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方体的认识(一)

长方体的认识(一)

长方体的认识(一)
长方体的认识(一)

长方体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 11-13 页《长方体(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分类操作和讨论等探索活动过程,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

点,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直观操作法、自主探索法

教学准备

教师:长正方体框架、长正方体物品、土豆

学生:橡皮泥小棒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透明胶条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形体朋友,请你们看看它们是什么?你们认识吗?

生: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2.师:摸一摸你们的长方体,你摸到了什么?

生: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板书: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很多的秘密,你们知道吗?你们都知道哪些秘密?

你还想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的什么秘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一)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卡,小组动手合作,探究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其他秘密。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小组合作要求

(1)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一人负责填表,一人负责汇报,其他人动手操作。

(2)利用学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

(3)探究过程注意按要求填表

2.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说你们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是怎么发现的?

师:好,我先一起来讨论一下长方体面的特点。面还有什么特点呢?

师:面还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这样的两个面叫做相对的面。很多小组都发现了长方体面的特征,请你们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学生边回答边演示方法,教师借机用课件演示相对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面完全相同)

棱的教学同上。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探究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的特征,谁能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你们小组的活动记录卡写出正方体的特征。

3.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实物的不同摆放,说一说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长方体就成为一个正方体,长宽高叫做正方体棱长。

三、巩固练习

1.(图1)是长方体,解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上面的形状是,长是,

宽是,面积是。下面的面积是。(2).图中左面的形状是,长是,宽是,面积是面积是,右面的面积是。

(3)图中前面的形状是,长是,宽是,面积是面积是,后面的面积是。

2.教材中,第12页的试一试。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认识立体图形的方法,回家后,请

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立体图形了解一下它的特点

作业设计

1、量一量: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或棱长,并量一量。

2、说一说:最少给你几条不同的棱可以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

最少给你几个不同的面可以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正方体呢?

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形 6个正方形 6个(有时出现2个正方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 12条

对应的棱长度相等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顶点

8个 8个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实录-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陈超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13 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探索活动过程,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名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的棱和面的特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平面图形,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吗? 课件出示学生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师:太棒了!掌声送给他。我们把这些图形统称为平面图形。 师:除了平面图形以外,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谁来说说,我们认识过什么立体图形?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生2:还有圆柱体。 师:不错。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能从这些立体图形当中很快地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吗?课件出示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从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太棒了!掌声送给他!以前呀,我们只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学生在一年级就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第一学段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节课要让学生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是一次飞跃。教师在这里设计了回忆平面图形和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活动,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浅入深,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从实物到图形,初步了解面、棱、顶点。 师:同学们想一下,在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生1:牙膏盒。 生2:文具盒。生3:魔方。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现在看一下大屏幕,这个你们认识吗? 课件先后呈现水立方和魔方的图片。生1:第一个是水立方。 生2:第二个是魔方。 师:这两个物体如果不考虑它们是用什么做的,也不考虑它们是什么颜色,只从外观来看的话,你能各用一个图形来表示它吗?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桌面上的长方体学具。跟老师一起认识一下它们长什么样子好不好? 学生举起长方体学具,一边摸,一边感受。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者路丽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1~13页)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课件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师:请每位同学拿一张长方形纸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 师: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作平面图形。 师出示纸盒)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 生:不能。 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立体图形,并说出哪些是长方体。 教师引入课题,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1.利用学生准备的学具来认识长方体。 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面。(板书:面) 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生:有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作棱。(板书:棱) 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生:点。 师:相交的这点叫作顶点。(板书:顶点)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长方体,交流、讨论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棱可分为几组?怎样分?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用课件演示或用长方体指出: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分3组,相对的4条棱为1组。 顶点:8个。

三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3分钟) 1.教师分别出示一副纸牌(是用长方体盒装的)和一张纸牌,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形状,引出长方体。 2.(课件)提问: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从平面到立体,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二)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我的说课流程是: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 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 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 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长方 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 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 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 作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 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揭题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 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请看!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指生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对,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看!!这些长方体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喜欢得长方体?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请看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 (2)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好,开始行动吧! 汇报交流,学习新知 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出了一个漂亮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哇!这么漂亮啊!哪个小组想拿着你们做得,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指生说。 1. 研究长方体的面这组同学发现的可真多,他说到长方体上有很多面,哪是长方体的 面啊?谁能给大家找一找?对,像这种平平的滑滑的就叫做长方体的面。 我们来摸一摸,那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啊?哪个同学来给大家数一数?这位同学采用了标号的方法。谁又不同的数法?注意到了吗? (演示)前后、上下、左右。这种数法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真棒!咱们再用这种方法数一数。 哪个小组还发现了面的哪些特征?指生说。哦,这组同学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你们组是怎么知道相对的面一样大的?通过比较发现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特征啊?你们组举手,有问题吗?哦?你们组的长方体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真的吗?快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还真是这样啊!这种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2. 研究长方体的棱哪个小组还想上来汇报?有情这组。你们还指出长方体有棱?对, 这组同学知道的真多!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棱。 同学们都来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指生说。有12 条棱。那你是怎么数的?上前边来数一数。哦,横着有4 条,竖着有4 条,还有斜着的4 条。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演示)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3组,每组相互平行的有4 条。 下面同学们再看一看,量一量这些棱的长度。 指生说。你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发现?指生说。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3、书练习五第一题。(略)(如有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4、判断。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19页的例1和例2。长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学习的起始。通过长方体盒子的观察,得出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什么是顶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立体图形可以从棱、顶点、面三方面研究,使学生形成关于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今后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立体图形的学习中。 (二)核心能力 引导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提高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从而知道12条棱分为几组,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操作、想象等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 形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四)学习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12根的小棒(3组,每组4根)及8个插头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请找一个长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 谈话导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手拿一张纸,它的形状是?(长方形)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 师:面和面相交会形成一条边,在立体图形中我们把它叫做棱。(板书:面棱) 师:再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顶点) 师:这个点是怎么形成的?三条棱相交形成的点在立体图形中叫做顶点。 师:老师将它的秘密一一展现出来,咦?变成了什么?(长方体) 师:对,其实我们以前已经简单认识了长方体,那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了解它。(板书课题) 2.问题探究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①分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②交流汇报。 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2: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特别是棱长特征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形状,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10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系统地研究它们的几何特征还是第一次。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探索图形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数学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宽、高的价值,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确定研究视角 1.引入:出示长方体直观图,并在长方体上剥离一个长方形。 2.谈话:比较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3.过渡:研究长方形时我们研究了它的边和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引出:面、棱、顶点

