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次阅兵衣着军装一览共16页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16
TOPIC /话题/ 21吉麻良丝:多功能汉麻纺织品让军人更舒适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南方边境战事尤酣。
中国军人长期在野外作战,但长时间的高温湿热天气让人难以忍受,众多军人在“猫耳洞”出现了烂裆、细菌感染等疾病,削弱了战斗力。
军队急需具有抗菌、防潮、吸汗等特性的军用服装,但这一难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直到2005年,浙江吉麻良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合作,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开发出了具有吸湿、透气、散热、防霉、抑菌、抗辐射、防紫外线、吸音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汉麻纤维及面料。
双方在合作期间,成功研发了汉麻纱线,并用于毛巾、短裤、袜子等系列品种。
目前,吉麻良丝研发的汉麻纱线产品已批量生产供应,在后期使用中,经实践证明,吉麻良丝汉麻产品的抑菌除臭、健康舒适、吸湿排汗等天然纤维性能,在军需用品及军装上确实表现出了突出的性能和优异的效果。
德州恒丰:从源头赋予军需纺织品高功能早在2014年初,德州恒丰集团理事单位陵县恒丰纺织就独立开展研制军用服饰特种纱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变迁扫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是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部队穿的国民革命军的服装而改装的,到2007年先后有七个版本的军服。
现行的版本是07式。
建国后,军服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调整。
“五五”式军服“五五”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礼服用料为纯毛华达呢,礼服领边、袖头、裤中缝按不同衔级配有不同饰物。
常服颜色按不同军种区分。
“六五”式军服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六五”式军服,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
样式与“五五”式常服相同。
“七一”式军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阅兵典礼: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中共中央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任阅兵指挥所主任。
开国大典的阅兵按阅兵式、分列式的组织程序进行。
全体受阅部队以天安门主席台为中心,依次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检阅。
受阅部队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
海军的一个方队由东北海军学校和华东海军舰队选调人员编成;陆军各方队由步兵199师、独立207师619团和临时编组的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编成;空军的一个混合飞行梯队由华北军区航空处所辖的P-51型歼击机中队、蚊式轰炸机小队和PT-19型、L-5型教练机小队编成。
受阅部队共1.64万余人。
武器装备以军兵种为单位,按种类集中,统一编组,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使陆、海、空三军浑然一体,形成强大阵容。
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阅兵式开始。
朱德总司令身着戎装,在聂荣臻陪同下,乘阅兵车先后检阅了排列在东长安街的海军代表部队,陆军的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和西长安街的骑兵师。
随后,分列式开始,首先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方队。
接着,步兵师以3个建制步兵团接受检阅。
炮兵师以射炮的阵容出现在天安门广场。
火炮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依次前进,均用中型卡车或十轮大卡车牵引,颇为壮观。
战车师由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和坦克兵各一个团编成。
空军分别以双机、三机编队,一批批接连飞临上空,与地面的战车部队遥相呼应。
骑兵师尾随战车部队行进。
走在前边的是3个骑兵团方队,各梯队的军马毛色整齐划一,或全红,或全白,或全黑,三色相间;骑在马上的指战员,身着草绿色军装,手握钢枪,腰挎战刀。
这次阅兵历时两个半小时,场面非常壮观。
解放军(仪仗队)礼服的发展史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日,许多国家宣布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10月16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位外宾——苏联驻华大使罗申。
罗申要正式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央确定用仪仗队和军乐队举行欢迎仪式。
