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脉络。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脉络。

答: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超越,就在于对主体能动作用的有意识的强调,对主体与客体、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高度重视。

(1)康德一开始就提出了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的同一性即认识的同一性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主体符合于客体;但这首先还是由于客体是符合于主体的客体(而非自在的客体)。(1分)康德指出,人的知性先天地具有一种综合统一感性经验材料的本源的能力,它能够自发能动地凭借其十二范畴去统摄经验杂多材料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从而建构起人类科学知识的大厦。(1分)但康德只是在现象中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问题,却坚持这种认识与自在之物的“本体”毫不相干,后者属于没有任何认识论意义的道德实践领域。(1分)

(2)费希特把认识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合为一体,将主体的能动性延伸到了自在之物的本体领域。(1分)他沿着康德的思路,把自我意识即“自我”的能动活动当作建立客体即“非我”的前提,把自在之物本身也被纳入了“自我”活动的范围,成为由“自我”所建立起来的“非我”了,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矛盾首次在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达到了全面的统一。(1分)然而这种统一仍然局限于主体的狭窄范围内,为了调和这一矛盾,费希特又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绝对自我”(客观自我)来统一自我和非我,来避免唯我论无法面对外部世界这一致命缺陷。(1分)(3)这就提示谢林把立足点转移到主体和客体的原始统一即“绝对同一”上来。(1分)在谢林看来,“绝对同一”是主客体绝对无差别的原始状态,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自然和人都是从这里产生和发展出来的,从而使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在双向生成的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调和。(1分)但这种“绝对同一”作为“无意识的宇宙精神”既然不可言说、无法描述,只能通过艺术来直观,靠个别人的天才来领会,因而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1分)

(4)黑格尔则认为,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出发是对的,但是不能靠非理性的直观来理解其能动性,而必须通过理性和辩证逻辑(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概念的自我否定性)。(1分)另外,在黑格尔看来,主体和客体的同一还实现为一个历史过程,自然界、人、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形态都成为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各个不同阶段,整个这一体系则构成了“绝对精神”的普遍实体。(1分)这就以一种宏大的方式,把主体和客体结合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其中,主体是能动的灵魂,又是合逻辑的,客体是内在地不安息的主体性的东西,然而这个体系却是一个向后看的闭合体系,它没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任何余地。(1分)

(5)在这个封闭体系上炸开第一个缺口的是费尔巴哈,他抓住人的感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申了人的原则和自然的原则,前者指的是作为理性的根基的人“类”的感觉,后者是渗透着人本主义精神、在自然中保留了人的全面丰富的情感和美的自然主义。(1分)然而,他所理解的感性主要是“感性直观”和“感性存在”,而

西方哲学史2

没有把感性从本质上理解为“感性活动”,即人的主体真正能动的现实社会活动,最终使感性这种人的解放的要素成为了人的一种局限性和束缚。(1分)尽管如此,费尔巴哈的“感性的转向”为后来的马克思在新的基础上解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问题准备了前提,并从此使传统哲学走出了形而上学封闭体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