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丧礼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3
你是否真正了解追思礼拜和丧葬仪式意义呢?(摘选自李亮的文章)1.举行基督徒追思礼仪,是教会的行为,是照顾教会去世的成员。
2.举行追思礼拜,是在教会信仰的团契中安慰家属,提醒所有信徒死亡的存在、如何面对死亡。
3.教会为去世的成员举行追思、准备丧葬仪式,因为这身体是圣灵的殿。
(林前3:16 ,6:15)。
4.荣归天家的基督徒,依然是作为基督身体的成员(罗12:5,林前12:12,12:26-27,弗4:25),我们天国再相会。
5.按着教会和圣经的理解,人类具有整体性(不仅仅按着柏拉图的观点分为两种物质,即不朽的灵魂和死亡的身躯),但整体性的人类被死亡破坏了,如同一个杯子被摔碎。
6.死亡被认为是败坏的而且违反了神的旨意。
在人们看来死亡是自然现象,但教会看死亡为一种严重的疾病,这死亡的疾病将在基督耶稣的救赎和复活中被彻底摧毁。
7.死亡虽然出现,但人并没有完全被摧毁掉,仍然以某样形式而存留——就是灵魂,这是上帝爱的礼物,被称为灵魂。
这份爱的礼物——灵魂来自神,祂给予所有的人包括好人与坏人。
8.灵魂是有意识的。
例如路加福音16:19-31。
他们有感觉,他们彼此交谈,他们辨认出彼此,他们关心活着的人(路加福音16:28),他们祈祷正如在启示录6:10,等等。
9.在神的计划中,比看重不朽的灵魂更美好的,是上帝看重人类在耶稣基督里的复活。
从最后的复活和审判以及将来新天新地的生活方式中,是永恒地建构了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
10.在今日对教会而言,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是一种与爱结合的关系,不会因死亡而毁坏(罗马书 8:35-38)。
即便发生死亡,我们的关系依然持续下去,作为永恒的教会成员,不可能因死亡而阻挡。
11.在圣经里我们读到,当某人离开世界时,圣经说:“就睡了,归回他列祖那里”。
(徒13:36,创15:15 , 49:33, 民27:13,申32:50)。
上帝又说”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太22:32),并且“神不是死人的神,而是活人的神,因为在他那里的人都是活的”。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礼仪是人与人关系的规范,丧祭之礼也不例外,它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看不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不可通约性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丧礼为谁?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中西丧礼的不同表现形态。
中国丧祭礼仪分析.《说文》中对“礼”的解释是“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故“礼”的最初意义并非针对人间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而是对神的敬畏,行礼是为了给神献祭。
“绝地天通”之后,神的位置让位于人,一切“礼”都遵循“尊尊”和“亲亲”的原则,儒家的丧祭之礼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孔子非常重视丧祭中“哀”的成分,如“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①“哀”是为了尽孝道,“对‘死人’的孝,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丧葬和丧葬质量。
《论语》说,“‘慎终追远’,《中庸》则强调‘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慎终追远”谓居父母丧要尽礼节。
祭祀要尽虔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②而“孝”是因为存在一个等级关系,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
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
”③正因为长者中心制支配着一切丧葬礼仪,中国人在丧礼上表现出来的繁文缛节才显得并不偶然,死亡仪式最终要符合的是社会的情理。
报丧、哭丧、入葬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死的称呼都是不同的,死者没有任何逾越世俗权威的可能,因为丧祭礼仪关系到整个社会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孝”的本质并不是精神性的,因为这里没有自由可言。
孔子所谓内心的孝道———“仁”缺乏一个基于一般人性的普适性的标准,因为孝道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血缘和亲属关系的私人德行,这种常被人们称道的“孝文化”实质并非对“人”的敬重,而是对外在规范的无条件服从。
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丧葬仪式是每个国家和文化的重要部分,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为了给予生者安慰和支持。
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宗教、历史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丧葬仪式进行简要介绍。
英国的传统丧葬仪式英国的丧葬仪式通常以基督教传统为基础,遵循一系列形式和仪式。
