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第八章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本章重点:

一、原腔动物较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

二、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

三、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名词概念:蜕皮、完全消化系统、合胞体、原体腔、管型排泄体统、完全消化系统、孤雌生殖、隐生。

第一节原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原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有许多是农业害虫(如蝗虫、金龟子等)的寄生虫,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的生物量。

许多原腔动物严重危害人、畜、禽和其他经济动物以及农作物。

一、蛔虫的危害

蛔虫的幼虫在移动过程中,经过肝脏或穿破肺部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释放出免疫原性物质,能引起宿主变态反应,如痉挛性咳嗽、低热、肺炎等症状。成虫以人体肠壁内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等。数量多时可阻塞肠道或绞缠成团,引起肠梗阻。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二、十二指肠钩虫的危害

十二指肠钩虫从皮肤侵入人体,进入血管。最后在人体肠道内寄生。钩虫一口囊吸附肠壁,借钩齿咬破肠黏膜,并分泌抗凝剂,是咬附伤口不易凝血,造成患者慢性失血。钩虫病又称为黄肿病,其症状为严重贫血而呈现出的皮肤蜡黄、眩晕、乏力、浮肿,甚至心力衰竭。某些患者可出现嗜异物癖,喜食生米、泥土、煤炭等。十二指肠钩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三、丝虫的危害

丝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丝虫病主要由成虫引起。丝虫病可使患者出现丝虫热、乳糜尿和橡皮肿等症状和体征。橡皮中是淋巴管的梗阻,在肢体或生殖器官上产生的可怕的膨大。

四、小麦线虫的危害

主要寄生小麦,引起小麦减产。

五、轮虫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人体蛔虫为代表)

一、外形

人体蛔虫体呈圆柱形,全体乳白色。侧线明显。雌虫长200—250毫米,直径5毫米左右。雄虫短且细。雌虫后端直,雄虫后端向腹面弯曲成钩状。虫体前端顶部为口,口由三片唇组成,背唇一片具二乳突,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口稍后腹中线上有一极小的排泄孔。肛门位于体后端腹侧的中线上。雌性生殖孔在体前部约1/3处腹侧的中线上,很小;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成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刺(能自由伸缩)。

二、体壁

人体蛔虫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肌层构成皮肌囊。角质膜发达,由皮层和原纤维层、基层、纤维层及基膜构成。线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几次蜕皮现象。

上皮为合胞体构造(即上皮细胞的界限不清,具多核),上皮向内突起成脊,于身体两侧形成线称侧线,背侧和腹侧成背线和腹线。在背线内有背神经,腹线内有腹神经

纵肌不发达,被背线、腹线和侧线分成4条纵带,故皮肌囊不完整,肌细胞基部具有肌原纤维。

三、体腔

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有体腔。但这个体腔是由胚胎囊胚腔的残余部分,保留在成体形成的体腔。不具体壁体腔膜和肠壁中胚层膜。出现的时间比由中胚层形成出现的体腔早,所以称初生体腔或原体腔或假体腔。原体腔的出现,首先是对体内器官系统的运动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体腔液作为一种流体骨骼,能保持身体的一定形态与运动;另外,体腔液能更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调节与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四、消化系统

人体蛔虫的消化系统属于完全消化系统。消化道具有肛门,结构简单,成一直管,贯穿全身。可分为口咽头(或食道)肠直肠肛门。咽头的肌肉较发达,有吸吮养分的作用,直肠短,由肛门通向体外。咽头和直肠来自外胚层,整个消化道只有中央部分来自内胚层,无特殊的消化腺。与扁形动物相比,出现了完全的消化系统,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促使整个消化道各部分开始分工;

2、食物与食物残渣分道而行。

五、排泄系统

线虫的排泄器官结构特殊,没有纤毛及焰细胞存在,可分为腺型和管型。人体蛔虫的排

泄系统属于管型:由原肾细胞衍生而成的管状或H形没有焰细胞的排泄系统,“H”型向前后伸出2条纵排泄管,位于侧线内。

六、神经系统

蛔虫的神经系统简单,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后各伸出6条神经。向后的神经中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位于背线和腹线内。各神经在尾端附近汇聚起来。蛔虫唇上的乳突都有感觉功能。

七、呼吸系统

蛔虫生活在含氧量极低的肠腔内,行厌氧呼吸,借酶的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酶原以获得能量。

八、生殖与发育

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

雌蛔虫的生殖系统:卵巢(成对)输卵管(成对)子宫阴道雌性生殖孔开口与于体表

卵巢、输卵管细,但极长,前后盘曲于原体腔内。卵巢和输卵管的区别是卵巢内卵原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子宫较粗大。二子宫汇合形成一短的阴道。

雄性蛔虫的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直肠雄性生殖孔开口于体表

九、生活史

直接发育,幼虫经过4次蜕皮。

卵(蜕皮1次发育成感染性蚴)——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孵化)——经血液循环达肺(在肺泡发育,蜕皮2次)——逆行至咽,入小肠(蜕皮1次)——成虫

危害及防治

危害:①数量多时造成肠梗阻;②成虫在迁移过程中可引起胆管、胆囊、胃、肝等器官症状(胆结石);③幼虫在移行过程中损伤肺、气管等,并造成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的病状。

