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心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2.2 C N P实施满足了患者及家属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患者在住院期间渴望得到最佳的治疗护理,以最快的时间、最少的费用治愈出院,并由此获得疾病的相关预防保健知识。
CNP实施有别于传统的一次性灌输式护理教育。
以系统的阶段性,完整的教育内容贯穿了住院的每一天,同时加强了对患者家属的宣教力度。
特别是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心理支持、协助治疗、做好记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减少患者住院日的同时降低了住院总费用 从医院成效管理观点出发,增加了病房床位周转率,保证了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
使用自制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和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别由护士长在患者住院期间任何一天抽查及出院后由家属或患者自行填写,发现满意度均达到99%,高于全院护理单元平均满意度。
2.4 有利于护士的培养 CNP实施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专科护士,充分发挥护理人员潜能,促进护理人员必须拓宽学习工作思路。
除了掌握医学知识外,将心理、伦理等人文关怀融入健康教育中,全面提高护士健康教育技能,把健康教育作为对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1] 黄小琼,陈燕燕,陈梅影,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复杂性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A):32[2] 李小妹,王文茹,刘翠萍.论中国护理教育应对全球化的策略[J].护理学杂志,2005,20(18):6[3] 冯素芬,庄涧森,林德南.医院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方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4):279[4] 唐森荣,陈妙霞,李素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7,14(18):59[5] 夏 颖,王瑞红,朱欢欢.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5):2431(2008-01-21 收稿)(岳静玲 编辑)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护理体会丁仁菊 李 莉(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眼科 凯里 556000) [关键词]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 鼻腔填塞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6633(2008)03-398-02 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病,主因鼻泪管阻塞、泪液潴留、细菌在泪囊内繁殖所致。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观察
慢性泪囊炎是指泪囊黏膜长期受到炎症的影响,导致泪液不能及时排出,泪囊积液形成。
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泪囊区疼痛、流泪、泪囊区肿胀、泪袋过度积液等。
传统的治
疗方法为开刀切除泪囊,但是该方法创伤大、疼痛严重、恢复时间长且易引发合并症,如
无法复原的泪道梗阻等。
因此,近年来,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也逐渐
受到关注。
本研究招募了2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治疗。
术
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鼻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吻合口通畅。
其中16例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泪眼清晰,其余4例患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肿胀和持续性流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均
逐渐消失。
术后1周和1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其中18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无需进一步治疗。
另外,有2例患者出现了轻微不适,并进行了药物治疗,症状消失。
本研究显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切口小、创伤轻、术后恢复快,而且具有较高
的治疗效果。
术后随访显示,大部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了轻微不适,经
过药物治疗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因此,该方法成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也需要注意,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该手术。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体会摘要】目的总结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方法和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378例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方法和手术结果。
结果其中353例术后第一次冲洗泪道即通畅,43例术后冲洗3次泪道后通畅。
353例出院时均无溢泪、溢脓症状,25例置管者术后无溢脓,有少量溢泪。
378例随访半年至3年,无1例复发。
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部位浅,视野清晰,简化了操作,手术效果满意。
【关键词】泪囊炎泪囊鼻腔吻合术传统改良【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44-02慢性泪囊炎[1]是由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潴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所致。
