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 格式:docx
- 大小:23.31 KB
- 文档页数:11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毕业论文毕业论文(20_ _届)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楠溪江的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它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明,清,甚至是宋代的一些建筑。
楠溪江山水文化和古村落文化完美结合,这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乡村生活的最好体现而且还是一个旅游胜地,近年来,楠溪江古村落旅游开发进程迅速,也正是在当前市场不断深化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楠溪江古村落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村内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遭到很大的冲击,旅游文化产品庸俗化,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本地居民保护意识缺乏等。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的视角,结合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对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及其对策建议,可为楠溪江地方政府和当地旅游局在做出的关于楠溪江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本文研究意义还在于吸引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开发;价值AbstractNanxi river is known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its own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a long history, now has also retained the buildings which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even in Song Dynasty.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ancientvillage culture in Nanxi river not only reflects the rural life but also a perfect tourist attraction。
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引言古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然而,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利用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2.问题分析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2.1城乡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不平衡。
许多古村落仍然面临贫困、人口流失等问题,难以有效保护。
2.2资金短缺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大量资金,包括修缮古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然而,目前很多古村落的财政资源有限,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2.3缺乏专业人才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有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包括历史文化专家、建筑设计师、旅游管理人员等。
然而,目前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4旅游开发过度为了实现古村落的保护利用,旅游开发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段。
然而,部分古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受到了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远来看,这种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将对古村落的保护造成威胁。
3.对策建议为了有效解决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3.1平衡城乡发展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人口流失。
只有通过平衡城乡发展,才能有效保护古村落。
3.2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应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
可以通过发行文化旅游债券、吸引企业捐赠、引入合作伙伴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持续推进。
3.3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事业。
同时,可以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3.4合理规划和管理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加强管理,确保古村落的原貌不受破坏。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精品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建筑物老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古村落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省级重点古村落,共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当地居民、游客和相关部门,内容包括古村落的知名度、保护现状、人文景观、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
实地考察主要观察古建筑、环境卫生、交通等情况,并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古村落的知名度较高,但保护现状较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古村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知之甚少。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仍面临着建筑老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加强保护措施。
2.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古村落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资源,但大部分古村落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缺乏结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创新项目和活动。
3.旅游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古村落的旅游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如导游素质不高、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1.加强古村落保护措施。
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2.注重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
通过开展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提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
3.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推广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本篇报告旨在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和对策。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调研。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向全国各地的旅游从业者、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其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看法和建议。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份的著名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二、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现状1.历史、文化差异大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不同地区的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2.整体保护意识不高众所周知,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对古村落的保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一些地方开发商篡改或破坏古村落,破坏其原本的历史和文化面貌,这样不仅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而且也影响到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后期规划缺失很多地方在规划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时,仅注重景点的观赏效果,而忽略对整个古村落的后期规划,往往导致后期开发的混乱。
4.游客滞留现象由于很多古村落的道路狭窄,游客多而导致道路拥堵,甚至有游客滞留古村落、长时间停留等突出问题,导致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下降和安全隐患增加。
