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_钼_铋多金属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549.35 KB
- 文档页数:5
西藏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研究林彬;唐菊兴;郑文宝;冷秋锋;王艺云;刘敏院;杨欢欢;丁帅;张立华【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13(32)5【摘要】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板片的“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研究显示,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中.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可划分为早、晚2个成矿阶段,7个成矿亚阶段,早期以铅锌矿化为主,晚期以锑(铅)矿化为主.岩矿石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扎西康矿床矿石种类繁多,矿物组合和成矿元素均呈现明显的分带现象,由深至浅(W→E)为含锡(铁)闪锌矿+铁锰碳酸盐+少量方铅矿+少量黄铜矿(深部)→(铁)闪锌矿+铁锰碳酸盐+少量方铅矿+黄铁矿+毒砂+少量银黝铜矿+少量石英(中深部)→方铅矿+闪锌矿+脆硫锑铅矿+铁锰碳酸盐+硫锑铅矿+少量银黝铜矿+石英(中部)→辉锑矿+方铅矿+少量闪锌矿+石英+少量铁锰碳酸盐(浅部),对应的元素分带为Zn(Pb+ Ag+ Cu+ Sn) →Zn(Pb+ Ag) →Zn+ Pb(Sb+ Ag)→Pb+ Sb+ Ag+ Zn.矿区银矿化主要集中在Ⅴ号矿体ZK2703-ZK2302、ZK1502-ZK1105和ZK806三个区域,与铅锑矿化关系密切.矿石中银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独立银矿物相对较少.其中,类质同象银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少量赋存在硫锑铅矿、脆硫锑铅矿、毒砂、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中;独立银矿物有少量的银黝铜矿、硫锑铅银矿、银(含银)硫铜锑矿.成矿流体中铅、锌、锑、银的运移和富集沉淀是受体系中温度、压力、浓度、pH值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的结果.【总页数】16页(P899-914)【作者】林彬;唐菊兴;郑文宝;冷秋锋;王艺云;刘敏院;杨欢欢;丁帅;张立华【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西藏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拉萨850000;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西藏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3;P618.52【相关文献】1.应用能谱扫描电镜与 X射线衍射等分析技术研究西藏扎西康铅锌矿中伴生元素锰的赋存状态 [J], 徐国栋;王冠;程江;董随亮2.西藏昌都昂青银铅多金属矿床银和铅的赋存状态 [J], 付强3.西藏昌都昂青银铅多金属矿床银和铅的赋存状态 [J], 付强;4.西藏隆子县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矿石组构研究及成因探讨 [J], 王艺云;唐菊兴;郑文宝;林彬;冷秋锋;陈伟;丁帅;宋俊龙;徐云峰5.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富银矿体地质特征、银赋存状态及富集机理研究 [J], 胡正华;丁帅;唐菊兴;丁枫;郑文宝;邓世林;杨毅;张志;王艺云;林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浪卡子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特征
西藏浪卡子金矿床是一个以黄铁矿、硫化物和金为主要组成矿物的多金属矿床,由于其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历史上很少有对其的详细研究。
但是,随着矿床勘查和开发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浪卡子金矿床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西藏浪卡子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的是研究者们通过分析样品中的元素成分和它们的同位素来研究矿床及其成因的研究方法。
西藏浪卡子金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的元素成分以铜、铅、钒和铁等无机元素为主,而它的同位素组成则由轻元素和重元素组成,其中,重元素以锆、钛、钙和铝等为主,而轻元素则以氧、氢、硫和氮等为主。
此外,西藏浪卡子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了解矿床形成的背景。
例如,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比较西藏浪卡子金矿床的同位素组成和同一区域其他矿床的同位素组成来推断出西藏浪卡子金矿床的形成背景。
此外,通过分析西藏浪卡子金矿床的同位素组成,研究者们还可以推断出矿床的成因,从而更好地掌握矿床的形成条件。
此外,西藏浪卡子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还有助于研究者们更好地了解矿床的资源潜力。
例如,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分析西藏浪卡子金矿床的元素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来推断矿床的资源潜力,通过分析矿床的元素成分可以推断出矿体的找矿潜力,而分析同位素组成可以推断出矿体的金属种类和质量。
总之,西藏浪卡子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是研究者们分析浪卡子金矿床形成、成因以及资源潜力的重要依据,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分析西藏浪卡子金矿床的元素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来推断出矿床的形成背景、成因以及资源潜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矿床的形成条件和资源潜力,为矿床的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成矿意义应立娟;唐菊兴;王登红;畅哲生;屈文俊;郑文宝【摘要】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辉钼矿是主要的矿石矿物,普遍发育,产出于不同的矿石类型(角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矿石中.辉钼矿大多分布于裂隙、节理面上和石英脉或不同岩性岩石中.矽卡岩型矿石中辉钼矿呈微细粒浸染状、团斑状、脉状等,直接分布于矽卡岩中或矽卡岩中后期的石英脉中.采集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矿石中不同产状的辉钼矿,进行铼-锇同位素测年,得到等时线年龄为(15.34±0.10)Ma,模式年龄变化于(15.21±0.22)Ma~(15.50±0.22)Ma,说明甲玛的辉钼矿成矿年龄集中在15 Ma左右.结合前人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甲玛铜多金属矿成矿时代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相近,可以否定甲玛铜多金属矿海底喷流沉积成矿成因的观点,为甲玛铜多金属矿的成矿成因和斑岩-矽卡岩型矿体的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岩矿测试》【年(卷),期】2009(028)003【总页数】4页(P265-268)【关键词】甲玛铜多金属矿;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成矿特征【作者】应立娟;唐菊兴;王登红;畅哲生;屈文俊;郑文宝【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黄金集团,北京,100011;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9.3;P578.291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中南部。
