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元十一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精讲课件)——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共60张PPT)

单元十一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精讲课件)——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共60张PPT)

单元十一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精讲课件)——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

习(共60张PPT)

(共60张PPT)

单元十一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知识点2 区域差异

知识点3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知识点5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6 生态脆弱区

知识点7 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知识点8 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知识点9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二、知识梳理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2)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区域类型:

(1)按照特征划分:

①按照自然特征划分——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②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中国主体功能区。

知识点1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2)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地区划分:

①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②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③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④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区域的层级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同一尺度的区域发展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4.区域特性

(1)区域整体性

①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②区域内各要素的关系:

Ⅰ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Ⅰ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2)区域关联性: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①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

②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

习题

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读中国生态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①行政区划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自然地理特征④生态系统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具有一定范围、形状②都非常脆弱

③具有明确的区际边界④边界具有过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我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所划分四类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4.不属于区域的基本特征的是()

A.孤立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动态性

习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故选D。

2.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生态区具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但区域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要比青藏高原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稳定的多。故选C。

3.答案:A

解析:各区域都有一定面积和范围,A正确;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区域内部也有差异,B错误;四类主体功能区间没有明显的界线,C错误;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不同,所以

开发政策和措施不一样,D错误。故A正确。故选:A。

4.答案:A

解析: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区域的基本特征包括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动态性,没有孤立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知识点2 区域差异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1)区域要素之间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②不同点:

不同点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33°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大致位于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东面有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不同点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耕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农业生产特点:

①长江三角洲:

Ⅰ水热条件良好;

Ⅰ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Ⅰ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②松嫩平原

Ⅰ水热条件相对较差;

Ⅰ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生长期也较短;

Ⅰ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主要发展畜牧业。

(3)工业生产:

区域区位优势条件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①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②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③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2.区域差异分析

(1)自然地理要素差异

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推断所处的温度带和风带)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东岸或西岸);

②气候: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气象灾害等;

③地形:地形类型构成、比例、分布及地势起伏状况;

④水文:河湖类型、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⑤地质: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⑥植被:植被类型、覆盖率;

⑦土壤:土壤类型、肥力状况;

⑧矿产:种类、数量及组合状况。

(2)人文地理要素差异

要素主要内容

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

城市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及城市化状况

农业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条件

工业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调整方向

交通交通和通信的通达度

科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习题

图Z1-7中,图甲、图乙分别示意夏威夷群岛中考爱岛和希腊的锡拉岛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图甲相比,图乙()

A.比例尺大

B.实地面积大

C.图幅面积大

D.内容详细

6.锡拉岛位于考爱岛的()

A.西南方

B.西北方

C.东北方

D.东南方

7.两地扶贫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差异

B.主体功能区差异

C.人口数量的差异

D.经济水平的差异

8.巴中市行政辖区消除贫困的最终措施是()

A.生态移民

B.金融扶贫

C.妥善安置

D.产业发展

不同地区采取的精准扶贫方式并不相同。四川巴中市巴州区主要以易地搬迁扶贫为主,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以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就业扶贫为主。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习题答案及解析

5.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图甲图幅面积大,跨经度范围小(相邻经线跨度为3°),实地面积小,比例尺大,表示的内容更详细;图乙图幅面积小,跨经度范围大(相邻经线跨度为4°),实地面积大,比例尺小,表示的内容更粗略。

6.答案:B

解析:根据考爱岛和锡拉岛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知,两岛纬度同为北纬,纬度较高的锡拉岛在北方;两岛经度之和大于180°,锡拉岛位于考爱岛西方。综合起来,锡拉岛位于考爱岛的西北方向,B正确。7.答案:A

解析: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位于大巴山区附近,地形以山地为主,当地地理环境较恶劣,通过异地搬迁促进经济发展。河南信阳市潢川县地处平原地区,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两地扶贫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A正确。

与主体功能区差异、人口数量差异等关系不大,BC错误。两地均为贫困区,经济水平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巴中市通过异地搬迁进行扶贫,但根本措施还是在于人口迁入地的产业发展,从而为迁入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人民收入,D正确。生态移民和妥善安置是异地搬迁扶贫的方式,不是消除贫困的最终措施,AC错误。扶贫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些优惠的金融政策(如金融贷款等),但最根本的措施是区域产业的发展,B 错误。故选D。

