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的意境重现-2019年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话题,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任务和困难所在。
散文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如何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披文以入情,产生丰富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是散文译者不容回避的课题。
本文从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分层次地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的再现技巧做研究和探讨。
一散文意境的美学特征与诗歌意境相比,散文意境具有如下独特的特点:散文意境侧重于“写境”。
它偏重于实情实景的叙述,特别是对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绘。
散文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在于以求“实”之境传达融“情”之“理”,使读者阅读散文时如入真景,如临实境,继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
二散文意境的创构层次1 真情真景的融入散文家黄河浪的名篇《故乡的榕树》就是以真实和真诚创设意境。
作者还描写了故乡的风俗人情,如关于老榕树的传说,女人们在榕树下烧香求神等。
所有的描述都是“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融入,因此整个作品成功地营造了意境:故乡的榕树一方面牵动着游子思乡的情怀,另一方面自然的美景沁人肺腑,使人心旷神怡。
2 生命情调的灌注散文作为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在创造意境时需要通过各种意象的构建,来呈现一种跃动蓬勃的生命感。
鲁迅的散文《秋实》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枣树、空间、群星、小花、繁霜以及飞虫等。
作者借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统治阶级强者、恶者的憎恶;对弱者、善者和战士的同情、赞美,全文荡漾着作者的生命热情,涌动着生命的情调。
3 灵趣的飞扬散文意境就要追求这种既自然随性而又难以言说的美感。
散文家张晓风在《山水的圣谕》中写道:“剪水为衣,博山为钵”;“叩山为钟鸣,扶水成琴弦”,这些充满灵趣的意象,很容易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体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真爱和饱含生命趣味的灵性。
遵循宗白华先生的“三层次”说,散文意境的创构主要在于作者真情的投入、充满生命力的意象描写和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歌意境的传译摘要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再现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希望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翻译美学意境审美联想审美再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问题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由此可见,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标准和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等等。
中国诗歌的美在于其意境美、抒情美、含蓄美和思想美。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文学最美的部分是诗歌。
那么在全球化轰轰烈烈发展,各国交流如此紧密,如此全方位化的今天,中国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应该为世界所知,在世界文学艺苑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之美。
在文学领域,诗歌的翻译是摆在诸多文学家,翻译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诗歌翻译难,中诗意境的传译尤其困难。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红楼梦》中《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诗歌意境的传译问题,希望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克斯译本(以下简称“霍译”)的翻译审美过程以及翻译方法中,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二中国诗歌的意境美及传译障碍意境一词最初出现在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辞海》对于意境的释义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时的意境再造作者:杨蓓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1期摘要:中英语言、文化、习俗、思想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造成中国古典诗词英译面临着极大难度。
如何在翻译时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再造诗词优美意境是译者面临的较大难题。
本文从了解诗词创作背景;营造音韵格律美;灵活掌握翻译技巧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诗词翻译实例,分析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意境再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翻译意境中图分类号: G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23-02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对译,要准确完整传达原诗词的含义;同时更是文化的传递,译文应传达原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向读者展示原诗歌优美的意境。
而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词藻,多变的句子,优美的韵律,有的甚至引经据典,涉猎广博。
如何在译文中进行意境再造,尽量做到翻译对等,是本文重点探索的问题。
1 深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对译,也是文化的传递和再现。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需要对原文的创作背景乃至作者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都有较为深入地了解,才能够做到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真实再现原文意境。
