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阶段划分技术界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边底水稠油油藏合理汽驱参数研究[ 10-06-22 16:58:00 ] 作者:马元利编辑:studa20摘要:研究蒸汽驱的合理汽驱参数对稠油开发稳产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KD53块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边底水侵入规律的基础上,本文从注采方面对合理汽驱参数进行研究,摸索出了间歇汽驱的合理周期,并在该块进行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同时也为类似油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边底水;稠油;蒸汽驱;合理汽驱参数红柳油田垦东53块油层主要分布在馆陶组下段,主力油层是Ng下1、Ng下2、Ng下3,地质储量234万吨,占总储量的82.1%。
构造形态为由南东向北西倾没的鼻状构造,东陡西缓,倾角65°,构造高点在KD5-15,KD5-20井附近,内部发育一次生断层,将区块断层分割为两块,含油面积2.1km2,地质储量285万吨,可采储量43.3万吨,标定采收率15.2%。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为0.9783g/cm3,平均粘度为4344mPa•s,属稠油油藏,主要依靠稠油热采工艺开采。
1、蒸汽吞吐开发中存在问题1.1、吞吐开采井普遍见地层水目前投产的油井无水采油期只有90d左右,投产27口油井,90%的井已见地层水,综合含水高达83.5%,油水边缘的5口油井含水已到97%以上,无水采油期短,水淹状况严重。
1.2、油井含水上升快通常,吞吐开采油井,在回采初期皆有一个排水期,随着蒸汽凝结水排出,含水会迅速下降以至到零。
当吞吐周期不断循环进行时,后期的油井含水下降值不可能和较早的吞吐周期一样,而会保持逐次增高的某一含水数值,这是吞吐开采的正常规律。
垦东53块油藏水侵后油井的含水变化规律有所改变,表现为油井在采油周期内含水先降后升。
而且,由于原油粘度高,油水粘度差大,含水上升速度相当快。
1.3、产量递减率大,吞吐难以稳产吞吐井稳产期短,注汽井投产不久,靠近边水的油井峰值产量即大幅度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弹性驱油特征。
统计表明,老井历年产量月递减率为3.0%,折合年递减率20%左右。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采油机理研究摘要:稠油油藏在我国的分布面积广阔,地下储量丰富,仅陆地稠油油藏总量便占据总油藏的20%以上。
但是,由于稠油密度高、粘度大、胶质与沥青质含量高,使得稠油的开发开采难度加大,针对这种情况,广大技术人员不断对蒸汽吞吐采油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并逐步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从实际应用效果可以看出,这种采油方法使稠油开采率得到大幅提升。
因此,本文将紧紧围绕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采油机理予以阐述,旨在强调蒸汽吞吐技术在稠油油藏开采中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采油机理蒸汽吞吐技术在稠油开发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该技术日渐成熟,并成为国内各大型油田的一项主流技术。
该技术不仅前期投资规模小、成本回收周期短,而且,多周期吞吐的特点可以大幅提升稠油的采收率。
因此,石油开采企业应当熟练掌握蒸汽吞吐技术的采油机理,并通过对采油作业流程的优化来提高稠油的开采效率。
1 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1.1 稠油油层的厚度不同厚度的稠油层,蒸汽吞吐技术的应用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如表1所示:表1:不同厚度的稠油层的蒸汽吞吐效果对比数据(等注汽强度)稠油层厚度(m)峰值产量(t/d)累积产量(t)生产日期(d)终止产量(t)平均日产量(t/d)油汽比(t/t)4080540018014.230 1.353060396018010.822 1.32 10231270180 3.07.1 1.27从表1当中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在注汽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即井底干度为60%,注入速度为8t/d,每米稠油层厚度的蒸汽注入量为100t,则稠油层越厚,蒸汽吞吐效果越好,累积产量越高。
