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成就,兰州,历史渊源]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艺术成就探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61 KB
- 文档页数:2
品味老兰州的那缕古风古韵金城关文化风情区东邻白塔山公园,西至金城关小学,占地约90亩,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与白塔山公园、兰州碑林、中山桥等浑然一体。
冬天的兰州,到金城关去看看是个不错的选择。
兰州有一个专门用泥土捏“丑”人的民间艺人,他以红土为原料,大胆运用写真、夸张、抽象的艺术手法,塑造出近神态炯异的3000多个形态各异的丑人脸谱,各种丑态百出的“丑人”,虽然“丑”到了极点,但仔细品来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泥人岳”岳云生上千幅泥塑作品中,其所有作品的艺术形象,均反映的是西部人物的画面。
刻葫芦,是兰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甘肃民间手工艺品的一朵奇葩。
兰州刻葫芦重于雕刻,以针和刀为主要工具,讲究用雕刻技法来表现中国传统书画的线条。
这是兰州刻葫芦区别于我国其它地域葫芦艺术(如烙画、浮雕、彩绘)的最主要区别。
兰州刻葫芦刻葫芦乃是葫芦艺术品中的一种,而兰州刻葫芦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属微雕艺术一门。
兰州刻葫芦,主要用特制钢针在葫芦表面以极细的线条刻出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生动。
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人们相互馈赠、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
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甘肃剪纸艺术概述甘肃的剪纸艺术分布很广,从东到西,遍布全省各地。
陇东、陇南、天水、定西、兰州与河西走廊的广大农村,剪纸活动非常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剪纸能手。
特别是陇东黄土高原,人们世代居住窑洞,而窑洞特殊的构造方式和地理特征,使其缺乏楼室的明亮与奢华,爱美的当地居民就用剪纸作品来装扮窑洞,剪纸就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了陇东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成为当地民俗艺术的一大特色。
兰州刻葫芦在文化旅游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思路李晓燕【摘要】始见于光绪年间的兰州雕刻葫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今天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介绍了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文化意义,探讨如何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推动雕刻葫芦的推广与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文化旅游;兰州刻葫芦;葫芦文化【作者】李晓燕【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3201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发布,二十篇、八十章的内容中至少有15处直接提到旅游产业未来五年的规划,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丝路明珠”的美誉。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现代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产业。
相比于旅游发达城市,兰州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因此,在旅游产品的特色上下功夫,使兰州有别于其他西北旅游城市,突出金城地域文化特色,是推广兰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兰州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兰州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发展,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
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之后,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兰州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多元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雕刻葫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作者:青妍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葫芦,谐音“福禄”,是我国传统的艺术题材,而葫芦雕刻艺术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都有感染了浓郁地域文化的葫芦雕刻艺术,其中新疆的雕刻葫芦艺术最具特色。
