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

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不能用青霉素的宜选择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而不宜用庆大霉素,因链球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不敏感,因而无效。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各有特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二代头孢菌素次之;三代头孢菌素较弱。但对阴性杆菌的作用则三代头孢菌素明显超过二代与一代头孢菌素。因此金葡球感染不应首先三代头孢菌素,应选用一代的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

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有报道北京地区金葡萄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60%~70%,红霉素

不能作为抗耐药金葡菌的有效药,只能作为备用药物;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等抗绿杆菌作用也因细菌的敏感度下降而被酰尿类青霉素(呋苄青霉素、苯咪唑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等)所取代。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菌症,头孢噻吩与头孢唑

啉都有效,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为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

抗菌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某些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1)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 0.5~1小

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

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

类可被胃酸破坏,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

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口服后均吸收甚少,约为给药量的0.5%~3.0%。

由于各类药物的吸收过程的差异,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

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

(2)分布:进入血液循环的抗菌药物,呈游离状态者,其分子小,可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和体液中,到

达感染部位。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

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

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

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氟喹诺

酮类在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

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均低,但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

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如氯霉素、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肼、5-氟胞嘧啶、甲硝唑

等均属此类;苯唑青霉素、头孢立新,红霉素、多粘菌素、马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则较差。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可辅以该药鞘内注射。抗菌药全身用药后分布至浆膜腔和关节腔中,局部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100%,除个别情况,一般不需局部腔内注药。抗菌药物可穿

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透过胎盘较多的抗菌药物有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青霉素G、磺胺类、四环素类,此类药物致胎儿血清浓度与母体血清浓度之比率达50%~100%;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的上述比率达58%左右,头孢菌素、氯洁霉素、多粘菌素E、苯唑青霉素等为10%~15%;红霉素等在10%以下。妊娠期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可损及胎儿第八对颅神经,发生

先天性耳聋,四环素类可致乳齿及骨骼发育受损,因此妊娠期要避免应用有损胎儿的抗菌药物。

(3)排泄: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甚至更高,下尿路感

染时多种抗菌药均可应用,但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

药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胆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胆汁浓度高,可达血浓度的数倍或数十倍;氨基糖甙类和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氧哌青霉素等在胆汁中亦可达一定浓度;但氯霉素、多粘菌素的胆汁浓度低,故该类药物不宜作胆系感染的首选药物,必要时氯霉素可作为联合用药。病情较重的胆系感染,可选择广谱青霉素类与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也可选择头孢菌素类。除口服不吸收的抗菌药物外,大多数抗菌药的粪浓度较尿浓度低。某些由肝胆系统排泄,经肝肠循环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等在粪中排泄浓度较高,约达50~600ug/g。

(4)代谢:部分抗菌药物可在体内代谢,如氯霉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失去抗菌活性;头孢噻肟

在体内代谢生成去乙酰头孢噻肟与药物原形共同存在于体内,去乙酰头孢噻肟亦具抗菌活性,但较原药低

各系统抗生素的选择

1 呼吸系统感染时抗生素的选用

1.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喉炎、咽炎.

其病原体90 %以上为病毒,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只占 10 %左右。

此类病人临床上多数表现为血象不高,病程较短(通常为1周) 。治疗以休息、多饮水及对症为主,不必使用

抗生素。如果症状持续7~10 天没有改善,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发生化脓性或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时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族(青霉素 G、阿莫西林) ,也可选用一、二代头孢及

大环内酯类药物。一般抗生素的疗程为 5~7 天,伴有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者 10~14 天。若有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可视病情延长。1.2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其病原体有细菌(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 、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成人细菌感染率为 80 %,儿童为 70 %。在免疫抑制状态、老年、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情况下真菌性感染的比例明显升高。目前医学界公认院外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肺炎球菌) ,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 。院

内获得性感染约 60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多的是绿脓杆菌。院外下呼吸道感染以往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但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肺炎球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达 50 %,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 50 %~70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 97 %以上,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 70 %左右,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菌国外亦有报道。但对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低,特别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故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合用常常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院内下

呼吸道感染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或二代头孢菌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根据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抗菌作用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次给药可使总有效时间增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张分次给药。对于轻、中度感染可口服给药,对于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的

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二联即可达满意效果。

下面简述几种呼吸系统常用抗生素的作用及机制:

1.2.1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该药在支气管黏膜中的浓度比血液中高 2 倍,在肺泡上皮中比血液中高 2~3 倍,在肺泡巨噬细胞

