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

(前11世纪——前771年)

o西周的法律是我国奴隶制法律的完善形态,也是中国封建法律的源流所在;

o在法律思想上,“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是中国传统社会“仁政”和“德主刑辅”思想的直接渊源。

o宗法制度、礼与刑的关系等,都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吕刑》、《周礼》等是中国法文化的源头。o西周的刑法、婚姻制度和司法诉讼制度,在后世的中国封建法制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o西周法律代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法律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西周的法律思想

一、西周法律的指导思想

(一)“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1、提出背景

(1)为谋求长治久安,继承了夏商以来的天命

神权思想。“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

(2)为确定新的统治策略,对“天”进行了新的

认识:

“天命靡常”(天命可以转移)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保佑有德之人)

2、“德”的主要内容

(1)“德”的思想的产生

“得”——战争中抓到的战俘

“德”——对战俘(奴隶)人心的收买

(2)“德”的主要内容

* 三方面:“敬天”、“孝祖”、“保民”

“保民”——周人加入的新观念,

也是“德”的核心内容。

“以德配天”(敬天首先有德)

“敬德保民”(敬德须先保民)

3、如何“保民”

——“明德慎罚”

(1)在“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提出的具体法律主张。

(2)要点:彰明德治,慎重刑罚,

要求以教化为主,先教后刑。

“德教”的具体内容是“礼治”。

(二)“刑兹无赦”思想

1、“敬德保民”与“明德慎罚”的适用条件:

——服从西周统治

2、“刑兹无赦”:

对于危及西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赦。

二、西周法律思想的影响

1、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代商的理论问题,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2、西周注重教化,德刑并用法律指导思想的提出及具体落实,标志着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日趋成

熟;

3、为后世“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西周法律的主要形式

一、周公制礼

(一)周礼

1、周礼的形成

——因袭夏商礼制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

2、周礼的发展

——主要是通过周公制礼来完成的

(二)周公制礼背景

1、周公平定内乱、出师东征

三监——管叔、蔡叔、霍叔

武庚——商纣王之子

2、为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制定周礼,

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立法成就。

(三)周礼的内容和性质

1、周礼的精神原则

——“亲亲”、“尊尊”

*亲亲:亲其所亲

——维护家族内的血缘关系,核心为“孝”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

*尊尊:尊其所尊

——维护政治上的等级制原则,核心为“忠”

2、周礼的丰富内容

* 周礼的数量: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

* 周礼的种类: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

乡饮酒礼(乡礼)、相见礼

九礼:冠礼、婚礼、朝礼、聘礼、丧礼、祭礼、

宾主礼、乡饮酒礼、军旅礼

3、周礼的性质

——已具备法的性质和特征

* 具体体现:

(1)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

?规范性

?国家意志性

?强制性

(2)周礼在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的作用。

?是预防犯罪的工具。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上》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

[总结]

周礼是调整西周社会各方面关系的主要法律规范,也是西周的根本大法。

二、吕侯作刑

(一)“九刑”

——相传西周初年编订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 昭公六年》

一说认为:包括墨、劓、刖、宫、大辟、鞭、朴(扑)、流、赎等9种刑罚。

(二)《吕刑》

——亦称《甫刑》、“祥刑”

1、吕侯制作的刑书,中国法律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西周中期穆王时的司寇,亦称“甫侯”)

2、主要内容与“断狱用刑”有关(共3章22项)。

2、它减轻了西周初年以来的刑罚制度,通篇体现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指导思想。

(1)减轻五刑

(2)明确赎刑制度

三、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后汉书?陈宠传》

*二者关系: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一)礼与刑密不可分

1、礼是刑(即法)的渊源和基础

“律出于礼”

一部分规范(礼)得到国家认可和强制力的实施保障后,上升为刑;

2、刑是礼的必要补充,是礼的后盾

“寓刑于礼”

用刑是为了维护礼的施行,刑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贯彻礼的原则。

(二)礼与刑又有区别

1、礼与刑的作用不同

礼——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

侧重于积极的预防

刑——是对犯罪行为的制裁,

侧重于事后的处罚

2、礼与刑的适用原则不同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 曲礼上》

(1)“礼不下庶人”

——礼是为各级贵族制定的,同时也是他们所专享的,但对庶民以下平民百姓亦有约束力。

* [周礼举例]

宾礼:朝、宗、觐、遇、会(时见)、同(殷见)、问(时聘)、视

祭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乐舞: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军礼: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2)“刑不上大夫”

——对于大夫以上的各级贵族犯罪一般不施以刑罚,但并非一律不使用刑罚。

——“同罪异罚”

四、其他法律渊源

(一)王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1、誓:军令誓词

如:《牧誓》——武王伐商的誓命

2、诰:天子或权臣向下属发布的指示或训诫

如:《大诰》、《康诰》、《酒诰》、《洛诰》

3、训:诸侯和卿大夫在其封地内发布的命令

4、命:周王就具体事务临时发布的命令

(二)旧法或遗训

1、殷彝:商代遗留下来的成规旧法。

“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

——《尚书?康诰》

2、遗训:前代遗留下来的训令法规。

[总结]

1、西周的法律形式主要是礼和刑;

2、西周的法律形式更趋于多元化;

3、礼和刑二者已逐渐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

4、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发达进步。

第三节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一、西周的刑事法律

(一)西周的主要罪名

1、放弑其君罪:臣子放逐、逆弑君主

“放弑其君则残之。”;“杀王之亲者,辜之。”

