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并购重组-并购浪潮下的民族品牌 精品

并购重组-并购浪潮下的民族品牌 精品

并购重组-并购浪潮下的民族品牌 精品
并购重组-并购浪潮下的民族品牌 精品

摘要: (1)

第一部分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品牌、民族品牌的含义及品牌的作用. (2)

(一)品牌的含义 (2)

(二)民族品牌的含义 (3)

(三)品牌的作用 (3)

第三部分民族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一)民族品牌发展现状 (5)

(二)民族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

⑴品牌意识淡漠,“短视”“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8)

⑵过度迷信广告,追求品牌知名度却忽视美誉度、忠诚度。 (9)

⑶品牌缺乏战略管理。 (9)

⑷品牌缺乏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是品牌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10)

⑸品牌缺乏文化内涵。 (10)

⑹品牌缺乏有效保护。 (11)

第四部分建设民族品牌的策略 (11)

(一)树立品牌意识 (11)

(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美誉度、忠诚度 (12)

(三)做好品牌战略管理 (13)

(四)加强品牌创新 (16)

(五)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17)

(六)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利用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保护民族品牌 (19)

第五部分结语 (21)

【】 (21)

并购狂潮下的民族品牌

摘要:

在中国步入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的语境下看,中国的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大批外资涌入,民族品牌在对接和碰撞中收获多多,教训也不少。但让外资和平融入中国,公平参与竞争,当是中国经济自信迎接全球竞争的良性趋势。纵观走出国门的外国品牌,资方换了一次又一次,始终不变却是产地、品质、商标以及蕴涵的文化。这正是在中国在Made in China时代所缺乏的品牌价值认知。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光靠产品本身或是价格竞争已经不能取得优势了,只有具有强势品牌才有能力占领市场,品牌还意味着更高的溢价能力,因此,品牌建设成为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品牌建设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了品牌还要加强品牌建设,否则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昙花一现的危机,企业只有进行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取得足够的影响力和征服力。但是,一些外资企业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时却试图控制中国企业,以收购或并购的方式垄断中国市场,使得我国的民族品牌日渐萎缩。因此,中国企业在与外企合作时一定要十分警惕,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保护好我们的民族品牌。

关键词:并购;品牌;民族品牌;民族品牌建设

近年来,外资并购的目标直指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并控股他们,这已导致许多重要行业或龙头企业被其控制;或者将这些民族品牌打入冷宫,造成许多民族品牌因此消失,或者限制其生产和发展,使这些民族品牌日渐萎缩。如最近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汇源于20XX年9月3日公告称,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CocaCola)拟以24亿美元全资收购中国饮料大王汇源果汁。商务部20XX年3月18日发出通报说,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案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务部依法作出禁止此项收购的决定。面对汹涌而来的跨国并购浪潮,该如何保护民族品牌、振兴民族品牌、培育民族品牌。

一、品牌、民族品牌的含义及品牌的作用

(一)品牌的含义

“品牌”古挪威中的意思是“烧灼”,早期的人们利用这种方法来标记他们的家畜;而古代手工艺人,如陶工、石匠等,他们在其制作的手工品上也会打上某种标记以利于顾客识别产品来源,这种标记主要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因此,可以说符号是品牌最原始的形式。之后,除了符号之外,还出现了以手工艺人的签字作为识别标志的情况,它就是最原始的商品取名。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1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今天,品牌已成为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凝聚力和扩散力,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品牌就是识别一个卖主的商品名称、术语、记号、象征,以此用来区别另一个卖主或竞争者的标志,它包括品牌名称、商标、符号、形象等。应注意的是,我们应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品牌,商标或者品牌名称不是品牌的全部,而仅仅是品牌的一种标志或记号。这一区分很重要,把品牌不再作为一个名称、标识或图形来考虑,而是作为一组“无形资产”来考虑,是一种更完善更有力度的思维方式。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二)民族品牌的含义

所谓的民族品牌没有确切的含义,一般则认为是那些能够代表国家形象、民族文化的品牌,而这些品牌需要做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消费者只要看到此品牌,除了该品牌所代言的产品外还能够联想起这个品牌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能为该国和民族带来荣誉,为该国的经济做出宣传,是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德国的大众、法国的欧莱雅、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这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民族品牌,只要看到这些品牌就会很快联想到此品牌所在地。

知名营销专家贾昌荣教授认为作为民族品牌必须拥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一是品牌的发源地的地域属性,即发源于本土,而不是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根植于本土;二是品牌创始人的民族属性为中华民族血脉;三是品牌的文化属性,除了具有本土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还可以融合异域文化;四是品牌所有权的资产属性拥有无形资产的掌控权;五是品牌运营权的管理属性,必须拥有决策控制权,但不一定是完全控制。2这就给了我们一个界定品牌是否是民族品牌的标准。从上述品牌的定义或者品牌的属性中我们可以发现民族品牌无论是对消费者、企业还是国家都具有非常意义(三)品牌的作用

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品牌是有灵魂、有个性、有环境特征的,是活生生的,最后,品牌是无国籍的。“耐克”卖的是“牌子”而不仅是“鞋子”,不论在哪里生产,消费者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消费者或用户记忆商品工具不仅要将商品销售给目标消费者或用户,而且要使消费者或用户通过使用对商品产生好感, 不断宣传,形成品牌忠诚,使消费者或用户重复购买。消费者或用户通过品牌, 通过对品牌产品的使用,围绕品牌形成消费经验,存贮在记忆中,为将来的消费决策提供依据。一些企业更为自己的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赋予了美好的情感,或代表了一定的文化,使品牌及品牌产品在消费者或用户心目中形成了美好的记忆, 比如“麦当劳”, 人们对于这个品牌会感受到一种美国文2贾昌荣.新品牌主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化、快餐文化,会联想到一种质量、标准和卫生, 也能由“麦当劳”品牌激起儿童在麦当劳餐厅里尽情欢乐的回忆。

(1)品牌对于企业的作用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形象。消费者心目中的好品牌更会给企业带来好的形象。因为消费者信任这个品牌就是对这个企业的信任。只要是这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者都愿意去购买。所以品牌对企业具有以下功能:

1.存储功能,即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存储商誉、形象;

2.维权功能,即通过注册专利和商标,品牌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防止他人损害品牌的声誉或非法盗用品牌;

3.增值功能,即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它所包含的价值、个性、品质等特征都能给产品带来重要的价值;

4.形象塑造功能,即品牌是企业塑造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为企业和产品赋予个性、文化等许多特殊的意义;

5.降低成本功能,赢得一个新客户所花的成本是保持一个既有客户成本的6倍,而品牌则可以通过与顾客建立品牌偏好,有效降低宣传和新产品开发的成本。

(2)品牌对于消费者的作用

一个好的品牌可以让消费者永远记在心里, 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赖。每当消费者想购买时,脑袋里首先都会出现自己最信任的那个品牌。在同类商品中也最愿意去选择该品牌的产品。所以品牌对消费者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区别功能,即品牌可以帮助消费者辨认出品牌的制造商、产地等基本要素,从而区别于同类产品;

2.导购功能,即品牌可以帮助消费者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产品,从而减少消费者在搜寻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3.降低购买风险功能,消费者都希望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产品,同时还希望

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选择信誉好的品牌则可以帮助降低精神风险和金钱风险;

4.契约功能,即品牌是为消费者提供稳定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保障,消费者则

用长期忠诚的购买回报制造商,双方最终通过品牌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契约关系;

5.个性展现功能,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能积累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而消

费者可以通过购买与自己个性气质相吻合的品牌来展现自我。

(3) 民族品牌对于国家的作用

1.优秀的民族品牌是国家的脸面,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宏曾经说过:“我的左脸是索尼,我的右脸是松下。”3在他看来,索尼和松下这两个品牌让他在国际交往中感到非常自信。因为以前“日本制造”曾是品质低劣的代名词,而以盛田昭夫为主要代表的一批企业家则为日本洗刷了这个恶名,让世界了解到日本品牌的优良品质。韩国也有像三星、LG、现代这样的国际顶级品牌。从大的方面说,民族品牌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往小一点说,民族品牌是一个省区的脸面;再往小一点,民族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再往小一点,民族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脸面;最根本的,民族品牌是一个民族企业家的脸面。这个“脸面”,不是虚荣,而是尊严,不是虚名,而是光荣!