1.自然资源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知识点3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自然资源的分布、组合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习题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级区域战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泛珠江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基础是()

A.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

B.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C.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D.“一国两制三关税”的格局

10.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湾区原料和动力供应充足,传统制造业发达

B.湾区城市功能相同,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

C.湾区对内辐射范围小,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D.湾区港阔水深,海运发达,便于发展现代服务业

下图为“某河流水利工程建设前、后遥感影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该段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后()

A.大坝上游落差加大,通航条件改善

B.河流支流数量增加,流域面积减小

C.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两岸植被覆盖率增加

D.大坝下游泥沙堆积减少,水中沙洲面积可能减小

12.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A.实现水能开发,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B.水库调节径流,有效防治上游洪涝灾害

C.大坝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D.提供灌溉用水,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

习题答案及解析

9.答案:C

解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要求区域间的联系通畅,信息交流迅速,因此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其形成的基础,C对。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打造优质生活圈、“一国两制三关税”的格局,这些是大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目标,不是基础,因此A、B、D错。所以选C。10.答案:D

解析:粤港澳大湾区原料和动力缺乏,传统制造业发展受限制,A错误。湾区城市功能相同,会出现内部不良竞争,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B错误。湾区对内辐射范围大,临近港澳,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C错误。湾区港阔水深,海运发达,便于发展现代服务业,D正确。故选D。

答案:11.D;12.A

解析:11.该段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后大坝上游落差减小,通航条件改善。泥沙在库区沉积,大坝下游泥沙堆积减少,水中沙洲面积可

能减小。河流支流数量、流域面积不会变化。流量季节变化减小,两岸植被覆盖率可能增加。

12.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实现水能开发,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水库调节径流,有效防治下游洪涝灾害。大坝拦截泥沙,不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可以提供灌溉用水,但不能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

知识点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1.资源型城市概念: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2.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3.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

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4.资源枯竭型城市形成过程:

5.转型措施:

(1)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2)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是国内距离京津冀负荷中心最近的新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当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结构由粗放高碳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助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3年底,该市新能源总装机达到734.9万午瓦,位居全区第二,新能源装机占比达4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发电量162.2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2.3%。充沛的绿电为落实国家“3060”双碳目标战术、工业低碳循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该市积极规划了国家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规范项目,提出了覆盖“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的整体解决方案。完成下面小题。

1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的区位优势有()

①科技发达②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③交通基础设施完善④临近广阔的消费市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该市积极规划国家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的主要目的是()

①解决工业能耗与成本过高问题②破解新能源消纳利用难题

③拓展工业绿能替代场景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发电系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沙特阿拉伯原油出口量较稳定,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依赖于石油的出口。近年来,当地政府推出“2030愿景”,希望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推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下图示意沙特阿拉伯原油出口金额及其占GDP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沙特阿拉伯石油经济迫切需要转型的主要原因有()

①长期开发导致石油资源面临枯竭②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居民生活③能源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性危机④油价不稳定引发的周期性危机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沙特阿拉伯经济转型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A.生态环境修复

B.劳动力严重匮乏

C.交通运输不便

D.地区同质竞争

习题答案及解析

13.答案:B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科技也较为落后,①③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较为干旱,降水少,光照资源丰富,因此太阳能资源丰富;又因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②正确。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临近京津冀地区,靠近广阔的消费市场,④正确。故选:B。

14.答案:D

解析:

习题答案及解析

1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希望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推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可知,沙特阿拉伯迫切转型的原因之一是过度依赖石油,但是随着清洁、污染性小的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不断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主导地位在不断下降,③正确;结合图示可知,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金额和所占GDP比重变化很大,石油油价不稳定,收入不稳定,④正确;由材料原油出口量较稳定可知石油资源没有枯端,①错误;图文中没有任何信息反映生态环境恶化,②错误。所以选C。

16.答案:D

解析:沙特以干旱的沙漠气候为主,环境恶劣,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较好,A错误;沙特有大量前来就业的外来移民,B错误;沙特石油工业发达,海运交通便利,航空运输业发达,C错误;沙特与周边国家自然环境相似,且多为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均需迫切转型经济模式,在转型方式上可能存在相似,形成地区同质竞争,D正确。所以选D。

知识点5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古代。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3.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知识拓展】