防治:①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②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③定期驱虫,治疗病人。

第三节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在寄主体内或体表时,寄生虫相应的会发生一些生理或结构上的变化。

一、附着器发达,以免被排出体外

如:草鱼三代虫在体末端具有吸钩,华枝睾吸虫具有吸盘,这些器官都是寄生虫为了固着在寄主的身体上。

二、体表具有发达的角质膜

营体内寄生的种类能抵御寄主的消化道蠕动,避免被寄主消化液消化。

三、大凡营体内寄生的种类,因生活的环境没有多少氧气,因此均无呼吸器官。

四、消化系统退化乃至消失,靠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

五、具有巨大的生殖能力(是最重要的适应现象)

如:一条雌蛔虫一天可产卵20万个

在牛绦虫患者排遗物1克中可捡出牛绦虫卵17—500万个

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第八章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本章重点: 一、原腔动物较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 二、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 三、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名词概念:蜕皮、完全消化系统、合胞体、原体腔、管型排泄体统、完全消化系统、孤雌生殖、隐生。 第一节原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原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有许多是农业害虫(如蝗虫、金龟子等)的寄生虫,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的生物量。 许多原腔动物严重危害人、畜、禽和其他经济动物以及农作物。 一、蛔虫的危害 蛔虫的幼虫在移动过程中,经过肝脏或穿破肺部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释放出免疫原性物质,能引起宿主变态反应,如痉挛性咳嗽、低热、肺炎等症状。成虫以人体肠壁内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等。数量多时可阻塞肠道或绞缠成团,引起肠梗阻。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二、十二指肠钩虫的危害 十二指肠钩虫从皮肤侵入人体,进入血管。最后在人体肠道内寄生。钩虫一口囊吸附肠壁,借钩齿咬破肠黏膜,并分泌抗凝剂,是咬附伤口不易凝血,造成患者慢性失血。钩虫病又称为黄肿病,其症状为严重贫血而呈现出的皮肤蜡黄、眩晕、乏力、浮肿,甚至心力衰竭。某些患者可出现嗜异物癖,喜食生米、泥土、煤炭等。十二指肠钩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三、丝虫的危害 丝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丝虫病主要由成虫引起。丝虫病可使患者出现丝虫热、乳糜尿和橡皮肿等症状和体征。橡皮中是淋巴管的梗阻,在肢体或生殖器官上产生的可怕的膨大。 四、小麦线虫的危害 主要寄生小麦,引起小麦减产。 五、轮虫与人类的关系

假体腔动物

第四节:具有假体腔的动物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轮形动物门(Rotifera)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又称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或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具有假体腔是这类动物的共同特点,但体形和构造上有明显差异,因此,分类也比较混乱,但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应将这七个类群各自分开列为独立的门。 一、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形大多数为长圆筒形。 2、体表被以非细胞结构的 角质膜。 3、三胚层、具假体腔。这 是胚胎期囊胚腔的残余部分,保 留在成体形成的体腔。这种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这种体腔也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 假体腔的出现,首先是对体内器官系统的运动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体腔液作为一

种流体骨骼,能保持身体的一定形态与运动;另外,体腔液能更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调节与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4、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道有口和肛门。 二、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和数目最多的一个类群,有记录的约15000种。大多营自由生活,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洋和土壤中,另一部分是动物和植物的寄生虫,常能引起人、畜、禽、鱼的严重疾病,或造成农作物减产,与人类关系密切。 (一)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des): 人蛔虫是一种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据估计,世 界上1/3的人被蛔虫感染。 1、形态结构: (1)外形:体呈圆柱形,前端圆,后端尖,顶部有一个背唇和两个腹唇。雌雄异体,雌 虫较粗长(长200mm~250mm,直径5mm左右),生殖孔开口 于体前端腹面的1/3处;雄虫较细短,体后端向腹面弯曲,生殖 孔与肛门合并为泄殖孔,有时可见自孔中伸出的交合刺。 (2)体壁:最外层为透明的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表皮层为 合胞体的构造(细胞的界限不清,具多核),表皮向内突起成脊,于身体左右两侧形成侧线 (背线、腹线)。表皮之内的纵肌由中胚层形成,不发达, 肌肉被突出的体线隔成4部分。 (3)消化系统:完全的消化系统,由口、咽、肠和肛 门组成。肌肉质的管状咽可吸吮宿主肠内的液体,然后

