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铁酞菁的合成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一、实验目的1. 学习磷酸铁的合成方法。
2. 掌握固相反应法合成磷酸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了解磷酸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磷酸铁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催化剂、颜料、玻璃、陶瓷等领域。
本实验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磷酸铁,通过将铁源与磷酸盐反应,生成磷酸铁晶体。
固相反应法是将铁源与磷酸盐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加热,使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磷酸铁。
反应方程式如下:\[ 3Fe + 4H_3PO_4 \rightarrow Fe_3(PO_4)_2 + 6H_2O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铁(Fe):纯度99.99%- 磷酸(H_3PO_4):分析纯- 硼砂(Na_2B_4O_7):分析纯- 硅藻土:分析纯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烧杯- 烧瓶- 铁架台- 酒精灯- 玻璃棒- 玻璃漏斗- 热水浴四、实验步骤1. 称取0.5g纯铁,放入烧杯中。
2. 向烧杯中加入10mL磷酸,搅拌均匀。
3. 将烧杯置于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4. 持续加热30分钟,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5. 加热完成后,将烧杯移至热水浴中,保温30分钟。
6. 将烧杯中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7. 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硼砂,搅拌均匀。
8. 将溶液倒入烧瓶中,置于铁架台上。
9. 将烧瓶置于酒精灯上加热,直至溶液浓缩至一定体积。
10. 将浓缩后的溶液倒入玻璃漏斗中,过滤收集固体。
11. 将收集到的固体置于干燥器中干燥,得到磷酸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淡黄色,说明铁与磷酸发生了反应。
- 滤液经过加热浓缩后,收集到的固体为磷酸铁。
2. 分析:- 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表明铁与磷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磷酸铁。
- 通过加热浓缩,将溶液中的水分蒸发,使磷酸铁晶体析出。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固相反应法成功合成了磷酸铁,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磷酸铁的合成方法,了解了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今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综述CHINA SYNTHETIC RESIN AND PLASTICS合 成 树 脂 及 塑 料 , 2021, 38(2): 7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愈发重视环保材料的研发,水溶性聚乙烯醇(PVA)薄膜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备受关注。
水溶性PVA薄膜是非常有应用价值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它利用了PVA的成膜性、水溶性及可生物降解,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PVA 的水溶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难溶于有机溶剂,并且水溶性可以通过调节醇解度和聚合度而变化,使其在有机溶剂包装领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1]。
同时,PVA是一种安全性高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安全成膜剂,对人体无毒,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尤其在医用产品方面广泛应用,在药用膜、洗衣凝珠膜等方面也有使用[2]。
目前,我国水溶性PVA薄膜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随着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应用前景广阔。
本文针对近年来水溶性PVA薄膜的制备工艺和改性方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水溶性PV A薄膜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进展黎根盛1,2,曾 晖1,2*,李 瑞1,2,靳计灿1,2,林 锐1,2,张少雄3(1. 中山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2. 中山大学 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联合研究中心,广东 佛山 528244;3. 广东优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44)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水溶性聚乙烯醇(PVA)薄膜的制备工艺进展,介绍了其在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复合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制备工艺、改性方法上的优缺点。
共混改性可简单通过材料混合显著提高性能;与共混改性相比,共聚改性的组分混合较为均匀,但是条件较难控制;复合改性可以综合共聚改性和共混改性的优点。
