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 第三章辛亥革命

03 第三章辛亥革命

03 第三章辛亥革命
03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多选、简答、论述]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单选、多选](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单选、多选](2)兴中会的成立。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3.三民主义学说

[多选、简答]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①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

[多选、简答、论述]4.资产阶级同改良派的辩论

(1)围绕三民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

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各地武装起义和保路风潮。

[单选]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单选]②保路风潮以四川最为激烈。这是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运动。

[单选、简答](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随着革命形势的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在武昌举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3)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选]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这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简答]②《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设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单选]③《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多选、简答、论述]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它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

(3)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促使社会风气的新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多选、简答、论述]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表现为: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③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2)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4.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多选、简答、论述](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①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一方面,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另一方面,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多选、简答、论述](2)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革命果实的捍卫

①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摧残。

②组织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

③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④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⑤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 【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其基本内容为: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

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简单运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知识解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于()。 A.1912.2.12,清帝退位 B.1911.2.12,清帝退位 C.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1916.6.6,袁世凯暴毙 2. 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始于()。 A. 新中国成立 B.洋务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3. 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是()。 A. 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中国成立 4.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中,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 5.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日知会 6. 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民国宪法》 7.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 A. 预备立宪 B.实行新政 C. 局外中立 D. 支持俄国 8.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湖北新军中决定联合行动举行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 是共进会和()。 A.光复会 B.华兴会 C.文学社 D.日知会 9.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A.《新民丛报》 B.《民报》 C.《国闻报》 D.《万国公报》 10.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告友邦书》中()。 A.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 中国 B.向列强严正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 C.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及外债 D.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 11. 辛亥革命后,长辫、缠足和跪拜礼等封建陋习被逐渐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 A.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B.长辫、缠足不方便生活也不卫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里面讲了近代以来来自中国各个阶层的试图挽救或改变中国的政治尝试,也曾讲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我们称作“早期”探索。 本章显然不属于“早期”范畴。为什么呢?就是毛泽东讲过“辛亥革命才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革命”。这就是说,辛亥革命超越了早期那些运动,真正摸索到了改造中国的正确方式——革命!在这一点上它即继承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也继承超越了戊戌变法,打开了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认为孙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20初期10年左右的社会情况: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1)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2)宣传工作。革命派的主要鼓吹者和文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3)首要的是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从1905年未遂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4)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武昌起义所引发的辛亥革命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政权性质(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以及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历史局限)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简单应用)(按多项选择理解) (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 答:1)外国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预备立宪为什么会失败? 答: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2)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而不是真正要寻求革新。 [多选、简答、论述]3.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清末“新政”的破产。(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4.何谓清末“新政”(内容)? 答: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单选、多选](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 [单选、多选](2)兴中会的成立。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11.同盟会成立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宣传与组织反清斗争的? 答:1)著书立说,传播革命思想;2)成立革命团体,进行反清斗争;3)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2.三民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如何评价? 答: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多选、简答]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民族主义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并明确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区分开来;2)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评价: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多选、简答、论述]1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 (1)内容1)围绕三民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1

《辛亥革命》课堂实录 仙桃四中许顺成 一讲授新课 播放《猛回头》歌曲视频 师:透过视频,我们 可以看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生:看到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中国,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师: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无数仁人志士起来斗争,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为中国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谁? 生:孙中山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师:让我们一起来熟悉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环节一史料整理——再现历史 1.组织的建立是革命的保证 (1)兴中会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师:展示《兴中会会员秘密宣誓》的图片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者及它的性质。 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 师:追问创建者是谁? 生:孙中山创建 师:继续追问兴中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兴中会成立以后,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为了团结革命力量,孙中山提出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让我们看一段同盟会成立的视频播放《同盟会的成立》视频 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者、纲领、机关报、作用、性质 生: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师:同盟会的成立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师: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师: 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 生:是全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师:非常棒!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2.思想的传播是革命的号角 展示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图片 师:“鞑虏”指满族统治者,用武力来推翻满族统治者;“恢复中华”光复我民族国家;“创立民国”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指改革土地制度。学生熟读并掌握 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内涵是? 生:(齐答)“民族”“ 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 师:阅读课文对“三民主义”的解释 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应“民族主义”;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一建立条件: 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难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为资产阶级革命