真体腔动物和假体腔动物的区别

真体腔动物和假体腔动物的区别 浏览次数:2418次悬赏分:0|解决时间:2009-10-31 23:58 |提问者:5301019930922 最佳答案 真体腔亦称真正体腔、次生体腔、后体腔(metaco-el)。是动物体腔之中在原肠胚期以后所形成的与囊胚腔(卵裂泡、卵裂腔)完全不同的腔,与原体腔类相对应,把具有真体腔的动物称为真体腔类。真体腔皆以中胚层起源的体腔上皮(mesothelium)覆盖其腔壁。在发生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在毛颚、棘皮、原索等各类动物,是由原肠胚的原肠壁突出的左右一对肠胶囊起源的。这些动物为肠体腔干的类群。(2)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由位于身体后端的中胚层母细胞的增殖在消化管的左右产生中胚层节,在此细胞块内产生的内腔成为体腔。这些动物是端细胞干的类群(原中层细胞干的类群)。在环形动物,该体腔在每一体节都能明显地看到,但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因中胚层的二次增殖使体腔大为缩小,只形成围心腔、生殖腺内腔(gon-ocoel)、排泄器内腔(nephrocoel)。在节肢动物,存在于内脏和体壁之间的宽阔空腔,是真体腔的一残余部分和原体腔合一而成的(myxocoel)。(3)脊椎动物一般虽属于肠体腔干的动物门,但在原肠和体腹之间看不到有直接的连续。中胚层的起源各纲虽然不同,但无论哪一纲其中胚层的腹侧区域皆分为内外两层,即壁层和脏层,而两层之间的空间形成体腔,为裂体腔型,在体腔内面覆盖着中胚层性浆膜。脊椎动物的体腔可进一步分为围着心脏的围心脏和收藏内脏的围脏腔(perivisceral cavity),后者在鸟类被斜隔膜不完整地划分为胸腔和腹腔,在哺乳类被横隔膜完整地划分为胸腔和腹腔,在爬行类以下的动物为单一的胸腹腔(thoraco-abdominal ca -vity)。此外在体前方的鳃肠部,体腔被鳃裂划分为头腔;但它在圆口类以上的动物除幼体外均不发达。再有真体腔类,因真体腔的发生无原肾管,产生肾管作为排泄器官。除圆口类和一部分鱼类外,体腔均不向外部开口,成完全封闭的囊。 所谓假体腔,是动物体腔的一种形式,也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它是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只具体壁肌肉层,不具肠壁肌肉层。假体腔外面以中胚层的纵肌为界,里面以内胚层的消化管壁为界,充满体腔液,没有体腔膜,因而又称为原体腔或初生体腔,线形动物具有 叫么叫假体腔,真体腔,无体腔?它们的进化意义是什么? 浏览次数:1692次悬赏分:0|提问时间:2007-6-3 22:31 |提问者:happyyy510 推荐答案 假体腔动物 Pseudocoelomata 具假体腔的无脊椎动物。假体腔外面以中胚层的纵肌为界,里面以内胚层的消化管壁为界,没有体腔膜,因而又称为原体腔或初生体腔。假体腔动物包括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铠甲动物门、棘头动物门、颚胃动物门、内肛动物门

原腔动物门

原腔动物门 概述 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为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或者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层,排泄器管属原肾管系统,雌雄异体。但这些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并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有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动物演化上的一个分支。 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身体两侧对称,呈蠕虫状。三胚层,假体腔。有口、有肛门。神经系统简单,仅具神经节、围咽神经环及纵神经。 第一节原腔动物 一、主要特征 1、体形多为长圆筒形,两侧对称,三胚层,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皱纹。 2、体表被角质膜(cuticle),多数种类角质层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 3、具原体腔(primary coelom)。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体腔液起运输和流体骨骼的作用。 4、具完善的消化管,有口和肛门。无肠壁肌肉层 5、无循环系统和特殊的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的类群靠体表呼吸,寄生生活者多为厌氧呼吸 6、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腹毛纲和轮虫纲的动物还保留有焰球和原肾管。线虫纲已由原肾细胞衍化为腺型或管型的排泄系统 7、大多为雌雄异体且异形 二、原腔动物的主要类群 线虫动物门 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 轮虫动物门 腹毛动物门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线形动物门 棘头动物门 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 动吻动物门 内肛动物门 各类群形态结构存在许多重大不同点,类缘关系亦不密切,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分别列为独立的门较为恰当。 第二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 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角质膜 角质膜:皮层 中层 基层 基膜

动物学习题(5、6)

