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讲稿

庄子讲稿

庄子讲稿
庄子讲稿

庄子讲稿

庄子介绍庄子,我们都很熟悉。闻一多先生说“在中国古代那么多圣贤中,没有一个像我们对待庄子这样,对很多的圣贤我们是敬畏,但对于庄子,我们是既敬畏又喜爱。”关于庄子,《史记》中并没有单独一篇传记,在《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有200多个字提到庄子。我们从中知道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民权县。大概是公元前369年和公元前286年这个时候,属于楚威王,齐宣王的时代。庄子一开始是个管理漆园的小官,叫漆园吏。后来觉得做官不太爽,就不干了。但是大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不当官就只能教书。很显然,庄子教得也不怎么样,我们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干什么的都有,有大侠客子路,大富翁子贡,还有两个学生口才极高,一个是子贡,另外一个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就是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宰我。庄子经常编草鞋来补贴家用,就知道他活着多么的穷了。有一次,庄子看见魏王,魏王说:“你很穷困啊!”。庄子一听,马上辩解说:“我穷,但是我不困。”穷它是物质上的不足,而困是精神的空虚。一个人穷并不可怕,但是不能困,中国的价值的值,就是人要站直了你才会有价值。但是没钱还是要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啊。庄子经常就会去向那些有钱,或者贪官

借粮食。有一次他去监河侯贷粮,监河侯也知道庄子不好惹,要是你不借给庄子,庄子就编故事讽刺你。要是有人整天讽刺你,你也受不了。监河侯就说:“现在我粮食也不多了,等秋天,我多借给你一些。”这时候,庄子就开始编故事讽刺他,我来的时候在车沟里看见两条鱼,鱼在相濡以沫,就是互相吐着唾沫湿润对方。鱼和我说:‘你看我都快渴死了,给弄瓢水吧!’庄子说我跟鱼讲弄瓢水有什么用啊。你等着,我到东海去和东海龙王商量一下,把东海的水引进来,到大海里去畅游,那多舒服啊。然后鱼就和我讲,“等你把东海的水引进来,我早就变成鱼干了。在枯鱼之肆你去找我吧。这里可

以看出庄子虽然穷但是很傲,他没有低声下气的低头。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庄子的傲,而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记得好像学过,就是说惠子在魏国做官,有人就和惠子说听说庄子要来了,想要来取代你的位置。于是惠子在国内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去找他说,我知道天上有一种鸟叫凤凰,它非梧桐不息,非练石不食。地上有一只猫头鹰捉到一只腐烂的死老鼠。这时候凤凰从天飞过,猫头鹰以为凤凰要来抢这只死老鼠,于是抬头作怪声。庄子说你这个魏国相的位置就像死老鼠一样我不感兴趣。

大家注意,庄子的庄姓,在当时是非常尊贵的,来自大名鼎鼎的楚庄王的赐姓。楚庄王就是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的春秋五霸。庄子要做官是很容易的。另外一点,

庄子的学问很深的,《史记》就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归于老子”。那个写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说《庄子》里头还有很多生物学知识。而且,在诸子百家中,文章写得最好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庄子,另外一个是孟子。所谓“庄文如海,孟文如潮”,庄子的文章那是汪洋恣肆,气象万千。而孟子的文章大家读了不少,气势很好,很多排比什么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孟子文章的说理折服,而且被孟子的气势所压倒,一浪高过一浪。诸子百家中的其它人都是把文字看成是工具而已,比如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就是说意思知道就好了。关于庄子的更多描述,可以去看道教的,但是道教对庄子是神话过的,也就是不太靠谱的。在道教中,庄子是南华真人,所以《庄子》一书就被称为叫《南华真经》。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庄子》这本书。《庄子》一书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www.doczj.com/doc/032891580.html,/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史记》说庄子原有十万多字,但是现存只有六万多字。目前《庄子》有三十三篇,有7篇内篇,15篇外篇,以及11篇杂篇。基本认为7篇内篇外带《秋水篇》为庄子写,其它的可能争议比较大。因为可能在外篇或者杂篇中有些和庄子的思想不太符合。所以说,我们就围绕这内篇七篇,以及《秋水篇》展开叙述。内七篇分别是讲大鹏和蓬间雀的《逍遥游》;万物平等,齐