1.2 净毛比的影响因素所谓净毛比主要是指净砂岩与毛砂岩的比值,在稠油油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稠油层当中将出现大量的泥质互薄夹层,这些夹层分布不均,无法阻止蒸汽向上流动,但是,却可以增加稠油层当中的热耗量。
浅析分层蒸汽驱的工艺技术作者:杨淑英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13期摘要:蒸汽驱是指应用在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的中后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迄今为止,大部分稠油区已进入了吞吐中后期,转换开发方式的需求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开展分层蒸汽驱工艺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分层蒸汽驱配汽流量设计与调整分层汽驱管柱地面模拟实验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089-01同普通蒸汽驱相比,分层蒸汽驱不仅需要解决蒸汽驱长期连续注汽过程中管柱的锚定与座封、油套环空的长效密封与隔热以及长期注汽后整体管柱的解封,同时分层蒸汽驱需要根据油藏各层段层间差异及其动用程度确定各层段的合理配注量,并设计相应的配注结构及其配汽孔径的合理调整方式,依据测试结果最终实现层间配注量的动态调整。
1 分层蒸汽驱工艺管柱及其配套工具的研制1.1 分层蒸汽驱注汽管柱1.1.1 管柱结构分层蒸汽驱注汽管柱是由真空隔热管(同时与其配上隔热管接箍密封器)、压力补偿式隔热型汽驱伸缩管、多级长效汽驱密封器、Y441-152强制解封汽驱封隔器、层间配汽装置、以及层间密封器等工具组成。
1.1.2 管柱工艺特点。
(1)液压座封上提分级解封,下井和提出一趟管柱完成,可实现分层汽驱2-3层段的分层配汽。
(2)管柱耐温350 ℃、耐压17 MPa,使用寿命3年以上。
(3)管柱采用金属和非金属双级密封,双向锚定,管柱自身调节伸缩补偿。
(4)可实现分层汽驱注汽过程中,各层段配汽量的动态调节。
(5)申请6项国家专利,其中压力补偿式隔热伸缩管、隔热管接箍密封器、强制解封蒸汽驱封隔器等已获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1.2 配套工具的研制1.2.1 Y441强制解封蒸汽驱封隔器采用投球或球杆的水力座封方式座封,卡瓦双向锚定。
设计有多自由度的座封和解封结构,并设计有下锥体强制解封机构,从而可确保长期注汽后的管柱可靠解封。
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研究一、稠油开采概述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特指粘度大于1000毫希度的原油。
由于其黏稠度大、密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传统的采油工艺难以将其有效开采。
目前,全球稠油资源储量居高不下,稠油开采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课题。
稠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地区,开发利用对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稠油开采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的热采和非传统的热采方法。
传统热采包括蒸汽吞吐法、地下气化法、电加热法等,而非传统热采方法则包括溶剂循环法、微生物改性法等。
蒸汽吞吐法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蒸汽吞吐注汽工艺概述1. 蒸汽吞吐法蒸汽吞吐法是一种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原油黏度降低,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实现稠油开采的方法。
通过注入蒸汽的方式,将稠油地层中的原油加热并减低其粘度,从而改善油藏流体性质,提高采收率。
2. 注汽工艺注汽工艺是指通过一定的注汽方式将蒸汽引入油层,以达到降低原油粘度、增加原油渗流率的目的。
蒸汽注入油藏后,可有效改善油藏物理性质,提高原油产出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产技术。
