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发展-上海

智慧城市发展-上海

智慧城市发展-上海
智慧城市发展-上海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持续推进,当前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一批新兴技术创新成果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示范应用,这些都奠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为继续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发展目标和任务概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注重政府引导,完善市场监管,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二)推进原则。

1、夯实基础,分步推进。把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夯实智慧应用基础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2、创新发展,惠及民生。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市民生活改善,大力推进技术、应用、管理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广大市民、企业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3、突出重点,聚焦项目。围绕经济建设、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项目,强化阶段目标和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4、市区联动,示范带动。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推进,支持区县先行先试,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示范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设施完善、应用渗透和产业发展。

5、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目标。

到2013年底,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实现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

——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基本建成。光纤到户、无线宽带覆盖城镇化地区,实现百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Mbps,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互联网国际和国内出口带宽分别达到1Tbps和5Tbps,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提供随时随地按需接入的宽带服务,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初步显现。人人拥有电子健康档案,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可追溯,网格化管理基本覆盖全市域,动态交通出行信息多渠道获取,信息技术渗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0,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8500亿元。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个性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智能化的应用格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到2013年,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28万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在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云计算等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企业;把上海打造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

——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城市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网络空间治理、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为建成国家信息安全服务高地奠定基础。

(四)任务概要。

未来三年,围绕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推动相关企业重点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三网融合、功能设施5个专项,落实完善规划体系、规范建设管理、强化机制建设3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围绕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重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城市运行安全、智能交通、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两化”深度融合8个专项,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明显提升。围绕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发展。围绕构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监管服务、产业支撑3个专项,落实信息安全综合监管、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3项重点任务,确保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二、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原则,以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为主线,加大建设投入,着力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设施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促进机制完善和模式创新,不断满足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对改善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一)重点专项。

重点专项一:宽带城市建设。

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显著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级,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NGB城市网络,基本建成宽带城市。

——光纤宽带网。对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到户标准进行建设,对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到户改造,光纤到户能力覆盖650万户以上家庭。扩容、优化城域网络,提高用户接入和业务承载能力。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完成49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具备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完成郊区180万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重点专项二:无线城市建设。

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全市无线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基本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率先在国内投入试商用,基本建成无线城市。

——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大力推进全市公共场所、服务场所的WLAN建设,全市WLAN总量超过2.2万处(约13万个AP)。实现公共交通、行政办公、文化体育、

公园绿地、旅游景点、宾馆酒店、教育卫生、商业金融等设施的重点场所覆盖率超过80%,接入能力达20Mbps,覆盖密度和质量国内领先。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开展网络优化、技术升级和提高深度覆盖,增加宏基站和室内覆盖系统建设,完善三种制式的3G网络,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3Mbps以上覆盖。

——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完成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建设,力争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城镇的网络覆盖,率先在国内城市中开展TD-LTE试商用。

重点专项三:通信枢纽建设。

继续保持城域网出口容量国内最大,海光缆通信总容量占全国50%以上,进一步提高通信转接能力,增强服务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能力,积极创建亚太通信枢纽。

——海光缆系统。完成新亚太海光缆(APG)在本市的登陆建设并投入运行,推进跨太平洋直达(TPE)、亚太二号(APCN2)等已建海光缆扩容建设,力争在本市登陆的海光缆通信总容量达10Tbps。

——国际、国内互联网出口扩容和互联互通。加强国际、国内通信系统建设,大幅提高城市网络出口能力,互联网国际和国内出口带宽分别达到1Tbps和5Tbps;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通过各自在上海的国际通信节点实现与亚太地区主要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直连,增强上海通信枢纽能力;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强网间直联,增强与其他网络运营商的互联互通能力。

重点专项四:三网融合试点。

全面完成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在基础设施能级、试点业务规模、运营管理模式、应用服务水平和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全国领先,广大市民充分享受三网融合的成果。

——管理平台。基本建成IPTV、手机电视等集成播控平台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平台,完善相关业务功能,做好与国家有关平台的对接,加强与本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监测体系的衔接。

——试点业务。深化拓展IPTV、手机电视和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等试点业务,推进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国内IP电话等试点业务开展,促进多屏互动、高清视频、互动娱乐、智能家居等融合业务应用,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

——业务基地。加快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手机、电脑、电视等多屏互动平台建设,实现多终端设备交互应用。推进中国移动视频产品创新基地建设,发展手机视频新业务,开发客户端新产品,促进视频业务整合。推进中国联通手机应用商店运营基地建设,完善业务管理平台和开发多种应用功能,整合内容资源,拓展应用领域,发展新型业务运营模式。

重点专项五:功能设施建设。

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功能服务型信息基础设施,在国内率先部署规模化商用云计算数据中心,部署运算速度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为大力拓展存储、灾备、高性能计算、高精度位置服务等网络增值业务做好基础支撑,满足服务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多方参与、增大投入,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注重节能环保和服务创新,实现集中式和规模化部署IDC,增强云计算、虚拟存储等高端业务服务能力,全市IDC总机架数力争突破2万架。

——超级计算中心四期。加强部市合作,推进技术和应用研究创新发展,参与研制并引进位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完成超级计算中心四期的规划选址,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运营基地和附属设施,面向科技研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应用服务能级,拓展应用服务领域。

——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以上海GPS综合信息网为基础,完成多站点兼容北斗导航卫星、GPS卫星、GLONASS卫星的建设和改造,建成上海地区CRO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无线广播平台和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开展多种位置服务应用。

(二)重点任务。

构建本市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发展与空间布局相结合的专业规划体系,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和贯彻落实,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资源开放利用管理。强化政府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发挥行业、民间机构作用,形成良好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环境。

重点任务一:完善规划体系。

落实本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做好与市、区县两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编制和实施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布局规划及实施策略等各类专项规划;落实重要功能区、郊区新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推进专业规划的全市域覆盖,实现与相应层级城乡建设规划的有效对接。

重点任务二:规范建设管理。

修订和编制新建住宅建筑通信配套技术标准、既有住宅建筑改造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探索和推进光纤到户建设中通信配套设施第三方专业维护;将信息基础设施意见征询、方案审核和项目验收等环节纳入本市建设工程行政审批管理程序,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市政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交付使用。

重点任务三:强化机制建设。

进一步发挥上海推进光纤到户建设、3G建设、三网融合等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促进跨部门工作协调推进;探索建立本市通信质量、网络速度和服务的第三方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本市互联网交换中心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功能,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

