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的价值—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仿冒行为为例

摘要:

关键字:经济法价值;反不正当竞争法;仿冒行为;

“法律价值作为客体法律对主体社会人的需求的满足,是法的精神内核,体现在法律之中,并因法的存在而具有意义。”经济法学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是由经济法自身所有的价值所决定的。因此,在学习和研究经济法的时候,不能孤立的着手在经济法本身,而要将其纳入价值体系之中,认识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经济法的价值类别及其价值含义

经济法的价值分类众多,但总的来说,一项法律尤其是作为部门法的法律不可能只追求单一的价值,因为法的价值的属性具有:1.属人性和社会性。任何价值都是相对于人而产生和存在的。同时,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调节器。法的价值的属人性是基本的,社会性是必要的。2.客观性和主观性。人对法的需要及法律是客观的;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是客观的。但另一方面,法以及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途径具有主观性。3.层次性和潜在性。发的各种价值都不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它们之间有着高低上下之分。同时,法的价值并不是简单明了的社会存在,它具有十分突出的潜在性。4.伦理性和公共性。法的价值的伦理性是法的价值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法的价值道德评价功能的依据。

(一)、经济法的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尤其在后工业时代的法律文明中,就如何实现经济的理想状态有这样一种观念: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即经济机制的自我协调能力有限。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化生产程度高、经济关系高度复杂的后工业时代,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提高,与此同时,市场机制的调节已经力不从心。与此适应,作为实现经济政策工具的大量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立法纷纷出笼,终使以法律干预经济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这一观念成为经济法的经济思想基础。

经济法的经济价值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经济安全。经济安全主要指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安全,在此不做赘述。二是经济秩序。经济秩序指在市场经济中运行过程中,市场性为者稳定的、明确的、连续的行为模式,表现为行为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些规则。经济法理所当然地要把经济秩序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在20世纪的法律实践中证明,法律(主要是指经济法)不仅仅是对市场失灵后的有效补救,而且是国家对经济秩序回复、调整的协调器。

(二)、经济法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是指经济法客体对满足现代人、后代人及社会整体需要的积极意义,是对民法个体本位的修正和对民法缺陷的弥补。其核心的价值就是公平。后工业时代的经济法观念强调,以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人的能力及财产等差异为基础,即以现实中人的不平等为基础,要现实经济公平,就必须对不同的人不同对待。由于个人条件不同,导致人们获取的能力不同,最终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经济上的不平等。针对这一现实,就必须靠国家持续不断地对不平等收入和财产实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措施,促进社会公平。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经济关系实质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作为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的目的和归宿在于改变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既创

造个人利益,又以之形成社会利益。其中支持经济法的观点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该观点以人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有个性又有社会性为基础的,认为组成经济社会的各个人都是相互以来彼此不可分离,个体同整体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个人的利益以整体而转移。所以,经济法的社会价值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一切规制都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体现出的经济法价值

经济法的核心价值,是指经济法对于主体的最根本的有用性,它在经济法价值体系中处于指导性、明示性的作用,引领和支撑着经济法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经济法一个重要部门,它同样受经济法核心价值——社会整体效益的引导。反不正当经济法是在鼓励和保护正当的个人竞争的基础上,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市场的稳定有序。

仿冒行为是指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争夺竞争优势,在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标志上不正当地使用他人的标志,使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与他人经营的商品、营业相混淆,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擅自使用其他经营者特有的、为公众所周知的注册商标、商品的包装、装潢、名称或者各种质量标志,导致消费者混淆和市场混乱。美国人称这种行为为“不播种而收获”的搭便车行为,它使本应属于正当经营者的利益为不正当竞争者所获,对市场竞争具有极大的危害。

仿冒行为在法学中的认定可从“是否构成市场知名度”、“是否具有显著特征”、“是否造成混淆或构成误认”等来考量。如图 1.1为仿冒行为法律考量图。

图 1.1

是否造成混淆或构成误认 销售时间 是否构成市场知名度

是否具有显著特征 包装 商品名称

姓名 销售区域 销售对象 宣传力度

企业名称 装潢 整体营业形象

对于仿冒行为的性质的定义是“傍名牌”、“搭便车”,借用他人付出的人力、财力和智力劳动所取得的成果,利用他人的商誉进行误导、欺骗性交易的不正当行为。这类行为所损害的是公众利益,而非仅仅是合法经营者或竞争者的权益;损害的不仅仅是被仿冒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利益,也会损害被仿冒商品和服务的商业信誉和声誉。正如美国最高法院所说:“不公平竞争法根植于普通法的欺骗侵权行为,其基本点是保护消费者不受来源的混淆。”

与注册商标的保护不同,禁止仿冒行为的法律保护侧重于制止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采用误导、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和方式进行市场交易的行为。因此,商品“知名”是经营者主张权利、要求法律保护的实质要件,而市场则是判断是否构成相关公众误认、混淆商品来源行为的检测场。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律师协会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实务精解 2012.304~320

[2] 百度百科仿冒行为辞条

/link?url=PKXhyCTjjtBEcJT4uAIZZWer5zldOfoqC98Nnw_9VeLZ7JT SicaX_tRVnHe7NWCPR4ZKjLpV7pC1zdTD74zZq_

[3] 李昌麒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2000年全国经济法学理论研讨会论文精选204~211程宝山《经济法与民法的价值比较》,332~348张武《经济法的价值重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