关键词:聚乙烯醇 共混改性 共聚改性 水溶性 合成中图分类号:TQ 3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96(2021)02-0077-03Prepa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water-soluble PV A filmsLi Gensheng1,2,Zeng Hui1,2,Li Rui1,2,Jin Jican1,2,Lin Rui1,2,Zhang Shaoxiong3(1.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2. SYSU-GDAMB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un Yat-sen University,Foshan 528244,China;3. Guangdong Youkai Technology Co.,Ltd.,Foshan 528244,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gress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water-soluble polyvinyl alcohol (PVA) films,including copolymerized modification,blending modification,and composite modifica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paration processe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are introduced as well. The properties of the films are improved by mixing materials via blending modification. The components produced by copolymerized modification are more uniform than those by blending modification,while whose conditions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composite modification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copolymerized and blending modification.Keywords:polyvinyl alcohol; blending modification; copolymerized modification; water solubility; synthesis收稿日期:2020-09-27;修回日期:2020-12-26。
环境工程印染废水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共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一六年三月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印染废水处理一直是我国水处理领域的重要话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处理技术已日趋成熟,很多新型印染废水处理技术也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处理效果良好。
本文重点介绍印染废水处理的物理、化学、生物法的技术原理及相关工艺,为今后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印染废水,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Advances in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technologyAbstract: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water treatment. After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 many new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goo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chnical principle and related treatment process of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treatment of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Key words: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physical treatment, chemical treatment, biological treatment,treatment process.1引言纺织产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一直以来也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
前言:温馨小提示:本篇文档是通过查阅资料精心整理编制的,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内容不一定完美契合各位的需求,请各位根据需求进行下载。
文档下载后可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任意改写,确保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此之外,本店铺还提供各种文档材料,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活动文案、工作方案、读后感、读书笔记等,大家按需搜索查看!Warm tip:This document is prepared by consulting information carefully. Hope to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content of the document is not necessarily perfect to match your needs. Please download according to your needs. Then you can rewrite the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situation to ensure that we can help. 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a variety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covering areas such as copywriting for activiti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reading notes, etc.正文如下:酞菁铁同步辐射酞菁铁同步辐射技术:探索材料科学的新篇章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
