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比较.

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比较.

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比较.
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比较.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传统语言学与西方希腊罗马时期语言学优点和缺点之比较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语言学发源地之一,与印欧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相比较印欧语有其优势和劣势。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繁荣时期,本文主要从先秦两汉时期《尔雅》、《说文解字》等传统语言学专著看汉语语法词源特点及传统语法特征并与西方语言学做一个对照,借此借鉴西方语言的长处,促进自身对中国传统语言学的认知。

【关键词】语法系统、《尔雅》、《说文解字》

一、总体比较中国先秦两汉时期传统语言学与西方希腊罗马时期语言学特点。

中国是语言学的发源地之一,世界的语言发源地有三。“真正的发源地有三:印度、希腊(罗马继其后)、中国。印度、希腊属印欧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研究,必多共同之处。所以,古典语言学实际上只有两大传统,汉语传统和印欧语传统。这两个传统研究的都是语言,也必有共同之处。第一个共同点是,语言学的发生都跟哲学、逻辑学有关,研究对象是文献语言。第二个共同点是,都与诠释古代经典有关,研究对象是文献语言。由于印欧语和汉语的结构和形式大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研究的内容也大不相同。”①

笔者从何九盈先生这里得到些启示,在中国来说先秦时期的《尔雅》是以对事物的解释而成为一本有参考价值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中国传统语言学专著,而《说文解字》则是以对字的构造、来源等进行解释而成为传统语言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可是它们都不是语法专著,并不能代表着中国在先秦两汉时期有自己的语法体系。

“中国古代有无完整的语法学,说法不一。至少在先秦两汉时代,在隋唐两宋时代,并无语法专著产生。而印度、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语法学一直长盛不衰,这是两大传统最为重要的不同之处。

人所共知,印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出现了《波你尼经》。‘波你尼经集合了许多语法学家的成果,用了种种方法,终于把全部梵语(包括作为有例外的吠陀语)的语音、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隐括在三千九百八十三条经句之内,又把这样

①《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32页

分析出来的全部词根归结为一千九百四十二个'界'(dhātu),这样便概括描述了整个梵语的语言现象。’①”②

可见在印欧语系来说很早就有西方语言学家对其语法现象进行研究,他们更加注重语法的量化,注重分析和综合。他们运用数学的精准性去测量语言,“在古希腊,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8-前348/前347)是第一个给词分类的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柏拉图分出名、动两类的基础之上又分出连词、冠词、代词。”③当时的西方语言学家和数学家、哲学家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对词性的确立大加关注。

可是同时代的中国笔者以为还没有语法学的概念,自然语法学的研究无从谈起,只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汉语语法在古代意识的缺失呢?古代汉语语法没有成为专门之学,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汉语本身的句法特点来说是因为汉语语法问题不如印欧语系语法问题那么明显,那么突出。季羡林说:“梵汉两种语言,语法结构是非常不相同的。梵文不但名词、代词、形容词的变格和动词的变位异常复杂,而且词序也同汉语完全不同。”④这里的内部原因值得探讨,这是构成西方传统语言和中国传统语言差距的一个关键点。笔者以为我们从小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之中,显而易见中国的语言教学不是从语法开始教授的,我们最先学的是读音,字的构造,至于句子好像是与生俱来就会一样。小学的老师从未告诉我们汉语的语法社怎么样的,可是这就造成了一个困扰,在西方来书,他们是很注重语法的。譬如,德国的威廉·冯·洪堡特说:“我认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区别可以归于

①金克木:《梵语语法〈波你尼经〉概述》。《语言学论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盈按: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263页第三条注云:“波你尼仙:波你尼,人名,梵文Pānini音译,约公元前4世纪末健驮逻国娑罗覩人,古印度最杰出的梵文文学家。”

①来源摘抄自《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40页注释1

②《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32页

③《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32至第33页

④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797页(来源摘抄自《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41页注释26)

一个根本的事实:在把词联结为句子时,汉语并不利用语法范畴,其语法并非建立在词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而是由另一种方式在思想中把语言要素的关系固定下来。其他语法有词源和句法两个部分,而汉语只有句法部分。……汉语岂止是忽略语法范畴的标示,实际上它是不屑于(dédaigner)使用范畴标记,所以,就语言性质来看,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另一领域。”①

