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小编整理)第一篇: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carlett: A Feminist Preacher in the Old Time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以《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为例析中文谚语英译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44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46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47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49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51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53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55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56 英文商标的汉译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5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60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62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64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65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66 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 67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68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69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72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74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75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金玉良缘” 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77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78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79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81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 82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83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84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85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87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88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8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90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 91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93 《麦克白》的独白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95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96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99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100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 102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104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105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106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08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09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112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113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14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116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研究《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18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120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121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23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125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27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128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31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133 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135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136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138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39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140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 141 商务合同中的语篇衔接分析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143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144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分析赫索格与玛德琳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解读索尔贝娄的《赫索格》146 论企业简介中文到英文的翻译147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 148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50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151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152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153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154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55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15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57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158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59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60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161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 162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163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164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65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166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167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16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S.169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170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71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172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73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74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175 从交际翻译视角看企业简介的汉英翻译 176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177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178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179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180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 181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 182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18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184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 185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86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8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 188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89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190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191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192 从功能派目的论角度看商品说明书的英汉翻译 193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194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195 中西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渊源 196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197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98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99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200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第二篇: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语言现象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论文关键词]性别歧视词汇文化[论文摘要]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使用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思想,态度和文化。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存在着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歧视可以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和语法中,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认知和偏见。
性别歧视在英语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能不经意地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对女性和男性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体现在词汇和短语的使用上。
许多英语词汇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例如“businessman”(商人)和“stewardess”(空乘女性),这些词汇暗示了特定职业仅限于某一性别,给人一种男性和女性在职业上存在着不平等的印象。
有些短语和成语如“man up”(挺身而出)和“like a girl”(像个女孩),也传递了对男性强壮和女性软弱的偏见。
这种词汇和短语的使用可能会强化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使人们对性别对应的行为和能力有所偏见。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可以体现在句子结构和语法中。
许多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可以传递出对性别的偏见,例如“he”作为通用代词代表“他和她”,“mankind”代表“人类”等。
这种用法可能会让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男性是默认的、普遍的,而女性是次要的、特殊的。
这种语法结构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看法,从而导致对性别不平等的继续存在。
在书面表达中,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常常通过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来体现。
“Mrs.”和“Miss”只用以区分已婚和未婚女性,而“Mr.”则不受婚姻状态的影响。
这种称谓的使用暗示了女性与婚姻状态息息相关,而男性则不受这种束缚。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以男性作为默认的称呼,例如“gentleman”(绅士)和“sir”(先生),而女性没有同样的等价词汇。
这种称谓的不平等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性别歧视语言的存在使人们承认了性别差异,容忍了性别不平等,也间接地告诉女性她们是次要的,是特殊的,是不如男性的。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论文关键词]性别歧视词汇文化[论文摘要]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使用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思想,态度和文化。
着重论述了存在于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及产生原因,同时又对如何消除性别歧视作了简要的论述。
语言性别歧视是指偏袒或凸显一性别、损害或无视另一性别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人类社会里,性别歧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语言当中,英语也不例外。
本文拟对英语中常见性别歧视语的表现形式以及导致性别歧视的原因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一)从词汇方面反映出的性别歧视“语言的词汇就像一面镜子, 社会上各种不平等现象, 包括性别歧视, 必然反映在词汇上。
”英语作为性别歧视性的语言, 其本身就带有明显性别歧视标记的因素, 其中在词汇方面的反映尤为如此。
1.构词上的不平等现象英语中除了极少数的,如bride (新娘) - bridegroom(新郎) 外,都是阳性名词为构词主体,加后缀构成阴性名词,这种现象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
例如: host - hostess , manager manageress,princeprincess,hero - heroine等。
这些与阳性名词相对应的特指女性的词,即标记女性词汇,往往有它特定的含义。
第一,标记女性词后缀的使用说明该词指女性(如heroine) 或指某人的妻子(如duchess)。
第二,非标记男性词汇可指男性或全人类,而标记女性词汇却只能指女性(如author - authoress) 。
