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99.2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密关系》读后感

用时两周读完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太深刻,以至于我必须要尽快的整理出读后感,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读透这本书,很多地方作者的意思我都不能完全体会,需要通过读后感来整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本书如果能够理解透彻的话可以帮助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收益,希望我的读后感可以帮助一些人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决定读这本书的关键是在听樊登读书会时,听到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改变也可以带来真正的亲密关系”,我与很多人一样,一直认为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但是作者的观点很独特,他认为面对亲密关系其实就是面对真实的、隐秘的自己,对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思考,可以指引我们发掘我们真正的天赋。

作者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必然会出现四个阶段:月晕、幻灭、自省、启示。

一、月晕阶段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真正的动机,都是源于需求。这种需求使得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去寻找伴侣。而寻找什么样类型的伴侣则要看我们那种需求更为强烈。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即任何人都有着“爱与被爱”的需求。归属感来源于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价值感来源自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需求中,最重要的就是归属感,孩子们很快就会了解到,为了获得归属感,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于是“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就此产生,这个欲望也使我们惯于去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在一起,非我不可的那个人。如果孩童时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可能会觉得世界缺乏关怀、温情和真情,从而感到绝望,这种感觉会使我们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为了弥补外界的不足,我们会在内心里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当我们需要伴侣时,我们便会在心中描画出一个梦中情人,把自己的需求单逐一输入,理想伴侣的形象便生成了。而且为了吸引你的梦中情人,你可能会假装成他所喜欢的那种人。所以在月晕阶段,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很可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于是你从所有的备选人员中选择一个最接近梦中情人的进行改造。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让我们走上地狱之路。

改造的方法有明说和暗示两种,但是暗示的方式运用的比较广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二、你幻想着你的梦中情人能知道你的每个想法。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作者说,需求是在我们忘记自己的心早就拥有一切时,才会有的错误的想法,只有学会放手和接受,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

二、幻灭阶段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但实际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如果能够这么想,你就不再期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而是从自己身上发现快乐的源泉。

在幻灭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简尼尔森说,孩子在归属感和价值感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沮丧的情绪,根据程度不同会出现四种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吵架)

——权力斗争(反着做)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我也要用别的方式伤害你)

——自我放逐(努力没有用,自己一点也不重要)

前两者是通过努力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后两者是觉得自己的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而做出的毁灭性行为。

无论采用哪一种行为,都是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小时候发生的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或许不会一直出现在脑海中,但是给心灵造成的伤痛却一直被我们藏在潜意识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散而消失,而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其实很多伤痛,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就像作者提到“西瓜”的例子,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我总爱站在门口等着爸爸下班回家,因为爸爸总是会带着我最爱的西瓜回来,印象中的西瓜特别大,每当我形容给老公听的时候,他总是觉得有些夸张,不是我夸张了,而是那时候我太小,任何一个西瓜都可能看起来十分庞大。其实很多事情也并非像我们小时候理解的那样,虽然我们的父母不善于教育孩子,他们可能会打骂我们,但是他们并不是不爱我们,如果我们有任何伤痛,他们都会吃不下睡不好,因为年龄太小,很多事情都会简单的画上等号,妈妈打我=妈妈不爱我;妈妈不让我出去玩=妈妈不爱我;爸爸总是出差=爸爸不爱我;爸爸总是答应带我出去玩又食言=我在他心里一点不重要;妈妈训我=我没有用,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妈妈生气了=都是我做的不好……一旦这种想法反复出现,就可能变成一种信念——没有人爱我,我不值得任何人爱。这种信念往往会使我们对自己和世界制造各种限制性,影响到我们的择偶,择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然而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的多。我们本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对方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以致触发我们内心的伤痛。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使得伤痛消失,反而多次之后会引起愤怒。愤怒有两个原因:一、愤怒可以麻痹我们心中的痛,用愤怒来保护自己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的多;二、愤怒可以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对方的行为。当有罪恶感时,人就很自然地因为害怕被处罚而产生恐惧,而恐惧时特别容易被人操控。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攻击是公开、明显表示愤怒的方式,通常包含批评、指责、怪罪、威胁、肢体攻击、下最后通牒或言语中伤等几种形式。情绪抽离则是比较沉默的表达愤怒的方式,一般男人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情绪抽离,面对伴侣的不满,不做任何回应,仿佛与自己无关。被动攻击则是你假装不在乎对方的行为,但是你的言语间却充斥着批评、讽刺、批判、嘲弄或抱怨。愤怒的主要意图就是: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并且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美妙的感觉“我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愤怒,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不能让我们面对伤口并且治愈他,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当你在权利斗争中输掉时,你会觉得报复是你唯一可以找回一点力量的方法,报复时一把双刃剑,施加报复的人和被报复的人,收到的伤害是一样深的,如果你选择报复,最终会走上自我放逐的道路——离开或者永远不再努力。

当我们放下立场——证明自己是对的,去寻求和谐——沟通、分享彼此的感觉、认同对方,我们自然能找到让双方都快乐的方法。要进行有效沟通,必须整理出这八个答案:

1、我想要什么?(在心中确定目标是要达到和谐、双赢的结果,并全力以赴去达到这

个目标,我就一定能够成功。)

2、有没有误会要先澄清的?(会指控对方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假设)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都是我

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到底是对方让我不愉快,还是我自己的想法让我不愉快。)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一旦你发现它很熟悉,就不太可能怪罪另

一半“让你有这种感觉”。)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你心中无意识的部分在体验到某事时会产生反应,这种反

应就是情绪,很多负面的情绪,如悲伤、恐惧和愤怒,都是小时候和家人互动时产

生的。跟伴侣分享这些情绪有两个好处:一、你知道这些情绪早就存在,伴侣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