2.民族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而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就是本国发展壮大的过程。品牌,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在今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商战中,拥有多少名牌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3.民族品牌是民族产业的先进生产力,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国家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民族品牌,是当前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标志,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品牌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品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3https://www.doczj.com/doc/0317634184.html,王永品牌中国网2008-9-15

4第一个阶段:品牌启蒙期,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初。第二阶段:品牌发展期,覆盖上世纪90年代。第三阶段:品牌国际化发展期,从2000年开始持续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困境使我们深受其苦,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已经深刻认识到创建自主品牌以及品牌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海尔、联想、TCL、华为等企业已经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勇敢地走向海外。然而,目前民族品牌国际化还处在初级阶段,真正能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民族品牌还凤毛麟角。

回顾民族品牌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30年来,民族品牌跌跌撞撞,走过了一条艰难坎坷的道路,民族品牌有着怎样的生命轨迹呢?据一项调查发现,民族品牌的平均寿命只有7.5年,从品牌塑造周期来看,7.5年还刚刚是一个品牌的成长期,然而却过早“壮志未酬身先死”。据统计,1995年国内家电品牌有200多个,到了2000年就只剩下20多个了,短短5年间90%的品牌夭折。在市场的洗礼中,海尔、联想等许多知名品牌不断成长壮大,然而许多行业的知名品牌如美加净、中华牙膏、活力28、南孚电池、乐百氏、小护士、苏泊尔、大宝、健力宝(魔水)等“各领风骚两三年”,最终却都融入到品牌流星雨中。

新闻背景5

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前3年共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费用也成了一纸空文。“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

4https://www.doczj.com/doc/0317634184.html,杨兴国品牌中国网2009-3-20

5https://www.doczj.com/doc/0317634184.html,/eugene_xjiao/blog/static/68990142200972181922653/

Eugene_Xjiao 网易博客 2009-08-21

了。

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XX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中国第一的电池品牌已经不属于民族品牌了。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此外,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XX年收购小护士。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苏泊尔: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20XX 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获得苏泊尔控股权。

大宝:20XX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健力宝(魔水):[1]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2] 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3]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风波。

[4] 达能欲以40亿元人民币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XX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而最近最轰动的一宗案件,非汇源并购案莫属。

乐百氏、大宝、中华牙膏、乐凯、娃哈哈……现在又轮到“汇源”了。一个个民族品牌,甚至是让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大品牌,就这样被洋品牌“吃掉”了,这确实让

国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因此,超过八成的网友不赞成汇源“卖身”一点都不让人意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应该把矛头指向汇源集团及其总裁朱新礼吗!

在舆论纷纷指责各个企业家的时候,曾想过,“保护民族品牌”不仅是某一个或几个企业家的事儿,更是全体国民的事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过分强调“民族”并不可取,但适当的“保护”还是应该的。如果国人真的觉得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真的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民族品牌消失殆尽”,那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不应该去指责被外企收购的本土企业及其企业家。

(二)民族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品牌生命力这样脆弱,民族品牌同世界品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民族品牌的悲壮不能不引发我们反思,把脉民族品牌,我们诊断出如下六大差距:

⑴品牌意识淡漠,“短视”“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赛迪顾问调查数据显示6,中国企业品牌贡献率只有22%,大大低于国际企业87%的平均水平,“价格”成为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动力指标。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企业品牌力不足的处境。中国企业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企业自身贪图眼前利益的“短视”。我认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占了主导,是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家角度看:目前,中国缺少真正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家,大多数企业老板及营销团队都一直矢志不渝地把产品销售当成品牌经营。认为产品销售量上去了,市场占有率有了,品牌也就做好了。所以企业更关心的是搞定经销商、进店、促销、降价。这种浮浅的品牌意识导致许多企业热衷于价格竞争、广告狂轰、促销等“短视”行为。

有些企业虽然也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当碰到销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相矛盾的时候,它们往往去抓销量,企业生存的压力导致它们很难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品牌的追求。有些企业的所有者和持有一部分股权的经营者为了在股权变现中获得较高利益,是出卖自主品牌的内因。

6https://www.doczj.com/doc/0317634184.html,/blog.php?do=showone&type=blog&uid=1003081&itemid=579630&ipage=2杨兴国《品牌观察》杂志2009年第2期

用品牌换技术,用品牌换资本,结果市场丢了,资本被人家控制了,技术也谈不上了。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政府角度看: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突出自己引进外资的业绩,逼迫我们的自主品牌合资,结果造成自主品牌的消失。这是急功近利思想的表现。天府可乐的消亡就是一例。

品牌的成长是战略性的事情,根本上说,是一种社会事业,因此必须有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不行的。

综观世界上那些卓越品牌,它们在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品牌发展历程中,无不把品牌建设放在战略高度,一切以品牌为核心,这正是它们能够成功的关键。

⑵过度迷信广告,追求品牌知名度却忽视美誉度、忠诚度。

许多企业把广告作为品牌成长的催化剂,然而单纯的广告往往只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许多企业在广告轰炸追求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品牌对消费者承诺的兑现。有的企业急功近利,“投机”行为十分严重,还有的甚至不惜杀鸡取卵,作出欺骗消费者的事。

片面追求品牌知名度而忽视品牌美誉度、忠诚度,往往导致品牌畸形发展,生命力极其脆弱,一旦市场出现不利品牌的突发事件,便会很快夭折。

品牌要想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和忠诚,首先要付出自己的忠诚。为什么可口可乐曾先后遭遇过七次灭顶之灾,但依旧岿然不动。“苏丹红”事件也曾给肯德基带来危机,但现在肯德基依然座无虚席,这是因为可口可乐和肯德基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较高的美誉度、忠诚度,消费者对自己热衷的品牌往往能原谅它的过失。

⑶品牌缺乏战略管理。

“战术的巨人,战略的矮子”可以说是许多本土企业品牌建设的真实写照。

尽管一些企业管理者言必谈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品牌战略管理依然还比较陌生,甚至不具有品牌战略管理的基本知识。有的企业把打造品牌等同于拍个好广告,设计一套具有国际感、时代感、漂亮的CI手册;有的把做品牌理解为创名牌,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广告轰炸!