三、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改进方案1.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针对古村落保护开发多样性的问题,应当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统一保护开发标准和保护开发区域界定。
2.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应当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珍惜历史文化遗产,激发大家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热情。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古村落是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国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全面了解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情况,特进行汇报如下:一、古村落保护情况。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古村落文物、建筑和环境的保护工作。
同时,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古村落的监管和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古村落开发情况。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古村落的开发工作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一大批古村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充分挖掘了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古村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古村落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薄弱环节,一些古村落的文物和建筑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二是古村落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导致了一些古村落的商业化和文化异化。
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古村落文物和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确保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是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注重平衡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有特色的古村落旅游品牌。
五、结语。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开发古村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与保护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古村落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保护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历程,分析其保护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历程1. 古村落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古村落的形成多受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初期的空间形态多呈团状或带状分布。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村落逐渐扩大,形成初步的空间结构。
2. 古村落的扩张与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村落的扩张,新的建筑和设施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建筑和空间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在扩张中寻求平衡。
3. 现代古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现代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特征。
一方面,传统建筑和空间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现代建筑和设施与古村落的空间形态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古村落景观。
三、古村落保护发展的必要性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古村落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古村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通过开发旅游产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3. 维护生态平衡古村落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保护古村落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古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与措施1.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制定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明确保护范围、重点和发展目标,科学布局空间形态,确保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2. 传承文化,弘扬特色加强传统建筑和空间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提升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3. 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开发古村落的旅游资源,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传统村落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的古村落而言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挑战。
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村落面临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风俗等传统元素正在逐渐消失,遗留下来的老宅、古树、祠堂等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传统村落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在村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这就导致了传统建筑的空置和留守老人的居住条件日益恶化。
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而且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传统习俗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村民的生计方式,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重点是要保护好村落的文化遗产。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传统建筑、古树、祠堂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也需要引导村民爱护自己的文化遗产,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
也可以通过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捐赠,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村落的保护中来。
对于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来说,重点是要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到村落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侵蚀。
可以通过制定村落旅游开发规划,合理利用村落的资源和环境,打造出独特的村落旅游品牌。
也可以引导村落开展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等旅游项目,让村落的文化特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也可以通过培训村民提升他们的旅游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提高村民的生计水平。
要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加大对传统村落的投入力度。
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及开发状态研究近年来,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备受国内外关注。
这些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保护和开发好这些古村落,对于国家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状态进行一定的研究。
一、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现状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不乏许多历史文化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多半建于明清时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的精华所在。
古村落的保护极其重要,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体制等原因,许多古村落状况不尽人意,有的古村落甚至已经荒芜。