——《周礼?夏官?司马》

2、不孝不友罪:不孝敬父母、不亲近兄长

3、寇攘奸宄罪:

“逾垣墙,窃牛马”——《尚书?费誓》

4、杀人越货罪:杀人并抢夺财物

“杀越人于货”——《尚书?康诰》

5、群饮罪:聚众饮酒

(二)西周的刑名与刑罚种类

1、五刑

——基本沿用夏商五刑制度

——以肉刑和死刑为主要内容

(1)减轻五刑,并定型化

墨刑——500条增至1000条

劓刑——500条增至1000条

刖刑——500条

宫刑——500条降至300条

大辟——500条降至200条

(2)肉刑已得到考古出土材料的印证

* 1963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它字盘

* 1976年扶风白村出土的刖刑奴隶守门铜方鬲,

(3)死刑执行方式繁杂

斩刑——腰斩杀头

磔刑——肢解暴尸

膊刑——剥衣而磔

轘刑——车裂分尸

焚刑——火烧处死

踣刑——陈尸闹市

辜刑——磔杀焚尸

磬刑——缢杀

绞刑——勒杀

2、赎刑

——按规定或经允许缴纳一定钱财折抵刑罚。

“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

——《尚书?吕刑》

“五刑之疑有赦”

——《尚书?吕刑》

依五刑罚锾——五罚

墨刑——一百锾;劓刑——二百锾

刖刑——五百锾;宫刑——六百锾

大辟——一千锾

3、劳役刑(又“圜土之制”)

——限制剥夺罪犯自由并从事劳役、接受改造的刑罚。

“以圜土聚教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者,臵之圜土,而施职事焉”。

——《周礼?秋官?大司寇》 * 刑期:上罪三年、中罪二年、下罪一年

* 实行原则:

不亏体、不亏财、施职事、

弗使冠饰、加明刑

4、拘役刑(又“嘉石之制”、“嘉石拘役”)

——对不够适用劳役刑的轻罪犯人,先罚其坐嘉石,再强迫其从事短期劳役。

“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

——《周礼?秋官?大司寇》具体规定:

* 坐嘉石:三、五、七、九、十三天;

* 拘役:三、五、七、九个月、一年。

5、流刑

6、身份刑

(1)西周的身份制度

——贵族(各级)

——平民(国人和庶民)

——贱民(奴隶)

(2)刑名:没为奴隶

(三)西周的刑罚适用原则

1、矜老恤幼原则

——年老痴呆或年幼无知者违法犯罪,可赦免。

“七年曰悼,八十九十曰耄。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礼记?曲礼》

“三赦之法”

“一赦曰幼弱,二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周礼?秋官?司刺》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为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尚书?康诰》

“眚”:过失“非眚”:故意

“惟终”:惯犯“非终”:偶犯

“三宥之法”

“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周礼?秋官?司刺》

3、罪疑从轻从赦原则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

——《尚书?吕刑》

“三刺之法”

“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周礼?秋官?司寇》

4、同罪异罚原则

* 西周贵族犯罪享受的特权:

(1)贵族不亲自出庭受审

“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周礼?秋官?司寇》

(2)贵族依八辟宽宥刑罚

“八辟之法”

——(议)亲、故、贤、能、

功、贵、勤、宾

(3)贵族不公开受刑

“凡有爵者,与王之同族,举而适甸师氏以待刑杀。”

——《周礼?秋官?掌囚》

“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礼记?文王世子》

(4)贵族不受宫刑之罚

“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

——《礼记?文王世子》

(5)贵族不得被没为奴隶

5、刑罚世轻世重原则

具体标准:

“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周礼?秋官?大司寇》

二、西周的行政法律

——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权体制

(一)宗法制度

1、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家族制度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2、宗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统治;

3、由氏族社会后期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主要内容:

(1)大宗支配小宗

(2)大宗地位继承制

4、完备于西周时期,并影响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二)以分封制为基础形成等级体系

*周初:“封邦建国”

* 标准:姬姓的宗法血缘关系

周天子---------------- 王土

诸侯诸侯----------- 封国

卿卿卿卿-------- 采邑

士士士士士士士士------ 禄田

(三)嫡长子继承制与世卿世禄制结合

周天子

诸侯诸侯-----------(周天子庶子)

卿卿卿卿--------(诸侯庶子)

士士士士士士士士------(卿大夫庶子)

总之,周天子——天下的“共主”;——姬姓的“大宗”。

从而建立典型的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国家模式。

(四)下级、小宗的权责

1、领地内有直接的行政管理权:

2、对上级尽服从、保卫义务:

例如: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1)朝、聘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下》

(2)贡纳

(3)勤王

三、西周的民事法律

(一)所有权

1、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1)西周中期以前

——周天子对土地和依附其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周天子将王畿以外土地通过分封制将占有权、使用权转让给各级诸侯,不能买卖。

“田里不鬻。”——《礼记?王制》

(2)西周中后期

——允许土地买卖,以土地为代表的私有权有所发展

2、其他有关财产所有权的法律规定

①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

周文王时期,实行“有亡荒阅”。

——《左传?昭公七年》

“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

汝则有常刑。”

“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

——《尚书?费誓》

②无主物的处理

* 10日后,无主之物小者归己,大者充公

“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旬而举之,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

——《周礼?秋官?朝士》

* 先占有取得原则

“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有放佚者,取之不诘。”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

(二)债和契约

1、债——“责”