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

区域发展自然条件(非唯一条件)

四大文明发祥地地处北温带大河中游平原,地势平坦,水热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倭国(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倭国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依靠社会资源

孟加拉国(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4.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

(1)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的外江宽而浅,东边的内江窄而深,流入宝瓶口。

(2)内外江水量四六分水:低水位时,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用水;高水位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3)“飞沙堰”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流入外江,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习题

湾区指的是由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从

而汇集科技、金融、制造、贸易、交通、信息等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渤海湾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三大湾区,其中环渤海湾的鲁、冀、辽以重工业为主。下左图示意杭州湾区域,下右图示意环渤海湾三大区域面向的国际市场及腹地范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图中数据为沪、杭2023年人口、GDP环渤海三大区域面向的主要国际市场及腹地范围。

17.湾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其先后顺序是()

A.工业经济、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

B.工业经济、港口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

C.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

D.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

18.蚂蚁金服的总部位于杭州,但其子公司支付宝选择落户上海,主要原因是上海()

A.人口众多

B.金融业发达

C.科技先进

D.交通便利

19.目前,环渤海湾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主要原因是()

①行政单元较多②渤海湾面积大,形成交通阻隔

③内部产业竞争明显④腹地面积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习题答案及解析

17.答案:D

解析:经济发展最终阶段是发展成为创新阶段,B、C错误。港口发

展首先依靠地理优势发展港口经济;随后发展成为工业区,工业经济发展后,工业转移发展成为服务型经济;最终成为创新工业区。A错误,故湾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为: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D正确。故选D。

18.答案:B

解析:上海作为全国最发达城市,其金融业发展水平高,相对于杭州,其最主要优势就是金融业发展水平高,所以蚂蚁金服才会把支付宝落户上海,故B正确。人口,科技,交通优势并不是金融公司主要考虑因素,ACD错。故选B。

19.答案:A

解析:环渤海湾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主要原因是:环渤海湾行政单元多,行政上隶属不同的省级行政区,管理协调难统一,①正确。渤海湾面积大,形成交通阻隔,不方便相互联系,②正确。环渤海湾的鲁、冀、辽以重工业为主,内部产业竞争明显,城市分工不明确,一体化程度低。③正确。环渤海湾地区的腹地面积广,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知识点6 生态脆弱区

1.概念: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基本特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

强;边缘效应显著;环境异质性高。

4.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5.中国生态脆弱区:

(1)特征: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原因:

习题

不同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能源的选择差异较大。下图示意青海高寒生态脆弱区和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能源组合的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青海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能源消费支出主要来自()

A.煤炭

B.牛羊粪

C.薪柴

D.天然气

21.与青海相比,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

A.倾向于多种能源组合方式

B.能源的清洁程度较高

C.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更突出

D.使用燃料的种类较少

22.农户使用多种能源取暖,可以()

A.避免资源浪费

B.恢复当地自然植被

C.取代传统能源

D.获得稳定能源供应

习题答案及解析

20.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青海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使用煤炭取暖的户数最多,因此可以判断出青海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能源消费支出主要来自煤炭,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最多,因此可以判断出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以使用天然气为主,由于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因此可以判断出与青海相比,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能源的清洁程度较高,B正确。由于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以使用天然气为主,所以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更少,C错误。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使用燃料的种类较多,但倾向于单一能源取暖,AD错误,故选B。

22.答案:D

解析:农户使用多种能源取暖可以防止某一种能源短缺造成难以取暖的现象,有利于维持稳定的能源供应,D正确。多种能源取暖不能取代传统能源,C错误。多种能源取暖不意味着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多种能源取暖与资源浪费之间关系较小,A错误。多种能源取暖对恢复当地自然植被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D。

知识点7 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北方农牧交错带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单元十一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精讲课件)——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共60张PPT)

单元十一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精讲课件)——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 习(共60张PPT) (共60张PPT) 单元十一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知识点2 区域差异 知识点3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知识点5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6 生态脆弱区 知识点7 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知识点8 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知识点9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二、知识梳理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2)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区域类型: (1)按照特征划分: ①按照自然特征划分——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②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中国主体功能区。 知识点1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2)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地区划分: ①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②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③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④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区域的层级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同一尺度的区域发展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4.区域特性 (1)区域整体性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命题点三地区产业

