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文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推动人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导致手的完善,使文学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原始人在协同劳动中伴随劳动的节奏发出的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和诗歌。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壁描绘狂奔的野猪、猛犸象和鹿群,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手持弓箭追猎山羊的人群。都说明原始艺术是直接生产劳动,是这些活动在艺术上再现。以下是今天 ___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相关: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花朵。每个时代都会培育出自己时代所独有的绚丽多姿的奇葩。文学艺术又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嬗变发展的模型。”[1](p68)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映显出时代,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1](p58)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高的发展,电子的发明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逐渐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个拥有60亿人口的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化、数字化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

要标志。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学艺术都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数字化使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现代,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2](p81)“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2](p90)信息图像进入我们的储存、检索、阅读、欣赏、传送的工作平台并显示在的屏幕上,它的快速、清晰、变化多样,给接受者带来了无穷的愉悦和享受。

数与美有着久远的关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就把数与美联系起来,将数看作是美的本源,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个音乐的音阶和一个数[3](p113-114)。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化是建立在0-1的二进制的数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人无法想像的有利条件。它使歌德、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的“世界文学”的预言变成了生活的现实。人类在几千年创造的文学艺术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这给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信息数码图像的创造、掌握与普及,大大有益于读者大众的审美素质和

鉴赏水平的提高,读者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又可给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美以强大的动力,进一步促进文艺的发展与繁荣。

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可以欣赏到由卫星传送,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品。卢浮宫的绘画、西安的兵马俑、歌剧《茶花女》、悲剧《哈姆莱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电视剧《演义》与《西游记》等等,通过多种媒体,使艺术的各种成分,如声、光、色、画、语言文字交融成一体,从而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是我们单纯在书面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无法获得的。

2.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多媒体互联网打

破了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4](p166)互动既有同一时间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

[4](p167)。

3.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在电视或电脑的屏幕上显示出的文学艺术图像本身就是多维的、立体化的。美者埃瑞克·戴维斯指出:“电脑、媒体和远程通讯技术正在不断、控制、储存和传播着一个日渐庞大的数据流,这无疑建立了一个新的维度:信息空间。这个繁殖力极强的多维空间是虚拟的、网络密集并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广阔而又至高的王国,它是由我们的和技术的表述来调节的。”[5](p114)传统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阅读鉴赏的方式是线性的由点到线到面,而数码图像艺术则是格式塔式的,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由数码图像建立起来的信息空间,不是一维、二维、三维,而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包括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图像显示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以四维空间存在着并给接受者以审美感受。20世纪最后两年中,《泰坦尼克

号》通过影响、电视、因特网,创造出了艺术领域的神话般的奇迹。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35部电影和一百多部小说反复地叙说着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因撞上冰山而沉入大西洋海底的,但都没有产生通过数码图像显示出的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艺术魅力。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真正走向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它 ___冲破一切封闭的牢笼。人们能够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向宇宙的星空去搜寻知识和传送信息。“秀才不出门,便知事”,已经不是笑语,而是生活的现实。马歇尔·麦克卢汉明确地宣称:“在瞬时信息的时代,时间(按视觉和切分计量的时间)和空间(统一的、形象的和有周边密封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在瞬时信息时代,人结束了分割性专门化工作的职责,承担了搜集信息的角色。”[6](p180)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联合绘制人类的“基因图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建立“数字图书馆”。这样以来,不仅关于人类自身的基因构成及其谱系,可以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共享,推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而且人类几千年创造的艺术珍品和全世界的“文化基因库”,同样成了人类共同享用的财富。这对文学创造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福音。

