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语言学史复习材料

西方语言学史复习材料

西方语言学史复习材料
西方语言学史复习材料

西方语言学史复习材料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

第一节古印度语言研究

1.波尼尼的《梵语语法》

第二节古希腊、罗马语言研究

一、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柏拉图《科拉迪洛篇》

3.亚里士多德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主要著作:《解释篇》《修辞学》《诗学》

4.芝诺创立的哲学学派——斯多嘎学派。因芝诺在雅典意为“彩绘有顶柱廊”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

二、重要争论:“词”“物”之争

1.公元前五世纪:

自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惯例派:事物的名称和带我的本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

自然界是如何构成的?自然界的运动情况如何反应到语言之中?

观点一: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观点二:星球的运动和季节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由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

2.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核心转移:如何看待语言的规则)

规则派:语言是人为的,就一定有规律的。语言基本上是有系统,有规则的。

异常派: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如果语言是人为的,人类会早已把不规则的现象纠正过来了--帕加马学派

三、古罗马语言学

3、瓦罗的《论拉丁语》被称为第一个有著作留下来的认真研究语言的拉丁学者和所有拉丁语学者中最有创见的人。

4、多纳图斯的《语法术》

5、普利西安的《语法原理》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定义: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

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

拉斯克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代表作《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葆朴第一个将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语言学研究成就:语言类型学。

认为语言有四种类型:

孤立语: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的。

粘着语:用简单的词组合成复合而词形和意义又都不变的。

屈折语:用词尾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的。

多式综合语:句子的主要结构或全部结构全包含在一个词之中的

施莱歇尔《语言比较研究》《德语》《印欧比较语法纲要》《达尔文学说和语言学》施莱歇尔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用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观点认识语言,把洪堡特的语言发展理论,结合在自己的历史语言学理论中。其语言理论的生物学观点,既主导他的始源语理论,也

主导他的类型学理论

观点:自然主义语言观

(1)“语言有机体”理论

(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

(3)语言发展阶段论

(4)语言谱系树理论

创造了构拟方法,把语言的历史比较工作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二、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

主要人物;布鲁格曼、莱斯琴、奥斯托夫、保罗、德尔布吕克、莱特、梅耶代表著作: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保罗《语言史原理》。

主要原则:“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基本原则:

A.历史语言学必须是解释性的。

B.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依据。

C.为找出变化原因,应该限制调查研究的范围。

D.语言变化的第一类原因是发音方法,即生理方面的原因。“语音定律没有例外”

E.第二类原因是心理方面的:人类都有类推的倾向。

F.对语言变化的解释必须从历史上找根据。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不足

主要成就;(1)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勾勒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2)总结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语音发展规律。(3)使语言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注意到口语的研究。

不足:(1)单纯从语言角度出发构拟出来的(印欧)始源语不过是一种科学推测。(2)语言研究缺乏系统观念,采用“原子主义”方法。(3)较深的机械模仿。

第三章现代语言学

第一节索绪尔的语言学说

索绪尔的重要观点

(一)言语活动、言语和语言

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言语活动、言语和语言三样东西,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

(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的社会-心理特点

索绪尔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把概念叫做“所指”,把音响形象叫做“能指”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第一,符号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第二,能指的线条性。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a)它体现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直线。

(三)语言的系统性与符号的价值

价值就是系统的功能,价值就是语言事实在该语言系统中的意义。

语言符号不纯粹是语言事实,而是系统的组成要素,这个系统代表了语言。进入系统中的符号

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组成成员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语言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形成一个整体,语言是一个仅仅以它的各个具体单位的对立为基础的系统。

(四)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主张区分两种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有关语言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切都是历时的。同样,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五)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有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之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定义,就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排除出去,这些东西,可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来统称。

外部语言学要研究的内容有:

第一,语言学和民族学的一切接触点。

第二,语言和政治史的关系。

第三,语言和各种制度如教会、学校等的关系。

最后,凡是与语言在地理上的扩展和方言分裂有关的一切,都属于外部语言学的范围。一切在任何程度上改变了系统的,都是内部的。

(六)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索绪尔认为,在语言的机构中,一切要素都是按照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运行的。