论的《齐物论》;讲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庖丁解牛的《养生主》;处世之道和人生态度的《人间世》;思想非常深刻的《德充符》,说了怎么内在精神充实,符合大道,非常深刻;《大宗师》,注意这三个字都是崇拜。《秋水篇》虽然是外篇,但是普遍认为还是庄子所写,讲了河伯的故事,就是说秋天涨水,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也。到了海洋,发现自己太渺小了,然后望洋兴叹。还有关于鱼快不快乐的子非鱼的故事,这个后面要讲一下,还有比如刚刚那个凤凰的故事。了解《庄子》,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中对自由的渴望,对平等,

宽容,旷达的一种描述。大家应该都听过《道德经》中对道对描述,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

的大地的精神,就是厚德载物;天的精神是自强不息,而道的本性是自然。这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庄子思想就是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以我们要以道观物,要与道合一。注意一下,这个道不能那么好理解的,因为它不能说,也就是说说出来就不是道的了。如果今天讲老子或者道德经,那么可能就要花上半节课甚至一节课来讲这个道。而且如果讲完了,你们说听得迷迷茫茫,云里雾里那可能就悟道了。如果觉得很清楚,可以描述出来,那就呵呵了,那可能就没懂。庄子我们可以从四

个角度讲,就是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逍遥游。前三者是逍遥游的前提条件。齐万物首先是齐万物,那就是一个

无差别的境界。佛教也有类似的描述,但是我认为不如庄子讲得透彻。比如我们拜佛都是这个手势,叫双手合一,也就是不分彼此。也就是齐万物的一种境界。所以《齐物论》

讲了两个东西,一个叫齐物,也就是万物平等;一个叫齐论,就是各种观点也有平等表达的权利。在《逍遥游》里中大鹏和蓬间雀。一直存在一种误解,就是大鹏很伟大,蓬间雀很渺小。但是这并不是庄子的意思,李白因为这种误解才有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里说什么“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百度百科说什

么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这根本不是庄子的观点,只能说李白的雄心和毛泽东的野心对庄子的一种误解。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它的能力,是自然的。而蓬间雀飞不过数仞,但是这也是它的能力,是自然的。也就是符合道的,所以蓬间雀有必要去羡慕大鹏吗?没有必要,你要是学大鹏,可能不但学不成,还可能死得很惨。所以说有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害了今天无数中国人,上次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叫《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其中就说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攀比,比来比去,比得自己很纠结,很憔悴。按庄子的观点说,就是你努力了,你就问心无愧了。大家就应该平等,各安其乐。说到庄子,有另外一个人叫陶渊明,他自己说

他是庄子转世。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喜欢陶渊明呢?陶渊明到

底有什么好呢?彭泽令没做好,挂印回家种田。田也没种好大家都知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也就是那么几十首,文章也就是那么几篇。你们要去买一本陶渊明文集也就薄薄的的一本。但是林语堂先生却说“陶渊明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正是他有一个伟大的人格,一个平等的人格。陶渊明儿子在家无人照料,找了个仆人,陶渊明嘱咐儿子说:“此亦人子也,善遇之”。这是一种伟大的胸怀和平等的人格。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www.doczj.com/doc/032891580.html,/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还有一个人就是苏东坡,他身上是儒道佛三家都有的一个人,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舍儿郎”。我陪玉皇大帝不显得卑微,陪卑田舍儿郎不显得高贵。这就是齐万物,一种平等的人格。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就是庄周梦蝶。我们都读过,“庄生晓梦迷蝴蝶”。那到底是庄子迷还是我们迷呢?我们和蝴蝶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只允许我梦见蝴蝶,而蝴蝶就不能梦见我们呢?这便是齐万物。齐是非我们非常喜欢辩论,但是庄子说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当然说这句话庄子所处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是诸子百家的时候,学术争论那是很厉害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辩论是难免的。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大家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应该是平等对待。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是非,这个标准是不准确的。庄子不是