第三,标记女性词后缀具有附加涵义。
以manageress 一词为例,这个词暗示着较为次要或低下的地位。
2.词义内涵反映性别歧视英语中的woman, female 是通常用来指代成年女性的名词。
它们有各自的词义内涵和使用范围, 但相同的是, 这些词都被社会赋予了对妇女歧视的负面意义。
以下从语义和词源的角度各自作以说明。
Woman 本是“妇女”、“女人”的泛称, 但被社会赋予了很多贬损、歧视的意义, 在很多习语中都得到体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语分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及意义语言是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社会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语言使用。
在英语使用中,性别歧视现象屡见不鲜。
性别歧视是由于人的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的,这种不公平的价值观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思维的影响,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进而使得语言使用也带上性别歧视的色彩。
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人们对于男女性别的区别对待不会中止,因而性别歧视这个话题是社会科学学者们孜孜不倦钻研的一个课题。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在揭示了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以后提出的。
其理论依据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
一般而论,语言性别歧视一词为其通称说法,泛指语言使用中的诸种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语言一词为其实指内容,专指各种含有性别歧视的具体语言表现形式。
传统的西方社会,妇女在整体上是低于男人的等级。
在经济生活、司法事务和家庭生活中,她们普遍受到歧视占统治地位的观念认为,妇女附属于男人(父亲或丈夫),她们愚昧和低能,不能参与政治生活,不能享用任何政治权利,不能拥有独立的政治地位。
千百年来,三大宗教的教规、教义无不在体现性别差异的同时,贬低女性的羸弱。
绝大多数宗教都崇尚家庭,主张妇女驯从和服务于丈夫,不同的宗教从各自的角度均肯定妇女次于男性的地位。
16世纪以后,女子教育又始终掌握在教会的手中。
教会的目的既简单又实际,一方面给女子找一些东西学习,以免她们无所事事、想入非非;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把她们培养成驯服、贞洁的基督徒,善于做女红的妻子和母亲。
直到19世纪80年代,教会对妇女教育的垄断权才开始松动,欧洲的女子教育才逐步向世俗化、公共化和高层次化发展。
这些都是造成语言对女性性别歧视的社会原因。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它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和主要的交际媒介,直接反映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社会语言学看来,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不单纯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语言学家应该透过这种表面现象,结合语言哲学研究、语言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研究,采用一种崭新的观察视野,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揭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亚文化现象,研讨大众意识对语言改革的影响,考察语言在人类认识和表述世界过程中所起的双重功能。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中,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表达方式或语法规则,其隐含或明显地体现了对特定性别的歧视或偏见。
女性在这些表达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上的性别歧视问题。
一些职业名称或职位被默认为男性,比如“policeman”(警察),“fireman”(消防员)等,这些单词中均包含了“man”(男人)一词,忽略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贡献和存在。
这种命名方式暗示了这些职业是男性主导的,给女性在担任这些职业时带来了困扰。
在一些日常表达中,英语中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短语和成语。
“man up”(勇敢面对)这个短语强调了男性应该表现出勇敢的一面,暗示了男性的强壮和坚韧;而类似的短语中很少有女性的表现。
这种表达方式给男性设立了一种标准,他们被期待着具备坚强、果断和勇敢的品质,而女性则很少有类似的表达。
在语法规则中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he”(他)常常用作不特定性别的代词,这种假设中存在一种默认男性的偏见,忽视了女性的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在动词的形式上也受到限制,比如“he cooks”(他做饭)和“she cooks”(她做饭),动词形式上的差异暗示了在烹饪的领域中女性才是规定的。
英语中一些描述女性的词汇也往往带有贬低和歧视含义。
“bitch”(母狗)一词在日常口语中常用来指责女性,离开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对女性的侮辱。
这种使用方式反映了对女性的不公和偏见,对女性的人格进行了不公平的贬低。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这种歧视在英语中表现
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语言的用法、发音、文化传统等方面。
首先,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在语言用法上。
例如,男性职业往往被用于普通的代词
和名词,而女性职业则通常需要添加一个附加词来强调性别。
例如,“男”医生通常被简
称为“医生”,而“女”医生则几乎总是要被称为“女医生”,这种方式给人造成了一种
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感觉。
其次,在英语的发音上,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由于英语中很多单词和短语含
有“he”或“she”的音素,因此听到相应的词汇时,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与相应的性
别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体现在听到这些词汇的发音上。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得某些女性
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感到不被尊重或排挤。
此外,英语中的文化传统也会导致性别歧视的现象。
例如,在英语文学、广告、媒体
等方面,男性往往被描绘成活跃、自信、强壮、有责任心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感性和家庭主妇的形象。
这种文化传播对于英语语言中产生性别差异和歧视问题起
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英语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能轻易地被消除。
我们需
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教育,以让人们认识到性别歧视的重要性,并努力通过教育和文化
的手段来消除这种歧视。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英语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才会逐渐拥有
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语言环境。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一引言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对男女不同的性别一视同仁,它本身是没有性别歧视的,但使用者赋予它们性别色彩,并扣上“男尊女卑”的帽子。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一种社交工具,它的使用不可避免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
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on早在1923年出版的《语言与结构》一书中就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p121)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英语语言使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原因并了解妇女运动对改变性别歧视的影响。
二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一)词法(morphology)1、在复合词(compounds)中的体现英语中复合词的构成大多是由男性词作为主干。