三、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

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引导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围绕重点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新兴技术应用,突出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大力推进以信息感知、业务协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智能应用,通过应用示范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使城市运行更安全、经济发展更协调、政府管理更高效、公共服务更完善、市民生活更便捷。

重点专项一:城市建设管理。

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在城市设施维护、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拓展网格化管理系统应用。管理范围拓展至闵行、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郊区县的600平方公里城市化区域,完成拓展区域的部件数据调查入库、万米网格和责任网格划分、处置单位联网等工作;管理重心下移至街镇,实施街镇网格化管理拓展,加强城市管理与社区治安、教育、卫生、工商等其他社会管理联动。

——建设并完善专业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水务管理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防汛堤岸、排水设施等重点部位(件)及江河水污染防治、违法侵占堤岸等重点事件的网格化管理;完善市容绿化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生活垃圾、市容保洁、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等领域的管理拓展;完善市政专业网格化系统,逐步将越江设施、掘路管理等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

——完善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应用已有系统资源,建设本市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建设程序审批、工地现场监管、建设主体管理、建设市场信息服务等应用,实现项目全覆盖、管理全过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管理目标,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互用和共建共享。

——建设地下空间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以中心城区为主要实施范围,完成包括地下综合管线和高架道路、地铁及部分其他地下构筑物的数据建设,开展地下综合管理、地下空间建设风险控制等示范应用;建设地下空间专业网格系统,重点开展对防空和民防设施的防火、防水、治安和非法经营等的网格化管理。

——开展“智能水网”试点应用。建设“智能苏州河”监控系统,整合利用苏州河水文资源、供排水、水利闸站设施等领域的控制传感器,加强与市容绿化、建设交通、地方海事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在苏州河水系全方位开展监测预报、事前预警、事中评价、事后评估的业务应用试点,实现水安全智能指挥、水资源智能调度和水环境智能监控;规划建设“智能水网”感知系统,提高雨量、河网水质、水源地和省市边界水量水质、地下水监控等涉水要素的测报能力。

——搞好智能电网示范应用。着眼于解决城市电力峰谷差距大、新能源电力入网难等问题,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建设杨浦新江湾城、崇明陈家镇、虹桥枢纽商务区、奉贤南桥新城、临港新城等智能电网示范应用基地,打造智能电网示范城市。

重点专项二:城市运行安全。

围绕城市运行的关键领域,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逐步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减少重复检查和管理漏洞,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以肉类、乳制品等为重点领域,深化农业、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整合和集成各部门涉及食品企业监管、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检验和食品风险监测等信息,建设综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食品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为各部门无缝监管和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利用各类贴近公众需求的发布形式和发布终端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信息充分共享、惠及公众。

——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基于一期建设成果,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安全生产隐患管理共享与应用系统、危化品安全生产诚信系统,以及由专家处置案例、危化品安全特性(MSDS)、应急响应物资构成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构建及时、准确、智慧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体系。

——智能化消防数字平台。依托消防专业数据采集终端,实现消防水源分布和应用、重点目标监管等信息的动态采集;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握消防装备、消防车辆、应急救援设备等灭火救援力量的分布、状态和数量信息,实现全市范围内灭火救援力量的调度;实现与全市重点单位消防监控中心联网,共享消防水泵、水压、探测报警器、防火门、防排烟等消防设施状态、重点部位图像和灭火救援预案等信息,为全市防灾和救灾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撑,并提高重点单位自动预警能力。

——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具备多灾种早发现监测、灾害预报预警、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安防视频资源共享系统。制定社区视频联网共享方案,推进社区、单位视频资源接入,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重点目标、重点场所和道路的视频探头覆盖,依托公安视频系统建设安防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治安防控视频资源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全面提升城市视频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重点专项三:智能交通。

加强交通各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完善现有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闵行、虹桥枢纽等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参数采集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时采集轨道交通全网各类运行动态信息和客流数据,提升地面公交动态客流信息采集能力,逐步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信息发布;完善公交企业营运调度系统,试点推进公交站点车辆信息预报发布服务系统,提升公交车辆运营效率;完善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的信息采集,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停车换乘(P+R)信息系统,推进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和预约停车服务。

——交通管理综合应用系统。整合交通管理各业务系统和静态、动态等交通数据,深入挖掘数据在交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拓展交通指挥调度、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功能,提高交通指挥协调能力和交通智能诱导能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覆盖面,完成所有收费匝口ETC车道部署,实现主线收费匝口ETC车道三进三出的规模,提高收费道口通行能力。

重点专项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以政务外网为依托,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连通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通过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遵循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原则,为每位市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辅助决策和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减少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支撑用药智能提醒,开

展影像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制定医疗卫生发展政策提供辅助决策;建设市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及时发布与市民相关的卫生医疗信息,为市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教、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查询、医疗服务资源网上查询和预约的“一站式”服务。

——数字教育工程。以上海教育资源库为依托,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探索建立各类成人教育课程学分和学习成果相互认定、转换的机制及学分银行系统。

——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以街道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电子账单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依托“市民信箱”和“付费通”平台,构建全市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

——市民问诊式虚拟气象台。拓展建设基于高楼、草地、路面、水面等不同环境的城市综合气象体征信息采集网,加强气象信息资源的开放度、共享度,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出行、健康、防灾、居家生活等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式的气象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五:电子政务。

以方便公众办事、缩小数字差距、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出发点,加强党政机关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优化服务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建设和完善网上党建服务平台。满足党务公开、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宣传教育等公众信息服务需求;提供视频接待、网上信访、群众建议征集等互动应用;开展在线学习培训、网上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宣传统战等应用;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

——人才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据《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整合上海人才发展环境综合服务门户、重大人才工程管理平台及人才发展管理监控平台,采用网络化的人才信息申报管理模式,积累人才信息库,提供对各类人才发展指标的分析和比对,为社会人才发展和领导决策服务。

——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平台。建设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平台,收集整理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电子政务平台上形成的各类电子文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覆盖面广的文件资料收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各单位电子文件实现随时形成、随时收集、随时利用。

——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以透明公开、提高效率、全程监管为总体目标,围绕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涵盖市、区县两级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投资建设工程、规划土地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政府网上审批和服务;建立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数据共享、协同办理、绩效管理,并联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代社会保障卡。依据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卡的规范和标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全面、基于国产加密算法的第二代社会保障卡系统,将社会保障卡和居住证作为前端载体,实有人口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后台支撑,承载相关职能部门的持卡办理事务,为市民提供信息记录、电子凭证、信息查询、身份认证等便捷的公共服务。