在丧葬仪式之前,逝者的身体常被安放在殡仪馆,供家人和亲友前来瞻仰和告别。
之后,逝者的棺木会被送往教堂或礼拜堂,丧礼会在这里进行。
仪式通常包括祈祷、演讲和赞美诗的朗诵。
葬礼结束后,棺木会被抬到坟墓,而家人和朋友会在此等候。
在阅读彩信后,葬礼结束,亲友们会前往家庭友谊场所享受餐点,以缓解漫长的一天。
法国的传统丧葬仪式法国的丧葬仪式独具特色,混合了天主教和民间传统。
仪式通常从教堂开始,陈列逝者的棺木。
在这里,牧师会为逝者祈祷,并向家人和亲友传达慰问。
随后,棺木会被抬到坟地,而家人和亲友则会步行跟随。
在出殡过程中,路过的人会停下脚步,向逝者默哀。
到达坟地后,葬礼会进行,亲友们会送别逝者,并献上花圈和花束。
葬礼后,家人和朋友常会举行纪念活动,以追怀逝者和庆祝其生命。
德国的传统丧葬仪式德国的丧葬仪式具有地区性差异,但通常遵循一些共同的传统。
葬礼前,逝者的身体会被安放在殡仪馆,供家人和亲友瞻仰。
丧礼通常在教堂举行。
仪式包括祈祷、圣经朗诵和音乐演奏。
之后,棺木会被送往坟墓,家人和亲友会步行跟随。
到达坟地后,逝者的遗体会被安葬,并举行一些仪式和祈祷。
葬礼结束后,家人和朋友常会聚集在一起分享餐点,共同追忆逝者。
结语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无论是英国的基督教传统、法国的天主教传统还是德国的地区性习俗,丧葬仪式都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给予逝者合适的离世仪式,并向生者传递支持与慰藉。
虽然仪式内容存在差异,但共同表达着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中西文化比较辛倩影哀悼人死为丧,处理尸体为葬,丧葬礼显然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生礼仪。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
诞生礼在婴儿未曾出世前已经开始,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前展;丧葬礼正好与之相对,在人已经去世后举行,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后拓。
诞生礼把人接进社会来,丧葬礼把人送出社会去。
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
正是在这种生死对照、来去比较的情况下,丧葬礼的种种特点才得以凸显。
丧葬方式受民族特性、地理条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因此,不同地方,丧葬礼俗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重肉身,轻灵魂,认为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始终未断,缺少对死后图景的构想;西方宗教性的丧葬礼仪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下面通过比较中西的丧葬礼仪来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丧葬文化。
[1]一、中国的丧葬礼仪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
死亡意味着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结,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中华习俗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葬礼仪式有许多的讲究和说法,让后辈之人去遵守它,以彰显出死亡的庄严肃穆。
1、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人们采取丧葬礼俗,最终目的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
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
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仍残1中西文化比较辛倩影存着不少的旧痕迹。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
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温情脉脉等,皆融入丧礼的每一细节。
“丧葬”一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了,葬俗多种多样,丧礼上的物品亦是百态纷呈,但却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着。
丧礼文化的意义第一篇:丧礼文化的意义如果把一个生命的诞生比喻为春天的开始的话,那么,死亡便是相当于一年中的岁末。
正如岁末的节日--年节被作为四季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一样,关于死亡的仪礼也是人生仪式中最为隆重的仪礼,因此,可以说死亡是人生最盛大的节日,而葬礼则是这个节日的曲目。
纵观传统葬礼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丧葬礼仪在理论上具备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割断死人与生者的联系,把死者的灵魂打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免得亡灵回来作祟;二是设想一个美妙的灵魂世界,这种美妙的构想既可以把亡灵吸引过去,同时也给生人带来对未来彼岸世界的希望。
这是就葬礼的普遍功能而言的。
而具体到中国传统丧礼,更加突出对活人的作用。
与其他文明形态的丧礼相比,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死亡礼俗有着更为特殊的品性。
