技术支撑方面,传统产业链是局域网络系统,现代供应链是开放平台;在协同范围方面,传统产业链是线性单链协同,现代供应链是大规模网链协同;在战略定位方面,传统产业链是微观企业的管理科学,现代供应链是跨产业、跨地域的系统优化。 因而现代供应链的精髓一定是协同。 首先是横向协同,同类型企业之间怎么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使同类型企业业务同步。 二是纵向协同,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即客户和供应商间协同。 三是跨产业跨地域的协同。 协同怎么实现?这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应用、大平台、富生态。一是在客户端怎么快速应对灵活多变的需求。二是如何汇聚更多的产业生态资源,怎样整合资源。这些都需要灵活的大平台。 今天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以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分散化,没有竞争力。怎么能够通过有效的机制、运营方式和信息化,把原来小散乱的产业集群带动起来,形成协同共享共赢的平台,这就是产业供应链的任务。 例如,佛山是世界最大陶瓷生产地,但尽管佛山有大型企业,产业整体还是小散乱。在这种背景下,佛山出了一个“众陶联”,现在大概有30多个企业参与。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联盟关系,制订了整个陶瓷行业的标准,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许林峰(1964-),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学院讲师;严北战(1965-),男,浙江云和人,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2010年课题/基于集群式产业链视角的浙江省产业升级研究(编号: 2010N31) 5经济问题探索62011年第7期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 许林峰,严北战 (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针对目前理论界关于集群式产业链及其治理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理论演绎和经验归纳两种方法,提出基于经济网络、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的框架构想;并分别对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剖析;认为社会网络治理与经济网络治理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交融,形成了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由此构成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关键词:集群式产业链;经济网络;社会网络;治理机制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地方的意义未降反升,本地化与全球化呈并行态势。作为产业本地化标志,产业集群、地方产业链不仅是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和组织范式,而且两者有日益耦合发展之势。在我国,浙江、广东、江苏等集群发展基础良好的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活力与竞争优势的集群式产业链(本文简称群链)组织。这为基于集群式产业链的治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以及应用基础。 从国内外文献综述来看,网络治理分析与全球价值链治理分析在现有的集群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全球价值链治理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1-2] 。国外学者在产业集群 治理研究方面走在前沿,取得了很多基础理论研究成 果 [3-4]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进入该研究领域,但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整理综合以及简单应用方面。 集群式产业链是经集群与产业链的两种中间组织有机耦合而成的新式复合组织,相对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集群之地域界定,产业链之产业关联界定,集群式产业链则需从产业维度、空间维度和关系维度三方面综合考量。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成为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新视角,但目前的研究严重不足。网络治理、全球价值链治理等相关研究对集群式产业链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集群式产业链能否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治理机制能否克服群链内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能否保证合作成员高效协作与有组织的有序运作。治理机制的作用在于保证合作各方有强烈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来谋取私利;防止合作者因不同利益所引起的激励问题而扭曲合作行为;制约与调节合作成员,促进利益相关者集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因而,治理机制在集群式产业链治理中具有核心地位。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 二、基于经济、社会网络的群链治理机制模型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是由群链中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活动主体共同参与,为提高群链整体竞争优势,规避风险,而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与规范,对产业集群以及邻居集群的产业链网络体系进行的协调和整合,是由多个主体构成的基于社会网络与经济网络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组织安排。集群式产业链治理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 /基于集群,而非限于集群0的治理范 围。从治理范围来看,集群式产业链治理可以分为群链内部集群治理、群链内部集群间治理和群链外部治理三个层次。集群内部治理是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核心,内部治理的目的在于在共同制度的背景下,确立和维持集群基本的秩序,规范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规则;同时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强合作的激励并维持竞争,以形成和维系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但群链并不是封闭的群落,而是嵌入在地方产业 169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新分布,世界日益呈现平坦结构。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未在空间上趋于均衡,反而更加突出了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鸟瞰世界经济版图,人们不禁惊叹,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亮点区域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而,过去的数十年间,产业集群问题也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环境区域,无论是产业集群整体还是个体层面的集群企业,得益于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作用,都会显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正如马歇尔所说,在产业集群中,有关产业的技术知识和行业信息遍布于空气当中。随着研究者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在富有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内部,集群企业分享“产业空气”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具有均等性,集群企业之间在创新绩效上具有迥然的差异。