——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依据网站无障碍改造设计规范,推进全市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力争50%政府网站的无障碍水平达到《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一级标准,提升视力障碍群体访问政府网站的便捷性。

——市民服务综合热线。逐步整合政府各部门对外服务热线,建设涵盖咨询、投诉、办事等各类功能的统一的市民服务综合热线,形成业务受理、跟踪督办、处理反馈、市民回访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初步形成非紧急类事务“一号式”热线服务体系。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在全市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依托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建设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实现集体“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确保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

——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社区事务受理、协同办理系统,提供社区事务在线咨询、自助服务、办事进度查询等服务,实现各部门社区事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推进服务模式从“一门式”向“一口式”转变;试点并加快推广社区事务“区内通办”,提升社区事务受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法人网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充分利用、整合现有法人数字证书,建设法人网上身份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法人数字证书统一管理、一证多用、电子印章加载等功能,进一步完善证书服务渠道和收费模式等机制,为各类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在线办理各类事项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为全市各类政府网上办事平台提供信息安全支撑和信任服务保障。

重点专项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充分共享、有序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不断完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重点领域基于信息共享的业务协同,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方式和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二期)。基于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平台,拓展覆盖所有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的法人信息,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各类法人综合信息的数据库,积极推进基于法人信息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筑市场整顿、安全生产监管、企业诚信建设、企业投资分析等重点领域的业务应用,实现法人信息的区县共享,逐步向社会提供法人基础信息查询服务。

——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应用。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浏览、查询检索、信息加载、系统搭建等“一站式”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搭建基于统一空间地理参照系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空间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按照试点先行、标准配套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急、交通、工程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依托信用服务机构,利用各政府部门、各行业协会、各园区、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各市场主体等在互联网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搜索查询为特征的互联网搜索平台,向社会提供便捷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检索、比对评价等服务。

重点专项七: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整合和深度挖掘各方优势资源,打造航运、贸易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拓展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门户网站。依托电子口岸平台,整合和链接相关航运服务和管理信息,建设集航运政策发布、监管查询、物流服务、航运咨询、航运交易等于一体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门户网站,实现航运信息的权威发布、有效聚焦和增值服务。

——深化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拓展“一单两报”系统试点受益面,不断扩大“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应用覆盖范围,逐步推进检验检疫业务的电子一体化监管,完成中国海事数据备份中心上海基地建设。

——建设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整合国内外贸易及信息服务领域的优势资源,构建贸易信息综合门户,提供以商务资讯、贸易指南、海外市场、招商引资、消费流通、商

务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商务信息服务,并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及数据分析体系,满足社会各界对于商务领域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贸易全环节信息服务功能。

——建设全球贸易投资运行监控预警系统。全面整合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已建贸易救济措施监控预警、贸易政策效应分析、贸易运行监控预警等平台,建设全球贸易投资运行监控预警系统,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各类贸易、投资信息和监控预警服务。

——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电子商务在制造、金融、航运、商贸、会展、文化、旅游、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促进大型企业整合资源,支持面向区域、行业、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促进餐饮、旅游、娱乐、购物等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发展;拓展基于3G、4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发展数字电视商务;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培育50家左右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10个左右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力争2013年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建设浦东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推广,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探索电子支付、物流、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体系建设和电子交易的集成创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建设。

——开展电子商务“双推”工程。结合中小企业需求,聚焦本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域,遴选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按照政府财力贴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原则,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深化推进第三方电子支付。深化银行卡产业发展,做精做深银行卡受理和发卡市场,发展银行IC卡;鼓励多种形式电子支付工具的运用,推动手机支付、网络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新型支付渠道的完善;按照便捷、安全、规范的要求促进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支持更多有条件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取得支付许可;促进电子支付在公共事业、票务、互动娱乐、网络视听、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支付服务业发展。

重点专项八:“两化”深度融合。

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化产业链信息化应用协同,带动行业信息化能力整体提升;加大第三方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效能整体提升;加快“数字园区”建设,带动园区内企业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加快嵌入式系统芯片、电子标签、可编程控制器、工业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生产和使用中的应用,提升大型客机和发动机、核电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产品,以及数控机床等生产母机和重大成套

装备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精品钢材、复合材料、石化衍生品等新材料,以及家电、服装、食品等主要消费品的产品附加值。

——数字化工厂示范工程。以骨干制造型企业为重点,推进虚拟仿真、数字模型等关键研发技术应用,推广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生产控制系统和装备,支持企业在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流程无缝衔接等领域建设跨平台、跨地域的信息化系统。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化骨干企业基于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和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促进航空、汽车、装备等行业在研发、工艺、制造、服务等环节有效协作;促进钢铁、石化等行业安全有序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总集成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从制造业中剥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集成各类信息资源,在云计算、中试环境、工业设计、物流、认证检测、能源监测等领域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企业自营信息化平台剥离后发展面向行业的专业性信息化应用服务;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产业信息化领域产学研用联动合作平台。

——“数字园区”。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高服务能力的“数字园区”。促进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鼓励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园区管理、企业服务、产业转型、绿色生产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支持园区内企业打造“数字工厂(企业)”。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坚持市场先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产业链集群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新模式和新应用,实现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对接国家重大专项,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作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重大专项一:云计算。

以自主发展、应用示范为重点,以建设国家云计算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实施“云海计划”,突破自主可控云计算技术,集聚国内外大型互联网企业,在金融、健康、文化等领域,探索建立云计算商业模式,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

——关键技术研发。在云计算服务器、安全云操作系统、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关键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应用示范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重点建设:“金融云”,支撑金融核心交易、在线支付、银行卡管理等业务;“中小企业服务云”,突出行业性、区域性,为张江园区IT企业和中小物流企业提供服务;“健康云”,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安全的临检质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文化云”,面向互动娱乐、网络视听、网络文学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云”,在杨浦新江湾城试点面向智能家居、娱乐休闲和社区服务的云服务体系,实践“云中生活”;“电子政务云”,整合相关部门资源,运用云计算架构,选择青浦、闸北等区域开展“电子政务云”试点,逐步构建市级“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

——支撑环境建设。发挥“云海创投基金”作用,加快产业创新;推动云计算企业向闸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和杨浦创新基地集聚;建设云海创业大厦,高起点规划建设面向全国的云计算展示和体验中心;依托云海产业联盟,加强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研究制定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产学研用合作联合实验室;依托产业促进机构,开展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

重点专项二:物联网。

坚持高端发展、差别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发挥和提升现有通信和广播电视网络支撑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创新商业发展模式,推进物联网产品制造与信息服务业协同发展,带动形成物联网应用市场和相关产业链,提升上海在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引领地位。