其中,同步辐射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实验工具,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酞菁铁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其同步辐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酞菁铁同步辐射技术的原理、应用及研究成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双核酞菁钴铁双核酞菁钴铁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双核酞菁钴铁的合成方法、性质及其在催化、电化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 合成方法双核酞菁钴铁的合成可以通过溶液法或固相法进行。
其中,溶液法是最常用的合成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首先将钴和铁的盐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加入酞菁配体,经过适当的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的控制,可以得到双核酞菁钴铁配合物。
此外,固相法也可以用于合成双核酞菁钴铁,通过固相反应使得钴和铁的原子与配体发生配位反应,最终得到目标产物。
2. 性质双核酞菁钴铁是一种具有双核结构的配合物,其结构中包含两个中心金属离子,分别是钴和铁。
双核酞菁钴铁的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溶解度。
此外,双核酞菁钴铁还具有较好的电子传递能力和催化活性,这使得它在催化和电化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 催化应用双核酞菁钴铁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氧还原反应为例,双核酞菁钴铁作为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催化氧气的还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双核酞菁钴铁还可以用于催化有机反应,如烯烃的氧化、羰基化等。
这些催化反应的进行,可以有效地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4. 电化学应用双核酞菁钴铁在电化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双核酞菁钴铁可以作为电极材料,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电化学传感器。
双核酞菁钴铁具有较好的电子传递能力和电催化活性,可以在电化学传感器中实现对目标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
此外,双核酞菁钴铁还可以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储能器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
5. 生物医学应用双核酞菁钴铁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双核酞菁钴铁可以用作磁共振成像(MRI)的对比剂,通过配位结构中的金属离子,使其具有较好的磁性性能,从而在MRI中实现对生物组织的高对比度成像。
此外,双核酞菁钴铁还可以用于荧光成像和光动力疗法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肿瘤诊疗应用价值。
双核酞菁钴铁作为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技术研究进展综述摘要: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是无机合成中的重要技术,在大多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本文概述了水热与溶剂热合成的基本特点和反应类型,综述近年来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技术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水热合成;溶剂热合成;无机合成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现状。
1 前言水热和溶剂热合成研究工作经久不衰并逐步演化出新的研究课题如水热条件下的生命起源问题以及与环境友好的超临界水氧化过程。
由于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化学在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是指在一定温度(100~1000℃)和压强(1~100MPa)条件下利用溶液中物质化学反应所进行的合成,是研究物质在高温和密闭高压溶液条件下的化学行为与规律的化学分支。
水热法是模拟自然界中某些矿石的形成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化学合成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材料制备、化学反应和处理,不仅在实验室里得到了应用和持续的研究,而且实现了产业规模的人工水晶水热生长,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溶剂热反应是近年来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它是水热反应的发展,与水热反应的不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溶剂为有机溶剂而不是水。
与其它制备路线相比,溶剂热反应的显著特点在于反应条件非常温和,可以稳定亚稳物相、制备新物质、发展新的制备路线等。