探寻创新环境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过程和机制成为集群理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这一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进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研究分析的层面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以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创新网络为分析的起点,通过融合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组织学习等相关理论观点,应用网络分析的范式和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中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进行探讨,尝试从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来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差异进行解释。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问题分解为三个关键问题: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构成主体有哪些;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从创新网络获取知识的影响如何;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构建概念模型和综合分析框架。 本研究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辨析了集群研究多个理论学派间的联系和演进轨迹。基于对理论文献的掌握和笔者多次针对浙江地方产业集群进行的实地访谈和调研,本研究选取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经济地理 ECONOMICGEo勰APHY V01.26,No.3 May,2006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378—05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蔡宁1,吴结兵1,殷呜2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27;2.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200120)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将集群网络划分为投入产出网络、技术合作网络和劳动力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对温州鞋革业和北京rr业等产业集群的分析,考察集群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不同程度上具有小世界、无标度和群落结构等属性,且这些结构属性与集群网络的演化及具体产业背景具有一定的关系;②集群的网络结构属性对于集群的资源整合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使得集群的资源整合过程有着较高的效率和较广的范围;③集群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集群网络的无标度结构使得这种抗风险能力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 关键词: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一功能分析;抗风险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I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在核心竞争力缺乏下的产业集群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这种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聚是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分析也因此日益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 作为某一特定领域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地理接近性和关系接近性两个重要特征。PoweⅡ和GoIdon等人认为,与块状经济和经济地理侧重地理接近性研究不同,当前集群研究更加关注建立在地理接近性关系上的关系接近性,集群被理解为一种超越企业的网络组织乜’3]。因此在理论上如何揭示集群网络的结构及功能特征,以及内在的系统动力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试图打开集群结构与集群功能相互作用机制的黑箱,主要关心的问题是:集群网络的总体结构属性如何具体刻画?集群结构属性是如何与集群功能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网络结构基础上的集群功能具有哪些特征?如何通过集群的结构优化实现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对于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的探讨具有如下意义:①在国际学术领域,复杂网络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产业集群复杂网络形态的分析还属于空白,本文第一次给出了集群复杂网络分析的一个框架;②从网络嵌入性的角度来看,对于网络总体结构的分析拓展了结构嵌入性的分析方法; ③第一次发现集群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这种抗风险能力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这对于集群风险和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④在我国产业集群 收稿日期:2005—05—12;修回日期:2005—1l—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钾30∞)资助。 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政策制定者以及管理实践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产业集群的网络形态与网络结构 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①集群内产业间是相互关联的,波特的钻石模型强调了产业间相互依赖关系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构成因素…;②各种类型组织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GREMI小组在考察了欧洲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指出,科研机构与企业、大型企业与小企业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H1;而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些连接是建立在个体组织间关系互动基础上的。 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SNA)认为,集群网络具有嵌入性(e珈Ibeddedness)的特点,群内经济行为嵌入在网络与制度之中【5J,信任、规范和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群内企业的行为及其竞争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拍’7j。在此基础上,对于集群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分析主要从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两个方面展开:首先群内组织间直接的连接关系对于集群发展和群内企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从连接强度来看,uzzi认为强连接有利于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并因此获得信息的交流旧J,而罗家德认为群内弱连接则有利于新颖信息的获取,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侈1;就连接具体的性质来看,Yamawaki通过考察了日本产业集群演化,认为“血缘”、“亲缘”等关系对于组织问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信息交换也具有重要影响u叫;结构嵌入性分析则从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网络层次等角度指出不仅是个体组织问直接的连接关系影响到组织的竞争优势,而且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于其竞争优势也有显著作用,Bun从信息冗余的角度指出处于结构洞中位置的组织具在网络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但目前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还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