本文详细讲述了新疆葫芦雕刻艺术的特点,介绍了其历史和传承,分析了葫芦雕刻艺术保护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保护对策,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雕刻;葫芦艺术;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29-01在漫长历史长河的浸染下,葫芦现已成为一种文化表现载体。
与其他地区擅长葫芦微雕艺术不同,新疆由于盛产形状较大的油葫芦,形成了其独特的葫芦雕刻艺术。
一、新疆葫芦雕刻艺术的特点新疆葫芦艺术的表现技法多样,采用雕塑、刀刻、彩绘、烫烙等不同技法完成作品创作。
甘肃“鸡蛋葫芦艺术”中的针刻是用针划出的效果,属于微雕技法,与此不同,新疆葫芦艺术因其器型大的缘故,所采用的针刻技法是用针扎眼或用钻打眼的方法完成的。
以烙铁做笔的烫烙技法是新疆葫芦艺术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技法,在现今的葫芦艺术中依然使用。
雕刻采用阳雕法、阴雕法、透雕法、双勾勒线等刀法,也有采用木刻创作中的技法,借鉴了传统木刻技法中的一些刀法用在了阳刻技法的底色之中,有的作品能在葫芦上进行三层雕刻处理。
新疆的葫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明显的地缘文化特色,造型、内容、技法等各方面都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显示出带有新疆伊斯兰文化特征的汉、蒙、满族的文化印记,反映出新疆多元文化融合的地缘特色,从中原传统的汉族文化到新疆石窟艺术,以及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宗教题材和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等均在表现内容之列。
二、葫芦雕刻艺术的历史和传承雕刻葫芦工艺起源于魏晋。
北魏建国初期派使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上的胡商带来用作盛水的巨型葫芦,被工匠雕刻上文字和图案,进行出售和把玩,这便是最早的雕刻葫芦的雏形。
“一带一路”上的手艺作者:胡欣雨袁旭图来源:《华人时刊》2017年第12期雕刻葫芦:80后女大学生接过家传手艺故事得从两千多年前说起,魏晋时期丝路盛兴,东西商业往来不断,金城兰州正是位于丝绸之路咽喉重地,胡商聚集,各国商人荟萃。
胡商从和田带来盛水用的巨型葫芦,兰州工匠将民间诗画刻于之上,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
两千多年后,位于黄河之滨,白塔山下,兰州金城关传习所内,阮氏第四代传承人阮熙越坐在案前,一手刻刀,一手葫芦,神情专注,一本手稿图册摊放于案上,多是阮文辉老先生的作品。
“我姥爷说,‘大’字,‘人’上一杠,代表做人,想要伟大,就得扛得起东西。
”现在,整个传习所靠阮熙越一人“扛”着,这位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的80后姑娘,肩上挑着的不仅是刻葫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扬,更是阮氏家族的精神与气节。
“敢于迈出第一步的,是我大姨阮琦和舅舅阮力,他们去了江苏宜兴,将雕刻葫芦的技艺运用到当地紫砂壶雕刻上去,可以说是第一次使家传百年的技艺走了出去。
”阮熙越眉宇间流露出一丝自豪,却又显得十分真诚。
母亲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在敦煌生活,那里大漠孤烟直,有着非常丰厚的敦煌、丝路、飞天文化,能够迸发很多创作灵感,近年来敦煌的客流量也带动起了雕刻葫芦的传播。
2010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一名研究员走进了阮氏刻葫芦传习所。
传习所内存放着上百件雕刻工艺精美、题材富有文化底蕴的作品,当时初为学徒的阮熙越的作品由于还带着一丝“稚气”,被摆放在一个角落。
可这位研究员偏偏走到角落,指着阮熙越以“竹”为题材的葫芦,说他要收藏这件作品。
“每个人喜欢的作品风格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我母亲笔工精细的精美之作,也有人喜欢我初期简单古朴、略带稚气的作品,觉得很真实。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雕刻葫芦成为兰州文化特色旅游产品从“丝路”走出去。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
今年上半年,母亲带着兰州雕刻葫芦前往俄罗斯交流学习,收获颇多。
兰州刻葫芦文化的符号学解读作者:蒋学梅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4期【摘要】兰州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兰州刻葫芦是集兰州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于一身的民间工艺品。
每一件刻葫芦作品都是一个文化印符,本文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兰州刻葫芦文化,更深刻地领会刻葫芦符号传达的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刻葫芦符号意义文化内涵符号学为研究和阐释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