当时将组建仪仗队迎宾的任务交给了公安警卫师警卫营。
由于时间紧,临时组建的仪仗队来不及做礼服,在欢迎罗申大使时,为了显示仪仗队威武雄壮,决定上身着缴获的日军呢料军衣,下着马裤,脚穿马靴,头戴钢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枪。
尽管着装都是缴获而来的,但队员们的动作整齐,精神饱满,任务完成得十分顺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的礼服,其实就是普通军装。
这是建国初期第一代仪仗兵。
“共和国成立两年多了,国门要敞开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到我们的国家来,中国需要有一支代表中华民族礼仪的仪仗队伍。
”1952年3月,毛泽东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在中央警卫队中选调一批骨干迅速组建中国仪仗队。
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签署命令,抽调公安警卫师警卫营和第二团三营组建仪仗队,并在各野战部队中挑选仪仗队员,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
仪仗队成立之初,正是新中国诞生不久的困难时期。
尽管战士们都是来自全军的优秀骨干,但仪仗队的服装却与其它部队无异,衣服布料为棉平布,颜色为草绿色,左胸佩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仪仗用枪为苏式762步枪。
在解放初期,解放军仪仗队所谓的礼服,也就是当时的军服再加上皮鞋和白手套。
1959年9月3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陪同来访外宾检阅三军仪仗队。
1956年9月30日,时值国庆节前夕,北京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首都机场到中南海20多公里的路上,几十万群众夹道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
在队伍的尽头,身着新式礼服的三军仪仗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威武。
欢迎仪式开始后,苏加诺总统在毛主席的陪同下,检阅了着新装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这是仪仗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着礼服。
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服装样式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样式,是根据我国民族特点,结合各个革命时期的军服样式设计的,即符合适用、坚固、轻巧、美观的要求,又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军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礼服,特点是庄严、美观;第二类是常服,特点是朴实、大方,并具有民族风格。
礼服、常服、大衣、帽子的样式说明如下:一、礼服(一)大元帅、元帅礼服礼服为大顶帽,帽顶为海蓝色,帽墙为正红色,帽瓦上、下边有正红色牙线,金属丝帽带,金黄色帽钉,帽徽周围绣金色松枝叶,黑色帽檐。
上衣为大脖头、翻领,双排六粒金黄色钮扣,左、右平口暗袋有袋盖;下衣为散腿裤。
上、下衣均为海蓝色。
领边、袖头、裤中缝有正红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有正红色饰条,领边、袖头绣金线一道和松枝叶。
左、右领头绣金色五角星,袖头上端绣金色大五角星一个,大元帅礼服袖头在大五角星周围加绣金色松枝叶。
(二)陆、海、空军将军礼服礼帽为大顶帽。
陆军帽顶为海蓝色,帽墙为正红色,帽瓦上、下边缘有正红色牙线;海军帽顶为黑色(藏青色?),帽瓦上、下边缘有白色牙线;空军帽顶为海蓝色,帽墙为天蓝色,帽瓦上、下边缘有天蓝色牙线。
陆、海、空军将军的礼帽均有金属丝帽带,金黄色帽钉,帽徽周围绣金色松枝叶,黑色帽檐。
礼服样式与元帅礼服样式同。
颜色按军种区分:陆军将军礼服上、下衣均为海蓝色,领边、袖头、裤中缝有正红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正红色饰条;海军将军礼服上、下衣均为藏青色,领边、袖头、裤中缝有白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正红色饰条;空军将军礼服上、下衣均为海蓝色,领边、袖头、裤中缝有天蓝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正红色饰条。
陆、海、空将军礼服的领边、袖头绣金线一道和金色松枝叶,左、右领头绣金色五角星。
(三)陆、海、空军校官礼服礼帽为大顶帽。
陆军帽顶、帽墙均为海蓝色,帽瓦上、下边缘有正红色牙线;海军帽顶、帽墙均为藏青色,帽瓦上、下边缘有白色牙线;陆军帽顶、帽墙均为海蓝色,帽瓦上、下边缘有天蓝色牙线。
共和国的军姿(二)回望新中国史上20次重大阅兵
戴旭
【期刊名称】《航空档案》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 1949:百战雄师盛装舞步
和其他阅兵不同,参加1949年开国阅兵的所有军队几乎都是刚从战场上走来的,人不卸甲马不解鞍,以至于所有的军入都不会仪仗化的正步,也没有时间编排标准的方队,而是以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的野战编制直接参加受阅.此举即使不为世界首创,也是解放军阅兵史上所独有,但这种朴实和真实,反而更体现了阅兵的本意和主旨.