第七章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 (一)、名词解释 1、假体腔;假体腔又称次生体腔或原体腔,位于线虫等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 2、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新鲜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由肛门排出。 3、逆行感染:蛲虫虫卵可在肛门口孵化,幼虫再爬入肛门,侵入大肠,引起感染,这种感染方式称逆行感染。 6、孤雌生殖:雌性个体产的卵不需受精,仍能发育为成熟的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如轮虫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的生殖。 9、直接发育:动物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者,称为直接发育型。如蛔虫的发育。(二)、判断与改错 1、线虫为原体腔动物,具有体腔膜。(错) 2、寄生线虫的消化道简单,有退化趋势,无消化腺。(对) 3、线虫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形成,无纤毛和焰细胞。() 5、线虫的排泄开口于腹中线后端。() 6、蛔虫的环肌发达,因此运动时只能作歪曲的蠕动。() 7、人体因误食蛔虫卵而感染蛔虫。() 8、蛔虫的生活是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9、所有线虫都可寄生于人体或动物体内。() 10、轮虫的各器官组织的结构均为合胞体。() 11、人蛔虫寄生在人的盲肠和阑尾处。() 14、绕虫感染人体的方式为直接经口感染。() (三)、填空 1、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几个较大的类群,又称________或_________。 2、线虫体表被一层______,由_______分泌形成,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有_____作用。 3、线虫的体壁从外至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又称_______。 4、线虫消化道之间的空腔为_____,又称________,其内充满________在起源上它是由胚胎时期的_______发展形成的。 5、线虫发育完善的消化道,即有____有_____,消化管分为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分别由___胚层,____胚层和______胚层发育形成。 9、蛔虫生活在含氧量极低的肠腔内,行_______呼吸。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 一、名词解释 1、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是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假体腔内充满液体或具有间充质细胞的胶状物;腔内的液体和物质出现简单的流动循环。) 二、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1、假体腔 2、体壁发达,角质膜厚——蜕皮 3、消化管完善——前肠、中肠、后肠 4、排泄系统腺形或管形——原肾细胞 5、多雌雄异体 6、神经系统不发达—围咽神经环、侧神经节、腹神经节 触觉——头棘毛、唇乳突 化学感受器——头感器、尾感器 三、假体腔如何形成?其出现有何进化意义? 形成: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了一层内衬,而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之谓假体腔。 意义:提供体内器官发展和运动的空间;有效的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有效的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辅助运动。 四、假体腔动物的分类 (1).*线虫动物门 1.主要特征 1.生活环境:分布极广,约15000种。 2.体壁(皮肌囊) 3.原体腔 4、发育完善的消化管 5、排泄器官 6、生殖 7、神经系统 2.分类:无尾感器纲。 无尾感器:虫体尾端无尾感器,具尾腺,排泄器官腺状,由单细胞或多细胞腺体组成。排泄器官退化或无;雄虫有1交合刺,多自由生活。 ⑴人鞭虫:寄生于人盲肠及阑尾。 ⑵旋毛虫:寄生于人、猪、鼠的十二指肠。(食用未熟透的肉类感染;人并不是其自然寄主;在肌肉中形成包囊,引发疼痛。) 尾感器纲:虫体尾端具有1对尾感器,无尾腺,化感器不发达,排泄器官为成对纵管,位于身体两侧的侧线中。雄虫有1对交合刺,多寄生生活。 (1)小麦线虫 (2)丝虫 (3)人蛲虫:卵藏于指甲,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引发疾病并不严重。 (4)*人蛔虫:1、外形:体呈圆长型,侧线明显,全体乳白色。 口有三片唇片,四个乳突。

假体腔动物复习题

8.假体腔动物 一、名词解释: 1.原体腔 2. 完全消化管 3.管型原肾 4.感染卵 5.孤雌生殖答案: 1.原体腔:囊胚腔在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和肠道之间继续保留下来,形成了所谓的假体腔,也叫 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 2.完全消化管 : 有口有肛门,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3.管型原肾 : 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而成,由纵贯侧线内的 2 条纵排泄管构成,两管间有横管相连,呈“ H”型。 4.感染卵:蛔虫卵内的幼虫在卵内蜕皮一次成为具有感染能力的卵。 5.孤雌生殖 : 成熟雌体产的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二、问答题: 1.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不分节。体细长呈蠕虫状,体表有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具假体 腔,完的全消化道,无循环、呼吸系统,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筒状神经系统,多数雌雄异体 且异形,水生划陆生生活,不少种类寄生生活。 2.分析人蛔虫的生活史,说明其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蛔虫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寄主:成虫——受精卵——感染性卵——幼虫——成虫。由于蛔虫蛔虫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寄主,加之蛔虫分布广,在温带、热带感染极严重,发病率很高。 由于其繁殖力极强,一条雌虫平均每天产卵约20 万粒,且虫卵抵抗力强(在隐蔽的土壤中 可存活一年,在- 5~10 ℃的环境下可保持生活力二年,食醋、酱油、腌菜、泡菜用的盐水均 不易消灭虫卵),加上蛔虫无中间寄主等原因,因此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差的情况下,广 泛流行。 3.试述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适应性。 ①有些寄生虫体表有角质膜等保护性结构; ②有些寄生虫有吸盘、小沟等附着器官;③ 运动能力不强; ④消化系统简单;⑤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退化;⑥生殖系统发达, 生殖能力强。 三、选择题 1.从 ____B___ 开始,消化系统出现完全的消化道。 A. 扁形动物 B.原腔动物 C.环节动物 D.软体动物 2.从横切面看,蛔虫消化道和体壁之间的空腔称为__C_____。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多孔动物门 1.两囊幼虫:动物极一端为具有鞭毛向外的小分裂球,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 毛的大分裂球(动物极小细胞向囊胚内生出鞭毛,植物极大细胞中间形成一开口,接着动物极小细胞从植物极大细胞开口处翻出,小细胞上的鞭毛翻到囊胚表面) 2.芽球:是由海绵动物无性生殖,中胶层生成,由若干个原细胞(变形细胞) 聚成堆,外包几丁质膜或骨针。是海绵动物在条件恶劣下产生。 3.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将水中的 食物与蛋白质送入细胞内的营细胞中。 二.假体腔动物门 1.假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剩 余部分。 2.孤雌生殖:成熟的雌体产的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周期性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的生殖方式。 4.完全消化系统: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 三.软体动物门 1.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皱向外延伸而 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贝壳:一般包被于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特点。 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千姿百态。随着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 3. 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 4.血窦;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 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 四、环节动物门 1.身体分节:是身体前后分为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 2.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也按节分布) 3.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同。