2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基础2.1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的基本特点水热法是指在密闭的不锈钢反应釜中,以水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在水自身产生的压强(即水的自生压强)下,反应混合物进行反应生成产物的合成方法。
溶剂热反应是水热反应的发展,该法以非水溶剂代替水,不仅扩大了水热技术的应用范围,而且由于溶剂处在近临界的状态下,能够实现通常条件下无法实现的许多反应,合成通常条件下无法制得的物相或物种,并且能生成介稳态结构的材料,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纳米功能材料合成的领域[1]。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研究特点之一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水或其它溶剂处于临界或超临界状态,反应活性提高。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简介卟啉(Porphyrins)是卟吩(Porphine)外环带有取代基的同系物和衍生总称。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具有特殊生理活性如血红素、叶绿素、维生素B12、细胞色素P-450等。
由于其分子刚柔性、电子缓冲性、光电磁性和高度的化学稳定性,早在20世纪3人从事卟啉化学的研究,它们现已广泛用作光导体、半导体、超导体催化剂、抗癌药物、显色剂等[1,2]。
近年来,这一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愈来愈引起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医学及生物学家的兴趣,有关的交叉学科分支正在形成[3]。
本文对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结构、合成应用等方面作一介绍。
1 结构与性质111 结构卟吩环是含四个吡咯环的十六元大环,四个吡咯环之间的碳(5, 10, 15,20) (在Fisher编号法中称为A、B、C、D位置)被称作中位(mess碳,其余8个可被取代的碳称作外环碳。
在A、B、C、D位置上分别接列卟啉, R1~R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卟吩环上R1、R2、R3、R4取代基形成一系没有取代基时近似于平面结构[4],但易受四个位置取代基的影响而变形,如四苯基卟啉(Te-traphenylporphyrins,简称TPP),取代基苯基和分子平面形成一定角度。
若卟啉分子中心四个氮原子质子化,由于质子的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使吡咯环与分子平面产生偏离,如质子化的四苯基卟啉(H4TPP2+),吡咯环与分子平面偏离33b[5]。
所以金属离子与卟啉发生反应时,有的金属离子可以完全进入卟啉分子平面内,如CuTPP和PdTPP[4]。
而有的金属离子则不能进入卟啉分子中,如在H2OMgTPP配合物中, Mg2+高出分子平面约01027 nm。
112 性质卟啉及金属卟啉都是高熔点、深色的固体,多数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矿酸而无树酯化作用,溶液有萤光。
不溶于碱,对热非常稳定。
水热法合成二氧化钛及研究进展摘要:水热法合成了不同晶型、形貌、大小和研定形貌的二氧化钛。
究了pH值、水热反应温度和水热反应时间对纳米二氧化钛晶型、形貌和晶粒尺寸的影响,对TiO2晶形影响光催化活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同时从二氧化钛水解制氢、废水处理、空气净化、抗菌、除臭方面介绍了纳米二氧化钛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并对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与应用作出展望。
关键词:二氧化钛;晶型;水热法;光催化;制备;应用纳米二氧化钛(TiO2)具有比表面积大、磁性强、光吸收性好、表面活性大、热导性好、分散性好等性能。
纳米Ti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 可应用于随角异色涂料、屏蔽紫外线、光电转换、光催化等领域,在光催化领域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应用在环保中的各个领域,它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制备高光催化性能的纳米TiO2,拓展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水热法合成纳米TiO2粉体具有晶粒发育完整、粒径分布均匀、不需作高温煅烧处理、颗粒团聚程度较轻的特点。
1.TiO2的制备方法、材料的性能1.1不同晶型纳米二氧化钛的水热合成1.1.1实验方法边搅拌边将2mol·L- 1的四氯化钛水溶液缓慢滴加到115mol·L- 1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保持30℃反应,生成纳米TiO2前驱体,反应终点的pH值分别控制为110、310、510、810、1110、1210。
把纳米TiO2前驱体装入内衬聚四氟乙烯的不锈钢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120℃~200℃反应1h~48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产物经过滤和蒸馏水洗至滤液中无Cl-,在100℃下鼓风干燥10h,粉碎后得到不同结构的纳米TiO2 粉体。
选择不同的特征峰(金红石型选110面、锐钛矿型选101面,板钛矿型选121面),根据特征衍射峰的半高宽,利用Scherrer 公式展宽法估算出其晶粒尺寸。
酞菁蓝颜料的合成改进与性能研究张新建1,张舜2,吕彤*1,杨林燕1( 1〃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2〃天津赛菲化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301727)摘要: 在苯酐-尿素法基础上,采用氯化铵作为酸性助剂参与缩合反应工艺,制备酞菁蓝颜料。
讨论了酸性助剂对酞菁蓝颜料的收率、质量及其在水基体系中的分散性、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优化的缩合反应条件为:以氯化铵作为酸性助剂,苯酐的加入量为25% (摩尔分数),所得颜料的收率可达到98% ,且颗粒疏松,色光鲜艳;同时该颜料在水基体系中更易研磨分散,颜料色浆颗粒细小且粒径分布均匀,贮存稳定性较优。
