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四讲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过程和第三世界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吸取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不同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南北矛盾的演变及其解决的途径。

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4.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殖民体系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是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从此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945—1955年,一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首先在亚洲东部大规模兴起,继而席卷了整个亚洲,并带动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反帝反殖运动。

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51年3月伊朗争取石油国有化为中心内容的反帝运动,在这次运动的推动和鼓舞下,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国也相继爆发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形成了50年代初期西亚地区石油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在非洲,反帝反殖的战火首先在非洲北部燃起。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非洲大陆,共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以至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反动独裁统治。古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都爆发了武装斗争,一个新的反帝反独裁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拉美。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日趋激烈,第三世界成为霸权斗争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独立的国家已达到132个。

战后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沉重地打击了霸权主义,广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标志

1、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拉国家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亚非拉国家要获取和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这样的斗争意识觉醒下,在1955年4月18—24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

都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自己讨论切身问题的国际会议。

由于参加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再加上帝国主义的破坏,会上出现了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国代表周恩来总理针对大会的争论和少数代表的“噪音”,发表了重要讲话,使“求同存异”成为大会的指导方针,奠定了大会成功的基础。亚非会议,谴责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肯定了亚非人们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宣言中提出了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联合国宪章、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内政、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等“万隆十项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各国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的基础。

亚非会议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提高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民族自信心,增进了彼此的了解,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维持殖民统治的阴谋,向世界昭示:自由、独立、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次会议还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万隆精神”,即各国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要求友好、团结、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奋斗的精神。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于两大阵营相互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和控制区域,竭力把所有国家拉向各自集团的一方。处于两大阵营之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甘心充当大国的附庸,丧失浴血奋斗争取来的国家独立,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许多国家选择了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961年9月1至6日,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参加会议的25个国家首脑或代表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这次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一运动,进一步壮大了不结盟运动的力量,有力地冲击和改变着现存的国际力量结构,有利于引导国际社会的良性发展。

3、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1964年3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在这次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为了能以“同一个声音”说话,组成了“七十七国集团”,并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宣言谴责了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行为,表示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决心和建立一种“完全符合于加速发展需要的新的国际贸易体制”的愿望,强调他们尽力为此增加彼此之间的接触和磋商,协调立场,确定共同的目标和制定联合行动的计划。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和发展动摇了超级大国主宰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该集团以联合国讲坛为权益斗争的舞台,利用联合起来的集团力量,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着力创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总之,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第三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12第三世界的兴起对战后世界的重大影响

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经济上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也争取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国际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第三世界对战后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世界的崛起,彻底摧毁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3、第三世界的壮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4、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5、第三世界在打破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在解决关系全球人类命运的问题上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世界国家是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是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本力量和主力军。自从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舞台以来,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斗争中一直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独立和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挥着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作用,并将在以后的未来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4.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本节从以下两方面向学生讲解:1、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 2、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成就。主要表现在:

(1)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大大高于独立以前,而且也高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55年到1970年,发展中国家(不包括高收入石油出口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5.4%,而西方发达国家为4.7%。7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5.3%,西方发达国家为3.2%。同期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1%,而西方发达国家为2.4%。

(2)逐步改变了过去的畸形经济结构,工业发展比较快速。虽然目前农业仍占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但现代工业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工业增长中,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较快,高于西方工业国家。1963年至1973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8.1%,而工业国家为5.8%。1973年至1980年,相应的数字为3.6%和1.6%。

(3)经济自主性有所加强。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培育

和完善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经济,并对外国垄断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过去那种“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已经发生改变。

(4)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主要以政府与企业协调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劲动力。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中已形成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二、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跌入低谷

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停滞,资金短缺,债务沉重,失业人口众多,经济效率低下。20世纪80年代第三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5%,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在20世纪80年代,除东亚地位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外,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这十年间,整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 2.8%,人均收入水平连年下降。经济困难迫使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比较深层次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在发展战略上,摆脱过去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单纯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开采和出口自然资源获得外汇收入,进口生产资料和消费产品,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宏观经济结构上,突出工业比重,特别是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农业;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移。发展中国家的上述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2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经济较为快速的增长,但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以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危机、失业问题、债务问题、外国直接投资不足等。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关注。从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情况看,发达国家在其中占有非常有利的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1、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严重。

