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教案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教案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教案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教案

板书设计: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前

(1)社会生活的变化

(2)青少年要怎样关注社会的发展

(3)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形式和意义分别是什么(4)青少年应该怎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过好信息化生活

(1)网络对生活的积极作用

(2)网络对生活的消极影响

(3)青少年应该怎样合理利用网络(4)青少年应该怎样克服“网瘾”

教学反思:

记录时代变迁,见证社会进步

记录时代变迁,见证社会进步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见证》栏目制片人姚友霞 2010年初冬的那个晚上,当一个写有“《见证》十岁”的生日蛋糕缓缓推到餐厅中央,簇拥在旁的20多人都不禁热泪盈眶。因为,昨天他们一路伴随《见证》的成长,明天其中的大部分人将前往纪录片频道。十年光阴,缕缕烟雾烧成丝丝白发,层层字纸摞成道道皱纹;这里曾经集结着大家的纪录片理想,这里有他们用青春岁月成就的山河,哪怕前面有灿烂愿景,胸中却依然是潮起潮落。 而从那一天开始,缩微的《见证》团队随着频道专业化的号令,转岗到社会与法频道,继续携手新影、科影两支友军,开始新的征程。 过去的《见证》“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深度写真,通过纪录片的独特观察方式,描摹中国改革时代的历史画卷”,也做到了“客观、平实、深入地为转型期的中国留下一份珍贵的影像志,为观众见证那些不动声色而又惊心动魄的变化”。无论是众人赞誉有加的《百年中国》、《甲子》、《一个时代的侧影》还是引领怀旧热潮的《现象1980》、《启蒙年代的歌声》、《岁月山河》、《我们身边的30个细节》等等,都是紧紧围绕“影像志”这一定位,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创作团队在影像史的制作领域浸淫了近十年,有着国内其他影视制作团队难以超越的对历史影像资料的占有、把握与理解,所以在用历史影像创造影像历史方面功莫大焉,赢得了业界的尊敬和观众的口碑。 如今,从“中心制”到“频道制”,在央视改革的大动作下,《见证》从综合频道调整到社会与法频道。社会与法频道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基本的定位是: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建设成中国一流、品质优良、受众广泛、以人为本、社会效益显著、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法律宣传支持的专业电视频道,开办以来,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用突出,受到中央领导、政法战线高度关注。经过几年的经营,社会与法频道收视迅速提升,入户率逐年增长,影响力不断扩大,自2008年以来,观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全国上星频道第二、仅次于CCTV – 1。今年4月18日,酝酿筹划了近一年的社会与法频道改版方案全新推出,《见证》也在同一天晚间23:20分正式在12套登台亮相。频道总监魏斌强调:随着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的重视,社会与法频道的作用和地位愈显重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关心他人我也会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关心他人我也 会 关心他人我也会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2、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连贯性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交往 能力。 3、培养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不快乐、快乐的老爷爷各一。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游戏:听数报团,引出活动主题。 1、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听数抱团”的游戏吧。(玩法:教 师念到数字几,就有几个幼儿抱成团。 2、幼儿在教师的指令下开始做游戏。 3、教师:刚才你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啊? 4、幼儿回答。 二、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 1、出示图片1,让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内容。 (1)教师:看看,这个老爷爷怎么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老爷爷很难过,因为他在叹气,眉头拧 在一起,头发也乱七八糟的,看起来心情很不好。 (3)教师:小朋友们生气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也来表演看看吧。 2、出示图片2,讨论老爷爷变得快乐的原因。

(1)教师:我们刚才在回答问题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老爷爷露 出了笑脸。真奇怪,在这一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老爷爷变得快 乐起来了呢? (2)幼儿思考后回答。 3、出示图片3,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 (1)教师讲诉老爷爷为什么变得快乐的事情。 (2)让幼儿也说说,教师小结。 (3)让幼儿自由选择周围的同伴,说书如何让别人快乐起来。 (4)幼儿讨论后,教师同幼儿一起讨论。 三、结合幼儿用书,做“一分钟快乐”游戏。 1、教师:大家看看幼儿用书,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样让别人快乐 起来的呢?如果给你一分钟,你准备怎么让别人快乐起来呢? 2、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刚才你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现在就 请你们用这些办法使你们的同伴快乐起来吧! 四、教师带领幼儿共同跳结束本活动。 1、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尝试了在一分钟内让教师和同伴快乐起来。在别人快乐的同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当我们帮助别人,付出爱心的同时,我 们自己也会感到快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单只有快乐的时候, 也有伤心,难过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学会尽量让自己忘掉烦恼,只把 快乐留在心里。现在老师放音乐,大家跟着音乐快乐起来吧!(教师放 音乐,大家一起跳舞)

