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医疗

区域医疗

区域医疗
区域医疗

区域医疗业务范围

区域医疗业务主要是面向各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及管理人员的具体业务功能的应用系统。主要实现如下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功能主要依据国家健康档案管理规范和标准,实现居民公共卫生健康档案信息的管理。其主要服务项目按照功能模块划分为以下服务。

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居民个人从建档当时的健康状况开始(包含建档时对既往健康史的回顾记录),一直到死亡为止的连续、综合、个体化的健康资料,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建立健康档案,就可以记录生命全过程的健康信息。

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档案、长期性健康问题、长期用药明细、门诊就诊记录、转诊记录、会诊记录、住院记录等信息。全程健康档案不再是简单的基本信息填写,而是有关于一个人一生的健康事件动态地记录,整合了居民家庭、个人、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等条块体系诸多内容,最终形成完整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程健康档案是区域医疗中信息共享的基础载体。

常见慢性病筛查

慢性病筛查是对居民健康状况的进一步管理,也是疾病管理和疾病控制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对重点人群的范围搜索、智能提醒、筛查工作安排、体检信息管理、筛查结果管理等功能。筛查明确对象后,进行慢性病专案的创建和管理。

高血压病例管理

对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高血压病例管理。首先需要建立高血压人群管理底册,并为每个患者创建慢病专案。

然后每年对患者进行2次尿常规、心电图和眼底检查,进行1次血糖、血脂检查。所有体检及化验结果都自动归入高血压病例管理内容。同时根据医师鉴别的合并症发生与发展情况,开展入户随访,进行病情询问、监测血压、物理检查、观察指导用药和饮食、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系统提供随访计划、随访安排、随访预约、预约提醒等多项功能,方便社区医师的工作。

系统提供离线数据录入功能,社区医师用手持设备(PDA或平板电脑)可随时录入随访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干预措施。待在线后,便可自动实现离线数据的上传。

最后根据日常管理数据,进行底册及随访数据汇总统计,总结分析高血压管理率、控制率等内容。

糖尿病病例管理

糖尿病病例管理功能流程类似与高血压病例管理。

脑卒中病例管理

脑卒中病例管理基本功能类似与高血压病例管理。同时更加注重健康教育,控制和干预健康饮食,系统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功能。

精神病患者管理

精神病患者管理除进行专案建立、定期随访、健康指导和咨询外,还具有免费医疗和药品救助等管理功能。

残疾人康复管理

残疾人康复管理,主要包括:

残疾筛查,掌握辖区残疾人基本情况,摸清康复需求。

登记造册,建立《康复服务记录表》及《专项管理档案》。

开展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和康复服务。

康复知识普及、健康教育、指导家庭康复训练

转介服务、双向转诊、跟踪管理

诊疗信息共享

诊疗信息共享是指对各医疗机构所产生的就诊记录及病历记录信息的共享。共享数据基于患者主索引,方便查阅参考。

就诊信息包括门诊和住院信息,包含医嘱、处方、检验检查、诊断等多种信息,所有信息最终都归于全程电子健康档案中。

患者就诊时,医师能随时调阅其健康档案信息以及历次就诊信息,方便了解既往病史以及治疗过程、服用药品记录等。

LIS检验结果共享

LIS检验结果共享,通过医疗机构间的报告信任机制,基于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和MPI 技术,实现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医疗,提高医师就诊效率,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远程会诊

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支持,以及相应居民健康数据及就诊数据的共享,实现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包括会诊申请管理、会诊审批管理、会诊过程管理、会诊结果报告管理等。

远程会诊包括同步和异步两种形式,同步会诊系统具有类似于视频会议和于电子白板的交互工具,实现实时的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的交流。异步会诊系统基于存储转发机制,各种信息如图像、视频、音频和文字组成一种多媒体电子邮件,并在方便的时候发送给专家;专家将诊断结论发给相关的医护人员。

远程会诊可以节约就诊时间、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就诊费用。

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平台实现了社区和上级医院的互动,实现社区首诊制,达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管理理念,可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缓解就诊压力,解决就诊难的问题。