例1:唐代诗人寒山在一首自传诗中写到“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美国诗人、学者施耐德将其译为:“When men see Han Shan, 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 寒山原诗通俗直白,施耐德译文极为简单平实,力求重现寒山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却因多次科举不中遁入空门。
诗作在当时不被世人接受,直到现代才逐渐受到世人推崇。
其诗作中常寄托着对世俗的不屑和对知音的渴求。
在他的另一首诗中有突出体现:“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李磊【摘要】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传统的诗词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经验的总结和标准的确立,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描写翻译理论强调要把翻译语境化,以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事实,从而避免文化的误解和审美的缺失.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应该重视文本背后的超语言因素,注重特定文化语境和特殊人物情感律动的翻译,并从语言符号和语言风格方面尽量体现诗歌的言外之意.【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3【总页数】7页(P82-87,92)【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描写翻译理论;中国【作者】李磊【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炼、音韵优美、意境深邃,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意境,清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也就是说,意境美是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情景与意象相互交融的诗意空间和审美境界。
根据索绪尔(Saussure)的理论, 任何符号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 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符号中可以为感官感知到的物质载体,所指是该物质载体指代的对象或意义。
[1]古典诗词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其言语、形式和语音构成了文本的能指,而所唤起的形象则构成了文本的形象所指;其形象所隐喻的并以情感为中心的意义蕴涵就构成了其意义所指。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生成正是言、象、意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特定的语言和文化决定了它的意境不是载体,而是属性,它是借助文本内部各要素及其整合而生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美代表了东方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它不仅极具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且还体现了东西方关于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
即:任何艺术不能独立于本民族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文化语境而存在。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1.引i=r散文文体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活动、话语以非韵的形式做出的文字记录,其区别于韵文、骈文,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胡显耀,2009:171)。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它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其自身独具魅力的特点。
通常来说,其他文学体裁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
因此,中文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突出特点,具有别具一格的美质。
这就为散文的英译增加了难度。
翻译散文时存在着一个审美理解和再现的过程,翻译家必须兼顾再现原文语义层面内容的同时,准确把握原作的风格,实现美的重现。
郁达夫先生说过,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散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故都的秋》实为中国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资深翻译专家张培基教授凭借自己扎实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让中外读者得在英语语言环境下欣赏这篇散文。
张培基教授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特别着意语篇美感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
其英译本不仅语言自然流畅,阐释原文而且充分中的美质,成功地使原文的美感在译文中得以重现并延伸。
2. 翻译美学研究2.1翻译与美学朱光潜曾说:“翻译绕不开美学。
”要谈翻译,应该先谈一谈美学。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 (A.G. Baumgarten,1714-1762 )《美学》书的问世为标志。
西方美学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久远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并且在各个阶段都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中国的审美文化也丰富多彩,远古时期图腾的“原始符号美”周礼》中渗透的整合性美学思想,儒家的“和合论”与“美感共享论”,以及道家“玄妙论”的模糊美观,等等,数不胜数。
诗词翻译解读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常常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翻译古代诗词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传达原作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翻译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诗词翻译的特点翻译古代诗词与一般的文学翻译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与节奏:古代诗词以平仄押韵为特点,这种音韵结构在翻译时需要保留或寻找合适的对应。
同时,古代诗词还有一定的节奏感,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原作的韵律和节奏感。