品牌缺乏战略管理,使本土品牌建设缺少一个整体运作的长远思路,战术上可能新招迭出,但散乱无章,形不成合力,谈不上品牌增值。

⑷品牌缺乏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是品牌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与国际品牌相比,民族品牌的创新精神不容乐观。世界500强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而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过低,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中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有万分之三,很多企业仍简单的把品牌等同于名牌,只愿花大钱做广告,不愿花大力气搞研发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还有的企业“一招鲜,吃遍天”,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广告创意等多年不变,难以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

以手机为例,国际品牌对产品研发投入巨大,比如诺基亚、三星等手机巨头除了在软件系统方面提升易用性和智能性,还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定位,推出针对年轻人的音乐手机、针对老年人的低端易用手机以及女士手机等产品。而国内手机企业更关注短期市场利益,虽然电视上长虹、金立、CECT等国产手机广告轮番上阵,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然而多数国产手机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研发和创新,只会在手机外型、概念上做文章,这也导致国产手机在和国际巨头的博弈中难以最终取胜。

⑸品牌缺乏文化内涵。

品牌一半是技术,一半是文化。如果一个品牌成为某种文化的象征或者形成某种生活习惯的时候,它的传播力、影响力和销售力是惊人的。

国际品牌都非常注重品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培养,可口可乐之所以能渗透全球,长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把美国人的精神和生活方式融入了品牌文化中,把品牌文化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许多品牌虽然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品牌文化内涵匮乏,更谈不上成为某种文化的象征。以服装品牌为例,民族品牌为什么不能像法国、意大利等国品牌那样领导服装潮流?就是因为品牌缺乏文化内涵。阿玛尼代表一种前卫、年轻的时尚;BOSS是年轻而保守的职业人的最爱;范思哲代表一种性感、反叛的精神;韩国诗美惠

则张扬高贵、时尚、浪漫。而中国服装品牌要么文化内涵匮乏,要么一味模仿洋化,缺少独特又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内涵,自然难以产生高附加值。

⑹品牌缺乏有效保护。

品牌保护意识淡薄,是我国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的又一重要原因。

国外企业视品牌如同企业的生命,而在我国却有近5万多个商标因为没能及时续展注册而失去注册商标专用权。我国许多著名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比率相当低,有关资料显示,在调查的5个国家(地区)中,我国50个最著名的品牌商标未注册的比率高达53.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在海外申请注册商标时,有近15%遇到了被抢注的尴尬局面,“明明是自己养大的孩子,却要跟着别人姓”。五粮液、红星、酒鬼、杜康、浏阳河等白酒品牌都曾被外国企业抢注过。

20XX年3月,包括海信在内的十多个商标被西门子公司在欧洲抢注,最终海信不得不花费数百万欧元赎回海信商标。

品牌往往凝聚着企业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所以中国企业要迈出国际化步伐,首先要考虑在国际市场注册自己的商标,如果自己的商标被他人恶意抢注,就意味着品牌进入该地区的大门已经关闭了。

民族品牌的差距还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缺乏品牌危机管理经验,忽视市场调研,直接拿市场做实验,品牌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品牌管理人才匮乏等等,种种差距导致民族品牌竞争力较弱,许多企业只能依靠“价格战”搏得生存空间,更无缘国际市场同国际品牌一争高低。

四、我国建设民族品牌的策略

(一)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作为企业产品质量、特色、用途等的象征。以其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等特征已成为21世纪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

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在现代这个品牌时代,品牌就是生命,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而目前我国大

部分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树立品牌意识,只有少数大型企业的品牌意识较强,而大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都还比较淡薄。因此我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品牌的建设,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中国大部分消费者自主品牌意识淡漠,对洋品牌特别的崇拜,轻视自主品牌。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培养民族品牌意识,唤起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支持,增强民族自信心。我们可借鉴韩国的经验,韩国人的民族品牌意识都是从娃娃抓起,韩国95%以上的青少年认为韩国的东西是世界上最好的。韩国满街跑的车都是现代、起亚、双龙等韩国品牌,几乎所有人用的手机都是三星、LG,甚至在韩国开外国车都会让人觉得可耻。因此,中华民族要形成合力,积极的宣传与倡导民族品牌意识,使消费者树立起爱品牌、用品牌、护品牌的品牌消费意识,真正让民族自主品牌扎根消费者心中。同时,支持我们的民族产业,使民族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成长、成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实施名牌战略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成为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政府把品牌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政府提出了以品牌“树立日本的新形象”的口号7。几年前,日本就开始实行“日本品牌发展支持事业”。政府面向中小企业,募集和挑选具有日本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品牌,为其承担2/3的研发、宣传和推广资金,帮助其开拓市场。

(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美誉度、忠诚度

质量是品牌赖以生存的物化指标,标志着品牌满足社会对使用品质需要的程度,质最是品牌的生命,是市场竞争的立足之本、提高质量虽是老生常谈,但要创民族品牌,就要在这一古老的课题上研究、挖掘新内容,围绕不断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品牌的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还包括服务质量,经营质量等;只有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超出他们的期望值,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品牌形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和忠诚。这就需要企业改变以往单纯就产7陈三梅,查秀芳.外资并购与民族品牌保护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8,(27):18-19.

品质量而抓质量的模式,把产品质量建立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层次上,抓好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作为品牌营销的基础。

在企业步入全球经济的同时,要有树立世界品牌的意识,把企业质量目标定在与世界标准接轨。要想达到这个标准,应该满足产品质量的四个主要要求:一,与确定产品需要有关的质量;二,与产品设计有关的质量;三,与产品设计的符合性有关的质量;四,与产品保障有关的质量。

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的竞争力,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是持续稳定的质量的保障,这就要企业练内功,引导全员参与,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并牢固树立起正确的质量识,保证品牌的质量。8(三)做好品牌战略管理

打造一个个性鲜明、联想丰富、高威望、高价值感、高美誉度与忠诚度的强势大品牌的关键是对品牌进行长期的战略管理。因此,对立志创建强势大品牌的中国企业而言,先要研究清楚品牌战略管理究竟是什么?

品牌战略9,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而进行的,围绕着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而展开的形象塑造活动。它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围绕品牌进行的的全局性的谋划方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品牌战略规划的职责与内容就是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不断地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品牌资产。

要高效创建强势大品牌,关键是围绕以下四条主线作好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工作10:

①、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

8付均平《精心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流世界品牌》[J].辽宁财税,2000(12).

9黄丹、余颖.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进行全面科学的品牌调研与诊断,充分研究市场环境、目标消费群与竞争者,为品牌战略决策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导向;

2、在品牌调研与诊断的基础上,提炼高度差异化、清晰明确、易感知、有包容性和能触动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

3、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基本识别与扩展识别是核心价值的具体化、生动化,使品牌识别与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对接具有可操作性;

4、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使每一次营销传播活动都演绎传达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精神与追求,确保了企业的每一份营销广告投入都为品牌作加法,都为提升品牌资产作累积。

5、制定品牌建设的目标,即品牌资产提升的目标体系。

②、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

品牌战略规划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规划科学合理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单一产品的格局下,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围绕提升同一个品牌的资产而进行的,而产品种类增加后,就面临着很多难题,究竟是进行品牌延伸新产品沿用原有品牌呢,还是采用一个新品牌?若新产品采用新品牌,那么原有品牌与新品牌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企业总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协调?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优选战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理论上非常复杂,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具有很大难度的课题。同时对大企业而言,有关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的一项小小决策都会在标的达到几亿乃至上百亿的企业经营的每一环节中以乘数效应的形式加以放大,从而对企业效益产生难以估量的的影响。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的决策水平高,让企业多赢利几千万、上亿是很平常的事情、决策水平低导致企业损失几千万、上亿也是常有的事。如雀巢灵活地运用联合品牌战略,既有地利用了雀巢这一可以信赖的总品牌获得消费者的初步信任,又用“宝路、美禄、美极”等品牌来张扬产品个性,节省了不少广告费;雀巢曾大力推广矿物质水的独立品牌“飘蓝”,但发现“飘蓝”推起来很吃力、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矿物质水单用雀巢这个品牌消费者也能接受,于是就果断地砍掉“飘蓝”,2001