“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

——《周礼?秋官?朝士》

2、民事契约

(1)质剂——买卖契约

“大市以质,小市以剂”

——《周礼?地官?质人》

质:长契券,用于买卖牛马、奴隶等

剂:短契券,用于买卖兵器、珍异等

*形式:同一券书,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

(2)傅别——借贷契约

傅:债券,将借贷内容写在文书中

别:债券(文书)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

(3)书契——收受赠与的契约文书

*形式: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件

3、专门管理契约事务的职官

质人、司约

(三)婚姻制度

——西周婚姻家庭关系主要由礼来调整

1、西周婚姻缔结的原则和条件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礼记?昏义》

(1)“一夫一妻制”原则

贵族婚姻:——一夫多妻

(正妻——“嫡”;侧室——“妾”)

*周天子之妻: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礼记?昏义》

*诸侯之妻:

“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礼记?曲礼下》

(2)“同姓不婚”原则

“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礼记?曲礼上》

“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礼记?郊特牲》

(周幽王娶于申(姜姓),生太子宜臼,后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申侯攻周,杀幽王,西周灭亡。)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前提条件)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孟子?滕文公(下)》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媒匪不得”。

——《诗经?齐风?南山》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礼记?曲礼》

*西周婚姻的实质——包办买卖婚姻

* 媒氏:西周掌管婚姻事务的专门机关

(4)履行聘娶的“六礼”程序

①“纳采”:男家委托媒人以雁为礼到女家提亲

②“问名”:男家请媒人问女方姓名、生辰等情况,

向宗庙卜问婚配凶吉。

③“纳吉”:男家将卜得吉兆通告女家。

④“纳征”:男家送聘礼给女家,正式订婚。

⑤“请期”:请定婚期,选择吉日。

⑥“亲迎”:男方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

2、婚姻关系的解除

(1)“七出”: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2)“三不去”:

“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后世社会维护夫权,维护家族利益的重要制度

(四)继承制度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1、继承内容

(1)宗祧继承:继承祖宗的宗族和祭祀宗庙之权

(2)财产继承:继承先辈留下的财产

2、继承权的分配

(1)宗祧继承权:只属于嫡长子,庶子不得过问。

(2)财产继承权:归嫡长子,庶子无所谓继承权,由嫡长子将部分财产分给其他庶兄弟。

*女子只获得自己的嫁妆,无继承权

第四节西周的司法制度

一、西周的司法机构体系

(一)中央

*周王——最高司法裁决权

*大司寇——中央最高司法审判官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

四方。”

——《周礼?秋官?大司寇》

*小司寇——具体负责审理宗周直辖地区的案件

“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

——《周礼?秋官?小司寇》*其他:士师、司刑、司圜等掌管具体司法事务。(二)地方和基层:

——乡士、遂士、县士等

*负责审理所在乡、遂、县的民、刑案件;

*重大案件听司寇判决。

二、西周的诉讼审判制度

(一)狱讼形式的划分

“狱”——关于刑事案件方面的诉讼

“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讼”——关于民事案件方面的诉讼

“讼谓以财货相告者”。

(二)诉讼审判程序规范化

1、起诉

(1)起诉形式:

*口头起诉

*诉状起诉(诉状:剂)

(2)诉讼缴费:

*刑事诉讼案件——“钧金”(30斤铜)

*民事诉讼案件——“束矢”(100之箭)

2、审理

(1)当事人双方必须到场,坐地对质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尚书?吕刑》

(两造(两遭、两曹):诉讼双方)

“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周礼?秋官?小司寇》

(2)注重运用各种证据

*口供——最主要的审判依据

强调兼听——“听狱之两辞”

*“盟诅”起誓——主要证据之一

“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

——《周礼?秋官?小司寇》*其他:人证、物证、书证

(3)审讯时以“五声听狱讼”

“五听”:

“辞听”---理亏则言辞烦乱

“色听”---心虚则惊慌失色

“气听”---理屈则不安而喘

“耳听”---理亏则反应迟钝

“目听”---无理则目光无神

(4)司法人员要依法办案

“非佞折狱,惟良折狱”;

“非讫于威,惟讫于富”

“虽畏无畏”

“勿用不行,惟察惟法”

禁止犯有“五过之疵”,否则“其罪惟均”。

惟官——依仗权势或官官相护

惟反——公报私仇

惟内——内亲用事

惟货——收受财货、贪赃枉法

惟来——受人请托或偏袒故旧

3、判决

“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

——《尚书?康诰》

“至于旬乃蔽。”——《周礼?秋官?小司寇》

*判决书——“成劾”宣读判决书——“读鞫”

4、上诉——“乞鞫”

“凡士之治有期日,国中一旬,郊二旬,都三月,

邦国期,期内之治听,期外不听。”

——《周礼?秋官?朝士》

*上诉案件由司寇审断,但须与“众议”后,方可决断

三、西周的监狱行刑制度

1、职官体系

统辖——大司寇

狱官——司圜

施刑——掌戮

狱具——掌囚

2、监狱名称:圜土、囹圄

3、械具

“三木”——梏、桎、拲(两手共一木)

4、对受肉刑者的处理

“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

——《周礼?秋官?掌戮》

5、死刑执行

(1)公开行刑,(贵族、妇女特殊)

(2)“刑以秋冬”,顺天时行刑。

[思考题]

1、什么叫周礼?

2、什么是《吕刑》?

3、西周礼和刑的关系是什么?

4、解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涵义?