——关键技术研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物联网发展专项,支持本市企业积极承担物联网(传感网)相关任务。深化实施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物联网专项,重点支持先进传感器、网关芯片及产品、短距离无线通信芯片及模块、核心控制设备等的研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应用示范推进。争取成为国家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化试点城市。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楼宇节能、社区智能安保、医疗废弃物监控、服装行业应用、机场电子围栏(二期)、数字医疗、精准控制农业、危化品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智能水网、智能电网、灾害预警、智能交通、电子口岸等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建设短距离无线通信关键技术测试、无线通信节点极低功耗共性技术开发、微机电系统(MEMS)集成制造技术等平台,提供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以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产业集聚为重点,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嘉定“上海物联网中心”,重点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建设浦东等区县的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产品生产和后台运营支撑服务;建设杨浦等区县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重点推进应用示范和人才培训。

重点专项三:TD-LTE。

坚持技术先导、应用驱动、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原则;推进“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发挥和提升上海在TD-SCDMA产业链的集群优势,培育形成完整产业链;探索形成TD-LTE业务创新机制,努力将上海建成全国TD-LTE的研发及业务创新中心。

——关键技术研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本市企业积极承担TD-LTE相关任务;组织实施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TD-LTE专项,加快突破核心技术,重点支持TD-LTE多模融合芯片及终端、系统设备、无线终端测试仪器、网络监测及优化平台研发;推进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TD-LTE与无线局域网(WLAN)等技术融合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应用示范推进。发挥和提升上海世博会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的示范效应,重点支持TD-LTE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发挥支撑作用;在高端金融商务区、航运集聚区、高科技园区、政务区、校园、医院等重点区域率先应用。加快实施TD-LTE远程医疗诊断平台、救护车、消防紧急救助、无线视频监控、移动多媒体信息互动等应用示范工程。

——加速产业链形成。以建设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试点城市为契机,加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加速研发及商用化进度,形成上海在国内TD-LTE关键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突破海外市场。

——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以创新、开放、合作、示范原则,建设张江TD-LTE业务验证平台,开发、验证、演示和推广TD-LTE端到端解决方案,为本市TD-LTE应用示范提供支撑;积极推进TD-LTE产业联盟建设,强化运营商与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机制。

重点专项四:高端软件。

坚持市场导向,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大型行业应用软件,构建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商和产业集聚区,促进智能终端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到2013年,上海软件产业实现经营收入超过2100亿元。

——基础软件。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升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办公软件的技术水平,形成国产基础软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培育150家基础软件应用试点企业,在卫生、教育、社区、电子政务、人口信息、能源管理等领域,形成15个以上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示范项目,使国产基础软件产品在应用中走向成熟。

——工业软件。重点支持轨道交通领域运行控制、综合监控系统;智能电网领域高级计量体系和需求侧管理系统;数控领域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领域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化仪表;石化领域实时在线质量监管、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航空领域

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数字化试验仿真、客户服务应用系统;船舶领域智能化、异地并行协同精益数字造船与绿色造船。建设行业性仿真测试验证、能源管理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研制平台。实现设计研发协同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监测管理可视化、测试验证标准化。

——大型行业应用软件。按照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可信化软件发展趋势,重点支持分行业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政务领域协同电子政务平台、应急指挥系统;卫生领域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面向社区无线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金融领域网络支付系统、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基金业务系统、金融数据挖掘系统;航运领域综合航运管理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交通领域实时路况信息采集、发布和管理;商贸领域商品综合资讯、市场交易、跨行业物流跟踪系统;电信领域通信运营系统解决方案、计费系统。形成20家左右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技术领先的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

重点专项五:集成电路。

坚持两翼齐飞、协同发展原则,以设计和制造为自主发展重点,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外资(包括台资)投资封装业,建立与本市集成电路产业链相适应、互动发展的封装产业;支持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业发展,在产业化、商品化方面形成突破。到2013年,本市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达到850亿元;设计业依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逐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研发。继续推动芯片设计和整机联动,大力发展片上系统(SoC)技术,鼓励优势企业达到45~32纳米国际主流水平,重点支持移动通信芯片、数字电视芯片、平板显示相关芯片等优势领域形成系列产品,着力推动汽车电子芯片、高端智能电表芯片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核心部件突破和发展。

——产业能级提升。以“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为抓手,加快12英寸生产线建设,推动制造工艺提升到45~32纳米国际主流水平;重点拓展汽车电子、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工艺等特色代工服务,建立支撑国内设计业发展的工艺体系,为国内设计业发展服务。

——装备材料突破。紧紧抓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契机,在12英寸介质刻蚀机、硅片清洗机、SOI、抛光液等设备和材料产业化基础上,形成更多点上突破。重点攻克封装用光刻机、硅通孔刻蚀机、无应力抛光机等重大集成电路装备技术和产业化,并在高纯度原材料上形成突破。

——产品结构调整。着力调整芯片产品封装结构,提升球栅阵列封装(BGA)、多芯片组装(MCM)等先进封装的产能比重,加强对硅通孔三维(TSV 3D)封装、硅基液晶(LCOS)等新型显示封装技术的研发。

重点专项六:下一代网络(NGN)。

对接国家下一代网络规划,坚持应用引领、统筹协同、自主创新、安全可控原则,加强自主创新,开展政府和电信运营商的先行示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构建涵盖系统设备、终端、业务平台和内容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网络产业链。

——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支持IPv6规范的G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的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基于分布式多核技术的IPv6高端路由器、电信级以太网交换机、基于万兆高性能的IPv4/IPv6下一代互联网关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固定、移动融合的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的产业化。

——规模部署和应用示范推进。依托电信、广电运营商,在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光网络规模部署和IPv6特色应用试验,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在网络设备采购、政府网站部署等方面的支持策略;通过应用示范,以产品、网络、信息内容和服务为整体加以推进,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业协同发展。

重点专项七:车联网。

坚持应用示范、核心突破原则,依托本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完善的车联网产业链,建立开放式应用服务平台构架;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的制定。

——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包括开发整车网络体系构架和功能强大的网络软件工具及客户化的嵌入式软件模块,基于控制器局部网(CAN)总线的应用开发,网关集成控制模块及车载信息服务(Telematics)通信显示控制模块等,使汽车电子向网络化、智能化应用深入发展。