5.数码图像的复制性与仿真性。

数字图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复制功能与印刷术、照相术相比,也进入了一个全息、多维、具有创造性的新阶段。在发达国家正在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我们看到,它不仅能复制、储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盘、VCD、轻便地携带,长久地保存。在复制过程中,适应受众的需要,还可以配上音、光、色、电、图画、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高远深邃的意境。如经数码图像复制显示出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的交响乐章等世界文学艺术珍品,比我们仅仅从诗集、散文集和听音乐会得到的审美感觉,丰富得多。数码图像的复制者的具有创新性的制作,自然会在情感上引起受众对作品的共鸣。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忘记,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7](p103) 就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暗淡。……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创性越好。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8](p82)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然的区分的鲜明标记。”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泛滥的结果,使文学界不再是独立特行之士的结合,而是一大杂烩,乱七八糟一大群,出了一百部书,骨子里只不过是一部书[8](p95-96)。复制性和标准化是通过数码图像制作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瓦尔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9](p84)他还说,“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完全的原真性是技术——当然不仅仅是技术——复制所达不到的。”在数字化虚拟世界中显示出的一幅幅法国卢浮宫保存的艺术珍品,的确非常逼真,然而人们总是还想去卢浮宫亲自欣赏一下大师的原作。因为再好的复制品,也无法表现原作的神韵(本雅明称之为“光韵”),无法表达出原作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独一无二的深邃的意蕴。数字化的世界是一个技术世

界。“技术世界是能相容的标准化的世界,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既不能发射也不能传送。”[9](p85)对于网络世界来说,技术的标准化是必需的,对于文艺创作来讲,标准化则是与艺术家追求的独创性相左的。

2.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艺术的民族性、本土化的矛盾。

数字化世界,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局限,使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因特网之中。从而,“将地球变成了一个互连或者内连的整体,并不断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必要过程。”[10](p207)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使民族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同时,又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个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问题。数字化的进程,运用的是一种二进制的0-1的世界性的语言。仅从使用的工具来说,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本土化就产生了矛盾。关于这一点,《技术帝国》的作者已经感触到了,他说:“技术标准的复杂化和提高必然意味着:更好,更多!这是技术与文化的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文化总是保卫本土的:它总与界限、区域、归属相关联。只有带地方色彩的文化,与地域相关的特性,用自然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定义,任何自然语言都不是宇宙的也不是世界的。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比如二进制语言,0和1的语言。不过自然语言不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因此不是技术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

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没有必要一定是可译的:它应该保留某种只能被翻译但并不等同于翻译的东西,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10](p206-207)在数字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学的自然语言所保留的诗意的无穷的韵味显然是世界性的技术语言中难以表达的。

3.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

数字化本身是技术理性的结晶。它与被称之为“美育之父”的席勒所倡导的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的人是相悖的。在技术理性指导下的技术一切、控制一切的社会中培养的人,马尔库塞称之为“单面人”。当着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结果,“异化的主体为它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有一面,它无所不在,形式多样。”[11](p212)理性得到空前的张扬,而感性和情感的因素则黯然失色。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是没有什么强烈感觉的,只满足于自己干净、简化、经济,也就是吝啬到极点的形象,它会切断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12](p119)就现实中青少年喜欢看的卡通片,如《猫和老鼠》、《米老鼠与唐老鸭》等,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它们虽然有其趣味性,但对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感,则是意义不大的。至于那些含有不因素的、格调低下的卡通片,那就更是有害无益了。

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技术帝国》中有一段讲得很好,说:“今天真正的问题是第三世界中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都被图像技术逮住了,美国化了,他们的文化很像是环游世界的人的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属于同一个世界,都说着洋泾浜。随后,你会发现,在暗处,有一群被遗弃的人,他们想退回到从前的信仰中去……这一意愿中有某种可敬的东西。“[12](p119)在当今世界,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美国。美国不仅是经济上、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也是掌握信息技术的超级大国。他们利用因特网等信息数码图像技术,极力地在各个领域推行其价值观和新殖民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用手中掌握的数字图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殖民主义文化与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尖锐的冲突,它与美育建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都是根本不相容的。18世界末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的重要目的,是要消除社会的严重异化现象,培养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技术帝国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文化,不是要消除异化现象,而是要进一步制造更加严重的社会异化现象和人性异化现象。

[1] 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 (波)沃·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

[5] 王逢振编译.网络幽灵[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xx.

[7] (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8] (英)爱德华·杨格.试论独创性作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xx.