例如:英国是由男人统治的“kingdom”,虽然英国也有女人统治,但却没有“queendom”。
还比如“freshman”泛指新生。
即使是女的大一新生也不用“freshwoman”来表达。
另外“man”可指成年男子,同时也泛指人或人类。
但“woman”并没有这样的用法。
此外还有许多复合词都包含有“man”。
例如:“manpower”,“mankind”,“policeman”,“manmade”,“milkman”等。
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但却只用“manpower”来表示人力,完全抹删女性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大家提到“chairman”时,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潜意识里那个“chairman”就是男的。
因为男人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男人都占据着****要职,如有女性闯入这个领域,前面就要加上“female”以作注明。
2、在词缀(suffix)中的体现综观英语词汇往往以男性为中心。
男性词大多是“无标记的”,可表示男性或中性,即男女两性。
但女性词通常是“有标记的”,只表示女性或女性的某一特征。
女性词的标记是体现在它是由男性词词尾添加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
浅析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随着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普遍,国家也在推动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得到消除或改善,但性别歧视在许多语言中,尤其是英语,仍然存在。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浅析,解释性别歧视如何出现在英语中,并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
首先,应该说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主要存在于词义和语用上。
一般来说,英语中的词汇经常会建立性别的比较关系,把男性视为比女性优越的一方,而把女性视为次等的一方。
比如,man、boy、father、uncle都被视为有着高贵身份的词汇,而woman、girl、mother、aunt 是被视为弱小者的词汇,从而突出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优越地位。
其次,英语语用经常会把男性以“单数”来表示,把女性以“复数”的形式来表示。
比如,可以用一个单词表示“男人”,但同样用一个单词表示“女人”,这种处理方式也反映出英语性别歧视的现象。
此外,英语语言文字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可以在语法、文化等方面发现。
英语语法上的性别歧视表现在受限用法中,当受限词组中出现男性代词时,女性代词会被遗漏掉。
比如, he、him、his指代男性时,she、her不在表达范畴之内,从而表明女性在受限用法上被歧视。
英语文化上的性别歧视表现在会计行业和护理行业的称谓中,比如,“会计”应该是“accountant”,而“护士”常被称作是“nurse”,这也显示了英语文字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本文分析了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的现象,所见现象表明,性别歧视已经深深渗透到英语语言文字中,它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词义、语用、受限用法和文化等,都像一层漆,以及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男性优越感造成的支持。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语言文字的性别歧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人们应该以重视平等的态度,努力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探究学院:XXX学院专业:英语(国贸)班级序号:XXX学号:XXXX学生姓名:XXX指导教师:XX2011年5月On Research of the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A Thesis SubmittedIn Partial fulfilment for theRequirements of the Degree ofBACHELOR OF ARTSDepartment of English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May, 2011AbstractIn our society, women are often regarded as the weaker sex and are looked down upon. This gender bias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Such language is called sexist language.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sexis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on how to avoid sexism. To start with,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phenomena of sexism in English by using universal evidence, and they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in four aspects: English proverbs, English expressions, English vocabulary and the meanings of English words. Then the thesis traces 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sexis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nature, sexism in language reflects sexism in society.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Social connotations of sexism in English t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menon of sexism in language and essence of sexism in society. Lastly, the thesis introduces two feasible strategies to erase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y are: language reform and social reform.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o erase the sexist conceptions and i mprove women‟s status, respect and support them. Th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can be realistic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reform.Keywords: sexism; phenomenon; factors; masculine words; strategies摘要在我们的社会中,妇女通常被认为是弱势群体而被轻视。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英语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性别歧视现象,社会语言对性别有着刻板印象,而英语中也存在着许多性别歧视词汇。
文化传统影响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在语言中形象被动。
性别平等在英语语言中面临挑战,但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现状。
语言使用者有责任和规范,需要注意避免性别歧视的言语。
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有助于人们重视性别平等问题。
通过文章探讨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可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和提升。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文化内涵、社会语言、刻板印象、性别歧视词汇、文化传统、被动形象、性别平等、挑战、意识提升、责任与规范、教育重要性。
1. 引言1.1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语言性别歧视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它在语言中体现出来,不仅仅是对女性的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这种性别歧视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