5、试述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及其在西周法律内容上的具体体现?

6、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原则和条件是什么?

7、西周对诉讼审判有哪些规定?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考点一教育政策 考点预测 ( )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A.教育政策 B.教育法规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A 考点归纳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的类型包括:(1)根据制定政策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社会团体的教育政策;(2)根据政策内容与层次不同,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3)根据政策效力范围的角度,可分为全局性政策和区域性政策;(4)根据政策所起作用的角度,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 考点二教育法规 考点预测 ( )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C 考点归纳 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教育法规的类型包括: (1)根据教育法规的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不同,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在我国教育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为普通法、单行法。 (3)根据教育法规规定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教育法规的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法和特殊法。 考点三教育法律救济

第02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A.甲打伤李某的侵权行为 B.乙赠与张某一辆小汽车 C.丙撤销委托代理 D.丁与某公司签订专利权转让合同 2.下列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事实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 B.抛弃动产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C.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旦作出,不得撤回 D.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即采用到达主义 3.2018年1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了一台价值50万元的A机器设备,为此向乙公司签发了一张票面金额为4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定剩余的10万元价款于交货后的10日内付清,并以甲公司现有的B机器设备设定抵押担保。后乙公司按期交货,因为业务发展需要乙公司决定免除甲公司的10万元债务。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的规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公司和乙公司之间的机器设备买卖行为是有偿的民事法律行为 B.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票据的行为属于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C.甲公司提供抵押担保的行为属于从民事法律行为 D.乙公司免除甲公司10万元债务的行为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4.下列关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B.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C.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 D.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5.根据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属于可撤销合同的是()。 A.代理人甲损害被代理人乙的利益与相对人恶意串通而签订的合同 B.丙和丁签订的走私文物合同 C.戊为出售毒品,而与己订立的《面粉买卖合同》 D.庚欲低价购买辛收藏的一件古董,辛不允。庚声称:若辛不低价出售该古董,就公布其不雅视频,辛被迫与庚订立买卖合同 6.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下列关于代理与委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委托中,受托人只能以委托人的名义活动 B.委托从事的行为可以是纯粹的事务性行为,如整理资料、打扫卫生 C.在委托代理中,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一般按照委托处理 D.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法律效果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7.下列各项中,关于代理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责任承担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代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相对人不承担责任 B.相对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不承担责任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学习建议】:本章是学习中国早期法律制度的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晰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沿革、发展,以及在此指导思想影响下,对西周法律制度的确定所产生作用。要结合西周分封制与西周礼制两方面的因素,考察西周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模式。对西周的法制指导原则和司法制度要做重点学习,这些内容通过以后儒家的改造之后,对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法制都产生过影响。 【本章知识点】: 1.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主要指导原则。 2.西周宗法制度的结构。 3.《周礼》与《吕刑》所代表的西周时期礼与刑间的关系。 4.西周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5.西周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6.西周在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主要特点。 7.西周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一、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周王朝建立时,在借鉴商王朝覆灭的教训下,就王朝政治与法律思想所做出的调整与发展。其所确立的原则是“敬天保民”、“明德神罚”及“亲亲”、“尊尊”。 二、西周在全面借鉴、吸收商代文化的基础上,将西周部落有特色的宗法家族原则上升到国家指导原则上,即将维系宗法家族血缘、亲缘关系的尊卑等级扩展至整个国家范围,将体现这种关系的“亲亲”、“尊尊”原则作为国家法制的指导原则。 【概念辨析】: “亲亲”与“尊尊”原则间的关系? 【难点分析】:如何理解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 1.历史原因:西周代商而取天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向本部落、和西周联盟的部落、被打败的商部落做出周取代商的合理解释,既要解决王朝权利、权威来源合法性的问题。 2.对商重神权的反思:比较商代重神权的指导思想,西周将“人”的地位提高。在“天命在王”的基础上,西周要求王要敬重天,以天命来保民;王要有德行,将德落实在国家的各种活动中。 4.周自身在宗族关系上确立的原则:将“亲亲”、“尊尊”上升到国家政治、法制原则的高度。 第二节宗法制、礼与刑 【基本内容】: 一、宗法制 宗法制是指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二、礼

5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师的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 2.A【解析】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3.A【解析】该校长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4.A【解析】教师有参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列入计划的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其他培训的权利。 5.C【解析】教师具有培训的权利,同时也有培训、终身学习的义务,但这应该是教师自主选择的,不应该在暑假期间强制执行。 6.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士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7.A【解析】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工作职责,也是教师的法定义务。题干中没有涉及教师的权利问题。 8.B【解析】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的精神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无论其外在条件如何,都应予以关心、爱护与尊重。 9.D【解析】获取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是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 10.D【解析】A、B、C项的内容只属于教师义务,D项内容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教师的义务。 11.C【解析】《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六)依法接受监督。” 12.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此可见,只有具备上述三种情形之一,才可以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学校不能以“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为由,强迫教师进行其义务之外的工作或解聘教师。 13.D【解析】学校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14.C【解析】依法执教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因而主体是教师。 15.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具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而“私拆学生信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罚学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进行有偿家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并未做禁止性规定,主要是职业道德问题。 16.D【解析】教师违法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17.B【解析】依法执教的要求包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执政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经济法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