[10] (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 (美)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2] (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文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推动人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导致手的完善,使文学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原始人在协同劳动中伴随劳动的节奏发出的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和诗歌。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壁描绘狂奔的野猪、猛犸象和鹿群,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手持弓箭追猎山羊的人群。都说明原始艺术是直接生产劳动,是这些活动在艺术上再现。以下是今天 ___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相关: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花朵。每个时代都会培育出自己时代所独有的绚丽多姿的奇葩。文学艺术又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嬗变发展的模型。”[1](p68)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映显出时代,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1](p58)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高的发展,电子的发明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逐渐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个拥有60亿人口的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化、数字化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

要标志。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学艺术都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数字化使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现代,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2](p81)“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2](p90)信息图像进入我们的储存、检索、阅读、欣赏、传送的工作平台并显示在的屏幕上,它的快速、清晰、变化多样,给接受者带来了无穷的愉悦和享受。 数与美有着久远的关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就把数与美联系起来,将数看作是美的本源,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个音乐的音阶和一个数[3](p113-114)。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化是建立在0-1的二进制的数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人无法想像的有利条件。它使歌德、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的“世界文学”的预言变成了生活的现实。人类在几千年创造的文学艺术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这给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信息数码图像的创造、掌握与普及,大大有益于读者大众的审美素质和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全文如下: 【内容提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 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 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 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 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 讨论。 【摘要题】数字化时代与文学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文学/审美思维/仿真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2.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 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多媒体互联网打破了 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 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 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4](p166)互动既有同一时间 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 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 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4](p167)。

3.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5.数码图像的复制性与仿真性。 数字图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复制功能与印刷术、照相术相比,也进入了一个全息、多维、具有创造性的 新阶段。在发达国家正在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我们看到,它不仅 能复制、储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盘、VCD、 轻便地携带,长久地保存。在复制过程中,适应受众的需要,还可 以配上音、光、色、电、图画、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高 远深邃的意境。如经数码图像复制显示出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 的交响乐章等世界文学艺术珍品,比我们仅仅从诗集、散文集和听 音乐会得到的审美感觉,丰富得多。数码图像的复制者的具有创新 性的制作,自然会在情感上引起受众对作品的共鸣。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忘记,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 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 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 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7](p103)就 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 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 暗淡。……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 创性越好。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 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8](p82)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 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 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

论水墨艺术的数字化传达论文

论水墨艺术的数字化传达论文 论水墨艺术的数字化传达全文如下: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数字技术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潜移默化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然不乏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表达手段,正日益成为艺术领域的 重要组成部分。水墨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影响,在近年来平面设计作 品或是广告宣传片中无论是以二维或是三维技术来完成的设计作品,表现形式日益呈现出 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而水墨作为设计创作中的视觉元素则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和人们 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的诉求。将传统水墨与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融合,使传统水墨在当 代有了新发展。 那么,如何在数字媒体语境下使用数字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水墨艺术,如何 运用数字技术介入到水墨作品的创作中,以丰富水墨创作的语言和形式。包括将现代视听 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动艺术、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等数字手段作为表现语言应用 于水墨创作中,而且综合水墨艺术的形式语言、情感、文化等等因素,通过系统地分析与 归纳,使水墨创作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展示。 一、水墨表现语言的当代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水墨画的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形式 多样。从文献的记载和现存实物资料的显示,水墨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唐代时期 就已经形成,并且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 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与进步,水墨画俨然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样貌,作为设计上的元素 被频繁的应用到各个领域。 著名的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中都把传统的水墨最为视觉元素应用到 设计之中,在其大量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设计家对简约空灵的水墨语言的精妙 阐释。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到2021年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双年展力图较全面展现水墨艺 术的当代形态,研究传统水墨画在当今文化与技术语境下的生存和转型的问题,探索其传 承和革新的新途径。推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水墨不断地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 “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篇”是广而告之合众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在今年为央视广告部创 意制作的一条形象广告。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还使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与现代的动画 技术结合,创造出一场视觉盛宴。水墨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代表了深邃 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与现代的动画技术结合,本身就是突破传统,赋予 中国文化以新的生命力。“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篇”有力地诠释出品牌打造过程中“从无