提供了阶级基础。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 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那么,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千米那学习的内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能够发生的历史背景使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第3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A.孙中山B.严复C.李大钊D.毛泽东 2.发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之言的是( ) A.邹容的《革命军》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D.陈天华的《警世钟》 3.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民主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 A.《民报》B.《苏报》C.《新民丛报》D.《时务报》 4.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的是( ) A.驰禁派与严禁派的争论B.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论 C.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论D.抵抗派与投降派的争论 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A.同盟会B.光复会C.华兴会D.兴中会 6.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 ) A.抢米风潮B.保路运动C.变法运动D.五卅运动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即( ) A.民有主义、民治主义、民享主义B.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C.国民主义,公民主义,人民主义D.民享主义、民富主义、民主主义 8.20世纪初,中国涌现了许多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A.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B.孙中山、朱执信 C.洪秀全、洪仁玕D.康有为、梁启超 9.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 ) A.《革命军》B.《猛回头》C.《驳康有为论革命书》D.《警世钟》 10.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 A.袁世凯B.孙中山C.黎元洪D.段祺瑞 11.孙中山举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参加"一战" 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 .打击日本侵略D.阻止溥仪复辟

1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C.护国军战斗力强D.卖国复辟,全国共讨 13.兴中会誓词中提出的“合众政府”指( ) A.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的政府 B.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府 C.资产阶级联邦制的共和政府 D.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 14.下列活动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矛盾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府院之争 15.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在国外宣传革命的中心是( ) A.东京 B.檀香山 C.伦敦 D. 巴黎 16.《革命军》成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是因为它提出( ) A.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 B.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 C.实行议会制度,建立"中华共和国" D.应该把反帝与盲目排外相区别17.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持袁世凯复辟 B.企图独占中国 C.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D.抵制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18.1918年孙中山通电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表示当时孙中山( ) A.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 B.决心同军阀彻底决裂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时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课标解读】 基础:兴中会,同盟会、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民国与约法、清帝退位 能力:阅读材料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解读《约法》,获取资料信息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能力。 感悟:“中山精神” 【本课分析】本课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二课时,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政治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承近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下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在教材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评价。由于近几年运用多元史观来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在高考中比较频繁,所以务必将辛亥革命放在多元史观的角度下重新审视,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多元影响。【复习目标】 1.逐条分析牢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提高归纳整合的能力。 2.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3.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提高获取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激情投入,认识并弘扬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中山精神。 【教学过程】 一、由对联导入复习: 师:“共和政治,总统山河”这副对联体现在近代中国哪一次重大事件上? 生:辛亥革命 ★设计小贴士:复习课,导入力求简洁,直入主题。 二、基础知识落实(同桌两人互相检查,看看你掌握的比对方好吗?)(一)、背景 社会背景: 经济基础: 组织基础: 思想基础: 军事基础: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三镇胜利→军政府成立 2、发展----各省响应 3、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颁布 (1)1912年1月1日: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东宁一中:周东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 1、掌握清末民主革命高潮的背景以及相关史,实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件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过程及影响。 3、掌握民国建立、袁世凯篡权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4、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讨论的方法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阅读材料等方法掌握辛亥革命失败与胜利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难点: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媒体】相关历史材料、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主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教师展示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辛亥革命》、孙中山的图像)同学们请看这两幅照片,分别指出是什么事件?什么人物? [学生]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教师]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如何发动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

[学习新课]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板书) 1、社会原因(板书)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 [学生]甲: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学生]乙:八国联军侵华,绞杀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教师]内外交用、统治危机(板书) 19世纪20世初,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二为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割地赔款,横征暴敛,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政府,清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插图《清政府残暴如虎》漫画,理解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原因。) 2、经济和阶级基础(板书) 甲午战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板书) (教师简要补充理解名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找出两个组织名称及地位) [学生]: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播传播(板书) [教师]: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 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 [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既民

辛亥革命(1)