矿区地层上为侏罗统多底沟组(J3d)灰岩、大理岩和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黑色板岩、粉砂岩、角岩。
主矿体位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大理岩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角岩的层间接触带和滑脱构造及其次生褶皱中,角岩中也可圈定铜钼矿体。
收稿日期:2007-11-20;修订日期:2008-01-10;作者E-mail:deng-lily83@第一作者简介:邓丽(1983-),女,四川蒲江人,200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从事构造地质学方面研究 X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院.中华人民共和国1∶25万措勤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2西藏甲布钾长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邓丽,马润则(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甲布钾长花岗岩体位于西藏措勤盆地中部,出露面积约160 km 2,主要由中粗粒、中粒似斑状和细粒似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组成.岩石以富硅、钾,贫铁、镁、钙为特征,分异指数(DI )平均达92.71,里特曼指数变化范围在1.22~2.10,ALK 平均值为7.5,K 2O/Na 2O 比值均大于1.55,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岩是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源型.根据不同测试方法测定岩体同位素年龄在65.1~72.58 Ma,属于晚白垩世. 关键词:西藏;措勤盆地;钾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作为地壳重要物质组成部分,也是造山带活动产物.西藏境内发育三条一级构造缝合带,缝合带间花岗岩分布广泛,出露面积达l4×104 km 2,占西藏总面积12%[1].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西藏过铝质特征花岗岩研究较多,而对西藏境内富钾质花岗岩研究甚 少[2~5].本文以1∶25万措勤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措勤地区钾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环境和岩石成因,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特提斯洋消亡提供新的佐证X .1 地质概况及岩体特征措勤地区属拉萨地块(即冈底斯构造带),北靠羌塘地块,南邻印度板块(图1),处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区内构造类型复杂,火山岩及侵入岩较发育.岩浆活动以燕山晚期(65.6~ 112 Ma)最为强烈[6].在次级构造单元上,甲布花岗岩发育于革吉-措勤复合弧后盆地的可如勒-雪上勒褶皱带之上,其南部和北部均有较多褶皱、断层带分布.措勤地区位于西藏南部,拉萨以西约1 000 km.钾长花岗岩分布于措勤地区中部,夏康坚雪山西侧,地处下东以北10~20 km 、压布拉以西数公里至十余公里地段.南起那弄拉,北至桑青藏布,东侧以压布拉为界,西达罗具藏布.岩体侵位于二叠系下拉组碳酸盐岩、下白垩统则弄群灰色英安岩及凝灰岩、多尼组碎屑沉积岩、朗山组灰岩及生物灰岩地层中,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图1).全岩K-Ar 分析、锆石U-Pb 法及单矿物Ar-Ar 法测得其成岩年龄在65.1~72.58 Ma 时段,属晚白垩世侵入活动产物.根据岩石结构特点及野外接触关系,将其划分为三个岩石单元:中-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K 2ξγ1)、中粒似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K 2ξγ2)和细粒似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K 2ξγ3).K 2ξγ1主要分布于岩体边部;K 2ξγ2和K 2ξγ3分别出露于岩体中部略为偏西和中部略为偏东的位置,且边部形成早于中部.从早到晚,岩石结构总体由粗向细演化,但矿物成分变化不大.K 2ξγ1和K 2ξγ2之间呈渐变涌动接触关系,二者间无明显界线.K 2ξγ1、K 2ξγ2与K 2ξγ3之间接触界线比较明显,为脉动接触关系.2 岩石学特征岩石以灰白色为主,风化面常呈浅黄褐色.岩石结构特征以中-中粗粒结构、中粒似斑状结构、细粒似斑状结构为主.矿物成分中石英25%~30%,碱性长石50%~55%,更长石15%~20%,黑云母3%~5%,仅岩体边缘偶见少量白云母.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锆石+磷灰石,显示了I 型花岗岩特点.矿物次生变化表现为斜长石的弱绢云母化、碱性长石的弱粘土化、黑云母的不均匀绿泥石化.岩石中碱性长石明显多于斜长石,且二者之比多介于2∶1~3∶1.根据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和晶体化学式计算,岩体中碱性长石端员组成:Or 86.50-88.12、Ab 11.50-13.34、An 0.15-0.38;斜长石端员组成:Or 2.03-2.28、Ab 74.22-84.01、An 13.97-23.50,平均组成为An 19,属于更长石.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3.1 常量元素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见表1.除3号样品为黑云二190新疆地质长花岗岩外,其余样品均为黑云钾长花岗岩,总体上属一个结构演化序列,化学成分变化不大.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72.90%~79.88%,平均76.77%,均高于国内花岗岩平均值(71.27%);Al2O3=10.82%~13.66%, 并随SiO2含量的增加Al2O3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岩石中ALK含量6.70%~8.38%,其中K2O=4.08%~5.26%, K2O/Na2O比值大于1.55,具有富钾特征.