认为没有标准,而是说不能够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去独断别人的观点对或不对。庄子反对的是一种独断论,站的角度不同,大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还有就是世界变化得太快,是非标准也在变化。所以《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以我们要宽容,哪怕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也得同意你有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权利。懂得宽容的人才能够有对待人生这种幽默的看法,幽默的感觉。那么什么是幽默呢?幽默不仅需要敏锐的反应,更需要宽广的胸怀,你有这种宽容之心,你才会有真正的一种幽默的胸襟。北大美学双峰之一的宗白华先生在《论两种人生态度》种总结了一种是悲剧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幽默的人生态度。悲剧的人生态度就是我认为这个世界不完美,有矛盾,我要解决这个矛盾,哪怕是殉于矛盾,就是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把自己牺牲了,那我也在所不惜。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别人看,却在这种毁灭中找到更高的价值。而幽默的人生态度就是从不完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用一种对待婴儿的天真烂漫自私的那种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我们来讲《秋水篇》中子非鱼的故事。有一次,庄子

和惠子在渠边散步。庄子看见鱼在水面自由游动。于是庄子说,鱼怡然出游是鱼之乐也。惠子反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惠子说停,

是你先说的,你先别管我,你先说鱼是快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注意,从逻辑上讲,惠子的观点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了解另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何况是鱼呢。也许下面有鱼在追它,它吓得到此乱跑呢。所以说庄子是没有办法来反驳惠子的观点的,因为从逻辑上,惠子的观点是不可反驳的。但是从辩论的角度上看是惠子赢,但

是从境界上看是庄子赢,也就是说从道的角度来看是庄子赢。我们不仅要能以逻辑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更要求我们从审美的,境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假如我们什么事情都按照惠子这个方法来质疑的话,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个世界的话,那我们发现中国也好,西方也罢很多美好的事物,很多美好的语句就变成一派胡说。比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按惠子的观点,你又不是山,你怎么知道山看你讨厌不讨厌。还有比如辛弃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有一个女子感动得把她名字都改成了柳如是。当我们用诗意的,道的眼睛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生机,充满了乐趣。我们心是快乐的。我们也把这个感情投射到自然的身上,鱼的身上。鱼也是快乐的。所以用宽容之心,齐是非这个观点来看待世界,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人生不仅有苟且,不仅有逻辑,更有诗意和远方。齐生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死一直是萦绕在我们心中的,终有一个归

宿是我们共同的。《红楼梦》中妙玉说古往今来好诗就只有两句“纵有千年铁门坎,终须一个土馒头。” 而庄子对待死亡这个问题有三点,一,死亡就是回家。庄子说“生者气之聚也,死者气之散也”。庄子认为死亡不用那么恐惧,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来源于尘土,复归于尘土。所以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悲伤,还鼓盆而乐,这就是一种对待死亡的乐观的态度。大家要知道,鬼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贬义,鬼就是归去的意思。第二,死亡就是一种休息的状态。“劳我以生,息我以死”。这句话经过放大,夸张就变成今天我们说,“累证明你还活着”。当然,道家肯定是不提倡累的,累了就休息。所以庄子说“之所以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这就是所谓的以理化情,也就是为什么人说圣人无情,因为他理解了万物,知道这是一种必然。在《非诚勿扰2》中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开追悼会。这个其实表达现代对于生死的很深刻的思考。死后,什么葬礼,什么都看不见了。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办一个,这也体现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态度。庄子是中国第一个直面死亡的哲学家。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自然而然,我们终免一死,达观的乐观的对待死亡,这也是一种符合道的态度。逍遥游人生的最高境界无论你用什么来概括,什么理想国,太阳城,桃花源。核心就是自主,自由,自觉的境界。逍遥游也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与道同游。道,无在无不在,到处都有。我们听