”可见,每一种符号都能表达某种意义。
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抽象性极强,内涵十分丰富。
兰州,是丝绸古道上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由于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且地势较高,因而十分适宜葫芦的生长。
葫芦,谐音“福禄”,一直以来被人们看做吉祥物。
独特的刻葫芦文化在兰州孕育而生。
每一枚刻葫芦都是一个符号,都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刻葫芦中的符号生成机制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结合产生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能指唤起所指,特定的能指和所指具有一定的意指关系,一旦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能指”可以是一些声音、图片、物体等,其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感官,“所指”是这一符号所传达的意义。
符号意义的生成是能指的意指过程,即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
刻葫芦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工艺品,而是符号化了的工艺品。
刻葫芦作品作为能指,其所指比较丰富。
每一件刻葫芦作品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每个文化符号又承载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因此,每一个刻葫芦符号均传达出一定的意义。
二、刻葫芦符号传达的意义符号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代码,在符号学理论中,符号可以传达功能意义、象征意义等。
作为文化符号的刻葫芦,包含很多层含义。
1.刻葫芦符号的功能意义。
刻葫芦作为一种符号,它传达以下几种功能意义:首先,它具有美学功能,这是作为艺术品而言最基本的功能。
龙源期刊网 她的葫芦雕刻成“兰州一宝”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28期昼长夜短的夏日深受兰州艺人陈兵的喜爱,光线好的情况下,她伏案雕刻葫芦的时间亦随之增多。
年过五旬,拿起刻刀开始雕刻葫芦,陈兵的专注力不减当年。
; 家中的餐桌亦是她的工作台,桌案上摆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葫芦。
陈兵是陈氏雕刻葫芦的第二代传承人,受父亲影响,她从小生活在与书法、绘画、手工技艺相伴的环境中。
; “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葫芦音同“福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作吉祥物,雕刻葫芦和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兰州三宝,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
陈兵说,擅长在葫芦上表现长线条,上下口图案严格雕刻是父亲创立的陈氏刻葫芦的独特之处。
; 区别于大多数雕刻艺人用传统黑白色雕刻,陈兵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使用工笔画的形式利用套色的技术,将更丰富的色彩展现在寸许的葫芦之上。
擅长雕刻敦煌壁画、敦煌飞天的陈兵,一把刻刀上下翻飞之后,飞天形象裙裾飞扬、神态逼真。
; 圖文并茂是陈氏刻葫芦的另一个特色。
陈兵拿起自己十余年前雕刻的一件作品介绍说,长二十几厘米的葫芦上,她总共雕刻了敦煌礼佛图的五十二个人物以及一毫米大小的七千余字金刚经及大悲咒等文字,历时一年左右。
因为这件作品,陈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雕刻葫芦过程的每一步,陈兵都做到认真精细。
从田间地头收购来的葫芦,要经过清洗、刮表皮污渍、晾干、抛光等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真正进入到雕刻的环节。
在陈兵看来,每一个葫芦都有其独特之处,善于利用这种独特,往往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 从小耳濡目染到开创自己独特的风格,陈兵希望用后半生的时间雕刻出更多的精品。
近年,她开始进入校园代课,陈兵用自己四十年的经历向下一代讲述家乡的文化特色。
(据中新社)。
关于葫芦雕刻的作文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器具,又是一种饰品,更是一种寓意。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葫芦象征着吉祥、福气和长寿,所以人们常常把葫芦作为一种饰品挂在家中或者佩戴在身上。