关键词: 酞菁蓝;合成改进;水性;酸性助剂;氯化铵中图分类号: T Q 63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 4312( 2014) 02 - 0039 - 04工艺Rese ar c h on I m p r ove d S yn th esis of P hth al oc yan i n e技Bl u e P i gm e nt and It s P e r f or m an ce术Z hang Xinjian1,Z hang Shun2,Lv T ong1,Yang L inyang( 1.T i anj i n P ol ytec hni c Uni vers i ty,T i anj i n300387,China;2.T i anj i n Saif e i C hem i c al Sc i ence and T ec hnol ogy C o.,Ltd.,T i anj i n301727,China)A b s tract: Phthalocyanine blue pi gm ents w ere prepared by condensation reaction w ith am-monium chloride as acidic additive,based on phthalic anhydride-urea process〃E ff ects of a-cidic additives on the yield and qualit y of phthalocyanine blue pi gm engt,its dispersion andstabilit y in w ater-based systems w ere discussed〃 T 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w ere ob-tained: w hen ammonium chloride w as used as the acidic additive,25% ( molar f raction) ofphthalic anhydride w as added,the yield of the pi gm ent reached t o 98%〃 T he obtained pi g-ment w as f eatured by its l oos e particles,bright shade,easil y dispersed in w ater-based sys-tems,w ith small and uni f orm particle si z e in colorants and better storage stabilit y〃K ey Word s: phthalocyanine blue; improved synthesis; w aterborne; acidic odditives; am-monium chloride酞菁蓝(CuPc)颜料色泽鲜明,着色力强,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晒性、耐酸碱性和耐渗化性等性能,广泛用于涂料、油墨等着色工业中[1]。
作者简介:周成飞(1958-),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分子功能材料及其射线改性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9-11-040 前言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也称超分子配位聚合物,是由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经配价键相互作用连接而成,是一类具有多样化几何构造和拓扑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它包括线型、接枝、交联、树枝等多种骨架结构。
自从Lehn 等人因在超分子化学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以来,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而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超分子聚合物而深受人们的重视。
因此,本文主要就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合成方法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从合成上讲,可方分为两类:一是有机小分子配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络合所生成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二是含配位体的有机大分子与金属离子配位络合所生成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
1.1 用有机小分子配位体来合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可以由有机小分子配位体与金属离子通过配位络合来合成。
如Li 等[1]曾通过羟醛缩合、Michael 型双加成和Suzuki 型交叉偶联,合成了二甲基取代的双萜吡啶,然后在合适的溶剂中将这种双萜吡啶与金属离子[Ru (II )、Fe (II )、Co (II )]配位络合而合成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在这种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中,配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比是1:1。
而Adisoejoso 等[2]则通过吡啶基-Cu -吡啶基配位使吡啶基官能化卟啉衍生物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而获得了多股金属超分子聚合物。
这种多股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链增长聚合机理如图1所示,并且,通过改变生长温度和添加特定的分子调节剂,可以控制这种聚合物的长度和宽度。
图1 多股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链生长聚合机理图示Pal 等[3]则合成了在外围吡啶环的邻位含三甘醇(TEG )链的新型双二萜吡啶(BTPY )配位体,再将这种配位体与Fe (II )离子进行配位络合,成功地获得了一种荧光Fe (II )金属超分子聚电解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 ,2021 ,41 (1 ) : 103-113DOI : 10. 13523/j. cb. 2009004毗咯瞳咻醞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收稿日期:2020-094)3 修回日期:2020-1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904101),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202102310021 ,182102310607)资助项目**通讯作者,电子信箱:yangxuepeng@ zzuli. edu. cn王光路王梦园周忆菲马科张帆杨雪鹏*”(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450001)摘要 u 比咯•牀醍(pyrroloquinoline quinone, PQQ)是一种多肽修饰类天然产物,是继烟酰胺和核黄素之后第三类辅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重要生理功能,在医药、保健等领域具 有重要价值。
