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由六声音阶徵调式写成的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形式。

2、《王大娘钉缸》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学习这首地花鼓的旋律,就是为了让学生探究民歌与创作性歌曲的关系,即地花鼓《王大娘钉

缸》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二、依据教材,把握重点——说目标

教材的重点要求:

1、学生通过聆听、体验歌曲《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演唱风格,感受中原民歌的显著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与创作性歌曲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基于对教材重点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大体确立为以上几点,让学生从聆听音乐作品中体验歌曲《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演唱风格、感受中原民歌的显著特征。通过学生自己对比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认识“鱼咬尾”、“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我们知道让学生了解中原民歌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那么,有了以上学习基础,学生在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时,就能自己总结出来。

三、依据目标,说教学过程

1、导课:我以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中原武林人物,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语导入中原到底是指哪些地区,同时也用河北的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作提示,这时,教师再出示本课要讲的《醇

厚的中原韵》所在的地理位置,学生就很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民歌是哪里的。

2、鉴赏歌曲

首先,我们聆听了王世惠和彭丽媛两个版本的民歌《沂蒙山小调》,从而感受音乐要素(音色、节奏、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演唱者的再度创作所起的情感力量并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在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时自己总结出中原民歌的特点,我用了少量的时间和学生共同回顾了我国民歌的分类及我国民族调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民歌中的小调和西洋大小调的区别,知道《沂蒙山小调》是我国民歌中尤其是中原民歌小调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态的典型。

第三,聆听民歌《王大娘钉缸》和创作歌曲《好汉歌》,仔细对比这两首歌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第四,在分析对比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时,我用试唱对比法将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主题旋律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即民歌的曲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进而分析理解民歌是不借助手写记谱,而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不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民歌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特点显著,我还试唱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我们宁夏花儿。

第五、通过今天我们鉴赏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的民歌以及根据民歌创编的歌曲之后,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一下中原民歌的特点:体裁:小调最丰富;六声音阶,徵调式居多,风格:粗犷、诙谐、醇厚、爽朗。通过学生对中原民歌特点的探讨、总结。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拓展性思维。

四、依据教材,说教学方法

1、我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利用电脑制作音乐课件,在视觉上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将视听相结合,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更形象地接受音乐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中我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欣赏音乐,而且由于音乐与其它艺术及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音乐欣赏课又成了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知识的课,当然,音乐还是主要的。在上高中音乐欣赏课时要注重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比如我讲“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时都与文学中的诗词相联系,这样也更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3、我做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带着问题欣赏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便于聆听中思考,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体会歌曲的魅力,每次我都是先让学生尝试回答,老师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尤其,在讲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时,我用试唱对比法将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主题旋律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民歌的曲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

试讲题目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试讲题目如下: 高中语文题目 再别康桥(高一册,第2课) 我与地坛(高一册,第7课) 我若为王(高二册,第6课) 过秦论(高二册,第17课) 荷花淀(高二册,第3课) 声声慢(李清照)(高三册,第8课)游褒禅山记(高三册,第18课) 陈奂生上城(高四册,第3课) 人是什么(高五册,第2课) 将进酒(高五册,第15课)

数学 试讲题目: 1. 函数y=Asin(ωx+y)的图象(第一册·下)2.反函数(第一册·上)3.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一册·上)4.平移(第一册·下)5.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二册·上)6.曲线与方程(第二册·上)7.球的体积(第二册·下)8.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第二册·下)9.距离(第二册·下)10.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第二册·下)注:所用教材为人教版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

英语 试讲题目: 1. SEFC Book1A Unit4 Reading “The Rescue” P24 2.SEFC Book1A Unit12 Speaking P79 3.SEFC Book1B Unit20 Grammar P54 4.SEFC Book1B Unit16 Integrating skill“Animal Experiments” P27 5.SEFC Book2A Unit4 Reading: “English Poetry” P27 6.SEFC Book2B Unit20 Grammar P78 所用教材为人教版