——核心领域突破。重点包括总线收发器及系统芯片、无线收发芯片、汽车级电子标签(RFID)、氧传感器、雷达传感器、车道偏离传感器等,推动形成集成无线通信、车身网络远程接入服务、车载信息服务平台软件中间件在内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建立车联网与车载信息服务测试验证服务体系。

——关键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包括3G、TD-LTE、4G通信、车际短距离通信、在线整车故障诊断技术、智能导航等相关应用和产品,形成产业链,产生规模效益。在上海形成1~2个以网络运营、技术服务、应用服务、内容服务及用户构成的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及有效商业模式的服务品牌。

重点专项八:信息服务。

以发展高端、培育新兴、集聚总部为重点,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抓手,实施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成为国内信息服务业高地。

——网络互动娱乐。支持原创民族网络游戏产品出口,显著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单机版游戏和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游戏为重点,支持研发手机游戏。支持社交网络(SNS)平台开放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研发原创动漫产品,提升动漫产业的品牌价值,支持衍生产品的深度开发。

——网络视听。促进视频分享、视频直播(点播)及视频门户等业态共同发展,鼓励网络视听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研发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等新传输方式的网络视听内容和原创网络视听内容。

——数字出版。推动电子书产业链各环节对接,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开放性的综合数字内容平台,整合各类内容资源;鼓励各类阅读终端的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和品牌建设;探索电子书在教育等领域的试点应用;加快沪版图书、报纸、期刊等内容数字化和平台服务化进程,实现内容的充分共享和利用最大化。

——专业资讯。进一步加强金融专业数据库建设,推进各类经济信息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支持金融资讯服务企业加强产品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资讯信息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基于航运业务信息衍生的专业信息服务企业,促进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信息的开发共享和社会应用。建立并完善商贸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基于大宗商品资讯发布、一站式供应链管理平台、贸易领域法律信息服务的专业服务。

——生活资讯。发展面向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日常消费的生活资讯业,重点建设生活资讯信息平台、生活消费指南平台、资讯传递和商业营销服务平台,加强旅游信息资源开发和资讯服务。

——配套环境建设。建设紫竹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智慧岛数据产业园、数字互动娱乐产业园区等专业基地。搭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版权交易等专业技术支撑平台。制定网络游戏、电子书、电子课本等相关行业标准。加强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网络领域的侵权盗版问题。

五、信息安全保障

把信息安全摆在城市安全的突出位置,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以保障应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目标,着力夯实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切实加强信息安全前瞻性研究,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新问题、新情况,努力构建健康安全网络环境,确保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确保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一)重点专项。

重点专项一:基础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测评认证、统一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基础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网络信息安全支撑功能,切实提升城市信息安全的基础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组建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中心,依托国家和本市相关资源,统筹建设应急基础平台,基本建成城域网信息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支撑和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状态感知评价等系统,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设施,及时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平台(三期)。建设无线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安全检测系统、智能卡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测系统、商用密码产品检测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深度检测试验环境等设施,切实提升信息安全综合检测能力。

——统一网络信任体系(二期)。建设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电子认证系统及其应用接口,及时应对3G、TD-LTE等技术发展;建设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系统和密钥管理设施,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可信数据保全系统、可信时间戳系统和电子认证系统公钥密码算法升级改造项目,提供可信数据保全、可信时间戳、电子签名举证、可信标识等新型信任服务。

——基础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升级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护平台,提升流量清洗能力,保障银行、证券、保险等重点行业信息安全;加固域名系统(DNS),强化容灾备份能力,保障域名系统(DNS)解析稳定、安全、可靠;完善不良信息拨测系统,建设手机防病毒系统,升级绿色上网服务和基于云计算的病毒查杀服务平台功能,净化网络环境。

重点专项二:监管服务。

实施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网络安全专业监管支持系统、政务网络安全防护和灾难备份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本市监测互联网有害信息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强化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

——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建设互联网安全监察数据中心和数据鉴定实验室,强化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站有害信息采集和审计,提高公安部门对本地互联网资源基础信息库的整合分析、证据保全和勘查取证能力。

——网络安全专业监管支持系统。建设相关的专业监管系统,加强网络涉密信息的监控和查处,有效监管电子政务网络和互联网密码使用。

——政务外网安全防护和灾备扩容。建设市级政务外网安全监管平台和安全接入防护系统,加强市、区县两级政府部门互联网接入的安全管理和防护,实现区县级政务外网互联网接入口归并到3个以内、市级政务外网互联网接入口归并到5个以内;提升电子政务灾备中心服务能力,实现50家市本级财政单位非涉密信息的灾难备份。

——政务内网安全防护和灾难备份。升级改造市级政务内网平台,改造完善网络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灾难备份系统,加强政务内网的安全管理和防护。

重点专项三:产业支撑。

以国家级信息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信息安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形成社会化的信息安全综合服务体系。

——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安全芯片、国产密码算法应用、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嵌入式控制系统安全等关键技术,启动支撑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安全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支撑设施论证,促进信息安全相关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产业发展。推进系列安全自主密码智能卡芯片、通信网信息安全与综合管控平台、网站认证与防护等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面向信息安全专业企业的漏洞分析、密码验证等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降低本地区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成本,促进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创新。

——服务提升。依托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建设信息安全综合服务“一站式”门户系统,提供在线安全监测、云安全存储、网站实名认证等服务,实现安全集成与监理、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安全培训等信息安全服务业集聚;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服务指南应用示范项目,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规范涉及国计民生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外包服务,建立信息安全服务评价体系,推动信息安全服务规范运行。

(二)重点任务。

进一步优化信息安全监管体制,完善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强化专业人才培训和全民意识教育,着力营造文明和谐网络环境。

重点任务一:加强信息安全综合监管。

研究制定本市公共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研究制定本市公共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处置和大型活动信息安全保障等相关规定,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机构的统筹力度;深入落实涉及国计民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安全测评、应急管理、综合检查等监管制度;研究建立针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评估制度。

智慧城市发展-上海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持续推进,当前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一批新兴技术创新成果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示范应用,这些都奠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为继续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发展目标和任务概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注重政府引导,完善市场监管,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二)推进原则。 1、夯实基础,分步推进。把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夯实智慧应用基础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2、创新发展,惠及民生。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市民生活改善,大力推进技术、应用、管理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广大市民、企业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3、突出重点,聚焦项目。围绕经济建设、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项目,强化阶段目标和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4、市区联动,示范带动。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推进,支持区县先行先试,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示范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设施完善、应用渗透和产业发展。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1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1.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