年下半年就在市场上见不到飘蓝水了,如果不科学地分析市场与消费者象愣头青一样还继续推飘蓝,也许几千万、上亿的费用就白白地流走了。

而国内不少企业就是因为没有科学地把握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发展新产品时,在这一问题上决策失误而翻了船,不仅未能成功开拓新产品市场,而且连累了老产品的销售。因此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帮助民族企业上规模,诞生中国的航母级企业有重要意义。

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具体要解决的是以下课题:

在悟透各种品牌化战略模式的规律,并深入研究企业的财力、企业的规模与发展阶段、产品的特点、消费者心理、竞争格局与品牌推广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按成本低又有利于企业获得较好的销售业绩、利润与实现培育强势大品牌的战略目标,优选出科学高效的品牌化战略模式。即选出的下列品牌化战略模式11的一种或者几种:

综合品牌战略(一牌多品)

产品品牌战略(一品一牌或一品多牌战略)

产品线品牌战略

分类品牌战略

联合品牌战略

担保品牌战略

主副品牌战略

同时,规划好企业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品牌架构。

③、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获取更大的利润

创建强势大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获取较好的销售与利润。由于无形资产的重复利用是不用成本的,只要有科学的态度与高超的智慧来规划品牌延伸战略,就能通过理性的品牌延伸与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实现企业的跨越式11金碚;国际竞争中的民族品牌战略[J];中华商标;1997年06期

发展。因此,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品牌延伸的下述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和前瞻性规划:

提炼具有包容力的品牌核心价值,预埋品牌延伸的管线

如何抓住时机进行品牌延伸扩张

如何有效回避品牌延伸的风险

延伸产品如何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与主要联想并提升品牌资产

品牌延伸中如何成功推广新产品

④、科学地管理各项品牌资产,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创建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与个性、丰富的品牌联想、高品牌知名度、高溢价能力、高品牌忠诚度和高价值感的强势大品牌,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首先,要理解品牌资产的完整构成,透彻理解品牌资产各项指标如知名度、品质认可度、品牌联想、溢价能力、品牌忠诚度的内涵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品牌建设所要达到的品牌资产目标,使企业的品牌创建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在品牌宪法的原则下,围绕品牌资产目标,创造性地策划低成本提升品牌资产的营销传播策略。

同时,要不断检核品牌资产提升目标的完成情况,调整下一步的品牌资产建设目标与策略。

所以,品牌战略管理不单纯是营销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发布、公关活动与终端促销,更不是做好日常的营销广告工作就能自然地打造出一个高价值品牌。围绕上述四条主线进行战略规划与严格的日常管理,使企业的价值活动紧扣品牌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创建强势大品牌。

(四)加强品牌创新

创新是品牌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它对于企业品牌的长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企业来说要想长久的保持品牌,就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用高技术产品来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要保持品牌的生命活

力,企业就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品牌的活力,打造永久的品牌。

如何做好品牌创新了?

①、创新技术,扎稳根基

毋庸置疑,产品好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而这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有研究机构分析预计,到20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超过10%,相应的世界级品牌数量也应该向10%靠近。在世界500强中,将会有20个以上中国的世界级制造品牌出现。要想成为这20个世界级的“中国创造”,中国企业就必须向技术创新和品牌提升要利润。

②、创新理念,提升内涵

如果说技术创新扎稳了品牌的根基,那么理念创新则是提升了企业的内涵和底蕴,也创新了品牌的灵魂。理念创新不仅可以渗透企业文化、理念、规范和团队等品牌经营全过程,还可以让企业更具魅力和竞争力。

③、创新服务:重塑形象

技术与理念的创新只是一个企业品牌创新的一个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在于服务完善上。如果只有好的品牌文化,先进的技术优势,而不能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进行售后支持,走向世界也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只做好技术和理念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打造世界级的品牌,不能光喊口号,必须要对品牌进行创新,而品牌的创新必须要做好: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服务创新,这样中国企业才不会在品牌的长征中倒下!

(五)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品牌文化是支撑品牌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品牌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一个品牌如果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就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可,也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是购买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在购买品牌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位。因此,“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已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以文化支撑着

品牌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品牌又展示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所以说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产生品牌。12

1.品牌定位的主要方法

(1)属性定位策略。即根据产品的某项特色来定位。如云南白药公司拥有独特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二个国家级中药绝密品种。可以依据它产品配方绝密,疗效显著进行定位。

(2)利益定位策略。根据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某项特殊利益定位。比如在对普洱茶进行品牌定位可以根据它对消费者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的功效。

(3)根据使用者定位。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生产不同用途和性能的产品,使品牌定位于不同消费者群体之中。

(4)特殊场合定位法。将企业产品与人们很熟悉的某种事物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接受该品牌。例如利用纪念物“福娃”的品牌形象就是与20XX年北京奥运会契机紧密联系的,它宣传的是人文奥运,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这样的内涵。

(5)根据竞争定位。产品可定位于竞争者产品直接有关的不同特性上。例如,韩国,日本和南美的一些国家都有草药品牌,中国传统汉方中药品牌可以定位在中国特色传统秘方配制,疗效独特上。

(6)综合定位。企业经营这可使用上述多种方法结合进行定位。

2.品牌定位突出品牌个性,民族性

进行品牌定位时注意通过挖掘中华民族文化来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注重品牌国际化中的本土化,创造品牌民族个性化与差异化优势,在选择目标市场时企业应认真分析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及文化背景,注重文化的适应性与互动性,认知当地文化,进行品牌价值理念、形象、广告策划等的文化融合,因势利导,将本国文化本土化适当融入当地文化,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髓,利用文化魅力创造需求。在实施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既要突出和谐、顺生、自强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又要重12高群.品牌之道[J].管理与财富,2005(23)

视文化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寻求各国文化的契合点,塑造品牌的民族个性化与差异化优势,有效地提升品牌形象与价值,从而对目标市场进行品牌渗透。例如:节日文化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外,还有藏族的藏历年、傣族的泼水节等等,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外国人产生了对这些节日文化的强烈兴趣。而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都需要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商品,如果能根据国外消费者的好奇心将这些节日商品品牌国际化,也能给我国民族特色行业开辟新的市场,比如传统节日食物饺子、年糕、粽子、元宵、月饼;节日商品龙灯,鞭炮等,都可以根据国际需求进行适应性的创新,打出国际品牌。

品牌定位准确,突出民族文化性。我国三九品牌的成功证明了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创牌的基础。从80年代以来,国际医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探索对人体无害的天然药物生产。三九品牌把目标瞄准了中成药市场,突出汉方中药的绿色概念,获得了成功。三九的成功说明了在特色民族品牌国际市场营销时要有精确的定位,要能突出该类产品的民族特色文化的优势。再例如白酒,曹操的“何以解忧,为有杜康”使得杜康酒名扬四海。13

塑造民族品牌时应注意突出产品的品牌个性。品牌个性和品牌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品牌定位具有明显的策略性质,它是形成品牌个性的基础,品牌定位界定了品牌个性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品牌个性就是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人格化、个性化的品牌形象,它代表了特定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消费观念,目的在于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这种为引起消费者共鸣而进行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和消费观念的倡导,既要与产品特色相适应,又要与目标消费者的潜意识需求相吻合,能够通过商品诱发消费者的欲求和联想。民族特色产品在确立品牌定位之后,就要形成突出的品牌个性。例如,雪碧品牌个性突出的是美国文化特征,乐观奔放,积极向上。

(六)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利用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保护民族品牌

①、从企业层面看:民族品牌在国际化竞争中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通过国际商标注册与域名注册使国际品牌转化为拥有专有权的国际商标,并根据国际知识13刘昕远,谷玉薇.谈现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商业时代,2000(22)