从社会语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到英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词汇,再到文化传统对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影响,这些都构成了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一部分。
女性在英语语言中通常被描绘成被动、柔弱的形象,这种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反映在语言中。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意识到性别平等在英语语言中的挑战,努力提升性别平等意识,规范语言使用,加强性别平等教育,以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语言使用的责任与规范、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和文化的多样性。
2. 正文2.1 社会语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社会语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在英语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广告语言到日常口语,都存在着对男性和女性特定角色的固定化描述。
男性往往被描述为强壮、果断、有权威,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温柔、体贴、依赖他人。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
性别歧视也体现在英语语法中。
在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中,he(他)常常被用作通用的
代词,即使指代的是男女都有的事物。
这使得女性在表达中更容易被忽视或缺席,反映了
对于男性的优先性和女性的较低地位。
类似地,许多动词和形容词都有男性和女性的形式,如manly(男性特征的)和womanly(女性特征的)。
这种语言上的划分也给人们灌输了一种对于“男性气质”的推崇,而对于“女性气质”的贬低。
英语中一些习语和成语也充斥着性别歧视。
“throw like a girl”(像女孩子扔东西)这种说法暗示女性体力较弱,低估了女性的潜力。
再如,“boys will be boys”(男孩就是男孩)这句成语暗指男性有些冲动、粗鲁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女性则被要求更为
收敛和规矩。
这些成语和习语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对于男女的期待和评
价有着明显的偏见。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这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
这些
偏见和歧视对于社会的性别平等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关注和反思,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们思维、认知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观念,即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许多语言中,包括英语。
本文将就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展开讨论,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 使用委婉语言:英语中存在一些通过使用委婉语言来描述女性的习惯,这表现出一种道德或文化的偏见。
男性通常被称为“先生”(mister),而女性通常被称为“夫人”(madam)或“小姐”(miss)。
这种称谓的使用可能暗示女性的婚姻状况或者对她们的不同程度的尊重。
3. 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在英语中,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性别歧视。
通常认为,“男性”或“男人”是默认的普遍类别,而女性只是一个特殊的类别。
“他是医生”(he is a doctor)和“她是女医生”(she is a female doctor)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就显示了男性职业的普遍化和女性职业的特殊性。
二、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内涵1. 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的文化观念。
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被视为更加独立和有决策权的角色,而女性则更多地被赋予传统的照顾和家庭角色。
这种文化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
2. 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归因于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认为男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处于被支配和被动的地位。
男性的词汇和语法更容易成为普遍及中性词汇和语法。
3. 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也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关。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女性则被限制在家庭和私人生活中。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因性别而对个人进行不公平的区分或不公平的对待。
而言语则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语言中也存在着对性别的歧视。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自然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语法和语言结构上的问题,更涉及到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名词性别和代词使用。
首先是名词性别,英语中的很多名词是有性别区分的,例如“steward”和“stewardess”、“policeman”和“policewoman”等。
这种名词的性别区分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性别角色划分,强调了男女在特定职业或特定角色中的不同地位。
其次是代词使用,英语中的代词“he”和“she”也是性别化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he”常常被用作中性代词,而“she”则被特指为女性。
这种代词的使用也暗含了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定位,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体现在一些固定搭配和习语中。
“man of the house”就是一个典型的固定搭配,这种搭配强调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而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在英语中还存在着很多以男性为代表的习语,例如“the man in the street”、“a man's job”等,这些习语实际上也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除了语言结构和固定搭配,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还体现在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上。
英语国家的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坚强、有能力,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需要保护,这种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
相比之下,许多其他语言中并没有这种性别划分,或者性别划分并没有那么明显。
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限于英语国家,而是对整个世界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划分产生了影响。
解决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首先需要从语言结构上加以改变。