九年级政治感受社会变化

第9课成长在社会 感受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②知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不断的发展; ③知道我国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我们采取的 对策;④熟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能力目标:①能够自己举例列举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深刻的变化; ②能够理解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学会辨证的看待人类 社会的变化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认识到新中国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识,自觉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2.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 3.从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理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 【板书设计】 一、体验生活变化 1.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优化) (1)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表现 2.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 (1)文化生活的变化 (2)政治生活的变化 二、领略现代文明 1.信息化社会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 (1)物质文明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精神文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政治文明发展: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4)三个文明的关系: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总目标 (2)具体目标 4.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 (1)表现 (2)影响 (3)对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祝贺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一个暑假过来,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班级有没有什么变化呀? 学生回答问题:个子、衣服、个性、教室、教师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生活中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家庭中。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如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今天就来感受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案

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能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历史事实。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收集、讲述、表演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思考、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学习方法:读、讲、议、表演等相结合。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秋战国时期的动画成语故事导入课题,多媒体显示课题。 讲授新课:首先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观看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引出“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通过多媒体欣赏“春秋五霸”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出示“春秋五霸形势图”,在图中找出“春秋五霸”的具体地理位置,益于学生掌握。结合山西乡土教材提问:为什么山西简称晋?同时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说明“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一.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齐桓公称霸一目,分组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补充总结,多媒体显示。 齐桓公称霸之后,相继起来称霸的是晋文公和楚庄王,通过了解晋楚争霸的史实。问鼎中原反映了晋楚争霸的史实。 二.问鼎中原 观看后,知道晋楚争霸晋先胜,楚后胜。然后回答问题:⑴在晋楚争霸过程中发生的两次战役是什么?⑵出自城濮之战的成语是什么?⑶特指楚庄王的成语是什么?思考齐、晋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教师提示、启发是改革。并且说明春秋时期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

历史: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教案(岳麓版八年级上)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课标内容]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课所介绍的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2)通过讨论课课中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答课后畅想天地和自己动手栏目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感受新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加深对城乡差别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树立历史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富有竞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常生活的变化。 难点:(1)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2)城市与乡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讨论体验法。 [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按第24课的要求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完成情况,说明学生的调查只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让大家对新中国以来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导入新课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 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 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 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教材分析】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制度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这一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其 前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改变,变法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以商鞅变法的 效果最显著。 奴隶主向地主的转变,奴隶向农民的转变课文只作了极简单的讲述,教学时要适当补充这一 方面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和掌握春秋战国基本知识,有助于本课继续学习春秋战国的另一特征—— 大变革的时代。学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知识的缺乏,需要教师化难为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 突破本课重难点。 【教学策略】 1.从复习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知识点,指出春秋战国不仅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还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开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变革,以此为主线贯穿教 学过程。 2.讲述“都江堰”栏目时制作教学软件显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 3.使用图示的方法在课件中逐层显示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意义,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资源】 自制PPT 【教学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化》合作探究型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合作探究型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 1、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 时间:191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地点:上海 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 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 情景教学:

场景一: 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 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 (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 问题: 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们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 场景二: 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 问题: 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课文,请同学们自己在场景二中找出都有哪些变化?(发型、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妇女缠足) 2、以上我们说的这些变化发生在哪次革命之后?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3、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场景三: 下午三点两家人参观完世博会,小明和小张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小明顺便帮

【优质部编】2019-2020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 第2框 生活在信息化社会教

生活在信息化社会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互联网带来的高效便利和负面影响。 2、做一名理性的媒介信息接受者,合理利用现代媒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合理用现代媒介;难点:正确认识现代媒介带来的影响。 【学习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迅速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上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特别是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加入到“网民”的行列。网络对中小学生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的合理利用网络?本节课探讨这方面的话题。《生活在信息化社会》 环节二:出示目标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活动一:自主预习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472—P51,完成下面的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双色笔圈点勾画,时间5分钟。 1、为什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和负面影响?) 2、在信息化浪潮下我们如何对待网络? 3、怎样合理利用网络? 4、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参与公共生活的途径有哪些? 5、在虚拟有网络世界,对各种媒介信息应持什么态度?怎样去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 板块一:现代媒介面面观 活动二:七嘴八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大众传媒迅速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伴随着网站、博客以及微博等传播形式出现,现代大众传媒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说出你使用过或了解的新型媒介,结合课本中材料,谈谈它们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网络媒体、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网购、网上银行、博客、微信、微博、网校、网上就医、电子邮件、网络电视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巧设情境感悟历史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学生自主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突破: 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 通过学生表演的短剧来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突破: 由于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是由西方文明传入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是以中华民族沉沦为代价,另一面对中国来讲也是进步的体现。这些认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图片、对比