目前,PQQ 的大规模制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 PQQ 的广泛应用。
当前迫切需 求低成本的合成方式,以充分实现其广阔的应用潜力。
综述了近年来PQQ 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关键酶的催化反应机理以及高产菌株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并针对PQQ 生物合成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研究策略提出了建议及展望。
关键词"比咯喳咻醍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制关键酶中图分类号Q56[1比咯座咻pyrroloquinoline quinone , PQQ ),化学式为4,5-二拨基-1-毗咯-2,3-f-«咻-2,7,9 -三竣酸(图1),是继烟酰胺和核黄素之后第三类辅酶,可以从底物接受2个电子和2个质子,发挥辅酶的作用2〕。
2003 年,Rucker 等⑶认定PQQ 为水溶性B 族维生素。
图1 PQQ 的化学结构Fig. 1 Chemical structure of PQQPQQ 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理作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用化学水溶性铁酞菁的合成研究进展1、引言酞菁是由英国的A.Braun和T.C.Tcherniac在1907年研究邻苯二甲酰亚胺和邻氰基苯甲酰胺的性质时,偶然发现的。
1927年,德国弗来堡大学的H.de Diesbach和E.von der Weid试图通过邻二溴苯和氰化亚铜反应制备邻苯二腈,但是他们却意外得到了第一个酞菁金属配合物——酞菁铜。
1928年苏格兰的Scottish Dyes Co.Ltd.染料工厂在玻璃为内衬的铁制反应器中由邻苯二甲酸酐和氨制备邻苯二甲酰亚胺时,发现了以杂质形式出现在反应体系中的蓝色铁酞菁。
由于它具有鲜艳的色彩和优良的性质及光、热稳定性,可用作染料和涂料,于是苏格兰染料有限公司继续进一步开发这些大环化合物的用途,并于1929年获得了第一项酞菁专利。
1934年,R.P.Linstead受托对酞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指出酞菁是一个具有高度π电子共轭体系的大环平面分子,并首次以phthalocyanine为其命名。
1935年J.M.Robertson等用单晶X-射线分析确定了酞菁配合物的结构。
酞菁化合物自被确定结构后,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纺织品、涂料和塑料、印刷油墨等专用着色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开发一些酞菁类的商品染料和颜料;二是从化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周边取代、不同金属取代的酞菁化合物的合成以及他们的光化学、光物理性能和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酞菁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大环共轭结构的化合物, 由四个异吲哚分子通过1,3位氮对称的大环化合物。
其内环为八个原子桥连而形成的具有共轭π电子(Pi)结构的D2h碳原子和八个氮原子交替组成的十六员环,形成了平面共扼大兀键结构,其中C一键键长为1.3一1.4Å,短于相应的共价单键键长 (1.5Å)。
酞著的这种结构与天然的叶琳、叶绿素以及血红素相类似。
酞著环上电子密度分布相当均匀,所以它耐酸、耐碱,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在450℃以上。
而且由于酞著的平面大共扼体系,分子间作用力较大,使得其在有机溶剂中和水中溶解度很低。
其中金属酞菁衍生物不仅可广泛应用于制取油墨、染料、颜料、光导材料、芳香剂、杀菌剂等,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催化剂领域,羧基取代金属酞菁化合物因具有羧基吸电子效应和聚合效应的双重作用,因而表现出对氧化还原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
由于金属酞菁几乎不溶于水与有机溶剂,其应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克服该缺陷,化学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得了很多可溶性金属酞菁衍生物,极大地拓宽了金属酞菁的应用领域。
目前改善金属酞菁水溶性的方法,一般是在苯环上加入磺酸基或羧酸基团。
迄今为止,已有5000多种的酞菁化合物被制备出来。
酞菁不仅仅是一种着色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多功能性的材料。
其中金属酞菁除被用作染料、颜料及油漆和塑料制品上的色料外,在催化、有机半导体、光导体、医学、彩色照相和液晶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及应用。
现在研究表明,金属酞菁化合物可以用作为过氧化物酶的模拟物,催化H2O2氧化氢供体底物而应用于关于活性物质的分析,在模拟酶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水溶性铁酞菁的合成工艺酞著类化合物分子中心的2个氢原子可以被不同的金属取代,金属与其中两个氮形成共价键,与另2个氮原子以配位键与键合成十分稳定的络合物(图1)。
能和酞著络合的金属元素目前已知有近70种。
酞昔的苯环上还可以引入多种取代基,其中8个最外环氢的位置称为β位,另外8个次外环氢的位置称为α位。
取代基可以为烷基、氨基、硝基、磺酸基、梭基、卤素、节基、硫氰基、苯基、烷氧基、芳氧基等,由此可以得到酞著的许多衍生物。
空核酞菁(a)金属酞菁(b)图1 酞菁的结构图近年来,对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比较多,通常有两种途径合成:一种是以邻苯二氰和相应的金属盐为起始物的邻苯二氰法;另一种是以苯酐、尿素和金属盐为起始物,在钼酸铵催化下完成的苯酐/尿素法(图2)。
