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格劳秀斯正义战争理论的简析_读格劳秀斯_战争与和平法_
- 格式:pdf
- 大小:151.14 KB
- 文档页数:4
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格劳秀斯(Hans Kelsen)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他对国际法的思考和贡献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包括其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的法律性质、以及格劳秀斯如何看待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实施的问题。
首先,格劳秀斯对国际法的定义是非常独特的。
他认为国际法是一种“次级法律体系”,这与国际法在传统国际关系学中的地位有所不同。
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应该作为国内法体系的一部分,而国家主权应当受到国际法的约束。
他主张国际法应当具有法律强制力,国家应该遵守国际法的规范。
其次,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强调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他认为国际法应当遵循法律的基本原则,例如法律的一致性、可预测性和适用性。
他强调国际法应当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以保障国际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格劳秀斯也关注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际法应当与国内法兼容并协调。
第三,格劳秀斯对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实施的问题给予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国际社会不仅由国家组成,还包括其他非国家实体,如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格劳秀斯主张国际社会应当建立一个共同的法律体系,以解决各种国际争端和矛盾。
他也承认国际法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他认为通过加强国际法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建立国际法的法院和仲裁机构,可以提高国际法的实施效果。
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在当代国际法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独特观点强调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强制力,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的国际社会理论也为国际关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国际法与其他国际社会行为融合在一起。
同时,格劳秀斯的理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他对国家主权的强调过于绝对,忽视了国际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总之,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深刻影响了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观点为国际法的定义、法律性质以及国际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然而,格劳秀斯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元的国际社会。
国际公法原理/ 国际法古典理论格劳秀斯《论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De Jure Belli ac Pacis 1625)授课教师:林国华格劳秀斯被18世纪大思想家维柯尊为“近代三大自然法学家”之一,他也被20世纪法学界公认为“国际法之父”,这门研讨课旨在研读此人的法学名篇《论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De jure belli ac pacis, 1646)。
这部著作的完整标题是: “De jure belli ac pacis libri tres, in quibus jus naturae et gentium, item juris publici praecipua explicantur”,也就是《论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三卷本,其中阐明了自然法、万民法、尤其是公法》。
可以看到,格劳秀斯的讨论范围不仅关乎那种被今人称为“国际法”的东西,而且也关乎国家公法,除此之外,亦关乎自然法、万民法,甚至神法以及被归入“不成文法”范畴中的风俗礼制。
这门研讨课将通过精细研读、课堂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全面深入地探索格劳秀斯曾经探索过的重大问题,展现他作为自然法学家、政治哲学家、人文主义者、思想史家,以及尤其是近代国际法的最早创制者的复杂面相,在文献与义理层面,将当今我们因循已久、并以为理所当然的国际法条例还原到它们最初的富有争议的思想史与政治史语境中,与昔日的“立法者们”一起就战争与和平这堪称人类世界最棘手的问题展开思考与辩难。