三、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研究现状1.研究背景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研究,是为了提高油田采收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损耗,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成果。
2.研究内容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蒸汽吞吐工艺优化、注汽工艺参数的确定、注汽工艺的数值模拟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的规律和特点。
3.研究方法通过对油藏温度、粘度、渗透率等参数的测量和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对注汽工艺进行优化和调整。
通过实地调查和技术试验,可以不断提高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的效率和效果。
四、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研究展望1.技术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将会迎来一系列的技术创新。
油田管理特稠油油藏回型井网蒸汽驱研究杨光璐(中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摘要:目前国内外工业化汽驱的油藏埋深达到中深层,但是对于深度超过1000m的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仍然存在诸多技术瓶颈[1]。
文章以L块深层特稠油油藏为例,应用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对蒸汽驱井网形式、驱替介质进行深层特稠油油藏蒸汽驱关键参数优化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回形井网开展高干度蒸汽驱是区块有效的方式转换技术,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8%以上。
该项研究可为同类油藏蒸汽驱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深层稠油;蒸汽驱;回形井网;高干度蒸汽;数值模拟1L块油藏概况L块油藏埋深1270~1440m,整体上是一个由东向西倾没的单斜构造,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辫状分流河道、河道间和边滩。
岩性以砾状砂岩、粗砂岩为主,孔隙度22.5%,渗透率1450×10-3μ㎡,单井平均有效厚度33.5m,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11413mPa.s,为中厚层状特稠油油藏。
该块于1994年大规模投入开发,平均单井吞吐8.5轮次,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达95.18%,平均单井日产油1.9t/d,生产进入低产低效状态。
该块原始油藏压力13.7MPa,目前油层压力仅为1~2MPa,亟待开展方式转换补充能量。
2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关键参数设计2.1井网井距根据岳清山、赵洪岩等人提出的蒸汽驱优化计算公式[3],70m井距反九点井网蒸汽驱开发单井排液量需达到52.2t/d。
区块目前地层压力下单井最大排液水平仅为20t/d,排液能力不能满足常规反九点井网蒸汽驱开发需求。
回形井网就是由内部和外部两套井网共同组成一个回字形井网形式。
理论研究及现场试验表明,回形井网能较好的解决深层常规反九点井网蒸汽驱存在的热损失大、采注比低等问题,具有以下优势:①可实现较好的热连通,为汽驱创造良好的初始条件;②增加注采井数比,大幅度提高采注比,常规反九点井网注采井数比为1:3,回形井网注采井数比为1:7;③可以解决井组排液能力差的难题,有助于汽腔的正常发育,提高蒸汽波及体积。
W块东三段中深层特稠油蒸汽驱实践与认识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特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能源产业的重要议题。
W块东三段中深层特稠油蒸汽驱是一种常用的特稠油开发技术,本文将通过对该技术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就相关认识进行深入探讨。
一、W块东三段中深层特稠油资源概况W块东三段位于中国西部,地处特稠油资源富集区,具有丰富的特稠油资源储量。