命题点三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真题再研·明技法 典例3 (2021·山东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如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 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 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命题解读】该题以山西大同新能源基地建设为载体,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设置问题,主要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逻辑推理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思维点拨】

核心知识·精归纳 1.理解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差异表现及变化特点 2.掌握地区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的指示作用 (1)不同年份产业构成对比可以反映出其变化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前期上升幅度较缓,后期加快。 (2)不同地区的产业构成可以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达。 3.产业结构变化的具体表现 明确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同地区主导因素不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归纳促使产业升级的原因如下: 原因具体表现 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政策的引导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该地区产业升级,新的产业不断向其他地区次第扩散,并依次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升级 路径具体内容

区域发展(复习通关卷二)-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区域发展(复习通关卷二)-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灌溉商品粮农业区,也是我国盐碱化典型分布区之一。下图为该地土壤不同含水率与盐碱化程度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河套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开阔B.耕地集中分布C.不合理的灌溉方 式D.气候干旱,降水少 2.与其他盐碱化程度的土壤相比,重度盐碱化土壤含水量较高,是因为() A.地表径流下渗少B.土壤水分蒸发减 少C.地下水位较低D.植被根系吸收盐 分多 3.为缓解河套平原的土壤盐碱化,应该() A.采用排灌相结合的方式B.变耕地为草地C.用地膜覆盖以减 少蒸发 D.大水漫灌压盐 资源诅咒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偏离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资源诅咒越严重,说明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下图示意1990—2007年我国部分区域资源诅咒系数变化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4.广东省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利用率高B.能源资源丰富C.人口众多D.气候湿润 5.为改善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①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 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促进经济发展 ④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推测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是() A.贵州B.上海C.内蒙古D.青海 内蒙古规模化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为全国首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示范项目之一, 其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端的包头市。该项目采用100%绿电制氢。如图示意绿氢制取和利用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新高考地理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1.(2022·山东济南·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新高铁是中国首条穿越戈壁大风区和风沙区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50km。下图所示路段盛行风向为偏东风,大风天气频繁,是兰新高铁风沙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防治风沙问题,在铁路建设期间,有关部门建立了阻沙栅栏、石方格等工程防沙措施,但在风沙流长期作用下,这些防护措施旁形成了厚度50cm以上的积沙。 (1)运用图例在图中方框内绘制高铁沿线石方格、阻沙栅栏和积沙段的位置。 (2)简述积沙对该路段高铁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积沙问题,请为风沙防治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在方框内平行于高铁线,距高铁线由近及远依次为:石方格、阻沙栅栏、积沙段。 (2)在风力作用下,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加大钢轨的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形成固沙和阻沙体系;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破坏产生的沙源。 【解析】 本题以兰新高铁相关内容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积沙对该路段高铁的危害、风沙防治

建议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结合图例及材料可知,防风阻沙栅栏,可以有效降低风速,减弱风力的挟沙能力,使沙粒沉降,达到防治沙害的目的;石方格能阻止积沙覆盖钢轨,减少了沙粒对于钢轨的磨损,故分布上距离钢轨最近。防风阻沙栅栏相当于第一道防线,应布局在钢轨与石方格以外,距离钢轨有一定距离。通过拦沙,使积沙被阻拦在防风阻沙栅栏外侧。绘制答案如下: (2)结合当地气候状况和材料分析。在风沙流长期作用下,这些防护措施旁形成了厚度50cm 以上的积沙,随着积沙厚度的增加,可能会填埋路基和轨道;沙粒增加与铁轨的摩擦,加大了对钢轨的磨损,维护成本增加;材料“图示路段盛行风向为偏东风,大风天气频繁,是兰新高铁风沙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可知,该处风力强劲,在风力作用下,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3)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即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该区大风天气频繁,降水少,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所以采取的防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栅栏、石方格等工程防沙措施,即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形成固沙和阻沙体系;还可以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破坏来减少产生的沙源。2.(2022·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部、赣江西岸的厚田沙地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发育的沙漠,景观奇特。该地区年均温17.1~17.8℃,年降水量1519.3mm,年蒸发量1880.0mm,多大风天气。厚田沙地发育着范围较大、高度较矮、以蔓荆为主的灌丛沙堆。灌丛沙堆的发育一般经历雏形期、增长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厚田沙地生态环境脆弱,20世纪~21世纪初期,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厚田沙地沙化程度增强,灌丛沙堆进入衰退期,风沙侵袭农田和村落,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为降低风沙危害,当地建设以乔木为主的防风固沙防护带。下图示意厚田沙地位置(图a)和灌丛沙堆景观(图b)及风频统计(图c)。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程标准] 1.以某资源枯竭 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 展的方向。2.以某生态脆弱区 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 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 措施。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地理位置、自然 条件、自然资源;生态脆弱区、 土地退化、交错带;资源型城 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导产 业、转型。 [基本原理] 1.辩证分析区域 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受自 然条件影响,生态脆弱区土地 退化的原因。3.资源枯竭型城 市的转型发展。 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利用方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实例 利用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基础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自然条件优越 的地区 不同区域对自然条件的利用 存在差异 ①自然条件优越,但利用不充分,区域发展 水平仍然很低,如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