而且葫芦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葫芦娃》这个著名的民间故事。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葫芦的文化内涵,也为葫芦雕刻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葫芦雕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雕刻作品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且葫芦雕刻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古代的葫芦雕刻主要以实用为主,人们会在葫芦上雕刻各种花鸟鱼虫之类的图案,以增加葫芦的美观性和装饰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葫芦雕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工匠们开始注重雕刻的技法和艺术性,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具有艺术价值的葫芦雕刻作品。
葫芦雕刻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艺,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
首先,工匠们会选择一颗形状完美的葫芦,然后进行打磨、洗净、晾干等一系列工序,以保证葫芦雕刻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工匠们会根据葫芦的形状和大小,构思出适合的雕刻图案,并且用笔在葫芦上勾画出初步的草图。
然后,他们会用专业的雕刻工具,如刀、刨、凿等,将葫芦上的图案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
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需要根据葫芦的不同形状和表面特性,采用不同的雕刻技法和手法,以保证雕刻出来的图案和纹饰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由于葫芦的形态特殊,加上葫芦皮的质地柔软,使得葫芦雕刻的难度非常大。
艺人们需要有耐心、毅力和精湛的技艺,才能雕刻出符合审美标准的艺术品。
最终,雕刻出来的葫芦作品不仅形态美观,而且还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葫芦雕刻作为一门传统的工艺,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式微,但是在一些传统的农村地区还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
人们会购买这些葫芦雕刻作品作为装饰品,放在家中供观赏和收藏。
兰州刻葫芦导游词文档3篇Guide words of carved gourd in Lanzhou编订:JinTai College兰州刻葫芦导游词文档3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兰州刻葫芦导游词文档2、篇章2:兰州导游词文档3、篇章3:兰州刻葫芦导游词文档篇章1:兰州刻葫芦导游词文档兰州刻葫芦,融诗书画于一体,主要是以刀和针为工具,运用雕刻技法加以表现,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其刻绘之线条多源自中国传统白描绘画,图案丰富,许多好的作品要在国家级博物馆才能见到。
兰州刻葫芦,凝集了历代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精湛技艺和高洁的情怀,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珍品。
兰州刻葫芦导游词兰州刻葫芦——阮氏传习馆各位亲爱的团友,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芦爱静,也是兰州土生土长的姑娘,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我们兰州有名的刻葫芦。
曾几何时,每逢周末,城隍庙的刻葫芦摊位上,都会挤满前来观赏的市民。
尤其是在入门左侧的摊位上,葫芦无论大小,15块钱自己挑来,然后告诉师父要刻什么,无论飞禽走兽还是花鸟虫鱼,保证五分钟内刻好,若刻马,踏会追问一句,“坐着的?蹲着的?跑着的?哪个蹄子腾空?”。
这个有趣的兰州爷们就是兰州有名的刻葫芦大师阮文辉,与众多的葫芦大师一样,只是从那专注的眼神里,就可以读出他们对手中这个小玩意的热爱,也只有他们才知道,这枚小小的葫芦里,浸透着多少兰州刻葫芦的心酸和历史,阮文辉大师也因为对刻葫芦的热爱和传承,成立了阮氏传习馆,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许多说法都提到一个姓王的裁缝,说他是兰州第一个在葫芦上刻图案的人,而据《皋兰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艺人王鸿平等人在葫芦外皮上刻画戏剧脸谱,也有人说王鸿平就是王裁缝,但实情现已无据可考。
东昌葫芦雕刻的工艺及传承葫芦雕刻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东昌葫芦雕刻作为这一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在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成为了许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们追逐的对象。
下面将对东昌葫芦雕刻的工艺及传承进行详细介绍。
一、东昌葫芦雕刻的历史渊源东昌葫芦雕刻源于中国传统的葫芦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葫芦在中国古代就被用来作为水瓢、酒器、药具等物品的制作原料,因其形状独特,被古人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寓意好运、福气等。
葫芦雕刻则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东昌指的是中国山东省潍坊市的昌乐县。
