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本章重点

基本概念

思考习题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2、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1、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本状况

2、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治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治

1、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

2、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

3、发展中国家政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重点

1、二战后,由于一批西方列强的实力在战争中受到削弱,以前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发生了民族解放运动,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标志。第三世界的崛起,使世界经济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战后有了巨大的发展,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中国家按其经济发展程度分为四种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然较为落后,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债务危机。

3、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后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前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政权形式有共和制、君主制和军人政体三种。发展中国家政治存在的问题有政局不稳、民族问题和宗教冲突。

基本概念

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另一称谓。1952年法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索维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的

概念写进了会议的纲领性文件《政治宣言》中;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同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第三世界由此成为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国际会议、报刊媒体以及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名词。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1955年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的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受到亚非会议的启示,萌了了“不结盟运动”的思想。1956年7月,他邀请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南斯拉夫,在那里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这三位领导人就世界范围内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的团结问题进行了磋商,逐步明确了不结盟的思想。

1961年6月,在埃及的开罗召开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确定了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一切参加国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它应该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它不应当使本国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集团并成为它们的成员国;它不应当同任何一个大国签定双边协定,建立带有军事性质的联盟;它不允放大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有25个国家参加。会议通过的宣言表示,与会各国全力支持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各国人民,要求撤出一切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设施,消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这次会议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总之,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我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捍卫了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促进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事业。

1963年第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在讨论贸易和发展问题时,由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一个《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75国集团”。1964年3-6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75国集团"的成员增加到77个,并发表了《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

《联合宣言》强调要保持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一致,不断加强接触和磋商,以便制定共同的目标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联合行动纲领。因此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和斗争的组织。它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又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在每届联合国大会和贸发会议召开前夕,七十七国集团通常都要举行部长会议,研究和讨论对策,协调立场,统一行动,以便在南北对话中达到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目的。

30多年来,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改革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思考习题

1、二战后,第三世界是如何形成并发展壮大的?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3、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4、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六章自测题

1 发展中国家是亚非拉和其它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而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总称。

正确错误

2 万隆会议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它在1955年4月在印度的万隆召开而得名。

正确错误

3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

正确错误

4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在政治济领域团结的主要表现。

正确错误

5 第三世界的崛起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正确错误

6 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有48个,占发展中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南亚。

正确错误

7 债务危机、粮食危机和人口问题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正确错误

8 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正确错误

9 军人政权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政权形式。

正确错误

10 政局不稳、民族问题和宗教冲突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面临的重大问题。

正确错误

/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国家在二战之前大多数都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二战后,由于一批西方列强的实力在战争中受到削弱,以前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发生了民族解放运动。这是第三世界形成的开端。

从发展阶段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到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主要在亚洲和北非几个国家。中国、朝鲜、越南等国革命的胜利是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大事。到50年代中期,新独立的亚非国家达13个,加上战前已独立的国家,该地区已有近30个国家获得独立。

第二阶段: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发生在非洲,一系列的非洲国家先后获得独立。这一时期加勒比海地区也有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不仅最后清除了一批顽固的老殖民据点,而且一些国家从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转向发展民族经济。

70年代以来,葡属非洲殖民地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先后获得独立,1976-1980年,塞舌尔、吉布提和津巴布韦先后获得独立。1990年3月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至此,殖民主义奴役非洲长达500年历史彻底结束。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又有8个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最突出的是尼加拉瓜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长达40年之久的索摩查家庭的独裁统治。在亚洲,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迫使美国于1973年从越南全部撤军。1975年,老挝和柬埔寨获得解放。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阿拉伯石油生产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武器,同西方国家和以色列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这意味着这一阶段的民族解放运动不仅在政治上继续争取民族独立,而且斗争的重点开始从政治领域逐步转向经济领域,用争取经济独立来巩固政治独立,将政治斗争同经济斗争结合起来,使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达90多个,比过去200多年来获得独立的国家加起来还要多,加上二战前独立的36个国家,共有130多个民族独立国家,大大地使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增加了,从而使世界政治成为真正全球意义的世界政治。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二战以前,国际政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尽管亚非拉国家的土地和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但却在国际政治经济中没有丝毫的发言权。