假体腔动物

第六章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一般认为包括7个独立的门:腹毛、轮形、动吻、线虫、线形、棘头、内肛。这7个门之间的共同之处是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为假体腔。 所谓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是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其中充满体腔液,没有体腔膜。 假体腔的出现比扁形动物的原体腔或实质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1.为体内器官系统的自由运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2.体腔液比间质能更好的输送营养物质,以完成循环的机能。 3.体腔液作为一种流体静力骨骼,使身体更迅速的运动,以摆脱了以纤毛作为主要运动器官的状态。 假体腔动物都有完整的消化道,有肌肉质的咽,能进行机械性消化。 大多数假体腔动物雌雄异体,甚至雌雄异形。 具有原肾型排泄系统,没有呼吸和循环系统。 除寄生种类外,大多为小型动物。体表被覆角质层,纤毛减少或消失,一些小型种类构成身体或器官的细胞或细胞和数目固定,这是因为细胞分裂在孵化前已经停止。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 线虫类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大的一门,已记录中大约有15000种,绝大多数体小呈圆柱形,因此又称为圆虫。 一外形 身体多圆柱形,两端略尖,身体不分区。前端为口,口周围有唇,原始种类有六个唇片,其他常见种类为三片,唇上具有感觉器官。唇及感觉器的数目、排列、形态是线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二体壁 体壁由角质层、上皮细胞、肌肉组成。 角质层结构复杂,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鞣化蛋白质,中间为均质,内层为胶原蛋白的支持柱层。寄生种类的内层还可分为三层。 角质层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限制了身体的生长,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有多次的蜕皮现象。蜕皮现象仅出现在幼虫期,成虫仅能增加角质层的厚度而不蜕皮。 上皮细胞多为合胞体(蛔虫)。在身体的背腹中线及两侧,有四条纵行的上皮索,称为背线、腹线、侧线。

动物生物学考点

原生动物门 裂体生殖:细胞核先分裂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以核为中心,细胞质也进行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后代的生殖方式。是原生动物孢子纲动物特有的无性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很多低等植物和真菌等利用孢子进行的生殖方式。 海绵动物门胚层逆转83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水沟系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 腔肠动物刺细胞86 消化循环腔:即胚胎中发育中的原肠,由外胚层和内胚层形成的体壁围成,只有一个口(原口)与外界相通,兼口和肛门作用。 扁形动物门原肾型排泄系统94焰细胞94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 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动物有了前后、左右、上下的区别,使其能够更好的适 应环境的变化 原腔动物门 假体腔:动物体腔地一种形式,也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地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它是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只具体壁肌肉层,不具肠壁肌 肉层。假体腔动物的肠壁仍然是单层细胞。假体腔内没有体腔膜,器官系统均 游离在假体腔内。假体腔外面以中胚层的纵肌为界,里面以内胚层的消化管 壁为界,充满体腔液,没有体腔膜,因而又称为原体腔或初生体腔。 软体动物门外套膜107 环节动物门同律分节117后肾管119 闭管式循环: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血液循环系统,基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真体腔(也称次生体腔)。由背血管,腹血管,心脏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组成一个 封闭的系统。比开管式循环系统更能迅速有效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的运输。 节肢动物门开管式循环127 异律分节117 混合体腔127马氏管129气管:是陆栖节肢动物呼吸器官,由外胚层发生,是体壁的内陷物,其外端以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体内延伸分枝,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可以运输氧气和 排放碳酸气。 双枝型附肢:节肢动物原始的附肢呈双枝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这类附肢称为双枝型附肢,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完全变态:幼虫形态和成虫不同,变成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如家蚕。 棘皮动物门 次生性辐射对称:成体的对称性与幼虫不同时,成体的对称性就称之为次生性辐射对称。 如棘皮动物,成体是五辐射对称,而幼虫是两侧对称,此时成体的对 称为次生性五辐射对称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两栖纲(吞)咽式呼吸195 原脑皮199 固胸型肩带/弧胸型肩带194 爬行纲次生(硬)腭205犁鼻器211

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

假体腔动物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出现了假体腔——来源于囊胚腔,中胚层与内胚层之间形成,没有体腔膜 出现了发育完整的消化管(有口有肛门),消化管分前肠(口、咽、食道)、中肠、后肠(直肠、肛门),前、后肠由外胚层内陷形成,中肠来自内胚层,是主要消化吸收场所; 体表具有角质膜; 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 未形成循环系统和专门的呼吸器官,大多雌雄异体。 包括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等一大类动物。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 一.主要特征: 是假体腔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身体一般呈圆柱形,细长。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 代表动物:人蛔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外形:细长圆柱形,两端细,具口、唇片(有小乳突)、肛门、生殖孔,雄性为泄殖孔,具交合刺。