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研究方法的迁移和积累至关重要,通过唤醒学生研究二维平面图形的研究经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三维立体图形的研究视角。】 二、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发现长方体“面”的特征 (1)借助长方体物品,你能发现长方体面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四人小组交流) (2)集体汇报。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方法,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相对的两个面为正方形时,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 (1)同桌两人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边操作边思考: ①支架点需要几个?为什么? ②小棒选几种?每种几根?为什么? (2)集体汇报:搭成功的小组介绍成功经验,没搭成功的说说失败的原因,在搭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长方体棱有什么特征? (3)小结:通过搭一搭,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共有12条棱,将12条棱按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可分成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出示长方体直观图,想象看不见的三条棱在哪儿? 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追问: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相机教学:长方体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变化长方体摆放方向,请学生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变化长、宽、高,感受长方体大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机械记忆,通过想象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确定原来长方体的样子和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长、宽、高的价值,即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 品教案

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打开知识库,一起填一填。 ①、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②、长方体是由6个()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④、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⑤、相交于一个()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我是小法官。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24条棱。 (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3、我会思考。 说出下图所表示的物体的形状,并且说明: 4厘米 8厘米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我能想象。 前面的面积是(),()面和()面的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得以培养。 四、课外延伸,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2、课外作业:课本第29页“做一做”。 剪下附页1的图样。(1)把图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3)量一量所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收获,评价师生表现,体现教师的指导价值,并在互相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应如何做才取得更好效果。课外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宽、高 (8个)顶点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包装盒上的数学,导入新课(5分钟) 1、师:同学们,先让我们走进生活,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数学。(课件播放)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包装盒,这样的包装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实,在包装盒上就有数学知识,同学们想想看,这上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呢? 生:提出有关图形、面积等的问题。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本节课我们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基本的“图形问题”开始研究! 大家请看,这几个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现在我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给它“画个像”,然后把它藏起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师:要想研究立体图形,我们还得借助手中的实物来研究,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学具摸一摸,然后用手指沿外沿滑动“画个像”,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不能想象出这个立体图形的样子呢?(生活动) 4、师:好了同学们,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刚才摸到了什么? 生:说一说,同时(课件展示: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在数学上给出专门的名字并板书。(板书:面、棱、顶点)(简单介绍面、棱和顶点) 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2分钟)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使用时间:2013年3月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5分钟 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有平平的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板书: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表格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课时安排 1 总课时 教材解读: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学习目标A类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B类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C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 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 预习 作业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个体个体学习清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目标A\ 5 分钟】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

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 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 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目标 B \ 15 分钟】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_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你们听说过没有?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石头的形状我们称之为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 观察后回答: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1)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2)它的12 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棱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认识长,宽,高。 (4)请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说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 四、巩固练习.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在数 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 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 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3、让数学走进生活 设计思路: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 教学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例1例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 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 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概括特征— 抽象特征三个层次来设计.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实物牙膏 盒、砖块等进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长方形围成长 方体,动态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 棱、顶点的特征加以概括,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建立 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实录 姜凌平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生: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师:可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找找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出示课件)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锥、圆柱体 师:你们真棒!今天我们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模型,你们看是什么?(老师展示)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师: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师: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组成的 师: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请同学上台展示指出棱)(请同学上台展示指出顶点)(请同学上台展示指出面)

师:下面请同桌互相找一找面、棱、顶点师小结: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共同研究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师发放表格)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手中的表格,明确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师生共同学习,明确要求) 生:好的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给予充分时间) 师:好、停,哪个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长方体的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看来其他小组也和他们的讨论结果一样。(例外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6个面的? 生:我数的师:谁来给大家数一数(学生展示) 师: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一定吗?谁有例外意见?(教师出示分外长方体)生:可能有2个正方形 师:我们观察一下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师什么关系? 生:一样大 师:那我们怎样验证你的结论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