句段关系在话语中,各个词,由于它们连接在一起,彼此便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条性为基础的关系,排除了同时发出两个要素的可能性,这些要素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它们之间结成的关系,叫做句段关系。这些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叫做句段。不在前后相续的环境中出现,而是在说话者的脑子里出现的联系,叫做联想关系

成果

(1)在研究对象上,索绪尔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对语言整体的性质加以探讨,指出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语言学研究的确定的对象。

(2)在研究任务上,提出要找出那些在冥冥中支配着人类言语行为的结构模式和关系准则。

(3)在研究道路上,索绪尔又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从而最终确定了语言共时系统的符号性质,把语言研究引入新的轨道,为后人开辟一条新的可行的研究道路。

(4)在理论上,索绪尔建立了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5)在方法论上,索绪尔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总结为“二元对立偶分”方法,这种方法是辩证分析方法的具体化,符合辩证法原理。

评价

1.语言和言语的划分促进了语言本体研究的发展却限制了人们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探索。(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进行区分之后,人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言语。但由于对言语的轻视,言语语言学很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由于视角的单一,一个理论不可能涵盖研究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性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方法上采取了语言整体第一的原则,强调系统的同质性,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结构的性质的同时,自然会放弃其他的研究视角,如对语言中的个别要素事实的关注。)

3.索绪尔理论的局限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二十世纪初整体思想界有对本质论放弃的倾向,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非本质论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第二节布拉格学派

基本观点

第一,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

第二,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布拉格学派在某种意义上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的,用来完成一系列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在这些职责和任务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功能,其次还能完成除此之外的某种任务。并用此来分析各种各样的语言事实。

布拉格学派理论(看大概)

(一)音位理论

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

1.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

特鲁别茨柯依把统一的语音学划分为两门科学即语音学和音位学:语音学即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音位学,即关于语言的声音的科学。语音学只应该研究语音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音位学则只应该研究功能方面,把音位学看成是对语音功能的研究,这样就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

2.明确了音位的定义

特鲁别茨柯依从语音对立和特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的语音单位。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位的三个特征:

A.具有区别性;

B.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C.只能通过区别性特征来确定。

3.提出了划分音位的原则

特鲁别茨柯依提出了两条划分音位的原则:

其一,如果两个音不能相互替换或者相互替换之后就会改变词的意义或者把词歪曲到不能辨认的程度,那么它们就是不同音位的体现。

其二,如果两个音出现在同样的位置,并且能相互替换而不改变词义,则它们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

4.分析了语音特征

特鲁别茨柯依把各种语言中构成辨义对立的语音特征分为元音特征、辅音特征和非音质特征。元音音位只能由元音特征组成,辅音音位只能由辅音特征组成,非音质特征总是附着在元音音位之上的,因而没有一个音位是只由非音质特征组成的。

元音特征

特鲁别茨柯依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元音系统特征的:

A.部位特征(音位特征):按部位的不同,元音可以分为八个音色类(唇化元音、非唇化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唇化前元音、唇化后元音、非唇化元音和非唇化后元音)。

B.开口度特征。任何语言的元音系统中都具有不同开口度的音位对立,可分为不同的“响度级”,如开元音、闭元音等。

C.共鸣特征。共鸣特征可以说明元音的纯与不纯,它能把唇元音和鼻化元音或者带喉头作用的元音区别开来。

辅音特征:

同样,特鲁别茨柯依也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辅音系统的语音特征的。

A.部位特征。部位特征主要包括舌根——舌背音、舌尖——齿音、擦音和唇音,此外还有边音、颚音、舌音、喉头音等。

B.方式特征。方式特征包括塞音、擦音和响音。

C.共鸣特征。辅音系统中唯一的共鸣特征与鼻化关联,并由此形成了口音和鼻音的对立。

非音质音位

对于非音质系统特征,特鲁别茨柯依提出了“音节负荷者”的概念,即是指音节中负荷辨义的非音质特征的部分。区别句子的非音质特征包括句调、区别句子的音域对立、句中重音和停顿。雅克

布逊的音位对分法理论(雅可布逊的音位对分法理论:(1)用以建立某种语言的音位系统;(2)设计语音的识别方案,用电子计算机来识别和筛选输入的语音;(3)进行语音合成,根据音位的基本区别特征在计算机终端输出字母或语音。)