是一个常见多发病,而泪囊鼻腔吻合术[1]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传统手术方法,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历来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院自2001年起共施行378例泪囊鼻腔吻合术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1年起至今共378例,男69例,女30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病程从3月至12年不等,平均2年。
2,手术方法:1%地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沙条填塞鼻腔,2%利多卡因加少量肾上腺素行滑车上神经、眶下神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自内眦内及上3mm沿鼻翼皱折切开皮肤长约15m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暴露前泪嵴,沿此切开骨膜,分离骨膜,将泪囊与骨膜推向颞侧,暴露泪囊窝,于泪骨薄弱处顶破一小孔,自此以咬骨钳扩大骨孔,做成一约10*15mm2的骨窗,泪囊内壁呈“工”形切开泪囊壁全层,做成前后两叶,将与之相对的鼻粘膜完全切除,将前片与切口骨膜吻合2-3针,后片铺于骨孔盖住骨孔缘,根据不同情况,两片之间放置橡皮引流条或硅胶引流管,引流条用针线缝合固定于皮肤表面,引流管分别自上、下泪小管置入于鼻腔,于鼻前庭将两小管用丝线结扎固定,放于鼻腔。
逐层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术后5天拆线及除去引流条,连续冲洗泪道3天,每日一次,出院后继续冲洗泪道,每周一次,共4次。
4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护理。
方法对45例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鼻腔泪囊吻合术后效果显著,泪道冲洗通畅,感染症状和泪溢症状消失,均无复发。
结论针对鼻腔泪囊吻合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详细的术前检查、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术后随诊,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标签: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护理慢性泪囊炎最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1]。
溢泪是慢性泪囊炎的主要症状,伴轻微结膜炎或内眦部刺激症状,皮肤常有湿疹,用手指挤压泪囊部大多会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流出,内眦下方可呈隆起状。
鼻腔泪囊吻合术作为一种经典术式,经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改进,应用广泛,疗效确定,具有其他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无法替代的优势[2]。
手术要取得满意的疗效还需要科学的护理作保证,鼻腔泪囊吻合术创伤较大,术后易出血、感染。
2014年6月~10月我院对4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腔泪囊吻合术,通过科学的护理,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6月~10月在我院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患者45例,其中男13例,女32例,均为单眼;年龄26~76岁(51.8岁±13.6岁)。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结合该手术的特点,护士除加强常规护理外,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鼻部护理以及切口和引流条的护理。
1.3结果通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护理,本组45例患者经鼻腔泪囊吻合术后无溢泪,无溢脓,泪道冲洗通畅,4~6d均痊愈出院。
出院后复查患者状况良好。
2护理2.1术前护理2.1.1术前检查术前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及眼科专科检查。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之内;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制订合理膳食,防止术后切口感染,愈后延迟;对于女性患者要了解是否处于月经期,因经期手术可导致术中及术后出血。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50例体会作者:牛广宪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50例(56眼)。
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治愈45眼,好转9眼,无效2眼,有效率达964%。
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效果好,操作简便,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和美观无瘢痕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慢性泪囊炎慢性泪囊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眼病,由于溢泪、溢脓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治疗原则是解除堵塞,消除感染,重新建立鼻内引流通道。
眼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鼻腔泪囊吻合术,因其要面部切口,遗留瘢痕常不易被患者接受。
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我科在鼻内窥镜下施行鼻腔泪囊吻合术50例,疗效满意,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40~60岁,病程2~10年。
其中双眼6例,其中左侧20例,右侧24例,共56眼。
选择慢性泪囊炎病例均有溢泪、溢脓病史,冲洗泪道不通畅,有脓性分泌物外溢,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者。
本组病例患者均无相关鼻内疾病。