可以采取使用中性化的名词来替代性别化的名词,例如用“flight attendant”来替代“stewardess”,用“police officer”来替代“policeman/policewoman”。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在各种语言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期揭示两种文化对性别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化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首先将对性别歧视的定义和类型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对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从词汇、语法、语用和修辞等角度,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它们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还将考察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歧视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性别观念。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性别歧视问题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我们也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促进性别平等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语言、文化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社会性别平等和尊重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性别歧视表达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语用习惯等方面。
例如,某些职业或领域的词汇往往与某一性别相关联,从而限制了另一性别在该领域的参与和发展。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等,这些语言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歧视的观念。
在语用层面,英语中的一些习惯用语和表达方式也反映了性别歧视的现象,如“man's world”(男人的世界)、“man-made”(人为的)等。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则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英语语言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
这种歧视导致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进而影响文化对语言性别歧视的看法。
在语言中,性别不平等的体现不仅限于单词选择,还体现在表达方式、对话结构等方面。
这种歧视会对人们产生心理效应,造成自我认同感受挫折。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深层原因包括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权力结构的失衡等因素。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包括教育、媒体引导等途径。
未来,应当朝着语言平等的方向发展,打破性别歧视的桎梏,实现语言的真正包容和多元。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文化内涵,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现,性别刻板印象,文化影响,性别不平等,心理效应,深层原因,改变策略,发展方向,语言平等。
1. 引言1.1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社会语言交流中存在着针对不同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现象在英语中尤为突出,体现在词语、短语、句子结构等多个方面。
一些常用词汇中存在着性别化,如"fireman"(消防员)或"businessman"(商人)都暗示了男性的身份。
这种性别歧视在英语中表现得非常普遍,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种性别歧视反映了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期待。
在英语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壮、聪明、领导能力强,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细心、依赖他人。
这种性别定位的差异不仅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塑造了人们的性别观念和行为模式。
理解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对改变这种现象提供了启示。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只有充分认识和探讨这一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现、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文化对语言性别歧视的影响等方面,以更全面地理解并解决这一现象。
试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一、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一)历史原因历史上的性别歧视由来已久。
在男性言语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权利意识,他们在话语运用过程中,意图实施其自认为应有的权利去实现对别人的控制;而女性话语则是平等的,言语的运用意在表明对所谈到的人或事物的兴趣、态度、关注等等,对她们来说,语言是交流思想,保持友谊的手段。
(二)社会分工不同在西方,社会长期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现象。
男性身材高大,精力充沛,似乎他们更适合从事与生产有关的劳动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女性身材较小,比较文静、温柔,似乎适宜从事与人的再生产有关的劳动,所以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这样,男性在经济上就占了主导地位,垄断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公共领域;女性则处于附属地位,这一社会特征反映在语言上,就表现为英语性别歧视语言的大量存在。
(三)宗教思想在西方国家的文明发展中,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基石。
基督教教义以男性为主体,处处充斥着对女性的歧视。
在《圣经》中,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类是男性,为了不让他感到孤单寂寞,上帝从男人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性去帮助和陪伴他。
所以,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一)词和构词上的性别歧视在英语的词汇和构词方面存在着语言的性别歧视。
例如man的使用范围相当广,它不仅可以表示男性,而且可以泛指人。
用man来泛指所有的人,明显是把男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女性融化在男性世界之中。
而man的对应词woman,专指妇女,不能表示人类,如若用woman来指男性,则带有贬义,例如:Li Ming is an old woman.李明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
在构词上,也能看到对女性的歧视,例如:女性(female)就是由男性(male)派生而来的。
男性词总是无标记的,相反女性词汇是有标记的,女性词往往以男性名词为词根,加上相对固定的后缀而构成,以阴性后缀“-ess”为例,常见的有:author和authoress。
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摘要: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中的词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相反地,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语言。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东西方国家,并且不可避免地会从语言中反映出来。
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中、英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作者也简单列举了一些性别歧视语的变化。
人们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她们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这些变化表明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妇女得到了认可。
关键词:性别歧视形态学差异语义学差异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
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自然而然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被看做是弱势群体,在许多方面都备受歧视。
毋庸置疑,语言也体现了这种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上的性别歧视指不平等的陈述,尤指对女性的偏见。