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是农业国,然而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性强。1980年以来,亚非拉地区粮食进口的数额不断上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饥民从1990—1992年的1.96亿增加到1994—1996年的2.1亿。粮食危机很大程度上与人口问题有关,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发展中国家占了47.4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物质资料的增长速度,物质资料消耗快,使用于发展的资源减少,减缓了经济增长,导致物质资料增长更加缓慢,恶化了危机。这种情况在最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

2、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

90年代拉美失业问题非常突出,失业率居高不下。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拉美加勒比地区1999年平均失业率为9.3%,约有2000万人失业。此外,该地区近一半人数(约2.18亿)缺乏社会保障,1/3居民(约1.4亿)享受不到医疗服务。尽管2004年拉美经济增长使城市就业率从2003年的51.6%上升到52%,但是面对迅速增加的劳动力就业需求,拉美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还无力改变失业率持续保持在高位的局面,2004年拉美失业率仍高达10%。

3、债务问题是影响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沉重的债务制约了第三世界国家国内的投资,有限的外汇被用来还债,从而使这些国家无力进行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资。这种状况在最不发达国家尤其严重,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报告》统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债务与GNP的比例为45.5%,债务与出口的比例为220.2%,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分别为91.1%和522.2%。非洲国家的收入只占发展中国家的5%,而债务负担却占发展中国家的11%。1996年非洲国家每收到1美元的援助,就要支付1.3美元的债务利息。非洲国家支付利息的钱是其用于健康和教育资金的4倍。

4、外国直接投资不足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外国直接投资会带来有形和无形的资本、技术、管理、市场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外国直接投资的意义更加突出。1998年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25.8%,其中南亚、东亚、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占12.0%,拉美占11.1%,非洲占1.2%,西亚占0.7%,49个最不发达国家更加可怜,仅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0.5%。多数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少数开放度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等。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不仅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而且也是目前不合理的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控制着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极力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要求其他国家开放国内市场,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口则采取种种关税和贸易壁垒,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全球自由贸易化的谈判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们一方面拖延实施对第三世界国家相对有利的有关农业、纺织业等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实施;另一方面,却要求将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对第三世界国家相对不利的问题纳入新一轮贸易谈判,从而导致了会议失败。

二、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方面遇到上述种种困难,在政治方面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实现真正的社会稳定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1、制度化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政治困境。2、政治腐败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3、两极分化是另一个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因素。4、民族和种族关系复杂是阻

碍发展中国家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5、宗教矛盾和纠纷也是困扰发展中国家国家的一个重大问题。6、领土和边界冲突是战后以来发展中国家之间争端的主要原因之一。7、法制化任务艰巨。8、政党制度难题颇多。9、民主化进程艰难重重,多数国家远未完成。

发展中国家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最终都会导致国内政治不稳定。政治不稳定主要指政权不巩固,政治活动无章无序,政治领导集团互相争斗,政府路线、方针、政策难以执行。政治不稳定,经济建设将无法进行;政府不能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人民无法投入国家的经济建设。只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才能有所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社会生活才能步入正常轨道,国际地位才能提高。东亚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该地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没发生国家间的军事冲突和国家内部的暴力冲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总结该国成功的五个要素时,第一条就是“一个稳定的政治局势”。他说“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以及合理和现实的政治领导,那就不可能谈到发展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得益于政治稳定。邓小平就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4.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4.31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的共同点

发展中国家因共同的历史背景、共同的现实任务,在对外政策上有着众多的共同点。这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以和平、中立和不结盟为基本原则,为巩固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综合国力,极力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一、巩固民族独立,反帝、反殖、反霸,维护世界和平

发展中国家尽管民族传统、文化习惯、政治体制、经济力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发展中国家被奴役,被剥削的共同历史,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殖民主义的恶劣本性。为摆脱殖民统治,获取自由和独立,发展中国家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才赢得了国家独立,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因此,在战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保卫世界和平,为发展中国家所大力拥护和支持,并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反殖、反帝、反霸、反种族主义;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二、共同合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广大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后,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的严重任务。无数斗争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要发展本民族经济,不只局限于依赖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本国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取决于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改造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要达到这一目的,第三世界国家必须团结起来,统一斗争策略和行动,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剥削和掠夺。

4.32南北关系与发展变化

南北关系泛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由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南半球,所以称为“南方国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处于北半球,所以称为“北方国家”。南北关系是从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附属国之间的关系演变而来的。