【总页数】5页(P89-93)
【作者】戴旭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共和国的军姿(一)回望新中国历史上20次重大阅兵 [J], 戴旭
2.共和国的军姿(三)回望中国历史上20次重大阅兵 [J], 戴旭
3.共和国的军姿(二)回望新中国历史上20次重大阅兵 [J], 戴旭
4.新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阅兵 [J], 周洪林
5.《共和国阅兵纪事》于新中国60周年大阅兵前重磅推出邬书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J], 朱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军服,顾名思义,军人的服饰。
由于军人带有独特的职业风格,军服也由此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军装采用的是一种制式服装,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军服的质地、颜色和款式,不仅可以品出时代的审美,而且可以读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把每一款军装都看成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点不为过。
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军官戴大檐帽,男士兵戴船形帽,女士兵戴无檐软帽。
资历牌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全军官兵一律改着65式军服,佩戴红五角星帽徽、红领章,戴解放帽。
1985年夏季起,全军改着85式军服,佩戴装饰性肩章,领章上加缀五角星,戴大檐帽。
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后,全军统一穿着87式军服。
1997年97式新一代军服驻港部队试穿。
2007年7月3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也是我军最全面、最系统、最顺利的一次军服改革。
07式军服以威武庄重、阳刚俊美将中国军人面向21世纪的豪迈、自信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而与新军服完美搭配、标识鲜明,彰显军人荣誉和身份的服饰系列,工艺精湛、系列配套、缀钉方便,顺应了国际军服潮流,同时又注入了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特色元素,突出了整洁而端庄的军人仪表。
07式军服标志服饰一改87式军服服饰品种少,服饰与服装的整体搭配不够协调,前胸较空,服饰表现力、表达力不强等不足。
军官增加姓名牌、级别资历章、绶带,官兵增加胸标、臂章,士兵佩戴国防服役章,短袖夏常服上衣领尖、胸部分别增加领花和胸标,增强了识别功能,强化了军服美感,体现了军人荣誉。
礼服、常服服饰以金黄色为主色调,既符合民族传统,又能体现军队威严。
加工上采用金属铸造和静电植绒等多种工艺,制作精细,缀钉方便。
标志服饰主体图案以“八一”军徽、长城、盾牌、钢枪、飞翅、铁锚为主,象征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钢铁读懂军服今与昔Du dong Jun fu Jin yu xi本刊记者 薛续友我军老式军服(1955年). All Rights Reserved.长城,体现全军官兵献身国防的坚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国庆更新,维尼接着上次女生校服的帖子,继续讲解民国男性制服的演变史。
男人穿什么制服最帅,自然是军服了。
闲话不说,立刻开始。
近代军服从何说起,就从湘淮军洋枪队的登场开篇。
第一代军服,如图,浓郁的湖南特色。
身上穿传统号衣,大包巾缠头。
湖南兵自曾国藩起家,历经晚清,民国,一直以来都是这身打扮行头。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湘西剿匪记》,剧中湖南匪首在围攻县城时,也是这套打扮。
这部片子在小熊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台词都很经典,记得老匪首有句台词,“拿下县城,晚上就要分堂客了”。
什么叫堂客,为什么要晚上才分?困扰维尼当时幼小的心灵,那时似是学校包场,去问带队女老湿,结果女老湿不但不告诉维尼,还批评,打压天才旺盛的求知欲,好在日后维尼自学成才,明白了其中道理。
言归正传,湘淮军系,地方团练武装崛起其实并非朝廷本意。
站在朝廷立场,地方独立筹饷,自主募兵不是什么好事。
但时势逼人,光靠旧式八旗,绿营,根本无法应对国内长毛,海外洋人的交相进逼。
一方面要借重,另一面要防备,这种两难微妙的心态一直持续到甲午之战。
甲午之战的结果,对朝廷其实是利好消息。
最大的藩镇李鸿章势力被重创,而且身败名裂。
朝廷的机会来了,战后顺利接收李鸿章经营许久的直隶地盘,开始编练直属朝廷的新军,也就是武卫军,如图。
武卫军五大主力,中军以旗人为主,其余四军分前后左右,拱卫中军。
看制服,又变了。
这次的重点是帽子,朝廷是洋法练兵,帽子是欧式平顶草帽,看过《黄飞鸿》系列,就明白这是当时最潮的款式,戴出来绝对拉风。
可人算不如天算,没几年碰上庚子年闹义和团。
如图,义和团期间大清各色武装制服。
右边是4个拿着刀枪棍棒的义和团大师兄,中间是戴传统满洲花翎帽的八旗兵军乐领队,最左边两个则是缠头巾的旧式湘淮军巡防营士兵,画面后方腰缠子弹袋的就是新编练的武卫军。
战争结果,唐山大兄被联军揍了个生活不能自理。
但对地方督抚来说却又是利多,东南互保壮大了实力,尤其是袁世凯,他的武卫右军在山东驻防,没卷进战争,幸运的维持了完整建制。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二次阅兵
佚名
【期刊名称】《协商论坛》
【年(卷),期】1999(000)01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进行了12次阅兵,1949年至1959年这11年,每年均举行一次。
六七十年代均没有阅兵,1984年是第12次阅兵。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16400人,由东向西行进。
空军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都是缴获敌人的螺旋浆飞机。
为防备敌机突然来袭,其中有4架是携弹飞行。
这次阅兵是在下午3时进行的,首都30万军民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0年,第2次国庆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乘机进驻中国领土台湾的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
阅兵式后,首都人民40万人进行了盛大示威游行,历时3小时25分钟之久才全部从检阅台前通过。
【总页数】1页(P1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从阅兵报道看《华盛顿邮报》的双重标准--对中国“9·3”阅兵和法国“7·14”阅兵报道的差异分析 [J], 马笑清
