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6.04 KB
- 文档页数:11
发展心理学总复习资料资料一:第 1 学时:第一讲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 Preyer)。
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识记)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 2 学时:第二讲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能动性原则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要点:观察法(应用)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成熟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社会化和认知能力的形成等,并探讨这些发展过程与个体环境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整理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
二、发展心理学的流派1.行为主义派:行为主义派认为行为是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心理发展是外界环境作用下的行为改变过程。
2.认知发展派:认知发展派关注儿童智力发展和思维过程,强调内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成熟。
3.社会文化派:社会文化派关注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三、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Piaget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发展过程。
2.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Vygotsky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强调社会化和文化传承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3.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危机,通过解决这些任务和危机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发展。
四、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1.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人类最早的生命阶段,主要发展领域是感知、运动和语言。
2.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儿童的自主性和社交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学习语言、发展想象力和探索周围世界。
3.儿童期(6-12岁):儿童期是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迅速提升的阶段,他们开始学习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建立道德观念。
4.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青少年面临自我认同和独立性的挑战。
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的观察和测量来跟踪个体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2.横向研究:横向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个体来研究发展心理学问题。
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
2.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 皮亚杰的研究路线是生物学出发,核心是“发生认识论”4.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平衡;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内因外因相互作用。
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P190);成年晚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P191)维果斯基: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3、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并未改变即物体的量不因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7、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所倡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8、客体永久性:皮亚杰认知理论术语,指儿童在生命的头两年形成的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9、晶体智力:指获得的语言、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0、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依恋: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12、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1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14、点红测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再让其对着镜子,看其表现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测试。
15、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6、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17、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对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心理发展,既包括种系心理发展,也包括个体心理发展。
其任务是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二、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将人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2、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斯金纳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生态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三、胎儿的发展胎儿的发展从受精卵开始,经历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在这个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胎儿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孕妇的营养、健康状况、情绪状态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等都可能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婴儿的心理发展1、感知觉发展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知觉逐渐变得更加敏锐和精确。
2、动作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抬头、翻身、坐、爬、站到行走。
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婴儿身体的发育,也对他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对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观察、测量和比较。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得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数据,但可能会受到“代际效应”的影响,即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组个体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追踪研究。
它能够深入了解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但研究时间长,可能会受到被试流失、练习效应等因素的干扰。
(三)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研究结合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先在不同年龄组进行横断研究,然后在一段时间后对这些年龄组进行追踪。
二、胎儿的发展(一)胎儿发育的阶段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经历了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三个阶段。
(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遗传因素:父母的基因对胎儿的身体特征和某些先天疾病有重要影响。
2、环境因素:包括母亲的营养状况、疾病、药物使用、情绪状态,以及外界的环境污染、辐射等。
三、婴儿期的发展(一)生理发展婴儿在出生后的头一年里,身体快速生长,大脑也在迅速发育。
他们逐渐掌握了抬头、翻身、坐、爬、站立和行走等动作。
(二)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逐渐成熟,婴儿能够通过感知觉来探索周围世界。
2、认知能力的发展:例如客体永久性的获得,即知道即使物体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
(三)社会情感发展1、依恋关系的形成: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安全型、回避型或矛盾型等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
2、情绪的表达和理解:婴儿会通过哭、笑等方式表达情绪,并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
四、幼儿期的发展(一)生理发展身体动作更加协调,精细动作能力提高,如画画、使用餐具等。
(二)认知发展1、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自我中心、万物有灵论、不可逆性等。