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 个维度,包括19 个二级指标、64 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 个二级指标,8 个三级指标。 1.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包括4 个三级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 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 平核心指标之一。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 上。 1.1.2无线网络覆盖率。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 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 上。 1.1.3主要公共场所WLAf覆盖率。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 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f覆盖率。智慧城市主要 公共场所WLAr应达99%以上。 1.1.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 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智慧城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环境、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高速公路的ETC通道,驾车上下高速路,根本不用在收费站前排队,也没有收费员,连车都不用停,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就自动缴了费,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成功应用案例——“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两项IT技术的支撑:云计算和物联网。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将其互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被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2.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李德仁院士曾形象的将“智慧城市”描述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智慧”,我们正在迈入智慧时代。数字地球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而我们将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地球。当今世界,数字地球正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用户访问的一个将各个城市和城市外的空间连在一起的虚拟空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赛博空间的一个子集。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 逻辑、维度与盈利模式解析

?智慧城市: 逻辑、维度与盈利模式解析 2014-08-28智慧城市圈子邱文斌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智慧城市圈子”免费关注 智城圈子:政府,学者,技术等圈子;顶层设计探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投融合作; 个人微信号:qwb_2013公众订阅帐号:qwb_2014 导读: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当前在产业与资本市场层面,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按照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的讲话,“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 想象一下这样“新的城市形态”——不用跑无数个政府部门,在电脑前就把各种申请搞定;不用担心停车、拥堵的问题,车上的智能导航已经链接城市的“大脑”给你规划了最佳路线;走进小区打开快递柜,本来忘买的米油已经在里面; 一进家门气温、光线已经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状态,一杯你最爱的热咖啡已经在桌上冲好;有点不舒服的身体通过家里的穿戴设备检测,已经传送给了自己的医生,医生通过视频发来了诊断……这就是我们在智慧城市里的生活。而且这一切正在发生。

据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未来还会以20%以上的增速增加,如斯德哥尔摩实施的智慧交通项目,引入RFID技术,自动识别入市车辆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尾气排放量减少8%-14%,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智慧城市在全球不同城市还有其他不同应用,如英国伦敦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云、德国汉堡正在实施的智能建筑、美国波士顿正在实施的智慧医疗等。 而中国多地也启动了智慧城市的项目,如佛山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和标准,实现多部门协同;也包括乌海实施的智慧安全项目、辽源实施的智慧医疗项目、上海实施的智慧城管。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智慧城市核心逻辑 1、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路,社会进步体现在,以生产工具改变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社群模式的变化。就如出现工业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替代了农业机具,导致了社会关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在城市形态上就从农业村庄、城镇跃迁到了工业化城市。

智慧城市:三大运营商智慧之道

智慧城市:三大运营商智慧之道 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框架已十分清晰,产业链上各厂商、电信运营商、政府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上海三大运营商的计划中,智慧城市就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术手段,全面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构建城市发展智慧环境,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信息基础础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应用的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 按照规划,一个固网接入能力超50M,WLAN热点超3万个,移动网络速度超20M的新一代泛在网络之城已跃然而出。在智慧城市的演进路线上,上海三大运营商给出了各自的表述。上海电信提出要推进城市光网,并围绕六大主题展展开应用建设;上海移动提出要打造四网协同,并建设统一的无线城市平台,打造三大应用工程;上海联通在推进固网和移动动网络协同发展的同时,提出要建设物联网运营平台。不论是哪一条路径,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的感知、对信息的的高效的传输和以及对信息的智慧处理和协同运用。 一、上海电信:构建城市光网 1、网络张维华:光纤覆盖900万户 上海电信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维华表示,为积极响应上海政府“十二五规划”号召,十二五期间,上海电信推出了宽带大提速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完成光纤覆盖900万户的目标。2011年1月,上海电信推出光纤到户、增速“免”费;公众热点,WiFi“免”费;家庭存储,百G“赠”送;百兆到户,20兆起步等一系列举措。 张维华介绍,上海电信今年“城市光网”的发展目标是完成340万用户的网络覆盖,实现100万用户的开通使用,宽带用户平均带宽达到8M。而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完成900万户覆盖,基本实现“城市光网”全覆盖,开通使用用户达到450万,平均带宽达到50M。 除了光纤网络覆盖,上海电信也将Wi-Fi作为提升城市服务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截至目前,上海电信已部署WiFi热点近4500个。目前上海电信还在加紧建设,预计3年内热点数量将增至20000个。 张维华表示,“十二五”期间,上海电信将完成对公共服务区域的无线热点全覆盖,率先实现无线城市。据了解,上海电信大部分WiFi热点能达到54M的接入速率,而在一些中央商务区和重点区域中,还能实现100M到300M的极速无线上网。

上海智慧城市&智慧商圈

智慧城市 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自2011年9月发布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到2013年底已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在工信部组织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中,上海以综合指数111.02排名全国第一,在网络就绪度、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等两个二级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显著提升,截至2013年底,光纤到户覆盖总量约800万户,是2010年的6.7倍,实现城镇化地区覆盖;家庭光纤宽带入户率和平均带宽分别达42%和17M;完成535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比2010年底增长4倍,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部分城镇化地区;基于TD-SCDMA、WCDMA、CDMA2000三种制式的3G网络全市域覆盖,用户普及率达48%;全面启动基于TD-LTE、FDD-LTE两种制式的4G网络建设;WLAN覆盖场所达2.2万处(AP16万个),是2010年的3倍,456处公共场所开通i-Shanghai免费服务。 涵盖各领域的智能应用进一步深化,着力推动数字惠民、智慧城管、两化融合和电子政务行动,初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应用领域全覆盖。卫生信息化工程实现市区及医联等多平台互联互通,动态采集维护3000多万份健康档案;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热线,办理时间从30天缩减到19天;在43个社区试点开展以生活服务、智能家居等为重点的“智慧社区”建设;网格化管理模式从城市建设向综合管理拓展,有效推动大联动、大联勤;公共交通综合信息服务渠道向移动网络拓展,ETC建设基本覆盖全市主要道口;两化融合指数从2011年的75.5提高到2013年的80.4;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6万亿元,是2010年的1.6倍;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开通国内首个“政府数据服务网”;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在内资企业设立、建设工程等领域实现并联审批;“12345”市民服务热线、法人数字证书“一证通用”等渠道整合不断深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高端软件取得快速发展,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方面形成完整产业链;实施“云海计划”,金融云、中小企业服务云等示范项目进展顺利;物联网在水质监测、智能消防、环境监测、公共安全和智能照明等方面试点应用。截至2013年底,上海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09