印欧语有具体的语法规则,但是汉语的语法乃至句子的划分、词性的确定都会有很多问题。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和外界社会的交流甚少,对语法意识的缺失遗留时间长。

二、透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专著看中国传统语言学较之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语言学的劣势。

语音的不确定性、政治性和主观随意性。

“声训,古人也叫“偕声训诂”。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偕)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这种探求词的方式导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②这种方法本身笔者认为就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加上各地的方言不一样,这样的方法在先秦时期当然不可能普遍推广。

两汉时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时期,可语音的确定受着政治的影响。“两汉是声训发展的极盛时期。理论性、政治性、主观随意性、普遍性是当时声训的四个特点。”③政治性加上主观随意性可以让语音随意发挥,例如:霸有五种声训。

霸者,伯也。——(《白虎通义·号》)

霸犹迫也。——(《白虎通义·号》)

霸者,把也,駁(驳)也,言把持天子政令,纠率同盟也。——(《风俗同义·皇霸》)伯者,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风俗同义·皇霸》)④

相比于来说,西方在这一点上更加注重语音的准确性。例如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比较有成就语言学家普里西安在公元六世纪初于君士坦丁堡从事拉丁语教学工作。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他写了《语法原理》。

①引自《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39页

②《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121页

③《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123页

④引自《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124至125页

“在语音论述部分,普利西安主要集中在对拉丁文学作品所使用的字母和音节结构的描写上面。他把字母(literae)定义为分节语言的最小语音部分,具有名称、形体和音质等特征。这个定义实际上把字母文字和其他所有的语音混为一谈。他把字母作为最小的语音单位,对拉丁语的音节结构进行了描写,为人们认识拉丁语的语音系统的全貌提供了成分的材料。”①

这只是罗马时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家,其他语言学家也有探寻,只是从这里可以看到西方语言学对于语言准确性的重视。

词无定义,逻辑、考证的不够严密。

譬如可以誉为古代语言学著作的《说文解字》也存在着考证不够严密的地方。

《说文解字》对字的本义存在着解释有误的现象,“许慎有时把用假借字充当本义,如手部:‘揆,葵也。’这真是莫名其妙,揆度的‘揆’与葵花的‘葵’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条释义抄自《尔雅·释言》:‘葵,揆也。’《释言》这个词条是释《诗》的。《诗·小雅·采菽》:‘乐只君子,天子葵之。’这里“葵”乃‘揆’之假借,许慎不假思索地就抄来了,可见,大学问家有时也免不了要出点差错。”②

在这里,何久盈认为因为许慎是大家所以不用深究,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许慎个人的错误,是民族的思维模式形成。我们以为只要是作品有着它相当的价值就可以不去计较作品中的瑕疵,但是我们缺少的正是探究精神和批判精神。譬如西方崇尚的正是团队精神和对学术的批判精神。13世纪语言研究有经验学派,由经验派衍生出来的思辨语法学派,又称为“摩迪斯泰学派”(Modistate)。③

西方的对文学、哲学、语言学的研究的典型特征便是他们的“学派”精神,从柏拉图开始的雅典学园到现今的宪法讨论,可以看到对于学术的严谨精神,这正是汉语传统语言学所缺少的。

①西方语言学史概要》杜道流著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第26页

②《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118页

③《西方语言学史概要》杜道流著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第32页

三、透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专著《尔雅》、《说文解字》看中国传统语言学较之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语言学的优势。

笔者以为汉语在文字上较之于西方字母文字的优势便在构形上,从整体上来说,西方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是表意文字。笔者以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将意义用音韵记录下来,所以西方字母文字音节很长,而中国的文字从音节上来说很少一个字或者词有三四个或更多音节的情况。

举一个例子:

中文:再见(zai jian)

德文:aufwiedersehen

俄文:Досвидания

法文:Au revoir

可知,西方是以音来记录意思,值得关注的倒是中国文字,《说文》中对“再”的解释“作代切,一举而二也”①,“见”为“古甸切,视也”。②其中“见”为会意字。“再见”意思为“再一次见到”。