中比血液中高9~15倍。

1.2.2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包括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及非典型β- 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合用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泰能、特美汀、马斯平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杆菌均有强效杀菌活性。

1.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常用于治疗院外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及梭形杆菌以外的各种厌氧菌均有抗

菌活性,并对不典型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肯定疗效。其新一代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浓度及血药浓度高,维持持久,不良反应少。

1.2.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此类抗生素有很长的抗生素后续效应。这一现象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故主张

短疗程、大剂量、每日 1 次的治疗方案。此类药物通过细胞摄取进入细胞内,速度缓慢,局部用药能保持良

好的浓度。

2 消化系统感染及抗生素的应用

2.1 胆系感染胆系感染是指整个胆道系统的急、慢性炎症病变,多为结石、肿瘤所引起的继发性病变,

而炎症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和增多,并有较高的病死率(11.8 %) 。正常情况下,胆汁是无菌的。由于胆道与

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胆系感染的途径为肠道的上行感染或门静脉系统及淋巴系统感染。感染胆系的细菌大多数直接从肠道经 Oddi 括约肌反流入胆道,故致病菌与肠道菌丛基本一致,以大肠杆菌为主,

其次为假单胞菌、肠球菌、变形杆菌,且常为两种以上的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率比其他部位高51 %左右。选用抗生素时应考虑致病菌种、细菌耐药性、抗生素的抗菌谱及其在胆汁中的浓度等因素,胆汁培养及药

物试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得到药敏试验结果之前,要选择具有强大抑菌或杀菌力、在胆汁中浓度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2.1.1 青霉素类青霉素 G在胆汁中浓度不高,对胆系感染一般无效。羟氨苄青霉素、羧氨苄青霉素胆

汁中浓度低于血药浓度,效果不理想。而氧哌嗪青霉素对胆道致病菌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同时,胆道浓度高于血清浓度。摘自:医学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003828415.html,

2.1.2 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主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故肠球菌感染时可用。二代头孢对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头孢呋肟、头孢羟唑、头孢氧哌唑钠(先锋必)的胆道浓度高于血清浓度,可用于胆系感染,但对绿脓杆菌无效。三代头孢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绿脓杆菌有强大杀菌能力,且肾毒性低,但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不如第一、二代。

2.1.3 喹诺酮类对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杀菌活性,在胆汁中可达有效浓度,对胆

道混合感染病人较为适宜,但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骨有一定毒性。

2.1.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杀菌作用,但因有耳、肾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肠球菌对新近研发出来的唑烷酮类抗生素Linezol2id 及Oritarancin敏感。

2.1.5 甲硝唑对常见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胆汁中浓度大于血清浓度,故常用于胆系感染的治疗,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为甲硝唑加氧哌嗪青霉素,或加二、三代头孢(除头孢他定、头孢美他醇) ,或加喹诺酮类药物,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2.1.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胆汁中浓度大于血清浓度,但有一定肝毒性,故肝功能受损者慎用。胆系感染抗生素一般采取静脉给药方式,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3~4 天即

可停药。对于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需要较长时间用药时,容易产生细菌耐药,应采取联合用药。

2.2 腹腔感染2.2.1 肝硬化伴有腹腔感染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细菌性腹腔感染,且腹腔感

染与病死率有直接关系。感染的细菌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居多。较为理想的抗生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而普遍用于治疗腹腔感染。但国外资料报道对大肠杆菌耐药率达50%。发生腹腔感染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故强调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开始几天剂量要大,不能等待细菌培养结果,根据治疗反应及培养结果调整用药,用药时间不少于两周。

2.2.2 其他原因的腹腔感染经常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治疗需选用对多种细菌有效的抗生素。国外专家推荐轻至中度感染选择单一药物,严重感染联合用药。能静脉给药尽可能静脉给药,并分次给药为宜一般

血象正常、体温正常3~5天停药。

3 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85 %的尿路感染为大肠杆菌所致,其次为副大

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及葡萄球菌等。经验治疗给予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

药物治疗3天后若病情没有改善则根据药敏结果换药(用药前应先行尿培养加药敏试验) 。要尽可能选用肾毒性小、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并尽可能单一用药。单一用药失败、严

重感染、混合感染或出现耐药菌株后应联合用药,但一般以二联为主。常使用一种基糖苷类加一种半合成

广谱青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由于这些药物半衰期均较短,1 日剂量分次给予才能维持有效的尿药浓度,达