古村落保护不力,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传承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古村落的传统文化遗产未能得到有效传承。
很多古村落的当地居民文化意识淡薄,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有的居民已经不知道古村落的文化价值,造成传统文化不断流失。
2.管理体制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古村落由不同部门或多家企事业单位所管理,造成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极易引发环境污染、违章建筑、粗暴开发等问题。
3.缺少资金问题许多古村落面临缺乏资金的困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
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许多古村落无法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导致文化遗产逐渐破败。
二、历史文化古村落的开发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古村落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许多地方都开始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古村落的开发,希望通过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是,一些历史文化古村落的开发却面临着重重困难。
1.粗暴开发问题一些地方在历史文化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采取了粗暴开发方式。
他们为了快速提高旅游收益,虽然开发速度快,但却忽略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古村落产生了严重污染和损坏。
2.开发路线一些地方在开发历史文化古村落时,未顾及当地文化及底蕴,导致开发路线不当,对当地文化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当地的文化传承。
3.旅游服务质量不佳一些地方在开发历史文化古村落时,没有重视旅游服务质量,导致旅游者体验不良,从而影响了历史文化古村落的开发。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引言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演变的历史过程,准确记录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与根基。
2008年10月31日,随着我国公布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古村落及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达到251个,人们对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刘新华 2011)。
一、古村落的认定关于古村落,我国对其仍未有确定的定义,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不同定义。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是那些上朔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
刘沛林认为古村落就是古代保存,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
丁怀堂认为古村落要满足四个条件: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中;二要有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李文兵张宏梅 2010)。
笔者认为,古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具有较完整的村庄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落。
二、我国古村落的开发现状(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最早推动古村落旅游。
1988年,他主持了浙江省“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楠溪江流域的众多古村落作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旅游规划,古村落旅游被提上了日程。
在随后的90年代,陆续出现了众多古村落,古村落旅游发展一时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古村落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首先,大多处在偏僻的山里,近现代交通相对落后,开发难度大;其次,古村落多处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村落变化小,使村寨文化得到了较好保存。
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陕西党家村古村落始建于公元1331 年,拥有近700 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北方传统古村落。
自1992 年日本建筑界着名学者青木正夫的《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农村集落》一书正式出版之后,党家村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于2001 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又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日益上升的党家村旅游热促进了政府及民间组织对其环境建设的投入,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村落整体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商业化倾向明显,部分区域却无人管理。
针对党家村如此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探索适宜党家村的景观规划系统及旅游开发策略变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利于实现党家村地域风貌的永久延续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分析国内外古村落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探讨了有关古村落景观规划及旅游开发相关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手法。
通过对党家村整体资源概况、建设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三方面的分析,指出党家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理论及技术的支撑下,归纳总结出适宜党家村长远发展的建设方法及策略,并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实践。
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以下结论:1. 党家村古建筑受现代化元素的冲击较大,多体现在古建筑修缮材料及风格方面;新增的现代化民居降低了古村落的视觉存在感;部分古建筑因缺少相应的修缮工作,导致它们逐渐衰败成为危房。
2. 党家村的绿化建设受城乡绿化模式的强烈诱导,逐渐偏离乡村景观。
外来植物的过量应用对乡土植物的存在构成威胁;经济林木被忽视,一味地追求园林绿化美,导致村落的乡村氛围逐渐缺失;大树、古树较少,难以表达古村落的沧桑感;河道周边环境杂乱,缺乏景观效果。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69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叶敏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古村落旅游业也在不断壮大。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信息及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但在具体的开发保护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此,本文就针对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此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困境;有效措施一、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困境分析(一)欠缺完善的资金保障就目前而言,许多古村落在时间的洗礼中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上部分村民想要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将部分古村落建筑修建成了现代水泥建筑,打破了古村落统一的建筑风格及色调。
为此,在实际的开发环节中不得不拆除掉新建筑,并对老建筑加以修补。
针对游客接待方面,原有的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到访,因此就必须要修建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及餐饮旅店等基础设施,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及所在村落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保护工作,只能眼看着古建筑物日渐衰败,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消失。
(二)欠缺专业的管理人才现阶段,大部分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都是以村集体为中心展开的,在具体的开发环节中村集体担负着古村落的规划及管理工作,但是资金短缺的现象,加上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使得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欠缺科学专业的设计与规划,管理水平的薄弱,更是拖慢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进度,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
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还是需要依靠生活在此的原住民。
由于目前传统古村落房屋建筑逐渐衰败,使得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这种现象加剧了古村落的“空心村”现象。