●汉字的语法特点即与汉字的源流有莫大关系,在《说文解字》中可以看汉字的构形艺术。

“由于许慎能从古文字本身去研究没一个汉字的内部结构,所以他开创了‘据形系联’的部首归字法,这种方法不仅便于检字,也为后来的部首检字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揭示了字义内部的系统性。汉字同一形符的字在意义上有联系,《说文》的540个部,事实上也就是540个义类或事类。”③

●许慎以字的义部进行归类,这一特点在实用当中笔者以为比西方的更为系统。当我们翻

阅字典的时候会发现查找一个英文的速度比查找一个中文字要花更长的时间。这正是因为英文字母的音节长,以同一字母开头的单词更多。中文的义部却有系统可循,在这一点上来说,汉语文字就比纯粹的表音文字要有章可循。

①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81244664.html,/view/2486

②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81244664.html,/view/5448

③《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109页

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家在对单个字进行解释的时候同时也注重字的来源解释以及这个字所承载的地方或政治文化。譬如,“许慎在手机古文字材料方面一定做了大量工作。他所见到的古文字材料有三种:篆文(指秦代小篆),顾问(战国时的路过文字),籀文(春秋战国时秦国通用的文字)①。古文、籀文与篆文一致的,则只出现篆文,与篆文不合的,则分别列出。这些材料的来源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小篆主要取自汉初书师编写的《仓颉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杨雄的《训纂篇》,另有秦刻石等方面的材料;古文主要来自‘孔子壁中书’,还有出土鼎彝铭文,书中标明为古文的共510个字;籀文主要来自《史籀篇》,书中·标明为籀文的有225个字。古文、籀文与小篆形体有差异,这是肯定的,但差异不会非常之大,所以许书标明为古文、籀文的字加起来也不过700多个,占全书所收字的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所占比例虽很小,而三种文字材料的比较则是很细致的一项工作,不通过比较,许慎怎么能分别异同呢?许慎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这一个‘合’字就包含着很多必不可少的琐碎的技术性的劳动在内。”②

许慎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得知一二,重要的是如此需要文化功底与只是储存量的工作在中国并不少见。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的集权政治所带来的文化力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存在着一种“阙如”精神,对于这一点,许慎强调要讲证据。即《说文》中文字的来源讲求信而有征,讲求来源的真实可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语言学家一直就有着求知“格物致知”的精神,这种主观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以许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语言学家们艰辛文字是文化的传承,所以对待文字,他们都是以审慎的态度去寻求和执着。笔者以为我们不能因为体制原因而否定传统语言学家们对语言考证的努力。

①王国维1914年7月17日致廖荃孙书:“蕴公(罗振玉,字叔蕴)……定许(慎)所谓‘古文’指壁中书,所谓‘籀文’指汉代尚存之《史籀篇》,此实小学上一大发见(现)。(来源自《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120页注释15)②《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110页

从《尔雅》中看中国传统语言学对地方文化的溯源解释。

《尔雅》的典型特征就是名物释义,“‘名物释义’就是对反映事物名称的词进行解释,也就是解释古今方国之言。”①尽管《尔雅》的作者如今争论颇多,笔者综合何九盈先生的说法认为作者大致是先秦时代的儒生。

《尔雅》是一部结构完整、体例划一的著作。全书20篇(这是《汉书·艺文志》的说法。今本《尔雅》编订时的内容,不会有多大的出入),每一篇的篇题都是“释×”,篇与篇之间的安排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其次序的先后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释诂、释言、释训3篇,属于语词部分,其中有形容词。名词、也有动词;释亲以下16篇,几乎全是名词,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4篇是对于名物称谓制度的释义;释天至释畜12篇属于自然科学的名物称谓,其中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5篇为一组,是对天文、地理名词的释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7篇是关于动植物名称的释义。②在《尔雅》中极为注重对地方文化的考察和探究,何九盈先生在书中认为《尔雅》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便是作为教科书。《尔雅》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释方言”,“以雅言为标准,比较各地有关的方言词汇”③,另外的对文化的溯源——即“讲经”。这里我们将着重看一下《尔雅》对古代经学的阐释,这证明中国传统语言学是将文化承载在文字音义的演变之中的。何九盈先生在书中写道:

过去有的学者认为《尔雅》的唯一目就是为经学服务,这个看法不全面,但并不是完全不对的。周初流传下来的文献(《诗》《书》《易》中的部分内容)到春秋战国时代也是“古代汉语”了,不经老师的训释,孩子们是读不懂的。《释训》把《诗》的叠字和释语编成大段韵文,就是为了便于儿童的记忆。……

《尔雅》又是一本研究词义演变史的好书。其中保存了不少先秦古义。如《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先秦时代“宫室”是同义词,《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作为楚宫”,又说:“作于楚室。”证明《尔雅》的释义是有语言事实为据的。“宫”在先秦时有“围绕”的意思,从《尔雅·释山》中可以得到证实:“大山宫小山,霍。”由于“宫”的“围绕”义汉以后已消失,有的人把这个句子的标点也搞错了。郦道元的《水

①《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57页

②《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67页

③《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70页

经注》就以为“宫”是名词,结果成了“大山曰宫”①。又如“舅”这个词既可以指“舅父”,又可以指“公公”。指“公公”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查《尔雅·释亲》就知道,先秦时候这个意义就存在了。《尔雅》对这两个义项的区别是很清楚的:“妇称夫之父曰舅。”又说:“谓我为舅者,吾谓之甥也。”②

这里,由语言的语义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就显露出来,尽管尔雅在训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们需要看到传统文人在著述上做出的努力和探究。

总结而来,西方的语言学偏重逻辑,而我们的传统语言学注重文字源流。这更多取决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语言学偏于感性思维,或是更多看到语言所承载的精神,而西方更重理性思维,他们强调的是需要完整记录和探讨批判。

两者各有所长,然笔者以为中国传统语言学因为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缺陷,这是很遗憾的。西方擅于借鉴我们的长处,而中国到明清时代已经逐渐处于封闭状态,这让语言学的进步受到阻碍。但是笔者并不认为这意味着今时今日的我们就必须要完全照搬西方的语法体系,原因是我们的传统语言学从根本上就是不同于西方的。

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的语言逻辑,注重考证精神,又要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敬畏之心,抱着一份审慎的态度,汲取古代文人的“阙如”精神。或许,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遗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①《水经注·庐江水》:“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来源自《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78页注释19)

②《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商务印书馆北京第4版,2013.第70至第72页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目录: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 【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 【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也称:比较语言学) 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

2018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应)考研初试经验

2018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应)考研初试经验 本科国际政治专业,跨考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初试总分410,复习那么久有了收获,感谢一直帮助我的那位上一届学姐,这里我也分享一些复习准备的经验,希望对19级考外应或者英语语言文学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帮助。 这个专业对我来说相当于一张白纸,尤其是语言学,所以我开始得比较早,大三寒假确定了考研的学校和专业,上学期开学的时候买好了参考书以及一些复习资料,然后就着手慢慢复习了。前期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是以看书和做笔记为主,下半学期才进入完全的背记阶段。这里我分科说一下。 1/政治 政治考了68,比我预期的高。虽然我是学政治的,但是真的一点优势也没有(因为我对自己的专业真的一点兴趣也没有,学得也不好),政治可以说是复习得比较不上心的一门。我全程是跟着肖秀荣走的,但是我开始得比较晚,舍友七月份就开始看了,我九月份才开始看精讲精练,中途也断断续续的,最后可以说是赶进度才看完。所以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把握好进度,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所有的资料都是肖秀荣教授的,从七八月份到十二月份,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看的内容。前期精讲精练一定要看仔细,但不需要完全背诵下来,主要练的是选择题,大题前面不用担心,到十一二月直接背肖四肖八就好。 精讲精练配套的1000题是要做好几遍的,我是看完大概两三章做一次题的,第一遍可以用铅笔写,然后把错题勾出来,再做一遍,最后一个月再把那些错题拿出来反复看。错题的价值是很高的,有些多选题我看了两三遍都还是会错。 大题最后直接背肖四肖八就好啦,肖四是必须要背的,不背写不出来,然后大题的平均分都差不多,所以选择题的正确率决定了最后的分。 2/二外 我的二外是日语,考了92分。日语可以说是救了我,考完专业课的时候真的崩溃,所以总分其实也就是日语捞了我一把。 我本科是外国语大学,然后专业课也没什么兴趣,大一下学期就修了日语双学位并且坚持上完了,三年级上学期准备了N2考试,所以这一门基本上没怎么操心,也没花太多时间。