民事行为包括有效民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意思表现的内容不得与法律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范相抵触,也不得滥用法律的授权性法规或者任意性法规。 (二)无效民事行为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收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9岁小孩买雪糕的行为),该行为有效。③除上述情形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但可以在法定代理人的帮助下完成法律行为。如在法定代理人帮助下,作为房屋买卖合同的出卖人或者买受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①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用的合同,直接有效。除上述情形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②单方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遗嘱)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3、欺诈①合同。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因欺诈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②单方民事行为。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4、胁迫。①合同。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因胁迫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②单方民事行为;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受胁迫方可以是相对人,也可以是相对人的亲友。受胁迫的客体可以是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 5、承认之危。①因趁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②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6、恶意串通。不论其是否损害国家,集体还是第三人的利益,均属于无效。 7、违法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一切与法律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相抵触的,违法工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均属无效。 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如通过合法的买卖,捐赠形式来达到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目的,属于无效行为。(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大元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区别; ①法律效力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生效,在被撤销之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对抗除撤销权人以外的任何人,无效民事行为则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②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申请,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无效民事行为,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主动干预,宣告其无效。但是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也不论是否经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确认,该民事行为当然无效。 ③行为效果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行使拥有选择权,当事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通过成人的表示使撤销权小米。如果撤销权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或者仅仅要求变更民事行为的部分内容,并不要求将该行为撤销,则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仍然有效。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则视同无效民事行为,其效力溯及于行为的开始,即自行为开始时无效。无效民事行为则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④形式时间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无效民事行为当然无效,不存在此种限制。 2、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①重大误解。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②显失公平。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根据《合同法》规定,对于合同是否有失公平进行判断的时间点,应当是:订立合同之时“。合同订立之后发生的情势变化,导致有失公平的不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③乘人之危。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④欺诈,胁迫。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才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3、撤销权 ①撤销权是权利人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现变更或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的权利,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依撤销权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无须相对人同意。 ②在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中,并非所有当事人均享有撤销权。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只有受损害方才有权撤销。撤销权人变更或者撤销的意思表示应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作出,由人民法院或者或者仲裁机构确认其撤销权是否成立。(对于“重大误解”“显示公平”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有撤销权。) ③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该期限属于排斥期间(不变期间),不得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4、民事行为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成立之时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一旦被撤销,则视同无效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②合同被撤销后,不影响其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如双方当事人约定用仲裁方式解决双方争议的条款继续有效。) ③民事行为被撤消后,还将产生返回财产,赔偿损失等法律后果。 可撤销合同受除斥期间的限制,故一方当事人就撤销合同之诉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合同被撤销受,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四)附条件和付期限的法律行为 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①在所附条件成就之前,法律行为已经“成立”:条件成就之后,法律行为开始:生效“ ②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在所列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

第2章民事法律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2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B)。 A、塘中的鱼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企业的名称权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的是(C) A、所有权 B、债权 C、人格权 D、继承权 3、下列对于民事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 A、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 B、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C、均以法律明文规定而发生 D、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4、依据我国民法,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A) A、胎儿与死者 B、植物人 C、触犯刑法正被执行刑期的人 D、被宣告死亡但实际未死亡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BCD )。 A、聋哑人 B、合伙企业 C、机关法人 D、个体工商户 2.下列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绝对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CD) A、物权关系有形 B、债权关系 C、人身权关系 D、知识产权关系无形绝对特定的 3.公民甲生前立有遗嘱,指明其全部财产归女儿乙继承,则该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有赖于下列哪些事件和行为?(AD) A、被继承人甲的死亡 B、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乙尚未出嫁 D、甲所立遗嘱的合法有效 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BCD)。 A、自然人 B、物

C、智力成果 D、行为 5、民事法律关系是(ABC) A、民事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B、由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C、须同时具备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关系 D、当事人均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下列属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C) A、甲堆木柴于乙门口致乙通行困难,乙要求甲清除木柴 B、甲答应与乙结婚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 C、甲养的鱼因鱼场出现缺口顺水游入乙的水塘,甲请求乙予以返还D、甲不在家,邻居乙为其接待来客 7、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BCD)A、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国家 8、下列关系中能成为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是(ABCD) A、与某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的某行政机关 B、故意打碎他人贵重花瓶的某中学生 C、与某市场商贩发生合同纠纷的某日本留学生 D、接收他人遗赠的5岁孩童 9、下列行为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是( AD ) A、甲酗酒开车行为。 B、甲酗酒开车撞人行为。 C、邮递员甲因将88号看成83号而为错投行为。 D、邮递员甲因错投而被公司扣除当月奖金的行为。 10、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是由事件引起(AC) A、甲死,甲子继承其遗产 B、精神病患者甲打伤乙而产生的求偿关系

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西周的民事诉讼叫()。 A质剂B傅别C狱D讼 2、《吕刑》的作者是( )。 A李俚B商鞅C邓析D吕侯 3、西周的买卖契约叫()。 A傅别B质剂C券书D朋 4、周穆王是曾命()作刑。 A周公B吕侯C李悝D邓析 5、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 A遂士B士师C大司寇D小司寇 6、西周时期,刑事案件的书状叫()。 A均金B束矢C剂D傅别 7、西周的( )为周公所作,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四刑。 A 九章律B九刑 C 吕刑 D 法经

8、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 A明德慎罚B法令由一统C德刑并用D法网严密 9、西周将故意称为( )。 A眚B非眚C非终D惟终 10、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 )。 A窃盗罪B强盗罪C大逆罪D抢劫罪 11西周的拘役来于( )。 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C坐嘉石D田里不鬻 12、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 )”。 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C坐嘉石D田里不鬻 13、西周的债物契约称作( ) 。 A红契B券书C傅别D质剂 14、西周在中央设( ),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A大司寇B小司寇C士师D乡士 15、西周把刑事诉讼叫做( )。