期末考试考点总结(完整版)目录《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完整版) (3)第一章绪论 (3)一、填空题 (3)二、名词解释 (7)三、思考题 (8)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11)一、填空题 (11)二、名词解释 (16)三、思考题 (20)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32)一、填空题 (32)二、名词解释 (34)三、思考题 (36)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39)一、填空题 (39)二、名词解释 (40)三、思考题 (41)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42)一、填空题 (42)二、名词解释 (44)三、思考题 (46)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52)一、填空题 (52)二、名词解释 (54)三、思考题 (55)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59)一、填空题 (59)二、名词解释 (60)三、思考题 (60)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63)一、填空题 (63)二、名词解释 (64)三、思考题 (64)第九章成年早期心理的发展 (68)一、填空题 (68)二、名词解释 (70)三、思考题 (71)第十章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71)一、填空题 (71)二、名词解释 (72)三、思考题 (73)第十一章成年晚期心理的变化 (73)一、名词解释 (73)二、思考题 (74)《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完整版)指定教材:《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ISBN 978-7-107-21439-4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发展心理学是。
▲答案: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答案: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3、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二是。
▲答案: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4、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四个有关的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1、新生儿反射的种类有哪些?眨眼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游泳反射,莫罗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2、简述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托马斯和切斯依据婴儿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20、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了“客体永存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自我中心性”的认知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克服了“自我中心性”,出现“观点采择”,获得思维上的“守恒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具有了抽象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
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
5、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4岁)。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这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7岁)。
获得自主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7岁~12岁)。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岁~18岁)。
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岁~25岁)。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死亡)。
考试时间及地点:14周周二8点七教205考试形式:名词解释4*5、填空2*5、选择2*10、简答3*10论述20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绪论1.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类个体从受精的一刻起,就开始了发展的过程,直到死亡。
发展心理学就是要对这些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研究人一生发展变化的方式,研究其中较为稳定的特征2.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填空)德国的威廉·普莱尔(Wilhelm Preyer)除了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系统观察,还做了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他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书——《儿童心理》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奠定了儿童心理学最初的基石。
普莱尔也被视为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3.研究设计和方法(1)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2)一般的心理学研究通常会使用两类研究策略,一是相关研究设计,二是3.发展研究的设计: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同一个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间点要接受反复的观察或测量。
研究跨越的时间可以是相对比较短的(几个月到几年),或者是非常长的(十几年,甚至是整个一生)。
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研究者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研究序列研究(sequential study)研究者会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几个相似的横断研究或纵向研究。
以一个简单的横断研究或者纵向研究为起点,在大体相同的间隔周期,研究者会再加进去一个横断研究或者纵向研究,形成一个研究设计序列(3)研究方法独特之处: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研究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4.研究设计研究类型研究程序优势弊端纵向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收集同一个人或同一组人的数据可以反映与年龄相关的变化或连续性;避免了令人混淆的年龄与同辈效应耗时多,昂贵;存在被试损耗、样本偏好、重复测量等带来的问题;结果可能只对参加测验的同辈或参与研究的样本有效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收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数据可以反映不同年龄组的相似性与差异;用时短,经济;没有被试损耗或重复测量带来的问题无法确定年龄效应;掩蔽了个体差异;同辈效应可能会带来混淆序列研究数据的收集是基于连续的横断研究或纵向研究的样本可以避免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缺陷要求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据处理非常复杂(5)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生理学方法(6)不同结果的整合“元分析”(Meta-analysis)a)一种定量分析手段,运用一些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总结和评价已有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发展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讨年龄差异所导致的心理发展变化。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获得大量数据,节省研究时间和成本;缺点是无法考察个体的发展变化过程,可能会受到代际差异的影响。
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组个体在不同时间点进行长期追踪研究,观察其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
它能够深入了解个体的发展轨迹,但存在研究时间长、样本流失、练习效应等问题。
3、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研究结合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特点,先在不同年龄组进行横断研究,然后在一段时间后对这些年龄组进行追踪研究。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
4、双生子研究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某些心理特征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探讨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5、微观发生学研究关注个体在短时间内的细微变化,通过密集的观察和测量,揭示心理发展的机制和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经历了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冲突和满足方式,如果冲突没有得到解决,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发展任务或危机。
2、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塑造的。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强化和惩罚来控制行为的发生频率。
3、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建构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必备考点整理心理学发展是研究人类心理和心理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领域。
了解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心理学考试中的必备知识。
本文将整理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考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的科学。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在生理、认知、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研究方法包括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访谈等手段来获取数据和分析研究结果。
二、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模型1.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环境条件的控制下逐步形成和改变的。