2. 僻义与典故: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些带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者引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时需要对这些词语和典故进行准确的解读,以保持原作的意境。
3. 文化差异:古代诗词是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中很多词语和表达方式对外国读者来说可能不太熟悉。
翻译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二、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了准确传达古代诗词的意境,翻译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可以保留原作的意思和词语,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在翻译时,翻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权衡使用直译和意译。
2. 引入注释和解释:由于古代诗词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典故和文化背景,翻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引入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3. 尊重原作的节奏感和音韵结构:古代诗词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对于保持作品的意境非常重要。
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押韵、对仗和平仄等手法来保持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
4. 多角度思考:古代诗词常常有多重含义和隐喻,翻译者在解读诗词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寻找最贴切的表达方式。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翻译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李白的《静夜思》。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床前明亮的月光,疑似铺满在地上的霜。
意境与美。
重回到文学翻译意境的再创造。
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性特点,使得翻译中意境的传达尤为困难,但通过适当的补偿(compensation)并非不可为。
就本文而言:(1)可调动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的手法,表现这篇美文的诗意。
譬如,原文中“宁静的黄昏”在张教授的笔下化作了“the dust-like quiet”,巧妙的再现了原文的情境。
(2)可通过移情(empathy)来加以转化,这不但符合作家创作的规律,更顺应读者的审美过程。
例如作者用“杂草乱生”来形容“乡村的陋巷”,张教授翻译为“overgrown with wild weeds”,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但是,如果把“overgrown”改为“frowning”,行人对“湫隘破败”的“陋巷”的厌恶之情似乎也随之跃然纸上了。
再如张教授把“修竹森森,天籁细细”,译成“with dense groves of tall bamboos as well as soft sounds of nature”;笔者认为可大胆突破原文模式,尝试译成“with dense groves of slender bamboos,whispering in breeze”。
虽形式上相去甚远,然意境似更准确生动。
在文学翻译之中,美学阐释给予了译者更高的要求。
因此,把一个词语或一段话语的全部意义同时传递给译语的读者,只能是一种理想。
译者必须在保留什么和舍弃什么之间作出选择。
怎样确切传达那些可以对应的意义以及怎样变通和补偿那些缺损的意义,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茅盾先生认为,“文学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 这确实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一、引言许渊冲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把自己的翻译思想用“三美”来总结,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意境再现与意象解读摘要:本文从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方式与原则入手,以流传最广的英译本作为分析对象,主要从意象和意境的处理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关键词:李清照声声慢意象意境1.引言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诗词这一艺术宝藏逐渐为外国人所了解和重视。
但是诗歌不同于建筑、艺术、雕刻、刺绣等艺术作品,不是一眼便可使人惊叹爱慕的;也不像饮食文化那样一经品尝就能使人赞不绝口。
诗是要研读、吟诵的,尤其是古诗,即便是现代中国人,对于用古文写的古诗也多有隔阂,更何况是外国人。
因而,翻译诗歌就成为必要。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诗不可以译,至少汉语古典诗歌不可以译。
朱光潜先生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中西方诗歌在风味传达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
”[1]诗歌具有音义俱重的特点,义可传而音不可传。
奈达说:“在诗歌翻译里,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尤其突出。
”[2]虽然可译说和不可译说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但是二者太过于绝对。
翻译,包括诗歌的翻译是可能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
但同时,可译性的限度是相对的。
2.译文的对比与分析正如奈达所说:“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言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
”[1]翻译是对原作品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或再现。
在此,笔者选取了林语堂、许渊冲和朱纯深三位译者的译文,分别从意境的再现、数词的“虚实”与“国俗语义”的亏损和补偿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注:译文一至三的译者依次为林语堂、朱纯深和许渊冲。
)2.1意境的再现与翻译散文不同,译诗词除了要表达内容与形式外,还要传达原诗的意境与风貌。
我们衡量古诗词英译作品的质量好坏,不应完全以诗体或散体,押韵或不押韵简单地加以判断,而应结合具体的译作是否掌握了原诗的意境和情趣来看。
何谓“意境”?某可以界定为:“语言艺术作品通过现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趣。
”[1]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以追求原作的意境为己任,以再创等同的意境为目标。