[1]目前大部分古村落的基本情况是,每个村居住的人数骤减,大多都是老龄化村民,而房屋也都是年久失修或早已荒废的状态。
空心村的现象直接阻碍了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缺少原住民的积极参与,使得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缺乏了互动性与参与性。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5篇范文)第一篇: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一、楠溪江古村落概况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散落在楠溪江中游两岸,目前尚存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其文化习俗,是“传统文化的明珠”与“传统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舞台”。
楠溪江古村落规划及民宅设计,均体现“天人感应”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发达的环境意识。
村落选址、布局和入口处理,开放空间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崇祀建筑的位置和形式,蛮石和原木天然形态的自然运用,都巧妙地因山借水,利用自然,风格淡雅天然,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表现出与时间的高度和谐与对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
其建筑风格背后的文脉,直追晋人风范。
千百年来,楠溪江的先贤们,跋山涉水,从繁华的都市迁居到楠溪江,不为生计而羡慕楠溪江山水之胜。
据永嘉县渠口乡塘湾村宗谱记载:“其十六世祖慕楠溪江山水之胜,徙居四十三都清通乡两溪口”。
先贤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深厚的耕读文化为背景,以生态环境意识和风水思想为基础,以他们自己浓烈的山水情怀,创造性地以“文房四宝”、“七星八斗”、“金山丽水”构筑了苍坡、芙蓉和岩头等一大批古村落,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被专家誉为民居中的“活化石”和“奇葩”。
岩头丽水湖、苍坡东西砚池是一组景观价值极高的村落园林,布局合理,构思巧妙,既无北方皇家园林的摄人气势,也无南方私家园林的娇揉选作,它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是难得村落园林之瑰宝。
楠溪江的古建筑每一座都是蛮石原木,与远山、近水、滩 1林达到高度统一,构成一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
故楠溪江古村落犹如巨大的艺术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人们更易接受的欣赏品。
这就是“越是楠溪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根本原因。
这种充满传统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完美景区在中国是极少见的,在世界上应该有它的地位。
楠溪江古村落近几年在上级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下,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经验总结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耍载体,承我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古镇保护与开发面临着泮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本文将总结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经验,探讨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古镇保护的重要性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保护古镇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古镇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更是保护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
古镇的保护不仅仅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e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与挑战古镇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着矛盾与挑战.一方面.古镇保护需要保持其原书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不能随意改建和拆迁"另一方面,古镇也需要进行开发,以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和文化体验的需求“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古镇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古植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原则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保护为主:保护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是首要任务,不能以开发为目的而破坏古镇的原有特色.2 .可持续发展:古镇的开发应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3 .社会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促进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儿文化传承: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注重文化传承,通过文化教育和旅游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古镇的价值。
四、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实践经验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我任主体和权益保障机制.2 .综合规划:制定综合规划,明确古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布局古镇的各类建筑和设施。
3 .合理开发:在保护古镇的原有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基础匕合理开发古镇的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提升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 .保护措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等,确保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不受破坏.5 .旅游管理:加强古镇旅游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保护游客的权益,打造古镇的品牌形象.五、古俱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前景展望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前兔展望是积极向好的。
乡村古村落保护与农村旅游开发乡村古村落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乡村古村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包括建筑物老化、文化传承受阻、村民外流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许多地方开始积极开展乡村古村落保护工作,并通过农村旅游开发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古村落保护与农村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
一、历史沉淀乡村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洗礼,留存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这些古老的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江南水乡的古镇、黔南的苗寨、陕北的窑洞等,都是中国独有的古村落文化,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二、建筑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多为传统民居,大多数是用土木结构搭建而成,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许多建筑物已经出现老化、倒塌等问题。
因此,保护这些古建筑成为当务之急。
在保护过程中,应该注重修旧如旧,尊重历史,保留原有的风貌和特色,不断开展维修和保养工作,以确保古建筑的长久保存。
三、文化传承乡村古村落不仅仅是建筑物的集合,更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
这些文化遗产是古村落的灵魂,是后人学习、研究的重要来源。
因此,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要重视文化传承工作,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等方式,使古村落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四、生态环境乡村古村落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周围常有山川湖泊,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在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古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持古村落的原生态和自然风貌。
五、产业发展农村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还可以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
比如在古村落周边开发民宿、手工艺品销售等业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为古村落带来新的活力。