二战后,由于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而且它们之间加强了相互合作,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政治倾向。这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有130多个,占到世界国家总数的三分之二。如此众多的新兴国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意味着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两大任务则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这两大任务与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使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联合国在成立之初只有51个成员国,其中32个国家分布在欧美地区,基本上为西方国家或被西方国家所控制。

从60年代开始,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先后加入了联合国,使该组织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在可能的范围内尽了自己的努力,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4、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

工业第三世界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上还是落后的。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地高,仅仅就经济增长率来看,比发达国家还有稍高一些。而且在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工业,有的产品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除了上述四点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也能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比如目前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口控制、禁毒问题、恐怖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是根本无法解决的。总之,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在将来会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来。

二节/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本状况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不是很有利。这些国家国内是殖民主义者留下的低级的产业结构,没有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民族资本十分弱小,严重依赖于外国;在国际上则不得不面对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但是从发展中国家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1、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就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大大高于它们在独立前,也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发展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以及八十年代后的停滞阶段,现在则处于经济调整和深化改革阶段。1955到1970年,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5.4%,比西方工业国家4.7%还要高一些。1970到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为5.3%,而同期西方国家的增长速度为3.2%。不过从80年代以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大部分,尤其是拉丁美洲,由于债务危机,经济出现负增长。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虽然有一些危机和挫折,但是总的看来比发达国家还是要高一些。94年以来的增长率平均达5.5%。

2、改变了过去的畸形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在以前的殖民统治时期,造成了畸形的单一制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和出口一种或几种农产口或矿产品,这成为这些国家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国家自独立以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成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变畸形的单一制的经济结构。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有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工业人口的数目。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程度有了加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独立以前,完全被帝国主义宗主国所控制,本国没有经济自主权。独立后,它们废除了对原宗主国的贡赋,取消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特权,收回了海关及征税权、货币发行权、黄金外汇管理权和资源的开发权等,使本国可以充分行使这些主权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此外,这些国家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没收外国企业为国有,或者增加本国在外资企业中的股份,或者限制外国垄断资本的非法活动等等,从而使它们能够按照本国的民族意愿来发展经济。

4、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本国工业的同时,也增加了用于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其他服务事业的开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1950年到1980年间,在这方面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逐步上升到10%左右,发展中国家国民受教育的的程度也不断地提高。此外,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和营养状况的改善,这些国家的儿童死亡率由1950年的28%降为1979年的12%,预期寿命也由43岁上升为58岁。

当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了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这类国家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它们多年来依靠大量出口石油,积累了大笔财富。不过,这些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还不高。

第二种是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以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和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从60年代以来,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很快实现了工业化,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有的工业部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种是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这一类。中国目前也属于这一类国家。这类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有的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它们的产业结构还未根本改变,不少国家仍然依靠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作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种类型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有48个,占发展中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这类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又很快,以前借的外债积年不还已经累积到了很高的数目。再加上有些国家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乱和灾荒中,因此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上述四类国家和地区,从地理分布来看,高收入的石油生产输出国集中在中东地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拉美;中下等收入国家则主要分布在拉美、东南亚和北非;低收入国家则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地区。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虽然在二战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四讲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过程和第三世界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吸取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不同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南北矛盾的演变及其解决的途径。 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4.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殖民体系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是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从此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945—1955年,一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首先在亚洲东部大规模兴起,继而席卷了整个亚洲,并带动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反帝反殖运动。 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51年3月伊朗争取石油国有化为中心内容的反帝运动,在这次运动的推动和鼓舞下,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国也相继爆发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形成了50年代初期西亚地区石油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在非洲,反帝反殖的战火首先在非洲北部燃起。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非洲大陆,共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以至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反动独裁统治。古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都爆发了武装斗争,一个新的反帝反独裁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拉美。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日趋激烈,第三世界成为霸权斗争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独立的国家已达到132个。 战后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沉重地打击了霸权主义,广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标志 1、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拉国家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亚非拉国家要获取和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这样的斗争意识觉醒下,在1955年4月18—24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