数字媒体艺术论文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现代的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班级08级数字媒体艺术 学号017608200043 姓名艾余超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唐克石讲师 所属助学单位继续教育学院教学一部 2012年 2月9日

目录 摘要 1绪论 1.1 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1.2 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3 本题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2 数字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发展方向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2.2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 2.3.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发展方向 3 数字媒体的影响 3.1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3.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 3.3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4 数字媒体的发展性 4.1数字媒体的前景 4.2专业方向专业方向 4.3数字媒体艺术的就业方向 5结论

摘要 科学的发明和发现被大量运用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如今,一种跨媒体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在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下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而人类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数字媒体艺术归根结底属于艺术,具有艺术价值,不同于完全功利性的商品。“观照数字技术的人本内核,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首先有赖于人机共生,换句话就是人脑和电脑的生命性整合。”而且对于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人,也有一定具体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化修养。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以及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研发。“数字媒体艺术”那当然就是艺术类专业,与我们一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只是这个专业的定位在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的,表现方式为数字化的,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在国家2011年的学科目录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艺术学的“1305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这的确是一个新专业,她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融合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事实上,当我们从工业社会迈进信息社会门槛的时候,艺术家与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猛然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舞蹈、音乐、绘画、戏剧、影视……一切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才更加绚丽多彩。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塑造形象,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科学也同样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依赖艺术无边的想象来创新。信息社会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学也在这个广阔的新天地里,上演着更加引人入胜的一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运而生,她理所当然地走在了艺术与科学携手的最前沿。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艺术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文库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文库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其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期,不断淘汰与更新的电子设备正无声的表达着人们对于现今信息技术的支持与期待。 所以作为信息技术大军中的一员,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也在如今的时代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据网上的信息所谓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指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相关文件)声、光、电、磁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然后把语音、文字、图像及其余信息转化成数字代码,用于传输和处理的过程中。那么数字媒体的艺术设计就是在数字化技术和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主要与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沟通、数字媒体技术、网络、数字动画、广告和游戏、虚拟场景、虚拟产品的设计密切相关。数字媒体技术展现了艺术思维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它特指一种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就是指数字显示模式下的艺术作品,可以这么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场翻转世界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革命,影响力和效果性可见一斑,在数字技术时代的艺术设计领域和数字艺术设计领域影响空前。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今生活中的所能起到的广泛作用,数字媒体技术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数字媒体技术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咨询服务、图书、教育、通信、军事、金融、医疗等诸多行业,并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面貌。随者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字媒体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人类社

数字化技术艺术论文

数字化技术与艺术 摘要:数字化艺术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艺术形式。本文从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基本特点出发,阐述了数字化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平面艺术;动画艺术;电影特效技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599(2011)22-0000-01 digit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art yao yu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xi’an 710100,china) abstract:digitalization art is a cross discipline betwee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art and an emerging form in digital times.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basis features of digital tech and art, and explains the major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art in modern art design. keywords:digitalization art;plane art;animation art;film visual effect “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给出了这一观点。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生