上下级转诊时,可以同时传送患者的即时就诊记录信息,以及相关的电子病历、检验检查报告、诊断及康复治疗建议等相关信息。

卫生信息管理与决策

卫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是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所提供的系统功能。主要提供下属医疗机构的财务运营监管、医疗质量监管、绩效考核等功能,同时提供区域范围内的药品采购配送及零差率管理。

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

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技术是卫生信息管理与决策平台的重要基础。通过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等ETL技术,在平台层汇聚各相关部门和相关子系统的运行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可以实现健康档案建档比例对比、就诊率、转诊会诊率、传染病报告情况、区域健康状况情况等。

运营数据分析

运营数据分析包括下属医院的综合收入情况分析、收入分类分析、接诊人次分析、处方信息分析、药品库存分析、医保支付拒付分析等。

同时包含各相应报表的同比环比分析报表,以图形图表等丰富的展现形式,实现横向和纵向的对角度比较。

医疗质量监管

医疗质量监管包括:治愈率、好转率、诊断符合率、院内感染率等分析报表;门急诊人次、转住院情况、疾病分布、复诊率等分析;住院人次、疾病构成、平均住院日、居民住院率等分析;医师人均诊疗人次、病床周转率等分析;患者人均医疗费、医疗费构成、单病种费用等分析。

社区绩效考核

社区绩效考核是指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整体考核以及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包括:临床医生考核、护理人员考核、医技人员考核、管理人员考核、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考核。

解决方案背景

2009年4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意见》中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新医改中的推动作用,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大支柱”之一。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医疗信息化亦是重中之重。

“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以“3521工程”为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即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

按照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当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

“打好三个基础”的核心是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其核心内容如下:

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

建立国家电子病历的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

重点工作: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交换和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建好三级平台”,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

“提升业务应用系统”,即整合优化医院应用系统、加强医院间业务协作、推进医疗卫生数据交换和共享。

整体架构

根据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文件的指导,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涵盖公共卫生、医疗保障、数据运营、数据共享、医疗协同、居民服务、综合管理、应急指挥等部分。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当前可提供卫生数据中心、数据共享、医疗协同、居民服务、综合管理、应急指挥的解决方案。

技术架构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采用J2EE技术体系架构,提供标准的WEB服务和ESB企业服务总线功能,可插拔设计使系统功能可根据需要动态部署。技术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技术体系包括:数据源层(也称医疗服务机构HID)、通讯交换层(HIE)、数据整合层(HIM)和平台为管理或服务部门提供的应用服务层(HIA)。各层之间接口清晰,分工明确,功能独立,彼此透明,对外接口采用SOA松耦合模式,使平台功能易于无缝接入,便于外延和扩展。

平台功能

?卫生信息交换平台

卫生信息交换平台由数据交换中间件和数据中心组成。

数据交换中间件又称HIE数据通讯交换层服务平台,主要包含通讯总线服务和平台公共服务两部分。通讯总线服务支持数据存储服务、业务管理以及与基本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浏览器之间的底层通信。平台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应用软件系统管理所包含的上下文管理、应用审计、安全管理、隐私保护等服务。

数据中心存储了以居民为主线的所有医疗和健康记录。通过数据交换中间件汇集了从各个医疗机构采集的数据,如门诊挂号、住院、医嘱、检验、影像、体检等、儿保、妇保、病案等各种数据。这些数据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业务数据支撑,如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区域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区域检验共享系统提供居民医疗数据;为区域卫生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源;为外部系统(如政府、卫监)提供所需的数据等。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

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主要从居民的基本信息、医疗服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管理、疾病控制六大域来规划和展示。医疗服务包括了门诊诊疗、住院诊疗、体检诊疗等。

?区域医学影像共享系统

区域医学影像共享系统整合了区域内居民就诊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业务相关信息,为各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以及居民提供诊断依据的数据,包括影像检查图文报告、医学影像。

