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里面讲了近代以来来自中国各个阶层的试图挽救或改变中国的政治尝试,也曾讲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我们称作“早期”探索。

本章显然不属于“早期”范畴。为什么呢?就是毛泽东讲过“辛亥革命才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革命”。这就是说,辛亥革命超越了早期那些运动,真正摸索到了改造中国的正确方式——革命!在这一点上它即继承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也继承超越了戊戌变法,打开了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认为孙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20初期10年左右的社会情况: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1)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2)宣传工作。革命派的主要鼓吹者和文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3)首要的是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从1905年未遂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4)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武昌起义所引发的辛亥革命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政权性质(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以及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历史局限)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简单应用)(按多项选择理解)

(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

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

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人,其中满族9人,而满族中皇族又达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 )(按多项选择、简答题理解)

(1)阶级基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必然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两条途径上逐渐形成的。(孙中山、黄兴等均是这样的学历背景)他们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开始用自己熟悉的西方资本主义理念和方法,走向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途。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从事革命活动直到武昌起义的过程

1.建立革命组织(团体)并组建全国性政党

(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识记1):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曾经谋求用和平手段改良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未受理睬。自此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2)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团体)的名称和主要创建人: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1904年先后成立了: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湖南长沙)。刘静庵、宋教仁等组建的科学补习所(湖北武昌)。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上海)等。这些革命组织的基本目标都是以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在所在地区活动。

(3)中国同盟会(识记2)

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组织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革命的理论宣传组织活动

(1)几个主要的思想宣传家和代表作

1903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1903年,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2)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及其意义(综合运用)(按简答题、论述题理解)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

辩论双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

结果:革命派取胜

辩论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因此,中国只可改良、立宪。革命派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革命派指出:当代中国“政府恶劣”,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沛然流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 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

命派指出,“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因此,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意义:(1)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3)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1)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3.组织武装起义

兴中会成立便开始组织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开展武装起义被放在首位。

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0年10月,惠州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72烈士)。直至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三、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族革命)。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孙说,打倒满清政府,是民族革命,而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来说,则是政治革命。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4)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孙中山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又可避免两极分化,“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5)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保路风潮(识记1)(按选择题理解)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就这样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造成成都血案),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成为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2.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武昌起义(识记2):直接领导者: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孙中山、黄兴并未直接指挥)。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当夜占领武昌,三日之内,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各地响应: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短短一个月,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了。

(3)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中埋下的问题。

一是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

二是政权被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篡夺;

三是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

四是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3.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并被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临时大总统、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均为革命党人、临时参议院议员中同盟会会员占多数。

● 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

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以换取列强的承认。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识记3)(按选择题理解)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

涉及国体方面:《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涉及政体方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2)性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综合运用)(按论述题理解)

1.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可按简答题理解)

总: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分: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革命对象角度看)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从制度更替角度看)(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从思想解放角度看)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从社会风气角度看)(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国际影响角度看)

2.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可按简答题理解)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的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因此,革命的根基单薄(毛泽东:没有大的农村变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简单运用)(按选择、简答理解)

1.北洋军阀的统治

(1)性质和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自袁世凯1912年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开始到1928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政权达十六年之久。(袁4年,皖系4年,直系4年,奉系4年)

(2)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复辟帝制:(识记4)(按选择理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也提出辞呈。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条件,但都没有实现。)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5月,当上终身大总统,民国已成空壳。1916年元旦当上洪宪皇帝。后在反对浪潮中取消,当了83天皇帝。

(3)北洋军阀16年的黑暗统治

●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 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一系列反动法令,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 袁世凯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对外北洋军阀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西原借款”,以东北

金矿、森林,东北、山东铁路,国家烟酒专卖利润等为担保,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 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 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 北洋政府采用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压榨农民。

* 军阀和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与此同时,广大人民却生活于极端困苦之中。

●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保守分子纷纷组织尊孔复古团体,发行尊孔刊物,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甚至要求将孔教定为“国教”,)企图用封建思想遏制人民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护其反动统治。

