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层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11.19 MB
- 文档页数:83
中国煤层气储量、产量、标准及开发分析一、煤层气储量我国对煤层气资源进行评价已有十多轮,在2006年的资源评价中,我国的煤层气总量接近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的总量接近11万亿立方米。
到了2015年对煤层气资源进行的动态评价则表明煤层气总量接近3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的总量约为12.5万亿立方米。
2020年中国煤层气探明储量为3315.54亿立方米,同比上升15.71%。
对于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其分布可以划分为五大赋气区,按照资源量从少到多分别是青藏、东北、南方、西北和华北。
青藏赋气区仅占全国总量的万分之一左右,东北赋气区占全国的9.67%,南方赋气区占全国的18.18%,西北赋气区则大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占比最大的华北赋气区,其资源最为丰富,约占全国的46.27%。
二、煤层气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煤层气产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到2021年中国煤层气产量达到104.7亿立方米,同比上升2.35%。
煤层气产量的增长主要是地面煤层气。
尽管行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国家补贴的进行,以及各种问题的改善,煤层气的产能建设和实际产量都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且抽采资源的利用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分省市来看,中国煤层气主要产区在山西,2021年产量达到89.5亿立方米,占2021年煤层气总产量的85.48%。
三、煤层气标准现状截止我国煤层气行业发布国家标准与各类行业标准共87项,其中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71项。
各标准归口单位共17个,其中归口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共17项,归口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行业标准7项,归口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行业标准43项。
对17个归口单位发布的87项标准进行了标准类别划分,其中基础类标准有14项,方法类标准有22项,管理类标准46项,产品类标准5项。
16项国家标准中,基础类标准5项、方法类标准7项、管理类标准2项、产品类标准2项。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
该地区的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2万km²。
章古特地区位于盆地的南部,北纬42°~43°,东经115°~116°,总面积约为2000km²。
该地区处于盆地的裂谷区,发育了一系列断裂,赋存有丰富的浅层沙岩和泥岩。
该地区受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厚度较大,是一处非常适合油气富集的地区。
二、岩性和储层特征章古特地区地质构造成熟度较高,地质时代跨度较大。
岩系主要是二叠系致密砂岩和泥岩,以及三叠系下统的砂岩、泥岩、灰岩等。
其中三叠系下统的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1. 致密砂岩:该地区致密砂岩多数为红色或深红色,呈多层交互分布,砂颗粒以中细粒度为主,粒度排序较好,分散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0.1%~5%之间,渗透率极低,储层性能较差。
2. 陆相砂岩: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分布较广。
通常呈灰绿色或黄灰色,石英颗粒为主,沥青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能。
3. 泥岩:该地区的泥岩颜色多样,有绿色、灰黑色、褐色等,其中绿色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烃源岩。
泥岩属于相对较差的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对陆相砂岩形成漏斗形的收支域具有重大作用。
三、油藏特征1. 富集类型:章古特地区油气富集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岩心、孔隙、微裂缝储层,又有漏斗形储层、岩溶储层等多种类型。
2. 富集时间:浅层油藏的富集时间较短,大约在第三纪晚期 ~ 第四纪早期,属于近地表高温条件下的富集。
3. 富集层位: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富集层位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南四道口组、两岔子组等地层。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西部盆地受控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汇聚与拼接,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2.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特点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这里的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基岩活动有关,因而多为压性盆地。
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
图1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内部构造单元划分综合中国西部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图1)。
得出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几点特征:(1)盆地的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密切相关。
盆地的形态多不对称,发育了明显的山前坳陷,期沉积幅度可达万米,最厚达15000m(准噶尔盆地南缘)。
盆地无明显的岩浆活动,中央往往发育有古老地块。
(2)盆地边界都受逆冲断层的控制。
盆地的边缘常常发育数条你冲层,组成你冲断裂带,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模式、规模较大的断裂带。