日本政治与经济

一、国际环境与日本发展的关系 (一)战后初期,美国在物力肘力上时日本的扶植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战后初期,美国为了把日本纳人美国在远东的反共战略体系,对日本进行了大力扶植。 1归还日本应赔偿之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宣言和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日本的军需工业应予彻底摧毁,其装备应拆除,用作赔偿。但是,到1949年,美国看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便宣布停止日本的一切赔偿,并于1952年4月将应拆除用作赔偿的飞机工厂、军火工厂、造船厂等850个工厂全部归还给日本政府,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援助。战后初期,日本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凋敝,能够出口的商品很少。为此,美国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51年6月停止援助止,以各种方式援助日本的金额累计达30亿美元。据统计,美援总额约占同期日本进口总额的40一60%。 3.投资。1949一1970年,在日的外国资本累计为1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私人企业在美国对日扶植政策的影响下所进行的投资。 (二)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庞大军需极大地促进了日末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正当195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严峻的所谓“稳定恐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大量出兵朝鲜。这一战争对日本战后政治、经济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除了在政治上促使日本坚定地加人西方阵营,走上靖和和独立的道路以外,在经济上对日本产生了以下好处。 首先是自本外汇收人猛增。美国政府为供应朝鲜前线军用物资,向日本拨出了大量加工订货和服务款项(俗称“特需”),在1950一1953年共约24亿美元,到1956年止共约40亿美元。这笔外汇收人在当时是极其可观的,例如,1952年收入之8.2亿美元,占当年日出口总值的64.6%,占当年GNP的4.7%。 其次是扩大了出口。朝鲜战争爆发后,各国为了防备更大的战争,大量抢购物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猛涨,促使日本正常出口量显著增加,如1950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出口额及出口量分别增加55%及35%。 第三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由于以上两个因素,日本国内消费增加,投资扩大,“稳定恐慌”时积压下来的大量商品很快售罄,生产随之上升,实际GNP在1951年便已恢复到战前1934一1936年水平户由于朝鲜战争不仅加速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且为尔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当时吉田内阁的大臣们情不自禁地高呼它是“天佑神助的神风”、“天赐之良机”。1965年,美国开始直接参加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日本经济又一次受到巨大刺激。一般估计,美国侵越战争使日本每年额外多得处汇20亿美元,娜1965年和1970年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为85亿美元和193亿美元。同时,日本重化学工业产品还趁美国陷人侵越战争泥潭之机,打入了美国及其在国外的市场,“越战”给日本成长为出口大国提供了良机。 (三)战后日本的资源地位发生了比欧美国家有利的变化 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日本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极高,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然气、铜、铅、锌、铝、镍、木材等10种主要资源依赖外国进口的比率高达80一90%。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战后,日本一方面丧失了中国、朝鲜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源供应,但另一方面由于战后广大殖民地纷纷摆脱原宗主国的统治走向独立,以及资源的新开发,日本资源来源渠道反而比战前增加,地位反而比欧美有利。 1.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后,大力开发和输出本国资源,工业原料和燃料产量有很大增长。1946年,中东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540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

第九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重要概念: 1.第三世界 2.不结盟运动 3.七十七国集团 4.南北对话 5.石油输出国组织 6、民族主义思潮 7、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 1、概念 2、共同特征 发展中国家概念 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 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 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 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广大亚非拉人民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历史命运 近代史上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各种形式下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都是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经过战后长期、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遍及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争得了独立。 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捍卫国家 主权和民族独立。 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 摘要: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以 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转变有其重要成因,对我国 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产业关系;演变;原因;启示 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阶段 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迥异。世界各国 经验显示,当一国经济处于低收入发展中阶段,一、二产业 的关系相对重要;而当一国经济进入高收入的发达阶段,由 于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依次增大,二、三产业关系则上升为重要的产业关系。我国虽然仍 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 展时期,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二、三产 业关系的演变过程、特点及成因,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 自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 工业化历程。到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

