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途中跑技术特点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跑途中跑技术特点与分析

1、周期结构特点与分析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且最能体现短跑基本技术的阶段,根据途中跑各周期中技术参数相对稳定的特点,可将途中跑技术分为如下阶段

(1)着地缓冲与“扒地”阶段:着地缓冲与“扒地”阶段是指摆动腿着地瞬间到重心投影点落在支撑点上的这一阶段。传统理论认为,这一阶段应尽可能减小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尽可能做好缓冲;而现代理论认为阻力大小取决于“扒地”速度与人体水平速度关系,在水平方向上,当“扒地速度小于人体前进速度时,其差值就是人体前进的阻力速度;当“扒地”速度大于前进速度时,便形成了一个绕人体重心转动的圆周运动,其差值便是人体前进的速度,其原理如汽车滚动前进一样,此阶段要求用脚前掌落地,支撑重心要高,鞭打“扒地”积极快速。

(2)后蹬阶段:指重心投影点与支撑腿的支撑点重合到脚离地瞬间的阶段。后蹬是着地缓冲动作的延续,是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也是短跑技术的核心。其要求是在尽可能发挥蹬地力量的同时,获得最佳蹬地效果。根据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膝关节最佳发力角度为130°,但资料表明,优秀运动员后蹬时的膝角一般为150°~156°,外国优秀运动员后蹬角度约为56°~60°(支点到身体重心连线与地面夹角),我国运动员一般为62.7°,因此,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面时,支撑腿必须积极有力地蹬伸。其用力特点是先从伸展髋关节(送髋)开始,依次蹬伸膝、踝关节,直到脚掌蹬离地面。

(3)折叠阶段:指支撑腿的脚蹬离地面到摆动腿脚跟接近臀部阶段,此阶段是一个以重心为悬点的单摆运动,此时大小腿的充分折叠可以缩短摆动力矩,加快摆动速度,放松肌肉,有利于能量供给保证后续速度的发挥。例如,著名短跑运动员刘易斯和我国著名的女子短跑选手李雪梅等大小腿的折叠都相当好。具体的动作过程是:后蹬结束时,膝关节充分放松,并随大腿的快速前摆,小腿顺势后收,脚跟几乎贴近臀部形成大小腿折叠。

(4)高摆阶段:指摆动腿折叠完成后到前摆高抬膝阶段。

摆动腿膝关节的高抬,不仅可以加大人体的动作幅度,也增加了前进的步幅,是现代短跑技术快速有力地大幅摆动的具体体现,其动作要求是“以髋带腿”,小

腿自然打开,膝盖高抬;当膝抬到最高点后,大腿便积极下压,小腿随大腿下压动作积极“鞭打式”着地,着地点不应距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前面太远。

(5)躯干与摆臂:人体是有机整体,正确的躯干和摆臂动作不仅能使整个跑的技术放松、协调、平衡,而且还能有效提高运动成绩。适宜的上体姿势是:躯干稍前倾,腰部固定正直,不塌腰,更不能左右摇晃;头部保持自然正直,眼睛平视;摆臂要求松肩、沉肘、前后快摆,前摆时手不要过高,后摆时肘关节角度加大,左右不能超过人体中线。

2、肌肉供能特点

在高速跑中,腿部肌肉参加工作的形式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收缩并施力于动作环节上,然后靠惯性来完成动作。特别在跑动中,人体各环节的动作完成往往都是对抗肌协调工作的结果,因此,跑动中协调对抗肌的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3、步频与步幅分析

步频和步幅是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步幅是每步两脚之间的距离,跑速二步频X步幅,步频和步幅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