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首先,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强制发展中国家国家实行西方的所谓“民主”、“人权”、“多党制”等,结果引起南方国家社会动乱与冲突,非洲几乎有一半国家因此发生严重的社会动荡。

其次,南北双方经济领域不仅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出现新的特点,南方国家的处境更为艰难。在国际贸易方面,南方国家受到种种限制、歧视和排挤。

第三,南北关系虽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对话与合作和的一面也在加强。尽管全球谈判困难重重,处于停滞状态,但专项对话和局部合作却有所发展。

第四、区域内、区域间南北关系同样发展较快。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相互依存的思想正为更多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所接受。

从上述南北关系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冷战后虽然南北对话与合作有新的发展,但是南北矛盾有所加剧。冷战结束后造成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是:(1)南北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存在,特别是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2)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加紧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

4.33南南合作的现状和未来

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发展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独立和实现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也是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确保发展中国家公平而有效地参与全球经济的办法之一。

南南合作起源于政治合作。20世纪50年代,面对两大阵营对峙的严峻形势,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求联合和合作,摆脱集团政治,走和平、中立、不结盟的道路。1955年的万隆会议揭开了南南合作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民族解放运动、反对种族隔离斗争等问题上相互支持,而且在反帝、反霸、建立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上团结合作。在此过程中,因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南南合作的重点转向了经济领域。

南南合作具有重大意义。(1)南南合作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南方国家利用各自的差异优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互补,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同时,南南合作使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对发达国家的单方面依附。发达国家因为其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强势地位,借助各种手段,压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转嫁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南南合作使发展中国家不再单一依附于发达国家市场和技术,可以公正公平地开拓他们之间的市场,引进相互间的先进技术。(2)南方国家通过各领域的密切合作,促进了他们在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使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对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

平,产生重大影响。(3)南南合作,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强他们实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在南北关系中的地位,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也应该看到,南方国家之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存在冲突的一面。因此,为使南南合作继续健康和谐发展,发展中国家必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重,以和平为重,不断调整和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使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的主流。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四讲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过程和第三世界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吸取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不同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南北矛盾的演变及其解决的途径。 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4.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殖民体系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是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从此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945—1955年,一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首先在亚洲东部大规模兴起,继而席卷了整个亚洲,并带动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反帝反殖运动。 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51年3月伊朗争取石油国有化为中心内容的反帝运动,在这次运动的推动和鼓舞下,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国也相继爆发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形成了50年代初期西亚地区石油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在非洲,反帝反殖的战火首先在非洲北部燃起。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非洲大陆,共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以至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反动独裁统治。古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都爆发了武装斗争,一个新的反帝反独裁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拉美。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日趋激烈,第三世界成为霸权斗争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独立的国家已达到132个。 战后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沉重地打击了霸权主义,广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标志 1、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拉国家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亚非拉国家要获取和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这样的斗争意识觉醒下,在1955年4月18—24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