过“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或者是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小事物里可以看出大道。所以庄子给出三个方法达到逍遥游,其核心就是以小见大。第一个,叫练气功,到脚后跟可以呼吸。这个不靠谱,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就不谈了,原文就是圣人呼吸以踵。第二个是庖丁解牛。讲了一个叫丁的厨师,这牛杀得跟行为艺术一样太潇洒了。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声音像音乐,姿势像舞蹈。达到了一个技近乎道的境界。胡适的老师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写过一本书叫《艺术即经验》,大家不妨好好理解一下。第三个是德充符,我们刚才说过,这个非常的深刻。说有的人天生没腿,有的人肩膀比脑袋高,有的人背上长了个大瘤子。庄子说我原本把这些人叫残疾,其实残疾也不对,因为残这个字本身就不是一个好字。所以现在在国外把这些叫做有障碍者。这些人不认为他们有什么残疾,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就是这样,何残之有?所以他们不把自己外在形体当一回事,而更注重的是自己的修养。所以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容”,不要过于对自己外在的形貌,形体所纠结,更应该关注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有以道观物的观点,有技近乎道的具体做法,就能达到逍遥游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自在,自由,自觉,潇洒的人生境界。最后,我们可能没有去读《庄子》,但是很多寓言和成语都是出自《庄子》,比如说望洋兴叹,朝三

暮四,坐井观天,聚精会神。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成语中去把握庄子的思想。

《庄子》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 先秦诸子散文以文言的形式出现,给流畅的阅读造成了障碍。所以先秦散文的阅读,首先应该扫清字词障碍,才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开展阅读。 一、批注式阅读法 批注也叫评点批注。“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加上圈点。“评”就是评论,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出自己的意见观点。“批注”即加批语和注解,指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批注式阅读是古今中外通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读书方法。金圣叹点评批注《水浒》,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或剔肉见骨,无不独有新见,写尽文字风流,成为研究古典小说的重要资料。 第一步:文言文批注阅读时,可以借助个性符号批注,直观区别不同文字内容,分解理解难度。如“~”表示只需用简单扩词法就能理解的单音节词,“”表示重要的文言词语,“?”表示有难度的词句,“/”表示句子的停顿。

第二步:了解批注的形式,有眉批、旁批、尾批。眉批,也就是批在开头的空白处;旁批,即批在句子旁;尾批,就是批在一段之后。 第三步:学习批注的内容。 (1)批注难点,疏通理解。所谓难点,即难读之字,难解之词,难懂之句。一般在文言文学习的预习和初读质疑阶段。可以用注疏性阅读,对这些字词句进行批注,实在难解之处,就做上记号,留待解决。 (2)批注疑点,加深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难题,可在书本上把可疑点都批注出来,为在交流解决重点作准备。 (3)批注美点,品味语言。对文言文中优美生动、含义丰富的词句进行审美鉴赏,或者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或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会去发现美点,并进行赏析。 (4)批注激发想象,寓意深刻之处。文言文常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文本中,经常会留有空白之处,让人遐想无限,有寓意深刻之处,发人深省。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庄子读书笔记5000字