而特稠油由于其高黏度、高密度等特性,传统的采油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开采。
开发利用W块东三段中深层特稠油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特稠油蒸汽驱技术原理特稠油蒸汽驱是一种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降低特稠油黏度,提高流动性,从而实现特稠油开采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使得特稠油温度升高,黏度下降,从而提高了油的流动性;2. 蒸汽的注入可产生一定的地层能量,推动特稠油向井口方向移动,实现开采;3. 蒸汽还可使得原油中的轻组分挥发,使得油层压力升高,从而更有利于油的开采。
三、特稠油蒸汽驱实践案例分析W块东三段中深层特稠油蒸汽驱技术的实践案例为L油田,该油田采用特稠油蒸汽驱技术进行开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该实践案例中,特稠油蒸汽驱技术取得了以下成效:1. 有效提高了开采效率:通过高温高压蒸汽的注入,使得特稠油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开采效率;2. 减小了开采成本:蒸汽驱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小原油采收能耗和生产能耗,降低了开采成本;3. 提高了油田产量:运用特稠油蒸汽驱技术后,L油田的日均原油产量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油田产量。
特稠油蒸汽驱技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 能耗问题:高温高压蒸汽需耗费大量能源,增加了开采成本;2. 地层损伤:蒸汽的注入可能会导致地层热损伤,影响了油田的长期开采效果;3. 油水分离问题:特稠油蒸汽驱后,产生的含有高温高压蒸汽的原油需要进行油水分离。
分离过程复杂,增加了生产工艺难度。
⽯油课堂稠油的开发⼯艺由于稠油和稠油油藏本⾝的特点,决定了开发⼯艺不同于稀油油藏。
到⽬前为⽌,稠油油藏主要采⽤热⼒开采,对油层加热的⽅式有两种:⼀是向油层中注⼊热流体,如热⽔、蒸汽等;⼆是油层内燃烧产⽣热量,称⽕烧油层⽅法。
很多油⽥也试验向油层中注⼊⼆氧化碳、氮⽓等⽓体,以及化学溶剂等来开采稠油。
⼀、蒸汽吞吐采油1、蒸汽吞吐采油原理稠油蒸汽吞吐法⼜称周期性注汽或循环注蒸汽⽅法,是稠油开采中普遍采⽤的⽅法。
就是将⼀定数量的⾼温⾼压湿饱和蒸汽注⼊油层,焖井数天,加热油层中的原油,然后开井回采。
注⼊蒸汽的数量按⽔当量计算,通常注⼊蒸汽的⼲度越⾼,注汽效果越好。
蒸汽吞吐的增产机理主要有如下⼏⽅⾯:(1)油层中原油加热后黏度⼤幅度降低,流动阻⼒⼤⼤减⼩;(2)对于压⼒⾼的油层,油层的弹性能量在加热油层后充分释放出来,成为驱油能量;(3)对于厚油层,热原油流向井底时,除油层压⼒驱动外,还受到重⼒驱动作⽤;(4)原油采出过程中带⾛⼤量热量,冷油补充到压降的加热带;(5)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油层解堵作⽤,在钻井完井、修井作业及采油过程中,⼊井流体及沥青胶质很容易堵塞油层,造成严重的油层伤害,蒸汽吞吐可起到油层解堵作⽤;(6)⾼温下原油裂解,黏度降低;(7)油层加热后,油⽔相对渗透率发⽣变化,增加了流向井底的油量。
2、蒸汽吞吐采油⽣产过程蒸汽吞吐采油的⽣产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油井注汽、焖井和回采。
1)油井注汽油井注蒸汽前要做好注汽设备、地⾯注汽管线、热采井⼝、油井内注汽管柱和注汽量计量等准备⼯作,然后按注汽设计要求进⾏注汽。
注汽⼯艺参数主要有:注⼊压⼒、蒸汽⼲度、注汽速度、注汽强度和周期注汽量等。
2)焖井完成设计注⼊量或满⾜开采技术参数要求后,停⽌注汽,关井,也称焖井。
焖井时间⼀般为2~7d,⽬的是使注⼊近井地带油层的蒸汽尽可能扩散,扩⼤蒸汽带及蒸汽凝结带加热地层及原油的范围。
3)回采在回采阶段,当油井压⼒较⾼时,能够⾃喷⽣产,⾃喷结束后进⾏机械采油;有些油井放喷压⼒较低,直接进⾏机械采油。
提高深层稠油蒸汽驱排液能力配套技术研究 【摘要】采注比≥1.2是实现蒸汽驱的关键,如何提高蒸汽驱井组产液量,达到蒸汽采注比的要求,对深层稠油油田蒸汽驱而言尤为重要。本文以高升油田蒸汽驱先导性试验井组——高3-3-76井组蒸汽驱后,油层温度大幅度提高,生产井井底温度高达200~300℃,引发出一系列问题。针对蒸汽驱采油工艺上难点和出现的主要问题,开展了相关配套技术研究及部分研究成果试验应用,进而提出了一套适合深层稠油蒸汽驱提高排液能力的方式与方法,为下一步深层稠油蒸汽驱采油工艺技术配套提供依据。