图2,苯酐/尿素法制备金属酞菁的原理邻苯二腈法是在溶剂无机盐等惰性稀释剂存在下,加热4-硝基邻苯二腈和金属盐而得到金属酞菁。
邻苯二腈路线生产的优点主要是反应时间短、温度低、产品质量好、三废少;但邻苯二腈来源缺乏、合成的成本相当高而且毒性较大。
苯酐法是在三氯苯及催化剂,硝基苯等惰性溶剂或过量尿素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均苯四甲酸酐、尿素和金属盐而得到金属酞菁。
因此,目前钴酞著的生产主要以苯酐法为主,而苯酐路线的合成方法又可分为溶剂法和固相法。
目前为止,众多文献报道的有关铁酞菁的合成均在液相中进行,反应时间较长,合成及提纯均需要用有毒溶剂,且所得产物纯度也不高,所以采用固相反应合成铁酞菁,此法可以克服液相反应的缺点,而且纯度高,产率大。
工业上制备酞菁铁主要是用苯酐法,苯酐法又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两种。
较液相法生产条件苛刻且存在有机溶剂污染和回收问题 ,固相法原料价廉易得,工艺简单,也是实验室制备铁酞菁经常采用的方法。
随着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微波近年来也被利用来促进有机合成的反应。
微波能量通过空间或媒介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可实现分子水平上的搅拌,具有反应速度快、收率高、体系温度均匀、污染小或无污染等优点。
3.结语酞菁类化合物(Pcs)的十六轮烯共轭结构使其具备导电的性质,酞菁类化合物近红外强吸收性和广泛的光谱响应范围,这些都决定了酞菁类化合物具有优越的光电性能,从而使其在电子、医药、激光、原子能等高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对酞菁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研究,以其在世界性的科技竞争中占有利地位,尤其是前苏联、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代表着酞菁类化合物开发研究的领先水平。
我国也十分重视对酞菁类化合物的开发研究,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酞菁的特殊性质和新颖的功能逐渐被发现,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把酞菁作为传统染料使用,其应用领域日渐广阔。
例如,利用其电学性能,可用作场效应管、二次电池、电致显色元件、化学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分子电子学中的分子开关材料等;利用其光学性能,可用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光记录介质材料、非线形光学材料、光化学烧孔(PHB)材料等;利用其磁学性能,可用作为高频电源元件材料和携带抗癌药物的磁性弹头材料等;利用其优异的催化性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和环保等领域作为光催化剂、电催化剂和生物内的多功能酶。
为此,酞菁配合物被喻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材料。
本实验是以苯酐/尿素法合成水溶性铁酞菁,其主要原料为:均苯四甲酸酐,尿素,氯化铁。
合成路线为:均苯四甲酸酐+尿素+氯化铁水溶性铁酞菁参考文献[1] 潘勇,陈文兴,余志成.八羧基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2,19(3):141-144.[2] 徐新宏, 陈大俊. 酞菁铁的微波法合成及表征[J].化学世界,2010.1(4):210-213.[3] 杨亮. 酞菁铁化合物谱学性质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福州大学, 2006,19-25.[4] 殷焕顺,邓建成,周燕.金属酞菁的固相法合成[J].染料与染色,2004,41(3):150-152.[5] 殷焕顺,邓建成,向能军,刘黎.金属酞菁羧酸衍生物的固相法合成[J]. 染料与染色,2006,43(3):17-19.[6] 方瑛,题杨,陈大俊. 微波法合成八羧基酞菁铁及其对聚乙烯醇纤维的改性[J].硕士论文,2009,12(10):27-29.[7] 蒋亦芹,肖晓银.水溶液中羧基酞菁钴或铁低聚物对氧还原的电催化作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9(3):349-355.[8] 黄金陵,彭亦如,陈耐生.金属酞菁配合物结构研究的一些谱学方法[D].福州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2001,1-5.[9] 唐志辉,赵宗煌,丁肖华,涂云,未本美.八羧基酞菁铜的合成研究[J].化学工程师,2101,177(6):6-8.[10] 向能军.新型金属酞著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湘潭大学,2004,5-9.[11] 刘丽珍.水溶性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5.[12] T. S. Fedorova, O. L. Kaliya, E. A. Luk’yanets, and V. M. Negrimovskii. Catalysis of theOxidative Chlorin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with Substituted IronPhthalocyanines[J].Russian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2008,78(8):1611-1613. [13] Guofeng Wang,Nitia Ramesh,Andrew Hsu,Deryn Chub and Rongrong Chen. Densityfunctional heory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of oxygen molecule on iron phthalocyanineand cobalt phthalocyanine[J]. Molecular Simulation,2008,34(9-10):1051-1056.[14] 王俊东,黄金陵,陈耐生.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研究进展[J].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材料研究所,2004,23(9):1035-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