区域医学影像共享系统提供查看居民的影像检查列表、影像检查报告、影像报告图片的功能。可支持DICOM、JPG、TIF、AVI、BMP等多种格式的影像文件。通过IE页面上嵌入的医学影像浏览控件,支持调窗、缩放、移动、旋转、反相、DICOM信息查看、CT值测量、长度测量等图像处理功能。

?区域检验共享系统

区域检验共享系统整合了区域内居民就诊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检验业务相关信息,为各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以及居民提供诊断依据的数据。

区域检验共享系统提供查看居民的检验报告列表、检验报告单的功能。同时提供根据国家医疗标准的检验参考值自动计算评估检验项是否正常的功能。

?区域卫生决策支持系统

区域卫生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综合分析平台,运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要求,完成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行政机构业务指标查询,各医疗服务机构业务信息查询;及时了解卫生资源的规划和配置情况;及时了解和获得社会公共卫生监督信息;及时获得重大疫情信息;及时获得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报表数据,及时了解医疗质量信息,以及重大业务的进展情况,为行政部门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和科学根据。

区域卫生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床位统计、门诊人次分析、出院人次分析、体检人次分析、常见药品使用分析、区域发病率分析、门诊/住院费用分析、医院经济收入分析等功能。

?区域卫生信息发布系统

区域卫生信息发布系统负责整合平台的资源和信息用于公开发布,区域卫生信息发布系统可以基于应用服务器独立部署。信息发布分为对内发布(医疗机构、政府)和对外发布(社会大众)。

对外提供全市医疗资源的静态基本信息和动态使用信息的查询,便于市民了解医疗资源信息的状态,提高市民选择医疗资源的效率和便利。

对内提供政策法规、疫情通告、卫生监督、医学教育等信息,提高政府的行政控制力和政策、通告、精神的传达效率。同时提供医护人员的学习和沟通平台促进医疗知识、经验的传递。

?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可突破地理限制,充分利用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和通讯能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共享度和开放性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远程医疗与服务、远程教育与培训、远程信息共享。

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可实现患者与医院、社康与医院的远程实时和异步会诊;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医学教育交流,突破地理的限制,充分利用闲置卫生资源和区域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共享,节省患者费用;提高医院效率,实现增收。

远程医疗应用系统应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应用部分,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包括数据、文本、图片和声像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显示及共享。

?双向转诊系统

双向转诊系统提供转诊申请、转诊审核、转诊回复、转诊接收和服务跟踪等功能,通过信息交互平台为患

者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实现社区首诊、大病到中心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通过平台可以共享病人的全部医疗信息,让双向转诊的接收医院医生可以看到病人在转出医院所做的检验检查结果和诊疗报告,查看其历史诊疗信息。

?院内信息集成平台

院内信息集成平台是医院所有应用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桥梁和纽带。通过院内信息集成平台基于统一标准(XML,HL7、DICOM标准)和规范(如IHE规范)连接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提供医院诊疗活动所需要的流程支撑,以解决医院内部数据不标准、信息不共享、业务流程不可控的问题。

院内信息集成平台主要由通讯总线(ESB)、医疗消息集成引擎、病人主索引服务、数据元与数据集服务、统一账户管理服务、数据集成开发平台、统一门户平台、安全审计服务、平台运行监控、外部统一访问服务、嵌入式部件等组成。

平台特点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被广泛应用的通讯交换平台系统(KCXP),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经验和医疗标准HL7 V3.0、IHE和DICOM V3.0,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存储完全符合国际、国内各相关标准(IHE、HL7、数据元、数据集标准)。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可扩充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架构,可快速的定制、开发和部署。

?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新能的特点

?业务可扩充:能够在系统中增加新的健康信息种类的存储。

?接入方式可扩充:构架能够扩充对各种接入方式的支持。

?系统容量可扩充:可不断扩充数据存储容量。

?系统处理能力可扩充:系统使用分布式服务和集群等方式实现系统处理能力的扩充。

平台部署

1) 总体部署规划

2) 应用软件组成

公司公告

联益合创入驻盘古大观

肿瘤专科医院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2019年版)