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 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从70年代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二、三次产业内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二、三产业关系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总体看,呈 现如下特征: (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主导型 经济。战后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 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约占2%左右,2001年仅占 1.8%;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0至60年代有所扩大,到70年代中期 后趋于平稳或下降,从1980年至90年代末其比重由33%~43%下降到26%~28%左右,2001年为26.9%;而第三产 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80年至1998年,其比重约上升4到10个百分点,2001年所占比重达71.3%。其中,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为75.3%、72.4%、72.8%、69.4%、69.5%和68.3%。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三次产业中也最大 (日本例外)。据2000年统计,一、二、三产业对GDP拉动率,美国分别为0.12%、0.74%、3.70%;英国分别为-0.01%、-0.45%、2.94%;法国分别为-0.06%、1.07%、2.52%;德国分别为-0.01%、0.74%、2 20%;意大利分别为-0.08%、0.65%、2.15%;日本分别为0.02%、1.42%、1.38%。第三产业也是

第6章政治经济学

第6章政治经济学 选择题 1. 多数投票规则: a) 只简单要求多于一半投票者 b) 是要求建立投票的规则 c) 民主制下不会出现该规则 d) 只能应用于单一问题的决策中 2. 对于多峰偏好, a) 唯一的政治均衡不复存在 b) 所有的个人都有一个效用最大化的点 c) 违背了传递性法则 d) 都对 3. 互投赞成票是: a) 总会使得所有参与投票的人效用增加 b) 可以保证有价值的项目得到资金支持 c) 包含投票交易 d) 一般包含多峰偏好 e) 都对 4. 寻租的含义包括: a) 追求合理的租金报酬 b) 最低价格 c) 最高价格 d) 人们在议会中选举官员,以执行政府政策 e) 都不对 5. 特殊利益集团科技与下列因素建立: a) 劳动的原因 b) 收入的多少 c) 收入的来源 d) 宗教 e) 都对 6. 如果每个人的偏好先后一致,但社会的偏好并不一致,我们称之为: a) 议程操纵 b) 多数原则 c) 投票悖论 d) 互投赞成票. e) 不受无关备选方案的影响 7. 代议民主制下,会: a) 选举政治家 b) 存在公务员 c) 有特殊利益集团 d) 都对 8. 如果一个人对国防的预算水平只偏好大、小,不喜欢中等规模。这个人就是: a) 违背了传递性 b) 具有单峰偏好 c) 具有多峰偏好 d) 不会得到他最想得到的结果

9. 在民治社会里,据说每一张选票都会计算在内。对稍显挑剔的投票者来说,他应该: a) 花些时间研究投票问题 b) 了解候选人的主张 c) 一定要投票 d) 都做 10. 政党: a) 对投票议程具有重大影响 b) 只关心市场的运行效率 c) 对政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d) a 和b. e) a 和c. 11. 投票欺诈: a) 对政治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b) 很容易被发现 c) 可被定义为投票交易已通过某些特定的政治议题 d) 在独裁的政治格局下出现的机率很大 e) 在年轻的投票者中间很普遍 12. 政府官僚需要大规模的预算 a) 因为预算规模限制了薪金水平 b) 满足权利欲 c) 因为有必要保证产出的边际利益等于边际成本 d) 都对 13. 林达尔价格: a) 使得公共产品的提供保持在效率的水平上 b) 要求真实显露偏好水平 c) 对同一产出数量具有不同的价格水平. d) 都对 e) 都不对 14. 政府的规模增长,是因为: a) 公民希望政府的规模维持在较大的水平 b) 在西方有很多公地可以利用 c) 私人部门的增长 d) 通货膨胀 e) 都不对 15. 下列哪一个可以做为利益集团的例子? a) 民主党 b) 烟酒管理局 c) 国家枪支管理协会 d) 律师会 e) 上述都对 计算题 1. 考虑下列净收益表(单位:10亿美元)这是两个法案:X 和Y通过后可能带来的收益。 选举人法案X 法案Y A 6 -3 B -1 5 C -2 -3

