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今后工作建议

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今后工作建议

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今后工作建议
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今后工作建议

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今后

工作建议

一、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低产田面积大,土壤肥力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少且老化,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田综合抗灾能力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尚不健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还主要以粗放型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增长慢,对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无力投入,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市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快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切实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进一步加大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力度,努力争取更多的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财政配套资金投入,着力营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配套保障试点办法精神,进一步完善县、区财政配套资金保障机制,将县、区配套资金列入年初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充分调动农民自主投入,多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探索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中之重,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着力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资金投向上,向种粮大县、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效果明显的区倾斜。在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统筹安排解决影响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把生产机耕路与村中道路改造结合起来,把田间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同人畜饮水工程结合起来,把农田防护林建设同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在项目区,积极开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以及改善村容村貌的试点等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构建和谐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

3、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一个行业协会”的要求和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4、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促进生产发展、规范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维护农民利益”的目标要求,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农民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民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跨县区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龙头企业+专业经济组织+农户”的新路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积极作用。

5、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成效。在项目区内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和种子、种苗、种畜的繁育体系,形成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引进先进科学的种植技术、施肥技术、农药施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积极选用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推广项目,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成为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狭义的生态农业经济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高经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

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2)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生态农业是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对于人类来说,食物卫生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只有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2、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没有及时采用先进的保护土壤的新耕作方法,如少耕法、免耕法、松土法等,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沙化。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每年不断翻耕土地,土壤经常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风吹雨淋,肥沃的土壤迅速流失。在很多地方,形成地下水“漏斗”。其次,水源严重受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其原因是为了高产,

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今后工作建议

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今后 工作建议 一、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低产田面积大,土壤肥力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少且老化,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田综合抗灾能力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尚不健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还主要以粗放型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增长慢,对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无力投入,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市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快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切实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进一步加大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力度,努力争取更多的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财政配套资金投入,着力营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配套保障试点办法精神,进一步完善县、区财政配套资金保障机制,将县、区配套资金列入年初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充分调动农民自主投入,多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探索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中之重,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着力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资金投向上,向种粮大县、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效果明显的区倾斜。在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统筹安排解决影响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把生产机耕路与村中道路改造结合起来,把田间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同人畜饮水工程结合起来,把农田防护林建设同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在项目区,积极开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以及改善村容村貌的试点等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构建和谐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 3、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一个行业协会”的要求和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4、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促进生产发展、规范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维护农民利益”的目标要求,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农民专

绿色物流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绿色物流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绿色物流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约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绿色物流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二、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尽管绿色物流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一)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二)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

(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 三、物流管理不统一,阻碍了绿色物流体系的发展,要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由于目前我市现绿色物流业刚刚起步,因此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绿色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实力弱,增长乏力。 四、发展绿色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善。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发展绿色物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物流企业的设立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手续繁琐等,限制了绿色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绿色物流的发展建议: 一、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狭义的物流成本包括,产品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中的人、财、物力之总和。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

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建议

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建 议 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者:庄坤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XX年第15期 摘要:现代都市农业融合于城市现代化发展之中,有其特定的发展历史阶段,社会功能和经济作用,文章通过对山东省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建议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都市农业定义是:“都市农业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这是因为都市农业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主要的是都市农业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大体来说,都市农业是在大城市内及其周边地区,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城市的农业,是以高质高效、生态绿色、观光休闲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不仅满足都市的物质需要,而且为城市提供精神文化、娱乐体验、扩大就业等多方面需求,是融生产性、

生态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并与城市有机融合,成为都市整体功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深刻理解认识和领会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使命

一、深刻理解认识和领会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使命 去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随后,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强调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五大行动充分贯彻了国务院中办国办文件精神,结合当前农业发展重点和焦点问题,着重围绕污染问题做出了具体全面的部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实举措,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刻领会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农业兴,才有乡村之振兴。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和时空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多样性功能,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更好的防止产业萎缩,实现永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关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10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12个国家级、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29家;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发展模式探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