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邹国伟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成建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物联网专业室主任 摘要现阶段,各地正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特征包括信息共享、系统协同以 及智能响应。为实现上述特征,城市各类信息需要汇聚集中,综合处理,实现有效利用。然而城市中 的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和海量的特征,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在面对这类数据时显得力不从心。大数 据及相关技术却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介绍了大数据相关技术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 1 引言 智慧城市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宽带网络等 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全面感知、 数据融合、智能决策,并通过城市各个信息系统间的 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整合与优化各种城 市资源,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市民生 活和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实现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键时 期,产业经济实力和信息化程度已经具备发展和建设 “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事实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 镇化进程也客观地要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目前, 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宁波等诸多城市 先后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行业应用工程。 按维基百科定义,大数据泛指在一定时间内无法 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 集合,普遍认为大数据具有 4V 特征,即 Volume、 Velocity、Variety、Value。Volume 指容量大,从 TB 级到 PB 级;Velocity 指数据增长速度快和处理速度要求 快;Variety 指数据类型丰富,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 构化数据;Value 指价值密度低,即海量数据中有价值 的数据占比小。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 法更有效。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 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 主要包括 BigTable、商业智能、云计算、Cassandra、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分布式系统、Dynamo、GFS、 Hadoop、HBase、MapReduce、Mashup、元数据、非关系 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R 语言、结构化数据、非结 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SQL、流处理、可视化技术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1.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包括4个三级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 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 平核心指标之一。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 上。 1.1.2无线网络覆盖率。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 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1.1.3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 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智慧城市主要公共场 所WLAN应达99%以上。 1.1.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 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智慧城 市的NGB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2宽带网络接入水平。指城市居民通过各类宽带接入渠道可实际享受的

上海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重点

上海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重点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持续推进,当前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一批新兴技术创新成果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示范应用,这些都奠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为继续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行动计划。 重点专项一:宽带城市建设。 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显著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级,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NGB城市网络,基本建成宽带城市。 重点专项二:无线城市建设。 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全市无线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基本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率先在国内投入试商用,基本建成无线城市。 重点专项三:智能交通。 加强交通各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

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重点专项五:功能设施建设。 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功能服务型信息基础设施,在国内率先部署规模化商用云计算数据中心,部署运算速度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为大力拓展存储、灾备、高性能计算、高精度位置服务等网络增值业务做好基础支撑,满足服务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重点专项六:电子政务。 以方便公众办事、缩小数字差距、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出发点,加强党政机关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优化服务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重点专项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充分共享、有序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不断完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重点领域基于信息共享的业务协同,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方式和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重点专项八: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整合和深度挖掘各方优势资源,打造航运、

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11期 智慧城市最早出现于1984年,从美国哈佛的一栋建筑改造开始。上个世纪智能建筑发展较快,代表性建筑是80多层的上海金茂大厦。智能建筑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智能大楼,主要体现为各种各样自动化系统的综合集成。按照我们的标准,有的划成11个子系统,包括有楼控系统、电梯系统、安防系统、消防系统。其目标是保证在建筑里生活的舒适度。一类智能社区,智能社区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本人将社区的基本智能定义为居家生活信息化、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和IC卡公共化。智能化社区要考虑安全、健康、节能、便利、舒适五大要素,同时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优化环境。智能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后落脚点。 智慧城市是一种高于数字化城市,让市民依托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能充分享受城市信息化带来的便捷生活。智慧城市的定义很多,无法统一,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标准。上海浦东物联网研究院作过一个调查,是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定义的。本人认为智慧城市应注重实用。首先,一个智慧城市的基础包括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其次,我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来实现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第三,智慧城市体现为各式各样的应用,如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能物流、智慧政府。第四,智慧城市最后的效益是要使城市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健康和绿色。最后,智慧城市还应该能够提高城市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分三步走,一是建设平安城市,二是建设数字化城市,三是建设智慧城市。就像现在的生活水平一样,平安城市是解决城市和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数字化城市则高一个等级,可以进入到小康社会;而智慧城市比数字城市又要高一个等级,它使得我们能够享受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是平安城市。平安城市从311试点工程开始,已经走过了7、8个年头,22个试点城市,从城市、区县到派出所,在国内震动很大,城市变得更加安全了。但是回顾8年来平安城市的经验和教训,感慨较多。平安城市虽然对社会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受限于技术影响,城市只是局域性地联网,最多在一个城市联网,没有实现跨区域的或者是全国性的联网。公安部2012年提出了平安城市建设的新要求——2015年以前要实现公安系统的全国性联网,而且颁布了GBD28181标准,通过SIP协议来实现全国联网。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抢这个机遇。 智慧城市的三步曲:平安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平安城市主要是视频监控联网,数字城市主要是3S技术,智慧城市则主要是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安城市的一个视频监控系统,占到物联网应用的40%以上。数字城市的特征一是有城市级的3S系统,二是通信的高度发达,第三是计算机的普及,四是管理平台。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期盼达到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要建立智能型的政府办公系统,实现交通、电网、指挥、园区、物流、校园、城管等智能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是托起并支撑智慧城市的关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充,具有通信功能,我们可以把物联网连接为物体加嵌入式系统终端加互联网。物联网的全局概念和远程控制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发展的模式。物联网中,视频监控是各种各样的感知层;传输层主要是一些网络架构,能够与互联网、移动通信互为补充;管理层,各个国家不同,美国提出数字地球,IBM提出智慧地球,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都是一个大原则;应用层,美国主要着重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日本着重环境监测和人体健康,至于中国智慧城市的应用层,本人分析可能家居智能化和智慧城市一大一小这两头上是生长点。这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多, 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 陈龙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 100190) 摘 要:智慧城市建设分三步,第一步要建设平安城市,第二步建设数字化城市,第三步才是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需要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来托起和支撑,同时智慧城市应该是绿色城市与低碳城市。 关键词:智慧城市;平安城市;云计算;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11-0024-02 智慧城市 Wisdom City – 24 –