西方语言学史复习考试材料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 第一节古印度语言研究 1.波尼尼的《梵语语法》 第二节古希腊、罗马语言研究 一、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柏拉图《科拉迪洛篇》 3.亚里士多德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主要著作:《解释篇》《修辞学》《诗学》 4.芝诺创立的哲学学派——斯多嘎学派。因芝诺在雅典意为“彩绘有顶柱廊”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 二、重要争论:“词”“物”之争 1.公元前五世纪: 自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惯例派:事物的名称和带我的本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 自然界是如何构成的?自然界的运动情况如何反应到语言之中? 观点一: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观点二:星球的运动和季节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由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 2.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核心转移:如何看待语言的规则) 规则派:语言是人为的,就一定有规律的。语言基本上是有系统,有规则的。 异常派: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如果语言是人为的,人类会早已把不规则的现象纠正过来了--帕加马学派 三、古罗马语言学 3、瓦罗的《论拉丁语》被称为第一个有著作留下来的认真研究语言的拉丁学者和所有拉丁语学者中最有创见的人。 4、多纳图斯的《语法术》 5、普利西安的《语法原理》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定义: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 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 拉斯克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代表作《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 葆朴第一个将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语言学研究成就:语言类型学。 认为语言有四种类型: 孤立语: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的。 粘着语:用简单的词组合成复合而词形和意义又都不变的。 屈折语:用词尾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的。 多式综合语:句子的主要结构或全部结构全包含在一个词之中的

中外语言学简史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 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 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 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斯多葛派:公元前4世纪一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对语言学的贡献:1清楚区分了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2使用的语法术语越来越精细使用至今。此派的语言观属于自然派,认为早期语言的声音和能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天然的联系,努力研究词源寻找语言的原始形态。提出“变则学说”认为词与事物关系是不对应的,得出语言是无系统不受规则限制的。 格里木定律:1817年格里木发表《德语语法》系统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言之间辅音的一致性,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学派:亚历山大将军托雷密在埃及建立的,研究希腊的古代文献、注释和考证《荷马史诗》形成亚历山大学派。代表人物:亚里斯塔克提出“类比”说,语言是以相似的形式指明相似的范畴,并受一定规则制约的,对形态学做了详细研究确立八大词类。促进作用1确立了语文学的观念2他们的语文学工作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向,寻求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促进真正语言学的诞生3保护希腊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前提: 118世纪队语言标本的搜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准备了具体的材料2把其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引进到语言研究中来,引起语言研究方法的改革3梵语的发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以结构研究为主《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前无古人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重要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进一步强调了“系统”概念。贡献: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2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3共时和历时的区别4语言系统性与价值的概念5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6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索绪尔理论对代语言学的影响: 1系统性把语言看成一种系统和结构2注重共时研究3优先口语研究4认为语言是描写性的不是规定性的5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6强调独立自主性,摆脱哲学家、心理学家的影响,作为一个独立对象做观察。现代语言学的特征都源自索绪尔的理论,索绪尔所建立起的语言学框架对现代语言学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与言语的区分:为了确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于是产生的这样的区分。言语:是个人行为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是言语的工具,是言语的产物,是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可以将其从言语活动中划分出来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共时和历时的区分:历时现象:指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共时现象:两者是对立的,应分别研究,在共时性基础上才能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研究。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语言系统无关的东西都属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系统有关的属于内部研究。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形成。理论基础:迪卡尔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本身有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一部分是人类的属性(人类天生具备的语言能力)另一部分是人类生存经验中后来获得的个别语言知识。乔姆斯基接受洪堡特的观点: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提出“演绎法”从语言能力研究当中揭示人的认知过程。 生成:数学领域的用语,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事实,生成性说明语言具有创造性,生成语法就是要设计一套产生某语言全部语法的规则,且仅仅是符号语法规则。 历史比较语言学三个第一:拉斯克: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比较研究且取得出色成绩的语言学家《古代北方语或冰岛