庄子读书笔记5000字 【篇一:庄子_读书笔记】 感受经典感悟人生 ——《庄子》读书笔记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洗涤与冲刷,先秦哲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逐渐 展露成经典,再逐渐延伸至远,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指引着我 们心灵走向成熟与完美。在众多经典之中,我最喜欢《庄子》的超 脱豁达,毫不夸张地说,庄子本人就是一个经典与传奇,闪烁着无 比巨大的魅力。 伟大的哲人大多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保持着豁达的心境,坚守者 自己的原则,跨过那道坎,内心就明亮清澈了。庄子也不例外,“家贫,故往贷与监河侯”(《庄子外物》),“衣大布而补之”(《庄子 山木》),穿着带有补丁的粗布衣服,靠向人求贷以维持生计,但 对于他所不屑的人物,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庄子对于魏王、曹商 乃至惠子所悠游其中的世俗世界持强烈的抵制姿态,其傲在骨,本 有机会进入名利场,但他断然拒绝了,认为好比是像祭祀牲畜一样,“衣以文秀,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庄子列御寇》),希望像神龟一样“宁生而曳尾于涂中”,辞去 宰相一职,成为一个在污浊的世间还能保持自己精神取向和生活信 念的人。喜爱庄子,喜欢他的恣意与快乐,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 喜欢他的率真与激情,更重要的是,他的处世态度教给我们很多。 在如今日益强调物质价值的时代,人们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内心的平衡,面对物我关系、人际关系,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焦虑与 困惑,甚至不知道为何而活着,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 至反过来又影响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的平衡。儒家倡导建立大同 和谐的社会秩序,可实践起来非常艰难,而庄子提出了另一种认识 世界的参考系,他的洞察与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帮我们 找到了一扇审视生命及其意义的智慧的窗口。孔子希望以“中庸”求 得和谐,目光总是停留在人类自身,约束个性,牺牲自我,以达成 一致的共性。“和谐”的前提是制约,可它的负面是统治者对生命和 个性的漠视,造成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形,“和”的表面之下,是 对名利的激烈的斗争。政教合一的“人治”体制,使人们同腔同调, 甚至面孔也一样,塑造国民内敛的性格,很难得到自由与快乐。而 庄子的目光从个体生命出发,触及整个人类,接着向宇宙自然延伸,

浅析庄子庄子哲学中天人关系

浅析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张云天 摘要: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全面理解我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以“自然”来说明天的含义,首次提出天与人的矛盾关系问题。通过“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理论的提出,庄子从二者的统一性与对立性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天人关系,深化了理论基础,使天人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论题焕发了勃勃生机。本文从庄子的天人关系理论出发,对其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思想。 关键词:庄子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天”观念的变化 现代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经将中国的古典中出现的“天”的类型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五种,日本现代学者也将其分为“宗教的立场”、“哲学的立场”、“科学的立场”三种类型。今年来,我国学者主要把“天”的概念分为三种进行研究,第一种作为巫术性、宗教性的主宰者或鬼神的“天”;第二种作为哲学性、伦理性的规范或规律的“天”;第三种作为科学性、物理性的天空或法则的“天”。 1.周代的“天”观念及“天命”思想 天的观念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它原本是西周时代的主宰神,其先驱就是商代被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神。《尚书·大诏》曰: “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诗经·邺风·北门》曰: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左传·哀公二十九年》有云“天祸郑久矣”。从这些关于天的记载来看,西周时期所说的天与殷商时期所说的“上”和“帝”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是一个宗教概念,指能够主宰人事吉凶祸福的人格神。这些作为具有超越自然界与人间一切事象力量的神而被信仰,称为了后来中国的各种各样“天”思想之源。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天”除了巫术和宗教意义上外,还具有伦理价值上的尝试,给有德者赋予“天命”一类的吉福,带给不德的为政者以夺取“天命”一类的凶险。殷纣王因不德的缘故失去了曾经有的“天命”,而被驱逐下了统治天下的王位,而周武王则是因有德的缘故新受了“天命”而即位为新的天子。为了确保“天命”,维持王朝,使国家安定,就需要有被“天”承认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祭祀和礼乐教化等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天”观念的变化和天人关系的提出 西周末年,无神论思潮流行,至春秋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上帝的权威衰落,宗教意义上的天命论遭到批判。随国季梁以重民思想否定神的权威,他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他将人事与天灾区分开来,否定了天的意志;郑国子产也说:“天道,人道迩,非所及也”,表现出天人之分的思想。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论争更加活跃,孔子强调人的理性自觉,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人为。孔子重视作为人们都应该知道的对象“天命”,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五十而知天命。”同时他虽然承认“天命”的存在而使用了这个词语,但却革新了其中所包含的旧内容。他在《论语·先进》中面对颜渊死时,说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这里的“天命”更侧重于存在人间力量的彼方,起作用的社会规律。[1]