关于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三点建议

关于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三点建议 2011.11.14 台盟上海市委预算委副主任、副主委王中反映,当今,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众多现代都市、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市建设规划新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数十个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也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 了建设智慧城市或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目标。 为了实施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建设智慧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本市已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智慧城市领导机构,2011年9月7日召开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动员 大会,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标志着上海加快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质性步伐。 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事关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是上海提升城市现代信息技术能级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 都市的必然要求。 目前,参照国际电信联盟(ITU)评估指标,上海在家庭电 脑拥有量、家庭电脑接入互联网比例、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出口带宽、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等,已全面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正在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上海全市在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重大战略中,众多区县、各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信息产业基地、创意创业基地、庞大的民营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群体、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都对市委、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重大战略决策投入极大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的区、园区、国家及本市骨干企业等分别提出了各自区域性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或相关主导产 业推进战略构想;本市推进建设智慧城市庞大、坚实的社会基础正在逐步形成。为了深化全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维及战略决策,王中就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科学规划、精准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三点建议: 一、强化比较研究,精准研拟、发布推行本市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标、评价指标及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市的综合规划部门、经济信息、科技、统计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比较研究,明确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目标体系的精准定位。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全方位搜寻、占有当今国际、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态势的最新信息(各类智慧城市及其主导产业、主导项目的推进计划及发展趋势、目标定位、评价指标、行业技术标准等详尽数据),建立完备的智慧城市数据库。站在全球高端、前沿的视野上,与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现实基础、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比对、研究,客观分析、分别明晰上海在当今国际现代都市、国内各类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所处的地位,分别明晰上海建设国际高端、国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持续推进,当前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一批新兴技术创新成果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示范应用,这些都奠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为继续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发展目标和任务概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注重政府引导,完善市场监管,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二)推进原则。 1、夯实基础,分步推进。把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夯实智慧应用基础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2、创新发展,惠及民生。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市民生活改善,大力推进技术、应用、管理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广大市民、企业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3、突出重点,聚焦项目。围绕经济建设、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项目,强化阶段目标和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4、市区联动,示范带动。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推进,支持区县先行先试,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示范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设施完善、应用渗透和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论坛致辞(徐银才)

在“智慧城市与城市生态”论坛上的致辞 尊敬的上海市政协令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下午好! 值此金秋时节,来自上海的各界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假座上海科学会堂,共同出席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上海市黄浦区公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上海科普大讲坛管理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智慧城市与城市生态”论坛,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凝聚共识。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主办方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多年来,我国建设数字城市,推进了业务电子化;近年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开始就向广义化扩展,实际是绿色智慧城市、智慧生态城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我国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危及人民生存,民族延续。节约资源、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成为紧迫任务。 围绕“智慧城市”概念开展论坛,我们是从2012年开始的,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本次论坛亦是继“视听文化创新”后以“城市生

态”为主题的;主讲人将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诸大建的主题是:上海需要绿色导向的创新与转型;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云安的主题是:上海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未来展望;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的主题是:生态城市,包容及智慧;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思伟的主题是泛在宽带,点亮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我们衷心希望,大家通过主讲人所阐述的观点,经过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真知灼见,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带来更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启迪和帮助,有力提升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和谐发展的整体水平。 观念构建未来。生态智慧城市观念是为可见的未来而服务的,为人类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为社会更趋向和谐而服务的。尼葛洛庞帝曾说,“数字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技术支撑起观念的框架。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城市拥有新的明天、新的状态与内部框架,而所有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将人作为最终服务的对象与根本所在。”所以,生态智慧城市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便捷,让生命更美好。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完整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1.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包括4个三级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 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 一。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2无线网络覆盖率。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城市 区域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1.1.3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 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智慧城市主要公共场所 WLAN应达99%以上。 1.1.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 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智慧城市的NGB覆 盖率应在99%以上。 1.2宽带网络接入水平。指城市居民通过各类宽带接入渠道可实际享受的网络带宽。主要包括2个三级指标。

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早在多年前就已将目光聚焦于三维虚拟城市的建设,以三维的视角协助观察、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手段,正在成为人们在面向决策时的重要辅助工具。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推动,不断丰富的三维建模手段正在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出发,形成了以传统手工三维建模手段、雷达点云建模手段、摄影测量建模手段等方法,渗透并逐渐规模地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发挥着颇具潜力的价值。尽管三维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已投用多年,但纵观目前这些技术的发展现状,我们仍然能窥见其产业链带给行业发展的种种机遇。 传统建模,日新月异有活力 当雷达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的手段正于行业应用中大展拳脚时,技术大潮的冲撞让传统的三维手工建模的市场前途看似有点捉襟见肘,但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GNSS全站仪测量、航摄相机拍照等方法所采集到的三维矢量线,利用3D建模软件、结合DEM生成的白模,加之后期外业小组拍摄采集到的纹理图所生成的三维模型,具有一定的高程精度。另外,每一个建模本身也是一个对象,在行业应用中进行对象信息的编辑十分方便。 这几年,一些掌握传统三维建模手段的厂商为了提高手工建模的效率,纷纷推出了相关的建模工具库,一部分内业处理的繁复环节得到了自动化的处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例如南方数码也在提供手工建模技术。据其总工程师梁哲恒介绍,传统的建模手段需要花费的物力、精力都比较高,为了降低手工建模的成本,技术团队需要在矢量快速建模,高程和矢量数据无缝对接,海量模型数据库等方面做大量的研发投入,提升手工建模的自动化水平,并维系其手工建模的优势。

尽管手工三维建模在行业应用市场中的费用和成本仍然比较高昂,但对于一些建模范围不大,或者对建模真实度需求不高的行业用户来说,已然足够。传统手工建模,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中焕发着生命力。 激光雷达,前景广阔后劲足 与手工建模和摄影测量建模相比,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应用的时间在国内并不算长。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激光雷达产品踏入商业化进程以来,国外的激光雷达硬件产品逐渐作为一种高端的测绘产品进入到中国,但高度垄断市场地位所导致的产品高价位、配套软件本土化水平低的问题让激光雷达产品在三维建模领域应用很少,甚至于在2005年以前,激光雷达在国内仍名不见经传。 最近几年,以中海达、南方测绘、北科天绘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国内测绘厂商纷纷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雷达产品,在价格上低国外同类产品许多,而且性能不减,从而带动了该技术在三维建模方面的应用。从空中到地面的雷达扫描作业,特别是移动激光雷达扫描车的出现,将所获得的全景点云数据与全景影像相结合,通过后处理软件快速叠加生成城市街道三维模型,最终又与航空激光雷达获得的大面积三维模型相结合,一套精细的三维城市建模即可呈现。 目前,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已率先在国内的城市规划、工程计算、资源勘探、救灾应急、交通事故处理、考古等领域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与国外相比,在各行业领域的渗透率仍不算高,这里的一个主因正是由于与国产硬件相配套的后处理软件的乏力支持。 北京拓维思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其董事长浦石认为,国内的激光雷达在硬件技术和性能方面与国外产品相差无几,但在软件领域仍是弱项,相关的自动化数据处理和建模技术主要还是依托国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