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26
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摘要: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是一种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拉弦乐器。
以下是对二胡,起源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发源于中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原本叫“嵇琴”和“奚琴”。
据史书记载,二胡在唐代已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音乐乐器,并在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态和演奏风格。
关键词:胡琴、拉弦乐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乐器一、绪论二胡基本上都是木质的,整体由琴杆、琴筒、琴轴等基本部件构成。
琴筒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状,一端蒙有蛇皮或蟒皮,另一端则设置雕花的音窗。
二胡的琴弦通常为两根,通过弓子推拉运动,摩擦琴弦后振动琴皮进行发音。
二胡音色近乎跟人声一样,具有歌唱性、诉说感。
它既能独奏,也适合合奏,能够演奏风格细腻深沉、柔美抒情的乐曲,也能够演奏风格欢快活泼的乐曲,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胡的演奏技巧包括抖弓、揉弦等,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二胡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
正文(一)二胡的由来:首先,二胡可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它的历史可是可以追溯到唐朝具体来说,二胡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它叫做“奚琴”。
到了宋代,人们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接着,二胡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在明清时期,二胡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二)二胡的发展:二胡最初起源于中国唐朝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被称为“奚琴”或“胡琴”。
据史书记载,二胡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并在唐朝开始流传于中原地区。
宋代时期,二胡的结构和演奏技巧得到了改进,成为一种独立的乐器,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社会地位的变化:在封建时代,二胡被视为粗鄙的乐器,不能登大雅之堂。
然而,由于其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方便易携等特性,二胡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清朝嘉庆年间,由于二胡所张老(内)子(外)二弦恰好犯了乾、嘉二皇共政之忌,曾一度在戏曲演奏中被禁止使用。
▪▪▪▪▪▪▪▪▪▪▪▪▪▪(1)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1、作者简介:▪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
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
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
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
阿炳双目失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
▪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私生子的社会地位,使他自幼遭人冷眼和歧视,但也形成了他倔强和敢于反抗的性格。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与欺凌。
▪阿炳纯粹靠奏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
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
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2、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他超人的毅力与卓越的才华:1)能够演奏多种民族乐器;2)受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熏陶;3)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4)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
3、流传于世的作品:▪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4、曲名的来历:乐曲本来是没有标题的,而是即兴商定的,因此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应完全借助于标题,把它看作是一首以描绘景色为主的作品,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恰当的、合乎情理的分析。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
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调。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 ——云锣 唐宋两代的诗词中已有演奏云锣的描述。宋苏汉臣所绘《货郎图》、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和三清殿斗拱间的装饰画中均绘有云锣。历代云锣所用小锣十至十四面。早期云锣多用于道教生活,其后流传于民间。 起源记历史发展: 六百多年前的元代,云锣不仅在民间流行,并且在宫廷宴乐中使用,当时称为云墩,《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中有:"云墩,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这也是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元代云锣还用于宗教音乐中,如在山西芮县永乐镇的永乐宫元代壁画《奏乐图》和三清殿斗拱间的装饰画中,均画有演奏云锣的图像,宫中壁画反映的是道教生活,表明云锣早期已用于道教音乐。元代的史籍和壁画看来,就有十、十三和十四音云锣。清代前期,云锣曾发展到二十四音, 《扬州画舫录》记载着在福建地区曾流行过十四音云锣。据《清史稿》载,云锣在清代宫廷音乐中已广泛用于御前仪仗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导引乐、铙歌及铙歌清乐、凯歌、庆神欢乐、赐宴乐等。清代曾有《云锣谱》传世,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收藏,梅先生在《太真外传》一出戏中用过云锣。 1963年,济南部队前卫文工团赵行如同山东周村鲁东乐器厂合作,在民间九音锣基础上,参照山东曲阜孔庙编钟形式,首先制成二十九音云锣,音域g—f3。北京民族乐器厂制作的三十六音云锣,音域#c—c3。沈阳军区文工团田德忠和鲁东乐器厂合作,在二十九音云锣基础上,制出三十八音云锣,音域c1—c4。此外,还有十五、二十六和三十七音云锣。 结构组成 云锣由锣体、锣架和锣棰组成。云锣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区别的若干铜制小锣组成。这些小锣以音乐次序悬挂于木架上,每一个小锣都由3根绳吊在木架的方框中。云锣的演奏方法与中国锣类似,用小槌击奏,其常见编制为十个一组,也有十四个一组和二十四个一组的大型云锣
代表作:《水库凯歌》、《旭日东升》、《渔舟凯歌》、《钢水奔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