历史试讲题目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 第一章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2.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 4.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5. 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6. 第五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7 第二章第四节启蒙运动 8. 第三章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9. 第二章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0.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中音乐_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活动设计:课前学生预习课本28页相关内容。聆听背景音乐,思考视频里播放的音乐属于哪个地域的民歌。 教学年级:高一。 课时:1课时。 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模式,共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拓展提升-- 成果展示—课堂总结。 教材分析: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具有醇厚的情感;粗犷、豪放的气质;活泼、诙谐的热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探究中原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到“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听、唱、思”,感受作品表达的情绪。初步掌握有关中原民歌的分析方法,并尝试用“鱼咬尾”的歌曲创作手法编创旋律和填词,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3、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在感受、体验、模唱作品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进而领悟出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通过编创活动增强对中原民歌的了解。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学唱《沂蒙山小调》,在感受、体验作品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进而对作品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辉煌历程进行疏导,领悟出“沂蒙精神”的可贵;在聆听《王大娘钉缸》的基础上,分析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 通过运用“鱼咬尾”的歌曲写作手法,尝试自己创编旋律,并且自己填词、取名,演唱自己创编的曲子《济南小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镲、腰鼓、葫芦丝、扇子 教学内容:

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聆听、演唱、分析了解作品的情绪、风格和不同的创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运用鱼咬尾方法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相关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歌唱二小放牛郎》导入河北民歌。引出中原地区。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刚才这首歌曲唱的故事发生在哪里?(河北) 幻灯醇厚的中原韵 2、师:武侠小说常提到到中原武林人士这个词,那么中原到底指哪些地区呢? 幻灯中国地图 师: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河北省,我们看看还有哪几个省? 生:(河北、河南、山东) 地理位置与气候: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这里的人性格爽朗,淳朴。 领略中原风光幻灯 师:中原相当于一块腹地,这样的地理条件,孕育了怎样的音乐文化?我们首先一起来欣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简介《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属于山东省,它与井冈山、延安都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这首《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优美动听的歌曲唱红了沂蒙山区,飞遍大江南北,并与著名山东民歌蜚声国内外,被定为临沂市市歌。 (2)聆听作品(由王世慧演唱)提问:这首民歌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和情绪? 答:描写了沂蒙山的秀丽风景,表达了对沂蒙山的赞美喜爱之情。 (3)哼唱歌谱,分析作品 ①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说课稿

平面铰链四杆机构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铰链四杆机构,平面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它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平面铰链四杆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又正处于叛逆心理较重的青春期。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醇厚的中原韵》与《飘逸的南国风》

《醇厚的中原韵》与《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XXXXX 教学内容:《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教学目标: 1)、聆听中原民歌、南方民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3)、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4)、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 (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比较。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由六声音阶徵调式写成的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形式。 2、《王大娘钉缸》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学习这首地花鼓的旋律,就是为了让学生探究民歌与创作性歌曲的关系,即地花鼓《王大娘钉

缸》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二、依据教材,把握重点——说目标 教材的重点要求: 1、学生通过聆听、体验歌曲《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演唱风格,感受中原民歌的显著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与创作性歌曲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基于对教材重点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大体确立为以上几点,让学生从聆听音乐作品中体验歌曲《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演唱风格、感受中原民歌的显著特征。通过学生自己对比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认识“鱼咬尾”、“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我们知道让学生了解中原民歌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那么,有了以上学习基础,学生在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时,就能自己总结出来。 三、依据目标,说教学过程 1、导课:我以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中原武林人物,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语导入中原到底是指哪些地区,同时也用河北的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作提示,这时,教师再出示本课要讲的《醇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完整版

汽车用材料概述 一、概述 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而这些零部件又是由几百个品种、上千个规格的材料加工制成的,可以说材料是汽车的基础。 用于生产汽车的材料种类很多:有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据统计, 近几年生产的一辆普通轿车,其主要材料的重量构成比大致为:钢铁65%~70%、有色金属10%~15%、非金属材料20%左右。 各种新型材料,如轻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技术合成材料等越来越多的用于现代汽车 二、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性能 黑色金属材料 有色金属材料 三、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四、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指金属材料在各种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和抵抗各种化学介质侵蚀的能力 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 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 导电性:传导电流的能力 热膨胀性:受热时体积增大的能力 熔点: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磁性:金属材料能导磁的性能称为磁性 抗腐蚀性:金属在常温下抵御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遭破坏的能力 抗氧化性:金属在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五、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是指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 机械性能指标: 强度 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常用强度指标是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塑性 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最大能力 常用塑性值的指标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硬度 金属材料在抵抗比它更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即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常用硬度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 冲击韧性 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产生疲劳裂纹,并导致断裂称为疲劳断裂 在无数次(钢铁约为106~107)重复交变载荷作用下不产生断裂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值通过疲劳试验测定 当金属材料的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7次时,零件仍不断裂,此时的最大应力可作为疲劳强度。某些高强度钢,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8次时的最大应力作为它们的疲劳强度 六、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能:铸造性能是指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冷却凝固过程中收缩偏析的大小(金属凝固后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以及对气体的排除和吸收等性能 压力加工性能:压力加工性能是指金属在冷、热状态下,进行压力加工时,产生变形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 塑性越大,变形抗力越小,压力加工性能越好 焊接性能:焊接性能是指两块金属材料在局部加热到熔融状态下,能够牢固地焊合在一起的性能 焊接性好,易于用一般方法和工艺施焊,焊时不易形成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焊处强度能与原材料相近 切削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热处理性能:热处理性能是指金属材料适应各种热处理工艺的能力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醇厚的中原韵》 一、设计思想: 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风格,认识“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运用聆听、模唱、比较,进行逐层探究,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旋律线等因素上。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本节课容应该大部分能掌握,教材容也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因此掌握本节课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民歌的创作手法,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对前几节课的一个总结和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王大娘钉缸》在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孟女哭长城》孟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三、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运用了对比法、体验法、欣赏法,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教学过程:

机械基础说课稿

“轴系零部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轴的结构分析”,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机械基础》这门课是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各学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它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基础理论,对生产实践也有着指导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学生掌握好了这节内容,将对利于他们的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中的技术创新。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准备了相关教具、挂图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等,把枯燥的授课内容以形式活泼、互动性好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节课分别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教材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钟丽萍老师主编的《机械基础》一书。第九章讲的是应用最广的一类零部件——轴系零部件,该章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零部件的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各类机械及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轴的结构分析””是《机械基础》这门课中的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主要阐述了三方面内容:轴上零件的固定、轴的结构及轴的结构工艺性。 2、教材内容的处理 所用教材的内容优点是知识覆盖面广,但系统及重点内容深度相对较浅。不利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本节教材中,虽然把各种轴上零件的固定方式都分别进行了介绍,但对轴的实际应用结构介绍的过少。因此,在授课中增加了介绍减速器的结构和轴的装配结构练习。 ◆教学对象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该课授课对象是机械专业高级工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构件的受力分析、机械工程材料基础、齿轮传动、联接等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轴的结构; 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要求; 掌握:轴的结构安排和轴上零件的轴向与周向固定。 1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案 【篇一: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已编辑】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第七节《丝竹相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教学设计 第九节现代京剧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教学设计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 第十四节《巴赫》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第十五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设计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学设计 - 1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二十三节爵士乐 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设计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教学设计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第二十八节《聂耳》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 第三十节《祖国颂歌》教学设计 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教学设计 第十八单元走向新世纪 第三十四节《新时代》教学设计 - 2 - - 3 - - 4 -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聆听 《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联 想与想像力,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并将音乐的形式要素溶入到作 品分析中。初步学习鉴赏的方法,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用其 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完成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 不同的心理感受,认同民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人们普遍存在情感的 真挚表达。 2、认真细致的聆听《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 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班级:高一128班 授课人:吴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几首民歌与创作歌曲,让学生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通过欣赏几首民歌,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衬词”的作用;“加花”的创作手法 2.《王大娘钉钢》与《好汉歌》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欣赏法、示范法、问答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直接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醇厚的中原韵 中原地区的影响力,中原地区所包含的区域。 3.进入新课学习 (一)《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联系 《王大娘钉缸》歌曲背景介绍:地花鼓、对唱形式、内容表现、演出场所、 旦角丑角 (1)初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提问:与哪首歌曲相似? 生:《好汉歌》 (如有学生回答别的歌曲如《刨洋芋》,唱一唱对比) (2)欣赏或者跟唱《好汉歌》 想一想哪些地方相似? (3)再赏歌曲《王大娘钉缸》 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哪些地方相似》 引导从歌词与旋律上去发现 (4)歌词:多用衬词 两首歌曲衬词对比,分别唱一唱 加入奥尔夫音乐手势捻指的动作唱一唱《王大娘钉缸》中的衬词(是歌曲更加风趣,幽默) 地方性衬词的作用? (拓展)示范湖南花鼓戏中的衬词:索得一自啷当,啷得索 总结作用:地方性衬词使歌曲更加具有当地的音乐特色。 (5)旋律:

唱一唱)《王大娘钉缸》有词意的两句,找出与《好汉歌》相似的旋律(引导) 发现旋律上不同的地方: “加花”的创作手法(在原有骨干音的上面再加入一些装饰性的音) 加花前后对比(加花后使歌曲更加高亢,豪爽,激昂的感觉) 总结: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6)男生女生对唱《王大娘钉钢》(衬词部分加入捻指) 目的: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味 (7)让学生总结《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异同点 (知识点:民族调式的判定:12356,宫商角徵羽) (二)江苏民歌《孟姜女》,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与宋祖英演唱的《孟姜女》的联系