一、孝义的延续在汉文化葬礼的发展过程中,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
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
同时,中国人贱野羞瘠、慎终追远的传统,也使丧礼更加庄严肃穆。
民间的丧葬习俗同人们普遍的信仰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丧葬仪式也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不能尽孝,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等于精神支柱的崩塌。
中国这个千年礼仪之邦,对于人生的这一最终环节,素来十分重视。
在孟子的理想社会图景中,有一项内容,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
送死,是说后辈送前辈,在孟子心中将之提高到与养生一样的地位。
同时,送死也是顺死,是较为安详平和的死,像中国人经常说的“喜丧”指的就是顺死。
死有不及成年而亡的,是为夭亡,有遭受横祸而亡的,是为横死;有寿终正寝的,有终于故土的,也有客死他乡的……人有幸有不幸因此,在华夏文明丧葬传统中,生者不但不与死者割断联系,相反却以各种方式极力保持和死者的联系,这在民间葬礼的很多习俗中有很多表现。
比如,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中极为强调血脉延续的意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河南孟县民间的丧礼中即有这样的习俗:尸体入棺后,要给死者盖上大红被子,然后从被子的尾端横剪一条交给儿媳,据说这可以传后代、续香火。
教堂葬礼活动策划方案一、背景和目的:教堂葬礼是为了向逝者致敬,感谢他们生命中的贡献,并向他们的亲朋好友表达慰问和支持。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庄重而庄严的场合,让人们能够集中精神悼念逝者,寻求内心的安慰和慰问。
二、参与人员:1.主持人:负责引导整个仪式的进行,介绍逝者的生平事迹,向与会人员介绍剧院和活动的流程。
2.亲友代表:逝者的亲朋好友将有机会在仪式上发言,回忆逝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自己的缅怀和哀悼之情。
3.礼仪人员:负责行礼、执烛,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与会人员分发纪念品,指引他们前往各个场地。
4.音乐家:负责演奏悼念音乐,为整个仪式营造庄重的氛围。
三、活动流程:1.追思活动(持续时间:30分钟):- 逝者还未到达教堂前,主持人向与会人员解释活动的流程,并提醒他们在仪式开始之前要安静、庄重。
- 主持人宣布逝者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并介绍亲友代表将在仪式中发言的顺序。
- 音乐家演奏悼念音乐,让与会人员亲身感受到悲伤和沉重的氛围。
- 亲友代表在指定的时间内发言,回忆逝者的生平事迹,并表达自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2.葬礼仪式(持续时间:60分钟):- 主持人邀请与会人员起立,礼仪人员分发蜡烛。
- 主持人领着与会人员默哀片刻,然后由音乐家演奏安魂曲,为逝者祈祷。
- 主持人介绍逝者的家人,并邀请他们来到圣坛前,向逝者致以最后的敬意。
- 主持人带领与会人员唱圣歌,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悼念。
- 主持人向与会人员解释葬礼仪式的意义和象征,并用简短的话语回顾逝者的生平。
3.接风活动(持续时间:60分钟):- 在葬礼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前往接风活动的场所,进行交流和慰问。
- 接风活动提供茶点和轻食,让与会人员能够放松自己,缓解悲伤和内心的压力。
- 在接风活动的过程中,逝者的家人会接受来自亲朋好友的慰问和支持。
四、准备工作:1.场地准备:- 教堂:布置好座位,让与会人员可以轻松地观看整个仪式。
- 剧院:配备好舞台和音响设备,确保音乐家的演奏能够被所有人听到。
自古,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早期的人类由于生产力的地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只有在合适的地理环境下,人类才能生存发展。
丧葬礼俗,是人生乐章的最末一节,殡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利益习俗,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因为丧葬礼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因之一,也是社会的基因之一。
丧葬方式是受民族特性、地理条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的。
通过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丧葬习俗的考察,既可以从一个侧面复原其民间文化中的神灵世界,,从而了解该国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心理、民族风俗等。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各个民族的信仰都是以祖先崇拜作为中心的,在祖先崇拜的观念笼罩下,丧葬的意义必然得到格外强调,对丧葬礼仪就特别重视。
一切丧葬礼仪,最初都是为了对付和处置灵魂而生的。
中国的先民们认为鬼魂有它们的生活世界,具有和人一样的欲望;尸体的处理必须使鬼魂感到舒适,并可举行葬礼,以对鬼魂表示安慰。