文本:1. 格劳秀斯,《论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De jure belli ac pacis libri tres (1646), 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 in three volumes, edited based on the MDCCXXXVIII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Jean barbeyrac’s Notes, and with an new Introduction by Richard Tuck, Liberty Fund, 2005.考核办法:1.课堂出席与讨论2.期末论文(5000字)研讨文本与议题细目导论文本:卡尔·施米特,“国家主权与自由海洋——现代国际法中陆地与海洋的冲突”(本文收录在施米特,《陆地与海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格老秀斯学说综述格劳秀斯,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被人们同时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与“自然法之父”。
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权利》(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曾任律师、司法官和外交官,1618年因卷入荷兰政治、宗教冲突而被监禁,1621年脱狱成功,避居法国,长期从事写作。
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
他汲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精华,扬弃和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桎梏,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的先河。
他认为,自然法来源于"自然"和人的"理性",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按照自然的规定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性是自然法的源泉,神是法的第二源泉.作为一种正当理性的命令,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根据自然法理论,格老秀斯提出了天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观点,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享受法律利益和谋求共同福利而组成的最完善的联盟.自1634年起任瑞典驻法使节,1645年从瑞典返回时病死于途中。
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面。
在他的法学著作中,有一本是他在被监禁期间所写的关于荷兰古代法和罗马法的书,名为《荷兰法律导论》,其他三本都是关于国际法的著作。
格老秀斯的万国法理论是国际公法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最大。
他认为,万民法或国际法是根据所有国家或多数国家的意志承认的一种强制性的权力。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战争与和平两种,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
战争还必须具备应当遵守的共同规则。
这些对国际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格老秀斯有关国际法所提出的主要原则包括:(1)守法原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应当受法律约束,即使这种关系处于战争状态时也是如此;(2)中立国原则,所谓中立国,即指非参战国。
师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摘要:格劳秀斯作为近代国际法的鼻祖,它认为国际法是支配国家以及国家相互交往的法律,主要包括实在法和自然成分。
国际法具有自然法的成分,它是在人类共同意识基础上,由全部或者大多数国家通过协议的方式,或暗示或明示制成的法律,不仅对和平时期有效,在战争时期也有效。
本文结合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理以及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正文: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一、生平与著作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年4月10日出生于荷兰的德尔夫特,1645年8月死于德国的罗斯托克。
1599年,格劳秀斯带着博士学位和大金牌从法国载誉回国,在海牙担任大律师。
以后又进入政界。
1618年,格劳秀斯因卷入荷兰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政治与争端而被捕入狱。
后在其妻玛丽亚的巧妙安排下侥幸脱身,逃抵巴黎,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宰相黎塞留的热情接待。
并于1623年2月26日从法国国王那里取得了归化证书。
从此之后,格劳秀斯便开始潜心著述。
1634年,格劳秀斯因受到瑞典女王克里斯丁娜的赏识而被任命为瑞典驻巴黎大使,这一职位是当时“瑞典外交部门最高职务”。
但由于瑞典的宰相特流忌其才能,使其到处受制。
1645年他被召回,在斯德哥尔摩受到盛大欢迎,但却没有新的任命。
他便决意退出瑞典,女王知道后特为其准备了一条船,并送到留培克。
但他乘坐的船在波罗的海遇到风暴,在波美拉尼亚海岸触礁。