到最佳治疗效果。疗程一般为2周。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抗生素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临床上非常危重的病症,早期及时正确地应用抗生素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

症的关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单核李司特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对于成年患者要注意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红霉素、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不易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病灶,而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磺胺药、头孢噻肟、头

孢曲松、美洛培南都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抗生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为一种细菌的感染,故

采用一种有效的抗生素即可。尽量采用杀菌药、静脉给药、剂量宜大。联合用药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鞘内给药,但要注意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逐次给药。

5 骨科感染性疾病

骨科感染性疾病主要有急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硬化性骨髓炎。其致病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及变形杆菌。在治疗骨和关节感染时,宜选用在骨组织和关节腔中能够达有效浓度、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及毒副作用少的药物。青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头孢菌素等易进入关节腔,故宜于使用;而红霉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等不易渗入关节腔,且毒性相对较大,故不适宜应用。因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通常选用一种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药物,另一种为广谱抗生素。细菌培养结果回报后应及时调整用药,抗生素宜连续应用3周。

6 皮肤软组织的感染

皮肤软组织与外界的各种病原体直接接触,并且受到外伤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各系统及器官。其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及大肠杆菌。轻者口服给药,中、重度者应采取全身给药。治疗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为宜。腹腔、会阴的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故应选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甲硝唑为宜。