但极不发达; ②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靠其社会资源发展成为富裕的国家,如日本 改造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 谐 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 仍在发挥作用 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 内能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 出现环境问题 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 被,土壤风蚀严重,出现“黑风暴” 特别提醒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发展条件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其共同的区位条件是: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4)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②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 (1)数量的有限性: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2)分布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 (3)资源间的联系性:注意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时55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区域发展战略 (1)概念: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时间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3.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促进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地理背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区位途径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长江黄金水 道的独特作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 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 成为充分体现国家 综合经济实力、积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微专题10土地盐

微专题10 土地盐碱化 微点精讲 微点精练 (2023·陕西宝鸡二模)松嫩平原西部有大面积盐碱化湿地。平原深层地下水中含大量盐类物质。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通过岩层松散空隙上升,引起土地的盐碱化。不合理人类活动加剧了当地的土地盐碱化。为了治理盐碱化湿地,科技人员研发了“稻—苇—鱼”系统,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该系统中,稻田排水是苇田的水源,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饵料,湖泡底泥还田,提高了稻田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下图为盐碱湿地组成及利用方式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地表水少B.蒸发旺盛 C.植被稀疏D.地势较高 2.轻、中度盐碱化草甸区种植水稻对抑制盐碱化的作用是( A ) A.稳定水层抑制地下盐分上移聚集 B.地下水位降低 C.密植水稻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 D.水稻吸收盐分

3.该系统可以( B ) A.有效解决盐碱化问题 B.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C.调节该地区的气候 D.实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地表水较少,水分少蒸发旺盛时使深层地下水(含盐量大)进入土体,盐分积累,草甸区盐碱化严重,A正确;三者均蒸发量较大,但沼泽区和湖泡区地表水分较多,盐碱化较轻,B错误;沼泽区与草甸区植被均较为茂盛,植被稀疏不是盐碱化的主要原因,C错误;地势较高对地表水分具有影响,但不是造成盐碱化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2题,种植水稻,需要大量引水灌溉,形成稳定的水层,与湖泡区类似,稳定水层抑制地下盐分上移聚集,A正确;地下水位受水层影响,水位上升,B错误;密集种植水稻对水分蒸发影响较小,反而不利于水稻生长,C错误;水稻对盐分的吸收作用有限,不是抑制盐碱化的原因,D错误。第3题,从材料可知,“稻—苇—鱼”系统,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没有解决盐碱化问题,A错误;“稻—苇—鱼”系统,改善盐碱化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并产生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B正确;“稻—苇—鱼”系统因地制宜,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较小,C错误;“稻—苇—鱼”系统主要针对盐碱化湿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其他产业而言,并未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D错误。 (2023·贵州黔西模拟)山东省东营市(下图)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过去,当地通过大水漫灌冲走土壤里的盐分。近年来,东营市花官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幅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了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5.8%。据此完成4~6题。 4.东营市土地盐碱化较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D ) ①土壤孔隙较小②河流携带盐分多③地下水水位较高④沿海地势低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热点聚焦10黄河