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12个。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411万人次,实现收入62.7亿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4.15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6.47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约1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近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1-9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78笔、4774万元,累计贷款余额8352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5254处堤防(护岸)、98座水闸、59座泵站、5489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重点。笔者结合河南省泌阳县现代农业发展实践,通过分析近年来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个人浅见。 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泌阳县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产业项目仍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细化实施方案,有些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前瞻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年轻力壮的人一般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这个群体中,懂技术、善经营、有文化的人不多,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实际上成为农村投资的主体。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

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资本积累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力度不够。加上县级财力紧张,没有资金大量投向农业。 五是农业科研水平较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虽有农业技术方面的机构,但推广体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影响了现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财政支农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而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一些困难县难以争取到上级财政的支持。 ――财政支持偏重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财政支持一般局限在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不够。由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难以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王国胜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王国胜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由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1995年,我县作为河北省第一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先后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植物资源丰富。西部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灌草丛,草本植物以白草、胡枝子为主,灌木以野生酸枣和荆条为主,乔木主要有核桃、柿子等。山前平原地区为粮田,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棉花、花生等。“永年洼”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芦苇为主,木本植物主要有龙爪柳、垂柳等,人工开发的湿地主要是莲藕。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及农业发展现状,我县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建成了五大生态类型区:京广铁路以西林粮草牧综合发展的旱作农业生态类型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中低山丘陵区,耕地面积1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5%),中部粮棉高产高效种植多种经济生态类型区(位于京广铁路以东永年县中部,耕地面积30 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约31.2 %),东北部防护林立体种植生态类型区(位于永年县东北部,耕地面积约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约15.6%),东南部低平原设施农业生态类型区(位于永年县东南部,耕地面积约3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约36.4 %),“永年洼”观光生态农业类型区(位于永年县广府镇,洼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二是水利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水网建设,滏阳河水质达到了3级灌溉水质的要求,恢复了滏阳河西八闸灌区和莲花口灌区,灌区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有效提高了我县东南农业生产抗旱能力。三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通过生态县建设,取缔了以小造纸、小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冷藏与保鲜)、劳动力、地租、工业 (提供化肥、农药、工具) 二、区位分析的一般用语(一)自然因素 有利不利 气候 1、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1、温度低,寒冷,热量条件差 2、降水少,气候干旱2、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 3、光照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3、背风坡,降水少 4、降水丰富;迎风坡,降水多4、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等) 地形 1、地处X平原,地形平坦开阔1、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2、地势高,热量条件差2、多山地丘陵,利于林牧业、立体农业发展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土壤 1、这里是X壤,土壤肥沃1、土壤贫瘠 2、土壤有机质含量少2、土壤有机质多,肥沃 水源 1、水源充足1、水源不足 2、河流稀少,水源不足2、河流(湖泊)众多,水源足 3、X河流经带来充足的水源3、河流水量少,水源不足 4、高山积雪融水带来充足水源 环境(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严重 3、土地(次生)盐碱化严重 相关位置 1、以X城市为依托1、距大城市远 2、距X城市近2、距X工业区远 3、距X工业区近3、距海远,地处内陆,闭塞 4、地处X经济发达地区 5、沿海地区 经济 1、经济发达1、经济落后 2、经济较发达2、经济发展水平低 3、经济发展快3、经济基础薄弱 4、经济基础雄厚4、工农业生产不发达 5、工农业生产发达 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完善1、基础设施落后 2、这里有X,基础设施好2、基础设施差 交通 1、交通便利,有X交通1、交通落后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178农业工程与能源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2017年1月下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汪 智,韩 震,王喜禹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文章提出了对于绿色农业的发展重点应更侧重于把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形势。对于当前绿色农业的相关内涵以及特征,还有绿色农业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借鉴了四川江安县绿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提出了促进我国西地区县域绿色农业快速发展的有关建议,积极的发掘自身优势,指出了要想提升绿色农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力度,就应该不断的培育并且壮大绿色农业主导产业以及龙头企业,积极的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力度等建议,希望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02-0178-01 1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升,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共识。