简析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克隆”——转译法的应用摘要:意境是诗词之眼,是诗词精髓所在、神韵所属,有着独有的特征。
意境有四个特征,即寄生性、模糊性、延展性、不可计量性。
转译法是翻译中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段,是突破原文词、句格局,化阻滞通行文的重要方法,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克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诗词意境;特征;转译法;克隆一、古典诗词的意境特征意境属美学范畴,究其本质,意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境本身是抽象的,游离于诗词形式之外,但其呈现需要载体。
从文本的角度看,诗词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想象艺术。
任何意境皆非凭空捏造,而是寄生于意象之上。
刘熙载言:“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2]可见,意境由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营造而成,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为读者呈现出视觉、听觉、知觉的华筵,意象的缺失必然致使意境无安身之地。
作为一种感性艺术,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常常萦绕着一种仿若雾里看花的模糊感。
而正是这种模糊激发了阅读主体觅隐索微的好奇,使其更缠绵于诗歌的丰腴意象、唯美情感、雄壮之志。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称“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雾变幻,难于名状;及登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3]该描述即是对意境这种模糊性最好的诠释。
诗词描绘着世间千变万化之状、千姿万象之态,为乐于寻根究底的阅读主体呈现无穷的艺术魅力,犹如溪流迂回不尽,意境具有延展性,开拓并丰富了鉴赏主体精神世界独特的美感享受。
仅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例,诗人想要营造何种意境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由线到面意境无限的延展导致这两句诗可能有多解:有对朋友的怀念、担忧,又或许是诗人内心的孤寂如流水蔓延天际,亦或诗人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向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诗词意境的延展性造就多元情感,虽为读者留下大片思维空白,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与心境。
2018年13期总第401期ENGLISH ON CAMPUS唐诗英译中意境再现——以《鹿柴》三种英译本为例文/王向瑜【摘要】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创造意境,使其具有巨大的审美效应。
意境是诗的精华,诗歌翻译的主旨在于意境的表达,本文通过唐诗《鹿柴》三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说明在译诗中再现原诗意境是评价译诗好与不好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意境; 《鹿柴》; 英译本【Abstract】The poetry is one kind of language art. It creates artistic conception by using a variety of figures of speech and many images, resulting in making the poems have huge aesthetic effect.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essence of poetry and the main idea of poetry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state that one factor of evaluating poetry translation is reappear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original poem in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artistic conception; Luzhai; English version of Luzhai【作者简介】王向瑜(1985.11-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和教学。
一、意境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村》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首联由西村思往事;颔联写进山时的情况;颈联写入西村后所见所闻;尾联写看到景色后触景生情。
这首诗场景描写细致,意境优美。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朝代:宋代作者:陆游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1、鹤鸣.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2、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xx年8月:78赏析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古诗英译中意境的忠实再现
李雪萍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10)5
【摘要】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因此,翻译诗歌必须把握好艺术意境的忠实再现。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相关因素——情感、形象及韵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
【总页数】2页(P347-348)
【关键词】意境;诗歌;情感;形象;韵律
【作者】李雪萍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再现古诗意境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语文意境教学浅谈 [J], 刘生兰
2.古诗词英译中意境美再现的要点及翻译策略 [J], 岳秀丽
3.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以翻译美学为视角 [J], 胡玢;刘丽珍
4.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视角转变与意境再现 [J], 李宏霞