据史料记载,东昌葫芦雕刻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而目前为止保存的最早的东昌葫芦作品可以追溯到明代。
东昌葫芦雕刻以其特殊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被誉为“葫芦艺术之乡”。
1.选料东昌葫芦雕刻的首要工序是选料。
好的葫芦雕刻必须选用品质优良的葫芦作为原料。
东昌地区气候湿润,盛产葫芦。
葫芦的大小、形状、纹理等差异很大,且外形复杂多变,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雕工通过观察、摸索才能选出适合雕刻的葫芦。
2. 雕刻在选好原料后,雕工首先要根据葫芦的形状和纹理来确定雕刻的内容和风格。
东昌葫芦雕刻注重雕刻内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雕工们根据葫芦的特点进行构思,力求将葫芦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
在雕刻的过程中,东昌葫芦雕工通常采用手工雕刻的方式。
他们会根据葫芦的大小和形状,选用适合的雕刻刀具以及刀法,进行精细的雕琢。
雕刻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因为葫芦的表皮比较坚硬,而内部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可能损坏葫芦的整体结构。
3. 着色雕刻完成后,东昌葫芦雕刻通常还会进行着色处理。
着色是为了凸显雕刻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常用的颜料有朱砂、绿松石、金粉等。
雕工们会根据雕刻的题材和内容,精心选择适合的颜料进行着色,使得葫芦雕刻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4. 完工最后是收尾工序,包括打磨、上光等。
兰州刻葫芦_1000字兰州刻葫芦阮氏传习馆各位亲爱的团友,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芦爱静,也是兰州土生土长的姑娘,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我们兰州有名的刻葫芦。
曾几何时,每逢周末,城隍庙的刻葫芦摊位上,都会挤满前来观赏的市民。
尤其是在入门左侧的摊位上,葫芦无论大小,15块钱自己挑来,然后告诉师父要刻什么,无论飞禽走兽还是花鸟虫鱼,保证五分钟内刻好,若刻马,踏会追问一句,坐着的?蹲着的?跑着的?哪个蹄子腾空?。
这个有趣的兰州爷们就是兰州有名的刻葫芦大师阮文辉,与众多的葫芦大师一样,只是从那专注的眼神里,就可以读出他们对手中这个小玩意的热爱,也只有他们才知道,这枚小小的葫芦里,浸透着多少兰州刻葫芦的心酸和历史,阮文辉大师也因为对刻葫芦的热爱和传承,成立了阮氏传习馆,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许多说法都提到一个姓王的裁缝,说他是兰州第一个在葫芦上刻图案的人,而据《皋兰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艺人王鸿平等人在葫芦外皮上刻画戏剧脸谱,也有人说王鸿平就是王裁缝,但实情现已无据可考。
到了民国初年,有几个人别出心裁,在鸡蛋上雕刻以刀马人物和风景名胜为主的情节,作为儿童玩具销售,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葫芦,音同福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奉作吉祥物,而在兰州说起葫芦,是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情结,在兰州,说葫芦即指刻葫芦,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属微雕艺术的一门,在这座黄河名都里只在一枚葫芦上,就能将兰州的风情演绎的活灵活现。
那兰州刻葫芦的学问体现在哪里呢?专用的葫芦讲究大小均匀,即所谓的大如珠,小如拳,刀法要轻于金石,重于微雕,点、挑、划、拉、勾要求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
图案取材更是包罗万象,从传统戏剧,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明间传说,到山水花鸟虫草,名胜古迹,名族风情,甚至兰州小吃,应有尽有。
没有亲眼见过兰州刻葫芦之前,你一。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3,2020Genera.No.1742020年第3期(总第174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兰州刻葫芦是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工艺品,该项工艺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因此,发掘这种文化资源,既能彰显兰州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能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目前学界关于兰州刻葫芦的研究成果不多,①且由于资料缺乏,多是总体性的概述或略作梳理,故其仍有深入探讨的空间。
鉴于此,本文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一个关键人物为切入点,通过爬梳相关文献资料,对兰州刻葫芦作一探讨。
一、李文斋从艺之前兰州刻葫芦概况刻葫芦是兰州一种传统的特种民间工艺,“兰州地处边陲,人民颇多以手工艺为生活。
其最著名之品,为雕刻之葫芦”[1]。