日本政治与经济

一、国际环境与日本发展的关系 (一)战后初期,美国在物力肘力上时日本的扶植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战后初期,美国为了把日本纳人美国在远东的反共战略体系,对日本进行了大力扶植。 1归还日本应赔偿之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宣言和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日本的军需工业应予彻底摧毁,其装备应拆除,用作赔偿。但是,到1949年,美国看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便宣布停止日本的一切赔偿,并于1952年4月将应拆除用作赔偿的飞机工厂、军火工厂、造船厂等850个工厂全部归还给日本政府,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援助。战后初期,日本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凋敝,能够出口的商品很少。为此,美国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51年6月停止援助止,以各种方式援助日本的金额累计达30亿美元。据统计,美援总额约占同期日本进口总额的40一60%。 3.投资。1949一1970年,在日的外国资本累计为1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私人企业在美国对日扶植政策的影响下所进行的投资。 (二)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庞大军需极大地促进了日末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正当195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严峻的所谓“稳定恐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大量出兵朝鲜。这一战争对日本战后政治、经济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除了在政治上促使日本坚定地加人西方阵营,走上靖和和独立的道路以外,在经济上对日本产生了以下好处。 首先是自本外汇收人猛增。美国政府为供应朝鲜前线军用物资,向日本拨出了大量加工订货和服务款项(俗称“特需”),在1950一1953年共约24亿美元,到1956年止共约40亿美元。这笔外汇收人在当时是极其可观的,例如,1952年收入之8.2亿美元,占当年日出口总值的64.6%,占当年GNP的4.7%。 其次是扩大了出口。朝鲜战争爆发后,各国为了防备更大的战争,大量抢购物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猛涨,促使日本正常出口量显著增加,如1950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出口额及出口量分别增加55%及35%。 第三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由于以上两个因素,日本国内消费增加,投资扩大,“稳定恐慌”时积压下来的大量商品很快售罄,生产随之上升,实际GNP在1951年便已恢复到战前1934一1936年水平户由于朝鲜战争不仅加速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且为尔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当时吉田内阁的大臣们情不自禁地高呼它是“天佑神助的神风”、“天赐之良机”。1965年,美国开始直接参加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日本经济又一次受到巨大刺激。一般估计,美国侵越战争使日本每年额外多得处汇20亿美元,娜1965年和1970年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为85亿美元和193亿美元。同时,日本重化学工业产品还趁美国陷人侵越战争泥潭之机,打入了美国及其在国外的市场,“越战”给日本成长为出口大国提供了良机。 (三)战后日本的资源地位发生了比欧美国家有利的变化 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日本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极高,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然气、铜、铅、锌、铝、镍、木材等10种主要资源依赖外国进口的比率高达80一90%。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战后,日本一方面丧失了中国、朝鲜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源供应,但另一方面由于战后广大殖民地纷纷摆脱原宗主国的统治走向独立,以及资源的新开发,日本资源来源渠道反而比战前增加,地位反而比欧美有利。 1.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后,大力开发和输出本国资源,工业原料和燃料产量有很大增长。1946年,中东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540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

第九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重要概念: 1.第三世界 2.不结盟运动 3.七十七国集团 4.南北对话 5.石油输出国组织 6、民族主义思潮 7、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 1、概念 2、共同特征 发展中国家概念 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 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 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 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广大亚非拉人民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历史命运 近代史上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各种形式下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都是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经过战后长期、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遍及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争得了独立。 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捍卫国家 主权和民族独立。 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 摘要: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以 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转变有其重要成因,对我国 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产业关系;演变;原因;启示 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阶段 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迥异。世界各国 经验显示,当一国经济处于低收入发展中阶段,一、二产业 的关系相对重要;而当一国经济进入高收入的发达阶段,由 于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依次增大,二、三产业关系则上升为重要的产业关系。我国虽然仍 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 展时期,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二、三产 业关系的演变过程、特点及成因,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 自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 工业化历程。到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

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 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从70年代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二、三次产业内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二、三产业关系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总体看,呈 现如下特征: (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主导型 经济。战后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 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约占2%左右,2001年仅占 1.8%;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0至60年代有所扩大,到70年代中期 后趋于平稳或下降,从1980年至90年代末其比重由33%~43%下降到26%~28%左右,2001年为26.9%;而第三产 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80年至1998年,其比重约上升4到10个百分点,2001年所占比重达71.3%。其中,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为75.3%、72.4%、72.8%、69.4%、69.5%和68.3%。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三次产业中也最大 (日本例外)。据2000年统计,一、二、三产业对GDP拉动率,美国分别为0.12%、0.74%、3.70%;英国分别为-0.01%、-0.45%、2.94%;法国分别为-0.06%、1.07%、2.52%;德国分别为-0.01%、0.74%、2 20%;意大利分别为-0.08%、0.65%、2.15%;日本分别为0.02%、1.42%、1.38%。第三产业也是

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 (一)、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其特点有: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2.通过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3.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并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虽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但各主权国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4.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发展的势头和潜力。 教学重点: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并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能对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析图等 教学过程:修改和补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我们地球上有多少人?又有 多少各国家?我们对其了解多少呢?出示几幅不同国家贫 富差距的图片。我们到这几个地方看一看,我们大家有何 感受,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世界的发展差异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一:【不同类型的国家】 1.不同类型的国家 (1)我们到世界的几个角落去看一看(课件展示贫富差异图片) (2)引导学生谈读图感受――点题(世界的差异) (3)世界各国存在那些差异呢?(引导学生读美国、中国、 尼泊尔三个国家差异对比表)得出: 面积不同、人口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4)师生共同探讨:出示世界政区图 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与最小的国家、人口最多与最少的国家,