综上所述,不同部位感染的细菌及抗生素敏感性均有不同的特点,在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前,临床医师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感染部位经验性选用抗生素。对于每个感染患者应尽可能取得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可盲用、滥用、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或低浓度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及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致病菌的耐药性及耐药菌种类增加,使得人类在与细菌的长期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 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不能用青霉素的宜选择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而不宜用庆大霉素,因链球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不敏感,因而无效。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各有特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二代头孢菌素次之;三代头孢菌素较弱。但对阴性杆菌的作用则三代头孢菌素明显超过二代与一代头孢菌素。因此金葡球感染不应首先三代头孢菌素,应选用一代的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 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有报道北京地区金葡萄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60%~70%,红霉素 不能作为抗耐药金葡菌的有效药,只能作为备用药物;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等抗绿杆菌作用也因细菌的敏感度下降而被酰尿类青霉素(呋苄青霉素、苯咪唑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等)所取代。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菌症,头孢噻吩与头孢唑 啉都有效,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为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 抗菌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某些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1)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 0.5~1小 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 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 类可被胃酸破坏,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 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口服后均吸收甚少,约为给药量的0.5%~3.0%。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有效使用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有效使用 发表时间:2015-07-07T14:05:47.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杨国卫 [导读] 患儿治愈情况 78 例患儿在经过抗生素的治疗后,有76例患儿已经治愈,治愈率达97.5%,有2 例患儿的症状有所好转。 杨国卫(广元市剑阁县妇幼保健院 628300)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儿科使用抗生素的现况,了解儿童抗生素的用药安全,增强抗生素的用药管理。方法结合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抗生素用药量、种类、用药的途径以及用药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一些儿童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抗药性等现象,造成儿科用药的疗程不足。结论必须规范管理儿科临床抗生素用药,加强用药安全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儿科抗生素的用药水平。 【关键词】儿科合理用药抗生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469-01 抗生素合理应用及避免滥用是目前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儿童生理功能及机体调节能力不够完善,对药物敏感性高,适应性较差,这个问题在儿科临床上显得尤为突出,应当引起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抗生素儿科临床的合理使用就是在全面了解患儿、致病原与抗生素的基本情况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从而达到冒最小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3 月到2015 年3 月我院儿科应用抗生素进行过治疗的患儿78 例,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都为39 例。对照组中,男生21 例,女生18 例;年龄1—7 岁,平均年龄(3.5±0.9)岁;病因:呼吸道感染者15 例,泌尿系统感染者11例,胃肠道感者9 例,其他感染者4 例。观察组中,男生20 例,女生19 例;年龄2—8 岁,平均(4.2±1.1)岁;病因:呼吸道感染者16例,泌尿统感染者1 2 例,胃肠道感染者8 例,其他感染者 3 例。两个组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11 版中抗生素的诊断标准。 1.3 分组对照组:按照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治疗。观察组:督导抗生素的使用方式进行治疗。 1.4 方法(1)在应用抗生素时对患儿全身症状进行合理改善,并及时对水、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进行纠正。(2)以《2011 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作为依据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案进行制定,对滥用、不合理现象进行限制甚至制止。(3)强调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并且对药物不良反应实行掌握,同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应用剂量,减少抗生素使用,并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药指征。(4)积极开展临床检验,降低病原菌耐药性,并且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掌握,尽量避免滥用现象发生。(5)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观察指标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从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热程度、感染情况、围产期异常、抗生素使用类型等方面分析影响抗生素使用的相关因素。并对患儿每1-2 月随访1 次,随访时间6 个月至1 年,平均(24±14) 个月。随访内容为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每6 个月至1 年检查1 次1.6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 检验;计量资料的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 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P<0.05 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而治愈率却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2.2 抗生素应用类78 例儿科住院患儿使用过抗生素次数为145 次,其中包括23 个品种,青霉素类头孢菌以及素类使用频率较高。 2.3 患儿治愈情况 78 例患儿在经过抗生素的治疗后,有76例患儿已经治愈,治愈率达97.5%,有2 例患儿的症状有所好转。 好转率2.5%。 2.4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78 例患儿在服用抗生素后,9 例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13%,其中6 例患儿采用静脉滴注给药,1 例患儿采用药物口服。在患儿不良反应情况中,有1例患儿出现了过敏的现象,其他患儿则均为皮疹。3 例出现了不良反应,患儿在药物的服用上结合了两种抗生素。 3 讨论3.1 静脉滴注应用普遍现在,WHO 将注射剂人均使用药物的次数作为检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次调查中,有9 例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的情况,其中6 例患儿采用了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据此可见,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医院及医护人员在药物方式的使用上需加大重视力度,采用合理的序贯疗法尽量减少静脉给药使用次数。对于儿童来说,自身药物的使用更需谨慎,如过能口服,则最好口服,从而可以减少注射给药;如果能使用肌肉注射给药,则可不使用静脉滴注给药。静脉滴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的力度,减少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2 联合用药方案不合理在抗生素使用中,联合用药能有效发挥药物使用的效果,从而让耐药性得到延缓或者减少。很多医院在药物联用的过程中,两种药物作用机制一样,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现象增加,甚至出现拮抗现象。相关报道说过,头孢类和青霉素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导致致病菌数量增多。因此,医院在联合药物的使用方面,需加以控制。 3.3 在使用抗生素时,需遵循以下几个事项:(1) 对患儿进行确切的诊断,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疾病,则符合抗生素的应用指征,之后需观察患儿病原体的情况,对细菌药物要实施敏感测试,并且要结合检测结果中敏感情况以及病原菌的种类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使用还需结合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抗菌谱以及患儿的身体情况来进行合理选择。(2) 在抗生素剂量选择上,需结合患儿病原菌感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药物的使用方式需结合患儿情况以及抗生素种类。综合考虑药物的药动学以及药效学,从而使药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一类抗生素药物不同使用方法以及不同剂型也会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例如口服剂型会引起不良胃肠道反应,氯霉素口服、肌注、直肠给药以及外用时,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而静脉注射则能够避免此类不良反应。(3) 了解患儿的体质,观察使用情况。在对患儿实施药物治疗前,需对患儿身体进行仔细的检查和分析,咨询患儿的家属是否存在药物过敏的情况,并且对患儿进行皮肤过敏的测试。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患儿进行密切的观察,如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终止药物的使用,并进行治疗,必要情况下需更换抗生素。 参考文献:[1] 潘颖,韩琴,新生儿抗生索使用情况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2] 郑平荣,抗生索的合理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 0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根据感染疾病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某些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1)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0.5~1小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类可被胃酸破坏,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口服后均吸收甚少,约为给药量的0.5%~3.0%。由于各类药物的吸收过程的差异,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 (2)分布:进入血液循环的抗菌药物,呈游离状态者,其分子小,可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和体液中,到达感染部位。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均低,但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如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肼、5-氟胞嘧啶、甲硝唑等均属此类;苯唑青霉素、头孢立新,红霉素、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等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则较差。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可辅以该药鞘内注射。抗菌药全身用药后分布至浆膜腔和关节腔中,局部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100%,除个别情况,一般不需局部腔内注药。抗菌药物可穿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透过胎盘较多的抗菌药物有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青霉素G、磺胺类、四环素类,此类药物致胎儿血清浓度与母体血清浓度之比率达50%~100%;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的上述比率达58%左右,头孢菌素、氯洁霉素、多粘菌素E、苯唑青霉素等为10%~15%;红霉素等在10%以下。妊娠期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可损及胎儿第八对颅神经,发生先天性耳聋,四环素类可致乳齿及骨骼发育受损,因此妊娠期要避免应用有损胎儿的抗菌药物。 (3)排泄: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甚至更高,下尿路感染时多种抗菌药均可应用,但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胆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胆汁浓度高,可达血浓度的数倍或数十倍;氨基糖甙类和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氧哌青霉素等在胆汁中亦可达一定浓度;但氯霉素、多粘菌素的胆汁浓度低,故该类药物不宜作胆系感染的首选药物,必要时氯霉素可作为联合用药。病情较重的胆系感染,可