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论文

.. . … 目录 一、网络经济的概述 (1) (一)网络经济概念 (2) (二)网络经济的涵 (3) (三)网络经济的竞争原则 (4) (四)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9) 二、实体经济的概述 (14)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14)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功能 (14) 三、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6) (一)实体经济借助网络经济的表现 (16) (二)网络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的表现 (17) (三)处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8) (四)网络经济的积极作用 (19) (五)网络经济的负面影响 (20) (六)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2) 参考文献 (23)

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适度发展网络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目前中国直接融资比重比较小,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规模小、品种少、运作不够规;金融创新也是刚刚开始。因此应当借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经验,积极探索网络资本的新形式以及网络资本交易的新技术,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在增强防和消除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把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各种衍生工具作为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由于网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挤占实体经济的投资,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对网络经济的扩程度加以控制,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制订相应的货币政策协调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关系,引导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回归。 【关键词】:经济,实体,网络,管理

一、网络经济的概述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网络"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学者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他们的一篇论文《企业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来的,迄今为止已有20多年历史。 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它建立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之上,依靠网络实现经济。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理念 网络经济有两个基本要素:经济行为主体的"集"和经济链的"集"。网络经济与其说是由经济行为主体构成, 还不如说是由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特殊经济联系组成. 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质的, 也可以是异质的。换言之, 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行业的, 也可以是不同行业的。

社会网络

一、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又称人际网络) ,实质上就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网,是一个由某些个体或组织间社会关系构成的动态的系统[ 3 ] 。社会网络理论是在20 世纪50 、60 年代出现的,长期以来,主要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70 年代,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拓展到其他领域,并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当前有影响力的社会网络理论观点主要有: 1、以科尔曼(Coleman J . ) 和普特南(Put nan R. ) 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理论,普遍公认的社会资本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组织能够从其有的关系网络中获取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量,或者说是个体或组织与其他个体或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联系以及依靠这种联系来获取资源的能力总和。 2、以格兰诺维特( Granovet ter Mark) 为代表的“弱关系优势理论”( The St rengt h of Weak Ties) :提出社会网络中的弱关系力量假设,认为:在社会网络中,个体或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一种纽带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弱关系两种类型。 3、以罗纳德·伯特(BurtR. ) 为代表的结构洞( St ructure Holes) 理论 结构洞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Burt . R) 于1992 年首次明确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二是网络中的某些主体与部分主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主体不发生直接联系,这种不发生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 7 ] 。如图1 所示,A、B、C 都与甲联系,但是三者彼此没有直接联系,只能通过甲取得联系,这样甲就拥有三个结构洞,而a 、b 、c 不必经过乙就可以取得联系,乙就不具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为联结节点提供了传递信息和控制信息两大优势,示意中甲比乙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结构洞理论表明竞争优势不仅是实力或资源的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竞争者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其关系优势越大[8 ] 。任何个体或组织,要想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就必须与相互关联的个体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 政务微博微观社会网络结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 通过引入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对政务微博的微观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以“上海发布”等2012 年新浪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前十位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对十大政务微博的结构洞进行挖掘,从四个指标分析其微博社会网络的结构洞特点和各微博舆情信息的传播走向特点。 结构洞测量指标 结合结构洞的理论阐述及其度量指标分析,我们认为: 政务微博作为一个社会网络,应同样能通过结构洞理论进行微观结构捕捉,并能通过关系和结构界定微博网络中节点( 政务微博典型代表个体) 所处的位置及拥有的控制舆情的力量。 政务微博结构洞测量 1、实证数据准备 选取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 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公布的影响力排行十大政务微博机构为研究起点( 该报告使用了14 个一级客观评价指标和4 个二级主观评价指标对截至2012 年10 月31 日新浪微博认证的60064 个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微博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 ,基于“上海发布”“平安北京”等十大政务微博构建形成一个复杂网络。 2、结构洞指标的整体度量 运用UCINET软件对上述政务微博的四种构洞指标进行测量 3、十大政务微博网络集群关系分析。