并完成下表。 (5)教师讲述:地区 (6)设疑:国家之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差异呢? (7)学生阅读下面国家的经济差异对比表。 国家之间还存在哪些差异?观察下面的国家收入数字,你发 现了什么?继续完成下表。卢森堡47780 海地380 美国39500 加纳320 挪威 36900 柬埔寨310 布隆迪100 加拿大2812 (8)引导总结: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揭本章题,在“世界的差异”中添加“发展”) (9)教师讲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 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板书本节课题) 导学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读教材p10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和p102 阅读——“南北关系”完成以下问题: (1)讨论: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发达国家吗?这些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主要分布在那些大洲? (2)引导学生读课件“南北差异”资料,学生讨论:南北差距 与南北对话中的“南”与“北”各指什么?为什么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称为“北”与“南”?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发展中国家和

世界经济学 发达国家 重点知识总结

一.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 概念: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具体做法: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起源: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 他首次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 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 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和行政权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行政和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 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最终由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 目的:避免独裁者的产生。 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在现代,立法、运用税款的权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愿的议会中,司法权的独立在于防止执法机构滥权。 内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权总统有对国会两院法案的否决权,但立法机关复议,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成为法律;总统任命行政官员、缔结条约要争求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国会有对以总统为首的行政官员的质询、弹劾的权力;司法部门有对政府官员审判的权力,以及对国会制定的法律进行是否违反宪法的审查权;总统和国会结合起来行使对法官的任命权;国会参与部分司法权,有司法性的宣告叛国罪和对总统审判的权力。 评价:三权分立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派别之间利益矛盾,有助于反对封建专制,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适应于对付内外国斗争需要。 弱点是国家力量难以完全集中,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抵消,缺乏效率,不适合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二.苏联的经济转轨与休克疗法 概念:“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是对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的称谓。 背景: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俄罗斯联邦独立。新国家继承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苏联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一大堆生产难以为继、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等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35岁的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总理。盖达尔几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疗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政治经济与社会第三课个人的收入和理财 教案

第3课个人的收入和理财 教学目标: 1、认知: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意义;了解税收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纳税人意识;了解投资理财的不同渠道。 2、情感体验:培养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以成为纳税人为荣,形成正确的纳税人意识和正确的投资理财观。 3、运用:努力学习提高技能水平,为劳动致富打下基础;能正确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学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合理的选择理财渠道。 教材分析: 1、重点:树立正确的纳税人意识,理解税收的意义。 2、难点: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意义;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3、教具:课件 课时安排:2 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探讨了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相关问题,消费是我们购买维持日常生活、学习用品的必然行为,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我们也明白了,消费所使用的金钱是必须靠劳动取得的。那么,除了劳动获得收入以外,我们还有哪些获得收入的方法呢?我们又该如何管理和支配我们的各种收入,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条件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教学过程: 一、多元的家庭收入 ①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②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不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离退休金、价格补贴、住房公积金、救济金、赔偿、辞退金、赠送收入、赡养收入、福利彩票收入等。 2、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定义: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思考:为什么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课件展示: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我国的分配制度。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课件展示:华西村的事迹 想一想:华西村为什么能那么快致富? ①坚持效率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 ②坚持公平原则:防止分配不公,避免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课件展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三个国家: 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6 )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9月4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面向全球发布了《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对各国的未来经济走势给予了进一步预测和判断。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紧张的全球地缘形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的紧缩,都会给前途未卜的暂时性复苏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沙维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补充道:“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的几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近,我们看到这种特征消失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差距,这种差距存在于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高增长与低增长经济体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能力通过结构改革来获得竞争力。” 《报告》指出,尽管不同发达经济体之间仍有差异,但相较于过去几年发达经济体总体上面临更好的增长前景,而新兴经济体则面对更为温和的增长态势。美国的复苏得到了良好的出口与就业指数的支撑,欧洲的经济形势在内部出现分化,中国则继续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 《报告》显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最大的五个经济体取得了积极进步,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和南亚的竞争力差距。《报告》同时指出,在采纳并落实长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结构改革方面,进展尚有不足。在决定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创新、人才开发和制度保障继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是《报告》最受关注的内容。今年进入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世界经济体前三名的美、中、日的国家竞争力如何?欧洲、亚洲以及金砖国家的排名又如何? 欧洲:瑞士连续6年排第一,前十位中欧洲国家占六席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前十名依然是去年的10个国家或地区。瑞士连续6年拔得头筹,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继续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 瑞士排名第1,芬兰第4,德国下降一位到第5,荷兰、英国与瑞典分居第8到第10位。 出色的学术机构,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以及科研与商业的紧密关联使得瑞士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瑞士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工权益与雇主需求的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一。此外,瑞