1.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层和肌肉层构成皮肌囊。 表皮外具角质膜,上皮层为合胞体;只有纵肌而无环肌。 2.原体腔: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只有体壁中胚层,不具体腔膜,无脏壁中胚层。 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进化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较扁形动物有明显的进步,它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发展和活动提供了空间,提高了营养物质的运转、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新陈代谢的能力。 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构成流体静力骨骼。 3.发育完善的消化管:身体前端有口,后端分化出了肛门。消化管分前(口、咽)、中、后(直肠、肛门)肠三部分。前、后是外胚层内陷,中来自内胚层,胞外消化 4. 排泄器官:结构特殊的原肾管,没有纤毛和焰细胞。可分为腺型和管型2种。 5. 神经系统:围咽神经环,腹、背、侧神经节;腹、背、侧神经索(腹、背神经索) 6. 循环系统:假体腔的体腔液起循环系统作用,无呼吸系统,行厌氧呼吸 7. 感觉器官:不发达,头感器、尾感器、唇乳突、乳突(雄虫泄殖孔) 8. 生殖: 一般雌雄异体异形,雄性小于雌性。 生殖器官为细长管状,雄性为单个,雌性成对。

假体腔动物门

假体腔动物门 假体腔动物: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 进化地位: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类群,外部形态差异很大,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不甚清楚,但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假体腔,充满体腔液。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胚胎发育中囊胚腔遗留到成体形成的,即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只有体壁中胚层,而且不具体腔膜,无(肠)脏壁中胚层。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假体腔出现的意义 1.动物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内排泄、生殖等器官系统的发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 2.具有体壁肌肉层使得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3.体腔液使腔内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线虫动物门 生活方式 自由生活:海水、淡水和土壤中都有,数量极大;

寄生生活:人体、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器官内,危害大。 四、假体腔动物主要特征 1.身体圆柱形,体表具有角质膜; 2.出现假体腔; 3.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道出现了肛门,有口和肛门二个开口; 4. 雌、雄异体异形; 5. 圆筒形的神经系统; 6.与人类关系密切。 假体腔动物的分类 无尾感器纲(腺肾纲) 尾感器纲(胞管肾纲) 线虫动物门 最小的种类体长只有200um。寄生种类大的可达1m 以上。 代表动物:人蛔虫,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 外部形态:

圆柱形,向两端渐细。生活时粉红色或黄红色;死后乳白色;雌雄异体。雌虫体长200-300mm;雄虫长150-260mm左右。口:前端顶部,有3片唇,背唇:1片,具有2双乳突;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排泄孔:口稍后腹中线上。 二、内部结构: 体壁:3 从外到内分3层 1)角质膜:光滑富有弹性,是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成分为多种蛋白,有保护身体。 2)表皮层(上皮细胞):细胞的界限不清,为合胞体。两侧线发达,其中各有一条纵排泄管,背、腹线明显,内有背神经和腹神经。 3)肌肉层:被背线、腹线和侧线分为四条纵带,只有纵肌,无环肌,只能做蛇形摆动。 消化系统:完全消化道,既有口,又有肛门。在动物演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前肠:外胚层在原口处内陷形成。包括口、口腔和咽;

动物学复习

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原肾管:是扁形动物门的排泄器官,是动物界第一次出现的专门化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具有分支的管状结构,它是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其功能单位是焰细胞,焰细胞又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帽细胞的鞭毛如火焰样悬垂在管细胞中央。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假体腔:是原腔动物具有的介于体壁肌肉层与消化道之间的腔,这个腔实质上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保留到成体;假体腔没有体腔膜,无孔道与外界相通,内有体腔液,具输送营养、废物和流体骨骼之作用。 书鳃与书肺:如肢口纲鲎的呼吸器官,为腹肢上肢后壁外突形成的多个(约150个)扁平书页状鳃叶构成,如书页状排列,用以扩大表面积并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书鳃。书肺则是蛛形纲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官,是由腹壁内陷形成的囊状构造,囊的前壁向囊腔突出许多书页状薄片,血液流经此处进行气体交换,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有利于血液的氧化。 性逆转:像黄鳝,其生殖腺从胚胎发育到成体时都为卵巢,只能产卵;产卵以后,卵巢逐渐转化为精巢,产生精子。这种雌雄性别转变现象称之为性逆转。 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动物则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水平而进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条件有利时再重新苏醒,进入活动,这一现象称为休眠。休眠有冬眠和夏眠之分,它们分别是由低温、干旱和过高温度与动物体内部综合作用所引起的。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具有浮游幼虫,即具有世代交替的水螅水母的实心原肠胚,其表面遍生纤毛,能在海中游动,称浮浪幼虫。 外骨骼:节肢动物包被身体的角质膜。保护内脏,防止体内水分蒸散,协助肌肉完成各种运动。使动物能适应比较广阔而复杂的环境,特别是陆生生活。 个体发育:一般是指一个动物体从受精卵到成体的发育过程,广义上,是指从生殖细胞的形成到衰老死亡,分为胚前、胚胎和胚后发育的全过程。 试述真体腔和分节现象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①第一次出现了真体腔,与假体腔不同在于它具有体腔膜;②使消化管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完善,肠壁有肌肉层,增强蠕动,提高消化能力;③使血液循环完整化,有了心脏,推动血液流动;使后肾管形成,使生殖系统等进一步完善;④第一次出现分节现象,为同律分节,这为后来的异律分节打下了基础,更是将来动物体发展成头、胸、腹各部分的基础和前提;⑤分节现象的出现使每个体节几乎为一个形态功能单位,使得动物有了更强的生命活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试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三个胚层,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1)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2)两侧对称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演变成定向运动;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再演变陆上爬行生活. 3)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