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精)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 姓名:刘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区域经济学 指导教师:李二玲 2011-06 摘要 当前,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竞争恶劣、创新乏力、知识网络很不发育。新经济背景下, 知识和创新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网络恰恰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有效途径。针对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从农业集群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有关农业集群内部结构、网络、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视角,以河南省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集群网络特点,以及集群内企业创新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将个人访谈与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作为本文的主要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描述统计、社会网络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及技术网络、市场网络和合作网络三个层面深入探究农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特征,并探讨了知识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三个层面的知识网络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构形态。技术网络呈现核心——外围结构,核心节点比其他节点拥有更多的网络关系,能够广泛搜索外部知识,而外围

节点与其他成员则松散地联系着;市场网络呈现团体分离结构,大团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 内部成员关系紧密,而小团体的知识关联则较少,这种结构的网络不够稳定,应注意避免派系分离;合作网络可以看成是一个封闭的整体网络,网络中很少出现孤立节点,每个节点都深深嵌入在知识网络结构中。 (2三种知识网络中,合作网络成员间的联系最频繁,网络密度最大,其次是市场网络,技术网络则最为松散。农户间互补完成订单、共同形成市场使得合作网络最为密集,而种植技术的外显性使得网络成员无需过多交流。此外,焦点企业在三种知识网络中拥有较多的知识关联,是集群中重要的知识守门人,而农户和一些小企业往往是网络中的孤立点,这就导致了知识溢出的不对称性。除了核心企业,一些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对知识扩散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三种知识网络中,核心企业比其他类型组织的关系强度与关系质量都要强些。可见,频繁而高质量的知识流动更倾向于集中在高层次团体内,而不会发生在整个集群中,知识更多地围绕着知识禀赋的强核心。农户在这三种网络中的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 I 则处于弱势地位。 (4核心企业的技术网络关系强度比自身的市场网络和合作网络关系强度要低,这与正规企业、准企业和农户这三类组织的情况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核心企业往往是集群内的技术研发中心,本身的技术知识存储量相对市场知识和合作知识而言更充足,所以技术知识网络的关系强度也会相应低一些。但总体上,核心企业的技术网络关系强度仍然比其他组织的要强。此外,整个花木集群的市场网络关系质量比技术网络和合作网络的关系质量要高。 (5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差异很大。综合驱动型企业的创新绩效最高,它们主要由核心企业和正规企业组成,是集群中综合实力较强的创新主力;资本驱动型企业