热点聚焦1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热点链接 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是继第一部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后,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标志性立法成果。《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对强化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其他各大流域的依法治理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治理目标措施着眼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尊重规律,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热点精练 (2023·天津河西二模)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保护开发某理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四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选择题 (2022年安徽蚌埠期中)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2009年,淮北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到2022年,淮北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转型效果明显,创新驱动特征逐渐清晰,已从“煤城”转型成“美城”。下图示意淮北市位置。据此完成第1~3题。 1.1957—1965年,淮北建矿建市,煤炭采掘业快速发展,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 1.8%攀升到74.4%,主要是因为() A.国家经济发展快,国内市场大 B.国家政策支持,廉价劳动力充足 C.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质优良 D.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2.近十几年来,淮北市由“煤城”转型成“美城”,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其具体措施包括() A.迁出煤炭产业,减轻环境污染 B.注重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生态经济化 C.所有采煤塌陷区深挖注水成湖 D.建设环境保护区,严格限制生产用地 3.在淮北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驱动特征体现明显的有() A.大力发展煤电,增加煤炭附加值 B.精细化采煤,提高采煤效率 C.承接长三角纺织业、服装业转移 D.发展新材料、高端材料产业 【答案】1.A 2.B 3.D解析:第1题,1957—1965年,我国经济需要快速发展,各种资源需求量大,加快了矿产基地的建设,A项正确。第2题,生态修复除了能提供生态效益外,还能推动经济发展,例如可有效推动旅游业、生态农业、环境敏感型精密工

业等发展,B项正确。第3题,创新驱动指技术创新带来的增长方式,技术变革提高生产效率等,D项正确。 (2022年江苏扬州期末)锡可用于易拉罐、锡箔纸、电子元器件的生产,锡需求的增长离不开电子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是政府重点管控的物质。印度尼西亚有储量丰富的锡矿,2011年,锡矿产量在10万吨左右,2015年降至6.8万吨。下图为印度尼西亚部分矿产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推测2011—2015年印度尼西亚锡矿产量持续下降的原因是() A.需求下降 B.替代品出现 C.资源枯竭 D.政府政策 5.为了促进当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措施最合理的是() A.扩大港口吞吐量,完善铁路运输网 B.发展煤—电—锡产业,生产精炼矿 C.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D.改善生态环境,禁止资源出口 【答案】4.D 5.B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锡的用途广,是政府重点管控的物质,其市场需求不会下降,短期内替代品的出现也不会导致其产量持续下降。锡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是政府重点管控的物质,最有可能受政府政策调控的影响,限制了锡矿的开采与出口,D项正确。第5题,当地的煤炭资源也较为丰富,可发展煤—电—锡产业,生产精炼矿,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B项正确。 (2023年福建三明模拟)“精明收缩”是在部分城市出现经济衰退、人口流失、房屋空置等背景下提出的,推行“更少的人口、更少的建筑、更少的土地利用”的发展理念,将投资重点放在调整城市功能上。美国的扬斯顿是实行“精明收缩”的先锋城市,通过重新界定扬斯顿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缩减大量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将其置换为生态绿地,实现城市的产业转型与环境改善。据此完成第6~8题。 6.“精明收缩”理念限制了城市的() A.服务职能 B.人口密度 C.城市规模 D.服务种类 7.扬斯顿通过“精明收缩”方案的实施,可以() A.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B.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C.提高城镇化水平 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8.下列城市中,适合将“精明收缩”理念用于实践的是() A.重庆 B.大庆 C.三亚 D.上海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命题点一生态脆弱

专题十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 考查内容必备知识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3.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关键能力 以某区域为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 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学科素养 1.综合分析某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并能提出合理的治理 措施。 2.结合材料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原因并能提出可持续发展 的措施。 3.以某一区域为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特点 核心价值 以某区域为背景,加强对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认识,树 立区域协调发展观 考情示例 年份 考点 2021年2022年2023年 生态脆弱区的 综合治理 河北卷T18 北京卷T18(1) 湖南卷T18(2) 资源枯竭型地 区的转型发展 山东卷T17(1) 山东卷T5~7 北京卷T12 地区产业结构 的变化 山东卷T17(2) 浙江卷6月T6~7 全国甲卷T4~6 福建卷T4