美国公司并购五次浪潮

了解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公司并购的各方面情况,显然对中国公司并购各方面的改进与完善有很强的启示作用。从历史上看,公司并购具有周期性,即每隔一些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并购高峰。美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五次并购高峰,人们常称之为五次并购浪潮。前四次并购浪潮的区间为1897—1904年,1916—1929年,1965—1969年和1984—1989年,第五次浪潮的区间大体上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1991—2000年。各个并购高峰都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的回顾,我们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公司并购有益的借鉴。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基本情况 美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从1897年开始,到1904年结束,共经历了8年。这8年间,共发生了2943起并购,平均每年368起。这一时期的美国并购浪潮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期间在1898—1902年间并购的数量达到了高峰。 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公司合并或收购的数量,通过并购大公司形成的情况,以及在一些主要行业中并购后大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占用率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首先来观察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各个年度发生的公司并购数量,见表1: 第一次并购浪潮几乎涉及了美国的所有行业,但是,经历了最多并购的是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碳等八个行业,这些行业的并购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的三分之二。制造业部门在此期间的并购数量的情况见表2: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最主要特征是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即横向并购。在此间的全部并购中有78.3%的并购为横向并购,12%的并购为纵向并购,其余9.7%的并购为混合并购。横向并购的结果是垄断的形成。美国许多垄断巨头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并购获得垄断地位的。譬如,J.P.摩根创建的美国钢铁公司收购了安德鲁·卡内基创办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以及其它784家独立公司,最后形成钢铁巨人——美国钢铁集团,它的产量曾一度占美国钢铁行业生产总量的75%。另外,今日仍然作为巨型跨国公司活跃在世界市场的杜邦公司、标准石油、通用电器、柯达公司、全美烟草公司以及国际收割机公司等等都是在第一次并购浪潮结束时就已在业界领先。 第一次并购浪潮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3000家公司的消失,使一些大公司控制了美国许多产品的生产。美国烟草公司当时已占有90%的市场份额,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当时占有美国市场份额的85%,它仅通过三个炼油厂就控制了世界石油产量的40%。美国经济史学家拉穆鲁统计,在当时有72家大公司分别控制了各自市场份额的40%,42家大公司至少控制了市场的70%,尽管许多大公司很快失去了支配地位,但包括美国钢铁公司、杜邦

并购重组-并购浪潮下的民族品牌 精品

摘要: (1) 第一部分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品牌、民族品牌的含义及品牌的作用. (2) (一)品牌的含义 (2) (二)民族品牌的含义 (3) (三)品牌的作用 (3) 第三部分民族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一)民族品牌发展现状 (5) (二)民族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 ⑴品牌意识淡漠,“短视”“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8) ⑵过度迷信广告,追求品牌知名度却忽视美誉度、忠诚度。 (9) ⑶品牌缺乏战略管理。 (9) ⑷品牌缺乏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是品牌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10) ⑸品牌缺乏文化内涵。 (10) ⑹品牌缺乏有效保护。 (11) 第四部分建设民族品牌的策略 (11) (一)树立品牌意识 (11) (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美誉度、忠诚度 (12) (三)做好品牌战略管理 (13) (四)加强品牌创新 (16) (五)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17) (六)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利用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保护民族品牌 (19) 第五部分结语 (21) 【】 (21)

并购狂潮下的民族品牌 摘要: 在中国步入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的语境下看,中国的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大批外资涌入,民族品牌在对接和碰撞中收获多多,教训也不少。但让外资和平融入中国,公平参与竞争,当是中国经济自信迎接全球竞争的良性趋势。纵观走出国门的外国品牌,资方换了一次又一次,始终不变却是产地、品质、商标以及蕴涵的文化。这正是在中国在Made in China时代所缺乏的品牌价值认知。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光靠产品本身或是价格竞争已经不能取得优势了,只有具有强势品牌才有能力占领市场,品牌还意味着更高的溢价能力,因此,品牌建设成为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品牌建设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了品牌还要加强品牌建设,否则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昙花一现的危机,企业只有进行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取得足够的影响力和征服力。但是,一些外资企业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时却试图控制中国企业,以收购或并购的方式垄断中国市场,使得我国的民族品牌日渐萎缩。因此,中国企业在与外企合作时一定要十分警惕,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保护好我们的民族品牌。 关键词:并购;品牌;民族品牌;民族品牌建设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原因分析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原因分析 !钟滨 !"世纪#"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并购风起云涌,仅$##%年至今,全球金融并购就出现了几大手笔,如$##%年&月’日,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多个国家的$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年!月$日,法国排名第二的兴业银行和排名第五的巴黎银行宣布合并,组成法国第一、欧洲第三、世界第四大银行。在亚洲,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并正在作为解决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金融体系深层次问题的良方而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并购活动大大改变了国际金融业的格局,也成为当今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是什么原因促使这股浪潮席卷全球并且持久不衰?我们如何看待这股浪潮?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动机 $*价值最大化动机 一般而言,公司的价值取决于预期未来利润的贴现值。而并购能从两个方面来增加未来利润,即通过降低预期的成本以及通过增加预期的收入。而金融业的并购对预期成果的影响重要体现在: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率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家大银行调查,从$##!,$##(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提高$*!#-,股东收益率从$)*’-提高到$+*#-,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 "降低市场进入成本。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牌金融机构更易认人接受,成本相对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德意志银行收购摩根?建富,荷兰./0集团收购1234567银行都是为了向投资银行领域扩张。 #增加市场力量。一般来说,并购导致的金融机构规模增大,使得企业市场(垄断)力量增强,企业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增加(如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更进一步,通过并购形成巨型的金融企业,使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太大所以不能倒闭”的情形,令企业能够从政府那里取得更多的支持。 $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组织资本和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并购的动机就在于通过与目标机构的融合,达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居日本各银行之首,两者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非价值最大化动机 !经理的角色。金融机构经理人员的行动与决策并非总是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尤其是经理人员与其所有者的身份不同。而且资本市场不完善时更是如此,在并购决策中,经理人员可能主要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例如,为了通过管理更大的公司而获得满足感或是更多的报酬,这样的话就有可能仅仅是为了扩大公司规模而进行并购。虽然这样并不能增加公司价值;另一种情形是为了保护自身的位置而进行保护性收购,从而避免被别人收购,虽然这不利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金融机构的并购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能够便利或阻碍并购的发生。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通过鼓励并购的办法来解决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遇到的麻烦。 二、促进并购的外部环境力量 并购作为金融机构一项重要的经营战略决策,应该被认为是企业对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反应和战略调整。而对 行业透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 ·斯蒂格勒曾说过:“几乎没有一家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方式、某种程度的兼并与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确,纵观全球企业的经营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兼并收购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发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至今,全球已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全球跨国并购开始于20世纪50年左右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基本上是同步的。分别以1984年保定纺织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 为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更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本章将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引导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为下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2.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 国内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阶段划分。吴茜茜(2011)[1]综合跨国并购历史和周期性特点,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6年)启航阶段、第二阶段(1997~1999年)回归效应阶段、第三阶段(2001~2007年)国际化效应阶段、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金融危机后阶段。马建威(2011)[2]根据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年份,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84-1992)、准备阶段(1993-2001)、起步阶段(2002-2006)、增长阶段(2007-)。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准备阶段(1984-2001)、蹒跚起步阶段(2001-2007)、积极增长阶段(2007至今),主要考虑到:1、虽然1984年中国企业就出现了第一例跨国并购案例,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缓慢转型、国企改革、产权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直到2001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2、2001年,随着中国成为WTO 第143个成员