5.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J], 王小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3卷第5期∃∃∃∃∃∃∃∃∃∃∃∃∃∃∃∃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10月V ol.23.No.5∃∃∃∃∃∃∃∃∃∃∃∃∃∃∃Journal o f Panzhihua U niver sity∃∃∃∃∃∃∃∃∃∃∃∃∃∃Oct.2006 文学艺术评论解读诗歌翻译的 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赏析廖∃红(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摘∃要∃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
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 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 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原诗;译诗作者简介∃廖红(1973!!!),女,四川乐山人,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在中外翻译史上,翻译标准可谓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如中国古代道安的 直译、鸠摩罗什的 意译、玄奘的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近现代严复的 信、达、雅、鲁迅的 宁信而不顺、钱钟书的 化境、茅盾的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林语堂的 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西方古罗马西塞罗的 %'演说员式&和%解说员式&翻译、英国泰特勒的 翻译三原则、德国马丁 路德的 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法国雅克 阿米欧的 试与原作比美、美国尤今 A 奈达的 动态对等等。
归纳起来,这些翻译标准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原文和译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译本应该在语言层面上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内容和意思;另一方面,译本应该在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风格。
然而,由于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整齐的形式、规则的韵律、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以上提到的 在内容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标准却无法涵盖诗歌翻译,尤其不能涵盖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汉语古诗的翻译。
第29卷第1期 2013年2月
阿 方学 学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29 NO.1
Feb.2O13
容器隐喻对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重构 李金妹 ,孙 墨 ,邹智勇 (1.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3;2.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如何使译文呈现出与原文对等的意境和美感是古典诗歌翻译的重难点。从意象图式中的容器图式出 发,进而引申到以容器隐喻来探讨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构建。指出从容器隐喻的视角来翻译古典诗歌能再现原文 的意境,达到与原文风格一致的效果,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认知诗学;容器隐喻;诗歌翻译;意境重构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3)01—0043—0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 3.1354.C.201301O9.1023.O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3-01—09 10:23
始于20世纪7O年代的认知诗学是一门跨学科 的研究领域。认知诗学运用认知语言学中人类的一 些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来阐释文学文本,获取文学语 言的概念意义,并结合文本结构或文学语境来获取 情感、移情、审美等非概念意义,最终达到对文本的 比较全面的理解。Tsur指出,认知诗学主要探讨如 何用概念性的语言理解文本中的非概念因素,如何 运用认知理论获得对文本结构的感知效果[】l。 语言学者认为,意象是诗词性质的集中体现,离 开意象,诗词的诗性特质就丧失殆尽。而诗中的非 意象成分也由意象成分衍生出来,用来阐释意象意 义。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表达极为丰富,诗人通过 意象来抒发情感。意象和意境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而再现意境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王科一说: “译诗要以传达意境为主,移植形式次之。”L 许渊冲 先生也赞成译诗以处理意境为主的观点 。而翻译 古典诗歌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贴切地表达原文的诗情 画意,如何使读者感受到与原文对等的意境之美。 意象图式是目前认知语言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 一,将意象图式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属于认知诗学 的研究范畴。I akoff认为意象冈 包括容器 式、 路径图式、连接图式、动力图式、平衡 式、 下l幺I 式、前~后图式、部分整体 式、【{I心边缘 式 等 。将容器图式投射到视野、状态、情感等其他领 域就形成了容器隐喻,译者将容器隐喻运用到诗歌 翻译的过程中,能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意境。本文通 过实例,从容器隐喻的角度对诗歌译文进行对比分 析和研究,以揭示容器隐喻对诗歌翻译的意境构建 作用,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452019年35期总第475期ENGLISH ON CAMPUS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文/罗晓佳者首先要明白英语诗歌和中文诗歌各自的韵律特点,才能从音韵的角度做好诗歌的翻译;第三,要做到“形美”,译文就要尽量模拟原文的句式,在句子结构上不要跳跃太大,除非是英语和中文语法不一致的地方,另当别论。
在许渊冲 “三美论”在诗歌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试图将美国诗人Ella Wheeler Wilcox的诗歌Solitude进行英汉翻译。
下面,我们就来先解读一下这个诗人和这首诗的基本情况。
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Ella Wheeler Wilcox,1850-1919)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和诗人。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她的名字还算比较陌生。