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女权运动以来,语言与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罗宾·莱考夫的著作《语言和女人的地位》,唯一对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他解释道,在英语中,男性的语言构成标准,然而女性受到歧视。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以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本文旨在让人们意识到性别歧视是如何贯穿于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并且号召更多的有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
二、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词汇犹如一块化石,记载着古老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人优于女人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词已反映出对女性的歧视。
接下来,作者将从派生词、合成词、词序来探讨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派生词在描述两种性别的一对词中,如prince和princess,hero和heroine,steward和stewardess等,通常,阳性词是无标记的,阴性词是有标记的。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1.1.引言引言引言语言与性别研究这一课题,一直备受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
性别歧视的观念,萌生于人类明文发展之初,在数千年文化传统演变之中根深蒂固,早已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而性别歧视源于人们的思想,因此,在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色彩随处可见。
视的色彩随处可见。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一种凝练的语言表达方式。
英国作家佩恩曾说:“民族之智慧在其谚语。
”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的语言,其中也存在着大量性别歧视的现象。
在此,笔者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2.2.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女性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等不同于男性而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到社会生活中,便形成了各种歧视女性的观念。
英语谚语作为英语国家文化观念的产物,必然会折射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
家文化观念的产物,必然会折射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
2.1女性的附属地位女性的附属地位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自从人类发展到父系社会,人类社会就开始以男子为中心。
在东西方历史中,妇女都处于卑下的地位,都受到歧视。
英美国家盛行基督教,而女性的从属地位在《圣经》的创世篇中就有所体现。
根据《圣经》,上帝先造出男人,让他成为万物之源,世界的主宰,而女人只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
由此可见,《圣经》将男性放到了统治地位,而把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
英语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
英语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 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 (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子。
)儿抵得上金玉女子。
)If the husband be not at home , there is nobody. (丈夫不在家,等于说没有人。
)夫不在家,等于说没有人。
探讨英语习语中性别歧视现象成因及对策习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形式简短、意韵丰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道,其中包含的大量的对人生、修养、情感、家庭、生活和习俗等各方面的至理名言,它们催人奋进,陶冶情操。
然而,英语习语中也有许多包含了轻视、贬低妇女的性别歧视的成分,“性别歧视”根据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其定义是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esp.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基于性别的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妇女的歧视[6]。
1 习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其实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尽现其中,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所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各种信仰和偏见。
”性别歧视在社会上的存在由来已久,而习语又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可避免的,习语中会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习语中,当性别不明时,人称代词通常用阳性代词he,his,him来指代男女两性,如:He that travels far knows much.见多识广。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的最好。
He who has an art has everywhere a part.有一计之长的人到处都可以立足。
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
当然,也有个别习语用到人称代词she, her,但通常都用在引起人们不愉快联想的习语中,如:The crow thinks her own birds fairest. 乌鸦总以为自己的雏鸟最美丽。
The old cow thinks she was never a calf.人老每忘本,不体童稚心。
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及原因探析[摘要]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对社会传统和文化反映。
本文将从词法、语序、用词与称谓、语义等方面揭示英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并探索其根源。
[关键词] 英语性别歧视现象原因一、英语中歧视女性的主要表现1、词法上的性别歧视。
从英语的构词就可看出对女性的歧视,代表人类和人类经验的似乎只能是男性。
整个人类只属于男人:mankind;国家是由男人统治的:kingdom(虽然英国也曾有女人统治,却没有queendom);从政的是男人:statesman, chairman, etc;有职业的还是男人:salesman, fireman, milkman, postman, businessman, policeman, etc;同族、同胞也只有男人,没有女人:kinsman, countryman;许多国家只有男人存在:Englishman, Frenchman, Irishman, Dutchman。
此外,英语中有不少女性名词是由男性化通性词甚至男性词派生而来的,这主要体现在某些职业名词和人名名词中。
职业名词本是不带性别标志的词,但后来许多词词义男性化,如governor(州长), major(陆军少校), actor(演员), waiter(服务员),等。
若女性从事此类职业,就得在这些词后加上后缀-e, -ess, -ette 等作为性别标志来避免误会,如governess(家庭女教师), majorette(军乐队女队长), actress(女演员), waitress(女服务员)等。
与职业名词相似,人名名词也存在着女名派生于男名的现象,即一些女名是在某些男名的基础上加上后缀-e, -ie, -ine 等构成的,如女名Louise(路易丝),Stephanie(斯蒂芬妮)就分别派生于男名Louis(路易斯),Stephen(史蒂芬)。
反之,基于女名的男名则实属罕见。
女性名词派生于男性化通性词或男性名词的现象反映了女人通常被视为男人的附庸的社会观念,性别歧视昭然若揭。
2、词序上的性别歧视。
传统观念认为,不论体力还是智力,都是男强女弱,男性应保护女性,女性只能被男性保护。
于是,当两性同时被提及时,词序上总是男前女后,并且不能倒置。
如人们常说husband and wife, king and queen, men and women, he and she, Adam and Eve等,很少倒过来说,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这些词语要是和good and bad, rich and poor, day and light, life and death之类的词语相联系,那就不只是简单的前后位置的问题,其男尊女卑、对女性的歧视可见一斑。
客套话“Ladies and gentlemen”是个例外,这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中使用的固定词序,但它并不意味着妇女地位的提高。