数字化论文

建筑设计方法浅思 ——比较传统设计方法和数字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是一门工艺。在古代,匠人营国,建造房屋,制作木作,便都是工匠的职责。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从下向上设计:先设计好平面,几间几进,划分空间。而外国古代设计师也大多如此。建筑设计更是一门艺术,曾经设计的重点经常放在屋顶已经房屋外的装饰上,古代建筑装饰的精美与华丽,既反映了当权者的实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状况,是我们重要的宝物。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的形式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变化,曾经的设计方法以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形式的需求了,新的设计方法应运而生。现代派建筑师要求我们不仅考虑平面的合理性,更要注重空间的品质,重视逻辑。人们不再需要大的古典式样的盖子下的不合尺度的建筑,反而是更符合人体尺度的、简洁明了的建筑更受欢迎。 作为21世纪的建筑生,虽然我们的设计还没定型,大多数都是东拼西凑而来,有着各个建筑大师的影子,有种折中主义的感觉,不过我们也学会一些设计方法,指导我们进行设计。 一用过的设计方法。 刚开始学设计的时候,总是以平面为主要出发点,探讨推敲平面基本上从设计初一直到最后,在出图前才会考虑立面设计。比如第一个设计小住宅,感觉就一直处于推敲平面的状态,或许这虽然与我们刚接触设计,从平面入手才是最好的方法有关。 从平面入手建筑,这种方法的优点便是设计直接,简单快捷,对于空间想象能力一般的人来说,可以将空间化简为二维先进行设计,进而在立面设计的时候再考虑空间;同时,在手绘建筑推敲的时代,空间不太容易想象,平面的设计绘制更加方便,尺寸都在图上可以标出。然而,这样设计的缺点便是建筑空间太过单调,只是简单的方体圆柱体空间,对于建筑的造型也较难产生变化,总体建筑较为单调,只能是适用,而非精彩的设计。 从空间入手建筑,当时老师所推荐的便是顾大庆老师的《空间、建构与设计》,在经历过一系列空间设计之后,我们的平面思维开始向空间转换,线面体的有机结合让建筑的设计更加多样。这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更多的适用于小住宅和公共建筑。空间的思考让建筑更富有多样性,不再是呆板的平面-立体生成方式,而是一开始便以功能划分好了空间,再根据功能的要求同时设计有构成感的平面立面。这便是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求的“形式随从功能”。说到空间设计建筑的不足,便是需求的思考量很大。一个空间的生成,若是出现改动,便需要重新再画一份,非常麻烦。若是较小体量的建筑还好,当设计是一个商场或者博物馆时,便会有非常大的工作量。现阶段的建筑设计是将3D的建筑转变为2D的三视图,制图多且效率低,且对于造型复杂的建筑缺乏表达能力,有时为了表达一个曲线扭转的形体,往往要画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平面,但仍然不能直观的表现建筑的真实面貌。造型复杂,尤其是结构、内部空间复杂的建筑,如果采用传统的设计流程很容易发生错漏碰缺的情况。同时结构的构件还存在空间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如果采用传统的二维设计方式将非常难以描述,在施工过程中也很难精确定位,无法保障后续施工。

数字化时代的“媒体·艺术·文化”

20 19 年第2期 国际学术动态例跟大家分享这座废弃厂房的遗产活化工作是如何 通过DIBO联动的方式来对景德镇的城市品牌进行 放大并推广的。 此外,本届论坛还从学术视角下探讨了区域品 牌的发展与前景,多位青年学者参与了学术研讨,专 家团也通过后续的专题研讨为区域品牌建设提出了 许多宝贵的建议。 在大融合、大传播、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区域 对整体规划与品牌构建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品牌 资产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区 域认识到,富有内涵、具有好感度的城市品牌,可以 直接拉动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领域竞争力和 影响力的提升。城市如此,国家亦如此。区域品牌研 究是提升国家形象、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建立共享价值,构建人类文明共 同体。 数字化时代的“媒体·艺术·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 2018年6月8~9日,第十三届亚洲传媒论坛在 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 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亚洲 传媒研究中心、移动互联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英 文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编辑部、艺术学部、 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和宏碁中国共同承办。论坛 主题聚焦“媒体·艺术·文化”,云集来自中国本土和 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及荷兰等海外传媒学术 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国文化产业的前沿业界开拓者 以及权威媒体界人士等150人,围绕当下数字化时 代媒体、艺术和文化的新呈现方式和自身与他者的 多重关系,积极吸纳方法的创新、理论的推进和前沿 实践的展示,就传媒业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深 入的研讨交流,并达成了更加广阔的集体认知,开创 了更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廖校长对论坛的主办方、承办方和亚洲传媒论坛的 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肯定了亚洲传媒 论坛的学术价值和对亚洲传媒业发展起到的推动性 力量。他突出强调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数字技术 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数字媒介、文化形式和艺术表达, 开始重塑传统媒体传播和文化产业的格局。他还指 出,面对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亚洲范围内的学界和业 界需要凝聚力量,聚焦于媒介和艺术的相关文化分 析和文化理论,开创自己的创新理念和研究方法,并 且创新理念和模式,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全球。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和颠覆传统媒体的 功能,并塑造着人们新的生活面貌。通过媒介的数字 化发展,人们的现实生活正在呈现出新的创意文化, 汇集虚拟和显示、共在与抽离、情感和理性等融合景 观,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增添新的生动性和创造性。针 对这种与时俱进的生活景观,此次论坛不仅汇集亚 洲传媒论坛的历史主办方和承办方,并纳入了正在 “走出去”的由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SAGE(世哲)出 版公司合作、具有国际视野的英文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编辑部和推进中国传媒前沿领域 急速发展的电子竞技产业的投资企业宏碁中国。会 议汇集产、学、研各领域人才,形成合力,围绕艺术和 数字媒体、文化产业、创意阶层、全球化的亚洲、流行 音乐与青年文化以及数字娱乐与电子竞技等六大问收稿日期:2018-12-31 !!!!!!!!!!!!!!!!!!!!!!!!!!!!!!!!!!!!!!!!!!!!!!(接上页) 社科经纬 10