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

欧美语言学史

欧美语言学史 内容要点 公元前 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语言学家波你尼(Pān.ini)著《波你尼经》(Pān.inistūtra)。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解说印度最古的宗教经典《吠陀》经。为了便于口头传诵和背诵,波你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全部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法则。这一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的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在语音和语法现象的分析与描写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因而被布龙菲尔德誉为“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公元前4世纪,在古希腊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的争论,柏拉图《克拉底洛篇》(全名《克拉底洛——论词的正确性问题》)记载了克拉底洛、赫尔摩根、苏格拉底的辩论过程。 公元前3世纪,中国《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句。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亚历山大里亚]公元前1世纪,出现了特拉克斯的《语法术》,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希腊语描写语法 [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瓦罗(M.T.Varro)《论拉丁语》,他是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语法学家,这本著作的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 [古罗马] 公元前1世纪,巴拉斯蒙(R.Palasmon)发现了叹词。 公元后 [古罗马] 公元6世纪,普里西安撰写《语法规则》,这是一部汇集古希腊罗马语法研究成果的系统而通俗的教科书,对拉丁语的教学和传播起过很大作用。 17和18世纪的语言研究 17世纪的法国唯理语法学派 [法国]1660年阿尔诺和朗斯洛《普遍唯理语法》,又名《波尔·罗瓦雅尔语法》。这是法国唯理语法学派的代表作。 对语言起源问题的争论: [英国]1690年洛克(J.Locke)发表《人类理解论》,是最先详细论述对语言起源问题看法的。 [德国]1765年莱布尼茨(G.W.Leibniz)发表《人类理智新论》与洛克的观点进行辩论。 [法国]1772赫尔德(Herder)《论语言的起源》。 [法国]1782年卢梭(Rousseau)《论语言的起源》 普通语言学的诞生 [德国]威廉·洪堡特(W.Humboldt),是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W.Jones)1876年发表演说,阐述他对亚洲的梵语和欧洲的希腊语、拉丁语的研究发现,他是第一个发现亚洲的梵语与欧洲的希腊语、拉丁语有十分明显的亲密关系的学者。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 [丹麦]拉斯克(R.Rask)《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1818年)。 [德国]葆朴(F.Bopp)是第一个将梵语和其他印欧语言进行系统对比的学者。 [德国]格里木(J.Grimm)发现“格里木定律”。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德国]施莱歇尔(August Schileicher)著有《语言比较研究》、《印欧语比较语法纲要》,他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他创造了构拟方法,推进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工作。构拟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类别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 1.一般的划分方法 (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 (2)近代语言学(19世纪)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五段两线三解放 “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 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 四、古希腊语言研究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 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 (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 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 [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 (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 (1)方法基础 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 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 威廉·琼斯:(欧洲第一个深入研究梵语的学者) 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 “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同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亲密关系——不可能是偶然产生的巧合。的确,任何一个语言学家要是把这三种语言仔细考察一番,都会相信它们出于共同的来源,不过这个共同的来源也许不存在了。“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