她的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韵律精美、意境邃远,意想典雅而纤丽,被许多报纸杂志书籍争相刊登,也受到无数诗歌爱好者的喜爱,其中有13首作品被选入 《最受喜爱美国诗歌选集》,而Solitude(《孤独》)则被读者评选为最难忘的诗歌之一。
埃拉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诗,《孤独》最初发表于1883年2月25日的《纽约太阳报》。
她是在去参加一位官员就职舞会的路上萌发了这首诗的灵感。
当时,同车的一位黑衣女子哭了。
埃拉就坐在她旁边,一路上都在试着安慰她。
下车后,诗人心里非常压抑,在照镜子的时候,她想起了那位黑衣女子。
于是,她写下来Solitude这首关于孤独的一首诗。
人在孤独中出生,在孤独中死去。
人的一生,不管处于什么阶段,都要面临“孤独”这个永恒的问题。
读诗,是一种感悟,不同的人生阅历,读诗的心情和体会也都有不同。
但好的诗篇,总能发人深省、动人心弦,Solitude便是这样一首令人口齿噙香的佳作。
如何乐观地面对“孤独”,如何与“孤独”和平共处?或许,我们在Solitude这首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原诗以及笔者的译本如下:SolitudeBy Ella Wheeler Wilcox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Weep, and you weep alone;For the sad old earth must borrow its mirth,But has trouble enough of its own.Sing, and the hills will answer;Sigh, it is lost on the air;The echoes bound to a joyful sound,But shrink from voicing care.引言翻译中会涉及的文体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议论文、说明文等等,而各种文本翻译中,诗歌翻译特别让译者感到头疼,因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艺术性和语言性都高度浓缩的一种文体。
第2卷第2期 2006年6月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vO1.2.No.2
Jun.2006
文章编号:1673—1751(2006)02—0053—03 汉英诗歌翻译中的意境转换 李翠娟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汉语诗歌,尤其是古典的格律诗体,是非常重视意境营造的,这一点与西方诗歌体裁的文 字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社会传统的理性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就是写作优美诗句的时候,其 方法也是思辨的,致力于生命哲理的苦苦寻求。这就使得翻译工作者在从事汉英诗歌翻译工 作时,汉语诗歌中的意境转换成为翻译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意境;诗歌;转换;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中国译界,对汉英诗歌翻译中意境转 换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因为很多人都已开始认 识到,汉语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的核心精髓就是 译者对意境转换的处理方式,如果在意境转换方 面处理不当,或者对这个问题轻描淡写,毫不在 意,很有可能造成翻译工作的重大失败。当然,翻 译理论的产生是牢牢建筑于翻译实践的基石之上 的,国内众多的译界精英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就 此问题也提出了许多解决的理论和方法。 1 意境转换应当“求美”“求真”同等 对待 1.1“美”与“真”可在意境转换中并存 在中国当代,许渊冲先生的“神似论”和江枫 先生的“形似而后神似论”作为两种在某些方面有 着矛盾和冲突的意境转换代表理论,引起了理论 界广泛的注意。许先生强调诗歌翻译的唯美性, 他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求真”和“求美”是可以 融洽相处的,但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于拘泥于诗 歌的形式,即过于“求真”的话,有可能会损伤到译 文的美。在这种时候,许先生主张“但求神似,不 求形似”,即为“求美”而宁“伤真”。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不失为汉语古 典诗歌英译时“意境转换”的一种好的手段。比之 英语,以象形文字组词造句的汉语更凝练,也更富 收稿日期:2006—04—13 作者简介:李翠娟(1978),女,河南延津人,硕士,助教,主要从 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有含蓄的意味。单个汉字或汉语词语有着更丰富 的含义,因此造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指代及句意 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也同时给汉英翻译中诗歌 意境的把握和转换工作出了一道难题。难以想 见,我们能够用如此精炼而意义丰富的英语句子 直接对汉语古典诗歌进行恰当的翻译。所以,对 众多翻译工作者来说,既要译文精美,又要保持原 文的意境,把中国古诗涵纳宇宙的深厚文化底蕴 通过翻译传递给国外的读者,这是非常困难的,需 要我们付出更艰辛的努力。但确实也是翻译工作 者奋斗的一个正确的方向。 1.2神似:“真”与“美”的和谐统一 汉语古典诗词的英译“求真”已经大为不易, 何况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乎?我理解渊冲先生的 勇气。他之所以如此重视“求美”,而且还信心十 足地要与原诗文的著作者进行比赛,我想这是因 为许先生其实也是认识到“求美”与“比赛”都是为 了更好地进行诗歌意境的转换。求美,就是为了 追求美好的诗歌意境。为了把这种美好的“意境” 基本忠实地转换到英译中去,翻译工作者除了认 真领悟原著精髓和主旨以外,还要认真地选择和 推敲合适的词语和句式,这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 对原著的忠实和对其美丽意境在译著中的完美阐 述,不是要求译者战战兢兢,不敢对原文有丝毫的 改动,其实这也是没有必要的担心。我们只要抓 住了原著的精髓,就可以对其形式进行适当的调 整,文化是一种语言的性格和特征,就好比一座房 子的装修,我们诉求的风格是由一个个文化的元 素组成的,只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元素
诗歌翻译中的意境重现
: Mood is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outside objective subjects.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soul of poetry. Therefore, when
translating the poetry, we must be faithful to the poetic
mood.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wa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reproduction when translating from the emotion, image and
rhythm and other aspects.