肿瘤专科医院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2019年版) 目录 一、基本要求 (2) 二、医疗服务能力 (3) 三、教学能力 (5) 四、科学研究能力 (7) 五、癌症临床试验能力 (8) 六、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情况 (9) 七、落实医改相关任务情况 (10) 八、医院绩效 (11) 附表1.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 (12) 附表2.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 (12) 附表3.核心技术清单 (22)

一、基本要求 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应当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所处地理位置应当交通便利,方便区域内癌症患者就医,开展的诊疗科目齐全,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医技科室,有满足医疗、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医疗仪器设备、高水平人才梯队和信息化水平,有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医院具备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能够承担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及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其医疗技术水平、临床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安全、教学和科研能力达到国内或区域内领先水平。医院切实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具体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应当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二)近三年年均收治癌症患者≥5万人次,其中疑难危重病例数≥60%,肿瘤三级、四级手术病例占比≥85%; (三)肿瘤放射治疗年总人次≥5千人次,直线加速器≥5台,

并有后装近距离治疗设备; (四)年均病理会诊量≥1.5万次; (五)重症监护室(ICU)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1%; (六)须获得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二、医疗服务能力 主要临床专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妇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相应肿瘤专科护理能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具备组织开展临床研究的能力,配合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临床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能提供内科、外科、麻醉科、妇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包括X线、CT、MRI等)、超声科、检验科、病理科、内镜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核医学科、PET-CT中心、药剂科、营养科、中医科、疼痛科等诊疗服务。 (二)疑难病种诊疗能力。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 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 一、哈医大一院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2013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住院手术万例。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其实,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由于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拒绝向下转诊。 三、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作者:————————————————————————————————日期: 2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1、平台概述 (8) 1.1总体目标 (8) 1.2总体内容 (9) 1.3项目建设内容 (9) 1.3.1标准体系建设 (9) 1.3.2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9) 1.3.3基于区域卫生平台的应用系统建设 (9) 1.3.4市级医院信息系统接入 (10) 2、总体架构 (10) 3、总体设计要求 (11) 3.1系统设计原则 (11) 3.1.1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原则 (11) 3.1.2先进性与实用性原则 (11) 3.1.3开放性与扩充性原则 (11) 3.1.4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 (11) 3.1.5规范化和标准性原则 (11) 3.2系统性能要求 (12) 3.3系统安全要求 (12) 3.4数据设计要求 (12) 4、技术路线选择 (13) 4.1体系架构的选择 (13) 4.2软件系统要求 (13) 4.3数据库的选择 (13) 4.4服务器的选择 (13) 4.5客户端的选择 (13) 5、系统基本功能需求 (13) 5.1平台基础应用系统 (14) 5.1.1基础服务 (14)

5.1.2个人身份识别服务 (14) 5.1.3索引服务 (14) 5.1.4以个人为中心的存储服务 (15) 5.1.5数据交换服务 (15) 5.1.6数据调阅服务 (15) 5.1.7互联互通 (15) 5.2注册服务 (15) 5.2.1居民注册服务 (16) 5.2.2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 (16) 5.2.3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 (16) 5.3存储服务 (17) 5.4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17) 5.4.1个人基本信息域 (17) 5.4.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 (17) 5.4.3儿童保健域 (18) 5.4.4妇女保健域 (18) 5.4.5疾病控制域 (18) 5.4.6疾病管理域 (19) 5.4.7医疗服务域 (19) 5.5全程健康档案服务 (19) 5.5.1索引服务 (20) 5.5.2业务服务 (20) 5.5.3数据服务 (20) 5.5.4事务处理 (21) 5.6信息接口服务 (21) 5.6.1通信总线服务 (21) 5.6.2平台公共服务 (21) 5.7数据交换平台 (22) 6、卫生信息资源中心 (22) 6.1数据架构 (22)