第七章 原腔动物

第七章假体腔的动物(Pseudocoelomate)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 ●轮虫动物门(Rotifero)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鳃曳动物门(Priapulida)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铠甲动物门(Loricifera)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进化地位 该类群包括9个门的动物,外部形态差异大,相互间亲源关系不清楚。 ●共同特征: 均有假体腔(Pseudocoelomate),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并没有中胚层参与,仍然是由内胚层形成的,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 ●是假体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已记录的约有15000种,估计全部种类不少于50万种, 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 一.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外形 头部不明显,身体圆柱形(也有粗短型:橄榄、卵形),两端细 ●2.体壁 ●–角质层、表皮层(上皮细胞)和肌肉 ●–上皮细胞是一层合胞体 ●角质膜(体表具角质层,无纤毛) 由上皮分泌形成。 结构:皮层、中层(基质)和基层(斜行纤维) 蜕皮:线虫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脱去旧的角质膜,长出新的角质膜。 2.原体腔 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份,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又叫假体腔或初生体腔,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 皮肌囊:线虫动物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 上皮:结构为合胞体,即细胞界限不清,具多核。上皮向内突出形成侧线、背线和腹线。 肌层:无环肌 原体腔出现的意义: 提供体内器官发展和运动的空间; 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假体腔动物各门的共性与差异性

假体腔动物各门的共性与差异性 一、外部形态 共性:身体都有假体腔结构。 差异性: 线虫动物门:头部不明显,有6或3个唇瓣围绕着口,身体圆柱形,两端细,通常末端较前端尖细。线虫的体表没有纤毛。前端有头感器或侧器、尾端有尾感器。 腹毛动物门:身体呈长圆形,体表有纤毛,前端有一个不明显的头部,后端尖细,多有分叉。 轮形动物门:身体呈长圆形或囊形,身体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及尾部,尾部末端常有1~4个趾。头部都有一个称为轮盘的结构,是由身体前端腹面口周围的纤毛区及环绕头区的纤毛环组成的纤毛器。 动吻动物门:体表有13个节带,没有纤毛。第一个节带为头节,顶端有口,头节上长有环绕的刺,第二个节带为颈节,周围有一层角质板。其余的节带形成躯干,躯干的节带上有一个中背刺和二个侧刺,尾节上有可以运动的长侧刺。 线形动物门:身体特别细长,头部不明显,前端有口。体末端尖细呈二叶或三叶状分叉。 棘头动物门:身体分为吻、颈、、躯干3部分,吻位于身体前端,具有钩、棘以附着在寄主组织上。吻后为一短的颈部,吻和颈可缩入吻鞘内。颈后的躯干部表面光滑,或有褶皱和刺。 内肛动物门:单体的内肛动物身体分为萼部、柄部和附着盘三部分。萼部一般为顶端边缘有一圈触手的球形,触手数目为8~36个,触手的内面有纤毛。触手基部围绕一个凹陷部分称为前庭,口、肛门、排泄管及生殖管均开口在前庭。柄是萼部背面的延伸物,柄表面常呈现由肌肉膨胀而形成的念珠状。群体的种类常由数个柄共有一个附着盘,很多群体种类的附着盘形成了匍匐茎,柄则着生在匍匐茎上。 铠甲动物门:虫体前端的口(翻吻)能缩入体内,上有9列棘。身体被6块板组成的铠甲包围。 鳃曳动物门:鳃曳动物体长多为12~15厘米,个别种可达39厘米长。 二、体壁 共性:均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构成。 差异性: 线虫动物门:上皮细胞为合胞体。角质层结构复杂,明显可分为3层,有一定弹性。肌肉层只有纵肌,没有环肌。 腹毛动物门:构成表皮细胞的是单纤毛上皮细胞,不是合胞体。主要由环肌和纵肌组成。 轮形动物门:角质层有的加厚成甲板、刺或棘;上皮细胞数目固定。上皮细胞内有环肌带和成束的纵肌。 动吻动物门:上皮细胞为合胞体。 线形动物门:上皮细胞分界清楚。具有背上皮索和腹上皮索,没有侧索。 棘头动物门:上皮细胞合胞体较大。外层为环肌,内层为纵肌。 内肛动物门:上皮细胞不是合胞体。肌肉纵行排列。 三、消化系统 共性:出现完全消化管,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可以固定地由肛门排出体外,不必返回口吐出,