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又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与外交政策都属于相对完备的状态,本文以日本为例,来阐述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状况。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百废待兴,政治、经济及外交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其卓有成效的改革,使战后日本经济迎来腾飞,被人们称作“20世纪的经济奇迹”。 战前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由天皇独揽大权。战后,政治体制改为议会内阁制, 采取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内阁、法院掌握,以达到 相互制衡的目的,这也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政治体制。 (1)国会 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两院的议员均由民选产生,不同于美国和俄罗斯。 众议院的每届议员定额是480人,参议院的定额是252人。国会的权能包括以下三项: 立法权(制定法律,批准缔结条约,提议修改宪法。按照规定,参众两院独立行事,两 院一致通过的决议被认为是国会的决议。但是,在国会中,众议院往往处于一种优越地 位,这在其他一些议会制国家也一样,因为众议院人数多、任期短,因而会有更多的民 意反映到众议院,所以较能代表国民的意志。 (2)内阁 内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由总理大臣(首相),各省国务大臣,各厅长官和无 任所大臣组成。日本现在的内阁设了12个省部,以及有关机关。内阁是通过国会选举 产生的。在国会中占议席半数以上的政党才能组阁。在没有一个政党占国会议席半数以 上的情况下,由国会中占席位较多的两个以上的政党组成联合内阁,一般席位最多的政 党首脑出任总理大臣。内阁拥有很多权限,统一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处理外交关系、任 免和赏罚政府官吏,制定和发布行政命令,编制国家财政预算和决定大赦,特赦,减刑, 免刑等权力。 (3)法院(司法部门) 法院在日本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最为薄弱,权限相对要小的多。最高法院院长要由内 阁提名,再经天皇任命;其他法官均由内阁任命。 三者关系:在日本,内阁和国会占主导地位,法院实际权限很小,主要是内阁和国 会相互制约。内阁的产生是通过国会选举,在选举中占国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才能组阁。 在平时内阁有提案,也要先得到国会的通过,才能得以施行。内阁对国会也有制约作用, 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所以,在日本政治中,归 根结底是各个政党争取尽量多的国会席位,来自己组阁,本党领袖成为首相,以此来执 掌日本政府。 (4)天皇制 天皇制在日本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日本现代政治制度不可缺少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规定,现代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已经 不再是战前历史上曾经一度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了,但天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改革政治体制后,日本的经济也开始飞速发展。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堪称奇迹, 主要由于国际环境影响以及自身良好的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影响包括四个方面:第一,50到70年代中期世界市场的粮食、燃料和原料充 足低廉。第二,朝战和越战军事订货刺激日本经济。第三,冷战的加剧使美国对日政策 转向积极扶持。第四,日本特殊的战败国地位使日本免于将过多资源用于扩军备战。其 次,自身的原因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加速设备更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世界上现有的二十几个最发达国家全部都是民主国家,而在另一方面,亚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在实行民主之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却要快于许多民主国家。这就造成了一个疑问:究竟是民主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是专制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讨论中国的经济之前,先要看建立在什么样的政治基础上。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许多期盼国家发展的人们,这也是许多经济学者与政客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特殊的、独特的,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发展。 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其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争辩:中国应该是先富强后民主,还是先民主后富强?主张先富强后民主的人认为,民主虽可促进人权,但不利于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反过来,到底是经济促使政治改革还是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有人从别过的发展来说中国应该先富强再明主,即赞同经济促使政治改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不仅如此,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没有民主是很难实现富强的,因为中国这一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特殊国情。 中国的政治,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经过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到了社会主义,头三十年的初级阶段,然后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民主范围、丰富民主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领导层实行的集体领导制度、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是国家生活中切实管用的民主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和权利。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实。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政治。 中国的经济,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众所周知,几千的农业使得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相当艰难,经过不断地改革,改革开放,经济模式、体制原来越适应国家的发展30多年来一直平稳发展。而市场经济的秩序需要法治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和效率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由于世界的经济寒流、风暴,目前我国经济也到了相对比较艰难的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挑战,多元化、多极发展在转变,世界经济一体化等等。 正是由于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中国政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政治的封建必定是经济发展的禁锢,经济的发展,能有效的推动政治的文明、民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的社会正义,或者说基本社会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中国的政治一直在不断地改革,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为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为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同样的,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谐文明。 所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没有先后轻重之分,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当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联动时,才能真正反映政治发展的巨大进步,政治的优越;只有和谐的社会,人民才能安心的体会繁荣的经济。