N对中俄阅兵报道的议程设置及原因分析r——以5·9俄罗斯红场阅兵和中国9·3阅兵为例 [J], 高静婕;朱宗虹
3.新中国成立后国庆阅兵回放 [J], 无
4.阅兵话语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纪录片《大阅兵2019》分析 [J], 刘忠波; 关叶欣
5.阅兵之美,回味绵长——学习华应龙老师《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有感 [J], 严亚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性看完中国历代军服长啥样!业余时间,相信你或多或少看过几部古装剧,那你肯定也会对古代的军服形制有一些了解。
一部好的电视剧,除了剧情,其道具、服装的考究对于观众的代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纵观古装剧中,影楼服装比比皆是,让人很难想象历史上服装的真实模样。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本文盘点中国古代历朝军装,以逼真的写实复原图还原历史原貌。
与现代不一样,古代作战出战有战车,战将衣铠甲,威风凛凛。
历代的戎装虽然与常装在风格品位上存在着一致性,但是由于功能的特殊要求,其衣、帽以及所有服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服饰体系。
据史书记载,军服的演变,是从简--繁,又从繁--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延伸至今的。
这种变化是与当时年代的冶铁业、制革业、手工加工业,服装服饰业的发展状况及经济水平息息相关的。
军戎可显示国威、士气,军戎也可以向人们述说它的功绩和败北的原因。
商代武士复原图。
西周武士复原图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东周(春秋战国)武士复原图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
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制铠。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秦代的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足穿靴或履。
兵的首饰有四类:第一类为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一种为军吏的。
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
第三类为帽。
第四类是发髻。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复原图。
汉代将军服饰复原图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
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
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战袍和裤褶服。
袍长及膝下,宽袖。
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领,但也有盘圆领。
裤则为大口裤。
东晋与西晋相比较裤脚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裤。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南北朝时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仅样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而且因武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饰上有了更明显的区别。
新中国历次国庆大阅兵回顾
佚名
【期刊名称】《天津社会保险》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正>翻开史册,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举行过14次国庆阅兵。
人民军队曾经14次行进在天安门广场,给我们留下远去的背影、清晰的足迹。
【总页数】3页(P66-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回顾国庆大阅兵之一冲天香阵透长安——国庆大阅兵的功臣 [J], 李春为
2.回顾国庆大阅兵之二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庆大阅兵的安全保卫工作 [J], 李春为
3.神州龙腾跃军魂壮国威——新中国历次国庆阅兵式看点扫描 [J], 无
4.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国庆大阅兵回眸 [J], 王刚
5.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国庆大阅兵回眸 [J], 王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检阅仪式全解析-历史论文检阅仪式全解析文黄小凡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开始,中国的阅兵就分为两个步骤:检阅和分列式。
检阅在前,分列式在后。
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一种庄严的仪式感,这是中国独特的军事文化,也是一种政治仪式。
60多年来,从阅兵首长、口号、检阅车、阅兵服这些细节处,都可以看出中国军队的进步里程。
首长军事领导体系的现代化阅兵首长,是阅兵式的最高军事领导。
最初的几届阅兵,阅兵首长是朱德总司令。
1953年的国庆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S次国庆阅兵。
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朱德总司令乘检阅车检阅部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朱总司令第S次任国庆阅兵首长,也是最后一次。
1954年到1958年,阅兵首长是由国防部长彭德怀担任。
1956年6月9日,第76次军委会议讨论国庆节检阅部队的准备工作,彭德怀发言说:“每年的阅兵命令内容相同,今年可否不发命令,由各位元帅轮流检阅,以过渡到由总参检阅部队。
”当时,关手国庆由谁阅兵的问题,军委会议讨论时有两种意见,一是从当年起由10位元帅轮流担任,一是仍由国防部长担任,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请中央确定。
另外,国庆节阅兵所发布的命令内容大体相同,今年阅兵时拟不发布命令,是否可以,也请中央决定。
时间整整过去了一个月,7月l3日,毛泽东作出批示:“仍由国防部长阅兵,并照旧发布命令,不要改变。
”1959年第十一次国庆阅兵,阅兵首长是林彪。
此次阅兵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
1959年是中国政坛风云激荡的一年。