普通动物学第七章 原腔动物 附: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第七章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 附: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或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过去曾包括线虫纲(Nematoda)、轮虫纲(Rotifera)、腹毛纲(Gastro-tricha)、线形虫纲(Nematomorpha)及棘头虫纲(Acanthocephala)等5纲。这几类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显示出原腔动物较以前讲述的各类动物更复杂,更高等。但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在演化上的类缘关系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点。因此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应各自列为独立的门。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已知约有15000种,有人估计为50万种。线虫分布很广,自由生活种类在海水、淡水、土壤中都有,数量极大,农田土壤中每平方米有线虫1000万条,重可达10g以上。植食性线虫以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植物根及腐败有机物等为食;肉食性种类食原生动物、轮虫及其他线虫等。寄生线虫寄生在人体、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器官内,危害较大。 线虫的身体一般呈圆柱状,细长,故通称圆虫。土壤线虫和植物线虫体多微小,最小的种类体长只有200μm;寄生线虫中,大的体长可超过300mm,最大的可达1m以上,但其直径小于 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角质膜(Cuticle)线虫体表被一层角质膜,厚度一般为身体半径的0.07倍,坚韧富弹性,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角质膜为上皮分泌形成,一般分为皮层(cortex)、中层(median)(基质)和基层(basal layer)(斜行纤维)3层①70000034_0150_0,最内为基膜(图7-1),角质膜有保护作用。线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几次脱去旧的角质膜,长出新的角质膜,称为蜕皮(ecdysis)。线虫在两次蜕皮间及最后一次蜕皮后均生长。 (二)原体腔(primary coelom)线虫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又称皮肌囊。角质膜下为合胞体(syncytial)的上皮(epidermis),即上皮细胞的界限不清,具多核。上皮向内突起成脊,于身体左右两侧形成侧线(lateral cord),于背侧和腹侧形成背线(dorsal cord)和腹线(ven-tral cord)。上皮内为中胚层形成的纵肌层,不发达,属典型的斜纹肌。 线虫体壁围成的广阔空腔称为原体腔,又称假体腔(pseudocoel),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原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且不具体腔膜(peritoneum),无脏壁中胚层。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进化上一个重要特征。线虫的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致使虫体鼓胀饱满,内压平均为9.33kPa~13.33kPa(70mm~100mm汞柱),最高可达225mm汞柱。故身体难以任意伸缩,只依靠纵肌收缩,沿背腹向弯曲作波浪蠕动,弯曲波由体前向后传递,而进行游泳或爬行。 (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线虫为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和谐)门。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图7-2)。前肠由外胚层于原口处内陷形成,内壁有角质膜,分化为口、口腔及咽。口腔内常形成齿、口针(oral stylet)等,可辅助摄食;咽外壁有发达的辐射状肌肉,收缩时使三角形咽腔迅速扩大,故有吮吸作用。大多数线虫的咽外有单细胞咽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进行细胞外消化。中肠由内胚层发育形成,为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分。后肠亦为外胚层于胚胎后端处内陷形成,内壁也具角质膜,包括短的直肠和肛(和谐)门。寄生线虫的消化管简单,有退化趋势,无消化腺。 食物由口摄入,在中肠内进行细胞外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肛(和谐)门排出。

普通动物学(第4版)-第7、8章 原腔动物 环节动物门

第七章原腔动物 1.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哪些门动物属于原腔动物?答: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它们都是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显示出原腔动物较以前讲述的各类动物更复杂,更高等。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或线形动物,过去曾包括线虫纲、轮虫纲、腹毛纲、线形虫纲及棘头虫纲等5纲。 2.试述人蛔虫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并说明它的哪些特点代表了线虫动物门的特点 答:人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感染率高,尤其是儿童。人蛔虫与猪蛔虫二者形态结构非常相似,染色体均为2n=24。 (一)外形 人蛔虫体呈圆柱形,向两端渐细,全体乳白色,侧线明显。雌虫长200mm~250mm,直径5rrm左右;雄虫较短且细,尾端呈钩状。虫体前端顶部为口,有3片唇,背唇一片,具二双乳突,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口稍后处腹中线上有一极小的排泄孔。肛门位体后端腹侧的中线上。雌性生殖孔在体前部约1/3处腹侧的中线上,很小;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称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刺,能自由伸缩。(二)构造 1,体壁及原体腔 人蛔虫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肌层构成皮肌囊。角质膜发达,由皮层和原纤维层(属于皮层)、基质 (中层)、纤维层(基层)及基膜构成,

有保护作用。上皮层为合胞体构造,两侧线发达,其内各有一条纵排泄管;背线及腹线明显,内有背神经和腹神经。纵肌不发达,为背线、腹线及侧线分成4条纵带,故皮肌囊不完整。肌细胞基部具肌原纤维,端部为原生质部分,细胞核即位此部。体壁内为广阔的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虫体饱满鼓胀,纵肌伸缩时只能作弯曲的蠕动,消化管及生殖器官浸在体腔液内。 2.消化系统 消化管简单,为一直管,口腔不发达,口后为一肌肉性的管状咽,内腔呈三角形,外壁的辐射状肌肉发达,有吸吮功能。咽后为肠,肠壁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内缘有微绒毛。直肠短,以肛门开口于体外。雄虫的直肠实为泄殖腔,以泄殖孔开口。蛔虫无消化腺,它摄取的食物是宿主肠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物质,一般可以直接吸收。 3.呼吸与排泄 蛔虫生活在含氧量极低的肠腔内,行泛氧呼吸,即借酶的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以获得能量。蛔虫的排泄器官属管型,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的“H”型管,伸向体后的2条纵排泄管,位于侧线内。4.神经系统 简单,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向后各伸出6条神经。向后的神经中,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嵌在背线和腹线内。背侧神经和腹侧神经各—对,嵌在上皮内,各神经间有横神经连接。围咽神经环附近尚有一些神经节与之相连。各神经在尾端附近汇聚起来。蛔虫唇片上的唇乳突和雄虫泄殖孔前后的乳突都有感觉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