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 (一)、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其特点有: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2.通过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3.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并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虽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但各主权国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4.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发展的势头和潜力。 教学重点: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并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能对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析图等 教学过程:修改和补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我们地球上有多少人?又有 多少各国家?我们对其了解多少呢?出示几幅不同国家贫 富差距的图片。我们到这几个地方看一看,我们大家有何 感受,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世界的发展差异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一:【不同类型的国家】 1.不同类型的国家 (1)我们到世界的几个角落去看一看(课件展示贫富差异图片) (2)引导学生谈读图感受――点题(世界的差异) (3)世界各国存在那些差异呢?(引导学生读美国、中国、 尼泊尔三个国家差异对比表)得出: 面积不同、人口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4)师生共同探讨:出示世界政区图 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与最小的国家、人口最多与最少的国家,

并完成下表。 (5)教师讲述:地区 (6)设疑:国家之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差异呢? (7)学生阅读下面国家的经济差异对比表。 国家之间还存在哪些差异?观察下面的国家收入数字,你发 现了什么?继续完成下表。卢森堡47780 海地380 美国39500 加纳320 挪威 36900 柬埔寨310 布隆迪100 加拿大2812 (8)引导总结: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揭本章题,在“世界的差异”中添加“发展”) (9)教师讲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 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板书本节课题) 导学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读教材p10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和p102 阅读——“南北关系”完成以下问题: (1)讨论: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发达国家吗?这些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主要分布在那些大洲? (2)引导学生读课件“南北差异”资料,学生讨论:南北差距 与南北对话中的“南”与“北”各指什么?为什么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称为“北”与“南”?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发展中国家和

政治经济学第5章复习题答案

第六章竞争与垄断 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卡特尔 这是法语“同盟”或“协定”的音译。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方面达成协议而形成的初级垄断组织。 自然垄断 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控制力或可以采取的排他性的行为。自然垄断是经济垄断的一种,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完全竞争 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接受市场的既定价格; 不存在产品差别; 各种生产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市场信息完全。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整个社会的生产。通过价格机构的调节,每个厂商都可以把生产规模调整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从而使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完全垄断 垄断的存在造成竞争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场,依垄断程度差别,区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理论模型。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某个产业(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一家企业对市场的独占,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 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有差别但可以替代的产品。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政治经济学第六章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D 】 A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C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 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2. 平均利润是【 D 】 A 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B 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C 企业主收入的总和 D 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 3.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B 】 A 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 B 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 C 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D 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4.成本价格是指【 A 】 A c+v B v+m C c+v+m D c+v+p 5.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 】 A 生产价格 B 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C 成本价格 D 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价格 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B 】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7.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 B 】 A 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B 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C 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无关 8.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相比较,在数量上利润率【B】 A 大于剩余价值率 B小于剩余价值率 C 等于剩余价值率 D时而大于时而小于剩余价值率 9.利润率反映了【 C 】A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B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C.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D商品价格的高低 10.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是【 A 】 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 D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11.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 C 】A按相同方向变化 B以相同的幅度按相同方向变化 C按相反方向变化 D以相同的幅度按相反方向变化 12. 一般而言,商业利润的数量相当于【 C 】 A超额利润 B销售利润 C平均利润 D垄断利润 13. 资本主义商业利润是商业工人【 B 】 A 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C 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D 全部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14.商业资本的职能是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 D 】A生产资本的职能 B货币资本的职能 C流动资本的职能 D商品资本的职能 15.在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比例限度时,它能【 A 】A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 B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都同样增加 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都同样减少 16.纯粹流通费用是指【 D 】 A同商品运输有关的费用 B同商品保管有关的费用C同商品包装有关的费用 D同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 17.当平均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 】 A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B 国家的习惯和法律 C 借贷时间的长短 D 预期价格变动率 18.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时【 B 】