5、雅克布逊的区别特征学说

从上面对《音位学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语音的“区别特征”最早源于特鲁别茨柯依三、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其后在50年代,雅克布森运用声谱分析的成果,创立了“区别特征”。

(二)句法功能

马泰休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形式切分是一种传统语法上的切分,而实义切分则是一种功能交际切分。

马氏又指出,句子的形式切分的基本要素是语法主语和语法谓语,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和表达的核心,即主位和述位。前者是说话人要叙述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已知的或不言而喻的信息;后者说明前者做什么或怎么样,表示新的信息。如

(三)语言功能

功能和系统是布拉格学派的两句箴言,对语言进行功能和系统研究是他们的基本要求。

所谓功能是就语言在现实社会里的实际作用而言的,是言语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照马泰休斯的说法“语言是服务于某一种目的的表达方式系统”因此,“进行语言分析,则必须运用功能的观点”。具体而言,布拉格学派提出了以下三大理论:

(1)马泰休斯二功能说

马泰休斯指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交际功能。

(2)比勒的三功能说

把说话人、听话人和所谈论的事情三个成分赋予表现功能、呼吁功能和描述功能

(3)雅柯布逊的六功能说

把比勒的三功能理论框架扩展为六功能理论框架。

语境(指称功能)内容(诗歌功能)说话人(表情功能)听话人(呼吁功能)接触(寒暄功能)

代码(元语功能)

布拉格学派成就

该学派提出的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的思想对于今天语言学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推动了欧洲结构主义的发展

布拉格学派成功地运用索绪尔的“系统”概念,创立了音位学理论之后,使“系统”理论充分显示其深远的意义。

第一,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来,指出语音学是研究言语的声音,音位学是研究语言的声音;

其次,解决了划分音位的方法,通过研究最小的语音对立体,总结了12对语音区别特征,提出了区别特征学说;

第三,布拉格学派在音位研究中取得明显效果的结构主义原则和方法,对语言学的其他部门,如句法学、词汇学、语义学等的研究,都很有启迪。

2.功能分析上的成就

布拉格学派在句子的功能分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马泰休斯提出的句展示功能(句子功能前景)上。

3.其他成就

布拉格学派还提出“语言联盟”(特鲁别茨科夫)的理论,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发展了功能区分体系,引入了标记和无标记这两个术语,后来的语义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根据各自的体系借鉴和发展了这两个术语;发展了

第三章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哥本哈根学派

名称由来: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丹麦学派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

1、标志: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

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2、形成过程

前身:音位学研究小组、语法研究小组

1939年,《语言学学报》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概念,并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二、主要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

《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他接受了索绪尔"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理论并加以发挥,用演绎的方法分析语言的结构,试图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能适用于各种语言分析的理论,形成一个独树一帜的语言学流派。

第一节美国学派

一、美国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一)美国描写主义学派形成的背景

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简称美国学派。它是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鲍阿斯《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

(2) 萨丕尔代表作是《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萨丕尔的主要语言理论:

第一是对“语音模式”的研究。萨丕尔所说的语音模式,实际上相当于布拉格学派的“音位”。他与布拉格学派有密切的联系,曾与特鲁别茨柯伊有长期通讯联系,共同探讨语音结构系统问题。特鲁别茨柯伊也曾经指出,萨丕尔独立形成了音位概念根据语音的分他详细论述了语音成分的价值,即区别功能,布模式来分析语音,是形态音位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词形变化表中能互相替代的音位都归为一类。

第二是对语言形式的研究。萨丕尔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思想,对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详细分析了六种语法形式:词序、复合、附加、内部屈折、重叠及重音。他还对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同样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同样的功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

第三是对语言结构类型的研究。他对以前的结构类型划分很不满意,反对语言类型优劣论,并且提出了语言类型划分的综合标准,对语言类型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的语言类型分类,一般都要参考他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不过他的这种综合分类标准比较复杂,难以实施,而且有“心灵主义”的主观倾向,没有被后来的学者所接受。

第四是对语言与思维、社会和文化关系的研究。萨丕尔主张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对此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语言与民族、文化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强调语言的思维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萨丕尔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思想的创造者。