分异指数DI 大于85(平均为92.71).DI和SiO2具正相关关系, SiO2表1甲布花岗岩体常量元素分析结果Table 1 Analysis of major elements of Jiabu granite body 单位:%序号 1 2 3 4 5 6 7 8 样品号P20-7-6H1 P20-6-5H1 P20-7-5H3P20-9-7H1P20-14-7H1P20-17-8H1 P20-2-3H1 P20-4-4H1岩石名称细粒似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中粒似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中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粒似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中粒似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中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中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74.36 79.88 72.90 75.42 76.4 78.28 79.66 77.280.15 0.05 0.25 0.15 0.03 0.06 0.03 0.1613.07 11.14 13.51 13.66 12.49 11.8 10.82 12.410.96 0.79 1.51 1.00 0.53 0.47 0.60 1.160.55 0.21 0.97 0.37 0.44 0.35 0.16 0.440.06 0.01 0.11 0.04 0.08 0.06 0.06 0.040.48 0.01 0.65 0.09 0.06 0.26 0.30 0.091.34 0.25 1.24 0.81 0.66 0.43 0.57 0.362.44 2.62 2.88 2.803.17 2.98 2.66 2.705.26 4.08 4.88 5.09 5.21 4.66 4.12 4.460.12 0.04 0.08 0.00 0.05 0.00 0.05 0.060.36 0.06 0.30 0.22 0.08 0.10 0.26 0.280.44 0.08 0.39 0.26 0.09 0.18 0.36 0.31SiO2 TiO2 Al2O3 Fe2O3 FeO MnOMgO CaO Na O 99.23 99.16 99.37 99.69 99.21 99.53 99.39 99.47注:化学分析由四川省矿产测试中心完成,2002图1甲布花岗体岩体地质简图Fig.1 Geologic sketch map of Jiabu Moyite (构造位置图据陈正乐,1999年)1.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2.中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3.中-中粗粒钾长花岗岩;4.地质界线;5.断层;6.不整合接触界线;7.岩相界线Q——第四系;N——新近系;K1l——下白垩统郎山组;K1d——下白垩统多尼组;K1z——下白垩统则弄群;P2x——二叠系下拉组;C—P——上石炭统—下二叠统;K1δ0——石英闪长岩与MgO 有比较明显负相关关系,说明岩浆分离结晶程度越高,岩石中Mg 含量就越低.岩体总体以富Si,K,贫Fe,Mg 和Ca 为特点.CIPW 标准矿物计算结果及特征参数见表2.样品里特曼指数σ=1.22~2.10,刚玉标准分子普遍大于1%, A/CNK 大于1.1,表明岩石样品属于过铝质.从Si 2O-ALK 图中可知(图2),样品全部落入亚碱性区.在Si 2O-K 2O 图上(图3),样品基本上都投在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域,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图2 甲布花岗岩硅-钾图Fig.2 SiO 2 -ALK diagram of Jiabu granitoidsA——碱性系列;S——亚碱性系列综上所述,岩体具高K 2O 、低Na 2O 、CaO 及化学成分均一特征,与Chapell(1974)和White(1983)提出的S 型花岗岩特征相吻合.但岩体Fe 3+/(Fe 3++Fe 2+)=0.404 ~0.442,相对于S 型花岗岩0.1~0.3界线范围偏高,与Ⅰ型花岗岩比值范围0.15~0.45相一致. 3.2 微量元素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列于表3.钾长花岗岩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 含量较高(Rb=331×10-6~500×10-6, Ba 平均含量223.25,Ba 含量变化较大).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图4)表现出不相容元素图3 甲布花岗岩硅-钾图Fig.3 SiO 2-K 2O diagram of Jiabu granitoids(据Pecerillo 等,1976)SHO——钾玄武岩系列;HK-CA——高钾钙碱性系列;CA——钙碱性系列;LK-CA——低钾钙碱性系列图4 微量元标准化蛛网图Fig.4 Primordial mantle -normalized trace elementpatterns of Jiabu granitoids¡——P20-7-6H1; ——P20-6-5H1;S ——P20-7-5H3;¯——P20-9-7H1; ——P20-14-7H1;z ——P20-17-8H1;——P20-4-4H1;I ——P20-2-3H1(K,Rb,Th)相对富集,Ba,Sr 相对亏损,表明较完全分离结晶,说明花岗岩可能来源于浅地壳富钾变质岩.Sr 相对亏损可能与岩浆分异或岩浆中钙含量偏低有关.Rb,B a,Sr 三个元素具相近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含钾表 2 甲布岩体CIPW 标准矿物组成及主要化学参数Table 2 CIPW normative minerals and major chemical parameters of Jiabu granite bodyCIPW 标准矿物分子主要化学参数序号磷灰石 太铁矿 磁铁矿 钾长石钠长石 钙长石 透辉石紫苏辉石石英霞石橄榄石刚玉σ DI m/f A/CNK Alk K 2O/Na 2O 1 0.29 0.29 0.97 31.4720.91 6.02 0.00 2.04 36.840.000.00 1.20 1.8989.22 0.58 1.08 7.70 2.16 2 0.10 0.10 0.60 24.3422.38 1.01 0.00 0.64 48.770.000.00 2.07 1.2295.49 0.02 1.21 6.70 1.56 3 0.19 0.48 1.59 29.1524.63 5.74 0.00 3.03 33.790.000.00 1.42 2.0187.57 0.47 1.10 7.76 1.69 4 0.00 0.29 0.88 30.2623.84 4.04 0.00 0.90 37.720.000.00 2.08 1.9291.82 0.12 1.18 7.89 1.82 5 0.12 0.06 0.66 31.0627.06 3.01 0.00 0.82 36.670.000.000.55 2.1094.79 0.11 1.04 8.38 1.64 6 0.00 0.11 0.53 27.7225.38 2.15 0.00 1.18 41.840.000.00 1.08 1.6594.940.56 1.107.64 1.56 7 0.12 0.06 0.46 24.5922.73 2.56 0.00 1.32 47.090.000.00 1.07 1.2594.41 0.70 1.10 6.78 1.55 8 0.14 0.31 0.99 26.5923.05 1.45 0.00 1.09 43.760.000.00 2.64 1.5093.40 0.11 1.25 7.16 1.65 平均值 0.12 0.21 0.83 28.1523.75 3.25 0.00 1.38 40.810.000.00 1.51 1.7092.71 0.33 1.13 7.50 1.70注:CIPW 标准矿物中序号与表1样品序号对应,标准矿物含量单位:%.192 新 疆 地 质矿物中K +类质同象.高场强元素P ,Ti 亏损谷表现相对强烈,表现出造山带花岗岩特征,说明有大量地壳物质参与岩浆形成过程.Rb/Sr 介于 3.23~7.4,K/Rb=68.5~ 120.49,Sr/Ba 介于0.24~1.39,大部分在0.3左右.这些特征与陆壳改造型中钾硅亚型较相似,具S 型花岗岩特点[7].3.3 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见表 4.花岗岩稀土元素丰度ΣREE=135.72×10-6~220.25×10-6,均低于世界花岗岩(290×10-6)和藏南花岗岩稀土丰度(190×10-6). ∑Ce/∑Y=2.94~13.24,均值7.34.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图5) 明显右倾,且LREE 部分斜率较大,HREE 部分较平坦.此外,(La/Sm)N =2.82~5.58,反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Gd/Yb)N 比值为0.52~1.53,多接近于1.δCe 在岩石样品中变化范围较小(0.96~2.33),大部分属Ce 正常型.