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采集各医疗卫生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建立卫生行业战略数据仓库,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资源,同时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目标,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高端化和低碳化,基本实现全县医疗卫生信息的数据共享,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业务的协同整合,实现网上诊疗查询、挂号、投诉、绩效考核等健康服务。 一、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1、宏观层面 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县“一卡通”,电子健康档案EHR 全面共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集地区医疗资源、树立品牌消除地区差异,平衡医疗资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医疗健康产业。 2、业务层面 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实现对各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的实时监督与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指挥和决策支持能力;实现区域卫生业务开展的协同作业支持医院医护人员进行科研教学。 3、技术层面

建设医疗卫生各条线的数据集成共享,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在较高层面弥补各条线独自建设带来的弊端建设数据中心逐步实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社会化,为社区与医院双向卫生服务信息基础。建设数据共享逐步实现患者电子病历社会化,实现医院之间病人资料共享解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群体对跨部门数据采集和共享需求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围绕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一卡通”,提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 建设与其他信息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将来与市级平台对接提供基础,建设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发布平台和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二、效益预估 项目建成后,将为政府、卫生局、各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单位和居民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政府 系统建成后,可以为政府提供应急指挥的信息支撑系统,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为民办实事。 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政府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区域内医疗卫生行业各种最新的统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建

医院建筑布局 整理

根据2009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 (一)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 1、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2、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3、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传染病房等。 4、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隔离要求 1、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的污染。(四通道三区域) 2、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3、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4、应按照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二)呼吸道传染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

为-15pa 。 隔离要求 1、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2、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3、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 4、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 5、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 6、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m.(三)病区病室安置病人数及床间距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09年 第二十五条重症医学科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二十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具备足够的非接触性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第二十七条对感染患者应当依据其传染途径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经空气感染的患者应当安置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思路

******** 关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2009年,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原卫生部编制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按照医疗机构服务的地域范围和医疗辐射能力可设置国家、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医疗中心。建设综合性医疗中心突出临床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建设专科性医疗中心突出专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主要包括心血管、传染病、儿童、妇产、眼科、耳鼻咽喉科、肿瘤、口腔等专业。 2016年12月份,河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讨论推进“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工作。讨论通过了《河南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决定打造心血管、脑血管、肿瘤、儿童、器官移植和中医骨伤等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除以上6个中心外,还将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建设进展情况,积极推进区域综合及其他相关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并积极引导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体单位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建设,具体制订相关区域医疗中心

专项实施方案。同时,进一步引导妇产科、眼科、传染病、口腔、精神卫生、呼吸、老年医学等优势学科发展,促进形成区域专科医疗中心。 2017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年度卫生计生工作的重点进行了部署。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变化与发展,医疗服务需求持续释放,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释放速度加快,患者跨领域就诊问题将更加凸显,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型城市使得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设医疗区域中心,调整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能极大的缓解区域内患者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使患者能够就近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够为实现分级诊疗创造条件。 二、医院概况及优势 (一)医院概况。********始建于1949年,原为平原省人民医院;1953年更名为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986年更名为********;2013年在保留原名的基础上,被新乡医学院发展为新乡医学院附属****及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目前是豫北地区唯一一所顺利通过国家卫计委第二周期等级评审,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体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南省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培养“512行动计划”培训基地。河南省肿瘤诊疗网络新乡分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新乡分中心、****抗癌协会、****肿瘤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及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

附件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及国家儿童区域医疗 中心设置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21号)等要求,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医院设置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和主要问题 截至2015年底,我国0—14岁儿童2.27亿,占全国总人口16.52%;其中0—6岁儿童超1亿,约占世界同龄人口的20%,现每年新出生人口约1680万。随着第三次生育高峰诞生的婴儿进入生育年龄,以及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新生

儿增加,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服务群体将继续扩大。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儿童医院110余所,儿科床位约48.3万张,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数为2.13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为12.2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4人;儿科门急诊量4.71亿人次,住院2162万人次,近年来以每年400-500万诊疗人次增加,高峰期床位使用率达到130%;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门诊17人次,年均承担住院200人次,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执业(助理)医师平均水平。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仍然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布局不合理且顶层设计不完善。不同地区间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异比较大,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尚未充分发挥其对全国及区域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儿科患者向少数几个城市儿童医院过度集中。二是儿科医务人才严重不足。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0.85—1.3人。三是儿科科研、预防保健等临床研究滞后。在儿科领域,我国虽然拥有最丰富的病种、数量最多的病例资源,但却缺少国