兰州刻葫芦是在一种小型葫芦的硬壳上,以特制的钢针或小刀,别出心裁的刺上或刻画上山水景物、人物文字、奇花异卉等内容,再涂上松墨以使线条明晰和构图生动,即可成为人们赏玩的民间工艺品。
作为艺术载体的小葫芦产自兰州,小的酷似鸡蛋,大的略如拳头,不仅小巧玲珑,手感舒服,而且质地细腻光滑,色泽黄白略带陈旧感,散发出淡雅的古典韵味和美感。
兰州刻葫芦初创于何时,现在普遍认为是在清末,建国初期《甘肃日报》上曾有文章写到,兰州刻葫芦这种艺术形式“前后发展不过五六十年的功夫”[2]。
清光绪年间,皋兰有一个姓王的裁缝(佚名),在工作之余为练习针技,信手用针在葫芦上刻画简单的花草等图案,并时常在手中把玩,仅是自娱自乐。
但随着日久天长,不仅葫芦被把玩的油光锃亮,而且随着有机物的氧化,葫芦皮色渐渐变浓,甚是惹人喜爱。
因此,刻葫芦渐具趣味性和欣赏性,这种技艺也就渐渐的吸引了人们的效仿。
民国初期,有两位戏曲艺人在此基础上,对葫芦图案进行了改进,绘画上刀马人物、风景名胜和戏剧脸谱等,使艺术内容稍加多样。
但由于把刻葫芦当成一种小玩意儿任意刻画,艺术性不高。
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的文化沿革以及保护方法李德荣【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成就很多的文化艺术,而民间雕刻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丰富民族精神,增添民族底蕴.然而兰州葫芦雕刻艺术的发展丰富中华文化的土壤.本文主要说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突出特色、存在问题、解决方案,及后期的发展.【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6(038)012【总页数】1页(P6)【关键词】葫芦雕刻;民间艺术;沿革保护【作者】李德荣【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葫芦”不仅仅是民间的一种植物,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
葫芦的雕刻更深刻的体现出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很好结合。
一种艺术的产生丰富了物质它本身的价值,同时带来更好的艺术体现。
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需要长期不断的发展,然而小的民间艺术品也同样会通过自身的发展而得到认可。
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是“丝绸之路”道路上璀璨的明星,自然文化环境和民间艺术的很好结合成就出它独特的个性。
北魏建国初期,葫芦雕刻民间艺术出现在大众视野。
[1]在当时的发展中很多工匠对葫芦进行雕刻与专研,从而葫芦雕刻发展成一种民间艺术品,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中国“丝绸之路”上更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璀璨明珠。
兰州独特的地域文化更好的成就了民间葫芦雕刻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葫芦雕刻增添了民族色彩。
从魏晋时期的兴起到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葫芦和葫芦雕刻工匠们水平的提高葫芦雕刻民间艺术逐渐成熟。
在清朝末期葫芦雕刻艺术最为盛名,当时兰州葫芦雕刻艺术的爱好者李文斋将兰州葫芦雕刻艺术推向艺术的高峰,李文斋大师对艺术手法以及美观程度做了大幅度的提升与改进,从而吸引的更多人对兰州葫芦雕刻艺术的关注。
兰州葫芦雕刻艺术在制作手法上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主要就是种植手法,选料加工,雕刻细节以及上墨整理。
葫芦雕刻技法
葫芦雕刻技法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葫芦作为一种常见、方便、实
用的器物,在中国民间广泛应用。
而葫芦的雕刻艺术则是通过民间传
统手工艺人们的智慧和创意得以逐渐发展壮大。
葫芦雕刻技法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二是从技术的提升和创新。
早期葫芦雕刻者使用的工具以民间手工工
具为主,如刀、针、锥、刨等。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具的更新和升
级为葫芦雕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如今,现代化的工具如电动刨、电
动雕刻机等,使得葫芦雕刻的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技术的提升是葫芦雕刻技法得以壮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民间手工艺
人们掌握了许多技巧和秘诀,如手绘草稿、架构轮廓、分层雕刻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被一代代手工艺人传承下来,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
改进。
葫芦雕刻技法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现在,葫芦雕刻不仅局限于制
作器物,还被广泛运用于美术创作、文艺演出、装饰设计等领域。
在
葫芦雕刻的发展历程中,许多手工艺人们奉献了自己的人生,付出了