世界政治与经济

论述题(每题11分,1题,共11分) 1联系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的史实,试析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改 革思路 2简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的原因 3主权国家 4两极格局 5简述西方国家民主制的主要原则。 6国际金融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A.70 年代 B.80 年代 C.战后初期 D. 60 年代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A. 新干涉主义 B.民族分裂主义 C.极端主义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 A.关税同盟 B.地区经济论坛

C.超国家一体化组织 D.自由贸易区 4.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 ) A.对立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D.结盟关系 5.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6.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于( ) A.尼克松政府时期 B.克林顿政府时期 C.约翰逊政府时期 D.肯尼迪政府时期 7.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 A.无联系,平行发展 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

C.有一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立的 D.无矛盾,完全一致 8.跨国公司的实质是( ) A.最大限度地追逐巨额垄断利润 B.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和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主体 C.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或企业 D.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 9.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是 2001 年 9 月 13 日中国与( ) A.日本达成双边协议 B.印度达成双边协议 C.美国达成双边协议 D.墨西哥达成双边协议 10.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社会主义国家力量遭到很大削弱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 C. 总体趋势缓和,但动荡因素很多 D.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11.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基本战略是( ) A.解放战略 B.遏制战略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选择题

选择题 绪论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 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2、中国国际角色的转变向我们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安全和发展)两件大 事的基本要求 3、三位一体的大安全体系: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核心,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法 4、中国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特色)三个基本特征: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第一章 1.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特点: a)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行为主体和来源更具多样性 b)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跨国性和全球性 c)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难度大、过程长、关联性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3.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非传统按武安威胁包括 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跨过犯罪、传染性疾病、 以及能源、水资源和国际航道安全等 第二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 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完全一体化 有六种组织形式: 特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2、世界经济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货币和国际资本。 3、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存与对峙的格局。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大地区经济集团并存的态势。 2008年至今,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的态势。 大题 第三章 1.世界政治行为体:包括国家行为体与大量非国家行为体 2.国家四要素:拥有一定界限的领土、一定数量的固定居民、健全的政府机构和独立的国 家主权 3.国际组织分类 按组织主体: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按地域划分:全球性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按宗旨和职权:一般性和专业性国家组织 按活动性质:政治、经济和军事性国际组织 4.新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 5.当今世界突出的特点是乱象纷呈,小战不断、冲突不止、危机频发 6.世界多极化的进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和曲折的 7.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国家利益(2)国家实力(3)世界经济(4)科技革命(5)军事因素(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7)文化因素(8)地缘政治 第四章 1、美军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1.实施“广泛威慑”军事战略 2.加速推进军事转型,进一步提高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作战能力 2、北约转型及其改革 1.“集体防卫”和保卫欧洲安全重新成为首要任务。 2.重新界定敌友,放缓东扩进程。 3.打造“快反”型常规军力,提升作战能力。 3、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1.大力推进军事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军队。强调恢复大国地位的一大 支柱,首先是强有力的军队。 2.加强战略核力量优势,提高战略威慑能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对比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对比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全球公认。在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资源和资本积累都不是很丰富的条件下,实现持续了近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壮丽一页。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改革开放也让百年中国告别积贫积弱,重拾历史荣光和大国自信。 一、GDP增长显著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GDP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增长较为迅速。1978-2016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9.7%,远超同一时期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的增长率。在同一时段,美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为2.7%,加拿大为2.5%,英国为2.3%,日本为2.2%,法国为1.9%,德国为1.8%,意大利为1.4%,尽管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长率都大大低于中国。 与金砖国家比较,中国的表现也是最优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最快。相比南非、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也都实现了较为持续的经济增长,但与中国相比,则大为逊色。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表现与其他四个国家就实现了显著的“分流”,即中国持续快速增长,而其他国家增速较缓慢,甚至还出现了停滞。其GDP总量的差距巨大。2017年,中国的