1.1感受社会的变化

第一课成长在社会 第一课时感受社会变化 一、【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2、知识与能力:能用生活的实例说明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会运用“一分为二”方法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成就和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2.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 3.从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理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三、【预习导学】 四、【目标检测】 1、“鼓起来的钱袋子,多起来的私人轿车,靓起来的衣着服饰,快起来的通信方式”反映了我国百姓的生活变迁,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既表明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表现为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③表明了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④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以下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的是() ①民主政治制度普遍建立②人们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③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渠道不断扩展④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落后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 A.是在中共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的 B.表明我国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D.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五、【课后训练】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用于文化生活的消费不断增长,学业进修、技术培训、上网浏览、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已经成为许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内容。这则材料说明()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生活方式不断变化 ③文化生活日益丰富④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当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A.教育 B.科学技术 C.中国共产党 D.三大文明 3、“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诗句主要表明() A.我们祖国非常美丽 B.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C.国家需要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D.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4、当前我国还面临着人口问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①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②影响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③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④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⑤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社会和谐,这是()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④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义务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徐州某校九年级⑴班学习了本课后,感到对书中的“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难以理解,便组成探究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同学们了解到,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为构建和谐徐州而积极努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并动手绘制了如下表格。 徐州市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假如你是该探究小组成员,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⑴小明获得以上材料的途径可能有哪些?(不少于三个途径) ⑵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市发生的可喜变化是什么?还可以看出我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什么不和谐的因素? ⑶为解决这一不和谐的问题,小明拟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请你帮助小明写出两条建议。 六、课后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lf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 网xYzKw]了解 [来 源:xYzK https://www.doczj.com/doc/0319035097.html,][ 来 源:xYzk https://www.doczj.com/doc/0319035097.html,]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来源:学优中考网北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 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 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 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 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 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 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 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 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

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而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 ——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教学课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容及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商鞅、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七国关系以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 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材料: 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都江堰的图片、战国史实的成语故事 教学方法 讨论式、活动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图片(多媒体放映图片) 师: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他的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铜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上面的一组刻画来欣赏,从这组刻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可能回答:上面有人拿着兵器,还有人划着船,还有的人在水底下。 师归纳: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战争的场面,图上的人拿着弓,或矛之类的武器。下面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 教师继续提问: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生:激烈的 师: 铜壶上的刻画呢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七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教学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31页,默读课题下面的小字部分) (一)战国七雄 师:有没有同学告诉我战国时期指的是什么时候?(可在31页注释的地方找到)师:前面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到了战国时期呢,整个社会发生着更剧烈的变化。同学们把书翻到29页,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32页的战国形势图进行对比一下,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生:吴、越、宋、鲁、卫等被吞灭了 师:我还听到有同学说晋国不见了?那晋国哪里去了呢? 师:公元前403年,氏、氏、氏三家大夫把晋国给瓜分了,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 师:而齐国也于公元前391年发生重大变化,姓国君为大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当时的诸侯国十几个,其中齐、楚、燕、、、、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师:我们观察一下他们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可以快速记住他们的位置呢? 生:有(请学生起来分享自己的办法);没有。 师:那老师有一个口诀,齐楚燕,东南西北上中下(提醒学生把口诀记在战国形势图旁边),那现在是不是就很容易的记住他们的位置了(在多媒体上放映战国形势图,巩固各个诸侯国位置) 师: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你能说出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生:(有的学生可能知道一些战役)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关心他人我也会教案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关心他人我也会教案中班社会活动关心他人我也会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学习用正确、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连贯性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交往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关心他人我也会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2、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连贯性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交往能力。 3、培养关心他人的情感。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不快乐、快乐的老爷爷各一。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游戏:听数报团,引出活动主题。 1、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听数抱团”的游戏吧。(玩法:教师念到数字几,就有几个幼儿抱成团。 2、幼儿在教师的指令下开始做游戏。 3、教师:刚才你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啊? 4、幼儿回答。