δEu 为0.14~0.66,反映花岗岩由地壳经部分熔融再结晶分异形成(δEu=0.7~0.3)[8].δEu 均值为0.44,具有负Eu 异常,属Eu 亏损型.表3 甲布花岗岩体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及主要参数Table 3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and major parameters of Jiabu granite body 单位:×10-6序号1 2 3 4 5 6 7 8 样品号P 20-7-6H 1P 20-6-5H 1P 20-7-5H 3P 20-9-7H 1P 20-14-7H 1P 20-17-8H 1P 20-2-3H 1P 20-4-4H 1Rb 3 630.00 331.00 378.00 352.00 416.00 469.00 500.00 345.00 Ba 336.00 155.00 357.00 365.00 205.00 63.00 51.00 254.00 Th 32.80 30.30 40.00 29.21 39.30 43.70 44.60 63.40 U 2.70 3.60 4.80 3.00 4.00 2.40 3.50 4.70 Ta 1.50 2.60 1.50 1.60 2.60 4.10 3.70 2.40 Sr 107.00 54.00 117.00 88.00 65.00 73.00 71.00 75.00 Hf 3.90 3.00 4.90 4.10 5.20 3.20 4.20 5.90 Zr 220.00 102.00 135.00 195.00 108.00 120.00 54.00 137.00 Sc 5.80 2.90 5.20 3.50 3.60 4.30 4.30 4.20 Cr 6.00 6.20 5.90 6.80 7.00 5.90 7.20 6.20 Co 33.40 14.10 18.40 22.10 20.30 22.20 25.30 36.70 Cs 14.20 10.80 13.80 9.20 8.00 16.70 14.80 7.10 Sb <0.20 0.13 <0.20 <0.20 <0.20 0.26 <0.20 0.21 W 386.00 238.00 201.00 261.0 218.0 256.00 284.00 378.00 Zn 26.00 60.00 27.00 22.00 23.00 17.00 20.00 As <1.70 8.40 1.70 6.50 1.60 <0.89 2.40 5.80微量 元 素Au <440.00 <44.00 <44.00 <44.00 <8.00 <8.00 <10.00 <10.00 K/Rb 120.49 102.50 107.07 120.24 104.14 82.62 68.50 107.50 Rb/Sr 3.39 6.13 3.23 4.00 6.40 7.40 7.00 4.60 Sr/Ba 0.32 0.34 0.33 0.24 0.32 1.15 1.39 0.30 主要参数 Th/U 12.15 8.42 8.33 9.73 9.83 18.21 12.74 13.49注:微量元素由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研究所中子活化分析完成.2001表4 甲布花岗岩体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及主要参数Table 4 Analysis of REE and major parameters of Jiabu granite body 单位:×10-6序号 1 2 3 4 5 6 7 8 样品号P20-7-6H1 P20-6-5H1 P20-7-5H3P20-9-7H1P20-14-7H1P20-17-8H1 P20-2-3H1 P20-4-4H1La 42.400 4.900 49.500 31.100 27.300 25.900 25.100 29.000Ce 84.200 27.700 99.000 76.300 58.000 57.600 58.200 74.100 Pr 9.170 1.550 10.770 7.120 6.120 5.960 6.220 7.540 Nd 33.300 6.800 39.200 26.600 22.600 22.300 24.200 30.000 Sm 4.850 1.220 5.400 4.130 3.560 4.860 5.420 4.180 Eu 0.820 0.230 0.910 0.840 0.540 0.350 0.280 0.620 Gd 4.540 2.270 4.080 3.510 3.530 5.160 7.110 4.550 Tb 0.760 0.460 0.690 0.620 0.660 0.930 1.270 0.820 Dy 4.880 3.490 4.410 4.170 4.650 6.310 8.620 5.630 Ho 1.010 0.860 0.920 0.910 1.070 1.400 1.900 1.250 Er 2.760 2.820 2.500 2.600 3.220 4.060 5.500 3.660 Tm 0.397 0.484 0.360 0.394 0.513 0.623 0.839 0.564 Yb 2.380 3.470 2.160 2.480 3.400 3.980 5.340 3.620 元素含量 Lu 0.352 0.558 0.350 0.387 0.556 0.605 0.830 0.544 ∑REE 191.820 56.810 220.250 161.160 135.720 140.040 150.830 166.080 LREE/HREE 10.230 2.940 13.240 9.700 6.710 5.070 3.800 7.050(La/Yb)N 11.7400.930 15.100 8.260 5.290 4.290 3.100 5.280 (La/Sm)N 5.320 2.440 5.580 4.580 4.670 3.240 2.820 4.220 (Gd/Yb)N 1.530 0.520 1.510 1.130 0.830 1.040 1.070 1.010 δCe 0.960 2.330 0.970 1.160 1.010 1.050 1.060 1.150 主要参数δEu 0.530 0.420 0.570 0.660 0.460 0.210 0.140 0.440注:稀土元素由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研究所中子活化分析完成,2001甲布钾长花岗岩体氧同位素组成测定数据列于表5.通过对3个不同岩石样品的全岩分析,其氧同位图5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图Fig.5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granitoids(图例同图4)素δ18O在+9.0‰~+11.1‰,平均+10.07‰.δ18O处于I-S型花岗岩界线(+10‰)附近,显示出I型-S型花岗岩特点.4 讨论4.1花岗岩成因甲布钾长花岗岩体为燕山晚期形成最晚、酸性程度最高的同源岩浆演化序列.野外调查发现,岩浆多次涌动、脉动侵位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环状-半环状复式岩基,与周围区域构造线极不协调.调查区域内未发现同源同期火山岩发育.围岩因岩性差异分别发育大理岩化、矽卡岩化及角岩化等.侵入接触界限附近可见围岩俘虏体、围岩残留顶盖,表明岩体剥蚀深度不大.岩石中偶含微-细粒富云二长质暗色包体.据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将其划分为造山区的后造山花岗岩类(POG型),它普遍被认为是造山期向稳定期转变的过渡阶段产物[9].在Barbarin成因分类方案中,考虑岩石矿物组合、野外出露特点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花岗岩应归于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KCG 型)[10].从两个分类方案来看,钾长花岗岩极有可能产生于造山期后一个较复杂动力学和构造环境,代表着某种构造体制转变.本文根据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成分、氧同位素特点,分析该岩体既非典型S型花岗岩,也非I型花岗岩,具两类花岗岩部分特征.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可能是地壳深部形成混合岩浆,在侵入上部地壳时岩浆组分发生巨大改变.