上岸后,格劳秀斯精疲力蝎,乘坐一辆敞篷运货车希望到达卢卑克,但离开罗斯托克(Rostock)后不久,便卧病不起,1645年8月29日死于归国途中,时年62岁。
格劳秀斯的遗骸临时安葬之后,移葬于故乡德尔福特。
格劳秀斯曾以简洁的语句,为他自己写下T墓志铭:“Grotius Hie Hugo EstBatavum CaPtivus et ExsulLegatus regni,Suecia Magni, Tai.”意为:“荷兰的囚人及流放者并瑞典王国的公使胡果·格劳秀斯长眠于此”。
格劳秀斯及其理论学说何其生(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格劳秀斯的生平及其渊博的学识,之后对于其代表之作《海洋自由论》和《战争与和平法》,尤其是他在这两部书中所展示的国际法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学说,进行了重点评析,从而揭示出格劳秀斯对于国际法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贡献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一、格劳秀斯介绍[1]1583年4月10日,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诞生于荷兰的德尔福特市(Delft)。
他的家系原为荷兰名族。
伯父曾留学巴黎,精通古语,1575年拉丁大学创立后,任哲学及法律学教授,曾六次被推任为大学校长。
其父叫詹德格罗特(Jan de Groot),亦为哲学及法学博士,曾任莱登大学董事。
格劳秀斯极具天赋,且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未到7岁,就开始学习罗典及希腊语。
8岁(1590年10月)时已能够以罗典语作一些祝贺战争中荷兰战胜西班牙的诗歌。
由于其天资聪慧,且勤奋好学,11岁就入莱登大学学习希腊罗马的历史、数学、天文学、哲学、宗教学以及法律学。
大学时代常常以罗典语和希腊语作诗,因享盛名。
14岁大学毕业,虽然年龄尚幼,但学识渊博,颇为当时硕学者器重。
15岁任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巴尔佛尔德(Barneveld)的随员,赴法国参与使命。
在安吉尔城内庭园与法王会见时,法王曾惊叹其公正的判断,明敏的智能,卓绝的理解,并将黄金颈饰授与格劳秀斯,以示激励。
1格劳秀斯留居法国一年,复精通法语,王储科登会恳请他任秘书,奥尔良大学且授以法学博士学位(年仅16岁)。
1599年格劳秀斯归国后,完成注解古罗马文豪马丁奈斯·加白拉(Martinus Capella)的著作“言语学与麦叩利神之结婚”。
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都深佩其卓绝的学识。
217岁时曾任职律师,当其出庭辩护时,观众常结群到法庭聆听其雄辩,并对其学识和口才赞不绝口。
格劳秀斯的理论思想1583年4月10日,胡果格劳秀斯诞生于荷兰的,没有人想到多年后这位婴儿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法律思想家,并在西方法律思想进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他的自然法理论揭示出自然法即人的理性,理性高于实在法,从而开创了理性主义时代,这对后世思想家有重要影响。
他奠定了近代契约论的基础,为资产阶级民主的建立开始了思想准备。
他是近代国际法理论的鼻祖。
在这篇论文中,我浅论一下这位伟大的法律思想家的法律思想理论以及其在西方法律思想进程中的作用。
(一)格劳秀斯的自然法思想自然法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和西塞罗,中世纪神学思想家阿奎那也有关于自然法的思想,近现代以来的欧洲,自然法一直是一股强劲的思想传统。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没有国家和法律,但他们普遍遵循着一定的法则,这就是自然法。
从本质上来说,自然法就是人类的理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
人能思考,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自然法是一种法,它构成指导人类行为的一种原则。
如果细致探究的话,关于近现代的自然法理论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种是英国的具有唯名论特性的自然法思想,以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等人为代表,另外一种是法国的具有唯实论特性的自然法思想,以伏尔泰、卢梭、百科全书派等为代表,第三种则是西班牙、荷兰等发源的自然法思想,这个路径的思想家比较复杂,有些类似法国,如斯宾诺莎的自然法思想就属于唯实论,另外有些则接近英国,如十五、十六世纪西班牙的法理学家。
作为荷兰的思想家,格劳秀斯的自然法思想同样比较复杂和丰富,一方面他深受法国笛卡尔、本国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影响,在哲学上属于欧洲理性主义思想传统,他的自然法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另一方面,格劳秀斯又深受爱拉斯谟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加之以古典学养的陶冶和培育,他的自然法理论又具有一定的经验主义色彩。
因此,正是基于上述多元一体的特征,使得他的自然法理论呈现出既不同于法国也不同于英国的独特性质(当然,英法两国的自然法理论的昌盛从时间上看都是在格劳秀斯之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又都分别受到了格劳秀斯自然法思想中的某些因素的影响),或许可以说,他开辟了近现代欧洲自然法的一个新倾向,这个倾向对于德国的普芬道夫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0]并且在国际法以及现代世界秩序的理论构建方面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成为近现代国际政治一系列原则、规则与和约的道义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摘要:格劳秀斯作为近代国际法的鼻祖,它认为国际法是支配国家以及国家相互交往的法律,主要包括实在法和自然成分。
