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

  • 格式:docx
  • 大小:17.02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平

(一)童年时光

1915年10月出生于纽约,家庭生活在纽约中产阶级聚集地——法罗卡威地区,这是家庭被布鲁纳形容为“有名无实的遵守教规的犹太人”的家庭,他有着愉快的童年生活,没有童年阴影。少年时代曾就读六所公立中学,没有一所学校的教育能够挑战他的智力水平。

布鲁纳的父亲来自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穷苦家庭,母亲出生于富裕的商人家庭,目前在遇到布鲁纳父亲之前有过一次婚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布鲁纳的父母移民美国纽约。

1933年布鲁纳中学毕业考入杜克大学。

(二)大学生涯

大学毕业的那年春天,布鲁纳阅读了两本重要的心理学著作:库尔特·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和高尔顿·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这两本书均向旧的传统发出了挑战,给整个心理学以推动和促进,使欧洲出现了一股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潮,布鲁纳认为曾动摇了他在动物研究上的信念。

1937年,布鲁纳获得杜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随即注册该校心理学研究生。

1938年,布鲁纳转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此地心理学大师云集,诸如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默里,完形心理学家勒温,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布鲁纳在实验心理学家拉什利的指导下,于1939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动物知觉的实验研究。

1941年,服兵役,任职于华盛顿外国广播监听处,主要工作是研究公众的态度和纳粹德国的宣传技术。

1943年,任普林斯顿公共舆论研究所副所长,1943—1944年任《公共舆论季刊》编辑,分析公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支持程度。

尔后任职于欧洲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的战争心理部。在战争结束的几个月里,致力于报道盟军解放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

(三)重返哈佛

1945年重返哈佛大学任心理学讲师。

1947年,发表《论需要在影响知觉中的重要性》的论文,被认为为美国的认知心理学派奠定了基础。

1951年,在在哈佛大学组织认知研究的小组,开始从事认知技能的实验研究。

1956年,访问瑞士日内瓦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皮亚杰,获得启发,不久后与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创办“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心”,任主任。

1959年,主持伍兹霍尔会议,该会议主要讨论如何改进中小学学科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会议研究成果被结集出版成《教育成果》一书。

1945-1972年间,研究方向逐步从动物研究转向人的感知觉。

(四)牛津岁月

1972-1980年,布鲁纳担任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瓦茨教席,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有关早期婴儿技能发展的问题上。

(五)安享晚年

撰写学术性自传《心灵的探索》

1984年,任纽约大学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

1987年,因“理解人类的心灵的必胜贡献”而获得国际巴尔仁奖。

著作等身:《思维的研究》《教育过程》《论认知》《认知成长的研究》《教学论》《教育的适应性》《超越既定的信息》《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心灵的探索》《现实的心灵,可能的

世界》《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化、生活》《有意义的行为》《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其中《教育过程》《教学论》《教育的适应性》是其教育代表作。

1957 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使美国朝野震惊, 担心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苏联。他们认为, 美国之所以在发射卫星上落后于苏联, 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了与苏联抗衡, 他们决心改革教育, 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一系列的事件, 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政治背景。此外, 20 世纪以来以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教育, 已积结了许多弊端, 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 建立一种高质量、重智育的教育新体系, 已成为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1959 年, 美国全国科学院召集一批数理学科的著名专家和一些心理学家在伍兹霍尔开会, 讨论中小学数理学科教育改革问题。布鲁纳担任会议主席, 主持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会议。

他们要建立一种“教学理论”是有其时代社会背景的。尽人皆知,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对脑力工作者的需要,愈来愈增加,尤其在自动化之后更是这样。因而,传统的教育和训练方法对现代复杂的文明已不适合了。在学校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在工作中取得一些职业技能,这已经不够了。所谓一个成功的人,需要训练得能解决问题,能适应新情势,换言之,池必须是更加有智力的人。这迫使学校势必改弦易辙,以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强调和重视“理智生长”(intdelcfualgorwth)或“理智发展”,拚言之,重视“智育”,成为他们瞩目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