从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我国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属于对于农业发展进行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1991年结束。在期间就有相关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理念。随后我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去对绿色农业的内涵以及实践给予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2)我国农业进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农业保持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主要是从1992开始到2002年结束。从1992年开始,国家就真正的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经济时期中,农业的发展朝着两高一优的方向进发,也就是我国的农业产量高,农业的质量效益也获得了很大的丰收。此时我国已经开展了绿色农业的试验,以及示范和推广,并且慢慢的开始对绿色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同时慢慢的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绿色食品的原料生产地。 3)而当前提到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就是当前,国家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2003年开始到目前持续的进行着。2003年的时候,在亚太地区的绿色食品以及有机农业市场渠道建设国际的研讨会上,我国真正的指出了“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随后的第二年,国务院副总理惠良玉在报告中对此作了相关批示,充分的对绿色农业理论研究以及示范推广工作基于了肯定。从2006年到现在,很多省已建设了绿色农业的研究中心,并且也开始有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以及示范的科研院所。当前有人提出,由于绿色农业本身所消耗的能源就比较少,而且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也十分的快速,要求积极的建设绿色的农业的产业体系。绿色的农业发展已开始成为了当前发展的共识,并且得到了大众普遍的认可和支持,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投身于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中。 2 相关思考与建议 2.1 挖掘当前发展的优势,科学选择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发展是有着一定发展特色的优良农产品,正不断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浅山县,要充分利用郊区交通设施,及其种植的优势,发展城市休闲旅游农业,促进全区农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提升基础设施的投放强度,有效的开展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积极的对绿色农业科技机制进行创新,塑造出农业科技“教学与生产,还有研究与推广”等综合发展的形式,对于有关的配套建设加以完善,进一步推进农业推广以及服务。2.3 培育绿色农业的主导产业,真的实现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可以说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前提与核心。在目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下,以行业作为主要的支撑体制,全面的促进农业发展时期实现产业规模,从而对标准化以及现代化的高效发展给予保障。在进行发展的同时推进了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强化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绿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 积极的发展绿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将产业的管理真正的显示出来,对于生产给予规范,品牌销售当成现代农业进行建设的主要内容,真正的推进绿色农业品牌自身知名度的提高;积极的加强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发挥其积极的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绿色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在企业贷款中的折扣、品牌建设、基地扩张、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艳秀,王洪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生态补偿视角 [J].江南论坛,2012(6):14-15. [2]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 36-39. [3]黄国勤.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 157-159. [4]严立冬,屈志光.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63. (收稿日期:2017-1-15) —————————————— 作者简介: 汪智(1996-),男,湖北洪湖人,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完整版)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与主要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与主要区位因素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洼),因此地形是它的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包括一下几类: (1)气候特殊区域(指气温和降水特殊),气候是主导因素。如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我国东北的甜菜种植;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大于种植业,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气候干旱不适合种植业发展)。 (2)某一因素的出现,打破了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先知先那个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制约因素是热量,但在河谷等海拔较低处温度相对较高,则该地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地形;我国北方种植亚热带蔬菜,是科技打破了热量这一限制性因素而称为主导因素。 (3)农产品不易运输的农业,需靠近消费市场,市场成为其主导因素。如上海、北京等城市郊区布局乳牛场、禽畜场合蔬菜生产基地主要是满足市场需要;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侧重于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其原因是市场需要。 (4)远离主要消费市场布局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是交通运输条件和保鲜技术。如荷兰的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城市;阿根廷向欧洲出口牛肉。 (5)其他情况。如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能种植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具备灌溉水源;印度尼西亚的农业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不能自给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限制性条件)得到满足,该因素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而不是限制性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鞥条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盆地、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水灌溉,当地水源就成为主导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求分析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