2018创新创业课后练习参考答案期末答案

创新创业2018 课后练习答案 创新创业2018 期末试题答案 可通过word查找功能查询试题答案。 导论 1【多选题】国际创新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BC)。 A、创新的研究成果 B、创业的研究成果 C、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 D、创业的新理论 2【判断题】创新创业活动体现在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但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错开场案例:福特和他的T型车(上) 1 【单选题】1908年企业家亨利·福特创新的(C)汽车畅销国内外。 A、A型 B、B型 C、T型 D、F型 2 【单选题】福特第一个把(B)引入汽车制造行业。 A、钢铁行业 B、流水生产线 C、石油行业 D、机械化生产 3【判断题】技术创新,也是创业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 4【判断题】福特的营销创新是涨工资。错 开场案例:福特和他的T型车(下)

1【多选题】创业对社会的影响包括(ABCD)。 A、创造了就业机会 B、创造了新的产业和企业 C、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 D、创造了新的城市 2【判断题】20世纪60年代汽车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美国郊区化的进展。对全球创新创业新版图 1 【单选题】全球创新的新热点在D()兴起。 A、俄罗斯

B、韩国 C、日本 D、中国 2 【单选题】GEM是(A)的英文简称。 A、全球创业观察 B、全球创新创业 C、创新创业联合组织 D、东南亚创新创业 3【多选题】中国科技起飞阶段的创业活动特点包括(BCD)。 A、推动城市化进展 B、活跃度高 C、增长预期高 D、机会驱动程度高 中国创新创业第一波浪潮 1 【单选题】中国创新创业第一波浪潮是在(C)。 A、2000年 B、1904年 C、1984年 D、1930年 2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第一波创业浪潮成就的是(A)。 A、建立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B、丰富了产品市场 C、提升了创业者和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D、初步构建了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基本框架 3【判断题】20世纪90年代华硕一直位居中国计算机市场个人电脑占有率的首位。错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章:银行业海外扩张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方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特点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银行并购浪潮此起彼伏,“航母”式的金融集团不断出现。1997年美国银行兼并了美国国民银行;1998年德意志银行收购了美国信孚银行,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成为花旗集团,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1999年汇丰集团收购美国利宝集团;2000年JP摩根和大通曼哈顿合并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机构摩根大通;2004年摩根大通收购美国第六大银行美一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美国第一宪章银行,西班牙桑坦德中央银行收购英国阿比国民银行一举成为欧元区市值最大的银行。2007年以来,仅法国银行业用于并购的资金就达到252亿欧元,触及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仅巴黎银行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并购资金就达到了100亿欧元。 从整个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银行海外扩张的基础,脱离了它,银行扩张只能是一句空话。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经济各方面都有着比较完善的体系。近代美国的银行业之所以能够独步天下,也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日本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独领风骚也是其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结果。 (二)完善的金融体系。 首先,外汇市场有着大规模的外汇交易。其次,货币市场健全,外汇交易过程中剩余的或不足的资金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调剂。外国银行在本国普遍开设货币账户,各国外汇银行之间的交易和借贷关系的清算,就可以通过本国银行进行。 (三)适当的金融改革与创新。 美国银行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在不断实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推进的。美国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自身经营的问题和激烈的竞争,一度导致银行业国际排位下降和国内外金融市场份额减少。面对这种局面,美联储打破限制,允许美国银行在各州开展国际银行业务。这一举措使美国本土银行和海外分行享受同等待遇,都可以办理境外美元业务。这使得大量资金进入美国.改善了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巩固了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四)银行海外扩张形式的多样化。 经过了几十年的开拓,西方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考虑自身实力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式的能力,根据国情的不同,开展海外业务特色化。银行海外扩张形式的多样化使得银行国际化经营有更多选择。 (五)业务范围广。 过去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使国际贸易,海外投资都遍布世界各地,从而伴随而发展的银行业的国际业务也具有范围广的特点。 二.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共有22个。到1953年,海外机构增加至45个,总资产约6000万港元,业务量比1950年增加了一倍。1953年后,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银行业海外发展缓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机构数量增长缓慢,不论是业务量还是人员效益均没有大的进展。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才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成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独立行使职权和开展业务活动。1979年以后是中国银行海外机构发展

企业并购与兼并 菲利普哈斯普斯劳格

并购浪潮的历史和现状 1.并购浪潮的历史 商业社会中经常有公司并购发生,有时,公司并购甚至会席卷整个产业。例如标准石油、美国钢铁和通用电气公司这些巨头们,在20世纪初期就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兼并行为成为行业内的准垄断寡头。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许多公司联合组成西屋电气、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Steel),向那些准垄断寡头发起挑战。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企业集团,如ITT、海湾与西方公司(GulfandWestern)、施乐等巨头,通常以换股的形式收购与其企业毫不相关的公司,在同一时期,美国公司通过收购无数欧洲公司而大举进入欧洲市场。 2.并购浪潮的现状 目前正在发生着的并购浪潮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个全新的“并购产业”即将产生,这个产业中,已经出现了大批投资银行家和专业律师,这些专业人士通过起草并促成大量的并购交易而赚取巨额的利润。令人注目地是,在资本市场中流动着巨额资金,这些资金时刻寻找着有利可图的并购和杠杆收购融资机会,但是,导致这次并购浪潮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新一轮并购浪潮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特征 新一轮并购浪潮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1.国际性的竞争愈演愈烈 国际性的竞争愈演愈烈,所有行业经历着频繁的、范围广泛的重组。例如在汽车行业中,只有两家公司始终保持着原来的名字:固特异(Goodyear)和米其林(Michelin),其他所有的公司都和别的公司进行了联合重组,例如:凡世通/普林斯通(Bridgestone/Firestore)、大陆/通用、固特奇/优耐陆(Goodrich/Uniroyal)以及住友/邓录普(Sumitomo/Dunlop)等等,这反映了公司间为了保持竞争地位而进行重组的残酷状况。还有一些产业,例如银行和保险业,也已走上了与汽车工业相同的道路。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历程

更多资料请访问.(.....) 提纲: 近年来,部分国外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并购市场日益活跃,我国企业界将面临激烈的并购竞争。但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在理论研究、方法策略和操作程序上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而财务问题是企业并购中各种问题的核心和焦点。因此,研究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对引导我国企业并购行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一)合并 (二)并购 二、企业并购的动机 (一)并购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二)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 (三)并购能给企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 三、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 四、企业并购在我国的发展 五、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并购动机失误 (二)忽略并购的财务风险 (三)忽略并购整合或执行失误,无法产生协同效益 六、我国企业并购的应对策略 (一)企业应树立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理性的并购动机 (二)强化企业的价值管理

(三)建立价值链分析体系 (四)实施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五)实施有效的整合 (六)重视并购绩效控制 七、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思考

