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用户研究 课件 复习精华版 第5章 用户信息需求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55
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五章知识点整理第五章矛盾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个性化还是社会化?一、信息消费的个性化趋向及其支持机制1.个性化信息:①获取:网站或客户端服务的提供者通过技术了解个体用户的需求偏好及行为特点,为用户推送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中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他人的筛选,来获得个性化信息满足。
②个性化信息的缺陷:使个人局限在个人偏好里,共同话题减少,社会整合出现障碍。
③启示:对于信息分发者而言,在满足个性的同时,应该提供公共信息的供给,保持个性信息与公告信息的平衡。
二、信息消费的社会化的加剧1.网络信息消费的社会化①含义:个人信息消费行为与社会化信息消费行为融合,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作为个体的网民受到社会氛围影响。
②表现:1)个体的信息消费行为汇聚成社会行为并作用于信息生产。
点击率评论形成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反过来影响信息生产,这种指标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一个动态过程。
2)用户间的相互引导会对用户信息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超载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的信息,朋友圈、问答、知乎等平台不仅带来了信息的分享,也促成了人们的相互信息引导。
信息消费的群体性氛围影响着个体态度与行为并形成群体效应。
人们对信息的最终评价,往往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而是与他人互动的一种结果。
③作用:网络信息消费也会成为个体能量聚合为社会能量的一个重要方式。
李佳琦和朱广权的合作为湖北拼单聚集了网友的正能量为湖北拼单。
第二节主动还是被动?一、新传播模式赋予的主动性与人的本性固有的被动性1.新技术赋予的主动性与人被动性的矛盾①新传播模式下用户的主动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用户的选择以及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
新媒体的互动技术使用户的主动性提升,用户可以建构自己的网络信息,特别是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会呈现出很强的主动性。
②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被动性。
1)“懒惰”带来的被动性。
人们总是原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报偿,特别是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
信息用户研究复习资料1、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P2自然信息系指自然界中的各种信息以及人类所赖以生存与生产的物质所产生的信息,包括生命信息、非生命物质存在与运动信息、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之间的作用信息等。
社会信息系指人类各种活动中产生的、传递与利用的信息,包括人-人作用、人-机作用信息等。
由各种人类活动所引发的信息皆属于社会信息。
2、信息的三种状态P2就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所使用的信息而言,存在三种状态:接受状态,即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被人理解或吸收的状态;记录状态,即信息存在于各类载体中的状态;传递状态,即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
其中记录状态是主体。
3、信息用户P4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内容的服务业务,其服务对象是对服务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
在服务中,这些主体称之为用户。
在图书馆和情报(信息)部门开展的文献信息服务中,用户通常指科研、技术、生产、管理、文化等各种活动中一切需求与利用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前者称为个体用户,后者称为团体用户。
凡具有一定社会需求和社会信息交互作用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和团体)皆属于信息用户的范畴。
4、用户研究的基本内容(论述题)P18①用户类型研究②用户信息心理研究③社会因素对用户的影响④用户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⑤用户获取信息的研究⑥用户吸收信息的机理研究⑦用户信息保证研究⑧用户信息培训研究⑨用户研究方法论5、信息的社会流通方式从社会学观点看:信息的社会流通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人际传播和交流;组织传播和交流;大众传播和交流。
组织信息传播的通道主要有:自上而下的传播,自下而上的传播,横向传播。
6、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方法P54【直接调查法】调查表法:根据预先确定的调研内容及范围设计调查表,然后将调查表以直接交付、邮寄等一切可能的方式递交给被调查者,待被调查者按要求填好调查表后收回,进行分析研究,引出结论。
询问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根据研究目标直接向用户提问,从而获取询问信息,然后引出研究结论的一种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