由于深部形成岩浆在运移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初始岩浆成分、大地构造、围岩性质、动力学环境等.4.2构造背景分析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两条蛇绿岩带是代表特提斯洋消亡的直接证据.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洋盆打开时间(不晚于三叠系)略早于雅鲁藏布江洋盆(120 Ma),闭合时间基本一致(晚白垩世).雅鲁藏布江洋盆俯冲结束,紧接着弧-陆和陆陆碰撞开始.碰撞期结合带存在强烈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在结合带相距较远位置可能受到陆陆碰撞的滞后效应影响.从时空分布来看,冈底斯板块夹于北部羌塘板块和南部印度板块间,刚好处于这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弧后盆地[11].此时,冈底斯板块处于一个迅速缩短、抬升和增厚过程,在板块底部与软流圈交汇地方很可能汇聚能量和初始岩浆.根据岩体同位素年龄确定钾长花岗岩年龄在65.1~72.58 Ma,属燕山晚期.此时,班公湖-怒江洋及雅鲁藏布江洋已经消亡,碰撞滞后效应可能使地幔楔的岩浆循环注入地壳,伴随能量释放和沉积物中水分子加入,使地幔岩浆在运移过程中对围岩进行同化混染,并带入较多不相容元素.因此,岩体形成很可能与上地幔岩浆侵入地壳引起部分熔融有关,或是深部软流圈岩浆对地壳物质同化混染结果[12] .5 结论(1) 西藏措勤地区甲布花岗岩体以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为主,其矿物成分及相对含量变化不大.岩石结构以中-中粗粒、中粒似斑状、细粒似斑状为主,从时间早晚来看,是由粗粒到细粒结构演化.它们之间有着涌动、脉动侵入接触关系.(2) 岩石化学、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石富Si,K,贫Ca,A/CNK大于1,轻稀土相对富集并具负Eu 异常.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贫Ba,Sr,高场强元素P,Ti出现明显亏损,放射性元素U,Th相表5甲布花岗岩体氧同位素Table 5 Oxygen isotopes of Jiabu granite body 序号样品号岩石名称δ18/O‰备注1 P20-7-6B1 细粒似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10.10全岩2 P20-9-7B1 中粒似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11.10全岩3 P20-17-8B1 中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9.00 全岩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析测试中心测试完成,2002194新疆地质对富集,并且特征矿物组合(磁铁矿+锆石+磷灰石)及氧同位素特征表现出S型花岗岩特点,某些特点表现其初始岩浆很可能有幔源成分加入.(3) 措勤地区钾长花岗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及雅鲁藏布江洋盆闭合后,属碰撞滞后作用形成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通过分析可知,花岗质岩浆可能混入较多地壳成分,较少地幔成分.究其原因,岩浆可能在运移过程中被地壳强烈混染同化.参考文献[1] 莫宣学,董国臣,赵志丹,等.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J].高校地质学报,2005,11(30):281-290.[2]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等.初论西藏过铝花岗岩[J].地质通报,2006,25(7):812-821.[3] 钟华明,童劲松,鲁如魁,等.西藏日土县松西地区过铝质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J].地质通报,2006,25(1-2):183-188.[4]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等.西藏过铝花岗岩研究近况[J].地学前缘,2003,10(4):437-438.[5] 廖忠礼,潘桂棠,朱弟成,等.西藏过铝花岗岩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4):16-24.[6] 赵政璋,李永铁,叶和飞,等.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 刘振声,王浩民.青藏高原南部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 高秉璋,洪大卫,郑基俭,等.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9] 肖庆辉,邓晋福,马大铨,等.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0] Barbarin B.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nitoid types ,their origins and their geodynamic environments [J].LItho s,1999, 46: 605-626.[11] 丘瑞照,邓晋福,李延栋,等.中国大陆岩石圈物质组成及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2] 翟庆国,李才,王天武,等.西藏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J].吉林大学学,2004,1(34):185-193.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JIABUMOYITE BODY,TIBETDENG Li,MA Run-ze(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610059,China) Abstract:Jiabu moyite body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Coqên basin, Tibet, which approximately covers an area of 160 km2.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dium grianed to medium - coarse grianed , medium porphyritic and fine-grained porphyritic biotite Moyite. The granites are rich in Si、K and deficient in Fe、Mg、Ca.The average of Differentiation Index is 92.71, with Rittman Index ranging between 1.22 and 2.10,the average of ALK is 7.5 and K2O/Na2O > 1.55,which belongs to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E and trace elements display that the original magma of the granites is crust-mantle mixtures-mostly coming from crust. With many kinds of testing methods ,we know that the isotopic age is between 65.1 Ma and 72.58 Ma, which belongs to Late Crataceous.Key words:Tibet;Coqên Basin;Moyite;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第40卷第4期2020年12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SedimentaryGeologyandTethyanGeology Vol.40No.4Dec.2020DOI:10.19826/j.cnki.1009 3850.2020.06005西藏雪莎地区金、锑等多元素成矿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詹 勇,陈文庆(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 福州 350108)收稿日期:2020 03 13;改回日期:2020 05 17作者简介:詹勇(1986—),男,工程师,地球化学专业,现从事地球化学找矿及研究。