浅谈网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_刘泽波

The Industrial Study | 产业研究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62浅谈网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刘泽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2 摘要:当前,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已初见端倪。它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本文对网络经济基本内涵、我国的网络经济的现状及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等有关问题做了初步阐述和有益探讨。 目前,网络经济发展热火朝天,不断加速,但不少人心里还有疑虑,对一些问题存在着争论。本文探讨了网络经济的内涵、分析了网络经济的现状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求得共识,增强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经济;发展趋势 ;新增长点 ;社会影响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风靡,接踵而来的是网络经济的兴起。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将会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 二、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经济渗透到贸易活动的各个阶段,其迅速发展正在引起世界巨大的变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正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雨要手段。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任何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从而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因而,网络经济将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它主要表现在: 网络经济作为当代经济活动最新的、最活跃的形式,已经在当今的经济生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根本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上导因素、运行形式、经济内容以及经济商品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由于网络产品和服务价格不断下降、质量与性能不断完善,使得我国可以用较少的钱购买和安装实际界上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使用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实现与发达国家存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同时,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对我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以及金融、保险、贸易等行业进行改造,使这些产业较大幅度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对我国就业、收入分配和传统产业形成巨大冲击: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职业的就业者之间,尤其将会严重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传统产业而言,网络化必将使那些不能提供一流产品、一流服务的企业陷于困境或破产,在垒球生产能力过剩中失去生存空间。三是对我国制度、文化带来一定影响:网络经济使国别概念淡化,具有极强的全球化特点,这对我们已经习惯的管坪体制和政策会产生冲击。一方面,各国政府所设定的种种限制性政策,将被国际统一规则所取代。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使政府进行国家干 预的理由变得苍白。 三、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济发展的趋势.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辅助设计、制造和集成制造等,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实施着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我国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投资以及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 总之,网络经济具有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方便、交货方式便捷快速等优点,所以其发展前景看好、潜力巨大。但目前,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我国,网络经济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管理等角度,也都还存在诸多急需探索和解决的课题。但网络经济作为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模式已经初见端倪,它的迅速发展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极大地促进和拉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这为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而且其优势更是无法模仿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参考文献: [1]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6) [2]刘立达,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2000(11) [3]刘骏民,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1996(12) 作者简介: 刘泽波,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教师,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方。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本期导读: 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创新集群与集群创新的内涵 ※动态资讯※ 2013年2月5日,科技部发布《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5年,围绕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和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服务,着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实现重大创新;技术市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创新驿站网络,整合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全国大技术市场。在中关村打造国家技术转移平台,在若干中心城市扶持和发展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服务功能手段先进的新型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及种业等专业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400家;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达到50家,基层站点达到300家,签约技术经纪人1000名;建立全国技术转移联盟和技术转移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区域和行业技术转移联盟30家。 以高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引导高新区建设和完善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线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并健全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支撑区域创新和结构调整。 ※主题解析※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 当前,受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理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已经逐渐由“线