古时候,达官显贵们相聚总有夫人陪同,夫人们被视为柔弱之辈,进门出门时男士们总是让她们先走,从而出现了“Ladies first”,后来进而在祝酒或演说时使用“Ladies and gentlemen”。
显然,这不过是社交辞令。
事实上,人们(包括女性自己)一接触到实质性问题,便把男人摆在前面,让其占主导地位。
3、用词与称谓方面的性别歧视。
代词是语言中最有社会意义的词语,也是女权主义者首先发现性别歧视的领域。
英语中缺少一个男女兼指的单数人称代词,当泛指男女两性单数时,人们常将阳性人称代词泛化。
如:(1)Everyone has his own right to vote. ( 人人都有选举权。
)(2)Every man has his fault. ( 人孰无过。
)类似的语言现象还表现在当泛指男女两性时,或性别不明时,人们通常使用阳性词。
如:(3)Like other mammals, man nourishes his young with milk. ( 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人类也用乳汁补养后代。
)(4)Jane Johnson and her brother Howard both serve as chairman of major committees. (简.约翰逊和她的兄长霍华德一同出任大会主席。
)显然,第三人称单数男性代词的通行化用法在语法上涵盖女性,,在文化上又排斥女性,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
另一种表现就是对已婚妇女的称谓,即指代上的“不对称”现象。
女性结婚以后,不仅失去了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家族姓氏,甚至连自己的名也经常一起丢了,要随丈夫姓,特别是在较为正式的社交场合,对已婚妇女的称谓就是Mrs. +丈夫的名+丈夫的姓,如Mrs. Harry Smith,这表明女性处于无主体的文化语言之中,一切都被纳入男性秩序之内,其价值的存在完全取决于男性的认同和确证.4、语义上的性别歧视。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 “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中都占着绝对的主宰地位,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到家庭。
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当男性变成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时,自然形成了传统中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附庸地位。
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就把男人放在了统治地位,女子则附属于“他”而存在。
这一点在《圣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男人创造世界,女人只不过是男人身上的一块肋骨(rib),可见女人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
即使是同一个词,指男性时为褒义,而指女性时就可能变成了贬义。
如:professional指男性时是位“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而指女性时则可能含有street girl之意;easy指男性是“容易相处”,而指女性则是“水性扬花”。
形容同样性质的人,只是性别不同,用的词汇也会不同,如描绘一个要求严格的男性经理用hard task master,而描绘同样性格的女性经理则用hard to work for;指某个男士易动感情,就说他only human,但如果此人是女士,则用emotional;说一个男士行事果断,用decisive,而一个女士如具有同样的性格,则用stubborn来形容她,等等。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男女语言的差异,形成了所谓女性语言的特点。
一些专门研究女性语言与男性语言的语言学家指出:由于妇女多愁善感、捉摸不定,性格平淡浅薄,说话声调高尖,没完没了,谈论的内容也大都属于dirty diapers stuff, 因此,把她们的聚会称为hen sessions。
从语义看,这些词汇中所包含的性别歧视是一目了然的。
二、英语中性别歧视形成的原因(一)社会历史分工原因人类早期社会普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妇女的社会地位比男性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从捕鱼、狩猎转向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男子在体力上比女子强,加上妇女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儿女,于是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获得支配权,而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比越来越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终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这种历史演变必然要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来。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在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语言与妇女的地位)一书中,Layoff曾作过如下评论:最终结果是妇女被剥夺了拥有权利的资格,理由是妇女在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处处表现出她们没有掌握权利的能力。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妇女自己也以为她们的智力或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该受到如此对待。
因而,Ronald Ward Baugh认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其说是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历史分工问题更确切些。
(二)社会文化伦理因素上帝夏娃带到亚当面前时,亚当说:“这是我骨中骨,肉中肉,我将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的体内取出来的。
”(This is now bone of my bone and flesh of my flesh; 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for she was taken out of man. )因此,女性从一开始就是从属于男性的,所以语言中的“性”范畴就将阳性置于首位。
夏娃不仅自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且还给其丈夫亚当吃,违反了上帝的禁令,结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
因此,夏娃对人类的堕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希腊众神之王宙斯,为了报复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创造了美丽动人的少女潘多拉。
潘多拉打开了神赐予的装满灾难的禁盒,释放各种罪恶贻害人间。
夏娃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中的第一个女人,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她们都是万恶之源的形象。
在英美国家,晚会上妇女常常被问道“What does your husband do?”(你丈夫是干什么的?)但是决不会有人冒昧地询问一个男子“What does your wife do?”(你妻子是干什么的?)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被询问的男子一定会很惊异地回答说:(她是我的妻子,妻子就是她的职业)。
这说明在西方妇女被放到从属地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不仅男子接受这种文化现象,女性也从心理上接受了这种从属地位的事实,即使事业上与男性同样杰出的许多女性从心理上讲也是把第一性让给了男性。
(三)政治经济原因1、经济上妇女有赖于丈夫。
在欧洲贵族社会里,贵族们信奉传统的女性有闲论,认为妇女不必工作,她们通过婚姻使自己依附于男子,依靠丈夫的成就建立自己的社会形象。
这一传统观念在工业化后的欧美仍很盛行。
欧美进入工业社会后,大多数社会成员赖以维持生活的经济收入都必须在工业化、机器化、大集团作业的大社会协作中取得,传统的家庭专业和手工作坊所给妇女的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被取消。
这样,多数妇女只好呆在家里,依靠丈夫的经济收入生活。
一小部分妇女从家庭转入社会,从事某些工作,但就业机会有限,经济收入微薄。
时至今天,一些地位较高和待遇较好的职业依然由男性垄断,妇女的职业地位和待遇大都远逊于男人。
更有甚者,有的丈夫不允许妻子外出工作,要她做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与贤妻良母。
于是,不少妇女主要充当了性伙伴、生育工具和家庭保姆之类的社会角色。
2、政治上仰鼻息于男人。
妇女们由于成了家庭主妇或缺乏经济实力,因而远离政治生活。
在男人们制定并颁布施行的美国宪法里,有关众议员、参议员和总统竞选资格的条文起初全用的是。
因为宪法里没有,所以当1888年第一个妇女参加总统竞选时,人们觉得无法接受,认为政治应该让女人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