世界经济学 发达国家 重点知识总结

一.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 概念: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具体做法: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起源: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 他首次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 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 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和行政权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行政和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 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最终由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 目的:避免独裁者的产生。 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在现代,立法、运用税款的权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愿的议会中,司法权的独立在于防止执法机构滥权。 内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权总统有对国会两院法案的否决权,但立法机关复议,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成为法律;总统任命行政官员、缔结条约要争求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国会有对以总统为首的行政官员的质询、弹劾的权力;司法部门有对政府官员审判的权力,以及对国会制定的法律进行是否违反宪法的审查权;总统和国会结合起来行使对法官的任命权;国会参与部分司法权,有司法性的宣告叛国罪和对总统审判的权力。 评价:三权分立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派别之间利益矛盾,有助于反对封建专制,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适应于对付内外国斗争需要。 弱点是国家力量难以完全集中,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抵消,缺乏效率,不适合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二.苏联的经济转轨与休克疗法 概念:“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是对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的称谓。 背景: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俄罗斯联邦独立。新国家继承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苏联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一大堆生产难以为继、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等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35岁的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总理。盖达尔几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疗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解析

第六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新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本章着重阐述资本主义向垄断和国家垄断发展的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本质、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之前尚处在自由竞争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特征有: 第一,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建立起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各个经济部门存在实力相差不太悬殊的众多企业,其中没有占支配地位、垄断地位者; 第三,通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是单个(或合伙)资本家所有制,在经济活动和流通领域是单个资本家企业主; 第四,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起支配作用的是自由竞争原则,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利润率在各部门之间趋向平均化; 第五,自发起作用的市场机制是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调节者,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基本上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第六,对外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国家出面支持下输出商品。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自由竞争时期,这一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遇到处于自由竞争状态中的分散的资本关系和障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敏锐地预见到资本主义有向垄断发展的趋势。马克思曾多次强调生产和资本在竞争中有不断集中的趋势,正是这种趋势导致向垄断的发展。他还指出:股份公司及其矛盾“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9月4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面向全球发布了《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对各国的未来经济走势给予了进一步预测和判断。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紧张的全球地缘形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的紧缩,都会给前途未卜的暂时性复苏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沙维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补充道:“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的几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近,我们看到这种特征消失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差距,这种差距存在于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高增长与低增长经济体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能力通过结构改革来获得竞争力。” 《报告》指出,尽管不同发达经济体之间仍有差异,但相较于过去几年发达经济体总体上面临更好的增长前景,而新兴经济体则面对更为温和的增长态势。美国的复苏得到了良好的出口与就业指数的支撑,欧洲的经济形势在内部出现分化,中国则继续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 《报告》显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最大的五个经济体取得了积极进步,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和南亚的竞争力差距。《报告》同时指出,在采纳并落实长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结构改革方面,进展尚有不足。在决定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创新、人才开发和制度保障继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是《报告》最受关注的内容。今年进入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世界经济体前三名的美、中、日的国家竞争力如何?欧洲、亚洲以及金砖国家的排名又如何? 欧洲:瑞士连续6年排第一,前十位中欧洲国家占六席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前十名依然是去年的10个国家或地区。瑞士连续6年拔得头筹,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继续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 瑞士排名第1,芬兰第4,德国下降一位到第5,荷兰、英国与瑞典分居第8到第10位。 出色的学术机构,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以及科研与商业的紧密关联使得瑞士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瑞士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工权益与雇主需求的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一。此外,瑞