外国文学作业1

1,简述人文主义的内涵。人文主义文学有什么特征? 答:人文主义内涵: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中世纪教会宣扬的宗教世界观。人文主义文学特征:人文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起步倾向。人文主义作家一般都相信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在创作中,他们抛弃了中世纪文学的象征、梦幻手法,注重写实;在他们的作品中,社会以其鲜明的色彩、广阔的面貌出现,作品的结构灵活而自由;人文主义作家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人物性格复杂而完整。人文主义文学还具有民族特色。 2. 古典主义文学有什么特征? 答: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是: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古典主义主义要求作家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利益,宣扬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创作的职责。另一个特点是唯理主义。把理性看作是创作与评论的最高标准,并且从理性出发制订了创作的规则,形成文学简洁、结构明晰、逻辑性强等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在艺术创作上提倡模仿古典,遵循规则。把古代艺术看作一种永恒的模范,借用古人的服装来提高自己理想人物的崇高性。关于创作的规则,最影响大的是“三一律”的提出,即一个剧本的情节只能限制在同一事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性包含的时间只能在同一天之内。 3. 德国18世纪文学有哪些主要的作家作品? 答:莱辛。出版《拉奥孔》从雕像的分析来讲诗与画的区别,来分析诗的独立精神,《汉堡剧评》,提倡“市民悲剧”。狂飙运动,18世纪德国的一场文学运动.赞扬自然和个人主义,力图推翻启蒙运动所崇尚的理性主义,这场运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早期阶段。除了赫尔德这个思想上的领袖外,歌德和席勒才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歌德,1774年发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使歌德不仅蜚声世界,而且引起众多的模仿者。席勒,《阴谋与爱情》1784年上演,引起了更大的反响,这是一部典型的市民悲剧,写宰相大臣的儿子斐迪南与平民音乐师的女儿的爱情故事,当他儿子的爱情干扰了他的阴谋时,他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阻挠儿子的爱情,引起了儿子的反抗。 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答: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和美好品德的青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对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而且不以地位等级来决定人的贵贱高低。然而,他在现实中出现更多的罪恶。使他对理想本身产生了怀疑,陷入了精神危机。 忧郁与精神危机是哈姆莱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的一种表现。但汉理想破灭之后,他的意志并没有消沉,事实把他从幻想中唤回现实,他面临社会现实,敢于正视与思考,如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的责任,并不是简单地报杀父之仇,而是为了“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是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进行的斗争。然而,在这样的时代中,恶势力当道,美丑颠倒,人文主义理想不可能实现。所以,其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另外,哈姆莱特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也是导致他悲剧的原因。最后,哈姆莱特孤军奋战,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2.莫里哀创作各时期有哪些主要作品? 答:1650年后,法国的莫里哀担任剧团负责人,开始创作剧本。他学习民间笑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的手法,写了一些作品,渐渐在外省出了名。1658年为路易十四,从此成功在巴黎开始其创作。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把矛头指向贵族;同时的《丈夫学堂》、《太太学堂》讨论了爱情、婚姻、宗教等问题,维护个性自由,反对封建道德。1664年的《达尔杜弗》成功,成为古典喜剧的杰作。《吝啬鬼》与《乔治?亚当》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1669年后,莫里哀的创作进入最后一个时期,《贵人迷》、《女学者》都嘲笑了贵族世界。《司卡班的诡计》则赞赏了下层人民的机智。 1. 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浪漫主义作家强烈不满现实,而对一切非凡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不喜欢如实地表现生活而偏重于表现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抒发个人情感。浪漫主义作家对大自然有强烈的爱。浪漫主义作家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极感兴趣。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成规、压抑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自由创作。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在创作中经常采用容易抒写强烈感情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传奇故事等。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爱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并喜欢用华丽的词藻,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比喻。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有四点,一是作家强调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描写现实,力图反映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很多作家把文艺创作看作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有的甚至明确提出要使自己的创作成为时代的记录。着力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是第二个重要特点。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第三个特点。他们认识到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努力在作品中写出环境对人物的影响。第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20春华师《西方语言学史》在线作业1

(单选题)1: ()(isolating languages):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 A: 孤立语 B: 黏着语 C: 屈折语 D: 多式插编语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公元前600—前300年,语言学有三个中心:中国、罗马、希腊。 B: 8世纪后,阿拉伯语言学勃然兴起,那是较为后起的流派,并且受到希腊和印度语言学的影响。 C: 19世纪以来的西方语言学,主要是希腊语言学的继续和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古代印度语言学乃至阿拉伯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D: 从公元前四、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末长达两千多年中,人们对语言研究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即所谓的传统语法阶段。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普利森普利森的()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界的经典。 A: 《首篇语法专论》 B: 《语法惯例》 C: 《语言科学》 D: 《论拉丁语》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4: 美国语言学上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 索绪尔 B: 博厄斯 C: 萨丕尔 D: 布龙菲尔德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以下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 语言是一种语法系统,潜伏在人的大脑之中,言语是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具体表现。B: 语言存在与人的大脑中不完整,只有在一个社会群体才是完整的,言语必须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运用。 C: 言语是总体,语言从属于言语。 D: 言既是言语的工具,也是言语的产物。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是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普遍现象,提供基本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A: 普通语言学 B: 应用语言学 C: 地理语言学 D: 历史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考点总结