术前均进行泪囊造影,表现为高密度阴影。
12 术前准备鼻内窥镜下检查鼻腔,了解有无鼻科相关疾病,如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
术前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生理盐水冲洗泪道,常规行鼻窦CT检查和泪道造影了解泪囊位置和大小。
13 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确诊为鼻泪管阻塞。
在鼻内窥镜及高清显示系统下手术。
患者取平卧位。
用1%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鼻腔粘膜表面麻醉, 1%利多卡因5 ml于鼻丘、钩突前缘粘膜局部浸润麻醉。
以中鼻甲根部前缘上约3 mm为上界,钩突前缘为后界,镰状刀向前于鼻腔外侧壁作一长约为15 cm大小的弧形切口,上下切口向后延长剥起粘骨膜瓣,暴露上颔骨额突及泪骨前部,切除部分粘膜瓣,后缘平钩突前缘。
用磨钻磨去泪囊所在部位的部分上颌骨额突及泪骨,暴露泪囊。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手术体会
马晓林;王敏
【期刊名称】《实用防盲技术》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目的对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疗效观察。
方法对3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经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并用银夹对鼻腔黏膜与泪囊瓣进行吻合。
结果34例3月-1年的随访,32例治愈,治愈者随访至今无1例复发。
2例无效,总有效率94.2%。
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疗效肯定,较传统的鼻外进路具有简单、快捷,损伤小,并发症少,无面部疤痕等优点。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马晓林;王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9.6
【相关文献】
1.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J], 李伟
2.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疗效比较 [J], 刘冬青;贺珊婷
3.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对比研究[J], 朱建光;杨国庆
4.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对比研究
[J], 朱建光;杨国庆;
5.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与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对比 [J], 李兆瑞;李燕飞;李昕;李琦;李娜;孟元通;高文晓;葛金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用防盲技术2017年11月第12卷第4期 ・1 83・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护理体会 祁玲程士芹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 2016年12月在我科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的患者共30例(301 ̄)的护理。结果30眼中治愈281] ̄,无效2眼,治愈率达 933%。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且符合现代人对外观美容的要 求,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J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慢性泪囊炎;护理 Doi:10.39696.issn.1673—3835.2017.04.016
慢性泪囊炎(chronic dacryocystitis)是眼科常见 病,发生机制主要为鼻泪管下端阻塞,泪囊内滞留 的分泌物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为肺炎球 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女性较男性更易受累 。近年来,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 囊炎,无需在面部做切口,面部无瘢痕,手术微 创、安全且治愈率高,符合人们对微创及外观的要 求,备受患者肯定,逐渐在临床推广。我院自 2015年10月开展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 泪囊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30例 慢性泪囊炎患者,其中女性25名,男性5名;病程 1O月~12年;年龄30~6哕,平均45岁;均有长期 溢泪、溢脓症状,经门诊治疗无效。3O例30眼中, 分泌物为脓性的5例,黏液性的25例,术前鼻腔检查 伴鼻中隔轻度偏曲2例、中鼻甲肥大1例。手术方式 均选择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晦床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长期溢泪、溢脓对患者的日常生 活带来不便和痛苦,患者既想解除这种痛苦,又担 心手术是否成功,加之对疾病知识及手术方式不了 解,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真 作者单位:224700江苏省建湖县建阳眼科医院 实想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泪道 疾病的相关知识,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该手术 方式的优点,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的 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并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及 家属对疾病和手术有初步的认识,减轻患者顾虑,增 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 2.术前准备①协助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和肝 功能、肾功能、凝血机制及“术前四项”检查。② 对伴有全身疾病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 况,如督促高血压患者患者按时服药,监测血压, 使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 糖水平在8.Ommol/L以下。