【关键词】稠油油藏 蒸汽驱 排液能力 问题难点 技术研究 1 引言 高升油田是中国第一个正规开发的深层稠油油田,油层埋深1510~1875m,平均有效厚度67.6m,属于巨厚稠油油藏。原油50℃脱气粘度3000~4000mPa·s,胶质沥青质含量45%左右。进入九十年代初,产量开始大幅度递减,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产能接替,于91年开始进行蒸汽驱先导性试验,引发出一系列影响提高蒸汽驱排液量的问题,提高深层稠油蒸汽驱井组的采注比困难。
2 深层稠油蒸汽驱提高排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2.1 完井方式对蒸汽驱排液的影响 高升油田稠油热采井完井方式为五种:套管射孔完井、砾石充填先期防砂完井、金属丝棉防砂完井、侧钻射孔完井和尾管射孔完井。转入蒸汽驱后,这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大泵深下,制约了产液量的提升,实现蒸汽驱要求的采注比≥1.2较困难。
2.2 抽油泵难以适应高温腐蚀环境 蒸汽驱典型试验井组——高3-3-76井组,位于高3块西南部,以高3-3-76井为中心的反九点井网,注采井距为105×150m;平均油层中深1604m,油层有效厚度61m。2001年8月转入蒸汽驱试验,油层温度大幅度提高,使油藏内流体达到了“水热裂解”温度条件,流体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为硫化和氧化腐蚀能力显著增强。在这样强的硫化、氧化和高温环境下,抽油泵无法适应,发生严重腐蚀。
稠油开采过程中蒸汽技术实践分析基于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石油行业迎来了飛速发展时期,面对当前具有较大开采难度的稠油,鉴于其相对比较大的密度,导致其内部有着比较高的胶质,相比较于稀油来讲,自然体现出了较大的困难性。
所谓的稀油,类似于能够持续流动的河水,而稠油就是流动比较困难的部分。
为了能够做好稠油的开采工作,蒸汽技术的出现,因为能够整合热处理油层形式,确保稠油开采过程更具便利性。
出于切实发挥出蒸汽技术应用价值的目标下,文章详细对其在稠油开采过程当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签:稠油;开采;热处理油层;蒸汽吞吐;蒸汽驱开采引言:在全球范围下来看,我国作为重要稠油生产国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海上重质稠油油田的开发技术,相对来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像SAGD采油技术我国也作出了相关的研究,这些技术都为稠油开采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在还没有进行开采的石油资源之中,稠油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是从稠油的采收率方面进行分析,却远远的处于较低的现状。
为了能够促使稠油更高效的开采,有效降低开采的困难度,这是我国行业人士最为紧迫的任务。
1.稠油的特征(1)在稠油的构成中,其中轻质成分非常低,仅占10%左右,其余的全部是重质成分,重质成分的组成主要有胶质和沥青等,这两种成分的含量越低,那么稠油的粘度就会越低,相反,如果这两种成分的含量越高,那么稠油的密度也会越高,稠油比普通的油具有更高的黏度和密度,下表中是我国几个油区之中的油田特性。
(2)稠油具有非常顽固的特性,但是它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不喜高温,所以,在影响稠油的因素中,最主要的便是黏度与温度,当温度上升的时候,稠油的年度就会降低,如果温度降低,那么稠油的黏度就会升高。
(3)在稠油中含有很多的硫原子和氧原子以及氮原子等,这些元素的含量非常高,不仅如此,在稠油之中的稀油金属也相对较高,尤其是镍金属等元素[1]。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目 录
一、油藏地质研究 (一)地层特征 (二)构造特征 (三)储层特征 (四)流体性质 (五)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六)储量计算 二、试油成果及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试油试采分析 (二)热采可行性评价 (三)水平井可行性评价 三、开发经济技术界限研究 (一)经济界限研究 (二)模型建立 (三)技术界限研究 四、油藏工程设计