2. 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的发展,其中著名的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维果茨基的近期发展区理论。
3. 社会发展理论: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影响,其中包括伯纳黛特的托达勒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三、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1. 早期感知与运动发展:婴儿在出生后逐渐发展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并在运动上取得重要进展,如抓握、抬头、翻身等。
2. 认知和语言发展:婴儿逐渐掌握语言和符号的意义,开始发展出认知能力,如对物体的持久性和对象的分类等。
3. 社会和情感发展:婴儿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联系,并逐渐发展出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如面部表情和社交行为。
四、儿童期的心理发展1. 认知发展:儿童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开始发展出概念形成、类比推理和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过程。
2. 社会和情感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形成对他人情感和需要的理解,并逐渐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
3. 性别和身份发展:儿童在性别认同和身份建构上经历着重要的发展阶段,开始形成性别角色和性别评价的观念。
五、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1. 身体和性的发展:青少年的身体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生理性征的出现和性别认同的进一步巩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如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经历着特定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2.羊水环境:胎儿在子宫中处于一种羊水环境中,该环境提供了保护和舒适的生长环境,也为神经发育提供了适当的刺激。
3.婴儿期:这是从出生到2岁的阶段。
婴儿在这个阶段发展了很多关键的能力,包括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互动。
4.儿童期:这是2岁到12岁的阶段。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如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
他们也开始发展自我认同和社会技能。
5.青少年期:这是从12岁到18岁的阶段。
青少年期是个人和身份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经历身体上的丰富变化,开始独立思考,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6.成人期:这是从18岁到中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承担家庭责任,追求事业和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个体经历的发展取决于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生活事件。
7.老年期:这是从中年到晚年的阶段。
老年人经历退休、失去亲人和身体功能衰退等挑战。
然而,许多老年人仍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参与各种社交和认知活动中。
8.文化和社会因素: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价值观。
9.婴儿的情感发展:婴儿从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开始发展他们的情感能力。
他们与主要照顾者的亲近关系对他们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10.语言发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与他人互动来学习语言。
11.身份发展: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积极探索他们的价值观、兴趣和身份,并努力与社会期望和角色相一致。
12.心理发展理论:传统的心理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3.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思想、信念和意图。
这个领域的经典理论包括心理理论和心灵理论。
14.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组织和使用知识。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1、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种系发展)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什么是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3、社会化4、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5、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7、观察学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8、维果斯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最近发展期、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语言和工具的对心理发展的意义)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发展阶段理论)10、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1、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聚合研究、微观发生学研究、双生子研究12、胎儿宫内发育分期13、胎儿大脑是未成熟脑。
未成熟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期是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15、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发展的关系16、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其相应的行为特征是什么?17、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1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1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0、元认知21、主我客我22、转换生成理论23、婴儿言语发展中“词语爆炸”指的是24、气质定义、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2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26、依恋定义、依恋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恋发展阶段、依恋类型、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2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反应的心理发展特点29、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30、麦科比所区分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3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32、侵犯行为(工具性、敌意性)、亲社会行为概念、发展、理论33、性别角色认同34、小学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35、广义的学习36、角色采择37、青少年发展一般特点38、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39、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40、自我同一性4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42、延缓偿付期43、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44、爱情三元理论45、沙伊的智力适应理论46、成年中期的一般特征47、巴尔特斯的智力发展双重过程模型理论48、中年危机49、卢文格自我发展过程类型理论50、自我控制理论51、成年人智力发展综述及理解52、代群效应53、苏帕的职业发展理论54、老龄和老化55、延缓或适应老化的理论56、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57、成年晚期认知特点58、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59、成年晚期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狭义,一般是狭义)广义:研究种系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种族心理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种系发展的过程1.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
如蚂蚁、蜜蜂、蜘蛛等。
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能够对刺激物的多种属性进行反映。
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
思维萌芽阶段——高等脊椎动物,能够利用工具解决问题。
如黑猩猩等。
2.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劳动和语言。
个体心理发展是什么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直至衰亡的身心变化过程.发展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发展的基本性质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霍尔的复演论)霍尔(Hall,1844~1924)的复演论:个体心理发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