E mail:646785155@qq.com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冈底斯-喜马拉雅铜矿资源基地调查项目(DD20160015)摘要:通过对雪莎地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样品采集和数据综合处理,圈定了Au、As、Sb、Hg、Ag等16种元素的单元素异常和35处综合异常。
依据元素地化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以及异常评序查证结果,划分出4个找矿远景区。
重点分析了界米拉综合异常,结合查证结果,初步探讨了测区的找矿方向,为该区今后地质找矿部署提供了依据。
关 键 词:雪莎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金锑异常;找矿远景区中图分类号:P632文献标识码:A0 引言藏南地区分布众多锑、金矿床,代表性的矿床有沙拉岗锑矿床、马攸木金矿床、查拉普金矿床、马扎拉金锑矿床、扎西康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等,构成了青藏高原南部锑、金成矿带[1]。
雪莎地区位于藏南东部,处在藏南锑、金成矿带的有利部位(图1)。
该区虽开展过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矿化点检查,但目前区内矿化点少。
为进一步圈定成矿有利地段,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本区部署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区内圈定了数个远景区。
其中,里龙-民那Sb、Hg找矿远景区位于测区邛多江断裂北部,大地构造上分属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元素组合以Sb、Hg、As为主,局部有Ag异常显示①;下巴-三安曲林Au、Pb、Zn、Ag找矿远景区位于研究区邛多江断裂南部,大地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元素组合以Au、Pb、Zn、Ag为主,各异常相互套合较好,多具三级浓度分带,浓集中心明显,异常规模及强度较大②。
西藏典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铜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西藏特提斯成矿域形成众多类型独特和改造保存条件完好的矿床,为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试验场所。
西藏特提斯成矿域主要发育三大类典型矿床,一是产于新特提斯洋俯冲的陆缘弧背景的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如铁格隆南铜(金)矿),高硫化浅成低温成矿亚系统叠合于斑岩成矿亚系统,形成典型的Cu-S二元体系矿物叠合在Cu-Fe-S三元体系矿物之上,造成铜矿物的空间分布独特性;二是产于冈底斯成矿带陆-陆碰撞伸展背景的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如甲玛铜多金属矿),形成典型的斑岩、角岩型矿石中黄铜矿为主、矽卡岩型矿石中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铜矿物分布特征,显示+1价和+2价铜矿物共存的特点;三是产于北喜马拉雅成矿带脉型锌铅银锑矿床(如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具有上锑银、中铅锌银和下锌铅的矿物空间分布特征。
针对以上三类矿床类型独特,空间分布代表了新特提斯洋演化到陆-陆碰撞的主要矿床类型,非传统铜锌同位素是否能够应用于成矿物源的示踪、矿床类型研判和矿体深部预测,开展了有益的尝试。
为此,论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野外调研、矿石学特征研究基础上,研究了铜、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过程、类型确定和深部矿体预测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如下:1.通过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荣那矿段)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铜同位素研究,提出铜矿物铜同位素组成(δ<sup>65</sup>Cu)可以示踪叠合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深部隐伏的斑岩型铜(金)矿体的新认识。
对采自不同钻孔、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矿石中的铜硫化物进行了铜同位素分析,发现δ<sup>65</sup>Cu变化范围高达8‰,铜同位素发生强烈的分馏。
随着深度增加,黄铜矿铜同位素δ<sup>65</sup>Cu组成逐渐增大,矿石Cu含量也逐渐增加,这一结果与典型斑岩成矿系统相反,表明斑岩成矿系统形成过程/或形成后曾遭受了强烈低温热液酸滤作用,重的铜同位素被优先释放并被迁移到深部。
深部流体成矿机制探讨—以西藏察雅县谢坝锌多金属矿为例张 民(核工业西藏地质调查院,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谢坝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锌多金属矿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为伴随岩浆上升且互不混熔的深部含矿碱质流体,碱交代和壳幔混染是本矿区的主要成矿机制。
关键词:谢坝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矿机制;深部流体;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6)05-00127-3To explore the deep fluid mineralization mechanism--In Tibet Xie zhag'yabCounty dam Zinc Polymetallic Mine as an exampleZHANG Min(Nuclear industry Tibet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Chengdu 610059,China)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ogy, mineral chemistry and element geochemical about biotite adamellite in Xieba shows that the Zn ore-forming fluids are deep source alkaline fluids which migrating with magma but not mixing with magma. The alkali metasomatism and the mixing of crust-derived fluids and mantle-derived fluids are 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 about Xieba.Keywords:biotite adamellite in Xieba;metallogenic mechanism;fluids of deep source;本文主要通过西藏察雅县谢坝锌多金属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来论证深部流体通过交代、混染等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为该矿床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进而探讨深部流体的成矿机制。