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摘要】: 在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一般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企业的自我滚动式发展;二是外部扩张式发展,即实施并购。当一家企业用其货币资本来购买比他自己直接投资兴建的成本更低时,购买企业就显得十分必要且经济可行。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商业行为,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达到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降低劳动力成本,扩张企业规模的目的。然而,尽管当今企业并购浪潮汹涌,但与振奋人心的高并购金额和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相比,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忽视并购中的管理整合。对一个行将实施并购战略的公司来说,培养管理整合能力比培养资本实力更为重要,不具备优秀的管理整合能力却热衷于进行并购的公司,将付出高昂的没有回报的代价。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实践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解决企业并购整合现有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并购动机 【正文】: 公司并购问题,在国外也有百余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则是行之时间不久,很多问题在学习和探索之中,国情不同,一些思路和财务问题则不相同。在我国现阶段,企业改革的呼声渐高,政府对企业放开管理,以适应经济市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企业自主化良性发展。在当代,股份有限公司渐渐增多,与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成为企业形式的主导。许多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的出现,使企业的并购问题显的更加突出。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公司并购是指企业并购是指公司兼并和公司收购,一个公司以持有股票或股份等方式,取得另一个公司的控制权或管理权。公司收购的结果有两种,第一是收购公司拥有目标公司的全部的股票或股份,从而将其吞并,第二是只获得目标公司较大部分的股票或股份,从而过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还可以是仅拥有目标公司少部分股票或股份,只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之一。 (一)兼并 指通过产权的有偿转让,把其他企业并入本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使被兼并的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兼并是合并的形式之一,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而存续,被吸收公司解散。 (二)收购 收购是指买方企业从卖方企业购入资产或股票以获得对卖方企业的控制权。 收购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法律意义。收购的经济意义是指一家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易手,原来的投资者丧失了对该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实质是取得控制权。从法律意义上讲,我国《证券法》的规定,收购是指持有一家上市公司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发布时间:2007-12-12 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其主要主要并购模式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防御经济危机。第一次浪潮期间,通过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托拉斯)。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方便,应当说股票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浪潮的发展。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高峰时段,有60%的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后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反托拉斯运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尽管横向并购模式仍占重头戏,但纵向并购也暂露头角。本次并购浪潮导致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产权多元化的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

离。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浪潮随之衰退。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此次并购浪潮的明显特点有二:一是混合并购超过横向并购居于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至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50年代初增长了80%以上。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走向衰落。 第四次浪潮 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杠杆收购策略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出现了以小博大、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再次衰退,证券市场价格大幅下挫,这次浪潮逐步衰退下来了。 第五次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在90年代初紧随第四次浪潮的衰落而飞速掀起。本次并购浪潮在总规模上创造了历史纪录,且呈现连续八年递增态势。这次浪潮有以下新的特点:一是大多数企业放弃了杠杆收购式的风险投机行为,改以投资银行为主操作;;二是相当一部分并购发生在巨型的跨国公司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强强联合趋向;三是金融业的并购明显加剧。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因为股市动荡、IT行业缩水、尤其是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进程,第五次浪潮正在趋缓。 剖析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上) 所属栏目:专家论坛作者:宋养琰本文浏览次数:1368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他的意思是说,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乔治·施蒂格勒说的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但却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即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市场,把别人现成的东西巧妙地转移过来,为自己的不断扩张服务。世界上许多企业

中国正迎来第三次全民创业浪潮

中国正迎来第三次全民创业浪潮 中国正在迎来一次全民创业浪潮。它既有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诉求驱动,又有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驱动;在信息技术革命更加深入的推动下,在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支持推动下,这股浪潮正在愈演愈烈。这次“浪潮”起于2015年“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写入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面看来是由中央政府力推的创业新时代,其根本动因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创业盛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第三次创业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市场行为,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宏观引导、保障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通过市场监管等,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冉认为,过去两年,随着无线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很多效率低下的传统产业开始被颠覆和重构。在O2O、产业链电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创业者们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巨浪型机会。 全国三分之一创投发生在中关村 这对创新创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中关村聚集这么多的“天使”“孵化器”?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全国三分之一的创投发生在中关村,“三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呢?与美国硅谷相比,它每年获得的创业投资占全美的比重也是1/3。 天使投资人就好比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腐殖层”,为它们的成长提供“营养”。中关村现在活跃的天使投资人有2000多位,很多都是从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再从企业家转型做天使投资人,帮助创业者从概念到公司。 中关村还产生了一个新的业态叫创业服务业,以车库咖啡、创新工场、微软云加速器、36氪、1898咖啡馆为代表的创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频频岀现企业收购行为。在以私人业主企业、家族企业占统治地 位的19世纪前期,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还不激烈。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工业化进 程的深入发展,企业形式逐渐从私人业主和家族企业形式演变为更先进,更合理,也更具有生命 力的股份制。此后,包括资产转让、股票交易、协议组建新公司及兼并等系统的企业收购愈演愈烈,在美国近代的产业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 1、第一次公司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迅速扩展的时期。在1893-1903年间达到高潮。在1898-1902年间,被并购的企业总家数达2653家,并购的资本总额达63亿多美元。其中1899年一年内因收购而消失的企业家数就达1028家。1901年一些兼并未能实现其预期效 果,并购活动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只是在1903年衰退的更厉害。至1904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北方 证券案的判决则促进了这次兼并浪潮的终结。该项判决中,法院决定兼并必须能经受住《谢尔曼法》第一节的检验。(该法禁止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能够阻止贸易的合并) 此次并购运动主要是横向兼并,其结果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 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岀现、煤炭 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岀现的。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 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美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虽然先发端于石油工业中,但其高潮却岀现在铁路公司中。随着铁路网的扩张,铁路经营受到不断压力必须设法与其他铁路抢生意。最初是相互削价,并积极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活动,但结果导致成本的大增,利润的下降。于是铁路经营者们又转而进行各 种合作,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盟。在这一过程中,铁路系统吞并较小的铁路线。为争夺 主要铁路的控制权,许多金融家们操纵起了股票市场,利用铁路破产和岀现危机的有利时机,对铁路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权。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铁路公司之间的兼并使铁路运输畅通无阻。 这对其他运输和通讯事业都是异常巨大的革命。铁路的兼并和集中使许多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全国 性的竞争市场,而且,通过铁路的发展而导致的电讯事业及邮电体系的发展,使原来在地理上分 散经营的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并购活动。这样,随着铁路公司间相互竞争收购的发展,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这次并购还产生了一些日后对美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巨头公司: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 钢铁公司、美国冶炼公司、玉米产品公司、查默斯公司、及阿纳康达制药公司。并购运动遍及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在金属原料、食品生产、石油化工制品、运输设备、金属加工产品和烟草等行业更为猛烈。第一次

第一次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 —美国若干历史发展因素对并购影响的分析一、历史背景及特征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9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时间跨度为1897年到1904年,并在1898年到1902年达到顶峰。此次并购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矿业和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钢铁、食品加工、化工、交通设备、石化、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矿八个行业。这些行业的并购约占这一时期并购的2/3。 这次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主要特征,占所有并购数量的78.3%,纵向并购占总并购数量的12%,混合并购占9.7%,使美国工业集中度有了显著提高,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结构。这次并购浪潮使大部分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迅速减少,产生了大批企业巨头,如杜邦公司、标准石油、通用电器、柯达公司、全美烟草、国际收割机公司等,加快了美国重工业化进程,彻底改变了美国经济结构,提升了美国国际竞争力,并为日后美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上若干发展因素对并购影响的分析 对于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推动因素,存在着很多解释,其中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有: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交通运输系统的扩张、规模效率、市场掌控意愿的增加、工业增速的放缓。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因素对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影响进行一些分析。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1897—1904年间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时期,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到一个充 分完善的阶段,在并购重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资本市场最早起源于1792年纽约华尔街的“梧桐树协议”,内战后至1890 年中期,上市发行的股票量持续上升,日益增加的公司(尤其是铁路公司)通 过在公开市场发行证券以获取广泛的资金来源。在1870年以后,以股份公司 为代表的大企业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在1897年到1904年美国 第一次并购浪潮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波士顿股票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 巴尔的摩股票交易所等为企业并购提供了配臵资源的高效率平台,其间有60% 的并购案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而以JP摩根为代表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则提供了 大量融资和并购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并购重组活动。 2.资本市场在并购中的作用 资本市场所具有的融资、定价、交易、信息流通、奖惩等功能,使其在并购的 各个环节都发挥独特的作用 1)融资功能:企业并购中的融资安排十分重要,通过合理的融资安排可以保 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和降低资金成本。企业为并购而进行的直接融资,主要 是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完成,不同的融资工具组合体现了企业不同的意图。 并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所具有 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融资并购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 2)市场定价的功能:并购中的核心问题是对目标企业的定价问题,确定目标 企业的价值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其中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应该是首先考 虑的因素。企业的市场评价涵盖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综合了市场所有参 与者对企业的评价,从而是较为真实的企业价值反映,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越高,对企业的评价则越真实,据此而形成的并购价格也越容易被双方认 可。 3)并购目标的寻找功能: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将进入市场的所有企业的 有关信息和预期都反映在对企业的市场评价中,准备参与并购的企业,能 够很方便的从中获得目标企业的价值信息,并相应地作出并购决策。 4)效应生成的功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有助于并购效应的生成。资本市