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

Value Engineering 前设置编译参数值时进行选定,或是使用编译工具[4]。 最后,使用make工具生成U-boot可以识别的uImage引导程序镜像文件。uImage镜像文件通过U-Boot引导程序从FLASH中取出并解压缩,装入内存后,Linux内核便取得系统控制权。 Linux内核移植的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3.2系统软件设计整个系统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面向终端用户的软件形势分为两种:web插件和普通的软件界面;web插件可以使用在浏览器中,方面用户控制网页浏览。下面是命令解析层Command layer,负责解释两种界面发送的命令,调用相应的程序接口并返回执行后的结果。功能模块Function modules主要封装软件API,负责提供各种常用的功能服务。控制模块Control modules负责管理和控制语音识别引擎,建立语音样例库以及调整语音设备引擎的内部参数,将来还可以加入新的语音模式匹配算法。再下面一层是统一APIs层,主要对核心语音识别引擎进行简单的API封装,同时预留了将来要扩展的功能接口,以便后续的功能升级和代码维护;最下面的就是核心语音识别引擎,主要提供模式匹配算法以及对底层系统级的控制功能。 3.3语音识别算法本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任务主要为针对设 备持有者的小词汇量孤立词的语音识别,功能较为简单,需要使用 者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后,系统对应建立语音样例库,然后针对每次的声音进行模式匹配即可,所以算法的重点在于模式匹配算法。综合计算性能需要、存储资源消耗以及价格成本考虑,目前流行的DHMM语言识别模型对本系统较为合适。DHMM模型是一种随机统计过程,通过大量的模板训练过程提取语音特征,可满足语音实时变化且识别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 本系统采用了当前性价比较高的Viterbi算法实现DHMM模型。Viterbi算法可以由如下公式描述[5]: δt(i)=Max s1,s2,…s t p(s1,s2,…,s t=s i,O1,O2,…,O t|λ) 其中,δ t (i)为被识别语音序列t时刻的最大概率密度;其中t时 刻前经过的语音状态序列为s 1 ,s 2 ,...s t ,且t时刻状态为s i ,对应输出 观察符序列为O 1 ,O 2 ,...O t 。 4结束语 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的方式经过了按键输入、键盘输入、手写输入以及触摸输入的阶段,但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便捷、快速输入的更高需求,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看到了计算机输入的未来趋势。相信随着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语音输入将会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以及嵌入式设备中。 参考文献: [1]马莉,党幼云.特定人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的仿真与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03). [2]邢铭生,朱浩,王宏斌.语音识别技术综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3). [3]涂刚,阳富民等.嵌入式操作系统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7(11):4-6. [4]龙盈盈,孟利民.构建嵌入式linux交叉编译环境[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6):30-33. [5]张文华,李会凯.基于智能语音控制的互动式玩具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23). 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分析Analysis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赵蓓Zhao Bei;钱钢Qian Gang;乔爱萍Qiao Aiping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南京210046)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通过引力模型对沪宁线城市间信息产业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得到近年来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然后根据计算的沪宁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值,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网络密度、中心性分析、结构相似性等的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了解沪宁线信息产业带的发展状况及产业集群的结构。针对这些社会网络的指标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pgrade strategy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 on the basis of syste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ties between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through the gravity model,which obtains the degree of contact of each cities in recent years.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economic ties value between cities of Shanghai-Nanjing line,the paper makes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n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such as structural similarity,centricity analysis,network density and so on,further understand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f index for social networks 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关键词:沪宁线信息产业;社会网络分析;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中心度;结构相似性 Key words: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social network analysis;economic ties;network density;centrality;structural similarity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27-02 0引言 沪宁线信息产业是沿沪宁高速公路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几个城市信息产业的总称,沪宁线信息产业总产值占江苏省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因此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陶拯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四个角度提出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四维度分析模型,并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1]。胡伟伟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人工生命理论的产业集群进化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算法模拟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进化过程,得到其发展现状[2]。张洁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重心的迁移进行研究,得到2003至2008年间产业带重心转移的路径,并且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进行健康评估,为其发展提出建议[3][4]。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赵蓓(1987-),女,山西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127·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功能,全面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并从观念、主体间联系、政府、中介机构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全球化,使得高技术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集群式创新作为高技术企业创新成功的新模式,已经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实。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高新区,它们的集群创新网络已成形,而且实力强大,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尽管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了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政策和创新网络,对提升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下载。 1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功能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集群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核心企业网络、外围辅助网络以及创新网络所面临的系统环境组成。企业是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要素,作为网络的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顾客、供应商、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构成了外围辅助网络;而集群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活动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则作为创新环境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对于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了集群内主体间的沟通,形成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优势;②为群内企业提供了集体学习机制,利用知识溢出效应获得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③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更有利于集群创新功能的发挥。 2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观念问题是培育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有相当

综合集群网含语音专线业务知识宝典速查手册

综合集群网(含语音专线) 业务宝典 速查手册 规范变更记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目录 1业务属性 (4) 1.1业务简介 (4) 1.1.1综合VPM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语音专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业务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跨品牌,跨网络............................................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短号互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跨市集群网................................................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4 一线接入,全线疏通........................................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5 与其它VPMN业务方案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业务方案 (4) 1.3.1 语音专线实现方案 (4) 1.3.2 综合vpmn实现方案 (7) 1.3.3 语音专线可选配置 (8) 1.3.4 业务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2语音专线号码资源管理. (9) 2.1资源分配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号段划分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放号原则 (9) 2.2号码类型及申请要求 (9) 2.2.1 普通号码 (9) 2.2.2 优质号码 (9) 2.2.3 连续号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其他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3资费标准 .. (10) 3.1申请资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业务资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4计费与账务. (11) 4.1计费规则 (11) 4.1.1 综合VPMN (11) 4.1.2 语音专线 (11) 4.2计费周期 (11) 4.2.1 综合VPMN (11) 4.2.2 语音专线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