2019继续医学教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题库答案

氨基糖苷类的抗结核药是()A、链霉素 ()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与呋塞米合用的 原因是() A、呋塞米增加其耳毒性 对尚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进行() A、预防性治疗 对厌氧菌无效的药物是()A、克林霉素 对厌氧菌无效的药物是()A、克林霉素 对于实施隧道式血管导管或药盒置入术 的患者,建议() A、不推荐预防用药 对于实施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高危患 者,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次 A、1 关于白喉抗毒素说法正确的是()A、青霉素不可代替白喉抗毒素 关于脓胸的治疗原则,叙述有误的是()A、慢性脓胸患者可口服给药,若无好转可静脉给药 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原则,叙述有误的是()A、重症患者选用口服药,若临床表现无显著改善可肌肉注射 关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儿童群体中应用说法错误的是()A、大于6月龄儿童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与成人相仿 关于头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说法错误的是()A、不推荐头孢西丁用于<6个月的婴儿 经验治疗动物咬伤,宜选药物为()A、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 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 即()而定 A、药敏试验结果 可诱发红斑狼疮的抗真菌药物是()A、灰黄霉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家庭的儿童,可 预防性给予下列哪种抗菌药物 A、利福平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综合征的病原体为 () A、产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疗程通常较长,需 要考虑患者的免疫状态、感染病原菌和 药物种类,一般在()周或以上 A、6~12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 霉素等,应()给药 A、一日多次 实施心脏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建议预防 性使用()类抗菌药物1次 A、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时,应注意抗生素相关腹泻 和假膜性肠炎的发生,如有可疑应及时 停药 A、克林霉素 鼠咬伤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可选药 物() A、多西环素 四环素用于()A、斑疹伤寒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重点不包括()A、多重耐药定植菌或携带状态,不宜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 原因不包括() A、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减少 下列关于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叙述错 误的是() A、青霉素钾盐应快速静脉注射 下列关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A、本类药物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可作为预防用药 下列关于吸入炭疽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 () A、宜选磺胺类治疗 下列关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说法错 误的是() A、常见病原体以病毒为主 下列关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说法错 误的是() A、常见病原体以病毒为主 下列属于引起细菌性眼内炎的革兰阴性 杆菌是() A、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细菌 医疗机构应每月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项目不包括()A、Ⅱ、Ⅲ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和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和使用疗程合理率 以下对于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的认识,错误的是()A、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应应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 以下哪类手术Ⅱ、Ⅲ类切口可能含有革A、结肠、直肠、阑尾手术

抗生素分类及特点

抗生素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G+ 球菌或G -杆菌,这样可以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 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 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一杆菌为主(如肠 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 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 学检查。 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 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B -内 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B -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 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 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B -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 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B -内酰胺酶, 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 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 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刘小荣 写在课前得话 每一个医生都应该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得临床药理就是人体、药物与病原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得结果。不同部位得感染,常见得致病菌不一样,院内与院外得致病菌耐药率均不一样,加之疾病得严重程度与合并症都会影响经验性治疗时抗生素得选择。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得耐药已成为全球性得严重问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出现了耐药菌株,而且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根据不同得宿主与病情得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并且要结合季节、地域等因素,考虑病原体与耐药趋势,作出最佳得选择、为了规范治疗,减少细菌耐药与治疗费用,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于2004年10月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必须掌握抗生素得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与不良反应。掌握细菌耐药得流行病学,掌握不同感染得病原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来制订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得药品、不同得剂量、给药得途径、给药得频率,以及决定就是否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南,对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级管理制度,非限制性使用药物就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得抗菌药物、限制级使用抗生素就是指与非限制级使用抗生素相比较,这类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得影响、药品价格方面,处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得抗生素就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得抗菌药物,而且这类药物价格昂贵。