附 图 目 录 附图1-1 ZZ区块C27-斜77井~C45-77井对比剖面图(东西向) 附图1-2 ZZ区块C315-2井~C39-斜75井对比剖面图(南北向) 附图1-3 某油田C373块Ng下12-1与Ng下12-2砂体间隔层分布图 附图1-4 某油田C373块Ng下12-2与Ng下13-1砂体间隔层分布图 附图1-5 某油田C373块Ng下12-1砂体顶面构造图 .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附图1-6 某油田C373块Ng下12-2砂体顶面构造图 附图1-7 某油田C373块Ng下13-2砂体顶面构造图 附图1-8 某油田C373块Ng下21-1砂体顶面构造图 附图1-9 某油田C373块Ng下21-3砂体顶面构造图 附图1-10 某油田C373块Ng下12-1砂体厚度等值图 附图1-11 某油田C373块Ng下12-2砂体厚度等值图 附图1-12 某油田C373块Ng下13-1砂体厚度等值图 附图1-13 某油田C373块Ng下13-2砂体厚度等值图 附图1-14 某油田C373块Ng下21-2砂体厚度等值图 附图1-15 某油田C373块Ng下12-1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16 某油田C373块Ng下12-2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17 某油田C373块Ng下13-1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18 某油田C373块Ng下13-2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19 某油田C373块Ng下14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20 某油田C373块Ng下21-1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21 某油田C373块Ng下21-2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22 某油田C373块Ng下21-3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23 某油田C373块Ng下22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24 某油田C373块Ng下23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25 ZZ区块C27-斜77井~C45-77井油藏剖面图(东西向) 附图1-26 ZZ区块C315-2井~C39-斜75井油藏剖面图(南北向) 附图2-1 C315-2井采油曲线 附图2-2 C35-x79井采油曲线附图2-3 C376井采油曲线 附图2-4 C373-平1井采油曲线 附图2-5 C376井原油粘温曲线 附图3-1 C37-x77井数模拟合情况 附图3-2 直井在不同有效厚度下累积采油量关系曲线 附图3-3 热采井单井日产油量与注汽强度关系 附图3-4 水平井在不同有效厚度下累积采油量关系曲线 .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附图3-5 水平井注汽强度与油汽比、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附图4-1 ZZ区块水平井-水平井方案Ng下12-1井位部署图 附图4-2 ZZ区块水平井-水平井方案Ng下12-2井位部署图 附图4-3 ZZ区块水平井-水平井方案Ng下13-1井位部署图 附图4-4 ZZ区块水平井-水平井方案Ng下13-2井位部署图 附图4-5 ZZ区块水平井-水平井方案Ng下21-1井位部署图 附图4-6 ZZ区块水平井-水平井方案Ng下21-2井位部署图 附图4-7 ZZ区块水平井-水平井方案Ng下21-3井位部署图 附图4-8 ZZ区块水平井-水平井方案馆下段井位部署图 附图4-9 ZZ区块水平井-直井方案馆下段井位部署图 .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阶段划分技术界限研究
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是国际首例中深层稠油蒸汽驱试验,共历时9年,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文根据驱替试验过程中的注入与产出参数变化,以及地下“三场”的变化特点,将蒸汽驱划分为热连通、蒸汽驱替、蒸汽突破三个阶段,同时对蒸汽驱各阶段技术界限指标进行分析总结,为齐40块蒸汽驱工业化实施后的动态分析调控提供依据和参考。
标签:蒸汽驱;先导试验;阶段划分;技术指标
0 引言
齐40块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开发目的层为沙三下莲花油层,属于中深层稠油,地质与开发特征符合蒸汽驱Ⅰ类油藏筛选标准。
于1998年10月开展了4个井组的蒸汽驱先导试验,历时9年结束,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方案设计要求,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试验过程中确立了蒸汽驱不同阶段技术界限指标的标准,为整体蒸汽驱工业化实施后的动态分析调控提供借鉴。