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庄子)

2009高考作文专题复习: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庄子) 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人物事略 1、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2、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3、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文言文阅读题)《庄子·秋水》阅读答案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庄子秋水》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译: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②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⑵阅读上面的文字,这则寓言演变成现代哪个成语并指出有什么寓意?(4分) 答: 井底之蛙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参考译文: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之《庄子》

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之《庄子》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养生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3分) 译文: 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老耽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①《庄子·养生主》 注:①帝之县解:顺应自然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则吊焉若此,可乎?(3分) 译文: ②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庄子会飞翔的人

庄子,会飞翔的人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⑤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⑥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⑦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庄子(1)

26 “道”及其特性 1)无形无声,窈冥昏默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心传)而不可受(口述),可得(心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作为宇宙本原的“恒”、“道”是安然自足、泰然自若、完善美满、冥然自合的,道家文献一再强调这一点。如《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27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我 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在宥》) 2 2)万物的本源、本根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精气),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知北游》) 原文)“夫昭昭生于冥冥(8),有伦生于无形(9),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10),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11),八窍者卵生(12)。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13),四达之皇皇也(14)。邀于此者(15),四肢强(16)。思虑恂达(17),耳目聪明(18),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19),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20),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21),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22),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23),运量万物而不匮(24)。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25),此其道与! 【译文】“明亮的东西产生于昏暗,具有形体的东西产生于无形,精神产生于道,形质产生于精微之气。万物全都凭借形体而诞生,所以,具有九个孔窍的动物是胎生的,具有八个孔窍的动物是卵生的。它的来临没有踪迹,它的离去没有边界,不知从哪儿进出、在哪儿停留,通向广阔无垠的四面八方。遵循这种情况的人,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目灵敏,运用心思不会劳顿,顺应外物不拘定规。天不从它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高远,地不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广大,太阳和月亮不能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运行,万物不能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昌盛,这恐怕就是道啊!“再说博读经典的人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就格外聪明,圣人因而断然割弃上述种种做法。至于增多了却不像是更加增加,减少了却不像是有所减少,那便是圣人所要持守的东西。深邃莫测呀它像大海一样,高大神奇呀它没有终结也没有开始,万物的运动全在它的范围之内,而且从不曾缺少什么。那么,世俗君子所谈论的大道,恐怕都是些皮毛啊!万物全都从它那里获取生命的资助,而且从不匮乏,这恐怕就是道啊!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庄子1(含答案)全国通用

庄子 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 1、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2分) 2、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2分) 能力联系二——加标点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答案见第2页)

练习一答案: 1、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 2、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练习二答案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翻译】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

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注释】 1.濮水:水名,在今河南濮阳。 2.使:派,派遣。 3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4.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意。焉:兼有“于之”的意思,到那里。 5.愿以境内累(lèi)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6.顾:回头看。 7.以:用。 8.境内:四境之内,即指国内的政务。 9.累:使……劳累。 10.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11.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12.宁:宁愿。 13.贵:显示尊贵。 14.曳:拖。 15.涂:泥。 16.往矣:走吧。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研究性学习专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庄子寓言了解庄子思想 2.辩证看待庄子思想比较儒道思想的不同与相同 3.了解庄子艺术手法及文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庄子生平思想 【知人论世】 一。生平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庄子思想 1.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他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 他把提倡仁义中国哲学和是非看做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 2.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 就像《逍遥游》中说的那样,大鹏﹑小鸠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阅读材料庄子

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庄子”专题阅读 【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着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生平经历】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

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幵,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着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 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哲学思想】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