浅析走向数字化的传统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18936335.html, 浅析走向数字化的传统艺术 作者:曹珣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7期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传统艺术数字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深,数字技术在绘画 中的优势慢慢被人们所接受,加入到这个领域的绘画爱好者群体日益扩大。从而体现出了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的正反方面的影响,既推动了传统艺术的发展,又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 关键词:数字技术;传统绘画;数字绘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047-01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革新,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刷新着新的成绩,传统艺术观念已无法满足新生艺术生产力的要求,传统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在全新艺术式样面前正在渐渐失去言说的能力。方兴未艾的数字艺术实践必将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因此,传统的学院式艺术教学无论是从内容,手段,还是体制等方面都将面临重大改革。过去许多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掌握的传统技法,现在只需要会用鼠标就能一显身手,这表明,在如何看待技术与工具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个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问题。 一、数字技术在绘画中的优势 从数字技术变革的角度看,许多在传统绘画中难以实现的想法都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变成了举手之劳。与传统绘画相比,数字技术在绘画中的优势可以概括如下: 1.数字绘画的效率高。数字绘画和其他的数字表现形式一样是高科技的产物,给我们带来方便与快捷。画家不需要准备笔墨纸砚,只需通过数码绘画工具就能够轻松实现数字绘画。在完成绘画后可进行效果预览,并直接打印输出。 2.数字绘画的模仿度高。在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软件及硬件的配置不仅可以模拟油画,水彩等多种材料和技法的绘画形式,并且能对笔触的深浅进行模拟。 3.数字绘画的便携性强。数字绘画作品可以保存在多种设备中,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存储和展示。作品不仅能够使用不同的绘画软件进行二次创作与修改,还可以根据存储的需要更改文件大小,以方便作品的携带,这更比传统绘画的携带要方便得多。 4.数字绘画的传播途径便利。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在传播形式上并不相同。传统绘画需要画家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摆放作品供人们聚集观看交流。而数字绘画拥有高度发展的数字技术作支持,拥有遍布全球的数字化网络作为平台,画家可以在自家的画室里就能使得自己的艺术作品流布全球。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论文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论文 姓名:刘永成 班级:机械设计及理论 学号:2010051106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摘要 (2) 一引言 (2) 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含义 (3) 2.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介绍 (3) 2.2数字化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产生的效果 (4) 三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4) 四数字化生产线的内容及实现途径 (5) 4.1打造全新的数字化企业平台,搭建基础性信息系统,建立数字化协调技术体系 (5) 4.2广泛采用数控加工技术,建立比较完备、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体系 (6) 4.3建立数字化工装生产线 (7) 五总结与展望 (7)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将数字化技术用于制造过程,可大大提高制造过程的柔性和加工过程的集成性,从而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加工与制造应运而生并且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将数字化技术用于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活动和企业的全局优化运作就是数字化制造技术; 将数字化技术注入工业产品就形成了数字化产品。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数字化生产线 一引言 制造技术已从物质形式的制造向信息制造转变,产品中知识信息的价值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这不但反映在产品本身,而且体现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生产制造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了新的制造理念和制造系统,如FMS、CIMS、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等。这些技术从制造的现实出发,对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产生相关信息,在制造系统中进行存储和交换,并直接应用于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进一步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产生相关知识,使制造系统的“智能”得到提高,通常把这种生产方式称为数字化制造。另一方面,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另一种概念的数字化工厂随之产生,这个工厂生存于数字信息世界,在真实工厂或生产过程还没有开始前,这个工厂在虚拟空间中运作,对真实工厂进行虚拟现实的仿真,提供优化的结果,这是现在数字化工厂主要研究和应用的内容。