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

大班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 地点:某幼儿园大班区域观摩活动 时间:2018年9月 观察内容: 区域活动“小医院”的游戏开始了,在区域中我观看到他们投放了医生的白大褂、医药小药箱、打针的一些针剂、药片、盐水袋等医药用品。游戏材料投放进去后,孩子们开始一看到新游戏的开始高兴极了,都争着要扮演医生,进入游戏后,孩子们有序的指导病人排号,引导病人进入不同的科室看病,孩子们拿着一些听诊器,针筒等开始当起了“医生”,“医生”在为病人看病时,其他“病人”在“护士”的引导下安静等待,病人们可以交流、可以各自询问一下看什么科室。当医生的孩子拿起医用用具,耐心的为“病人”检查。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忍不住扮演病人介入了孩子的游戏,轻轻的问“医生呢?谁来给我看病啊?我的头真疼啊”A护士问:“你哪里不舒服?”我说:“我头疼”。那你先量体温吧,医生那儿人很多,她拿起体温计假装着为我量体温,一本正紧地说:“你发烧了,我就带你去排个医生号,给你进一步了解病情。”A护士耐心的带着我去排了号,并指引我来到了医生的办公室,B医生详细的询问了我,并给我拿着仪器听了心脏等,并给我开了“药单子”,我拿了他给的“药单子”来到了收费窗口,交了钱领了“药”离开了医院。虽然孩子们玩的程序都是重复的,但小医院的游戏还在继续,医院依然很热闹。“小医生”有模有样地给“病人”看病,拿起针筒给病人打针,用听筒给病人听诊,并告诉“病人”检查的结果,例如:你发高烧了,你伤风了。”等。说好以后就自顾自地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医院”里多了一张床,旁边有挂盐水的皮管,有的病人进来后也不和医生交流,自顾自地往床上一躺,然后医生就来把管子贴到“病人”手上,那个病人就一直在躺在那里,非常地自得其乐。 观察总结: 1、大班孩子语言丰富,逻辑性较强,知道先干什么,在干什么,