总结: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简单运用)(按简答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领会2)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1)“二次革命”(识记5)和组建中华革命党:直接起因: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坚持两个月后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2)发动护国战争(此次战争领导权不在孙中山之手)。目标:为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者:梁启超的学生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3)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目的是要求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

● 第一次护法运动。起因: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时间:1917年,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结果:西南军阀排挤走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被选为副元帅。然而,西南军阀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他们与直系军阀达成停战协议以后,便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职。孙中山被迫离粤赴沪,在辞职通电中作出了“南与北一丘之貉”的结论。)

● 第二次护法运动。起因: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时间: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于1920年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结果:1922年6月,广东陈炯明炮轰孙中山的驻地,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 【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其基本内容为: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

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简单运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知识解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于()。 A.1912.2.12,清帝退位 B.1911.2.12,清帝退位 C.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1916.6.6,袁世凯暴毙 2. 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始于()。 A. 新中国成立 B.洋务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3. 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是()。 A. 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中国成立 4.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中,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 5.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日知会 6. 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民国宪法》 7.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 A. 预备立宪 B.实行新政 C. 局外中立 D. 支持俄国 8.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湖北新军中决定联合行动举行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 是共进会和()。 A.光复会 B.华兴会 C.文学社 D.日知会 9.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A.《新民丛报》 B.《民报》 C.《国闻报》 D.《万国公报》 10.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告友邦书》中()。 A.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 中国 B.向列强严正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 C.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及外债 D.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 11. 辛亥革命后,长辫、缠足和跪拜礼等封建陋习被逐渐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 A.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B.长辫、缠足不方便生活也不卫生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里面讲了近代以来来自中国各个阶层的试图挽救或改变中国的政治尝试,也曾讲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我们称作“早期”探索。 本章显然不属于“早期”范畴。为什么呢?就是毛泽东讲过“辛亥革命才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革命”。这就是说,辛亥革命超越了早期那些运动,真正摸索到了改造中国的正确方式——革命!在这一点上它即继承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也继承超越了戊戌变法,打开了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认为孙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20初期10年左右的社会情况: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1)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2)宣传工作。革命派的主要鼓吹者和文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3)首要的是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从1905年未遂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4)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武昌起义所引发的辛亥革命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政权性质(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以及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历史局限)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简单应用)(按多项选择理解) (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 答:1)外国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预备立宪为什么会失败? 答: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2)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而不是真正要寻求革新。 [多选、简答、论述]3.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清末“新政”的破产。(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4.何谓清末“新政”(内容)? 答: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单选、多选](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 [单选、多选](2)兴中会的成立。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11.同盟会成立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宣传与组织反清斗争的? 答:1)著书立说,传播革命思想;2)成立革命团体,进行反清斗争;3)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2.三民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如何评价? 答: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多选、简答]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民族主义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并明确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区分开来;2)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评价: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多选、简答、论述]1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 (1)内容1)围绕三民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1

《辛亥革命》课堂实录 仙桃四中许顺成 一讲授新课 播放《猛回头》歌曲视频 师:透过视频,我们 可以看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生:看到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中国,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师: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无数仁人志士起来斗争,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为中国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谁? 生:孙中山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师:让我们一起来熟悉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环节一史料整理——再现历史 1.组织的建立是革命的保证 (1)兴中会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师:展示《兴中会会员秘密宣誓》的图片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者及它的性质。 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 师:追问创建者是谁? 生:孙中山创建 师:继续追问兴中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兴中会成立以后,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为了团结革命力量,孙中山提出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让我们看一段同盟会成立的视频播放《同盟会的成立》视频 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者、纲领、机关报、作用、性质 生: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师:同盟会的成立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师: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师: 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 生:是全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师:非常棒!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2.思想的传播是革命的号角 展示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图片 师:“鞑虏”指满族统治者,用武力来推翻满族统治者;“恢复中华”光复我民族国家;“创立民国”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指改革土地制度。学生熟读并掌握 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内涵是? 生:(齐答)“民族”“ 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 师:阅读课文对“三民主义”的解释 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应“民族主义”;