胎儿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儿童期重演了人类原始的远古时代少年期是中世纪的复演青年期是比较新近的祖先特征的复演发展心理学中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要有事例说明)及两者的相互作用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2)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3)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影响着遗传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及生理成熟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年龄阶段的划分–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婴儿期(0岁—3岁)–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成人期(18岁—35岁)–中年期(35岁—55、60岁)老年期(60岁以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什么(包括3个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选文档-----------------1、发展心理学:广义上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科学。
狭义上是指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学。
2、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当幼儿处于陌生的、不仍肯定的情景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探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婴儿成长到七八月时发生。
3、镜像自我:以镜子中自己的形象为比喻,指从外界得到关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
4、直接推理:是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5、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条件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6、同一性迟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赐与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一、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XXX(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XXX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青年期。
最早研究老年心理学《衰老:人的后半生》XXX最早对成年心理学做了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率先做出了研究。
XXX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说老年生理。
可编辑-------------精选文档-----------------XXX扩充到老年期。
二、发展生理学问世。
霍林沃思发展生理学概论天下上第一部发展生理学著作三、XXX的根本观点意识和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结构;遵循理想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伦理原则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人格发展阶段论XXX认为,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二)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整理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1.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a.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b.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c.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意义2.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纵向研究b. 横向研究c. 实验研究d. 观察研究e. 问卷调查3.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a. 西奥多·桑松的认知发展理论b. 别林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c. 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理论二、儿童发展心理学1.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a. 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b. 社交能力和情绪表达的发展c. 身体和运动发展的里程碑2.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a.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b. 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发展c. 对规则和社会规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3.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a. 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b. 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提升c. 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转变三、青少年发展心理学1. 青少年身体和性别发展a. 生理和性征的变化b. 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c.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关注2. 青少年认知发展a. 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发展b. 完善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c. 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建立3. 青少年社会和情绪发展a. 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强b. 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的挑战c. 情绪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四、成年期发展心理学1. 早期成年期的发展a. 职业选择和角色转变b. 个人身份和自我发展的探索c. 亲密关系和婚姻的建立2. 中年期的发展a. 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的巩固b. 家庭和亲密关系的调整和压力c. 身体和健康问题的关注3. 老年期的发展a. 心智发展的特点和变化b. 老年人的身体和认知能力衰退c. 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维持五、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心理学a. 儿童教育的发展理论b. 教学策略和学习困难的应对c. 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2. 临床心理学a.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b. 成年期心理问题的评估和治疗c.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保护和促进3. 人力资源管理a. 员工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b. 团队建设和组织发展c. 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福利的提升总结:通过对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整理,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理论和应用领域。
发展心理学整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
(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3. 年龄特征的研究:(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尽管生理、言语、活动、认知和人格的发展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
4.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是以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为标志的。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学观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核心思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也是最强有力的部分,个体的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由于作为无意识结构中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分为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其中良心是批判的,消极的,惩罚性的,他告诉个体不要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构成的,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和自我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盲目的激情,超我则是使自我延迟满足甚至完全得不到满足;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出现恋母情结】(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起);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分八个阶段)婴儿期(0--2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老年期(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的智慧的实现;第二节行主义的发展心理观4、华生的心理发展学理论最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①否认遗传的作用a.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b.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行为上的差异b.提出教育万能论。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研究年龄特征范围的两个部分:认知过程,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发展心理学概念:(广义)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四、年龄特征的研究: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质特征;相对稳定性;复杂性 五、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六、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期初期(0—6月)快感来自嘴唇与舌吸吮和吞咽活动,口唇期晚期(6月—1岁)来自牙齿、牙床和腭部等咬和吞嚼等活动。肛门期(1—3岁),肛门期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后期来自粪便控制。前生殖器期(3—6岁),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6—12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青春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三、埃里克森阶段划分和特点: 阶段 危机 年龄 品质 积极解决危机 解决危机失败 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 0—2 希望 恐惧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2—4 自我控制与意志 自我怀疑 学前期 主动对内疚 4—7 社会指向与目的 无价值感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 7—12 能力 无能 青年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 忠诚 不确定感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 18—25 爱 泛爱(杂乱)或孤独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 25—50 关心 自私自利 老年期 自我整合对失望 50—死亡 智慧 失望、无意义