青霉素类抗生素得使用原则有哪些? 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链球菌、对于革兰氏阴性得脑膜炎敏感,对于厌氧得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也非常敏感。但就是由于青霉素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葡萄球菌得产酶率很高,因此现在青霉素已经不再适用于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得感染。如单独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苯唑青霉素对于β—内酰胺酶稳定,主要用于产酶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于苯唑青霉素耐药得葡萄球菌称为耐甲氧西林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得葡萄球菌,对于这两种高度耐药得细菌,只能选用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 氨基青霉素就是广谱抗生素,氨基青霉素对于肠球菌得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志贺氏菌属、流感杆菌等敏感,但对铜绿甲单胞菌无效,主要用于肠球菌与敏感得革兰氏阴性菌得感染,能够透过血脑屏障、革兰氏阴性菌对于该类抗生素得耐药率极高,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这两种抗生素已经很少单独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 棒酸得复方制剂。 抗铜绿甲单胞菌得青霉素对于包括铜绿甲单胞菌在内得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与部分易感菌属有强大得杀菌活性。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得作用不如青霉素。 苯类抗生素不耐酶,目前耐药率也很高。加入β-内酰胺酶制剂后抗菌活性明显增强。我们现在临床主要见得有哌拉西林/ 舒巴坦,替卡西林/ 棒酸得复方制剂,主要用于严重得医院内感染。

(推荐)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药物使用指针明确: 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础。治疗开始往往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所谓经验,除了个人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人积累经验、文献资料中总结经验和当地细菌耐药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应综合儿童年龄、疾病严重度X线胸片和各项检查等特征。评估病原学的过程实际也是询证医学的一种体现。 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 分析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物间相互关系,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感染部位、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原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全身脏器(肝、肾)功能状况等。医生要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两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差异很大;对可能的病原菌药了解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要了解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般应先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择优选取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菌药物。对一般感染,应保留1~2种有效抗菌药物或有效方案,以作备选。所谓“一线”与“二线”抗菌药物仅仅是相对而言,必须注意个体特点,对危重患儿和耐药菌感染就不能按常规逐步升级。 三、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足量抗菌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儿科特别要注意年龄的个体差异和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要注意抗菌药物血清浓度和感染组织部位浓度。目前国内儿科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β

类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为了达到最高细菌清除率,为了使其血清浓度超过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之后持续的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就必须每6~8小时使用一次。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小时,成为可以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半衰期均仅1~2小时,必须每6~8小时用药1次。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效,还可以治疗混合感染和延缓细菌耐药,故常用于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和结核病等。 四、抗菌药物的疗程:取决于病原菌、部位、严重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和依从性等。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恰当的抗菌药物疗程,例如小儿肺炎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7天。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机体对感染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必须完整的评估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依靠抗菌药物并且无原则地延长其疗程。 五、抗菌药物依从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口服抗菌药物的依从性在小儿很重要,还必须考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在儿科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同等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应选择相对廉价的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应用示警: 抗菌药物包括β类酰胺类、大环类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类等。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X小荣 写在课前的话 每一个医生都应该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是人体、药物和病原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部位的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不一样,院内与院外的致病菌耐药率均不一样,加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合并症都会影响经验性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出现了耐药菌株,而且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根据不同的宿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并且要结合季节、地域等因素,考虑病原体和耐药趋势,作出最佳的选择。为了规X治疗,减少细菌耐药和治疗费用,中华人民XX国卫生部于2004 年10 月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必须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和不良反应。掌握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掌握不同感染的病原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来制订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的药品、不同的剂量、给药的途径、给药的频率,以及决定是否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南,对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级管理制度,非限制性使用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级使用抗生素是指与非限制级使用抗生素相比较,这类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药品价格方面,处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的抗生素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而且这类药物价格昂贵。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有哪些?

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链球菌。对于革兰氏阴性的脑膜炎敏感,对于厌氧的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也非常敏感。但是由于青霉素对β - 内酰胺酶不稳定,葡萄球菌的产酶率很高,因此现在青霉素已经不再适用于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如单独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苯唑青霉素对于β - 内酰胺酶稳定,主要用于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于苯唑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称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对于这两种高度耐药的细菌,只能选用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 氨基青霉素是广谱抗生素,氨基青霉素对于肠球菌的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志贺氏菌属、流感杆菌等敏感,但对铜绿甲单胞菌无效,主要用于肠球菌和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能够透过血脑屏障。革兰氏阴性菌对于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极高,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这两种抗生素已经很少单独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氨苄西林/ 舒巴坦,阿莫西林/ 棒酸的复方制剂。 抗铜绿甲单胞菌的青霉素对于包括铜绿甲单胞菌在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和部分易感菌属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 苯类抗生素不耐酶,目前耐药率也很高。加入β-内酰胺酶制剂后抗菌活性明显增强。我们现在临床主要见的有哌拉西林/ 舒巴坦,替卡西林/ 棒酸的复方制剂,主要用于严重的医院内感染。 (二) 头孢类 一代头孢细菌素主要见于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和头孢羟氨卞。其中头孢唑啉的抗菌性最强,头孢拉定80%-90% 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可以用于泌尿系统的感染、院外的呼吸道感染、皮肤组织感染、以及围产手术的预防性应用。 二代头孢菌素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与一代头孢菌素相仿,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一代头孢菌素明显增强。但是对于铜绿甲单胞菌的活性较差。头孢呋辛可以透过血脑屏障,