A傅别B 狱C讼D钧金 16、“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西周时期的( )。 A 司法原则B审判地点C审讯方法D审判工具 17、在有关西周的文献资料中,有"惟终"的法律概念,它是指()。A故意B过失C惯犯D偶犯 18、我国对上诉期限作出规定,始于()。 A西周B秦C汉D唐 19、以下程序属于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上的六礼的是( )。 A纳采 B 请期C纳吉D亲迎 20、“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有( )。 A目听B耳听C气听D色听 21、西周的主要立法有()。 A《工律》B《誓命》C《吕刑》D《九刑》 22、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债务契约分别叫做()。 A 傅别 B 朋 C 质剂 D 锾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近2年题型题量分析表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2年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3分。本章包含3个核心考点:民事行为效力、代理和诉讼时效;对“民事行为效力”、“代理”两个考点的复习宜结合第4章相关考点进行;而“诉讼时效”的有关内容在第6章和第8章中将有进一步的应用。 2015年本章教材新增“代理权滥用的法律后果”;其他考点没有实质性变化。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考点1:民事法律行为(P15) 1.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①意思表示的表示方式一般采用明示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默示也可以成立意思表示; ②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行为)和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可以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要约和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 ③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过传达人传达的,则由于传达人没有转达或者推迟转达意思

表示的风险,由表意人承担。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解释1】在宴会上致贺辞,并不设立、变更或终止任何权利义务,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解释2】事实行为亦会产生法律后果,但该法律后果系由法律直接规定,而非当事人自己主张。 (3)合法行为 【解释】只有合法行为才可能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注意与“民事行为”相区分:民事行为除民事法律行为外,还包括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及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2.分类 (1)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①单方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无需他方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等。 ②多方法律行为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合同(包括赠与合同)是常见的多方法律行为。 【例题·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2012年)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答案】B 【解析】(1)选项A:债务免除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债权人免除债务的意思表示应当向债务人作出,但无需取得债务人的同意;(2)选项C:代理权的授予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签订代理合同则为多方法律行为;(3)选项BD:遗嘱行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签订赠与合同属于多方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①法律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是有偿的或者无偿的,如买卖必须是有偿的,而赠与必须是无偿的。 ②有偿民事行为显失公平时,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而无偿民事行为则不存在显失公平的问题。 ③有偿法律行为的民事责任要重于无偿法律行为,如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应当对买卖标的物的瑕疵承担违约责任,而赠与合同中的赠与人原则上不对赠与物的瑕疵承担责任。 ④如果是有偿民事行为,只有在受让人明知的情况下才可以主张合同保全的撤销权;如果是无偿民事行为,则无须考虑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即可主张合同保全的撤销权。 ⑤有偿民事行为,要求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无偿民事行为,则对于获得利益的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作要求。 (3)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可以由当事人自由选择法律行为的形式;要式法律行为(如票据行为)要求当事人必须采取法定形式,否则法律行为不能成立。 (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例如,借款合同和相应的担保合同) 主法律行为不成立,从法律行为则不能成立;主法律行为无效,则从法律行为亦当然不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要素,是指法律由哪些基本因素或元素构成。一般认为,法律由规则、原则和概念三个要素构成。 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根源的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法律概念是指在长期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基础上对经常使用的一些专门术语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的概念。 法律原则分为政策性原则与公理性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适用范围的大小)、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适用的内容和问题不同)。 民法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民法整体的基本功能单位(元素)。对民法的构成元素,可按其不同的功能分为民法规则、民法原则、民法概念三类。民法规则是针对具体的民事问题所作出的具体法律规定;民法原则是指可以作为民法规则基础、本源、出发点的具有综合性、抽象性的民法原理和准则;民法概念长期的民法学研究和民事法律实践基础上对经常使用的一些专门术语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的概念。 第一节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司法以及民事活动所应遵循的准则。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一)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与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二)是贯穿于各种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准则 (三)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与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 二、学理和法定民法基本原则 以民法基本原则为标准,可分为学理民法基本原则和法定民法基本原则。 (一)学理民法基本原则 学理民法基本原则是从学理上提出的基本原则,通常是有一定的观念、理论为指导概括出来的。民法的基本原是民法观念与理论的结晶,更深的渊源来自法理学乃至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学理。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学理概括的产物,也是民事立法实践的总结。古代没有法律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原则;近代出现了民法基本原则的原理和立法;现代民法有重视基本原则的趋势,这都是民法理论与民事立法技术发展的成果。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学习建议】:本章是学习中国早期法律制度的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晰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沿革、发展,以及在此指导思想影响下,对西周法律制度的确定所产生作用。要结合西周分封制与西周礼制两方面的因素,考察西周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模式。对西周的法制指导原则和司法制度要做重点学习,这些内容通过以后儒家的改造之后,对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法制都产生过影响。 【本章知识点】: 1.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主要指导原则。 2.西周宗法制度的结构。 3.《周礼》与《吕刑》所代表的西周时期礼与刑间的关系。 4.西周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5.西周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6.西周在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主要特点。 7.西周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一、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周王朝建立时,在借鉴商王朝覆灭的教训下,就王朝政治与法律思想所做出的调整与发展。其所确立的原则是“敬天保民”、“明德神罚”及“亲亲”、“尊尊”。 二、西周在全面借鉴、吸收商代文化的基础上,将西周部落有特色的宗法家族原则上升到国家指导原则上,即将维系宗法家族血缘、亲缘关系的尊卑等级扩展至整个国家范围,将体现这种关系的“亲亲”、“尊尊”原则作为国家法制的指导原则。 【概念辨析】: “亲亲”与“尊尊”原则间的关系? 【难点分析】:如何理解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 1.历史原因:西周代商而取天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向本部落、和西周联盟的部落、被打败的商部落做出周取代商的合理解释,既要解决王朝权利、权威来源合法性的问题。 2.对商重神权的反思:比较商代重神权的指导思想,西周将“人”的地位提高。在“天命在王”的基础上,西周要求王要敬重天,以天命来保民;王要有德行,将德落实在国家的各种活动中。 4.周自身在宗族关系上确立的原则:将“亲亲”、“尊尊”上升到国家政治、法制原则的高度。 第二节宗法制、礼与刑 【基本内容】: 一、宗法制 宗法制是指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二、礼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第二编民法相关制度——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考点】民事行为能力 1.考点知识树 2.考情分析与复习提示 考查频率:12B单选、13单选、14A单选,分值1分; 考查重点:民事行为能力划分及行为效力、与权利能力关系。 3.客观题精讲 (2013·单选题)小明今年3岁,智力正常,但先天腿部残疾。下列关于小明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小明有权利能力,但无行为能力 B.小明有权利能力,但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 C.小明无权利能力,且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 D.小明既无权利能力,也无行为能力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权利能力是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它反映了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可能性,而有权力能力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根据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本题中,小明3岁,因此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所以选项A正确。 (2014A·单选题)小凡年满10周岁,精神健康,智力正常。他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看中一块橡皮,定价2元,于是用自己的零用钱将其买下。下列关于小凡购买橡皮行为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小凡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无效 B.小凡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方为有效 C.小凡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有效 D.小凡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方为有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所以选项C正确。 (2012B·单选题)下列情形中,属于有效法律行为的是()。 A.限制行为能力人甲临终立下遗嘱:“我死后,我的全部财产归大姐。” B.甲、乙双方约定,若乙将与甲有宿怨的丙殴伤,甲愿付乙酬金5000元 C.甲因妻子病重,急需医药费,遂向乙筹款。乙提出,可按市场价买下甲的祖传清代青花瓷瓶,甲应允 D.甲要求乙为其债务提供担保,乙拒绝。甲向乙出示了自己掌握的乙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证据,并以检举相要挟。乙被迫为甲出具了担保函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第3版)教材精讲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2.1本章要点 ●以德配天与明德慎罚 ●礼与刑的关系 ●西周时期刑罚原则与刑事政策 ●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 2.2重点难点导学 第一节西周时期的法律概况 西周是中国上古文明的全盛时期。西周时期的礼乐刑法、典章制度,对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政治结构、法律制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法律思想方面,西周统治者在继承夏、商两代