六、村民参与在古村落保护和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谈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设计利用研究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古村落的景观遭到破坏和丧失。
保护和设计利用古村落景观,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古村落景观的保护是首要任务。
要加强法律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对破坏古村落景观的行为进行处罚。
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对古村落景观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要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古村落景观保护的有效方法和技术手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要注重对古村落景观的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为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古村落景观的设计利用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村落景观的设计应注重保留和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要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将古村落的建筑、道路、水系等元素有机地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既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传承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保护古村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创造出宜居、宜游的环境。
古村落景观的设计利用还应注重挖掘其潜在价值。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
要通过设计利用,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将古村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保护和设计利用古村落景观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法律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以及注重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融合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古村落景观,推动乡村振兴,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1】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古村落,它将中国民族风俗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古村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旅游经济价值。
吸引了不少旅游开发商对古村落进行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让古村落文化、居住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矛盾有共存。
针对这种情况特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保护;对策古村落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鉴证。
它不仅展现古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现在社会经济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沉寂的古村落,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的凸显出独特的风格,旅游开发企业利用古村落特有的价值,将其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
因此让古村落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一、国内外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状况(一)国外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1877年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创造了英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古迹保护团体“古建筑保护协会”。
正式将历史文化村镇列入保护对象的是1930年法国的《风景名胜地保护法》。
国外古村落研究主要是文化价值、保护价值的探究。
(二)国内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古村落,目前我国对古村落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体系。
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相对成熟。
更多学者是对古村落旅游资源文化上的探索。
通过旅游带动国内的经济发展。
忽略了古村落本身价值上的保护,许多古迹、村落都已毁在经济建设中。
二、古村落的价值(一)文化历史价值古村落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没受外界文化的冲击,没有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它还保留着最初的农耕生活方式,带着最初的经商文化气息。
古村落文化历史使得当地居民有着无比的文化优越感。
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体现出古村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原始的、无污染的居住环境和文化载体。
(二)建筑价值红漆中透出泛黄的木头,门梁、窗户、牌坊、祠堂以及整个村落的布局,无不体现出先民们的智慧、巧工、以及他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规划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古村落逐渐被遗忘和荒废。
这些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古村落,同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规划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缩影。
这些古村落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更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古村落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
因此,古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事业,更是一项经济事业。
二、古村落保护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古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首先,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村落被废弃或改建,原有的建筑和风貌遭到破坏。
其次,由于人口外流和城市化的冲击,许多古村落面临着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的问题。
再者,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
最后,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为了解决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策略。
首先,应该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护古村落的原貌和建筑风格。
其次,应该加强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古村落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保护体系。
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等方式,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促进古村落的发展和繁荣。
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案例分析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开发古村落。
例如,浙江乌镇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通过修缮古建筑、发展旅游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乌镇古村落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