第3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A.孙中山B.严复C.李大钊D.毛泽东 2.发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之言的是( ) A.邹容的《革命军》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D.陈天华的《警世钟》 3.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民主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 A.《民报》B.《苏报》C.《新民丛报》D.《时务报》 4.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的是( ) A.驰禁派与严禁派的争论B.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论 C.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论D.抵抗派与投降派的争论 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A.同盟会B.光复会C.华兴会D.兴中会 6.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 ) A.抢米风潮B.保路运动C.变法运动D.五卅运动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即( ) A.民有主义、民治主义、民享主义B.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C.国民主义,公民主义,人民主义D.民享主义、民富主义、民主主义 8.20世纪初,中国涌现了许多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A.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B.孙中山、朱执信 C.洪秀全、洪仁玕D.康有为、梁启超 9.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 ) A.《革命军》B.《猛回头》C.《驳康有为论革命书》D.《警世钟》 10.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 A.袁世凯B.孙中山C.黎元洪D.段祺瑞 11.孙中山举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参加"一战" 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 .打击日本侵略D.阻止溥仪复辟

1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C.护国军战斗力强D.卖国复辟,全国共讨 13.兴中会誓词中提出的“合众政府”指( ) A.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的政府 B.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府 C.资产阶级联邦制的共和政府 D.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 14.下列活动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矛盾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府院之争 15.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在国外宣传革命的中心是( ) A.东京 B.檀香山 C.伦敦 D. 巴黎 16.《革命军》成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是因为它提出( ) A.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 B.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 C.实行议会制度,建立"中华共和国" D.应该把反帝与盲目排外相区别17.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持袁世凯复辟 B.企图独占中国 C.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D.抵制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18.1918年孙中山通电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表示当时孙中山( ) A.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 B.决心同军阀彻底决裂

辛亥革命(1)

论辛亥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何衡09营职一班0910812104 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与世界先进政治制度接轨, 有了涵纳更新生产力与生产力更大发展的空间。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埋葬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 于帝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法、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制度层次上完成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从而使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跨进了近代的门槛, 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这是现代化探索之路上由量的渐变到质的飞跃的一大进步, 标志着专制时代的结束, 民主共和世纪的到来。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不仅是革命的宗旨, 也是中华民国的追求目标。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5临时约法6等政策法令的颁布,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暂时的兴旺与新生气象。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形成社会政治中心,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产物。而夺取政权仅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开始, 权力的理性化、世俗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临时约法规定, 在政权机构上, 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总统和内阁行使行政权, 法院行使司法权, 三权互相独立与制衡。孙中山晚年又在三权之外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 形成五权宪法。主张分权以限制个人专权, 打破了传统圣化社会的绝对权威, 是对专制的否定, 是历史的进步。以三权分立为组织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民国, 与世界先进政治制度接轨, 是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有助于把生产力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主义思想因之蓬勃发展,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为进一

第三章辛亥革命(自考历史)

第三章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 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9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1)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相关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 三、教学策略 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理解。 四、教学过程

各抒己见 探索影响 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 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 了?说看法,讲理由?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 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 段) 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 曙色。”实行小结 1.学生各抒己见 (各自说出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辛亥 革命的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过去了一 百多年。回首往昔,有 很多借鉴的地方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 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 义 提升小结。前后呼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成功补充了史料。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 (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本课导入环节,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前后呼应。 2.不足之处 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1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 无能,成为众矢之的 背景: 2、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 本原因)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 任务: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领导: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见必修3:内容、性质、评价) 时间:1894年——1912年(广义) 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 上海和东京是宣传中心,代表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②建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 1、酝酿:③建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十六字纲领“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中国第 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提出三 民主义 ④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功 经过: 2、高潮:②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元、使用公历。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内容、性质、意义) A 列强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政权施压 ①原因:B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失败:袁篡权 C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 D 袁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且老奸巨滑 ②经过: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成——原因(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 2、败——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社会性质未变)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 失败原因: 发展慢)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1、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冲击了陈规陋习,解 意义: 放了思想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对被压迫民族: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辛 亥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