GDP总量已经达到12万亿美元,差不多是其他四国总和6.5万亿的两倍(印度2.6万亿多;巴西2万亿多;俄罗斯1.5万亿多;南非不到3500亿)。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高GDP增长率也堪称奇迹。世界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能够达到如此高的长时期的经济增长。之前的40年间,即1938-1978年,日本的增速达到5.4%。从1945年算起,日本的增速达到7.6%。巴西在20世纪初期经济增速也是较快的。20世纪的最初38年,达到3.8%,接下来的40年,达到6.1%。但之后速度降低较快。从18世纪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表现显著。1700-1900年的200年间,美国的增速都是世界第一,平均增速达到3.7%。1820-1870年这5 0年间,增速超过了4 %。在美国之前,或者与美国几乎同步,英国、德国、法国经济也取得了增长,但是在1870年以前增速都不是很显著,基本上不超过2%。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帝国主义侵略让中国的经济衰落到谷底,1850-1870年经济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的显著变化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的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当然,更大的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东方巨龙,正在获得新生。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与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差距正日益缩小。 二、人均GDP排位上升 当然,总量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等于人均也是第二的水平。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是不容易的。

第四部分.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习题与解答

第四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简答题: 1.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2.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第三种力量。 3.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层次。 4.试述南北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5.论述南南合作及其意义。 6.怎样正确评价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7.为什么说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案要点】 1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剥削、受掠夺的地位,才能最终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消除因贫困落后而造成的第三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第二,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是巩固政治独立的重要保证。这些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经济发展一直面临严重困难,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闭塞。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些困难,对之采取新殖民主义政策,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企图重新控制这些国家。实践证明,第三世界国家没有经济上的真正独立,政治上的独立就没有保障,已经获得的政治独立也无法巩固,甚至有丧失的危险。 2 冷战期间,“第三世界”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它在两大阵营、两极国际政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着重其政治含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第三世界已不再具有“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不再是独立于两极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领土、民族、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竞争加强,对外关系中的差异性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世界”这一概念的政治含义基本丧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第三种力量。 3 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各国采取的措施千差万别,面临的机遇也是不同的,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层次,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东石油输出国、中等收入且在加速发展的中小国家、低收入但在加快发展的大国和最不发达国家。 4 南北矛盾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的矛盾。在历史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它们同帝国主义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二战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开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试题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库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 1、当代的科技发展模式是() A,生产—技术—科学 B,生产—科学—技术 C,科学—技术—生产 D,技术—科学—生产 2、下列哪一个不是当今国际经贸活动支柱的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和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佩克和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 A,国际贸易体系 B,国际生产体系 C,国际货币体系 D,国际航运体系 4、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 A,国际贸易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贸总协定 5、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而建立的结构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巴黎统筹委员会 C,关贸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1952年提出“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的国家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艾森豪威尔 C,丘吉尔 D,铁托 7、20世纪70年代形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之势的是 A,美国、英国、法国 B,美国、德国、日本()C,美国、西欧、日本 D,美国、加拿大、西欧 8、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 A,1968年 B,1971年 C,1973年 D,1975年 9、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东南亚国家联盟 10、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1、当今世界经济的最新、最显著特征是() A,区域集团化 B,信息化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4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课次第二单元(章)共6 学时第1、2学时;总第7、8 次课总第7、8 学时 课型讲授、模拟训练课题第四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多媒体授课时间 班级15计应、计维15电商2、15 电商1 15酒店管理、 15计网 日期15/9/14 15/9/17 15/9/18 周次7 7 7 星期一四五 节次3-4 1-4 1-4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所了解,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遵循市场规则,才能提高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授课内容提要(在重点难点下划线)一、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课外作业1、记忆本课主要问题 2、预习第五课 3、完成书面作业 课后简要分析从上课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制度的了解还有待提升;关于市场经济的特征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将类似于这样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练化。

教案纸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8分钟) 通过让看课本第30页图片和PPT的两则材料,思考问题,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入新课:(50分钟) (一)根据PPT上投影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本第19-26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 (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老师补充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重点理解、掌握收入分配和原则,树立纳税人意识,学会消费理财。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析(12分钟) 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且掌握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关系;了解投资理财的渠道,学会科学理财。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课知识点比较琐碎且重要知识点较多,所以通过做题训练,使学生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及再次对知识点巩固记忆。 五、课堂小结(3分钟) 作为中职生,我们即将进入社会,投身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把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遵守市场的规则。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5,三点) 2、市场经济的规则:自愿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价有偿。 七、布置作业: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