命题点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真题再研·明技法 典例1 (2021·河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命题解读】本题以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为命题情境,考查生态脆弱区植被分布差异的原因及治理生态脆弱区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考查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第12讲: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配套练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第12讲: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 沟谷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沟谷的长度(单位:km/km2)。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众多的大小沟谷切割,形成了地形破碎、沟壑纵橫的地表形态。下图示意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等沟谷密度线分布。 1.图中兰州和绥德两地沟谷密度最大差值可能为() A.2.0 B.2.8 C.3.0 D.3.5 2.甲、乙、丙、丁四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下图示意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的形成过程。 3.“大窝凼”形成过程中地表相对高差的变化是() A.不断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 C.不断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4.贵州平塘农业生产易遭遇干旱是因为() A.地处内陆,年降水量较少 B.气温较高,土壤水易蒸发 C.地形崎岖,水流速度较快 D.裂隙发育,地表水易下渗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我国山地茶叶经济的典型代表。2015~202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迅速扩张,在不断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由于不合理开发、低产茶园废弃等原因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下表示意安溪县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单位:平方千米)。5.推测2015~202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扩张的土地主要来自() A.水体B.裸地C.耕地D.林地 6.安溪县茶园的不合理开发及低产茶园废弃可能 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 C.土地石漠化D.湿地破坏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读图,完成。 7.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8.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生物物种减少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板结加重D.地下水位下降 沙漠化敏感性是指受气候、植被、土壤、地形、水文等因素综合影响与制约,导致土地发生沙化的可能性大小。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敏感性等级的面积占比。 9.2000~2017年沙漠化高度敏感地区的面积变化特点是() A.稳定增加B.稳定减少C.波动增加D.波动减少10.改变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敏感性最活跃、最基本的环境因素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资源跨区域调配

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①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分布很不均匀。 ②人类的需求: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①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②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3)我国重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思考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带来的影响。 答案①影响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个方面;②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有差别,并对全区域带来一定影响;③对不同区域都是利弊共存,只不过是程度各有差异。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工程组成 线路气源地消费地 一线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田上海 二、三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福州 四线新疆伊宁宁夏中卫 (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产生影响。 (1)有利影响 区域西部地区(调出区) 东部地区(调入区) 对社会资源开 发与经 济建设 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 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 长点 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 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的影响产业结 构调整 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 发,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 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 发展 基础设 施建设 推动中西部地区管道等基础设 施建设 推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环境保护 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 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 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对整个区域:有利于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造成破坏。 特别提醒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并非没有污染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来说,具有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低等优势,属于低碳能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对调入地区对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优 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变为经 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效益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争水(能源)等社 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程标准] 1.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3.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基本概念]流域、协调发展、流域协作;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基本原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影响。 [体系架构] 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 1.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 ①水系: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 ②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水资源协作开发

①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②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3)协作开发的措施 主要有工程技术措施、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市场手段。“河长制”是一种流域协同管理的制度。 思考 河流的梯级开发有什么好处? 答案 河流梯级开发主要指对河流水能的开发。在河流径流量较稳定且丰富、落差集中、水急滩多的河段,依地势高低依次建设多个水电站,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能,同时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效益。 2.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 ①河流特征:河流含沙量大。 ②存在问题⎩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 (2)黄河沙患的解决 ①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 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 ②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 治理措施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其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遏止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调水调 沙机制 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集中时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治理效果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积的泥沙送入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五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教师用书

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 1.什么是资源型城市? 提示: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2.读图,完成下表。 规律兴起期→繁荣期→衰退期(或新生期) 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 1.资源枯竭型城市概况(判断正误) (1)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2)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其早期主导产业也往往与这种资源有关。(√) (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可以转移到其他资源方面。(×)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目前,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有哪些? 提示: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到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命题视角(一) 资源型城市的兴衰 演绎法学习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同点 (1)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2)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3)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4)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5)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兴起—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2.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思路 资源条件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是否能进行露天开采;若不能露天开采,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条件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评价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 鹤岗市(如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目前尚有大量煤炭资源有待开发,但其自身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读图,回答1~2题。 1.鹤岗市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严重 B.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 C.位置偏远,交通闭塞 D.腹地狭小,劳动力素质低 2.目前,有利于鹤岗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 ) ①加大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②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③打造煤电化工基地④打造绿色食品之乡 A.①②B.①③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 [体系架构]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 发展的关系。 [基本概念]交通枢纽、交通 运输布局、交通运输方式。 [基本原理]交通运输布局 的一般原则;交通工程建设 的区位条件评价;交通工程 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 ②人文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3)一般原则: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4)变化: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需求特点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实例 需求量大小需求量决定交通线的标准和场站规北京站、广州站规模大,而一般的