国际法具有自然法的成分,它是在人类共同意识基础上,由全部或者大多数国家通过协议的方式,或暗示或明示制成的法律,不仅对和平时期有效,在战争时期也有效。
本文结合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理以及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正文: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一、生平与著作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年4月10日出生于荷兰的德尔夫特,1645年8月死于德国的罗斯托克. 1599年,格劳秀斯带着博士学位和大金牌从法国载誉回国,在海牙担任大律师。
以后又进入政界。
1618年,格劳秀斯因卷入荷兰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政治与宗教争端而被捕入狱。
后在其妻玛丽亚的巧妙安排下侥幸脱身,逃抵巴黎,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宰相黎塞留的热情接待.并于1623年2月26日从法国国王那里取得了归化证书。
从此之后,格劳秀斯便开始潜心著述。
1634年,格劳秀斯因受到瑞典女王克里斯丁娜的赏识而被任命为瑞典驻巴黎大使,这一职位是当时“瑞典外交部门最高职务”.但由于瑞典的宰相李特流忌其才能,使其到处受制。
1645年他被召回,在斯德哥尔摩受到盛大欢迎,但却没有新的任命.他便决意退出瑞典,女王知道后特为其准备了一条船,并送到留培克。
但他乘坐的船在波罗的海遇到风暴,在波美拉尼亚海岸触礁。
上岸后,格劳秀斯精疲力蝎,乘坐一辆敞篷运货车希望到达卢卑克,但离开罗斯托克(Rostock)后不久,便卧病不起,1645年8月29日死于归国途中,时年62岁.格劳秀斯的遗骸临时安葬之后,移葬于故乡德尔福特。
格劳秀斯曾以简洁的语句,为他自己写下T墓志铭:“Grotius Hie Hugo EstBatavum CaPtivus et ExsulLegatus regni,Suecia Magni,Tai。
简谈三代对淮夷的战争
陈广忠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1982(000)005
【摘要】无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陈广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格劳秀斯正义战争理论的简析——读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2.军医作家森鸥外在两次战争之间--简析森鸥外的战争文学创作
3.源自战争年代的艺术瑰宝r——普罗科菲耶夫"战争"奏鸣曲简析
4.军医作家森鸥外在两次战争之间——简析森鸥外的战争文学创作
5.安徽省庐江县出土春秋青铜器——兼谈南淮夷文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义战争理论[ 内容提要] 作为对战争进行伦理反思的传统代表,正义战争理论仍然是战争伦理学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它不仅反对现实主义者的道德并不适用于战争的观点,而且反对和平主义者因所有战争皆不正义而将其全盘否定的做法。
具体而言,该理论假定了一个道德上正当的战争(开战正义)必须满足的六个条件:(1)合法权威;(2)正当理由;(3)正当目的;(4)最后手段;(5)相称性:(6)合理的成功可能性。
此外,该理论还明确规定了战斗人员在战争爆发(交战正义)时应遵守的三个规范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区别和不伤害平民的原则。
本文对正义战争理论进行了阐述并检验了其基本原则。
引言有些人认为,道德并不适用于战争,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之间的战争没有对错之分,它完全不属于道德范畴;当涉及战争时,不仅道德观念和原则不适用,道德分析也毫不相关。
至于现实主义者为什么持这种观点,原因尚不明确。
道德似乎适用于人类行为的所有其他领域,但它为什么不适用于战争呢?也许正如现实主义者所言,战斗的残酷和无人道以及战争的致命性和毁灭性的特点使它超出了道德分析的范畴。
毕竟战争似乎是对我们的普通的道德价值观的一种嘲弄,又有何道德可言?纵观历史,在许多不同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国家在道德上缺乏足够的理由发动战争;比方说,某个特定的国家攻击某个和平的邻国,不仅是不明智的或轻率的,而且是错误的。
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具备道德常识的人都会谴责那些侵略战争,认为它们是邪恶的、不道德的;而认为那些保卫国家的战争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或者至少是必要的恶。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士兵常常承认他们的行为受到道德限制:某些武器、某些战略或某些作战方法被认为是不光彩的,甚至被禁止使用。
这也符合今天的道德常识,即明确反对一些作战方法,例如将有组织的强奸行为视为恐怖主义的军事策略。
有些人倾向于现实主义,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战争的罪恶不在道德的范畴之内,而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国家似乎总是出于利己的原因而开战或者在作战时采用任何有利于取得胜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