例如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图),他主要由超覆尖灭带、前缘断块带和前缘单斜带3个部分组成。
(3)盆地的局部构造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构造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局部构造线的方向受邻近的造山带走向所控制,常有数个平行的构造带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局部构造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状、短轴状和鼻状,剖面上多为梳状、箱状等。
(图2)图2 中国西部挤压性盆地剖面结构示意图3.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3.1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一第三系三个生储盖组合。
三叠—侏罗系组合主要分布于库车断陷,其次分布于满加尔地区、是重要勘探目的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中国地下储气库现状与发展展望一、地下储气库发展现状地下储气库是将从天然气田采出的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可以保存气体的空间而形成的一种人工气田或气藏。
地下储气库主要建设在靠近下游天然气用户城市的附近,用途是保障下游用户的调峰需要。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类型包括四种:即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含水层储气库、盐穴储气库和废弃矿坑储气库。
利用地下储气库进行调峰比建设地面球罐等方式进行调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储存量大,机动性强,调峰范围广;二是经济合理,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经久耐用,使用年限长;第三是安全系数大,其安全性要远远高于地面设施。
地下储气库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初,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约有地下储气库634座,可以进行调峰的气量约3100亿立方米,分属不同国家的110多个公司。
其中既有储气量超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有仅经营单纯1~2个地下储气库的小公司。
由于地下储气库在调峰和保障供气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大国都把地下储气库的建设作为整个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总体规划,欧美国家在不断加大储气库的建设力度,增大储气量,除了常规的调峰应急外,已经开始研究建立天然气的战略储备。
美国已经就长输管网地下储气库建立相关的法律加以约束,欧洲国家也有立法的趋势。
在储气库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上一般采用4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由天然气供应商承建和管理地下储气库;第二种方式是由城市燃气分销商建设和管理地下储气库;第三种方式是由独立的第三方以盈利为目的建设和管理地下储气库;第四钟方式是由多方合资建设地下储气库。
其中主要的方式是前两种,第三种是作为对前两种的补充。
二、地下储气库技术发展趋势(1)储气库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建库技术体系。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有利储层评价标准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近年取得重大突破。
与北美页岩气相比,我国页岩气开发具有自己的特点。
北美页岩气主要来自于海相页岩,中国沉积盆地在多旋回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发育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3类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层系。
其中,海陆过渡相较之北美在中国分布面积大,泥页岩在地层中广泛发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勘探的重要领域。
就沁水盆地、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的海陆过渡相地层为例并与北美页岩气作对比,通过比较有机碳含量,成熟度,黑色泥页岩厚度、含气量等参数,给出多个盆地之间评价的统一参数标准,为未来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开发提供依据。
标签:页岩气;海陆过渡相;四川盆地;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1 地质背景四川盆地在印支运动前是扬子古海盆的一部分,震旦系-志留系为半深水-深水沉积环境,在该环境下,有非常丰富的有机质页岩沉积,再加上海西和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使得古隆起和盆地的边缘等部位的页岩地层受到剥失的影响;而石炭系和泥盆系沉积也有较大面积的缺失。
在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沁水盆地地壳沉降,形成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沉积。
中奥陶世后,因为加里东地壳的运动,使中国华北地区的整体抬升,导致沁水盆地内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缺失。
在石炭纪中期,海西运动使沁水盆地地区的地壳第二次持续沉降重新接受沉积,沉积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项含煤地层,形成了早晚古生代两套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克拉通最稳定的一个地块,晚古生代经历海相沉积为主的陆表海盆地、海陆过渡相为主的近海湖盆,以及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的内陆拗陷湖盆。
海陆过渡相主要发育在盆地东部的本溪组、全区分布的太原组、及全区分布的山西组。
2 四川盆地川南龙潭组页岩特征龙潭组沉积早期受海侵影响,广泛分布富含植物化石夹含海相生物的滨海沼泽相为主的煤系地层。
中期沉积了富含海相生物的海湾相泥岩沉积。
沉积晚期经历海退,使研究区内又沉积了一套富含植物化石夹海相生物的滨海沼泽潮坪相的含煤碎屑岩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