收稿日期: 2017-04-06; 改回日期: 2017-05-18项目资助: “青藏高原拉萨‒羌塘地块构造热年代学填图和矿产调查”项目(DD2016027)和“青藏高原大陆碰撞斑岩铜‒钼‒金成矿系统结构与形成机制”项目(2016YFC0600305)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张永超(1987–), 男, 博士研究生,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Email: dzzhych@通信作者: 郑有业(1962–),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和区域成矿研究。
Email: zhyouye@ DOI: 10.16539/j.ddgzyckx.2018.03.005卷(Volume)42, 期(Number)3, 总(SUM)164 页(Pages)467~479, 2018, 6(June, 2018)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H -O -S -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指示——兼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东段铅锌(铜钼)矿床对比张永超1, 郑有业1, 2*, 高顺宝1, 姜军胜3, 田 坎3, 伍登浩4, 姜晓佳3, 张树志5, 栾 康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调查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4.贵州黔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 贵阳 550000; 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摘 要: 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铜成矿带西段南缘, 为查明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 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H 、O 、S 、Pb 同位素研究, 并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东段典型铅锌(铜钼)矿床进行对比。
查个勒矿床石英H 、O 同位素(δD 值介于−189‰~−157‰之间, 18H O 2δO 值介于−2.2‰~2.9‰之间)指示其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组成。
第43卷 第3期2007年5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ANDPROSPECTING Vol.43 No.3May,2007
地质・矿床
[收稿日期]2006-04-10;[修订日期]2006-06-29;[责任编辑]韩进国。[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编号:200310200013)资助。
①王科强,王治华,喻万强,等.《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一带铜多金属矿普查评价》成果报告,2005.
②葛良胜,邹依林,张学军,等.《西藏冈底斯D念青唐古拉褶皱带中段以金为主的矿产资源综合评价》项目报告,2003.
[第一作者简介]王治华(1978年—),男,2000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矿床地质研究工作。
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王治华1,吴兴泉2,王科强1,喻万强1,黄 辉1,马德锡1(1.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廊坊 065000;2.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成都 610059)
[摘 要]冈底斯成矿带是西藏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在该成矿带北部申扎县首次发现的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是不同于其南部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新类型,该矿床的发现是藏北地区内生金属矿找矿的重要突破。文章对该矿床矿石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岩,围岩(地层)可能只提供了少量成矿物质;该矿床硫的来源单一,属于岩浆硫范畴,矿石与围岩中的硫具有相同的来源;铅的来源以地壳铅为主,并混有少量地幔铅。根据上述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同国内外同类型矿床的对比,认为甲岗雪山多金属矿床是在大陆碰撞后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中酸性岩浆活动阶段,矿质主要源自岩浆的石英大脉型钨、钼、铋多金属矿床。[关键词]钨、钼、铋多金属矿床 同位素 二长花岗岩 申扎 西藏[中图分类号]P618.6;P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7)03-0006-05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指雅鲁藏布江以北至冈底斯山脉主峰之间的冈底斯地块南部部分,是西藏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之一[1]。通过近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相继实施,带内(主要是南部)相继发现了厅宫、冲江、驱龙等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产地[2-4]。到目前为止,成矿带的北部与南部相比,由于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基础地质和地质找矿工作均相当落后。前人虽有少量工作,但一直未获重大进展。2002年通过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在冈底斯成矿带北部昂孜错—崩纳藏布—甲岗雪山—色日荣成矿亚带(基本是找矿工作的空白区),首次发现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2003—2004年对其进行了普查评价工作,矿床钨+钼+铋(333+3341)金属量11507.23t,规模中型①。但是由于该矿床发现较晚,研究程度较低,矿床成因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最近笔者对矿床矿石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为确定甲岗雪山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1 矿区地质特征甲岗雪山矿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县城南部约40km,地理坐标为东经88°36′00″~88°41′00″,北纬30°44′00″~30°46′30″。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冈底斯地块之北缘,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中央隆起带,属于冈底斯成矿带昂孜错—崩纳藏布—甲岗雪山—色日荣成矿亚带西段②。区内地层以石炭纪灰岩、砂板岩和火山岩为主,均具有轻微的变质作用,其次尚有二叠纪灰岩以及第三纪火山岩系(图1)。受区域多期板块活动的影响,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可分为NE向、NWW向或近EW向以及NW