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卫生部发布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和《国家医疗中心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从中我们了解到国家设定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服务均等化。设置区域医疗中心是深化区域医疗机构规划内涵,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设置区域医疗中心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国家规划支撑区域医疗中心 通过国家规划对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实行管理,在世界各国是一种普遍通行的做法,但统一规划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除英国外,少有国家和地区有此先例。在我国,现阶段卫生服务规划的重点应该是保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可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县)医院、市级医院、省级医院(教学医院)四级。从卫生资源配置看,最需要扶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尤其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市(县)级医疗体系的建设。因此,卫生服务的重点不在增加高端医疗服务上,而是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可以合理分流病人,双向转诊,让省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有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就近解决居民的疑难病症。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是点与面的关系,没有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病人不能够合理分流,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将很难成为其中心。反之,没有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就缺乏支架作用。我国市(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客观上存在,如市(县)中心医院就一直起着这种作用,只是专科医师队伍不足,制约了其辐射能力。 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工作是救死扶伤 区域医疗中心是区域内学科齐全、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在划定的服务区域内整体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医院。病人救治、医学研究、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中心的三个主要功能。然而,我们确定医院水平时,常偏好科研、SCI论文、经费,把所谓专家、医院收入等作为衡量医院技术先进的标志,甚至把博士生导师也作为诱导病人的借口,其实这些与病人治病关系不大。区域医疗中心遴选应该更多考虑医疗质量及绩效,如手术量、门诊量、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以及重点疾病的关键指标等。无论是衡量医院还是医疗中心,其核心工作是救死扶伤,而我们现在医院更像医学院,医务人员尤其是高年资医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居民看医生难,另一方面医生在做科研,争经费,跑项目。因此选定区域医疗中心需要进行医疗技术评价,要用数据说话,开展实证决策,这需要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临床医学专家的配合。国外医院管理引入制造业(质量管理)、服务业(病人满意)、航天领域的指标(病人安全)对医院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值得国内借鉴。 区域医疗中心应解决固有积弊 病人过剩、医务人员和服务人员短缺、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服务、过度商业化、科室布局与建筑设计迷宫化等等,是目前省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真正的所谓技术缺乏是相对的。省级医疗机构病人现阶段人满为患,在面积、人员、设备等方面不可能再提供更多的服务。有竞争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部级、省级、县级医院,影响政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发表时间:2011-11-28T12:57:20.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刘凯陈伟全[导读] 在医改文中这样说到: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刘凯陈伟全(广东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广东深圳 518116)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280-02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处理这些庞大的信息成为当前社会一个难题。所以我们急需一个信息化的平台来处理这些信息数据,尤其是医疗卫生这方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被加速推进,为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卫生部门和许多医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医疗卫生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医改文中这样说到: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所以发展区域性的卫生医疗系统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医院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医院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医院的院内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有效途径。由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的系统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包括妇幼、计生、急救等系统在内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不再是各个医院各自开发、各自建设,成为一座座的信息孤岛。 实现健康一卡通。包括建立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个人终身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与绩效考核;建立卫生行政部门掌握的医疗卫生信息。一卡通对区域卫生信息化来说是一个重点,主要通过一卡通使病人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和获取健康服务的时候能够获得身份确认,另外也为病人提供从挂号、交费、取药到检查等各个医疗服务环节更加快捷的医疗服务。 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共享。按照国家标准,建立起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主要采取健康档案树记录生命周期中的健康活动数据,实现数据集中存放和共享;把生命周期从胚胎发育到死亡过程的各个时间点对健康情况的干扰和措施进行全程记录,包括门诊、住院、妇幼保健等。 实现健康信息集中的存放和共享。健康信息主要通过病人就诊获得,集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病案的首页、门诊处方信息、住院医嘱信息、病历信息、检验报告、检查报告、PACS信息、双向转诊共享,实现区域内社区居民健康活动数据的集中收集、存储,实现对人整个生命周期健康信息的完整记录,并建立针对居民健康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为卫生部门和相关单位及社会提供一个预警信息、健康服务信息、居民健康信息、流行病学的流行状态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等。 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及决策的支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对个人健康档案统一管理。作为健康档案不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交换,那么健康档案往往发挥不了它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区域信息平台把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标准、统一存储、统一管理。这样,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健康信息的情况。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每个居民提供服务,上网便能够了解到自身健康的情况,还可以达到健康教育,逐步达到健康干预的目的,做到疾病的早预防、早治疗和早康复。 总的来说,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生命周期为主线,通过对人一生各个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及采取的干预活动的多渠道全动态采集、集中存储,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个人终生健康档案;另一方面,平台通过对个人健康档案的统一管理、全面共享、数据挖掘,向个人、医疗机构、政府机构等不同服务对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而其三方共建的建设、运营模式,突破传统,为其他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以及降低医疗风险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并被公认是未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开展国家级及地方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所以我国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是必然的趋势。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策划方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和新津县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二、基本框架 按照成都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构建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1131”网络框架,即:一个管理中心,一个网络平台,三大应用体系,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立起以县卫生局为中心,覆盖县级医疗