因而逐步形成墓葬制度,墓地被认为是鬼魂生活得地方,棺材则被认为是鬼魂居住地小屋。
古人关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强化了他们的丧葬意识,丧葬礼仪几乎与灵魂观念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由于对鬼魂的惧怕,就产生了笼络、收买灵魂的心理,作为讨好、安慰灵魂的手段。
丧葬礼仪的内容实质,可以分为事魄和事魂两大部分。
事魂即指对死者尸体的处理和态度,由初终开始,到安葬为止。
事魂也是从初终开始,其过程要长的多,包括招魂、祭奠、吊唁、“做七”、佛道超度、周年祭以及以后逢年逢节的祭祀等。
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在殡葬过程中宗族观念表现的比较突出;并多采用佛、道参与的方式超度亡灵。
为了防止鬼魂的侵害,在中、日等过东亚地区的某些地方,当一队出殡行列来到时,父母常常用一根“神圣的”绳索将小孩缚于房屋之上,以防止死人之魂将小孩骗至坟墓中。
而西方人看见殡葬队伍路过就拉上窗帘,以阻挡死者幽灵。
东方人俗以为鬼怕红色,就穿上红衣服抵御之。
殡葬礼仪流程殡葬礼仪流程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小编整理的殡葬礼仪流程,供参考!一、在无常之前应该做的:1、家属在病人或者临危之人的跟前,一定要说好的言语,因为一些天仙确实在人们说的同时念“阿米乃”。
说好的言语是给病人医治的“独阿宜”,也是对临终之人的安慰。
在这个时候“独阿宜”是受应答的。
如果一个人临近无常了,人仰卧的同时,应把他的脸转向右侧(天房)一边,同时给他提念清真言、作证言,提念的人要高声诵念,使病人能够听到。
关于临终“讨白”(忏悔),以及讲“伊玛尼”(信仰),最好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念“雅辛”。
家人应该请阿訇到病人床前完成以上事情。
2、家属(继承人)的责任1)、家人为其准备“开凡”(裹尸布)等,以及为料理各项事物所需花销。
“开凡”、香料等殡葬用品,现在殡葬所或清真寺一般都有成品。
2、为亡人偿还债务。
3、遵其遗嘱,在偿还其债务之后,将其遗产的一部分用于施舍。
4、在料理后事及偿还债务之后剩余财产由亡人的家属或者继承者合理分配,要依照圣训的要求,协商解决。
切忌为遗产而不和睦。
二、在无常之后应该做的:穆斯林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过程﹕一)、殡礼前:1、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毛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有胡须者要把胡须捋顺。
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白布把“埋体”(尸体)盖上。
2、及时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注意语气﹐避免给亲友带来惊吓。
3﹑亡人在停尸房安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
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研究最佳方案﹐确定尽快入土时间,因为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伊斯兰葬礼要点有三﹕速葬﹑简葬和土葬。
4﹑根据伊斯兰教法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洗、穿、站、埋。
洗:洗亡人:穿:穿“开凡”(尸衣);站:哲拿在(殡礼);埋:入土5﹑给亡人净身最好是近亲或者专业人员,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
基督教殯葬禮儀2016.10.12引言:當基督徒遇到家人(親人)病重或安息時,牧師、傳道所扮演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家庭一生中很少碰到如此重大的事故(變卦),心情大都很紛亂(無助),此時牧者就是一位安撫者與指導者,不管牧者是否有經驗都需以冷靜的態度和愛心來表達對這個家庭的關心,讓家屬有依靠的感覺,當然要將這個家庭帶到上帝的恩典中,凡事仰望賜人生命的上帝,讓他們感受到有神又有人在幫助他們,也因此更能節哀順變。
不要用经验来服侍,凡是依靠圣灵的带领,谨慎行事,不要把殡葬礼仪形式化。
牧者在信徒临终前最好能够在身边,安慰,帮助。
弟兄姊妹安息的那个时刻,内心充满恐惧,害怕。
我们需要陪伴在其身边,把其灵魂交托给神。
在信徒最需要自己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在其身边陪伴。
遇到会友有难的时候,正是我们彰显基督爱的时候。
當然身為一位牧者,更需要以行動來表達對這個家庭的關心,生病或病重時需時常到醫院探訪,彌留時更要勤於探視關懷,並交待家屬如遇親人安息時需注意的事項。
安息時牧者應排除萬難趕到現場,因那時家屬需要的是牧者(帶領大家禱告或依現場狀況作個簡單的禮拜),遺體安頓好之後得由牧者與家屬商量怎樣來安排安息禮拜(可與禮儀公司一起商討),最好牧者能陪同家屬到禮儀公司商兩及決定一些治喪用品(在教會亦可)。
有個教會牧師曾說:「在此時陪同家屬到禮儀公司,比講一百篇道理更有用」。
在治喪期間可以安排家庭追思禮拜。
安息禮拜是整個治喪過程中最重要的儀式,應有合宜的安排(佈置);此外尚有許多家屬的親朋好友會來參加,是個傳福音的好機會,所以必須有好的準備及順暢的程序,需有一篇具安慰、追思、盼望及佈道的證道內容。
禮拜後應繼續對家屬的關心及哀傷輔導;喪禮後和家屬的接觸和關懷,是傳道人不可忽視的重要職務。
附帶細節注意事項:1.接送遺體或入殮禮拜前如家屬不是很哀傷或已有心理準備了,盡量少說安慰的話。
(如,不要再傷心了……。
)2.如家屬成員中有意見或對立時(另一方未信主),牧者須當一個圓滿的溝通者,勿讓家屬感覺牧者都偏向他的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