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与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并不表示有一种外在的旨意在控制着事物,事物发展的倾向是内在的,是由事物的种类和功能产生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天命,与自然因果关系是完全一致的。”但上帝是存在的,尽管他可能不是人类早期那种简单的具有人性的上帝。关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是从探讨运动这一古老的难题入手的,他问,运动是怎样开始的?他认为运动和物质不同,他不接受运动没有开头的说法。物质也许是无始无终的,因为它仅仅是来来形式永恒的可能性,但是宏大的运动过程最终用无数形体填满了无限的宇宙,这一切始于何时,又是如何开始的呢?他认为运动肯定是有起因的,只要我们不把问题推向没有尽头的过去,我们就必须假定有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它没有形体,不占空间,没有性别、感情、变化,它是完美和永恒的。上帝没有创造世界,但他推动了世界,而且,他不是一种机械的力量,而是驱动世上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上帝驱动世界,就像被爱者驱使施爱者一样”。所以,上帝是自然的终极力量,一切事物的推动力和目的。它是纯粹的能量,是经院哲学所谓的“活力本身”,也许还是现代物理学和哲学探讨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力”。与其说他是个人,倒不如说他是一种磁力。

然而,亚里士多德有自相矛盾的习惯,他又说上帝是一种神秘的自省精神,因为他的上帝从不做任何事,没有欲望、意志和目的。他就是活力本身,所以就不必运动。他绝对完美,所以没有任何欲望。他惟一要做的就是思考事物的本质,但由于他自身就是万物的本质,一切形式的惟一形式,所以他惟一的职责就是冥想自我。亚里士多德的上帝多么可怜——他是一个王,却无所作为。

心理学

有时候,亚里士多德像宿命论者一样悲叹:“我们不能凭意志直接改变目前的状况”,但是接着他又会说出反宿命论的话来:我们可以靠改造环境来选择我们未来的命运,通过选择朋友、书籍、职业、娱乐方式来塑造我们的情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是自由的。他没有想到宿命论者对此自有现成的反击手段,他们会说,你这些塑造性格的做法,本身就是由原来的性格决定的,而原来的性格最终又是由不可选择的遗传因素和早期环境决定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理论来自一个有趣的定义:灵魂是一切有机体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它的力量和变化的总和。植物的灵魂只是一种营养和繁殖能力,动物的灵魂还有一种感知和运动的能力,而人的灵魂则是理智与思维力量的总和。灵魂是各种肉体能力的总和,两者正如火焰与蜡烛,虽然可以在想像中把它们分开,但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特定的人,其灵魂只能存在于自己的肉体之内,然而,它又不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物质,也不会完全消亡,人类灵魂中的理智有一部分是被动的,它与记忆结合,并随着记忆的载体——肉体的死亡而死亡。但是理智中的主动部分即纯粹的思维能力却独立于记忆之外,也不会死亡。主动的理智普遍存在于人身上,与人的个性截然不同。能够超越肉体而存留下来的并非个性和欲望,而是与个性无关的思想形式。总之,亚里士多德毁掉灵魂是为了赋予它永生。永生的灵魂是没有被实在玷污的“纯粹思想”。谁拥有这种灵魂,谁就能从这种神学中得到慰藉。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创造源自塑造形象的冲动和表达感情的渴望。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对着大自然举起的一面镜子。人能在临摹中感受到乐趣,这在低等动物中显然是没有的。然而艺术的目的并非局限于反映事物的外表,还在于表现它们的内在含义,因为艺术的实在正是这种内在含义,而不是外部特征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