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的选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肝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最大程度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抗菌药物通常仅对细菌性感染有用,对病毒感染无效。并非所有的发热均由感染所致,而且并非所有的感染均由细菌引起,抗菌药物不能治疗病毒感染。下列情况不宜或应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病毒性感染;原因不明的发热,又无细菌感染迹象提示者;无症状或轻型胃肠炎型的沙门菌感染,因使用抗菌药物可抑制正常肠道细菌,有利于沙门菌生长繁殖,延长带菌期,并易产生耐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应列为常规,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予限制,因局部应用后易产生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4年10月国家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该规范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确定是否联合用药,最好按药敏试验结果用药;1种抗菌药物可以治疗时不联合应用多种药物,一般不联用3 种以上抗菌药;一旦联合应用,用药剂量要足,不宜采取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还需注意配伍禁忌,联合应用抗生素应达到协同或相加的治疗效果,必须有严格的指征,如重症混合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低的患儿,以及耐药菌感染和难治的细菌感染等,防止拮抗作用和毒性作用的产生和增强。 药物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药物的选择不当,不但产生不了抗菌治疗效果,还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诸如不良反应增多,致病菌的变迁现象增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等。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多数抗菌药物仅选择地作用于有限范围的致病菌,因此,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必须建立在对致病菌的正确诊断之上,有条件者应进行细菌分类与药敏试验。 2 患者情况 有药物过敏疾病及具有过敏性家族史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应禁用;机体防御机能低下者,应采用杀菌剂来治疗。肾脏是大部分抗生素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时,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各位医生、护士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受医务科委托,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有关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 一、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所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大类药物。临床各科均有感染疾患,因此,抗生素是各科共同需要的药物,只是使用量多少的区别。在今以前,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无明确的政策规定,患者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厂家和药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刺激医生们想方设法使用个别抗生素,这种不加控制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后果之一,必然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耐药性的转移、播散问题的加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个别感染性疾病可能无药可医。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方法: 抗生素合理使用,就是应在全面了解患者、致病原与抗生素三者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运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冒最小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在使用抗生素前,首先医生要弄清是不是有感染,是不是细菌感染。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下列情况可以使用抗生素。 1、有头痛、发烧、喷射性呕吐,考虑有颅内感染者; 2、有发烧、咽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者;

3、有发烧、咳嗽、咳痰、胸痛或气紧者; 4、有发烧、腹痛、呕吐、腹泻者; 5、有畏寒、发热、腰痛或尿频、尿急、尿痛者; 6、有严重的外伤,开放性损伤者。 二、合理选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可能致病菌并根据其敏感度选药。对致病原的种、属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应有一定估计,特别是目前临床微生物诊断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主管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其耐药性发展情况应有所了解,在未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时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2、分析感染疾患的发展规律及其基础病的关系。各种感染疾患均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分析当时感染是处于原有的治疗无效、感染正在急剧恶化,还是有效而未能控制,病情有所加剧。这些对于是否改变治疗方向甚为重要,如前一种情况应及时换药,而后一种情况则应保留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改换其中个别药物以加强治疗。有无合并症、基础病的情况如何,对于选择抗生素与拟定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关系。对感染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基础。 3、熟悉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理作用特点。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必须熟悉被选择对象,对抗生素应了解其分类、各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 ) 【摘要】:抗生素是指具体抗菌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产生象征着人类征服细菌开始,抗生素的应用和研究,在本世纪以来,不断的进步,成为医学科学最重大贡献。本世纪30年代,磺胺药被发现,随后在40年代,发现了青霉素,并很快的应用于临床中,新的抗生素不断的出现。抗生素不仅能被用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还能对危害人们健康最大的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并且在手术和某些肿瘤患者感染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人类疾病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关键词】:抗生素;呼吸内科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如何合理的利用抗生素也成为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将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进行如下总结。 1抗生素的分类 临床中,较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B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结核药、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

