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制度的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一)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在我国,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传说当时已有“痒”、“序”、“校”三种教育机构。“痒”是兼施养老的教育机构,“序”具有明显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则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2.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3.古代埃及

4.古代希腊、罗马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抑神扬人”

(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一)教育的含义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2.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亲知”、“闻知”和“说知”,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道法自然”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较早集中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

的培养》(又译《雄辩术原理》)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

寻等形式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

渡性的产物。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补充。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有直接的联系。

(二)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概说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包含四个部分:

1.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

4.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

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R.watson)。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