1意境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厚的美学范畴,是对诗歌
作品美感心理效应的概括。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
“意境”的定义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的构成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诗人情
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前者叫做‘境’,后者叫做‘意’,这两个
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由此可见,意境是以“情”
为核心,“景”为依托。
2意境与情感
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它们大多采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同时为了在表达诗歌内容上能
够非常的委婉含蓄,诗人大都采用借景抒情以及托物言志的方
法。诗人在创造其诗歌意境时,难免就会将其喜怒哀乐的情感渗
入其中。所以,能够将意境引导出来的关键因素就是诗人的
“情”。另外,在诗歌中,诗人还经常使用以虚衬实的方式把现
实生活的情境升华到艺术的境界,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蕴含在
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竹枝词》:“杨
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
有晴。”
黄新渠译文为:
Calm are the river waters, green the willows.
From this bank I’ve heard my love singing fine.
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
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s rain or shine?
《竹枝词》描绘的是懵懂少女对爱情的初次体验。诗人在诗
中表达出少女那种对爱的既有欢喜之情又有怀疑之虑。特别是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把少女对爱情的期
待以及迷惑不知所措的心情描述的生动形象。她所爱的情郎就和
这阴晴不定的天气一样,让人捉摸不透,是情郎对她的爱在心而
口难开,还是爱意不笃难以表白?在诗的最后一句(道是无晴却
有晴)是用双关的方式,用天气的晴”暗喻少女内心之思念
“情”。在译诗时,黄新渠先生巧妙地将天气之“晴”转译为心
情“mind”,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
3意境与形象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是建立在是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透彻理
解的基础之上,然后再经过深层次的概括,用一些紧凑而又简练,
生动而又具体的语言来描述现实社会。可以说是诗人在情感上的
物化,同时也是诗人在主观感受之上而形成的内在本质。所以,
诗歌的精髓所在于其艺术形象。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刻
画作品中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诗歌中优美的意境。因
此,翻译诗歌时要通过形象化的思维,尽力保持原诗具有美学意
义的艺术形象,再现原诗的艺术意境。
如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样写道:“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原诗为小令,用凝练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风景素
描画:凄清萧条的秋日,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在天边徘徊……短
短28个字包含了12个意象,将凄美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又
将诗人难以言状的情绪弥漫其中,真可谓情景交融,惟妙惟肖!
西方汉学家Wayne Schlepp(施文林)选择与原文对应的形
式将这首诗译为: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译文不仅从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并充分传译
了原诗情景浑融的优美意境,展示了中国诗歌独特的风格气韵。
4意境与韵律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在南朝梁代,有人发现了在汉
语的声调中有“平上去入”四声,于是就把其应用到了诗歌之
中。从此之后,为了体现诗歌的音韵美感,诗人就把汉语中语言
的特点应用到了诗歌创作之中。古律诗押韵的节奏加上对仗等手
法,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尽显古诗音律美的效果。因此,
在诗歌翻译时要尽可能“以韵译韵”,再现原诗的意境美。译者
为了能够将原诗的音乐性生动的翻译出来,他们常常独具匠心于
选词协韵,假如翻译不出诗歌的音韵美感,那么想完美的再现诗
歌的意境是很不容易的。以《归田园居》(其一)第一段为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无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译文:I've loathed the madding crowed since I was a boy,
While hills and mountains have filled me with joy.
By mistake I sought mundane careers,
And got entrapped in them for thirty years.
原诗为五言古体诗,偶数行押韵,音韵和谐,节奏整齐。译
文在音韵上与原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原诗第二、四句押韵(山、
年),也就是说每隔九个字押韵一次;而译文第一、二行押韵,
第三、四行也押韵,也就是说每隔九、十个音节押韵一次,押韵
的频率类似。一个汉字约译成两个音节,听起来节奏的效果也类
似,具有同样的音乐美。
5结语
意境是诗歌极为重要的一个美学特点。诗歌翻译中要忠实的
传译原诗的意境,情感是主要因素。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意与境浑、情景交融”要再现原诗的意境,应当把诗中“情”
译出来,领一方面,应尽量做好移植原作主要形象的工作,使用
形象化的语言,再加上优美的音韵,进而把原诗的意境重新完美
的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完美又忠实于原作的译作,给
读者留下阅读和再创造的艺术空间。