“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种主张是汉以后主流法律思想“德主刑辅”的直接渊源。在法律形式上。西周时期“礼”、“刑”并用,这种法律模式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法结合”、道德与法律相为表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刑事法方面,无论是“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还是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等刑法原则,影响都及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此外,西周时期形成的婚姻制度、婚姻礼仪,以及富有特色的司法诉讼制度,至今仍然可以在中国社会深处找到踪影。故而,在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和传承之中,西周法制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西周法制指导思想 周统治者利用夏、商的神权法思想以及新提出的“德”观念顺理成章地解释了“小邦周”兴起和“大邦殷”灭亡的原因。西周时期,在立法、司法领域里起指导作用的,则是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理论。 (一)以德配天——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修正和补充 “以德配天”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周人认为“天”是公正的,其与任何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天”是天下人的保护者,为天下人所共有。因此,“天命”不会专归于某一族或某一人,而是会发生变化、转移的,这就是“天命靡常”或“惟命不于常。” 其次,天命的转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德”。有德之人有“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周人看来,王权来源于上天,也来源于人自身之“德”,只敬天地鬼神还不足以“受天命”,只有敬天地鬼神同时又敬“德”才能“受天命”。 再次,“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因为民心的向背是有德失德的标尺。民心直接反映了天意。所以周公言:“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敬天保民”由此成为周人为政的理念。周初

法律法规第二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 )施行。 A、2002年9月31日 B、2002年10月1日 C、2002年11月1 D、2003年12月1 2、《安全生产法》中所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是指( )。 A、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B、国家领土范围 C、不包括水域及其下层 D、不包括上空 3、《安全生产法》立法目的是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A、生产安全事故 B、伤亡事故 C、安全生产事故 D、各种事故 4、《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 )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A、主要投资人 B、法人代表 C、主要负责人 D、安全负责人 5、下列( )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表述是错误的。 A、必须是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决策人 B、必须是能够承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领导责任的决策人 C、必须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投资人 D、必须是实际领导、指挥生产经营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人 6、《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6个方面的职责,下列( )不在6个职责里。 A、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B、组织对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C、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D、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7、《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 )。 A、全面负责 B、负责监督检查 C、负责日常检查 D、负责指挥作业 8、《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能保证安全生产必需的资金投入,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 )的罚款。 A、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B、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C、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9、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撤职处分或者处( )的罚款。