二、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 1、出示图片1,让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内容。 (1)教师:看看,这个老爷爷怎么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老爷爷很难过,因为他在叹气,眉头拧在一起,头发也乱七八糟的,看起来心情很不好。 (3)教师:小朋友们生气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也来表演看看吧。 2、出示图片2,讨论老爷爷变得快乐的原因。 (1)教师:我们刚才在回答问题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老爷爷露出了笑脸。真奇怪,在这一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老爷爷变得快乐起来了呢? (2)幼儿思考后回答。 3、出示图片3,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 (1)教师讲诉老爷爷为什么变得快乐的事情。 (2)让幼儿也说说,教师小结。 (3)让幼儿自由选择周围的同伴,说书如何让别人快乐起来。 (4)幼儿讨论后,教师同幼儿一起讨论。 三、结合幼儿用书,做“一分钟快乐”游戏。 1、教师:大家看看幼儿用书,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样让别人快乐起来的呢?如果给你一分钟,你准备怎么让别人快乐起来呢? 2、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刚才你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现在就请你们用这些办法使你们的同伴快乐起来吧!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一、课标内容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知道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劳动力结构、教育城市生活的变化及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重点、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件呢? 2.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人口增长的表现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 生: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商业、手工业的人口增多。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说出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生: 表现: ●德国、法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 ●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影响: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4.观察图片,说出英国城市人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归纳其原因。 变化:

从1750年农业人口占多数到1870年城市人口占大多数。城市化进程明显。 原因: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人口增多。 【合作探究】5.阅读教材及相关史事,思考城市化会带来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后来改善了吗? 问题: 卫生条件、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规模过大,交通不便;就业困难,城市贫民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大。 改善了 【合作探究】6.阅读教材归纳工业化带来什么社会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日益富裕、工人生活困难,矛盾激化 ●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时代出现的新发明、新创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刚开始城市卫生、居住等状况差,环境污染严重、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加剧,这些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之一。 (4)知识结构 任务三:【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 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1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从今昔春节习俗变化看社会发展

怎样看待春节习俗的变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春节民俗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春节就是整个文化脉络中最典型的一支。 每一种习俗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上至远古,在这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融入新的因素淘汰掉不符合时代的因素。无疑这一系列习俗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景。虽然老人们都在感慨如今过年已经没有他们小时候那样热闹,年味淡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但是您关注到春节习俗的变化了吗? 首先从庆祝形式上来说就有很大变化,形式更为多元。 也许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按照程序做一些像是送灶神,祭拜祖先等等之类的活动,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的心理或者气氛。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更关注家庭团聚的和睦气氛,而少了很多传说神话色彩,多了“人文主义”色彩,人们也更多地关注怎样更加舒心地过。所以选择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已经很常见了。年夜饭也不再单调,更多的人选择出去吃。 以往在除夕这个重要时刻人们都守岁,还有一系列语言禁忌,生怕说不吉利的话大人通常不叫小孩在初一早上说话。现在我们可以也感受到守岁的人已明显减少,甚至有些人觉得过年没意思只好打牌上网。 再者从人们对春节的情感也有所改变。 父亲说他们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一大群小伙伴聚一起燃放鞭炮,比试谁的炮更响,买了新衣也要特意穿上显摆一下,家里也有左邻右舍来往拜年喝酒,最令我们的父辈们高兴的是在过年那几天可以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白面馒头以及可以不用干活的轻松自在。过年成了他们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日子。 从这里不难看出过年这一节日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春节寄予了更多的期待,除了家人团聚更包含着对更高物质生活的期待。如今当然大多数人不用再为吃穿发愁,倒是过去人们向往的大鱼大肉吃腻了,人们更多地感到年味淡了似乎无所事事。燃放鞭炮也被限制地点,好像孩子们对鞭炮失去了兴趣。 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在日益变化,过去串门拜年到后来电话短信网络拜年,的确人们享受到信息带来的便利,而人们直接交流感情的机会也少了。这也在另一方面导致了年味变淡。 从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过年的变化,也有很多人都在抱怨年轻人崇洋媚外喜欢过洋节而对传统节日淡化,的确在变化中出现很多寓意变味的状况,比如今年一些地区给小孩压岁钱的起步价已涨到500元,很多人过一年单是压岁钱就要花费一万元以上,这给很多成年人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