绿色农业发展建设经验交流材料-总结报告模板

绿色农业发展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一、主要做法 1、编制规划,强化监管。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结合我区农业的产业发展特点,我们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区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农药投入、病虫害综防规划》、《农用薄膜使用回收规划》、《县区畜禽禁养区划分方案》和《县区畜禽养殖园区建设规划》,这些规划或方案的出台,为我区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强对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监测,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安全。 2、加强宣传,强化意识。利用络、《农家报》、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强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宣传,使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各级领导、所有和广大群众的共识;以万名农民素质培训为载体,加大对“两高”农药危害性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参加农业部、省、市开展的“生态衢州上海推介会”、浙江农业博览会、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绿色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展示展销,不老神鸡、一品红、阮小二香鸭等一大批绿色品牌脱颖而出,并已在省内乃至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3、抓好示范,分步推进。以保护农业生态,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农田质量,确保生产安全为重点,通过实施“811”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田氮肥减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四大农业生态环保工程,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对135家规模生猪养殖场进行排泄物治理,建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点5个、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3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排污已基本达到排放标准,粪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清洁能源率达。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全面禁止,秸秆利用量达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推广平衡配方施肥30万亩次,全区化肥使用强度265公斤/公顷;农药使用量公斤/每公顷;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37467万公顷,综合防治率达。 4、依托优势,创优品牌。立足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实施农产品质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一. 重点、难点 1.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这是地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大多是以材料分析或读图方式呈现,答题时要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理清思路观点和结论,叙述力求符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又要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答题必须建立在对本题型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确无误。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 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亚洲水稻生产的特点。 二具体内容 (一)农业生产活动 1. 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生产活动。 2. 特点: (1)地域性。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致。 (2)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 3. 投入与产出: (1)投入: ①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②生产资料:动植物、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化肥、农药(促进产出)等。 ③劳动力。 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产出:农产品。 ①食用:粮食、果蔬、肉蛋等。 ②工业原料:棉花、皮毛等。 4. 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 5. 农业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为 ①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 ②畜牧业: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程度分为: ①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低。 ②密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高。 (3)按产品用途为分类: ①自给农业:以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为目的。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主要分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 (二)农业区位选择

1. 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高度:平原适宜耕作业;山地适宜畜牧业。 坡度:大于25°不适合种植业。 ②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 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④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 ③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 ④劳动力:价格、素质 ⑤工业和农业协作:工业——机械化,土地价格。 ⑥生活习惯、历史因素:类型 ⑦“三废”、化肥、农药:产量及销售,如绿色生态农业 ⑧农业技术、科技 ⑨经过的城市与工业区:市场 2.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 (2)自然条件可以利用、改造。 ①通过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扩大某种作物区位范围。 ②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但有一定限度(考虑经济技术、投入产出比、环境)。如:玻璃温室、喷灌、梯田等。 3.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区位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 水稻种植业。 (1)分布的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种植。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单产高,可以缓解该地区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土地压力。 ④有悠久种植历史,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2. 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区位条件: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3)放牧牲畜:牧牛:美国、阿根廷。养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①分布:潘帕斯草原。 ②区位条件:a.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b.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 交通便利,距海港近。d. 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牧牛业发展。 ③发展牧牛业做的工作:a. 培育良种牛b.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c. 开辟水源d. 种植饲料。 ④与中国的比较: 相似: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 发展的意见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 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和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要求,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总体部署,现就加快绿色食品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性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开发绿色食品,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生产资料,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 10年来,绿色食品工作结合国情,借鉴国际相关行业的做法,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开发管理模式;形成了由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产品质量监测机构组成的工作系统;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其中AA级绿色食品标准与国际有机农产品标准接轨。已开发的产品涵盖了食用农产品和各类加工食品,实物总量和贸易额逐年增长。绿色食品主要大类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实物总量的比重分别为:奶粉40%,茶叶及饮料5%,粮油、蔬菜、水果、畜产品等1%左右。绿色食品证明商标标志在国内外市场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品牌形象得到了广大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实践表明,开发绿色食品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组织方式的创新,也是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创新。尽管目前产品总量规模还不是很大,区域发展尚不平衡,但是已经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既要高度重视解决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基本安全问题,又要参照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