第 二 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考点复习】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因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 1.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2.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 (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3)推定形式。 (4)沉默形式。 【考点复习】无效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的特征有: (1)自始无效。 (2)当然无效。 (3)绝对无效。 2.无效民事行为有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的区别。 【考点复习】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无民事行为人虽然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但是可以在法定代理人的帮助下完成法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即为有效。 3.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1)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 (3)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4.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1)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或无效民事行为。 (3)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5.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民事行为 (1)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6.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当事人之间故意合谋实施的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7.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考纲要求 (1)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法》等。 (2)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命题剖析 (1)本模块知识以“单项选择题”的题型居多,旨在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能够知法、懂法、守法。 (2)“材料分析题”要求考生从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角度,评析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权利保护等问题。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律法规的含义 (一)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法律泛指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发布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 狭义的教育法律,则是指国家立法机构根据宪法制定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 在我国,依据法律制定机关和调整对象的不同,法律又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外的法律(即单行法律)两种。 (二)教育法规 1.概念 教育法规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定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教育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之外,有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发布的对教育活动进行的规范文件。

本书的教育法规概念,是指有国务院和地方权力机构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教育法规,同时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纳入教育法规范围内。 2.教育法规体系 教育法规体系一般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是指教育法规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次的部门教育法,形成法规调整的横向覆盖面。有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等。 纵向结构是指由不同层次的教育法规构成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上等级有序的法规纵向体系。根据效力等级的高低,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分为五个层次: (1)教育基本法律 (2)教育单行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教育规章(政府规章)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这五个层次称为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 3.教育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1)教育立法。就是国家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和法规的活动。其程序为:议案的提出、草案的审议、法规的通过、法规的公布。 (2)教育法规的实施。教育法规的实施有两种方式: 一是教育法规试用。法律适用是将法律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适用法律的专门的国家机关有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二是教育法规的遵守。 二、教育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就是由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我国的基本教育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一)教育权利 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就是法律所许可的行为。法律关系中主体所被许可的行为,有两个方面,即作为与不作为,通俗地将就是可以做什么和可以不做什么。 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是教育法律所许可的行为,也是在教育法律关系对主体作为与不作为的许可。 (二)教育义务

第二章_周朝法律制度

本文由zs29kqlw9p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二章 周朝法律制度 主要掌握: 1、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产生及其内容; 、西周“明德慎罚” 2、周礼、《吕刑》及礼与刑的关系;宗法等级制度与刑事、民事法律内容; 、周礼、《吕刑》 3、司法机关体系的建立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色; 4、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各家的法律思想与争论焦点; 5、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制定、公布及其意义; 6、战国时期法制改革的主要成就等。 第一节 概述 商末统治日趋腐败,社会危机不断加剧。为了挽救垂死命 运,殷纣王变本加厉,以严刑峻法疯狂镇压民众,社会矛 盾空前激化。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政 盾空前激化。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政 权,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到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 权,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到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 时止,西周共传十一世十二王历时二百余年,成为继夏商 之后的一个十分发达的宗族城邦制国家。它所确立的“ 之后的一个十分发达的宗族城邦制国家。它所确立的“以 德配天” 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和礼刑并用的法律体 明德慎罚” 系,是中国早期法制建设初步走向成熟完备的典范,直接 影响到后世两千多年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春秋后期的孔 子,就曾高度赞扬西周的法制文明和礼乐制度:“ 子,就曾高度赞扬西周的法制文明和礼乐制度:“周监于 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他不仅毕生为 恢复周礼所铸造的社会秩序而孜孜以求,并且还以西周的 礼乐刑政思想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派。 第二节 西周立法概况 一、“明德慎罚” 一、“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西周对夏商的法律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中最大的变 化是从天讨、天罚的法律思想发展为“以德配天” 化是从天讨、天罚的法律思想发展为“以德配天”、“敬 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和“明德慎罚” 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和“明德慎罚”、“刑兹无赦”、 刑兹无赦” “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刑罚世轻世重” 二、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 周礼的制定、内容、分类、原则、作用、实质等。 “九刑”与《吕刑》。 九刑” 吕刑》 三、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诰、誓、训、命等王命;习惯法;“遗训” 诰、誓、训、命等王命;习惯法;“遗训”;“殷彝”。 殷彝” 礼与刑的关系。礼与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 礼与刑的关系。礼与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三节 西周法律内容 一、行政法律内容 行政管理体制;职官管理制度 二、民事法律内容 所有权的规定。土地王有制及其变化;“有亡荒阅” 所有权的规定。土地王有制及其变化;“有亡荒阅”。 债的规定。“质剂” 债的规定。“质剂”、“傅别”等契约。 傅别” 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妾制;妻贵妾贱制。 婚姻关系的成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关系的成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六 同姓不婚” 礼”。 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三不去” 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三不去”。 家庭继承制度。男尊女卑;父权与夫权支配制;宗祧继承。 三、刑事法律内容 刑罚体系。五刑;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赎刑等。 刑罚适用制度。三赦之法;三宥之法;疑罪从轻惟赦;同罪异罚等。 第四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司法机关的设置与职责。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司刑等。 周王及各级宗主拥有司法审判权。 二、诉讼审判制度 诉讼程序。“ 诉讼程序。“狱”与“讼”的区分;“束矢”、 的区分;“束矢” “钧金”;“读鞫”、“乞鞫”。 钧金” 读鞫” 乞鞫” 审判制度。证据制度;“五听” 审判制度。证据制度;“五听”;“五过之疵”。 五过之疵” 监狱制度。 第五节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一)儒家法律 思想。孔子与孟子的“礼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