模: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县级火车站规模很小;京沪高铁线路标准高,时速可达350 km/h,而西部山区标准较低 需求量的区域差异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 布局的重点: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 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 输需求大,所以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 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之间建有高 铁、高速公路等多种、多条交通线 路;京沪高铁只在重点城市设置车 站 需求本身的差异性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 运价、运向等差异,要求区域交通运 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 点,合理衔接、转运,实行联合运输, 发展综合运输 从北京南站去首都国际机场需要长 距离中转,效率低下;而上海虹桥 综合交通枢纽可以实现高铁与航空 便利转运 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 布局变化的特点:运输需求增加,则 交通布局必然随之增加线路和站点的 密度、提高建设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对航空运输的 需求快速增长,民航机场才得以建 设,并不断扩建 需求的分布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 的特点 非洲铁路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多从 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未形成相对 完善的铁路网 3.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资金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站点的等级、规模: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2)资金能够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1.交通运输线路选择的一般步骤 (1)分析修建原因:当地人口、资源开发、城市、工农业、旅游等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增大。 (2)选择运输方式: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选择最佳运输方式。 (3)确定线路走向:遵循成本低、安全性高、经济效益大、环境破坏小的原则确定线路走向。

2022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解析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吐鲁番麻扎村位于天山山脉东部的山间盆地,周边地区多为沙漠。麻扎村依托山谷地形而建,形成房屋紧靠,高低起伏的“爬山式聚落”。图为“爬山式聚落”剖面示意图,图为麻扎村平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麻扎村采用“爬山式聚落”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①便于取水①用地紧张①抵御风蚀①节省建材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麻扎村拥有聚落公共中心区、住宅区、农田耕作区、景观防护区等与外部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结构模式,其中农田耕作区是() A.①B.①C.①D.① 3.该村落景观防护区主要应设置() A.草本植被B.阻沙建筑C.高大乔木D.常绿灌木 南岗千年瑶寨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瑶寨。据史料记载,瑶族的祖先最早居住于洞庭湖以北,后来,因为战乱和受歧视而逐渐向湘粤桂三省边境处迁移,隋唐、宋朝时期,又分多路逐渐向广东省内迁移。明朝鼎盛时,南岗千年瑶寨有民居700多幢、1000多户、7000多人。现古寨只保留了200余人和368幢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下图为南岗千年

瑶寨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为适应当地环境,推测大部分古宅的大门朝向为()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5.瑶寨先民迁寨于该地形部位的主要原因有() ①寒潮少见①耕地众多①防止山洪①易守难攻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27.9°N,86.9°E).队员们综合运用GNSS卫星测量、光电测距等8项技术测定了峰顶相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欲了解峰顶区域冰雪覆盖面积与2005年相比发生的变化,该项数据采集依赖的技术是() A.GIS B.GPS C.RS D.数字地球 7.登山队多选择在5月份登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流状况①降水概率①气温高低①冰雪面积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为应对疫情,减少居民外出购物,降低人员接触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应运而生的生鲜(水果、蔬菜、肉蛋奶等)配送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阿里、美团、京东等一些知名电商都做起了生鲜配送业务,有些社区出现使用无人车配送生鲜蔬菜,解决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莱难的难题,下图是“美菜直营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四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发展教师用书

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发展 一、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区域概况 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特点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区域类型的划分(连线) 二、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1.区域整体性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3.区域要素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各自包括哪些要素? 提示:①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②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命题视角(一) 区域与区域特征分析

演绎法学习 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与特征 区域是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地理空间单元。其具有以下特征: 2.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区域及特点 3.厘清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主要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其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命题点全训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 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解析:1.A 2.D 第1题,据材料可知,地名常与地理环境有关,是地理要素的表现,所以,地名中的“河”代表水文;“梁”是一种地貌类型,故“梁”代表地貌;“柳”是指柳树,故代表植被。第2题,据题干可知,甲、乙两地区地名中都有“河”“沟”“湾”出现,说明两地区地理环境曾经相似,均为河流较多的地区。但从图中可知,现在的乙地河流分布较少,说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夏威夷群岛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火山众多,战略位置重要。在某次战争中,飞往珍珠港的飞行员被告知,尼豪岛(如图)人口较少,可作为飞机备降地。读图,完成3~5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