③女性患者避开月经 期,注意保暖,防止发热。④术前3日,点滴抗生 素眼药水4次/日,教会患者正确点滴的方法:洗 净双手,点眼药水前挤压泪囊区,使泪囊内分泌物 排空,利于药物的吸收,用1%麻黄素滴鼻液滴 鼻,以收缩鼻粘膜,利于术后引流及预防术后感 染;术前1日,剪鼻毛、冲洗鼻腔。⑤忌辛辣刺激 性食物及烟酒、浓茶、咖啡等,保持大便通畅。⑥ 术前晚洗头、沐浴做好个人卫生,提供良好的睡眠 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⑦术前30分钟遵医嘱 给予静脉滴注止血药,以防术中出血多。 二、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手术后患者都希望能取得良好效 果,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有些患者因伴有其他 情况,效果改善不明显或者无改善,此时患者往往 会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悲伤情绪。护理人员应根据 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以及时调整其心态 配合术后治疗。 2.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注意保 ・184・ 实用防盲技术2017年11月第12卷第4期 暖,取高枕卧位或半坐卧位,有利于伤口积血的 引流,减少出血量。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少食或不食含糖 高的水果,控制好血糖水平,高血压患者宜低盐饮 食,保持大便通畅。术后3天饮食宜温热,不宜过 烫,防止鼻粘膜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4.用药指导术后根据医嘱常规应用止血药、 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防止术后出血、感染以及减 轻鼻腔及泪囊造孔处水肿,防止或减轻造孔粘 连;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并 及时报告医生。 5.鼻腔护理密切观察患者鼻腔是否有淤血, 出血量多者,给予颊部冰敷,告知患者勿用力咳 嗽、打喷嚏,避免用力擤鼻涕和抠鼻;指导患者 用舌尖顶住上颚,指压人中等方法控制咳嗽、打 喷嚏;口里分泌物要及时吐出,不得咽人喉部, 以免引起呛咳;鼻腔填塞物是用来压迫伤口止血 的,不可因鼻腔填塞物引起的不适而自行取出。 6.眼部护理告知患者注意眼部卫生,按医嘱 点滴抗生素眼水,不用手揉眼,洗脸时注意避免 脏水进入眼和鼻。 三、出院指导 提醒患者注意眼部卫生,按医嘱点滴眼药及 用布地奈德喷雾剂喷人鼻腔。保持生活规律,合 理安排饮食。避免鼻部受到撞击。出院后1个月 内,每周复查1次,冲洗泪道1次。『21并在内镜下 给予清理造孔周围血痂、分泌物、肉芽等保持造 孔开放状态。随后每15天冲洗泪道1次,随访3个 月。随访期间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预防受 凉、感冒,以防止鼻粘膜水肿填塞造孔。 四、效果观察 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泪道 冲洗通畅,鼻内镜下检查见泪囊造孔形成、宽 敞,造孔缘上皮化。(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有时仍轻度溢泪,冲洗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 泪囊造孔形成,上皮化。(3)无效:临床症状无 改善,冲洗泪道阻塞或加压冲洗仍阻塞,鼻内镜 下检查见泪囊造孔闭锁。本组3O例30眼患者中, 术后随访6个月~1年,28例治愈,2例因造孔瘢痕 粘连闭合无效。治愈率为93.3%。
泪囊鼻腔吻合术120例临床分析和体会
谢生荣
【期刊名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年(卷),期】2006(028)009
【摘要】目的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泪囊炎,或合并泪小管阻塞及反复急性发作者120例,按本手术方案进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疗效.结果慢性泪囊炎或合并泪小管阻塞的患者,如无泪囊萎缩和鼻粘膜萎缩,在急性炎症控制后,进行泪囊鼻腔吻合术,82%的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结论本手术方案,可以解除绝大多数慢性泪囊炎或合并泪小管阻塞的溢泪症状和反复急性发作的痛苦,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方案.
【总页数】2页(P718-719)
【作者】谢生荣
【作者单位】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福建,泉州,362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2+3;R779.6
【相关文献】
1.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囊炎120例临床分析 [J], 郑剑秋
2.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20例 [J], 杨一涛;唐罗生;魏为;周清华;李惠玲
3.小切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42例慢性泪囊炎临床分析 [J], 凯赛尔·麦提如则;雷雪梅
4.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6例临床分析 [J], 施思斯;赵远新;张超;于青青
5.改良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2例临床分析 [J], 许雨洲;尹治军;刘秀姣;刘芳;王英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心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泪囊炎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心得体会以及术
中技巧。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10例(1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腔泪囊吻合術,
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治愈8例, 占80%;好转2例, 占20%, 总有效率为
100%, 且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效果满意, 符合
微创手术要求,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泪囊炎;鼻内镜手术;鼻腔泪囊吻合术