向和SN向等多组。其中近SN向(NNE向断裂)是甲岗雪山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于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中期,岩石类型较多,具多阶段侵入特点。岩体多以岩株形式产出,以花岗闪长岩、白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等为主。矿区内多金属矿化主要以嘎若钨、钼、铋多金属矿化为矿化中心,向北东主要是以铜、铅、锌、金、银
6图1 甲岗雪山钨钼(铋)矿区区域地质图1—第四系;2—石炭纪下拉组泥质灰岩;3—石炭纪昂杰组含砾砂岩;4—石炭纪永珠组石英砂岩;5—中新世二长花岗岩;6—始新世石英斑岩;7—白垩纪花岗闪长岩;8—钨、钼、铋多金属矿床;9—铜、金、铅多金属矿点(矿化点)
等为主的多金属矿化,向南又转为金、银多金属矿化(图1)。初步显示出以中部钨、钼、铋矿化为中心向外渐变为铜、金、银、铅、锌矿化的分带特征。两种不同类型的矿化由于控制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特点。铜、金、银、铅、锌矿化规模小于钨、钼、铋矿化,且矿石品位变化较大。2 矿床地质特征2.1 矿体特征甲岗雪山钨、钼、铋矿脉主要集中见于甲岗雪山南部格布洛玛沟和嘎穷沟之间的嘎若山上,矿脉出露标高在5400~5744m之间(图1)。矿脉主要赋存于白云母化、硅化二长花岗岩体及其与下石炭统永珠组砂岩的内外接触带中,以内接触带为主,规模较大。当矿脉延至砂岩中时,则急剧变窄,规模变小,但矿脉数量变多,矿化不均匀。矿脉呈薄板状产出,受节理构造控制明显,产状变化小,走向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倾角70°~85°,较陡。主次矿体在同一地段平行重叠分布,间隔较小。主矿体长360~580m,延深50~140m,厚2.08~4.45m。其他矿体延长一般在120~220m之间,延深较小。2.2 矿石类型和矿石矿物矿体氧化带不发育。矿石自然类型为含黑钨矿、辉钼矿的原生矿石,矿物颗粒较大。矿石工业类型以石英大脉型为主,其次有极少量的云英岩型。矿石矿物主要为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黄铜矿、黄铁矿、钨华、钼华、铋华、铜蓝等,它们在石英脉型矿石中含量为5%~50%,在云英岩中含量为1%
~10%。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少量的云母、长石、方解石。2.3 矿石组构、矿物共生组合以及成矿阶段划分矿石结构主要有粗粒自形粒状结构、中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中粗粒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残余结构,其次为斑状结构、包含结构、变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
其次为残余构造、斑点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矿物组合有3种类型: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脉型、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黄铜矿—黄铁矿云英岩型以及钨华—7
第3期 王治华等: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钼华—铋华—褐铁矿—铜蓝等氧化矿型。根据矿物组合特征,成矿期可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热液期又可分为石英—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石英—方解石—黄铜矿—黄铁矿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主成矿阶段。
3 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3.1 氢、氧同位素特征对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区部分含矿蚀变岩和含矿石英脉中石英包裹体氢、氧同位素进行测试(表1)。其中云英岩取于18号脉边部的蚀变岩中,具浸染状辉钼矿化;石英脉型矿石取样于18号脉,具浸染状、团块状辉钼、黑钨矿化。由表1可以看出,矿石石英包裹体δ18O矿物值从8.9‰~1011‰,
δD值从-75‰~-98‰,变化范围较小。含矿石
英脉及蚀变岩型矿石的δ18O、δD值比较接近,反映
二者具有相近的流体来源。
表1 甲岗雪山钨钼(铋)矿床石英矿物的H、O同位素特征样品号样品名称矿石类型δ18O矿物δDδ18O
水
03JB24石英蚀变岩型矿石8.9-953.1603JB28石英含矿石英脉9.9-754.1603JB30石英含矿石英脉9.7-883.9603JB31石英蚀变岩型矿石9.3-983.5603JB38石英含矿石英脉10.1-964.36 注:样品由王治华2003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测试研究所测试,
下同;表中δ值单位为‰。
为了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问题,文章采用石英-水的氧同位素分馏方程103α=3.38×106T-2-3.40,式中T为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335℃,计算出石英包裹体δ18O水值为3.16‰~4.
36‰,变化不大。在氢-氧同位素图解(图2)上,矿石水位于岩浆水范围的边缘,其中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水更接近于岩浆水同位素组成特征,而蚀变岩型矿石中的水稍偏离于岩浆水范围。由此可知,该矿床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岩,
围岩(地层)可能只提供了少量成矿物质。3.2 硫同位素特征硫同位素在矿床成矿流体研究中运用比较普遍,
34
S的天然丰度高(4.2%),常用来研究地质作
用中硫的来源。通过对硫同位素的分析判断成矿物质的来源,可以为解决矿床的成因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对矿区含矿蚀变岩、含矿石英脉与围岩二长花岗岩、蚀变砂岩中硫同位素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所有这些样品都集中在3.9~5.4之间,
图2 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区δ18O水-δD图解
1—蚀变岩型矿石;2—含矿石英脉
均为正值,变化范围小,平均为4.57。其中含矿石英脉与围岩二长花岗岩、蚀变砂岩的δ34S值都非常
接近,表明含矿石英脉与围岩中的硫具有相近的来源,硫的来源单一,应属于岩浆硫同位素范畴。
表2 甲岗雪山钨钼(铋)矿床硫同位素特征 ‰样品号样品名称矿石类型δ34S
03JB27辉钼矿含矿石英脉5.003JB28辉钼矿含矿石英脉4.203JB33辉钼矿含矿石英脉4.703JB34辉钼矿蚀变岩型矿石3.9GBX-4方铅矿蚀变砂岩4.2SR-7黄铁矿二长花岗岩5.4 注:GBX-4和SR-7由葛良胜2002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测试研究所测试。
3.3 铅同位素特征铅同位素组成是探讨成矿物质来自地幔或地壳的重要依据。对矿区含矿石英脉、矿化蚀变岩中的方铅矿和黄铁矿作铅同位素测试,结果(表3)表明:
含矿石英脉、矿化蚀变岩铅同位素组成大致相近,其中206Pb/204Pb和207Pb/204Pb值更为相似,反映含矿石
英脉、矿化蚀变岩具有相同成矿物质来源。μ值为9.68~9.82,与地壳铅同位素特征较接近。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图3)上,所有样品均落于上地壳靠近造山带区域。研究表明,在使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示踪时,投影点落在造山带增长线上方的矿石铅必然含有上地壳成分;而投影点位于造山带增长线下方的矿石铅则必定源于地鳗或下地壳;投影点
8
地质与勘探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