不同的语言系统对世界进行不同的分类和分析,因此语言系统决定了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即“语言决定人们的世界观”。这种理论被称为“语言相关性”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沃尔夫加以进一步论证和发挥,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夫假说这个假说主要是沃夫的学说,其思想来自萨丕尔,因此被人称作“萨丕尔—沃夫假说”。

沃尔夫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由语言形成的,或者说,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念受语言概念范畴的影响。他认为,某些语法现象是显性的,但是英语里还有无数隐性的范畴。

第五,萨丕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探索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他认为印欧语言和闪族语言可能同出一源,中国的语言可能与美洲印第安语言有某种关系。他提出结构压力论,认为语言变化(音位变化﹑形态变化)是由于受到语言本身固有的有关模式的影响。

二、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替换法

这种方法是“用某一语言片段去替换另一语言片段,从而观察替换得到的语言片段是不是具体语言中存在的事实。如果是,就说明两个或更多能够这样彼此替换的片段是语言中同一现象或单位的变体,或是具有同样功能的某种单位,这样的方法叫替换分析法”反复使用替换法,可以达到确定音位、语素等单位。

2、对比分析法

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片断,找出其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通过对比从而确定这些部分的性质,这样的方法叫对比分析法。

描写语言学通过这个方法来确鉴定音位,比如对bill(帐单)pill(药片)两个单词通过对比来找出差异:前者有[b],后者有[p],在音素上形成对立,于是研究者将其划为不同的音位。

3、分布分析法

美国描写语言学家还以互补分布为原则,把处于互补分布中的不同语言现象进行合并,将其归结为一个单位,就是把它们看成是同一单位的不同变体。分布分析法是描写语言学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方法。

4、直接成分分析法

布龙菲尔德认为:“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序列,它是由若干直接成分的层级构成的,而每一个较低层级的成分是教高层级的成分的一部分。”这种直接成分分析法,简称IC分析法。

这种方法不仅适合印欧语句的分析,也适合与汉语的分析,尤其是在汉语的歧义句和其他特殊句子的分析中,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5.其他分析方法

把词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

向心结构,即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同,如“新书”、“很好”;

离心结构,即结构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

第四章转换生成语言学

1、乔姆斯基代表作《句法结构》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的标志。

2、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和原则

从研究对象上看:

转换生成语言学以人的语言能力为研究对象。

乔姆斯基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言能力表现为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知识,是先天具备的人类遗传机制;另一部分是个别的语言知识,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知识。

语言运用或言语行为只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

从研究目的来看:

转换生成语言学试图建立一种人类语言共同的普遍原则——普遍语法,并且试图解释人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是探讨人类认知机制的普遍特性的最好途径。

从研究方法上看:

转换生成语言学使用演绎法研究语言,并且用形式化的方法来分析语言结构规则,提出了转换生成法。乔姆斯基认为,由于具体的语言现象是无限的,不可能用完全归纳法来归纳出语言规则。而语言规则不仅要解释观察到的语言现象,还要能预见和解释可能出现的语言现象,因此要用演绎法研究语言规则。

从研究原则来看

转换生成语法坚持解释性原则,如:预见性、普遍性、生成性、简明性等。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乔姆斯基把语言定义为一套规则或者原理。

第二,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家的目标应该是去创造一种有生成能力的语法。这个语法能够抓住本族语者所默认的知识。这就涉及到语言习得和语言普遍性的问题。

第三,对任何能够揭示说本族语者所默认的知识的材料,乔姆斯基和他的追随者都极感兴趣。他们很少使用那些本族语者所说的材料,而是依赖自己的直觉。

第四,乔姆斯基采用的是假设——演绎的研究方法,他把这种方法运用在两个层面上:(1)语言学家阐明关于语言结构的假设——语言的普遍理论,这个理论被个别语言的语法所验证;(2)每一个个别语法又是关于普遍语言的普遍理论的假设。最后,乔姆斯基追随了哲学上的理性主义和心理学上的心灵主义。

转换生成语言学与结构主义的不同之处。(了解)

(1)理性主义;(2)先天论;(3)演绎的方法;(4)强调解释力;(5)形式化;