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是眼科临床常见病, 患者长期溢泪、溢脓, 影响
生活和工作。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逐渐
取代传统的鼻外径路鼻腔泪囊造口术被应用于临床。本科与眼科协作开展鼻内镜
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10例(10眼), 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10眼)慢
性泪囊炎患者, 男2例, 女8例, 年龄29~60岁, 病程6~24个月, 平均
病程15个月。左侧6只眼, 右侧4只眼, 所有患者均有溢泪史, 压迫泪囊有
黏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 泪道冲洗不畅。
1. 2 方法 术前均经眼科门诊治疗, 勤滴眼药、泪道冲洗、探通与扩张等常
规处理, 但效果差。术前处理相关基础疾病, 并常规行鼻内镜检查, 是否鼻
腔、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 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 行碘海醇注
射液作泪囊造影, 均显示患侧下泪道阻塞, 选择性行鼻腔CT检查。患者行局
部麻醉, 取仰卧位, 20 ml 1%丁卡因+2 ml 0.1%肾上腺素混合液浸润棉条, 将
棉条填塞入鼻腔作表面麻醉, 10 ml 2%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2滴进行鼻腔外
侧壁黏膜下浸润麻醉。确定泪囊位置, 鼻内镜下呈“[”形将外侧壁黏膜切开, 约
1.8 cm×2.0 cm大小, 将黏膜瓣保留于中鼻道, 将骨性鼻腔外侧壁和上颌骨额
突泪骨前部暴露, 见两者之结合骨缝。用咬骨钳或(和)加电钻自鼻泪管投影
处将骨质咬除, 沿鼻泪管向上扩大, 显露泪囊或用电钻将该处骨质去除, 开
约1.0 cm×1.8 cm大小骨窗以使泪囊暴露, 经下泪点插入泪道探针至泪囊, 再
行确定泪囊后, 在探针引导下, 再用眼科15度穿刺刀呈“[”形切开泪囊, 留
一 “[”形泪囊瓣。用银夹将泪囊瓣与预留鼻腔黏膜瓣固定, 撤除探针。术后可
予明胶海棉填压术处, 若渗血较多可用膨胀海棉加压填塞。合并如鼻中隔偏曲、
鼻甲肥大、鼻息肉等, 可在术中一起处理, 术者在此类手术中同期处理3例鼻
中隔偏曲。术后常规应用全身抗生素治疗5 d, 术后第2天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
检查鼻泪管系统通畅情况, 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滴术眼4
周。持续使用鼻喷激素8周。术后1周鼻内镜下做造瘘口周围血痂、渗出物清理,
以确保造瘘口通畅。定期复查, 2次/月, 复查时注意对造瘘口处结痂及周围增
生肉芽组织进行处理, 之后复查1次/月, 直至泪囊造瘘口黏膜恢复正常, 患
者痊愈。随访内容:泪道及鼻腔冲洗;鼻内镜检查泪囊造瘘口恢复情况, 处理
泪囊造瘘口肉芽。
1. 3 疗效判定标准[1] 鼻内镜下观察中鼻甲前端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 上
皮化、 溢泪、流脓等临床症状消失, 冲冼泪道通畅为治愈;鼻内镜下观察中鼻
甲前端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冲冼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
为好转;造孔闭锁, 临床症状无改善, 冲冼泪道不通畅或加压后仍不通畅为无
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1年以上, 治愈8例, 占80%;好转2例, 占
20%, 总有效率为100%, 且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 多因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引起。目前, 临
床对于慢性泪囊炎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 手术方法分鼻外法及鼻内法[1]。传统
治疗方法是由眼科医生经面部切口在泪囊和鼻腔之间重建一个新的通道, 解决
泪道阻塞。但这种术式会造成面部刀痕, 影响美观。解剖上, 由于泪囊和鼻腔
仅有泪囊窝骨壁和黏膜两层结构, 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于中鼻道前端,
这些解剖结构为经鼻行泪囊造孔手术提供了便捷和可能的途径, 较传统经皮手
术更为简捷、易行和安全。随着鼻内镜外科和鼻眼相关科学的不断发展, 创新
的治疗方法是在鼻内窥镜下, 经鼻腔实施手术, 可避免造成以上不良后果。术
前检查与筛选是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关键, 要求上、下泪小点与泪小
管、泪总管必须通畅, 这是手术的基础;首先要掌握好适应证:必须是鼻泪管
阻塞。泪小点、泪小管和泪总管狭窄与阻塞者、 传统泪囊炎术后效果不佳者、 瘢
痕体质个体应列为手术禁忌证。泪囊在鼻腔内的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首要条件
[2]。①枪状镊定位法, 将枪状镊的一端放在鼻外眼内眦部, 另一端在鼻内所
指向的位置, 既是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中心位置, 也是造口的中心点。但要注
意枪状镊在鼻内的一端需放在中鼻道和中鼻甲腋前方。②张速勤[2]提出以中鼻
甲前上2 mm为造口点, 上界是中鼻甲前上8 mm, 下界为中鼻甲腋前下4 mm。
本科则采用二者相结合, 先予枪状镊定位, 再在鼻内镜下观察中鼻甲前上2 mm
为造口点, 以此为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体表投影, 定位好后再处理黏膜瓣[3]。
手术过程中, 泪道的处理应尽量接近正常的向下、向后的自然解剖结构, 保证
相对较大的吻口, 以使其发挥引流作用。所以术中骨窗处理以尽可能大为主, 造
成约1.0 cm×1.8 cm大小骨窗为佳。黏膜瓣处理也很关键, 术后造瘘口上皮化,
①上颌线切口后方的黏膜分离后压, 术后复位和内囊后侧瓣贴合, 减少黏膜下
组织暴露, 减少肉芽的形成。②泪囊内侧瓣上下方减张, 后翻转, 和鼻腔外
侧黏膜结合, 可用眼科15度穿刺刀切开泪囊。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效果满意, 符合微创手术要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2-156.
[2]张勤修.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研究.中国内镜杂志, 2006, 12(2):
148.
[3]喻叶红.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17眼分析.交通医学, 2008, 22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