中原韵

三、教学方法 1、“先聆听,后分析”的方法 2、对作品多听、反复听、有比较分析地听 3、讨论法 4、采用多媒体的方法,集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于一体,使得课堂有声有色 四、教学过程 导语: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匈)柯达伊 同学们,民间音乐让我们立刻联想到了民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来传遍了全国。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思想内容和情绪:赞美沂蒙山风光无限好,(歌词上)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旋律)舒展,感情奔放。 《沂蒙山小调》有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基本相同。因此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调式:徵调式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 “鱼咬尾”,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 (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师:歌曲创作背景: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后,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

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la、s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理解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教学内容 1、《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2、相关民歌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沂蒙山小调》。理解这三首民歌的地方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份,知道哪些民歌。 2、教师点评。 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三、作品鉴赏(一)《沂蒙山小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8页相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 2、聆听歌曲。 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3、请同学谈谈感受。 4、教师点评。 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但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5、学唱歌曲。 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 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所以,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但增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 7、复听歌曲。 (二)《王大娘钉缸》 1、聆听歌曲,想一想这首歌的风格是否似曾相识? 2、请1-2名学生谈谈。 3、听《好汉歌》。 4、引导学生分析歌曲。 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上下整体平衡。但每句从唱词和衬词的关系看,一短一

最新机械专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年×月我从××××大学硕士毕业,所学专业为×××。毕业后至今,我在××××××任教,任教学科为《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接下来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检修的一般工艺过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机械检修的一般工艺过程》是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专业课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该节系统讲解了机械设备从接受检修开始到检修任务完成的具体步骤及一系列详细的作业。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零件的修理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接下来学生还要学习轴类零件、轴承等的修理与装配知识。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结合本课题,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设备检修工艺所包含的主要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机械设备检修工艺所包含的主要步骤,以及每一步骤中所需做的详细作业;难点:如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和集体讨论法,充分体现了多种方法相结合。 首先,采用多媒体演示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检修过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运用讲授法对机械检修工艺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精讲,抓住关键点用点拨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采用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郑娇蓉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适用于高一年学生学习。 [教材分析] :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王大娘钉缸》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沂蒙山小调》 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

机械基础带传动说课稿

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初赛 说课稿 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 参赛章节:项目八课题一 参赛课题:《带传动》 授课班级:2015春汽车美容班 参赛教师:郝维 送选单位:机电专业部 教研组:机械教研组 我说课的内容是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汽车机械基础》项目八课题一的内容“带传动”。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这堂课的设计。 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培训理念,建立了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遵循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在讲带传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会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中带传动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带传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了职业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提供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堂课的内容是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项目八课题一的内容。全书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能力应用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紧密联系生产、教学实际适应汽车运输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而在前面一堂课中,已经学习了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让学生对机械传动机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带传动的内容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填补了学生在远距离传动机构知识方面的空白,也为后面学习链传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讲好一堂课,除了要熟悉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而结合我们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可能相对比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欠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能强,好奇心也强,喜欢尝试和探索。其次,学生最关注的应该是以后的就业问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倾向于学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能让自己有一技之长,对未来的工作有所帮助。最右,在学习本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对机械传动机构有了个基础性的认识,具备了学习带传动的能力。基于上述所说的学生的特点,我会在本堂课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多给出几组实例,多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机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人教版高一音乐必修一《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音乐必修一《醇厚的中原韵》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二、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三、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四、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听赏法 2、讲解法 3、体验感受法 4、对比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七、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民歌,大家知道它是哪首歌吗? 授新课: 1、《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问:说出王世慧的演唱风格及特点。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4)学唱《沂蒙山小调》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一、说大纲 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醇厚的中原韵》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并能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对接触到得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中原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王大娘钉缸》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2、教学目标: 1)、聆听中原民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3、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3)、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4)、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三、说学法 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我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分析、理解音乐作品,具体有下面几种: 1、自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有关中原民歌的资料,让他们预先对本课题的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探究式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讨论,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准确把握知识重点的能力。 4、视唱法:让学生敢于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这样的互动,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四、说教法 本课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通过播放影视、欣赏音乐、设置问答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具体有以下几种: 1. 兴趣导入法: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自然地进入课堂环节,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2. 直观讲解法:满足学生渴望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的好奇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