【能够为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是】关于计算机数字化现代艺术的论文

【能够为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是】关于计算机数字化现代艺 术的论文 一、计算机数字技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同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已经十分丰厚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为 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艺术就必须进步,所以我们就要不停的通过发展技术来满足艺术 的表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的这种需求直接导致了计算机数字技术与现代艺 术的同步发展。美国《连线》杂志认为:计算机数字艺术表现是一种不用计算机就做不出 来也欣赏不了的艺术形式。这种历史性变化表明,计算机数字化与现代艺术的同步发展将 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习惯的演变。其发展的方式相比传统的现 代艺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表现形式有几下几种: 1.现代艺术的创作形式的发展 (1)创作手法的变更 基于计算机数字化的艺术创作,把艺术家从繁杂的手工颜料配置、错误涂改、器具配 制等工作中解放出。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根据构思任意放大缩小画面尺寸和优化选择图 像元素,通过更改、拼贴画面,在线条、明暗、色调、光影和空间等视觉属性上,提供高 感度的灵活性,相比,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可根据艺术家们的理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艺 术家的创作效率。这种计算机数字化的应用技术加快了艺术品的生产周期,加快了艺术风 格和潮流的新陈代谢,同时也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 (2)现代艺术创作艺术形态的多样化 计算机数字化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创作,现代的艺术家们通过简单的鼠标单击 与移动便完成创作。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甚至是气味等多种传达形式集合在 一起,由静态视觉传达向动态的多媒体的信息传播延伸,从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从静止的三维空间延伸到动态的四维艺术,丰富了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了作品的感 染力,正如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廷坎伯指出的,“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激光 手段使各种可以利用的技术为再现和处理空间、光线、色彩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形成 无穷的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2.现代艺术传播方式的发展 经过了数字化处理的艺术作品,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方式传输,而且这种传输信息的 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传输渠道不是树状的权威结构,而是网状的多元结构,然 后观者可以浏览和评价作品,达到观者对作品的“再创作”的效果,例如:现代艺术大师 马塞尔杜尚在一张复制的《蒙娜丽莎》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的作品。这幅被修改了的"蒙娜丽莎"就又有了新的标题,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在互联网络上,将能看到许 多人在"应该说已经完成了"的各类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

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论文

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论文 一、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新的科学技术将人类不断带入新的时代,然而艺术则不断使这个时代变得更加丰富。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物质与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固然也成为当今研究者研讨的热点了。设计艺术是两大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功能合理性所依托的科学技术和审美所依托的艺术。无论哪一种设计风格或设计产品,它的最终服务对象和使用者都是人,人的需求一端连着科学技术解决实用性的问题而另一端则连着艺术创造解决审美问题,综合起来就是设计艺术。科学技术与艺术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并以实践为纽带相互影响,并肩发展。科学技术是设计的基础,而设计是科学技术实现为人类服务目标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设计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了设计的大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背景、环境状况的种种改变,都会影响着设计师的选用材料、设计风格、设计方法。随着方法、材料、工具的改变与变化,科学技术对设计活动产生着直接影响。 二、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展 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