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的一体化卫生信息网络。(网络框架拓扑图见附件2)(一)一个管理中心 在县卫生局设立“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负责规划设置局域网站点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负责监管三大应用体系,及时维护应用系统数据、协助网络运营商做好网络故障排查,确保网络畅通;负责组织卫生人才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 (二)一个网络平台 依托现有的新津县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区域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县级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县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县内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为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相关卫生信息窗口。 (三)三大应用体系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介绍: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收费管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处方管理、人事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以及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应用电子病历系统(CPR),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专业资料分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1、平台概述 (6) 1.1总体目标 (6) 1.2总体内容 (7) 1.3项目建设内容 (7) 1.3.1标准体系建设 (7) 1.3.2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8) 1.3.3基于区域卫生平台的应用系统建设 (8) 1.3.4市级医院信息系统接入 (8) 2、总体架构 (8) 3、总体设计要求 (9) 3.1系统设计原则 (9) 3.1.1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原则 (9) 3.1.2先进性与实用性原则 (10) 3.1.3开放性与扩充性原则 (10) 3.1.4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 1 0 3.1.5规范化和标准性原则 (10) 3.2系统性能要求............................................................. 1 0 3.3系统安全要求 (11) 3.4数据设计要求............................................................. 1 1 4、技术路线选择 (12) 4.1体系架构的选择 (12) 4.2软件系统要求............................................................. 1 2 4.3数据库的选择 (12) 4.4服务器的选择............................................................. 1 2 4.5客户端的选择 (12) 5、系统基本功能需求 .......................................................... 1 3 5.1.1基础服务13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 一、哈医大一院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2013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住院手术万例。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其实,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由于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拒绝向下转诊。 三、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的中间位置,气候特殊、地广人稀,是心脑血等管疾病高发地区,克山病最早就是在黑龙江发现的。建国后,哈尔滨市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医疗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 2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 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 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 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 的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 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承担区域 内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 加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 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 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 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 支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 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 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 1

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 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 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 1 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 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 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果 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 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 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 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 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 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 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 X 片,全身快速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 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 (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 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三)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解读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解读 发布时间:2013-08-20 作者: 区域卫生信息化从2006年开始,逐步在全国探索和发展。卫生部2011年在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和医院平台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区域平台技术规范”)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医院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项目由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包括上海等4省卫生厅(局)、解放军总医院等6家医院和万达信息、东华软件等医疗卫生IT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研制工作,并从各参研单位挑选长期从事临床、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标准研制项目组,于2011年7月启动标准制修订工作。 明确定位 为保证技术规范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011年7月,首先对技术规范的定位进行研讨。技术规范的发布旨在进一步指导全国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已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成果启动标准的测试、认证、评价和验收工作。技术规范明确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的技术路线以SOA架构为核心,同时在必要时补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注册服务、健康档案整合服务、健康档案存储服务、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健康档案调阅服务、健康档案协同服务等基础服务,对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及IT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技术要求。医院信息平台提供注册服务、电子病历整合服务、电子病历档案服务、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互服务、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服务。 厘清技术路线 2011年8月重点厘清了平台技术规范编制的技术路线,包括采用何种编写体例,平台技术规范具体的技术内容的范围,从哪些方面来体现“测”(测试)与“评”(评价)。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2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承担区域内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加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

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1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X片,全身快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创伤超声重点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三)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方案及整体说明

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规划方案 XXX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5年

目录 第一章前言 (9) 第二章现状及项目背景分析 (10) 2.1.对卫生业务现状的宏观分析 (10) 2.1.1.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概况 (10) 2.1.2.国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情况 (12) 2.1.3.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2) 2.1.4.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机遇 (13) 2.1.5.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原则 (14) 2.2.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性 (14) 2.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必要性 (14) 2.4.卫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16) 2.4.1.医疗机构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信息化建设优势和基础 (16) 2.4.3.卫生应用系统分析 (16) 2.4.4.卫生信息技术治理分析 (17) 2.4.5.下一步建设重点分析 (17) 第三章区域卫生信息化需求分析 (18)

3.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户分析 (18) 3.1.1.居民 (18) 3.1.2.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用户 (19) 3.1.3.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用户 (21) 3.1.4.卫生行政部门用户 (21) 3.1.5.其它卫生相关单位与部门用户 (22) 3.2.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业务需求分析 (23) 3.2.1.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3) 5. 用例分析 (24) 用例一: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 (24) 3.2.2.社区(村)卫生服务站的需求 (27) 3.用例分析 (27) 3.2.3.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30) 3.用例分析 (30) 3.2.4.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 (33) 3.2.5.各医疗机构间协同 (36) 第四章区域卫生信息化总体设计 (38) 4.1.建设目标 (38) 4.1.1.宏观层面 (3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