阅兵式由彭德怀元帅负责筹划准备,却由林彪元帅检阅部队,这也是林彪惟一一次任阅兵首长。
因为在那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彭德怀等受到错误的批判。
8月,中共中央在八届八中全会上作出《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错误的决议》,彭德怀已经不再是军委领导人,显然他不能再作为国庆典礼的阅兵首长。
1984年、1999年、2009年,阅兵首长分别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阅兵时,他们的身份都是军委主席。
你知道我国武警部队军装服饰的演变更新历史吗?请看图片——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5年间)我国武警部队的前身——在建国初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公安部队),其着装服饰与人民解放军同样,帽徽为“五星八一”图案,左胸前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胸标,只是在军装上衣右袖上方加戴“公安图案”臂章,以表明公安部队的标识与特征……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1955-1965)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公安部队基本上在同一时期也实行军衔制,其帽徽、军衔领章(肩章)、与解放军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主要是在帽徽、领章都设计有盾牌图案……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1966-1983)1965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等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被取消已有十年历程的军衔制,全军统一“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且从中央到地方,公安部队大都又划归为人民解放军建制,军装服饰也就与解放军完全一样;期间于六十年代后期、七十代初期仍然保留、恢复公安部队建制的,在1972年开始帽徽为红色小国徽、红领章与解放军相同,裤子颜色为深蓝色,以示与解放军相区别……八十年代中期至新世纪二零零七年十月(1984年10月-2007年)1982年,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全国范围内重新恢复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4年10月1日,在建国35周年首都国庆大阅兵盛典上,参加阅兵式的武警方队首次穿着让人耳目一新的83式武警制服,随后,全国武警部队陆续换着新式盾牌帽徽、红领章保留、增加了镶有武警标志的盾牌的肩袢……;1991年,全国武警部队取消红领章,军装衣领上改掇武警图案领花(先是红色的,随后又改为蓝色图案……)1988年10月起,全国武警部队与人民解放军同时恢复军衔制,武警军(警)衔、军(警)官、士官士兵军(警)衔与解放军大致相同,区别主要在于武警军(警)官的军衔没有红色边线,武警士官士兵军(警)衔以红色为主色调……随后,至2007年武警部队统一换着07式武警新军(警)服之前,全国武警部队的着装制式服饰在臂章、胸徽和服装质料以及作训作战服饰等方面,又又了不少的调整、改进和更新……世纪二零零七年至今(2007年……)从2007年8月1日起,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更换07式新军服,全国武警部队基本同步更换以深橄榄绿为主色调的07式武警新军(警)服,武警帽徽、军(警)衔、领花、胸标、臂章和军(警)服饰、制服质料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重大变革,并与解放军一样,增加胸前增加了姓名牌、军历勋章等标识……,武警07式服装包括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105个品种。
浅析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服饰的发展作者:张妍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国家仪仗队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在世界舞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国家仪仗队的形象塑造尤为重要,各个国家的仪仗队礼宾服都包含自己国家的文化元素。
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决定各个国家军队仪仗队组成的不同,也决定了各个国家仪仗队服饰的不同。
关键词:仪仗队;服饰;发展中图分类号:E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9-0277-01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的几次改制代表了国家不同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改制都符合国情与审美,力求突出国家威严形象。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发展至今,服饰形象也不断的进行更迭。
每个时期的仪仗队服饰设计元素对设计的影响,对服饰形象的影响、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从成立至今的礼服经过了七次变革。
仪仗队正式成立于1951年,初期仪仗队只佩戴军章,到了1955年时,礼服上佩戴着军衔,这是第二次改制。
第三次改制是在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的仪仗队穿三军军常服执行礼宾任务。
1985年的第四次改制,做为过渡时期的礼服并没有太大变动。
1988年的第五次军服改制则做出了较大的变革。
随着中国走进新世纪,三军仪仗队礼服改革也走进了新篇章,仪仗队服装在与军官礼服保持了基本统一的基础上,又凸现了仪仗礼宾服的特点。
时至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15式阅兵服的新设计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服装的第七次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的成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1946年2月25日,周恩来与张群、马歇尔共同签署了“停战协议”作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马歇尔将到延安各地视察。
此前,国民党方面曾安排了三百多人的仪仗队迎接。
于是为了提高规格,中共中央决定由教导旅组成一支五百人的仪仗队执行仪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