关于庄子

关于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生活贫困,曾靠织履和借贷度日。除做过蒙城管理漆园的小官外,一生隐居不仕。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但他愤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揭露统治者宣扬的“仁义”的虚伪,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华南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他创作的许多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大匠运斤”、“庖丁解牛”等至今为人称引。 《庄子》不仅是一部论述精到的哲学论文集,还是一部文采绚烂的散文集,同时也是一部言简意赅的古代寓言集。庄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 《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被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1.《庄子》寓言以它那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戏曲小说及诗歌的创作。如《鼓盆而歌》演化成后来的戏曲《庄子试妻》、《大劈棺》;《庄生梦蝶》被元代关汉卿演成《三勘蝴蝶梦》的剧本;李白则从《逍遥游》中得到启发,写了一篇《大鹏赋》,展现了大鹏的“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的翱翔雄姿,表现了他向往自由和鄙视庸俗。李白最后写道:“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安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2.《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这些寓言被创作时就吸取了民间口语,再经庄子那枝生花妙笔加以提炼升华,成为铿锵有声、富有生命的语言。出自《庄子》的成语典故词语很多,据《白话庄子》统计有九十多个,如鹏程万里、朝三暮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 这些词语典故在古代诗文词中使用,形成了意境幽远、典雅古朴的中国风格。如,“凿浑沌”这个典故,金人元好问有诗云:“凿开浑沌露元气,抵挠都罗弥梵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4 《庄子》二则(知识梳理)

《<庄子>二则》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二、文章写作背景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逍遥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三、字音字形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 濠háo梁鯈tiáo鱼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怒而飞。(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3.垂天之云。(悬挂) 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徙) 5.南冥者,天池也。(天然形成的大池) 6.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7.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8.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旋着往上飞)(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凭借)(这里指风) 10.野马也。(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庄子》对比阅读带答案

大瓠之种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树:种植、培育。实:结的葫芦。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举:拿起来。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③.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④。” 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为(wèi):因为。掊(pǒu):砸破。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⑤.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固:实在,确实。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絖(kuàng):丝絮。方:药方。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鬻(yù):卖,出售。说(shuì):劝说,游说。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⑥.能不龟手,一也。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将(jiàng):统率部队。裂:划分出。一:同一,一样的。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⑦也夫!”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 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选自《庄子?逍遥游》)【注】①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②瓠落:很大的样子。③无所容:指瓢太大而无处可容。④非不呺(xiāo)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葫芦并非不大,我因为它无用而砸碎它。呺然,虚大而无用。掊,击碎。 ⑤世世以洴澼(piánpì)(ku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洴澼,漂洗。,絮、丝绵。⑥裂地而封之:(吴王)划定一块土地封给他。⑦蓬之心:蓬草的心狭窄而弯曲,比喻心如茅草那样堵塞不通。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我树.之成而实 五石 树:种,种植 ②夫子固.拙于用 大矣 固:实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6 庄子与《庄子》

庄子与《庄子》 《庄子》一书基本上是庄子及其后学所作,成书于战国时期,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庄子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说: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自身形骸与观念的束缚,也就是由“有待”和“有己”造成的。“有待”就是有依赖和依靠,要凭借外力;“有己”就是有私心和看重自己。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要让真正的自我从功名利禄、是非善恶乃至从自己的形骸和观念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达到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境界,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与道为一: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要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得道”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相对主义的认识的方法,即“齐物”的方法;一是直觉主义的体验的方法,即“体道”的方法。“齐物”就是发现并取消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这种方法使人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夭、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对待的自由世界。“体道”就是按照一定的修炼程序,不用语言和概念,以达到与道为一的直觉体验。这种方法可以摆脱哀乐情绪的干扰,否弃日常世界,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无为而治: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他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他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来说明仁义已经成了统治者窃取国家权力的手段。庄子认为,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及争斗也会随之产生和激化,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是按照必然上升的进程前进。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统治者应任社会的自然发展,不要加以人为的治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庄子心目中的“至德之世”就是: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禄的争逐,人人过着无忧无虑、安闲自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