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

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请看!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指生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对,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看!!这些长方体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喜欢得长方体?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请看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

(2)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好,开始行动吧!

汇报交流,学习新知

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出了一个漂亮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哇!这么漂亮啊!哪个小组想拿着你们做得,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指生说。

1. 研究长方体的面这组同学发现的可真多,他说到长方体上有很多面,哪是长方体的

面啊?谁能给大家找一找?对,像这种平平的滑滑的就叫做长方体的面。

我们来摸一摸,那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啊?哪个同学来给大家数一数?这位同学采用了标号的方法。谁又不同的数法?注意到了吗?

(演示)前后、上下、左右。这种数法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真棒!咱们再用这种方法数一数。

哪个小组还发现了面的哪些特征?指生说。哦,这组同学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你们组是怎么知道相对的面一样大的?通过比较发现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特征啊?你们组举手,有问题吗?哦?你们组的长方体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真的吗?快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还真是这样啊!这种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2. 研究长方体的棱哪个小组还想上来汇报?有情这组。你们还指出长方体有棱?对,

这组同学知道的真多!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棱。

同学们都来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指生说。有12 条棱。那你是怎么数的?上前边来数一数。哦,横着有4 条,竖着有4 条,还有斜着的4 条。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演示)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3组,每组相互平行的有4 条。

下面同学们再看一看,量一量这些棱的长度。

指生说。你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发现?指生说。

你们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对,顶点就是三个面相交的地方。你们用手来摸一摸。

是的,有扎手的感觉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4. 小结

同学们通过动手做,仔细观察,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下面拿着长方体给同桌说一说它的特征。

5. 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

刚才我们提到的长方体的棱有三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正好是它们的代表, 我们可以分别把它们叫做长、宽、高。(标出长、宽、高)

谁能指着给大家说一说哪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指生说。

(将长方体倒过来)谁能指一指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将长方体斜着放)谁能指一指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巩固练习

四、

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看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老师出了几个题,看一看大家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指生说。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非常棒!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

长方体

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者路丽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三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3分钟) 1.教师分别出示一副纸牌(是用长方体盒装的)和一张纸牌,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形状,引出长方体。 2.(课件)提问: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从平面到立体,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1~13页)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课件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师:请每位同学拿一张长方形纸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 师: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作平面图形。 师出示纸盒)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 生:不能。 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立体图形,并说出哪些是长方体。 教师引入课题,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1.利用学生准备的学具来认识长方体。 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面。(板书:面) 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生:有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作棱。(板书:棱) 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生:点。 师:相交的这点叫作顶点。(板书:顶点)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长方体,交流、讨论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棱可分为几组?怎样分?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用课件演示或用长方体指出: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分3组,相对的4条棱为1组。 顶点:8个。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 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请看!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指生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对,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看!!这些长方体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喜欢得长方体?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请看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 (2)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好,开始行动吧! 汇报交流,学习新知 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出了一个漂亮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哇!这么漂亮啊!哪个小组想拿着你们做得,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指生说。 1. 研究长方体的面这组同学发现的可真多,他说到长方体上有很多面,哪是长方体的 面啊?谁能给大家找一找?对,像这种平平的滑滑的就叫做长方体的面。 我们来摸一摸,那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啊?哪个同学来给大家数一数?这位同学采用了标号的方法。谁又不同的数法?注意到了吗? (演示)前后、上下、左右。这种数法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真棒!咱们再用这种方法数一数。 哪个小组还发现了面的哪些特征?指生说。哦,这组同学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你们组是怎么知道相对的面一样大的?通过比较发现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特征啊?你们组举手,有问题吗?哦?你们组的长方体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真的吗?快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还真是这样啊!这种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2. 研究长方体的棱哪个小组还想上来汇报?有情这组。你们还指出长方体有棱?对, 这组同学知道的真多!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棱。 同学们都来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指生说。有12 条棱。那你是怎么数的?上前边来数一数。哦,横着有4 条,竖着有4 条,还有斜着的4 条。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演示)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3组,每组相互平行的有4 条。 下面同学们再看一看,量一量这些棱的长度。 指生说。你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发现?指生说。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19页的例1和例2。长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学习的起始。通过长方体盒子的观察,得出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什么是顶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立体图形可以从棱、顶点、面三方面研究,使学生形成关于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今后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立体图形的学习中。 (二)核心能力 引导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提高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从而知道12条棱分为几组,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操作、想象等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 形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四)学习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12根的小棒(3组,每组4根)及8个插头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请找一个长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 谈话导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手拿一张纸,它的形状是?(长方形)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 师:面和面相交会形成一条边,在立体图形中我们把它叫做棱。(板书:面棱) 师:再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顶点) 师:这个点是怎么形成的?三条棱相交形成的点在立体图形中叫做顶点。 师:老师将它的秘密一一展现出来,咦?变成了什么?(长方体) 师:对,其实我们以前已经简单认识了长方体,那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了解它。(板书课题) 2.问题探究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①分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②交流汇报。 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2: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点到线,从平面到立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脉络。用学生熟悉的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说明:面;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再次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说一说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先用手摸,然后再给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从整体上明确概念,建立起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有效联系。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特别是棱长特征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形状,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 品教案