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又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与外交政策都属于相对完备的状态,本文以日本为例,来阐述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状况。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百废待兴,政治、经济及外交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其卓有成效的改革,使战后日本经济迎来腾飞,被人们称作“20世纪的经济奇迹”。 战前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由天皇独揽大权。战后,政治体制改为议会内阁制, 采取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内阁、法院掌握,以达到 相互制衡的目的,这也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政治体制。 (1)国会 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两院的议员均由民选产生,不同于美国和俄罗斯。 众议院的每届议员定额是480人,参议院的定额是252人。国会的权能包括以下三项: 立法权(制定法律,批准缔结条约,提议修改宪法。按照规定,参众两院独立行事,两 院一致通过的决议被认为是国会的决议。但是,在国会中,众议院往往处于一种优越地 位,这在其他一些议会制国家也一样,因为众议院人数多、任期短,因而会有更多的民 意反映到众议院,所以较能代表国民的意志。 (2)内阁 内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由总理大臣(首相),各省国务大臣,各厅长官和无 任所大臣组成。日本现在的内阁设了12个省部,以及有关机关。内阁是通过国会选举 产生的。在国会中占议席半数以上的政党才能组阁。在没有一个政党占国会议席半数以 上的情况下,由国会中占席位较多的两个以上的政党组成联合内阁,一般席位最多的政 党首脑出任总理大臣。内阁拥有很多权限,统一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处理外交关系、任 免和赏罚政府官吏,制定和发布行政命令,编制国家财政预算和决定大赦,特赦,减刑, 免刑等权力。 (3)法院(司法部门) 法院在日本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最为薄弱,权限相对要小的多。最高法院院长要由内 阁提名,再经天皇任命;其他法官均由内阁任命。 三者关系:在日本,内阁和国会占主导地位,法院实际权限很小,主要是内阁和国 会相互制约。内阁的产生是通过国会选举,在选举中占国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才能组阁。 在平时内阁有提案,也要先得到国会的通过,才能得以施行。内阁对国会也有制约作用, 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所以,在日本政治中,归 根结底是各个政党争取尽量多的国会席位,来自己组阁,本党领袖成为首相,以此来执 掌日本政府。 (4)天皇制 天皇制在日本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日本现代政治制度不可缺少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规定,现代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已经 不再是战前历史上曾经一度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了,但天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改革政治体制后,日本的经济也开始飞速发展。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堪称奇迹, 主要由于国际环境影响以及自身良好的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影响包括四个方面:第一,50到70年代中期世界市场的粮食、燃料和原料充 足低廉。第二,朝战和越战军事订货刺激日本经济。第三,冷战的加剧使美国对日政策 转向积极扶持。第四,日本特殊的战败国地位使日本免于将过多资源用于扩军备战。其 次,自身的原因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加速设备更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世界上现有的二十几个最发达国家全部都是民主国家,而在另一方面,亚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在实行民主之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却要快于许多民主国家。这就造成了一个疑问:究竟是民主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是专制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讨论中国的经济之前,先要看建立在什么样的政治基础上。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许多期盼国家发展的人们,这也是许多经济学者与政客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特殊的、独特的,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发展。 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其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争辩:中国应该是先富强后民主,还是先民主后富强?主张先富强后民主的人认为,民主虽可促进人权,但不利于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反过来,到底是经济促使政治改革还是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有人从别过的发展来说中国应该先富强再明主,即赞同经济促使政治改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不仅如此,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没有民主是很难实现富强的,因为中国这一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特殊国情。 中国的政治,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经过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到了社会主义,头三十年的初级阶段,然后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民主范围、丰富民主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领导层实行的集体领导制度、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是国家生活中切实管用的民主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和权利。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实。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政治。 中国的经济,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众所周知,几千的农业使得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相当艰难,经过不断地改革,改革开放,经济模式、体制原来越适应国家的发展30多年来一直平稳发展。而市场经济的秩序需要法治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和效率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由于世界的经济寒流、风暴,目前我国经济也到了相对比较艰难的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挑战,多元化、多极发展在转变,世界经济一体化等等。 正是由于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中国政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政治的封建必定是经济发展的禁锢,经济的发展,能有效的推动政治的文明、民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的社会正义,或者说基本社会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中国的政治一直在不断地改革,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为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为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同样的,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谐文明。 所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没有先后轻重之分,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当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联动时,才能真正反映政治发展的巨大进步,政治的优越;只有和谐的社会,人民才能安心的体会繁荣的经济。