艰辛努力、心血和汗水。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葫芦雕刻技法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葫芦雕刻技法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术,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是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到葫芦雕刻的行列中来,将民间手工艺术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遗⼯匠——葫芦雕刻葫芦雕刻葫芦雕刻分为两种:葫芦雕与刻葫芦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单纯的范制,也⾮单纯的雕刻,⽽是将范制、雕刻、⽕绘、拼接组合融为⼀体,成为⼀门综合的葫芦器⼯艺。
葫芦雕以拼接组合为主,最常见的是再辅以雕刻、⽕绘、也有⼈还辅以范制。
使⽤材料是品种不同、⼤⼩不同的天然葫芦,剖开后利⽤不同部位,重新组合为造型各异的葫芦器物。
刻葫芦:顾名思义,是在葫芦上刻字雕画,使其成为供⼈欣赏的葫芦艺术品。
葫芦雕是⼀种⽴体艺术,⽽刻葫芦则不是,全是在葫芦表⾯上作⽂章。
据说刻葫芦最初在⽢肃⼀带民间流传,⼈们在葫芦上⾛⼑划针,随意刻画出简单的花草⾍鱼图案,作为观赏。
后来经过艺⼈的不断摸索、研究,使⼯艺⽔平不断提⾼,逐渐形成了专门刻葫芦艺术。
历史源流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近“福禄”,同时,葫芦⾥⾯长⼦,有“⼦孙万代、多⼦多福”的含义,因⽽⼈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芦。
⼀瓢藏造化,天地⼀壶中,葫芦⽂化涵容天地与⼈⽣。
“国家级葫芦艺术之乡”的东昌葫芦雕刻,种类和⼯艺⾮常丰富,⼏百年来不断发展兴盛,极富美学魅⼒。
东昌葫芦雕刻形饱满极具造型之美,装饰和雕刻⼯艺极为丰富,雕刻过程⾮常规范,颇具⼯艺之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化承载⼒其内涵来源于世俗⽣活,作品服务于世俗⽣活,颇受⼤众喜爱。
传承发展东昌雕刻葫芦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区特⾊和艺术风格。
⼤批雕刻爱好者投⾝这门⼯艺,⼈才济济,已经度过⼈才青黄不接的衰落时期。
东昌葫芦雕刻技艺被列⼊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保护名录,东昌府区被命名为中国葫芦雕刻⽂化艺术之乡。
葫芦烙画艺术葫芦烙画艺术本身是一门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以葫芦烙画本身既受到平民的认知,又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从葫芦烙画起源的传说得知,它曾是宫廷御用品。
时至今日,葫芦烙画已成为一种风格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和国际友人的馈赠礼品,备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
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
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
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
葫芦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在上面临募出名家的国画作品,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意幸免幽深高远。
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
烙画艺术使葫芦由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地区加工的葫芦,已达到几十余个品种,工艺由简到繁,针刻,雕刻,烙画,压花,彩绘,模具示范等。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我区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靓点。
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台湾,并漂洋过海销往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成为出口创汇的产品。
该产品被评为江北水城旅游节指定的优质旅游纪念品。
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诗词、书法等。
所呈现的图案神态生动,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葫芦工艺品主要工序有针刻、线描、镂空、浅雕、烙画、彩绘等。
画面包含山水、生肖、脸谱、人物、吉祥画、佛教画、道教画、布艺画、年画等。
也可根据各旅游区风情定做合适本地旅游纪念品需要的产品。
我公司生产的葫芦工艺品遍销全国各大旅游区、工艺品市场,并在国内各小商品市场设有分销部,属畅销的旅游纪念品,也是出口型民间手工艺品,并远销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艺术成就探析
[摘要]始见于光绪年间的兰州雕刻葫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今天已经成为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介绍了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的优秀雕刻家和继承人,