1 先导试验区概况
蒸汽驱先导试验区位于齐40块中南部,含油面积0.129km2,石油地质储量86×104t。
油层埋深935~1050m,原油为普通稠油,原始地层压力9.9MPa,原始地层温度39.2℃。
试验前该井区共有各类井27口,开井22口,日产液180t,日产油96t,综合含水47%,采油速度4.1%,采出程度35.9%,年油汽比0.8,累油汽比0.93,年采注比1.81,累积采注比1.72。
地层压力4.1MPa,地层温度42℃。
2 蒸汽驱先导试验效果分析
2.1 试验实施情况
先导试验区于1998年按70m井距、反九点法蒸汽驱注采井网进行加密调整,同年10月开始注汽,至2007年9月试验结束,蒸汽驱阶段累注汽148.5729×104t,阶段采油22.5543×104t,阶段油汽比0.15,阶段采出程度26.2%。
2.2 效果分析
试验阶段实施年限、注汽量等七项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方案设计要求(表1)。
试验时最高采油速度达到3.6%,并以3.0%以上的采油速度稳产3年,线预测最终采收率62.8%,比继续吞吐采收率高21个百分点。
表1 汽驱试验阶段实际注采参数与方案设计对比
3 蒸汽驱阶段划分技术界限指标的界定
3.1 汽驱阶段的划分
先导试验根据注采参数变化可划分为热连通、蒸汽驱替和蒸汽突破三个阶段。
热连通阶段:持续时间为15个月,该阶段日产液、含水上升,日产油先降后稳。
蒸汽驱替阶段:持续时间为34个月,该阶段日产液稳定,含水先降后缓慢上升,日产油先上升后快速下降。
蒸汽突破阶段:持续时间为60个月,该阶段由于汽窜影响产液量略有下降,含水上升,产油量基本平稳。
3.2 蒸汽驱各阶段指标的变化
3.2.1 温度
先导试验期间温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热连通阶段油井井口温度从转驱前的26℃上升到60℃,井底温度从50℃上升到130℃。
蒸汽驱替阶段油井井口温度上升到80℃,井底温度达到130℃至220℃。
蒸汽突破阶段油井井口温度可达到100℃以上。
3.2.2 压力
先导试验期间压力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上升。
热连通阶段由于温度较低,流动性较差,采注比低,油层压力从3.5MPa上升到4MPa;蒸汽驱替阶段流动性变好,采注比高,油层压力从4MPa下降到2.7MPa。
当压力值出现拐点后可确定进入驱替阶段。
蒸汽突破阶段油层压力基本保持稳定。
3.2.3 注入量
先导试验注入倍数未达到0.2时,油井产油量上升缓慢,仍处于热连通阶段。
注入倍数达到0.2后,逐渐进入蒸汽驱替阶段,油井见效明显,日产油从40t逐步上升到140t,注入倍数达到0.6时,日产油达到高峰160t。
注入倍数超出0.7后,开始进入蒸汽突破阶段。
3.2.4 采注比
热连通阶段日产液量逐渐上升,月采注比阶段初期为0.38,阶段末月采注比达到0.73,阶段采注比为0.66。
蒸汽驱替阶段日产液量基本稳定,月采注比
0.7-0.9,阶段采注比0.83。
蒸汽突破阶段月采注比1.1-1.3,阶段采注比1.24。
3.2.5 采出程度
热连通阶段持续15个月,阶段采出程度2.84%;驱替阶段持续34个月,阶段采出程度11.5%,阶段采出程度是热连通阶段的4倍。
蒸汽突破阶段持续60个月,阶段采出程度12.1%。
4 结论和认识
通过真先导试验,可确定蒸汽驱各阶段划分参数技术界限指标。
热连通阶段:油井井口温度100℃,井底温度>220℃;油层压力基本稳定在2.7MPa;注入倍数>0.7,阶段采注比<1.24,阶段采出程度<12.1%。
参考文献:
[1](美)洪(Hong,K.C.)著.蒸汽驱油藏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6.
[2]刘斌.辽河油田稠油采收率确定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1):55-58.
[3]赵旭东.石油数学地质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4]岳清山,沈德煌.有关稠油油藏驱油效率的讨论[J].特种油气藏,2002,9(1):26-29.
[5]刘尚奇,高永荣.蒸汽驱过程中临界采注比的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56-60.
[6]符永江,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见效技术指标界定[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2:59-60.
王岩,男,1979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工作,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