论辛亥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何衡09营职一班0910812104 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与世界先进政治制度接轨, 有了涵纳更新生产力与生产力更大发展的空间。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埋葬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 于帝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法、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制度层次上完成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从而使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跨进了近代的门槛, 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这是现代化探索之路上由量的渐变到质的飞跃的一大进步, 标志着专制时代的结束, 民主共和世纪的到来。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不仅是革命的宗旨, 也是中华民国的追求目标。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5临时约法6等政策法令的颁布,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暂时的兴旺与新生气象。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形成社会政治中心,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产物。而夺取政权仅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开始, 权力的理性化、世俗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临时约法规定, 在政权机构上, 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总统和内阁行使行政权, 法院行使司法权, 三权互相独立与制衡。孙中山晚年又在三权之外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 形成五权宪法。主张分权以限制个人专权, 打破了传统圣化社会的绝对权威, 是对专制的否定, 是历史的进步。以三权分立为组织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民国, 与世界先进政治制度接轨, 是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有助于把生产力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主义思想因之蓬勃发展,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为进一

第三章辛亥革命(自考历史)

第三章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 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9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 【概念阐释】 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制度或殖民主义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北美的独立战争,它反抗的对象就不是封建专制统治,而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理解这一概念,应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革命的原因是由一对矛盾构成,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革命目的具有明确性,即确立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例如俄国的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就是因为沙皇专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本国的封建势力把持着国家大权,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发展资本主义面临两大障碍,革命的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例如中国的近代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这150年间中国革命的性质始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为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这一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区分类型,看这个国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二是注意革命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残余势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既可以是资产阶级,又可以是无产阶级。 辛亥革命:广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狭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高潮到来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阶段。 【学习指导】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又开启了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复习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思考:(1)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2)有人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思想与阶级层面进行分析论证。 【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

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应该对革命的背景作必要的铺垫,对过程作简要介绍,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尤其是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三目内容,第一目“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准备阶段。第二目“武昌首义”,介绍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初步成果。第三目“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介绍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和意义,及革命的最终结果。 本课知识容量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科都面临课时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有效、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像过去那样光革命背景就上一节课是行不通的,面面俱到成为不可能,本节课如何避免成为师生匆匆赶场子,如何上出新意,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达到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目标,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整合。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较系统地学习过辛亥革命,比较陌生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及其原因理解也不深入。高中教学应避免成为初中的简单重复,应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歌曲导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回到近代,围绕相关问题讨论、表达,以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体会革命的艰辛历程、革命先烈为了共和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奋斗以及革命潜伏的危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题讨论,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文,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与意义; 通过“多元”素材、资料的提供,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材料,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进而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是辛亥革命的成败。【板书设计】第15课辛亥革命 一、改良还是革命? 二、真革命还是假革命? 1、开始:武昌首义——黎都督,当还是不当? 2、发展:各省响应——真响应还是假响应? 3、高潮:建立民国,颁布约法——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4、结局:孙中山——让位还是不让位? 三、成功还是失败?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1)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相关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 三、教学策略 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理解。 四、教学过程

各抒己见 探索影响 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 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 了?说看法,讲理由?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 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 段) 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 曙色。”实行小结 1.学生各抒己见 (各自说出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辛亥 革命的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过去了一 百多年。回首往昔,有 很多借鉴的地方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 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 义 提升小结。前后呼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成功补充了史料。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 (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本课导入环节,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前后呼应。 2.不足之处 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加紧控制和掠夺,民族矛盾激化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却激化了阶级矛盾 2、根本原因:,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做了一系列准备 (1)组织准备: 1894年,成立,这是第一个,它标志着 的兴起 1905年,成立,这是第一个 【公推领袖:革命纲领: 组织结构:机关刊物:】(2)思想准备: 主要内容:三个“要不要” 主要作用:宣传了革命派的主张,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原因: 主要作用: 二、革命过程: 1、武昌起义: (1)原因: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 帝国主义入侵较早,人民反抗热情高涨 c 四川保路运动,武汉兵力空虚 (2)过程:时间领导人起义结果 (3)影响:【起义存在着什么隐患】 2、中华民国建立: (1)成立:时间人物地点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主要内容: B、目的: C、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的国家临时 大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3)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 3、革命结果:失败 (1)失败的标志: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失败的原因: 三、评价: 1、性质: 2、历史功绩: (1)政治上: (2)思想上: (3)经济上: (4)生活习俗上: (5)法制上: (6)国际上: 3、局限性: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四、失败原因: 主观上: 客观上: 五、教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