探讨了兰州刻葫芦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关键词]兰州刻葫芦 ;工艺美术;写意葫芦
在我国的葫芦市场上,北京有纸模葫芦(也叫范制葫芦)、天津有押花葫芦(也叫砑花葫
芦)、山东有烙葫芦,而兰州有雕刻葫芦。兰州雕刻葫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
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
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虽然它与牙、玉、木、石雕刻所用的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同,
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艺术价值丝毫不比其他雕刻逊色。随着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
新,兰州雕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工艺美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兰州雕刻葫芦的历史渊源
说起兰州刻葫芦的历史,第一人应是王裁缝,但从有记录的真实姓名的人中说开来,则
首推李文斋。据说当年李文斋刻得好的,一个葫芦能卖一个大洋。李文斋擅长书画,诗文俱
佳,他将王羲之爱鹅、竹林七贤、十八罗汉、渊明赏菊、《桃花源记》、《兰亭集序》、《赤壁赋》
等故事、传说和诗文变成刻葫芦作品,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引起了工艺美术界的瞩目,
从此使兰州刻葫芦得以名扬天下,登上了工艺品的大雅之堂。
二、兰州刻葫芦三大家族及其艺术成就
从李文斋时代发展到现在,兰州刻葫芦的艺人队伍日趋庞大,最有名的是以陈家、阮家
和王家为代表的三大家族。
(一)陈氏家族及其成就
陈氏刻葫芦第二、三代后继有人,陈唯一的两个女儿陈红、陈兵等都是甘肃省名列前茅
的艺术人才,和父亲一起被业内誉为三陈。目前陈家三代计有15人从事微雕葫芦的创作和经
营。他们打破以往刻葫芦只有单色的古老模式,大胆创出多彩葫芦,使画面更加丰富。
(二)阮氏家族及其成就
阮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阮光宇,它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营镇一个书画世家。他把高
超的诗书画印修养和雕刻技艺引入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中,不仅把兰州刻葫芦艺术推上了一个
新高度,也奠定了阮氏微雕葫芦的根基。他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刻意求新,把《西厢
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巧妙地刻画在葫芦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
山水,使刻葫芦这一民间工艺更臻完美。他还组建了兰州特种工艺社,推出专业刻品,使兰
州刻葫芦大放异彩。20世纪50年代被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专题片在国内外介绍。史志称他
为刻葫芦专家。
阮氏微雕葫芦也后继有人,其子女阮琦、阮琳、阮力和弟子吕崇辉都是其中佼佼者。
(三)王氏家族及其成就
王家即王德山一脉,这也是直承李文斋技艺的唯一一个世家。王德山祖籍山东,清末时
其父辈移居兰州,以种地为生。王德山没上过学,但他喜欢画画,且很有天赋,在李文斋死
前一两年才拜师学刻葫芦,后来技艺大进,留下了不少传世珍品,因其不识字,其作品刻好
后,通常都是别人代为题款。王德山继承了李文斋遗志,博采中国传统画技之长,仿刻出历
代名家的名画作品,使雕刻葫芦工艺更臻完美,题材更加广泛,雕技更加精良。王德山刻葫
芦开始从民间走出国门,畅销西欧各国。王德山的作品,曾在20世纪70年代被中国军事博
物馆收藏;作品《抗美援朝》、《刘胡兰》等被国家永久性收藏。20世纪70年代,王德山与其
师兄陈唯一合作了许多作品。其中刻葫芦《桃园问津》(诗配画)也被国家收藏。
王德山有四个儿子,长子王家弟攻书画,后来失踪,下落不明;次子王玉山即王小弟的父
亲,在刻葫芦方面也是行家里手;三子在北京,也以刻葫芦为业,唯第四子脱离了祖上的技艺。
写意葫芦即是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小弟的独创技艺。近年来,王小弟的创作情况和作品屡屡
见诸媒体。他的作品《张果老倒骑驴》,笔力拙朴,简单意幽,用的就是写意手法。以前的刻
葫芦只用针,全是线条组成的图案,他既用针又用刀,线面结合,把中国画的画法和意境糅
合在雕刻中,如一幅写意水墨画。
三、结语
兰州刻葫芦其实并无门派之称,这几个葫芦世家只是几代人从事雕刻或者长期从事这个
行业,并不代表其中某一个人在艺术上的水准一定能够开宗立派。众所周知,家族传承仅仅
是一种学习方式,艺术上的成功与否除了要勤奋努力外,还要看个人自身的艺术天赋及创新
能力。目前的兰州地区,雕刻人员数量并不多,兰州是刻葫芦的发源地,但随着社会的变迁,
现在很多年轻人们都不愿意从事手工艺这个行业,导致雕刻人员的数量在锐减,兰州的几位
大师的后代从事这个行业,虽然取得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作品意境已经不如前辈,多局
限在模仿前辈、没有创新的境地,这门手艺面临着如何发展和传承的问题。
[参考文献]
[2]阮文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作品选[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