政治经济学第六章重点知识框架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商品价值W=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成成本价格k=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本商品价值W=成本价格k+剩余价值m 价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格把剩余价值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利润 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P’=m/C+V 利影响利润高低的主要因素:①剩余价值率②资本有机构成③资本周转 润速度④不变资本的节省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部门内部的竞争目的是为追逐超额利润,结果形成了商品的社会价值。 (2)部门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结果形成 了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4)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另个因素①社会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②社会总资本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2)超额利润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 第四、平均利润下降趋势规律 六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①剥削程度的提高②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降低③相对过章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④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职能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2)商品资本要转化为商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形成一种特殊分工 ②商业资本家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资本 (3)商业资本的职能,实质上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推销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4)商业资本的重要作用 ①它相对节省了流通资本,从而相应增加了生产资本 ②它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③它加快了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 ④它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二、商业利润及其来源 (1)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总额 (2)平均利润率=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世界政治与经济

论述题(每题11分,1题,共11分) 1联系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的史实,试析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改 革思路 2简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的原因 3主权国家 4两极格局 5简述西方国家民主制的主要原则。 6国际金融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A.70 年代 B.80 年代 C.战后初期 D. 60 年代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A. 新干涉主义 B.民族分裂主义 C.极端主义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 A.关税同盟 B.地区经济论坛

C.超国家一体化组织 D.自由贸易区 4.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 ) A.对立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D.结盟关系 5.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6.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于( ) A.尼克松政府时期 B.克林顿政府时期 C.约翰逊政府时期 D.肯尼迪政府时期 7.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 A.无联系,平行发展 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

C.有一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立的 D.无矛盾,完全一致 8.跨国公司的实质是( ) A.最大限度地追逐巨额垄断利润 B.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和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主体 C.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或企业 D.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 9.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是 2001 年 9 月 13 日中国与( ) A.日本达成双边协议 B.印度达成双边协议 C.美国达成双边协议 D.墨西哥达成双边协议 10.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社会主义国家力量遭到很大削弱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 C. 总体趋势缓和,但动荡因素很多 D.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11.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基本战略是( ) A.解放战略 B.遏制战略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选择题

选择题 绪论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 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2、中国国际角色的转变向我们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安全和发展)两件大 事的基本要求 3、三位一体的大安全体系: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核心,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法 4、中国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特色)三个基本特征: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第一章 1.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特点: a)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行为主体和来源更具多样性 b)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跨国性和全球性 c)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难度大、过程长、关联性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3.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非传统按武安威胁包括 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跨过犯罪、传染性疾病、 以及能源、水资源和国际航道安全等 第二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 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完全一体化 有六种组织形式: 特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2、世界经济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货币和国际资本。 3、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存与对峙的格局。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大地区经济集团并存的态势。 2008年至今,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的态势。 大题 第三章 1.世界政治行为体:包括国家行为体与大量非国家行为体 2.国家四要素:拥有一定界限的领土、一定数量的固定居民、健全的政府机构和独立的国 家主权 3.国际组织分类 按组织主体: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按地域划分:全球性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按宗旨和职权:一般性和专业性国家组织 按活动性质:政治、经济和军事性国际组织 4.新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 5.当今世界突出的特点是乱象纷呈,小战不断、冲突不止、危机频发 6.世界多极化的进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和曲折的 7.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国家利益(2)国家实力(3)世界经济(4)科技革命(5)军事因素(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7)文化因素(8)地缘政治 第四章 1、美军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1.实施“广泛威慑”军事战略 2.加速推进军事转型,进一步提高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作战能力 2、北约转型及其改革 1.“集体防卫”和保卫欧洲安全重新成为首要任务。 2.重新界定敌友,放缓东扩进程。 3.打造“快反”型常规军力,提升作战能力。 3、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1.大力推进军事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军队。强调恢复大国地位的一大 支柱,首先是强有力的军队。 2.加强战略核力量优势,提高战略威慑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