(6)着眼于语言能力;(7)强生成力;(8)重视语言的共性

五、乔氏观点举例

①语言是创造的,也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

②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习得机置”实现的;

③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创始人及代表性人物:韩礼德

韩礼德的主要思想

1.系统思想

系统的概念是由一条基本的解释性原则构成的,语言被认为是“系统的系统”。建立各种互相关联的系统的网络,从而解释在语言中各种与语义相关的选择。

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2.功能思想

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意义系统,语言的功能首先体现于语义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高度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并非游离于语言结构之外,它们分别与语言层次的各系统紧密联系并得以体现。如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来体现。所以功能和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功能是基础,系统是功能的体现形式。

3.“层次”思想:

以功能结构为基础,探究语言的语义系统以及其体现形式,它越出句子范围,以语篇为基础,把语言看成是关系的网络,结构是关系的体现。

这一点与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系统功能语法不是采用形式分析法,而是在充分吸收格语法、层次语法等语法流派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发展了侧重功能、兼顾形式的双轨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了系统完备、层次清晰、科学实用的语法分析理论。

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成是由语义层、词汇语法层、语音层等三个层次结构的符号系统。

级阶成分分析法和功能标示法是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

4.“语篇”思想:

语法研究不能与语篇或话语分析截然地分割开来。英语单词往往具有多种词汇意义,但只有出现在句中的时候,词才具有一个特定的词汇意义,并起特定的句法作用。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1) 语域研究

2) 体裁研究

3) 评价系统

4) 批评话语分析和批评语言学

5) 衔接与连贯研究

6) 语用学的再认识

7) 认知语言学研究

8) 计算语言学研究

第六章认知语言学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其基本观念是认为语言和语法是不自足的,力图通过认知和功能来解释语言现象,有时还试图通过语言的历时发展来解释共时现象。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象似性、语法化、隐喻和转喻、主观性和主观化、意象图式和

认知模式、典型范畴和基本层次范畴等内容

(一)象似性

主要原则有三:距离象似原则;顺序象似原则;数量象似原则。

1.距离象似原则

距离象似原则指语言单位的语表距离象似于概念之间的距离,即在功能、概念以及认知方面靠得越近的实体,在语表层次上就趋向于放在一起;联系不紧密的概念就分得越开;而且,出现的成分位置如果越接近,合在一起解释的意义就越强。

2.顺序象似原则

顺序象似原则指语言单位的语表顺序象似于实际状态或事件的先后顺序。例如“我去北京坐飞机”与“我坐飞机去北京”就是不同动作次序在句法形式上的直接投射,前者是先去再坐,后者是先坐再去。

3.数量象似原则

数量象似原则指语言单位的语表数量象似于所表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语言倾向于用更多的形式来表达更多的概念;语言单位的数量与可预测度成反比,在语言交际中,对于那些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对听话者较难预测、理解的信息,想间接表达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成分也相应增多,句法结构也相对复杂。

(二)语法化

1.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语法化主要研究词汇的语法化、短语的词汇化、语用法的语法化以及篇章的语法化等内容。

短语的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演变成一个稳固词汇的过程。“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说的就是词汇的构成来自早期的句法结构。

3.语法化的机制

语法化的机制较多,但最主要的是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指的是表层相同的结构,其内部构造因语用或其他原因被重新划分边界,从而从底层上改变了音位、词法、句法的结合方式,对原来的形式或意义作出新的解释。

(三)隐喻和转喻

传统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和转喻被认知语言学看作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工具。

1.隐喻

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后者叫目标域。

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源域的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并成为目标域结构特征的一部分,因此,源域决定了目标域的意义。

作为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的隐喻主要有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2.转喻

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指在两个相关认知域之间用一个突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转喻的来源称为转喻源,转喻所指向的概念称为转喻目标。事物、事件和概念有多方面的属性,人的认知往往更多地注意到那些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

四)主观性和主观化

1.主观性

在话语中人们或多或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

2.主观化

“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明确的结构形式加以编码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而获得主观性的表达功能。“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也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一般来说,“历时”的主观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形式和结构主要表达词汇的和客观的意义,到表达语用的、人际的和以言者为中心的主观意义。主观化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语用推理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在会话时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当然也包括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