我国并购业务发展的历程

我国并购业务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分析 刘帅金融1201 201230206066 一、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含义 通常所说的“投资银行”有双重含义:作为一种业务,投资银行是指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等间接金融业务的、实现资本市场上资本总量增加和存量调整的一系列收费的金融中介业务;作为一类机构的总称,投资银行是指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主业的金融中介企业。并购M&A)是企业合并(Mergers)与企业收购(Acquisitions)的简称,是企业着眼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占用、支配和使用效率而采取的一种转移企业产权的行为。现代意义的并购内涵已经扩大到“包括接管(Takeover)和与之相关的公司重组问题、公司控制问题、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以下简称并购业务)是投资银行为并购主体所提供的服务。广义的并购业务还包括企业资产重组、企业分拆、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内容。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并购策划和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仅充当中介人,为并购交易的主体提供策划、顾问及相应的融资服务;另一类是产权投资商业务,投资银行既是交易的中间人,又亲自投入资金成为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产权所有者,然后通过转让、分拆卖出或是包装上市来套现并赚取差价。在并购活动中,投资银行“既可以被指定为收购方或目标企业的代表,也可以为资产重组或资产出售提供顾问服务”。作为收购方的顾问,投资银行的服务涵盖了从筹备阶段的搜寻服务到并购结束后的整合服务之间的全部内容;作为目标公司的顾问,投资银行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对恶意并购的防御方面,其任务是以最佳的价格出让股权或者以最低的成本实施反收购,以维护股东的权益不受或少受损失。 二、我国并购业务发展的历程 我国的投资银行始于1979年,到80年代中期大量投资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大量涌现。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出现企业并购,但是这一时期的并购数量少,规模小。企业的并购活动多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且多在同行业、同地区之间开展。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党中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后,中国开始出现一波并购浪潮,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开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上市公司并购比较活跃,且市场化程度比提高,协议收购为上市公司的并购的主要收购形式。2000年后至今,我国的企业并购高速发展。并购的规模大,数量多。并购范围不断寻求跨区域、跨国界。并购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干预较少。 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金额越来越多,投资银行作为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的作用越来越大,发展迅速。但是与西方相比,我国的投资银行并购业务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在投资银行的业务中所占比重还不大高。 三、我国并购业务的现状 2006 年,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发展的新时代。2008 年,证监会出台了《办法》的修订版。无论原《办法》还是新《办法》中,都对收购人主体资格、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特殊职责、目标公司董事会的立场、并购方式、支付方式、中介机构职责以及监管体系等多方面都做了规定。特别是对投资银行及财务顾问业务内容采用专门的章节来规范,新增了财务顾问对收购交易的审慎调查和合适义务,充分发挥其持续督导的作用,以保证收购交易的合法有效执行,保护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劵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我国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发展,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与修订,而逐渐规范起来。各大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收入也越来多,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竞争越来越激烈。2014年并购业务中超过10万元的有64家。其业务收入的中位数为957万元(见附表1)。64家并购业务总收入20亿9570万元,其中前十

2016创业创新考试答案

创业创新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30,共30.0 分) 1 商业计划书中的财务计划用于反映( )。1.0 分 A、 公司历史财务数据 B、 公司的融资成本 C、 公司预期的财务业绩 D、 公司的债权人清单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2 消费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它是指:()。1.0 分 A、 各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 B、 消费场所的变化 C、 消费者自我认知的提升 D、 消费习惯的改变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3 孟加拉教师尤努斯贷款给农户和妇女成立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是典型的()。0.0 分A、 创办非营利组织或者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组织 B、 营利组织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 C、 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体去创立自己的小型公司或者企业 D、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A 4 新创企业中股权分配的实质是:()。1.0 分 A、 成员获得更多物质利益 B、 将团队与企业共呼吸共命运 C、 体现创始人的慷慨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5 围绕顾客价值的商业模式不包括:()。1.0 分 A、 刀片刀头模式 B、 多头模式 C、 反刀片刀头模式 D、 版本模式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6 Intel的创始人通过两页纸商业计划书获得了投资,说明了:( )。1.0 分A、 商业计划书可有可无 B、 商业计划书不重要 C、 产品和创始人很重要 D、 商业计划书越简单越容易获得投资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7 科技起飞对于创业活动带来的效益主要为:()。1.0 分 A、 产出大量提升,创新精神蔓延 B、 科技能直接转化为资本 C、 能带来大量热钱 D、 能造就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8 下列关于第三波创业浪潮的描述正确的是:()。1.0 分 A、 学生创业迅速兴起 B、 政府推出大量政策支持创业 C、 中产阶级崛起带来大量机会

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姓名:钟慧学号:0969020580 班级:09英语(国际商务)5班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与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以及与海外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并购是扩大企业规模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这一方式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自我发展和扩大的战略之一。本文通过了解并购的涵义,对我国并购的现状和近年来并购案例的分析,提出提升企业并购效果的初步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our country's market economy,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our own country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contacts frequently.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xpand enterprise scale,it contribute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Thus,this approach is gradually becoming one of the strategies to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ses of our country'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put forward a preliminary measure to promote the effe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关键字】并购;发展;动因;案例;提升 【Keyword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evelopment ; cause ; cases ;promote 一、企业并购的涵义、动因、发展史 (一)企业并购的涵义 企业并购,就是指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 企业兼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依当事人所制定的契约关系,并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及权利义务关系而归并为一家企业的行为。兼并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企业,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家兴起并购以来,已先后经历了 五次大的浪潮,使得企业并购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注重的重点1。每次并 购浪潮中,企业的并购动因各不相同。西方经济学者通过对并购浪潮 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并购浪潮理论,通过企业的并购行为与其他经济因 素相结合来解释并购浪潮的发生。主要包括新古典综合理论、协同效 应理论、托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和实行调整的一种手段。西方学 者经过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也是企业并购的驱动因素之一,认为随着 机构持股比重的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进展使得企业的并购的防碍减少,这些因素都为企业实行并购提供了有利因素。新古典综合理论主要包 括规模经济理论、追求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 为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自己的 生产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通过横向并 购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如使用新的技术、新的分工与协作等等。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企业相关人员的综合利用、营销成本的节约、 融资成本的节约等途径来实现。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能使 得资源向该企业集中,使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集中度从而 获得了相对应的市场势力,以此来提升产品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同 时企业的并购能够实现企业跨地区经营,突破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占 据另一市场地区达到垄断的目的。税负效应理论认为猎取税负减免是 企业实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一些亏损的企业因为亏损能够在若干年内 补充,所以有一些大的企业想并购一些亏损企业以此达到减少纳税的 目的。同时该理论还认为通过实行并购还能够为资金充裕的企业找到 出路。 该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两个企业分产出之和。其主 要体现在治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的协同效应等。治理 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当两个企业治理水平有差异时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将会表现出治理水平的综合大于两个单个企业治理水平之和。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