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打开知识库,一起填一填。 ①、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②、长方体是由6个()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④、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⑤、相交于一个()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我是小法官。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24条棱。 (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3、我会思考。 说出下图所表示的物体的形状,并且说明: 4厘米 8厘米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我能想象。 前面的面积是(),()面和()面的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得以培养。 四、课外延伸,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2、课外作业:课本第29页“做一做”。 剪下附页1的图样。(1)把图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3)量一量所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收获,评价师生表现,体现教师的指导价值,并在互相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应如何做才取得更好效果。课外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宽、高 (8个)顶点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下册课题《长方体 的认识》 备课 教师 执教 备课 日期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和。 主要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分配 活动内容 导学策 略与方 法 备注 一、 导入新课3分 钟 预习课本第13页至1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 问题: 1、长方形周长 = 正方形周长 = 长方形面积 = 正方形面积 = 2、长方形的特点: 3、正方形的特点: 回忆归 纳小结 二、 探究新知: 22 分钟 【问题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说一说 各部分名称) 【问题二】填表 顶 点 面棱 个 数 个 数 形 状 大小关 系 条 数 长度关系 正方 体 长方 体 动手操 作,合作 交流,汇 报展示

宝工子校数学课导学案

22 分钟 【问题三】课本P16“做一做”第一题报展示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12 分钟 分 1、课本P16“做一做”第二题 2、课本P17“练一练” 学生独 立完成 四. 小结与评价3分 钟总结学习过程 评出优 秀学习 小组 五. 布置作业 课本P15“练一练”2、4 板书 设计 展开与折叠 教学 反思

宝工子校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下册课题 《长方体 的表面 积》 备课 教师 何秀芳执教 备课 日期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 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重点 难点 重点: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主 要 导 教学 环节 时间 分配 活动内容 导学策 略与方 法 备注 一、 导入新课3分 钟 预习课本第18页至1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 问题: 1、小方砖:40CM × 40CM 每块 5元;大 方砖:50CM × 50CM 每块 8元 如果卧室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 米,用哪种地砖铺地面更省钱? 回忆归 纳小结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3、书练习五第一题。(略)(如有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4、判断。

长方体的认识表格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课时安排 1 总课时 教材解读: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学习目标A类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B类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C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 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 预习 作业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个体个体学习清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目标A\ 5 分钟】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

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 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 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目标 B \ 15 分钟】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过去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也是学生深入研究长方体的开始。长方体是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的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教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生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如何求长方体的总棱长,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4页,“认一认”“说一说”及“试一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会求长方体的总棱长。 3、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在数 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 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 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3、让数学走进生活 设计思路: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 教学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例1例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 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 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概括特征— 抽象特征三个层次来设计.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实物牙膏 盒、砖块等进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长方形围成长 方体,动态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 棱、顶点的特征加以概括,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建立 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课)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执教者:浚县善堂镇沙西中心校王凤霞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生命课堂四字六步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物体。 学习过程: 一、督预示标: 1、引入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立体图形,首先我们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按照对同学们的预习要求,我来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预习了谁举手,谁来代表你们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说说进度、方法和效果、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提示语: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主动预习课文的习惯,学会标注,尝试完成本节的练习和习题,一定要让自己的学习走在老师的前面,并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梳理 自学提纲: 1 .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三、小组答疑 各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解决自学提纲中的所有问题和在自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并推选小组成员准备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参与,指导活动开展。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提问和挑战。 2、归纳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五、联系拓展 1、填空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9 厘米、3 厘米、2.5 厘米。请同学说出这个长方体上面的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左边的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多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预习课) 【学习目标】 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学法指导】 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预习提纲 1、观察信息窗1的图片,思考这些物体可以分为几类? 2、(1)自学,结合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实物,数一数,长方体有个面,分别是面、面、面、面、面、面,相对的面 ,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个面。 思考:长方体的六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想一想,长方体的棱在哪?怎样数棱才能做到不重复? 长方体共有条棱,按照棱的长度可以分为组,相对的四条棱 。 (3)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思考;长方体的顶点在哪?怎样数顶点才能做到不重复?长方体共有个顶点。 (4)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有条长,条宽,条高。 。 展示主题:1、分别介绍长方体(从面、顶点、棱三方面) 2、结合手中的实物介绍一下,长方体的长宽高 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一下。 二、各组上台交流展示 预设:

1、学生对长方体三种棱的认识不清楚,需老师点拨。 。 3、引导学生明确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即是长宽高。 4、比较两种物体的异同需老师进一步点拨。 师:下面请()组的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你们的收获!(生展示)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有补充的吗? (生质疑补充)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点拨!】 生依次到台前展示各组的主题 三、达标训练检测 1.训练题 完成课本第31页1、2、4、5、6、7题。 由每组的3、4号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师依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四、课后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三)教学目标

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三)教学目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后回答: 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2、出示第19页图中的各个实物,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是都占有一定的什么? (空间,占有一定空间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③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④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说)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归纳: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二)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1、它的

长方体的认识三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整册内容, 今天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说课标是说课程目标;说教材是编写特点和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说建议是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课程总目标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单元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属于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以图形为载体,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更好的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倡以“问题情镜——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立体图形的过程;理解表面积、体积(包括容积)的概念,掌握表面积、体积(包括容积)的计算方法。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感受1m3、1 dm3、1 cm3、1L、1ml的实际意义。 3、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探索和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不规则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数学思考:1、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和运用提高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使用时间:2013年3月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