真菌药以及其他抗生素。 2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和方法 呼吸内科疾病中,多种不同性质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约在 80% ~ 90%左右,因此,对于呼吸内科医生,如何选择、使用好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抗生素使用得好能大大的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浪费、降低死亡率。首先,在应用抗生素前,选择双氧水、盐水或碳酸氢钠进行漱口,或者口含华素片,将口腔进行初步清洁,或者对口腔杂菌进行杀灭(其中包括致病菌),然后帮助病人,选择合适人员协助下拍背,并将呼吸道深部(下呼吸道)的痰液清咳出,并进行涂片检查、培养,并根据菌落计数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敏感药物。另外呼吸道感染中,儿童疾病以病毒感染较为高发,成人则主要是由细菌引起。使用抗生素去治疗肺部感染,需合适的选择敏感药物,并根据药物特性、抗菌机制选择合适的药物。 经验性的药物选择,需先作痰涂片检查,并能大致的确定感染病原体为:G+球菌或G-杆菌,能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院外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主要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要病原,常用药物为:青霉素G、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等。对院内感染患者,尤其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通常是由于G-杆菌为主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引起感染,也常伴有真菌、结核以及非结核类分支杆菌,还有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引起感

不同部位抗生素选用(强烈推荐)

不同部位抗生素选用(强烈推荐) 1 呼吸系统感染时抗生素的选用 1.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喉炎、咽炎.其病原体90 %以上为病毒,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只占10 %左右。此类病人临床上多数表现为血象不高,病程较短(通常为1周) 。治疗以休息、多饮水及对症为主,不必使用抗生素。如果症状持续7~10 天没有改善,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发生化脓性或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时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族(青霉素G、阿莫西林) ,也可选用一、二代头孢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一般抗生素的疗程为5~7 天,伴有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者10~14 天。若有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可视病情延长。1.2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其病原体有细菌(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 、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成人细菌感染率为80 %,儿童为70 %。在免疫抑制状态、老年、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情况下真菌性感染的比例明显升高。目前医学界公认院外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肺炎球菌) ,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 。院内获得性感染约60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多的是绿脓杆菌。院外下呼吸道感染以往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但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肺炎球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达50 %,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50 %~70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7 %以上,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70 %左右,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菌国外亦有报道。但对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低,特别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故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合用常常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或二代头孢菌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根据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抗菌作用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次给药可使总有效时间增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张分次给药。对于轻、中度感染可口服给药,对于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二联即可达满意效果。 下面简述几种呼吸系统常用抗生素的作用及机制: 1.2.1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该药在支气管黏膜中的浓度比血液中高2 倍,在肺泡上皮中比血液中高2~3 倍,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比血液中高9~15倍。 1.2.2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包括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及非典型β- 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合用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泰能、特美汀、马斯平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杆菌均有强效杀菌活性。 1.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常用于治疗院外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及梭形杆菌以外的各种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并对不典型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肯定疗效。其新一代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浓度及血药浓度高,维持持久,不良反应少。 1.2.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此类抗生素有很长的抗生素后续效应。这一现象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故主张短疗程、大剂量、每日1 次的治疗方案。此类药物通过细胞摄取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青霉素类 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V 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G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G 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G-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 (2)头孢菌素类 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 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杆菌的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版》更新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版)》更新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

————————————————————————————————作者:————————————————————————————————日期: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更新 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品种选择 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等部门正式发布《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2004年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时被废止。2015版《指导原则》与2004版具体变更内容如下。 表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变更内容项目2015年版2004年版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新增“放射、超声等影像结果”为细菌、真 菌性感染依据;删除“门诊病人可根据病情 药开展药敏工作”。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 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 步诊断细菌性感染。 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增加“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 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治疗措 施”;删除旧版中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等可一日给药一次的“重症感染者例外”这 个注释。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 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 外)。 非手术预防预防用药基本原则进一步将预防用药目的明确为“预防特定病 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并与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区分开来。 仅提出内科、儿科预防用药的 原则,包括预防用药的对象、 时间、人群等,主要是用于患 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 者,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 菌入侵体内在一段时间内发 生的感染引起的感染,可能有 效。 非手术预防用药指征1.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不应用”预防 类抗菌药物。2.将不适应的范围进一步扩 大到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 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3.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 提出明确的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 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 “不 宜常规使用”预防类抗菌药 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