https://www.doczj.com/doc/081244664.html,ngue and Parole Langue is the system of a language, the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forms,whereas parole is actual speech, the speech acts that are made possible by the system of the language. That`s is to say,langue is the social product whose existence permits the individual to exercise his linguistic faculty; parole,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executive side of language”. https://www.doczj.com/doc/081244664.html,parative Linguistic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wo or more language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ir structures and to show whether they are similar or different.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s used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s types and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t is also used by some applied linguists for establish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arner’s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areas of syntax, vocabulary, and sound systems. 3.Empiricism(经验主义) An approach to psychology which st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must be related to observable facts and experiments, or which states that all human knowledge comes from experience. 4.Rationalism (理性主义) It is an approach to philosophy proposed by Chomsky in the 1960s, which states that the knowledge is based on reasoning rather than on experience of senses. In this sense, it is opposed to empiricism. 5.Behaviorism (行为主义) A theory of psychology which states that human and animal behavior can be studied only in terms of physical processes, without reference to mind. It led to theories of learning which explained how an external event (a stimulus) caused a change in the behavior of an individual (a response), based on a history of reinforcement. 6.Positivism (实证主义) a philosophical movement that began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characterized by an emphasis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as the only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a desire to rebuild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positive” knowledge.

西方语言学史-第一章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 关于语言起源的几个传说 ●古埃及关于语言起源的故事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图斯《史记》载埃及故事 ●公元前6世纪,埃及法老卜萨梅蒂库斯[Psammetichus] ●实验方法:将二刚生婴儿置荒僻渺无人烟之地学牧羊,每天只给山羊乳吃。两年后, 保姆拿山羊乳来,他们见之高呼:“bekos”。法老传令询哪种语言有此词,后查出佛里基亚[Phrygia]语里有此词,是“面包”之意,于是决定佛里基亚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佛里基亚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 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类语言的传说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第二章: ●亚当→上帝告诫不要吃智慧之果、教他说话→第一种语言 ●亚当、夏娃→受蛇诱惑偷吃了智慧之果→移示拿、造通天塔【巴别塔】→上帝变乱其 口音,形成多种语言 第一节古印度语言研究 ●1.巴尼尼的《梵语语法》 ●公元前四世纪,古印度学者巴尼尼(Panini)研究《吠陀》的语法,著《梵语语法》,又 叫《巴尼尼语法》。 ●《梵语语法》总结古梵语语法规则近四千条。对梵语的词形变化和词的结构、词类和 句子作了精密的分析,对梵语的语音结构和语流音变作了周详的描述。 2.古印度语言研究的成就 ●印度梵语属印欧语之一种,形态非常复杂,但是词的各个组成部份,由于获得音节文 字的掩护,界限却比较分明。古印度人对于梵文的研究,多出于一种宗教的动机,其中连一个声音,一个字母都不能有丝毫的苟假。这大大推动了他们要对梵语作一番精心的研究。 ●古印度人对于语文研究的成果是卓越的。它所发生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这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词法 ●区分词根、后缀和词尾,词根又分为原始词根和派生词根。 ●(2)词类和词形变化 ●分为动词和名词。还有前置词和小品词。动词有人称、态、式等变位,名词有8个格。 ●(3)语音分析 ●根据语音生理属性分类:①依声门开闭:无声音和有声音。②依口腔开合度:元音、 半元音、紧缩音和闭塞音。③依发音部位:喉音、腭音、头音、齿音和唇音。 ●(4)历史比较法的萌芽 ●巴尼尼把梵语跟其他梵语方言对比。 第二节古希腊、罗马语言研究 一、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Socrates),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共16页)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的本质 (1)自然属性: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社会属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心理属性: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自然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和其它符号的不同特点。 符号:用甲事物指代乙事物,甲即乙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①有声的;②成系统的;③分层次的装置,语音→音素→音节→语素→词;④音义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论证,无理据);⑤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输出时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全盘端出。 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3.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符号:是形式和内容(意义)的统一体。 (1)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听觉可感知。 (2)语言符号的内容:意义(语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99年填空) 4.语言符号的特点:①任意性和强制性;②线条性;③系统性。 人的语言和动物语言有何不同? 简要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答:①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现:某种具体语言的音义结合关系;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知识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也要由社会来决定。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