四、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五、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强化—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的应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六、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七、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2)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内化说—教学最重要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事实,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经验并内化成自身的内部财富。
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1)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2)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3)影响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4)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就是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改变主动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5)发展阶段(具体请查阅书本P52)
心理或思维发展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思维阶段(2—7);(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12-15)。
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讨论心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哦理学——将心理学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系统地分析各种心里发展的研究类型;系统处理结果;
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书62仔细看——再认)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书64,仔细看,再认)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从项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再认)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 五、发展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第四章胎儿生理——心理发展 一、胎儿的发展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 二、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母体等
三、胎教不是教育,而是促进胎儿大脑发育的心理卫生的过程,首选音乐胎教,还有抚摸胎教,言语胎教;光照胎教。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规律及意义: (1)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粗细原则。 (2)无条件反射的意义:人类在不同的进化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在今天已没有用处了,一般在几个月内会消失,具有诊断意义,进行婴幼儿智能检查,并且可以利用一些反射进行早期训练。
(3)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及动作本身的发展使婴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构建自我和客体的概念,并产生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之间的分化。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强化说——巴普洛夫;斯金纳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LAD,先天语言装置,是假说实际不存在);认识学说——皮亚杰
三、前语言发展阶段:较长的准备阶段,0~12月。 四、言语交流的发展: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指代性;约定性 五、婴儿的气质:托马斯,切丝的三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再认) 六、社会性微笑:自发的笑(0—5周);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3.5月);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5—4月)。
七、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1)鲍尔比的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安斯沃思的依恋类型—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景中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八、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简单交往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 九、自我意识及三种特性:阿姆斯特丹的“点红测验”—用“点红”的方法,对婴儿进行追踪研究,揭示了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脑电波的变化:δ波——θ波——а波 二、脑区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三、游戏的理论:1霍尔复演说——格罗斯生活条件说 2席勒—斯宾塞精力过剩说——拉扎普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 3彪勒机能快乐说——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四、当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 3学习理论——桑代克 五、游戏的种类: 1按目的性分——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游戏 2按认知发展阶段分(皮亚杰)——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3按儿童社会性发展分(帕滕)——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
六、掌握词汇发展特点: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 掌握句子发展特点: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七、元记忆(弗拉维尔):关于记忆过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八、幼儿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九、关于儿童自我中心性的研究:(皮亚杰)三座山测验;守恒;类包含 十、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十一、皮亚杰研究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研究方法:对偶故事。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十二、科尔伯格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采用“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0:前道德阶段。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第二个水平: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第三个水平: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十三、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十四、性别的发展:柏姆的模式是男子和女子属于两个分离的独立维度,人可以具有两性化的特质。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P253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二)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P2601.差异性2.缺席性3.集中性4.排除性5.可逆性6.贯穿性 柯克将学习障碍分为发育性学习障碍和学业性学习障碍 (三)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P268 1.逐步过渡到一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 2.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三四年级) 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 4.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四)儿童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如下三个阶段P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