这一案例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结语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策略,才能实现古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 【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 【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 【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 【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 【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 【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 【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语与讨论 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及旅游开发研究是陕西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及韩城市大力发展地区旅游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古村落基本理论及党家村古村落现状的研究,分析党家村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以打造特色党家村古村落为最终目标,着力研究古村落特有的历史风貌、地域特色及文化底蕴,进而探讨党家村景观规划的建设方法。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古建筑方面,通过对党家村的古建筑进行分门别类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与改善策略,来改善古村落建筑风格参次不齐的现象,对时代特征鲜明的古建筑应加强保护力度,对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的古建筑通过局部改造来提升此类建筑的地域特征,对于坍塌较严重的建筑应予以拆除。 (2)绿化环境方面,根据党家村的不同保护分区,建立不同形式的绿化建设方式,将党家村古村落打造成为“原真性保护核心区”、“生态型保护缓冲区”、“多元化保护开发区”相结合的乡土绿化模式。 (3)旅游交通方面,考虑到党家村景区与梁代村古墓遗址相距不远,通过改善两者之间以及从市区到两景区的交通状况,不仅为两者的旅游业提供最基本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两个景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4)游客管理区,以党家村现有的游客管理中心为基础,对党家村的停车场进行扩建;将现有的游客办公区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较高“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中心”的两大区;并对周边原有的垃圾场重新规划,形成休闲兼娱乐的小游园。 (5)基于对河道周边环境及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思考,通过在河道周边融入党家村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垂钓区、农家乐等娱乐区域或建立经济果林采摘园,丰富党家村的旅游资源,进而满足人们游玩的趣味。 创新之处: 本文党家村规划范围内的区域实行分类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趋势及目标进行定位,形成“保护核心区、保护缓冲区、保护开发区”的规划模式。
参考文献 蔡青。 2012.中国传统吉祥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北方园艺, (04): 92-95 陈学强,刘潇,杨超。2009.基于共生理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竞合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108(5):79- 81 褚泓阳。1997.关中平原城镇街道绿化树种选择。陕西林业科技,(1): 36-38 冯淑华,沙润。 2007.游客对古村落旅游的“真实感一满意度”测评模型初探。人文地理, (6): 85-89. 傅伯杰。 1995.黄土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生态学报,15(2): 113-120 高珊。2008. 梅州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梅县水车镇茶山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安美术学院 黄德海,刘亚娟。 2006.明清时期韩城地区山庄子的历史变--以党家村为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3): 54-59 黄净芳。 2006.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现代演变--从党家村的老村到新村。[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胡天新,钮兆花,鲁海东,等。 2007.宝应县村庄绿化现状、规划及实施措施的探讨。江西林业科技,34(5):55-57 纪金雄。2011.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武夷山下梅村为例。江西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0(2): 124-129 江波。 2008.古村落旅游研究评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64-76 蒋志杰。2004.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焦怡雪。2003.美国历史环境保护中的非政府组织。国外城市规划,(1): 61-62. 李改维。 2010.陕西党家村环境构件特征探析。中国城市林业,8(4) : 57-60 李林洁,王树声。2012.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持续发展--以陕西澄城水莲古村为例。陕西农业科学,(6): 218-220 李龙熙。 2005.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行政与法,(1): 3-7 林慧萍。 2013.泉州北渠和内沟河两岸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业与技术,33(1) : 174-176 刘婧,张培。2006.怀旧文化与重庆古镇旅游的发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03):37-40. 刘迎辉,杜江。 2009.古村落旅游发展中文化与品牌建构探讨--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5(3): 78-81 卢松,陆林,徐茗,等。2005.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地理研究,24(4): 581-589 垄垄。 2012.陕西韩城党家村--国家历史文化名称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城市规划,36 (7) : 57-60 马婷婷。 2011.陕西党家村的保护与发展考略。文教资料,(23): 136-137 孟明浩,俞益成,张建国。2008.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研究--以浙江兰溪市诸葛村为例。商业研究,1: 195-197 牛丹丹。2012.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齐学栋。 2006.古村落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学术交流,151(10): 131-134 邱彭华。 2004.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7(1): 69-74 饶世权,鞠廷英。2011.论特质文化与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中国发展, (01):33-38 任俊卿。2012.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王硇古村落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折小园,弓弼,王晓斐,等。 2014.经济林木在陕西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中的应用--以关中地区为例。西北林学院学报,29(1): 234-238 宋瑞。 生态旅游: 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孙安军。 2010.《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施的研究。中国名城,(5): 4-7 孙大江,刘建,孙大远。2008.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四川建筑,(04):15-17. 谭伟明。 2009.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5(11):48-50 汤移平,陈洋,万人选。2003.桃园风光、居民瑰宝-陕西韩城党家村初探。建筑历史,(07): 139-141 王帆,赵振斌。2009.基于游客体验的古村落旅游景观展示研究--以陕西党家村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1): 71-78 汪如钢。 2011.乡土重建及其生活的延续--朱山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设计。华中建筑,(03): 140-145 王军,傅伯杰,陈利顶。 1999.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自然科学,21(2): 71-76 王凯。 2004.旅游开发中的“边界共生”现象及其区域整合机制。开发研究,42-44 王维艳,林锦屏,沈琼。 2007. 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地理研究,26( 4): 673- 684 武国胜,李华。 2007.浅谈关中渭北地区自然村庄及农宅绿化。陕西农业科学,(4): 106-108 武艳蓉。2013. 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研究--以葛牌文化旅游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泓,顾朝林。2004.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经济地理,24(1):104-109 吴世辉。2008.旅游共生机制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28(53): 184- 185 谢始群。2011.永定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整体规划。绿色科技,(06):86-89 徐浩。 2011.韩城党家村地域性特征解析。安微农业科学,39(21):12977-12978 徐腾,王小德,王开利,等。2013.古村落绿化美化建设探讨--以青田为例。中国农学通报, 29(10):212-216 杨桂华。 2005.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分析。人文地理,(5): 76 杨铭。2010.新视野下的党家村--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 2001.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概念与原理。 中国园林, 6: 3-5 于润冰,茶娜。2011.不同学科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特点。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1(12):447-450 张春丽。2006.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02):116-120 张晋石。2010.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